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用不谋而合说句子造句(用不谋而合说句子)

用不谋而合说句子造句(用不谋而合说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君子之约,信如圆月

文 / 范若溪

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珠玑之句,时至今日,它已成为有关中秋的代表词句,在月明人圆的佳期里被一次次传唱。而在这首词的序中,苏轼详细地记录道: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虽然时间无法倒流,但我们依旧能从这段序中得知那一天的情形:在中秋夜,苏轼与友人畅饮一夜美酒,大醉之际,他对弟弟苏辙的思念难以抑制,于是挥笔成词。于是在那个清辉照佳期,浓酒酝相思的中秋,一轮词中明月从苏轼的笔端飞出,永恒地高挂在中国文学史的夜空中。

苏轼其人,正如中山大学教授、中国苏轼研究会副会长张海鸥在习酒“追寻君子的足迹”君品习酒传统文化巡游杭州站的君子论道中所言,苏轼在“出世入世之间,滋生出仁者之心、勇者之姿、智者之态与达者之怀”,在他身上,凝聚着中国理想人格——君子的特质。

君子之风,如秋之爽,如月之洁,从这个角度而言,中秋这个节日,与君子之品尤为契合。也许正因如此,古代士大夫往往选择在中秋这一天相约在一起,称为“中秋雅集”。当雅集之日,远朋近友如约而至,共候天上明月升起,在皎皎月华中,一同饮醇酒,作书画,赓酬唱和,以鸣远志——君子间的友情,便是如此。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对君子友谊的一条自省标准:“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雅集君子们的花月风雅之下,是如月般夜夜升起、永不失约的信义观念。这种观念流传至今,依旧被人们践行着,比如秉持君品文化的习酒,自2015年起,每逢中秋佳节,便会推出 “中秋夜·喝习酒”的文化盛宴,从不爽约。

在今年,习酒倾情打造了一方“大唐习酒镇幻境”——赤水河畔,明月初升;群芳阁上,灯火如昼;阳雀台边,君子共饮—— 这是一场盛唐文化穿越之旅,而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一同饮习酒,庆团圆。

值此契机,我们不妨乘着这轮盛唐明月,回溯历史,看看古人的中秋雅集中,藏着多少文化玄机。

图/视觉中国

清风皓月,可堪品玩

中秋的精魄,融在月光里。

一轮无缺之月,照彻古今,辉映万里,随江河奔流于华夏血脉之中,为神威凛凛的东方巨龙添上了一抹浪漫的光晕。

中国人爱月,爱到了骨子里。屈原在《楚辞》中,描写想象中自己的衣着“披明月兮,佩宝璐”,而《诗经·月出》则以皎月比美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汉魏南北朝时人爱月,如谢灵运善写月亮,其“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之句影响了数代诗人;而他的侄子、南朝文人谢庄甚至专为秋月作赋,在赋中描摹了曹植与王粲月夜吟游的场景——可见在那个时代,名士们心目中的风雅,绝不能少了月亮。

到了唐代,月亮成了唐诗中出现最频繁的意象之一,在八月十五赏月,也已作为一种风雅习俗,出现在多篇唐诗之中。在月亮之下,只论风雅,不论贵贱,因此唐代从上到下,都钟爱那轮明月。唐代帝王沉醉于月色之中,李世民爱月之素净,“珠光摇素月,竹影乱清风。”李隆基爱月之清澈,“瑞露垂花绶,寒冰澈宝轮。”而唐代各阶层的文人也无不为月痴狂,他们将月当成“赏玩”的美景,因此赏月也称为“玩月”。在《全唐诗》中,65位诗人写下的赏月诗多达111首,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便以赏月为题眼,其“海上明月共潮生”之句,至今犹令人为之惊艳。

若在众多唐代诗人中寻一位月的知己,非李白莫属。李白对月的感情早已超过了“赏玩”的程度,他真心实意地将月亮当成一位默默陪伴的朋友。在《峨眉山月歌》中,他写道:“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此句中的“君”便指月亮本身——无数人以月寄托思念,而李白却将月亮当成了倾诉的挚友。在长安被排挤时,孤独的李白又写下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妙句,以月为酒友,在花间独酌,孤高风雅,无愧“诗仙”之名。

图/视觉中国

若说唐代是中秋玩月的缘起,那么到了宋代,中秋赏月则成为了一种全民风尚。宋代不仅继承了五代时期玩月羹等中秋习俗,更将中秋节庆玩出了花样。《武林旧事》曾载,中秋时,全民放假一天,届时会举行盛大的赏月宫宴,席上觥筹交错,通宵演奏动听的“天乐”,就连宫外都能听到。宋代民间也不遑多让,人们争相“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东京梦华录》),赏月的酒楼一席难求——在宋代的中秋,想在高楼上以酒邀月,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享受。

