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形容过程很长的句子唯美(形容过程很长的句子)

形容过程很长的句子唯美(形容过程很长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走过的路,再难也不回头。经过的事,再苦也不搁心头。

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偷得浮生半日闲,品茶悟禅岁月稠。倚靠小窗,看着日落,与内心共叙时光的感慨和叹息。

沏一杯清茶,丝丝茶香,缕缕思绪。生活不过一杯茶,时光总会在额头上留下尘埃。我终于明白了,那不是苍老,而是满心的沧桑。那不是皱纹,而是岁月的痕迹。

很喜欢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一段话:“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就如手中的这杯茶,都是因为彼此的味道而缘起,也是因为世味的咀嚼而缘灭。缘来缘去,一切都是心中的不离不弃。

有感于我眼中的老弟、心中的挚友@卜应东 “#能给我留下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吗#我始终相信,所走之路,所经之事,所遇之人,所留之遗憾,都是我应该经历的,对错不由心,聚散不由人,山水一程,各有天命。”的这段心语,所思、所想、所悟。

兄弟:所走的路,再难,走过了就再不回头。所经之事,再苦,经过了就再不搁心头。所遇之人,路过不弃想头。所留之憾,放过揪心的念头。有些事,有些人,就如这喝茶,苦才是人生,唯有自己的亲品亲尝,才能将人生这杯茶品到尽善尽美,喝出原汁原味来。

毕竟我们终究没有辜负这一路风景,没有辜负这一路的风雨,更没有辜负这一壸山水和几度老去的时光。

#头条家时光#

文字原创,图片是应东老弟笑对人生的工作生活​照。

成长历程中,最美的风景是:自我努力,团队助力,我们一起进步

在多少个寒冷刺骨的冬日里,有一位年轻人躲在薄薄的被窝里瑟瑟发抖。自幼以来,他对文学充满了热爱,每一个简短的故事都能深深打动着他。然而,他身边并没有朋友能和他分享优美的书籍,他们大多都忙于学业或玩乐而对他的兴趣并不关注。在小男孩成长的道路上,他感受到了孤独和挣扎,但他依旧喜欢一个人默默地读着书,哪怕黑夜只有他一人挑灯夜读,他也乐此不疲。

后来他遇到了同样热爱文学的人们,一起学习参加活动,渐渐发现自己有源源不断的动力。然后开始主动思考生活中的小片段,发掘写作的魅力,并因此获得过荣誉。我们会明白个人的努力很重要,但和朋友一起努力,你会发现互相激励的作用更能给人心底照进阳光,砥砺前行。

大学时我很喜欢林清玄的文章,他曾说:“与他人一起努力,能够坚持到成长的路上,看到更广阔的风景。”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因为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与他人一起努力的重要性。

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们一起攀登一座高山。虽然我们平时都缺乏锻炼,身体素质一般,但凭借彼此之间的鼓励和支持,在聊天中不知不觉,我们成功地登上了山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互相分享最近的新鲜事,互相倾听,不仅增强了自己的体力,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经历过登山,你会体会到身边每个人前进的力量,与他人一起努力不仅能走得更远,还能登更高的山,来见证我们的成长。

我去过亲戚的工厂,亲戚和搭档合伙创业,已经小有所成。尽管他们来自不同背景、专业领域,但正是因为相互的补充不足和相互学习中,他们才能取得现在的成果。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亲戚在与他人一起努力过程,会发掘彼此的优点和特长,让我感受到合作共赢的魅力。

即便在生活中我们只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意见,做到真正倾听,我们才能了解彼此的需求和优缺点。在此过程中,学会分享自己的资源和经验,真诚地与他人分享,最终彼此会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重要的是当我们都有共同的目标,就一定会互相协作并积极配合。

​这里引用林清玄的话:“我们会认为阳光是来自太阳,但是在我们心里幽暗的时候,再多的阳光也不能把我们拉出阴影,所以阳光不只来自太阳也来自我们的心。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就会感应到世界的光彩;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就能与有缘有情的人互相照亮;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即便在最阴影的日子,也会坚持温暖有生命力的品质。”保持内心柔软,你会更能接纳外界的友好,同时成为各自生命里的太阳,互相追逐奔向远方。

