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五种不同的字体(形容我国五大字体不同的美的句子)

五种不同的字体(形容我国五大字体不同的美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书法五大字体

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

隶书字体

隶书字体

隶书字体

篆书字体

篆书字体

篆书字体

楷书字体

楷书字体

行书字体

行书字体

草书字体

草书字体

2021年12月20日

含象形性书法中的形象与抽象表达:汉字五种书体的相似性与差异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含象形性书法中形象性和抽象性的表达,并分析了汉字五种书体(篆、隶、楷、行、草)的相似性和不同之处。文章指出,含象形性书法通过笔画的形态和布局来描绘具体事物形象,以及通过笔画和构图的变化来传达抽象的意象和情感。书法创作者通过技巧运用创造出独特的抽象意象,观者通过阅读解读进一步理解抽象意象的内涵。汉字五种书体在字形演变和基本笔画方面存在相似性,但每个书体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侧重点。通过掌握这些书体的特点,书法创作者可以创作出丰富多样的书法作品,丰富了汉字书法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I. 引言

A. 研究背景和意义

含象形性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在这种书法形式中,单个字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同时整体呈现出一种抽象的意象。这种形象与抽象的结合在书法艺术中展现出独特的美学魅力,引发了许多学者和艺术家的兴趣。

在我国古代,书法被视为一种高尚的文化艺术形式,被广泛运用于文人墨客的作品中。通过书法,他们既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又能展示他们对汉字与语言之美的独特理解。因此,研究含象形性书法的形象与抽象表达,对于深入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传统文化艺术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含象形性书法中的形象与抽象表达特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艺术形式的内涵与美学,还可以为当代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B. 文章目的和结构

本文的目的是系统地探讨含象形性书法中的形象与抽象表达,并深入剖析汉字五种书体的相似性与差异。具体而言,我们将首先介绍研究背景,阐明含象形性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然后,我们将阐述本研究的目的,即深入探讨含象形性书法中形象与抽象的表达方式,并以汉字五种书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它们的相似性和不同之处。

文章的结构将按照以下方式组织: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已经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接下来,将进入第二部分,详细论述含象形性书法中的形象与抽象表达特点,并探讨单个字和整体形象的关系。第三部分将专注于汉字五种书体的相似性和差异,分析它们在形象和抽象方面的表现。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展望未来对含象形性书法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我们希望能够全面深入地探讨含象形性书法中的形象与抽象表达,为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和推动当代艺术的创新提供有益的思考和理论支持。

II. 含象形性书法的单字表现

A. 形象性与抽象性的对比

在含象形性书法中,形象性和抽象性是两个重要的表达方式。形象性指的是字形的直观形象和视觉特征,即汉字在书写过程中所展示出的具体形状和结构。抽象性则强调的是意象的抽象表达和艺术化的处理,通过形状、笔画、布局等元素来传递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形象性和抽象性在含象形性书法中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形象性是书法艺术的基础,它通过形象的呈现使观者能够直观地认识和感受到文字的形状和形态。而抽象性则在形象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和技巧,将具体的形象转化为丰富多样的意象和情感,使文字更具艺术性和传神力。

B. 单个字的鲜明形象性

在含象形性书法中,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形象,通过不同的字体和书写风格来展现。每个字的形象都经过了多代书法家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表现方式。

单个字的鲜明形象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

基本结构:每个字由一系列的笔画组成,而这些笔画的排列、长度、粗细等因素决定了字的整体形状。例如,一些字的结构呈现出直线、曲线、角度等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形象。

笔画构造:字的笔画构造是字形形象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字的笔画顺序、连接和相对位置会影响字的整体形象。书法家经过对字的研究和创新,使得字的笔画能够形成流畅、有节奏感的组合,进而展现出独特的形象。

空间布局:字的空间布局也是其形象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字的大小、位置、排列方式等都会影响字的整体形象和美感。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书法家能够使字的形象更加协调、平衡和统一。