更有风雅之士,邀二三好友,携一壶美酒,不远千里前往玩月胜地过中秋。江苏的“石湖串月”胜景,就因其桥洞相连,月圆之时,每个桥洞都有一个月影,“其影如串”,奇趣无穷,与二十四桥、三潭映月等赏月名胜,共同成为了宋人中秋热门打卡地。

在快节奏的现代,也许很少有人能从忙碌中抽身,如古代君子般把酒邀月,但唐宋的繁花与美酒、水影与皓月,经过时光的洗练,依旧刻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只需一缕酒香、一地月光,便能将灵魂中的风雅勾起。

对酒当歌,兴尽方归

好粮出好酒,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人人知道中秋赏月,但鲜有人知的是,中秋的另一面寓意,在“粮”与“酒”。中秋时节正处在收获时节,因此自诞生以来,中秋便兼具了团圆与收获的双重寓意。在宋代,具备酿酒资格的酒店,往往以新收五谷酿酒售卖,名为“尝新酒”,以庆祝当年的丰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在宋人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中,曾这样描写中秋尝新酒的场景: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

还没到下午三点,汴京街上的酒家便售卖得“家家无酒”,纷纷将酒旗撤下,可见中秋尝酒习俗的风靡,这背后,是人们对粮食的感情。这种感情古今皆同,诞生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习酒,至今依旧坚持以赤水河畔的优质糯高粱、小麦等谷物为原料,严格遵循时序酿制而成,“空杯留香”的美妙背后,是习酒对自然时节的尊崇,与对原料品质的执着,这与中秋丰收的精髓不谋而合。

当然,古人虽喜欢在中秋饮酒,却绝不提倡饮不知味的“牛饮”。一场讲究的中秋雅聚,往往对酒与人的要求都十分严格:

酒要醇厚丰满、细腻浓香的真佳酿;而人,要才德兼备、信义两全的真君子。

自从先秦“君子”一词定型后,君子便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君子之交,贵精不贵多,所谓“友者友者,友其德兮,友其志兮”,这种崇高的友情,往往建立在彼此德行、才能与志向的相似性上。

可以说,一场雅集,便是一场经过严格筛选的君子之约,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形容毫不夸张。也正因雅集的席上嘉宾大多惊才绝艳、德行过人,所以雅集也往往成为历史上不少雅闻趣事的“第一现场”。“四相簪花”便是其中代表,据《梦溪笔谈》所载,北宋韩琦家中有奇花,邀请王安石、王珪、陈升之共聚赏花,并将奇花戴在头上,后来四人皆因才学出众,先后做了宰相。

若论古今雅集名声之最,当属东晋“兰亭雅集”。在永和九年,东晋名士高流聚会于会稽郡的兰亭,参与者中不仅有“风流宰相”谢安、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王羲之之子),还有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这三大书法界“顶流”。发出邀约的王羲之专门为此雅集而书就《兰亭集序》,成为了历代书法家必临摹之作,其中描摹的“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流水曲觞”的雅饮清形,更是历代爱酒君子们对风雅的极致想象。

而宋代著名的“西园雅集”,则囊括了北宋才子的“半壁江山”。当时参加雅集的画家李公麟,甚至乘兴作画,化身“行走的照相机”,用妙笔将雅集现场尽数入画。在画卷中,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秦观等才子名流,或举杯酬和,或抚琴吟唱,以画中的一句诗来描述就是“杯酌石上月,翰飞涧中泉”。

《西园雅集图》局部

无论是兰亭集,还是西园集,席上永远少不了美酒。琼浆佳酿承载的功用,不仅仅是饮用和祭祀,更与文人墨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杜甫作《饮中八仙歌》,将酒与文人灵感绑定在一起,而李白则在诗句中生动地描写了书法家怀素在饮酒后,肆意挥洒草书的姿态: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在古人眼中,酒就是“顶级才子”的标配。根据诗文记载,盛唐有“三绝”:一为“李白斗酒诗百篇”,二为“张旭三杯草圣传”,三为裴将军在酒宴奉诏作剑舞——当文人的才思与醇厚的酒香碰撞,迸发而出的,是属于盛唐的一抹亮色。

人们至今也难以说清,为什么酒会为文人才子带来如此多的妙想奇思,也许只有亲自在中秋雅集上体会一番,才能说得明白。然而当雅集开席,明月升起,朋友在侧,美酒在手,一切疑问与缺憾便都烟消云散,唯有酒的圆润细腻与悠长回味在中秋之夜氤氲,邀你一同摘取来自盛唐的灵感之月。

图/视觉中国

一年一度,信如圆月

在古人眼里,一场在月光下的雅集不仅意味着吟诗作对,也意味着君子之交的一种境界。

所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在古代观念中,日月、潮汐这些有固定规律的自然现象,往往可以寄托人们对道德的美好憧憬——月亮不仅是月亮,它夜夜升起,无论秋高气爽还是烟笼雾绕,它都会如约在夜空散发着光辉——这岂非君子与友人信义的生动写照?

