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100字以上(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100字)

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100字以上(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100字)

本文目录一览:

杭州亚运会|历史首创!杭州亚运会花器中的宋韵风雅

新华社杭州9月14日电(记者胡佳丽、邱世杰、徐中哲)“鲜花可能会慢慢凋零,但花器能够成为永久的纪念。每个运动员将它带回自己的家乡,其实也是国家之间的一种文化交流。”

走进杭州亚运会吉祥物及花器设计者、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教师张文的工作室,墙面、地面、桌面上摆着造型各异的吉祥物及其周边产品,琳琅满目。与吉祥物“宸宸”“琮琮”“莲莲”相关的各类设计稿同样贴满了墙面,为工作室打造出一面独一无二的背景墙。

墙面正中央,展示的正是杭州亚运会颁奖花束“硕果累累”。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在历届亚运会颁奖物资中首次亮相的花器。颁奖花束为何加入花器?外形灵感来自何物?吉祥物又以何种姿态呈于花器之上?设计者张文娓娓道来。

以花觚之形意彰显宋韵极简美学

花器整体造型灵感来自南宋时期的官窑花觚,瓶口起伏的水纹取自浙江山水诗意的韵律之美。花觚在战国时期是一种用于庆祝胜利的礼器与酒器,宋代演化为装饰性的瓷器,多用于插花。

“宋代的艺术成就极大程度体现在瓷器中,且花觚通体的质感表现出宋代重要的美学理念之一——大道至简。而这种理念跟现代设计的极简审美是非常一致的,这也是我们的设计初衷。”张文说。

此外,花器在设计上利用了人体工学的相关原理,通过收集各种数据,比如运动员的手掌尺寸、手握的感受等等,让花器更轻便、实用,给运动员们更舒适的体验。

张文顺手拿起桌上的花器成品为记者模拟了几种拿法,虽然花器的硬度很高,但无论是手握、怀抱还是用腋下夹住都不会感到吃力或不适。“花器拿在手里的时候,会刚好露出三个吉祥物;觚身做了三个棱,其实是模拟了花觚的耳,手握时还可以起到防滑的作用。”

在宋画与生活中找寻最纯粹的喜悦

在这面背景墙上,记者看到了一版版花器设计稿,三只吉祥物在花器上的位置、大小和姿态都有所区别。

“吉祥物在花器上的造型我们做过很多版本调整,此前我们根据比赛项目完成了‘三小只’的61项运动造型,来展现各项目最佳的运动状态,而在花器上强调的则是一种对胜利的庆祝和喜悦,最终我们选择了吉祥物从花觚的觚口奔涌而出、踏浪而来的呈现方式。”张文说。

在吉祥物姿态的选定过程中,宋画给了设计团队很多灵感。“像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绘画和北宋画家苏汉臣的《百子欢歌图》对我们吉祥物的设计有很大启发。《百子欢歌图》里面的小朋友有各种各样的动作、神态和动态,画面极具感染力,看到那幅图景便能够感受到千年前的艺术创作者想表达出的生命力和我们现在是相通的。”

从现实出发,设计团队还参考了当下小朋友的生活场景,力图找到最为纯粹的喜悦之姿。张文回忆起设计期间经常接女儿上下学时,观察小朋友放学奔跑出校园的欢快状态。

“小朋友像放了闸的河水从校园奔跑而出,那是一种雀跃、欢快、纯真的感觉,和运动员们在亚运会获奖的那种喜悦是相似的。”他说。

花器承载的意义大于设计本身

花器由有着1400余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制作而成,设计团队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沟通,对材料特性、雕刻精度等进行反复调试,才使得花器呈现出最理想的状态。

“几千个花器摆在一起,现场是非常震撼的。”在经历了近半年、十余个版本的修改后,通过对尺寸、比例、舒适度等细节反复打磨,花器终于在杭州亚运会倒计时一个月之际展露了它的真容。张文不久前到东阳参观了制作现场,亚运需的七千余件花器已全部制作完成。

张文(右)与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黄小明在制作现场合影。受访者供图

在张文看来,设计是于细微处去寻找变化,而当花器的设计和东阳木雕工艺相融合,其意义远大于设计本身,他希望一件件饱含宋韵之美的亚运会花器能够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了解和感受到浙江文化、中国文化。