C. 含象形性书法的抽象立场与方法

含象形性书法在追求形象性的同时,也强调抽象性的表达和传达。为了达到抽象性的效果,书法家采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和方法。

简化和提炼:为了突出字的抽象特征和意象,书法家会对字形进行简化和提炼。通过减少冗余的笔画和细节,使字形更加简洁、纯粹,使观者更容易从中获取到抽象的意蕴。

运笔技巧: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运用各种笔画技巧来表现抽象的意境。例如,变化线条的粗细、强调顿挫节奏、运用虚实相间等手法,都能够使文字形成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艺术形象。

色彩和装饰:在含象形性书法中,书法家还可以通过运用色彩和装饰手法来增强抽象性的表现力。通过选用适当的颜色、运用装饰性的点线面等元素,使字的形象更加丰富多样,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含象形性书法通过形象性和抽象性的对比与结合,以及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和方法,使单个字在书写过程中展现出鲜明的形象性和丰富的抽象性。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汉字的美学价值,更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艺术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借鉴。

III. 含象形性书法在整体上的抽象意象表现

A. 今体书法与古体书中的抽象性书法特征

今体书法和古体书法是两种不同的书体风格,它们在抽象性书法特征的表现上存在一些差异。

今体书法的抽象性特征:今体书法强调形式之外的内涵和意境的表达。在这种书法中,字体结构简洁明快,整体呈现出较为规整、均衡的特点。书法家通过掌握笔画比例、运用虚实相间等手法,创造出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抽象形象。今体书法追求的是意蕴的凝练和审美的享受,具有简约、优美、现代感的特点。

古体书法的抽象性特征:古体书法注重形态的变化和形象的传神表达。在古体书法中,字形复杂多样,结构灵活曲折,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美感。古体书法通过变化线条的粗细、利用装饰性的点线面等手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抽象意象。古体书法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审美传统的影响,具有庄重、沉稳、博大精深的特点。

B. 抽象意象的产生方式

抽象意象是含象形性书法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它通过形状、笔画、布局等元素来传递抽象的思想和情感。抽象意象的产生离不开以下几种方式:

与生命机理的同构:汉字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字形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机理。书法家通过对字形结构、笔画特点的理解和运用,使字形具有生命力和动态感,形成抽象的意象。比如一些字的形状酷似自然界中的生物、器官或事物,通过书写这些字可以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联想和情感。

意义的积淀:汉字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书法家通过对字义的理解和感悟,将这些意义抽象化并融入到字的书写中。通过巧妙的运用,书法家能够使字形更加富有内涵和象征意义,从而形成抽象的意象。

篆书审美传统的影响:篆书是汉字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和艺术性。书法家在创作中常常受到篆书审美传统的启发和影响,将其转化为抽象意象的表达方式。通过颠覆常规的字形结构、运用夸张的笔画变化等手法,书法家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抽象形象,使观者在欣赏时产生联想和共鸣。

欣赏者的联想作用:抽象意象的产生也与观者的主观联想和想象力密切相关。不同的观者可能会因为自身经历、文化背景和情感体验的不同,对抽象意象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联想。书法家通过巧妙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激发观者的联想和思考,使其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能够与之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

总的来说,含象形性书法在整体上通过今体书法和古体书法的抽象性书法特征展现了不同的风格和形式。抽象意象的产生方式则涉及到与生命机理的同构、意义的积淀、篆书审美传统的影响以及观者的联想作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含象形性书法能够在形象性的基础上具备更丰富的抽象表达和艺术化的效果。

IV. 汉字五种书体的相似性与不同

A. 相似性的基础

五种汉字书体,即篆、隶、楷、行、草,虽然在书写形态上存在差异,但它们之间仍然有着相似性的基础。

字形演变的延续:这五种书体之间存在着字形演变的延续性。比如,篆书是最早出现的汉字书体,而后的隶书在篆书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和规范,楷书在隶书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简化和规范,行书则在楷书的基础上追求流畅和速度,最后草书则是对行书的极度简化和潦草书写。这种字形演变的延续使得这五种书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基本笔画的共通性:无论是篆、隶、楷、行还是草,它们都依赖于一定的基本笔画形式。这些基本笔画包括横、竖、撇、捺、点、折等。虽然每种书体在表达时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它们都基于这些基本笔画进行构造和组合。这种基本笔画的共通性使得五种书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