正如古人所言:“独行快,众行远。”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结伴而行,成为各自最美的风景。相互鼓励、支持和协作,允许任何挑战困难的发生,去勇敢追求自己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成长的喜悦、会有收获的笑脸。最后让我们积极地与他人一起努力,在迎接挑战的同时,愿每个人都能在成长和进步的路上照亮前方。

锦江:此心安处是吾乡丨月是故乡明⑧

生活在成都,二十五年了,我在锦江沿岸不停地搬家,恍若雾里行船一样走走停停,不知何处是心安归处。不经意地就从最初的下游迁至如今的上游,直到靠近浣花溪,与杜甫草堂为邻,那团迷雾仿佛才渐渐散开。

是的,过去的这二十五年,锦江就是夜夜伴我入眠的靠枕,只因过于熟悉,我竟浑然不觉。就在2022年六月,得以静下心来重新打量锦江,我才猛然发现,之前的每一次搬家,好巧,我家大门朝向和我的睡眠姿势多次重叠,不是面朝锦江,就是背靠锦江,居然完全一致。原来,我这些年的所有不安,无非是辗转反侧时的冲动、折腾和倔强。所谓的生存所逼,所谓的诗与远方,二者之间的矛盾,今夜就在统称为锦江的府河与南河的交汇处“合江亭”达成和解。

锦江,以前专指南河,现在也包容了府河。锦江,不论是南河段还是府河段,除了春潮和夏汛,很少能见到真正的急流,更多时候总是漫不经心地穿过成都城区。

这次跟随锦江区文联组织的文学名家团重游锦江,从十二月市博物馆到水井坊博物馆,再由合江亭行至沙河畔的东门市井、李劼人故居,多是沿着锦江两岸漫步,我也因此发现它其实有多张面孔。

锦江南岸望江楼 (视觉中国/图)

动若蛟龙

湍急,而汹涌,动若蛟龙,应是锦江的第一张面孔。

追溯我与锦江的缘分,最早源于小学时读到杜甫在《春夜喜雨》里描写的诗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但我那时并不清楚诗中的“江船”之江,究竟是哪一条江。从小在嘉陵江畔长大,每每看到木船从水势湍急的嘉陵江中驶过,我就恨不得立即上船,赶往杜甫所写的这条“江船”之江,想看看它,会不会也有湍急的性格。1997年,我来到成都上大学,看了浣花溪畔四季常绿的杜甫草堂,读了更多杜甫的成都诗篇,才知这条碧波荡漾成都千年的江,原来叫锦江。当今的学者和老成都人,往往把浣花溪视为锦江的起点,而在杜甫眼里,锦江的源头却在都江堰的玉垒山下,他因此在另一首《登楼》诗中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锦江,其水文化基因,正是来自玉垒山下动若蛟龙的岷江。

我多次游历过玉垒山,切身感受过锦江的源头,奔腾不息的岷江就是在都江堰,离玉垒山脚不远的宝瓶口泄出一条气势磅礴的蒲阳河,此河流经都江堰南桥时性子最为奔放,远远就能听见汹涌的浪花与浪花相互撞击又猛烈拍打两岸土石的声响。过了南桥,在“天府源”附近,蒲阳河一分为二,旁逸斜出一条走马河,很快又再次一分为二,剪枝条一样剪出一条柏条河,飞流直下的岷江至此,就以分流而出的走马河和柏条河贯穿成都平原,哺育蜀地黎民百姓,成就天府之国美誉。

引澎湃岷江水,灌溉成都平原,这个天大功劳,当然属于秦昭王时期的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他治蜀,先治水,解决秦时蜀地百姓的生存之忧,也给唐时成都跃升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埋下伏笔。

锦江源头:都江堰玉垒山下的岷江 (彭志强/图)