信义有多重要?在“追寻君子的足迹”君品习酒传统文化巡游第一站——尼山的孔府文化中,我们也许能找到答案。根据《论语》中所显示,“义”与“仁”互为表里,是仅次于“仁”的操守。作为儒家“君子五德”之一;所谓君子“言必信,行必果”,“信”也一直都是君子德行的重要规范。

从古至今,人们不仅追求君子这一理想境界,也传颂着崇高的友情故事,憧憬着守信持义的君子之谊。据《后汉书》记载,山阳有人名为范式,与好友张元伯约定两年后相见,但两年后,二人因官职调动已相隔千里。元伯的家人都认为范式不会来,只有元伯如约杀鸡热酒,而当约定之日到来,范式竟然真的不远千里,践行诺言而来。

李白与杜甫也是君子之交的典范,安史之乱时,李白因依附永王获罪,时人皆害怕被牵连,纷纷撇清关系,唯有杜甫依旧在诗作中,毫不掩饰地表达对李白的思念与怜惜,“众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而柳宗元与刘禹锡,则是患难之交。二人均因王叔文改革而获罪遭贬。其中刘禹锡被贬去荒凉的播州,因念及刘禹锡的老母无人照料,柳宗元竟上书请求将自己与刘禹锡的贬谪之地对换,让刘禹锡去柳州,而自己去更加荒凉的播州。“以柳易播”之义,不仅令时人称道,也令数百年后的宋人洪迈为之动容,他激动地评价二人的友谊,“始终相与,不以死生贵贱易其心”。

信义不仅为古人所独有,也与习酒一直倡导的君品文化相契合。所谓“君品”,便是君子之品德、品质、品格。从内化而言,习酒依托原生态优质白酒酿造基地,传承古法,发扬传统,严守质量关,在一点一滴美酒中融入的,正是习酒人对消费者的信诺与道义。

从外在而言,自2015年起,习酒开始推出“中秋夜·喝习酒”系列活动,以永不失约的信义,与大众共乐。如今这场君子之约,已践行到了第七个年头:

在2019年,习酒联合中国国家地理、携程旅行网,在天文小镇举办了“醉美赏月胜地”评选活动,将高新科技与传统佳酿相结合,趣味横生;而2020年“江河同月,山川共醉”活动,则以全民放飞祈福灯的情怀之举、与“中国天眼FAST”的盛世之约,呼应中秋人月两圆的愿景;在2021与2022年,习酒先后发起“故乡的美好生活”与“明月如君子,共沐万家圆”主题活动,将思乡之情与团圆之愿注入活动之中,引起网友的热烈参与和互动。

在今年,习酒“中秋夜·喝习酒”的线上活动又如期而至,盛唐中秋,凉蟾光满,梦回习酒镇,君子之品汇聚为十里酒香,信义之谊具现为中天圆月——何不踏入时空幻境,在酒香与清辉之中,共赴一场中秋雅聚?

(专题)

真正的灵魂伴侣,亦师亦友,心有灵犀,有一种淡淡的共鸣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脾气和性格,有自己的爱好,有奇奇怪怪的心理想法。

但生活,让每个人都感觉很累,需要找一个地方倾诉,有一个肩膀可以依靠,但寻寻觅觅几十年,都好难找到。

能够陪你走一程的人很多,但陪你坚持到底的人,很少。真正的陪伴,不是形影不离,是灵魂相伴。是一个在天南,一个在地北,但心有灵犀,是一种淡淡的共鸣。

那些看起来很孤独的人,不是因为他本身就沉默寡言,没有朋友,而是没有真心朋友,是有千言万语,但没有地方可以说,说了也没有人懂得。

有的人,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但他的内心的丰腴的,脸上也总是有微笑,因为他的心灵深处,还住着一个人,那是灵魂的伴侣,他人生的“疙瘩”,都一一解开了,心变得宽大,豁达。