B. 不同书体的侧重点和程度差异

尽管五种汉字书体有着相似性的基础,但它们各自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

篆书:篆书是最早出现的汉字书体,它以方正的字形、粗大的笔画和丰富的装饰为特点。篆书注重表达古朴、庄重的气质,追求字形的规整和美感。在篆书中,每个字形都被严格规定,书写时需要准确地按照规定的笔画顺序和结构进行。

隶书:隶书是对篆书的简化和规范,并成为公文书写的主要书体。隶书的特点是笔画挺拔而稳重,字形秀丽端庄。隶书注重笔画的规范和平衡,强调字形的准确性和整齐统一。隶书的书写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掌握复杂的笔画结构和变化。

楷书:楷书是汉字书法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最常用的书体之一。楷书以方正、简洁的字形为特点,注重笔画的平直和匀称。楷书追求书写的工整和规范,注重字形的准确性和清晰度。楷书的书写要求较高,需要掌握笔画的精确、整齐和匀称。

行书: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追求流畅和速度。行书的特点是笔画流畅、简洁而有力,字形稍显潦草。行书相对于楷书而言更加随意和自由,书写时可适度变通,不拘泥于规范。

草书:草书是汉字书法中最具个性化和艺术化的书体之一。草书以极简、潦草的字形为特点,追求墨意的挥洒和自由。草书的书写自由度很高,可随意发挥,强调对墨的运用和笔画的形式变化。

综上所述,虽然五种汉字书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的基础,但每个书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侧重点和程度的差异,使得它们在书写形态上展现出丰富多样的风貌,同时也为书法家提供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创作的空间。

V. 结论

A. 总结含象形性书法的鲜明形象性和抽象性

含象形性书法是指通过书写汉字来表达具体事物或形象的特点。在五种汉字书体中,篆、隶、楷、行、草都体现了鲜明的形象性和抽象性。

形象性体现在书法中通过笔画的形态和布局来描绘具体的事物形象,使观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书法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例如,在篆书中,字形严谨而古朴,常常与印章结合,增强了字形的形象性;隶书则以挺拔而稳重的笔画表现出字形的形象性及其在公文书写中的规范性;楷书追求工整和规范,通过清晰的笔画和平直的线条展现出字体的形象性;行书和草书则以流畅、潦草的笔画形式表现出形象性。

抽象性体现在书法中通过笔画和构图的变化来传达抽象的意象和情感。在篆书中,通过简洁的笔画和规范的字形,表达出古朴庄重的抽象意象;隶书通过灵活运用复杂的笔画结构,以及平衡和整齐的字形,传达出一种严谨而规范的抽象性;楷、行、草书则强调书写的流畅和速度,通过笔画的变化和排布的自由来表达出独特的抽象意象。

B. 强调抽象意象的产生机制

抽象意象的产生机制在于书法创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观者的阅读解读。书法创作者通过在书写过程中的笔触、构图、留白等方面的运用,使形象性和抽象性相互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抽象意象。观者通过审美的角度,通过对字形的细致观察和感知,以及对作品所传递情感的理解,进一步解读出抽象意象。

C. 概述汉字五种书体的相似性与不同

汉字五种书体(篆、隶、楷、行、草)之间存在相似性的基础,这种相似性体现在字形演变的延续和基本笔画的共通性。每个书体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侧重点。篆书追求古朴庄重,注重字形的规整和美感;隶书以挺拔稳重的笔画和字形的秀丽端庄为特点;楷书追求书写的工整和规范,注重字形的准确性和清晰度;行书强调流畅和速度,相对于楷书而言更加随意和自由;草书以极简、潦草的字形追求墨意的挥洒和自由。