静若处子

淡然,幽雅,静若淑女,是锦江的第二张面孔。

在岷江生育的众多子河中,走马河,尤其是走马河下游和锦江上游所在的浣花溪,无疑最为清亮。任何在此停留的人,皆会眼前一亮,倒不完全是因为浣花溪和它坐拥六百亩的浣花溪公园,如今成了成都城区的最大绿肺。究其内因,跟历代的诗词“洗涤”有莫大关联。特别是杜甫来此定居以后,锦江就逐渐衍变为一条诗歌之江,不断有清词丽句去反复擦亮它的身子。

浩浩荡荡的岷江,从古至今穿过成都城西的外城,流经杜甫草堂附近,却用急切的性子育出一条温柔的浣花溪。难怪杜甫当年来到成都一眼就选中此处,其《卜居》一诗就留有赞叹“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后因成都发生战乱,不得不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避乱的杜甫,还在《寄题江外草堂》中交代了定居浣花溪畔的初心,是:“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如今的浣花溪畔,绵竹修长,慈竹慈祥,笼笼竹遍地,处处清幽,置身其间,令人忘忧。作为锦江的上游,浣花溪极具生态美学气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在唐代描写的这些自然美景,现在还能常常感遇。

在唐代,要是走水路,从浣花溪乘船,还可转入长江直达江南。没错,是江南,杜甫在青年时期远游过南京、苏州、杭州、绍兴等吴越旧地,他对江南山水,诸如桨声里的秦淮河、乌篷船下的曹娥江,一直念念不忘,常言“思吴胜事繁”(《春日梓州登楼二首》其二),常感“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壮游》)。即使是来到如此幽雅、恬静的浣花溪定居,并且决定终老于此,杜甫也时不时念兹在兹,除在《卜居》尾句“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起念,还在《绝句》尾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怀想那根植于大脑深处的吴越山水。

事实上,吴越山水,巴山蜀水,皆是杜甫的山水诗之源。尤其是成都的锦江和重庆的长江,还助推杜甫登上中国五律和七律的诗歌巅峰,如其五律名诗《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及其七律名诗《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一离开成都,浣花溪又成了杜甫在长江边的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念念不忘的最美锦江,如在《怀锦水居止二首》其一便说“朝朝巫峡水,远逗锦江波”,再如《诸将五首》其五还说“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成都府》),让杜甫一度放下羁旅哀伤,多亏了成都和成都的浣花溪。成都,锦江,也得感谢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才。这一切,当然是因波光粼粼的浣花溪给杜甫提供了一个安定的栖息地。760年春天,在浣花溪边筑好茅屋,杜甫就非常满意,他当即一挥而就一首《堂成》:“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从小,杜甫就自言有类似扬雄的赋才和不亚于曹植的诗才,突然有人把他的草堂错认为扬雄旧宅,还需要解释什么呢。从此,除了去外地云游,他基本上就在江边寻花、问柳、会友、喝酒、务农、种药,不停地用各种视角打望锦江,摹写锦江。从759年冬天初到成都,因“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而顿感不适应地写出《成都府》,到765年夏天离开成都,泪流满面地写完《去蜀》,杜甫客居于此的6年,写了二百多首诗,几乎每一首诗都会由锦江生发诗情,如此反复书写,在他离别那天,终把锦江浇灌成一条诗歌大江。

锦江上游:浣花溪 (彭志强/图)

后来,杜甫的崇拜者和追踪者从不同朝代纷纷赶来,在锦江两岸络绎不绝,随处可循起起伏伏的吟诗声。张籍来了,其《成都曲》用成都话说很闹热,画面是:“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苏轼来了,在官场折腾多年,又被贬至黄州,其回忆里的锦江是浓郁的乡愁,如《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陆游来了,他热爱锦江,特别爱锦江两岸的梅花,可谓“十年裘马锦江滨”,这十年,他是“青羊宫前锦江路,曾为梅花醉十年”,其晚年挥之不去的回味仍是:“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锦江,从浣花溪在草堂小学东北方向与磨底河交汇开始,一路由西往东,经百花潭、锦官桥、彩虹桥、万里桥,至合江亭,这段河流又名南河。这是杜甫晚年离开成都的必经河道,也是李白青年时期登上散花楼歌咏过的春江(《登锦城散花楼》“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其间,从百花潭的散花楼逆行至浣花溪畔的送仙桥古玩市场,还分别建有遇仙桥、望仙桥、送仙桥。从浣花溪出发的南河,曲折蜿蜒,不急不躁,直到在合江亭与由北向南的府河相遇,两河汇流处,顿时浪花朵朵,渐渐恢复它们同源于岷江的湍急本性,由此快步奔向九眼桥、望江楼、黄龙溪,并在眉山彭山的江口沉银遗址附近重返岷江主流怀抱,直插长江而去。