所谓灵魂伴侣,就是那个和你一起探讨生命的本质,心疼你,惦记你,接受你的叛逆,懂得如何安慰你的伤心。

当你遇到灵魂伴侣的时候,你似乎就是看到另一个自己。彼此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此后,哪怕是聚少离多,依旧天天联系,无话不说。一起感受人生的苦涩,一起分享生活的快乐,一起看形形的世界。

那些为了成家而恋爱的人,是感受不到灵魂伴侣的滋味。因为他们并没有心灵的对白,只是喜欢一个人的容貌,渴望有一个人驱赶黑夜的孤独。或者,只是一场人生的结婚仪式吧。

大多数的人,这一生,是不会遇到灵魂伴侣的,因为人海茫茫,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遇到“另一个自己”真的好难。也许遇到了,但后来兜兜转转失去了。

谁可以成为你人生中的灵魂伴侣?靠缘分,是天意,更要珍惜。否则再好的感情,你一松手,就“天各一方”了。

仿佛,遇见灵魂伴侣的那一刻,似乎等待了千年,穿过无数的岁月,只是为了那一刻的惊喜。

灵魂的伴侣,是你做了什么,都会得到他的支持;你有什么难过的事情,他都真心理解;常常你不说话,他都可以猜想到你要说什么,下一步要做点什么。彼此是信任和默契的,比身边的人,更默契。哪怕你做了什么龌蹉的事情,都不会受到嘲笑,而是用欣赏的眼光看你。

遇见灵魂伴侣,不是因为你人生多伟大,不是因为地位高低、金钱多少、外面多美,年纪大小,是他的感觉和你的感觉,不谋而合。不管旁人如何看待你,但他是喜欢你的,不会觉得你很异类。

多数人的灵魂,是不能展示给任何人看的,因为人的心底,总有不能说的秘密。但是灵魂伴侣之间,是可以说的,秘密,也可以一览无余。

灵魂伴侣并不是包容一切,什么都依着你,顺着你,而是相互促进,亦师亦友,琴瑟和鸣,关键时候,他也会“忠言逆耳利于行”,用真诚打动你,改变你。

人生路上,遇到一个灵魂伴侣,请“一生牵手”,抓好了,别放手。也许今生无缘朝夕相处,但心在一起,不管走多远,想起来,近在咫尺。

人生能有几回搏,在你很累的时候,真的需要一个“心灵的港湾”。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孔子箴言故事」立志酬志——浴乎沂,风乎舞雩

《论语》中记载孔子与四个弟子对话的故事,充分体现出孔子的思想。

有一天,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伴着孔子。孔子叫他们各人说出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如果自己当政,只用三年的时间,就可使一个遭受外患在国内又闹饥荒的国家振奋武勇精神,并懂得礼仪。

冉有说,如果自己当政三年,可以使一个小国家的经济得以振兴,人民生活富足。

公西华说我的本事不大,如果要我去一个国家,我自己身穿礼服,头戴礼帽,在外事活动或宗庙活动中当个称职的小司仪。

三个人分别说出自己的报负后,该轮到曾皙了。他正在弹琴,此时已近尾声,铿地一声停止了弹奏,站起来说他的志趣和以上三人都不相同。孔子叫他说说。

曾皙说:“春末时节,春服穿定了,我陪同五、六个成年人和六、七个十几岁的孩子,到鲁国南门外的沂河中洗个澡,登上舞雩台吹吹风,然后大家一路唱着歌回家。”

曾皙的这一番自我描述,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实际上与孔子的“大同”理想不谋而合。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但有军队能保卫国家,发展经济使国民富足,在外交活动上握有主动权,还要进一步对人民进行教化。曾皙的主张体现出人们对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所以孔子听后长叹一声说:我支持曾皙的说法啊!

今日曲阜城南沂河的水,仍在涓涓流淌,古城南郊的舞雩台,树木繁茂。人们来到这里,回忆起当年孔子与弟子们的谈话的情景,感到分外亲切。自然也引起人们对升平世界的向往,加强建立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心。

人应有志,更应有大志。诸葛亮在给他外甥的一封信中说:“夫志当存高远”。陈胜对他的伙伴说:“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孔子与弟子的这番对话,体现出他鸿大的志向。这与《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一段的主张相同,只不过这段更艺术些,更形象些。1986年,我们到曲阜舞雩台,受这段话的影响,创作出舞剧《孔子畅想曲》,就对其大志形象地表现。此前的舞剧《大同梦》也是这样。孔子的“大同”思想虽是一场梦,但它的提出却在人们面前展示出一幅美好的远景,鼓励人们为实现此美好远景而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