综上所述,含象形性书法既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又体现了抽象性的表达。五种汉字书体的相似性和不同之处使得每个书体都有其独特的表达风格和艺术魅力。通过掌握这些书体的特点,书法创作者可以充分运用形象性和抽象性来创作出丰富多样的书法作品,从而丰富汉字书法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论文作者:芦熙霖

插图作品:池静山

参考文献:

《中国书法史》 - 谢稚柳

《汉字的魅力》 - 刘宗岱

《中国书法发展史》 - 陈翼明

《汉字书法艺术与审美》 - 钱季文

中国五大书体及特征

字体书体辨

文/要文慧

【摘 要】

关于“字体”“书体”的概念,学界多有混同。本文认为“字体”与“书体”的指代范围不同,应作区分。“字体”指篆、隶、草、行、楷五种常用类型的汉字形体;“书体”指诸如欧、颜、柳、赵等书家具有个人艺术风格,或某一流派个性化艺术风格的汉字形体。

【关键词】 字体 书体 字体演变 书写风格

引言

“字体”与“书体”两词只有一字之差,但其所指代的汉字形体结构的体系不同,两者概念不同。近年来,现代学科分类明显,文字学与书法学都是基于汉字进行研究的学科,但研究领域的侧重又有所不同,文字学注重对汉字形体及其演变的研究;书法学则注重对汉字形体书写及其书写风格特征的研究。故对于“字体”与“书体”的概念内涵存在差异。

汉字学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汉代时文字识写是小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兼顾字的形、音、意,称之为“小学”,主要是汉字的日常实用性功能。王凤阳在《汉字学》中说:“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文字风格是多种多样的。”[1]因运笔或间架布白特征不同形成的不同字的风格即“个人字体”,因书写工具不同形成不同字的风格即“工具字体”,因用途不同形成的不同文字书风即“用途字体”,这些都体现文字的各种不同风格。但这是书法家、美术家研究的字体,不是文字学所研究的字体。[2]王凤阳先生作为文字学家,认识到文字学与书法学研究的“字体”不同,但究竟有何差异,王先生并未具体说明。欧阳中石先生在《书法教程》中说:“字体在各种体制的展示中,人的书写作用,又必然有着各种不同,遂有‘书体’的区别。”[3]欧阳先生此处运用了“书体”概念,说明在他看来“字体”与“书体”是不同概念。

以往研究者对“字体”与“书体”概念的看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两者概念等同,不做区分。另一种则认为,“字体”指篆、隶、草、行、楷五种常用类型的汉字形体;“书体”指诸如欧、颜、柳、赵等书家具有个人艺术风格,或某一流派个性化艺术风格的汉字形体。笔者同意后者。本文对“字体”和“书体”运用情况进行梳理(表1),可知两者不做区分现象一直存在。

表1 “字体”和书体运用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欧阳中石与沃兴华对字体、书体概念的认识很清晰,认为篆、隶、草、行、楷是“字体”,欧、颜、柳、赵是“书体”。

一、“体”的含义

汉字研究中“体”指汉字的外在结构形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体”释义为:“总十二属也,从骨豊声。”指人全身所有部位的综合形体,是人体的外在形态表现。王凤阳在《汉字学》也阐释了“体”的概念:“是全身的各个部分——身体四肢等——的总称,换句话说,‘体’就是外形、容姿。”[4]《说文解字叙》载:“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5]为八种不同汉字形“体”。王宁在《汉字字体研究新突破——重读启功先生的古代字体论述稿》中对“体”有三种解读:其一,表示文字的组织构造;其二,表示大类型总风格;其三,代表某一书家某一流派的总风格。[6]把“字体”的重点放在“体”上,表示汉字形体组织。关于汉字形体,黄德宽先生《古文字学》说:“形体,指文字的外在形态,即文字结构所显示出的整体轮廓和书写的笔画姿态。”[7]即认为形体包含汉字的所有形体架构。