我这次考察锦江,是随团沿着府河而来,又独自从南河逆行返家,尽管之前已多次亲眼目睹过南河与府河汇流的壮观,但是它们在合江亭紧紧相拥互认亲人的场面依旧常看常新,让我重新认识了锦江,也重新认识了自己,看似不经意实则很执着卜居锦江的初心。

锦江南河段 (彭志强/图)

锦若蜀锦

惊艳,而包容,前程似锦,则是锦江的第三张面孔。

先回溯岷江支流柏条河的行踪,其实它跟走马河一样也是一路向东,在成都城北多次分流,子河有毗河、东风渠、沙河、府河,其中,府河由北转东再往南注入成都城。相比走马河,柏条河的使命更大,特别是在唐代,它从成都府城下经过,成为护城河,护佑成都风调雨顺,守护成都繁华千年。流经、守护成都府城这段柏条河,故名府河。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七就说了,唐代这条护城河是“锦水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象天星”。这条虽多次改道却仍在守护成都的护城河,就是如今在合江亭与南河交汇的府河。没错,府河被李白视为“锦水”,原先专指锦江的南河又是杜甫眼里的“锦水”,如其《短歌行赠王郎司直》便说“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

府河与南河,这两处绕城“锦水”,曾被统称为府南河,是成都人口中滔滔不绝的母亲河。同源于岷江的府河与南河,皆是“锦水”,既然已统称府南河了,为何不都叫“锦江”呢?锦江,顾名思义,就是一条前程似锦的江。2005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成都市区段的府河、南河正式统称为锦江。毕竟,流经、护佑、兴旺成都,府河与南河都出了大力。

再说锦江的另一个重要文化来源:蜀锦。成都的建城史,从秦国吞并蜀国后的张仪筑城,到如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自李冰引岷江进入成都平原,不断更改入城河道的成都,从秦始就如蓄水一样蓄力。这力,就是蜀锦带给成都经济繁荣的动力。其实,养蚕,织锦,自古便是蜀地先民的生活习俗,到了织锦业发达的西汉,成都生产的蜀锦又因技艺精湛、花色甚多、用途很广,行销全国,名扬天下。2012年,在成都老官山汉墓考古发掘出土的四部蜀锦提花织机模型,它们的年代都指向西汉,既是迄今我国发现最完整的西汉时期织机模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模型。

相传早在汉代,朝廷便在成都设置了专职管理织锦的官员,命名为“锦官”,到三国蜀汉时,丞相诸葛亮又恢复“锦官”,一举解决战乱时期的蜀国经济和军费开支的问题,成都因此新增了“锦官城”和“锦城”的美名。杜甫旅居成都时期,所写《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说明唐时的锦官城遗址尚在,其官署大约就在彩虹桥与万里桥之间的锦江边。在唐代,旧称蜀郡、益州的成都,因蜀锦等手工业得到极大发展,加上岷江哺育的成都平原盛产稻米等五谷杂粮,一跃成为比长安、洛阳两京还要繁荣的城市,史称“扬一益二”,就是说成都的经济能量仅次于素有鱼米之乡和运河要冲的扬州。