最初的汉字形体“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根据要表达物的形体,用抽象线条勾勒出该物象的外轮廓线及内部特征性部位,然后赋予其特定的内涵,组成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体”指形体,由抽象的物象形体表达文字含义。汉字研究中,“体”的字面意思为汉字的形体,包含由表达汉字意义的各部件组织构造的字形,及其构建组合所呈现的外形轮廓,还包含某一书家所具有特征性的书写笔画外形。

二、“字体”的含义

“字体”指篆、隶、草、行、楷五种常用类型的汉字形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8]根据具体物象,勾勒出能表达该物象特征的抽象形体,赋予其特定含义,即象形字,谓之文;再由文滋生,通过增添义符、声符组成各种能表达词意的形体,即谓之字。《说文解字》中对“字”的阐释:“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篆书字形为

,“宀”外轮廓像是房屋状,内里为“子”。“字”有生育、孕育新生儿之意,由母及子具有次序性。笔形方圆结合、字形呈扁势的隶书脱胎于笔形以圆为主的篆书,草书、行书、楷书脱胎于隶书,字体演变也具有顺序性。“字”隐含的次序性,侧面说明汉字由篆隶到草、行、楷顺序性的发展演变,用“字体”表述更为准确。

由于马克思著作中关于异化范畴的运用直接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其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因此,在有关马克思异化理论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主要争论集中于异化理论是否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的致思理路。异化理论中断结论的得出,更多来自于对文本的简单化诠释,缺少对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深度挖掘。因此,目前“贯穿说”和“扬弃说”成为了主导性的观点。

关于“字体”的定义,文字学界与书法界均有论述。启功《古代字体论稿》对“字体”概念表述为:“是指文字的形状,包含两方面:其一指文字的组织构造以及它所属的大类型、总风格。……其二指某一书家、某一流派的艺术风格。例如欧体、颜体等。”[9]启功先生认为的“字体”包含一切有具体内涵的汉字轮廓形体,既包括所属的篆、隶、草、行、楷五种常用类型的汉字形体,又包括书家或某一流派个性书写风格的形体。由此可见,启功先生的“字体”概念包含了一切具有外在形体特征的汉字形体。同样,王凤阳在《汉字学》中说“字体”就是“字的外在形式特征,就是字的风格”[10]。构成汉字的部件符号呈现出的外形特征,即是汉字的风格。篆、隶、草、行、楷五种常用字体具有各自的特征性形体,而楷书中不同书家的不同书写方式也各自有个性书风的形体,王凤阳先生认为这两种形体都可称为“字体”。又说:“唐宋以后,因为社会上的标准字体久已是虞、欧、褚、颜等著名书家的字体了,所以提标准体就意味着是这些人写的那种书体。”[11]王凤阳先生所说的“字体”,是指唐宋社会的标准字体,是虞、欧、褚、颜所写的字体,即楷书,这是合理的。但说标准体是虞、欧、褚、颜等著名书家写的那种“书体”,就有问题了。标准体“字体”与书家“书体”是不对等的。虞、欧、褚、颜所写的“字体”为楷书,但不同书家有不同的书写风格,各自“书体”不同,如“颜体”就是指颜真卿所写的是外拓饱满的书写风格的“书体”。从“字体”角度来看,同为楷书,但又是具有不同书写风格特征的“书体”。王凤阳还说:“纵观文字的历史,书体上的革新历来自民间书手。”[12]以甲骨文开始,纵观汉字演变发展的过程,隶书通过解散篆书线条化的弧线,缩短弧线的笔程,变弧线为方便快速书写直线,革除篆书长线条,变为笔程短的隶书笔画,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即“隶变”。由篆书演变成隶书,称得上是一次革新,故此处用“字体”更为准确。论及汉字形体演变,应将“书体”改为“字体”更准确。王凤阳先生将“书体”等同于“字体”,这种混同是不合适的。

论及汉字字体的演变,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中讲道:“字体的变化则是指文字在形体特点和书写风格上的总的变化,而且通常是指较明显较巨大的变化而言。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即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13]裘锡圭先生所论述的字体的变化是指汉字形体发生明显变化,由篆书到隶书,由隶书到草、行、楷书,字的笔形、构字部件、形体特征都有明显的区分度。他所指的字体显然未包含具有书家个人书写风格或某一书写流派的艺术风格之“体”,这些书家各具书风之“体”都属于在一个大类型的“字体”中分离出的小支流,同一字体下的不同书写风格,在文字学家看来,相互之间并没有根本上的不同,如同为楷书“字体”的欧体与颜体,颜体为雄厚宽博的外拓风貌,欧体为庄严刚劲的內擫结体,两者只是书写风貌上有差异,字体一样,而“书体”不同。由此可知裘锡圭先生认为由篆到隶,到草、行、楷有明显变化的形体才可称为“字体”。然而,裘锡圭先生在谈到汉代隶书在“书体”上变化时说:“我国在东汉晚期书法工整的碑刻上看到的隶字,结体一般都是扁方的,用笔也有一套成规。”[14]汉字碑刻上的隶书是成熟的八分书,笔形以方笔为主,字势取横势偏扁,这是成熟隶书典型的形体特征。对于描述汉字演变到隶书,隶书的形体结构应用“字体”。表述为汉隶在“书体”上的变化,间接说明此处裘先生将“书体”“字体”概念未做区分。

关于汉字字体,王宁先生在《汉字构形学讲座》也有相关论述。“汉字字体,是指不同时代、不同用途(鼎彝、碑版、书册、信札等),不同书写工具(笔、刀)、不同书写方法(笔写、刀刻、范铸等),不同地区所形成的汉字书写的大类别和总风格。”[15]王宁先生对汉字的字体定义也是指汉字书写的大类别和总风格,不包含个人或流派具有艺术风格的形体。篆书是对隶书产生之前所有汉字形体的总称,属于大的类别。隶书是对篆书之后方便快速书写的汉字风格的总称,草书、行书、楷书等都属于汉字字体演变过程中汉字书写的大类型,所以称之为“字体”。未见王宁先生用“书体”的概念,但其“字体”的定义是明确的。

综上所述,启功先生、王凤阳先生均明确将“书体”与“字体”视为等同概念,不做区分。即认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属于“字体”范畴,楷书中具有个人书写风格的欧、颜、柳、赵等也属于“字体”范畴。这种概念混同不利于汉字学与书法学研究的融通对话。

三、“书体”的含义

“书体”指诸如欧、颜、柳、赵等书家具有个人艺术风格,或某一流派个性化艺术风格的汉字形体。《说文解字叙》载:“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16]书,箸也,从聿者声。“聿”的篆书字形为

,像手把笔,笔杆下扎了毛。东汉蔡邕《笔论》载:“书者,散也。”[17]《九势》云:“夫书肇乎自然。”[18]古代书论中“书”的意义一定与书写有关,“书体”和“字体”是不区别的。“书”作动词指书写的动作,也可作名词指书写出来的成品。启功先生曾说:“字是写出来的。”沃兴华在《中国书法史》提道:“书法是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情感意象的艺术。”[19]书法艺术要通过人书写汉字来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趣,人作为书写主体,书法艺术风格就有差异。汉字要通过人的书写,表现人的性情、品格。沃先生在论及书法发展的三个阶段时说:“隋唐以后为繁荣期,字体的发展已经终结,书法艺术主要朝着书体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风格面貌,形成各种各样的书体。”[20]可见,沃兴华先生对“字体”与“书体”不同概念有清晰的认识。从篆、隶发展演变到隋唐的草、行、楷已趋成熟,五种常用“字体”演变结束。在某一种“字体”基础上,书法艺术通过点画或结体的变化,充分表达书写者的审美趣味与艺术修养,创作出具有不同书写风格特征的“书体”。彭吉象《艺术学概论》认为:“汉字书法可以分为五种书体,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20]此处用词不准确,应将“书体”改为“字体”。陈志平先生在《书学史料学》中,专门对书体史料进行论述,梳理了从汉代到明清的书体论成果,以及与之相关的硕博论文,但都是基于“书体”与“字体”为同一概念的基础之上。可见书法学研究对字体书体概念的认知也是多有混同的。