我说锦江惊艳如蜀锦,是因它真被蜀锦洗亮过。据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五记载:“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诗中,刘禹锡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唐代成都女子在锦江浣洗蜀锦的画面。还有李白,即使是在浔阳被判长流夜郎徒刑,他也很惦念成都被蜀锦浣洗过的锦江,其《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六就说“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在唐代,锦江河道宽阔,奔腾万里,豪气十足,为何却要在“锦江”之前加个“濯”字?就因锦江又名濯锦江、濯锦之江。濯锦,锦彩鲜润逾于常,故名。在锦江边浣洗蜀锦,并非始于唐代,大约从西汉起,蜀人就爱把纺织剪裁的蜀锦放入浣花溪浣洗,后人将此美其名曰“濯锦”。

常住锦江上游浣花溪的杜甫,怎会不知“濯锦江”传说,其《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就曾交代,安史之乱期间的浣花溪比较缺乏桃树,于是找了萧八明府觅来新桃栽种。杜甫初到成都时,主要以务农、种药为生,一家人又经常靠高适、严武等友人的禄米救济,当他在成都出任剑南西川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想必也是一身锦衣,经常放入锦江濯洗。

用蜀锦濯洗锦江,在当今的最大传承,恐怕是以锦江命名为一个县级区了。1990年,成都撤销东城区,以其主体部分改置锦江区,区名正是来源于李白、杜甫、刘禹锡等大诗人诗句里口口相传千年的“濯锦江”这一蜀地文化。在秦代,锦江区所在地叫成都县,它此时已是蜀郡的核心城区。在唐代,成都县不论改名为蜀县还是华阳县,它仍是成都府(安史之乱后的大唐首都“南京”)的核心城区。

锦江上的安顺廊桥 (视觉中国/图)

锦江,从岷江奔流而来濯洗成都城的“濯锦江”,它不仅孵化了锦江区,还从锦江区的合江亭一路向南注入高新区、双流区、天府新区,持续扩张成都的动脉。即使如我,这样一个长达二十五年的“蓉漂”,能在锦江府河段立业,又在锦江南河段安家,可以说,先是受杜甫的诗意锦江感召,最终也是拜经济腾飞的锦江所赐。

夏日的傍晚,彩霞烧红了成都上空的脸庞,也映红了穿城而过的锦江。夜幕渐次拉开,华灯初上,沿着锦江边的合江亭漫步,返回上游的浣花溪,夜深枕着蜀锦靠枕入梦,我想,我的余生再也无法远离锦江了。

彭志强

责编 杨嘉敏

诗歌|冯国平:临水而歌(组诗)