汉字字体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篆、隶到草、行提高了书写效率,节省时间满足了快速书写的需要,凸显了汉字的实用性。而汉字书写笔法是由简到繁,笔法的丰富性使汉字的艺术性增强,书法艺术逐渐成为有独立审美特征的艺术形式。谈及隶书到楷书的演变,姜亮夫在《古文字学》中提及,除隶书外的章草、草书、行书等“书体”,都保留隶书的波磔,但已是解散隶法,用以赴急的“字体”。[21]姜亮夫先生此处的说法有两处有待商榷。其一,只有章草保留了隶书的波磔,草书、行书并未保留。其二,“书体”的“书”具有表情达性的功能,与“字”有区别,此处“书体”应改为“字体”。郭绍虞在《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中在论述字体演变时,不用“草书”的名称,而称为“草体”。原因是:“称为‘书’,多少要牵涉到书法问题,‘草体’是对正体而言,就容易看出它的本质。”[22]郭先生认为从研究字体演变的角度来看,用“草体”比“草书”更能准确、贴切地表达字体的形体变化。狭义的草体是指草书的形体,而“草书”就会涉及书写,便也离不开人的思想性和情感性,这就不单是对字体形体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与“书”有关系。其实无论“草体”还是“草书”,都是字体的概念,草书固然与书写有关,但并不涉及具体书家风格,所以都是“字体”。王镛先生在《中国书法简史》中提道:“书写带来了形体的改变,也促进了书体的演进。”[23]这里的“形体的改变”,促进演进的是“字体”,而不是“书体”。汉字字体的演变要适应书写的要求,基本规律就是要顺应右手书写的生理习惯,同时缩短笔程提高书写效率。以书写为核心引起的汉字形体改变,应为“字体”的改变。“书体”只是具有书写风格特征的形体。

四、结论

字体、书体概念不同,指称不同,运用的场域也会不同,但字体演变与书体形成都与书写直接有关。汉字字体演变是在书写中完成的,文字学家关注静态字形,多关注外在形体的变化,而对汉字书写中笔法的演变一般不太注意。其实,由于用笔方式的改变,进而引起笔形变化,乃至笔形间的组合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引起整个汉字字体的演变。可以说汉字字体的演变是从笔法变化开始的。不同书家产生不同书体,这是艺术学所关注的问题。一种书法艺术风格也是书法家长期在书写中形成的,不同字体在同一书家笔下可以形成统一风格的书体,同一字体不同书家书写可以产生不同的书体。在文字学与书法学研究中,“字体”与“书体”的概念应当区别使用。

【注 释】

[2]同[1],第176页。

[3]欧阳中石:《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4]同[1]。

[5]许慎:《说文解字叙》,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16页。

[6]王宁:《汉字字体研究的新突破——重读启功先生的〈古代字体论稿〉》,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25—29页。

[7]黄德宽:《古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版,第63页。

[8]许慎:《说文解字叙》,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16页。

[9]启功:《古代字体论书稿》,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10]同[1],第176页。

[11]同[1],第203页。

[12]同[1],第206页。

[1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35页。

[14]同[13],第84页。

[15]王宁:《汉字构形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16]同[8]。

[17]蔡邕:《笔论》,《历代书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版,第5页。

[18]同[17],第6页。

[19]沃兴华:《中国书法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20]同[19],第9页。

[2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48页。

[22]姜亮夫:《古文字学》,重庆出版社2019年版,第56页。

[23]郭绍虞:《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学术月刊》1961年第9期,第50—52页。

[24]王镛:《中国书法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孟云飞转自《西泠艺丛》 202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