文/冯国平

临水而歌

感动这个季节的

不只是遗忘在田地里的一秆高粱

河边的几许蒿草

抑或挂于枝头的果实

一群手持镰刀的农人

从坦荡的田园里

越来很深的秋天

踏着薄暮匆匆归来

水一般的阳光

亮出陶瓷的光泽

穿过老屋门前的栅栏

抵达即将沉睡的泥土

那些走出农活的背影

以及所有熟稔的语言

令我们站在村庄的高度

仰望湛蓝的天空

寻找南方归来的雁阵

临水而歌的窗前

黄昏的村庄在水一方

只是故乡别离的背影

在我潮湿的视线

凝重而深沉

拾穗的外婆

空旷的田野

外婆佝偻着似跪下的姿势

拾着一粒一粒粒

遗落在田野的精灵

一如拾起她的心

这让我想起一种情节似有许多话想说

缄默着的

还是那些散失的谷穗

它们从不说一句话

只用一生的目光

喂养一种精神

而外婆的虔诚

常常使沉默的谷穗灿烂

如秋阳一般的平常

平稳地落入她拾穗的背篓

然后孕育出一个个晶亮的孩子

岁月无语,外婆无语

她一生总是坚守着那条格言——

惜筷不惜颗

生活是件不容易的事

关于谷粒

黄昏,夕阳浸染着水稻

闪映多彩的暮色

散发着乡村的醇香

成熟的稻穗垂着头

似潮水般远远逼向我

光芒四射

一种喜悦,一种温暖

一种渐渐明晰的窗花

使山村随之美丽了许多

摘一粒谷粒在手

谷芒的细齿咬伤我的手指

留下汗水的斑迹

那光芒让我想起秋后的情景

玉米黄黄地挂在檐下

檐下坝院里堆得高高的谷粒

然后心平气和地与父亲

谈论着入冬的一些事情

黄昏,在故乡的田埂上眺望谷粒

它成熟的季节多么重要

我真想装一信封满满的谷粒

寄给远在城市里的人们看看

让他们获得一丝灿烂如阳的感觉

洞悉植物

玉米成熟时,站在田埂上

如列队的士兵

被秋风吹过的叶脉

一层层排比过来

风,起,云,涌

成片的玉米,一望无际

一只鸟站在上面

压弯了红红的樱子

似迎亲的队伍等待出嫁的姑娘

今年的玉米,像隔世的爱情

总让人感慨万千

随便在哪条树干上拍拍肩膀

就会拎一盏灯笼配在手上

将四野的沉寂一点一滴照进骨头

在秋阳的季节

收获至善至美的植物

红高粱

秋天,红高粱一片悄然

在天空和阳光的爱抚之下

高举起生命的火把

展示着生命的倔强

一片高粱风中潇潇如歌

这些曾被我播种、淹土、浇肥的

植物,而今玉立亭亭的身体

以父亲的再版

图染黄昏的四壁

培植着你,似母亲的乳汁

喂养过我的躯体

似文字和意象

组排过我的诗歌

以心相许,以诚相待

患,难,相,交

而今,这些被我期冀之物

面对着你,闪闪的镰刀

已被你赤诚坦荡的心

烧得通红通红

颤抖的双手

无,地,自,容

山民

山村的农民

日晒雨淋,汗泥一身

日子一天天地硕大

棉桃,在他们的眼睛里坐望

粮食,在他们的老茧里开花

花和果实,是季节的一种注释

更多的日子里,脸朝黄土背朝天

形成土地上一幅美丽的风景

偶尔也看看

远山的树和拔节的庄稼

守望着它,于田埂红薯地边

一生中别无所求

希冀的目光

总是打量着节气和雨水

以及来年的收成

常岭坡

常岭坡,布满褶皱的山坡上

有一块起伏的玉米地

父亲的背影在这里

勾勒出曲线

关于祖辈的故事

被父亲的锄头

翻阅极深的内涵

到七月给那片山坡

镀上绿得发亮的颜色

我才知道,那顶破旧的草帽下

是一种重生的喜悦和芬芳

谷黄快熟的蝉声中

他没有贵族小姐轻歌曼舞的手

却在玉米地间艺术般波动

我无法猜想

那是何等的一种痛快和淋漓

父亲,你用毕生的精力

养育着我的诗、我的歌

未来,我不知道用怎样的步履

去画圆您早逝的梦想

乡村

乡村是一本厚重的书

多少个春秋仍在续读

曲曲弯弯的山里路

载着乡村人的喜怒哀乐

泥土平静而丰厚

翻了又合,合了又翻

把田野读成小说

山林读成散文

粮食读成隽秀的诗歌

风霜雪雨,日照月辉

形成自然中一幅绝美的风景

他们在父辈的原作上

进行填写和删补

一部乡村地理的传说

身在冬天

身在冬天

怀想有关春天的一些事情

我的眼睛便穿透诗歌的背面

触摸三月的阳光

在经历了漫长的一个冬夜之后

记忆还能复述些什么

桌上的书札,窗外的枝蔓

室内燃烧的火炉

我爱过的一切是那样炽热

最明亮瞬间所昭示的

莫过于星星点点的萤火

忽,明,忽,暗

季节的钟声撞响夜晚的灯火

我隔着重叠的山河

呼唤着一个友人的名字

漂泊异乡的友人,思念之舟

时常停泊在你蓝色的港湾

我无法澄清滞留在岁月里

深浅的足迹。美丽的忧伤

透惑着不被失落的心境

显影着鹅黄色的幻觉

身在冬天

怀想有关季节的一些事情

许多心事如煮熟的沸水

爱人躺在影集里,爱情蹒跚着

壁上的影星笑而不语

又是一个季节,三百格稿纸

总也写不满一行无标点的诗

【作者简介】

冯国平,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成都市新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绿风》《星星》等报刊杂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报料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