“花器不光是一件纪念品,它也可以是一种文化交流和审美沟通,希望全亚洲的运动员都能够体会到我们的用心。”他说。

图片:新华社记者徐中哲

来源: 新华社

秋日思语1

【重要提醒】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严禁抄袭。原创不易,感谢理解。

引子

这是一个发生在秋天的故事。

黄雨欣一个人走在马路上,抬头望了望湛蓝的天空,刺眼的阳光从周围密密匝匝的高楼大厦中隐约透了出来,她眨了眨有点眩晕的眼睛,长长的睫毛在阳光下闪着光,白皙的皮肤在阳光的映照下越发好看。周围的车流快速穿梭着,没有人注意到她。她的眼框里隐约有一丝泪水,但是她坚强地、倔强地没有让泪水掉落下来,直到眼睛里的泪水已经渐渐褪去,她才又把头低了下来。她拽了拽快要滑落的咖啡色小猪包,将细长脖颈间的米色羊绒围巾又系了系紧,就好像一双温暖的手搂着她陪伴着她。没有人知道刚刚的她经历了什么,连她自己也好像忘了似的,她径直向前走去,过了人行道,走进了旁边一栋70多层高的大楼。

黄雨欣的公司在其中的32层。每天早上上班的时候,电梯里都会被各色人群挤满:有光鲜亮丽香气逼人的金融民工,有顶着一头看起来好几天没洗的头发、重重黑眼圈的程序员,穿着厚厚外套不修边幅的中年大婶,还有刚刚上班带着Bose耳机不知听着什么的新新人类……黄雨欣挤进了电梯,没有熟人……还好还好,她若无其事的走了进去,刷了卡,按下了32层的电梯。

电梯门开了,她像往常一样走进公司,礼貌性地跟前台Cindy笑了笑,算是打了个招呼,然后默默走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打开电脑,她来到茶水间,给玻璃杯里接了一杯白开水,然后又给纯白色的马克杯里倒上一大杯美式,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没人注意到她的情绪变化,她也不想让别人看出来。不管发生了什么,生活不都是还要继续的么~

秋天的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照了进来,温暖却又耀眼,这个时候办公室里人还没有到齐,开放式的办公区稀稀拉拉坐着三五个人,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挤满了厚厚的纸质材料。黄欣打开了自己的电脑,准备把昨天没有做完的报表再继续弄完。每个月初,黄欣都有无数的报表要要送,有报给公司合规风控的,有报给监管机构的,涉及好几百个产品,几十张报表,要求在第5个工作日之前报出,这个工作只有她一个人做,经常要加班到很晚,黄欣没有怨言,总是能够又快又好的完成相关的工作。 因为效率高,工作质量好,她虽然才来了一年,确已经成了部门的骨干员工。

“早啊,欣欣!”

“早,娟姐!”欣欣露出一丝微笑,眼底的神色却是哀伤的。

“最近新上的酱香拿铁可火了,咱们中午要不要去买一杯尝尝?”娟姐在公司已经10年了,虽然职位不高,但是人热情,性格又好。

“好啊,那咱们午饭后一起去买吧。”

“听说要排很长的队呢……”

“那咱们早点,一会儿就去吧”

咖啡,又是咖啡,那浓郁的咖啡香气仿佛飘进了欣的鼻子里。

1 吸引

欣欣的耳边娟姐的声音还一直在响,可她的思绪却飞回到了十年前的大学时光,那也是个深秋的早上。

学校图书馆,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棱照射了进来,温暖而惬意,和窗外的清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阳光映照在图书馆为数不多的几排自习桌上,桌子已经很破旧了,连窗户都有几片破了的,摇摇晃晃地挂在窗棱上。

现在时间还早,座位上熙熙两两坐着自习的学生。这是学校的老图书馆,但这里离住宿区和教学楼都很近,很多同学还是愿意来这里自习或者看书。

欣欣早早地占了个座位,然后拿出了教材准备把上周宏观经济学的书再温习一遍,然后抓紧完成作业。一抬头,忽然看见同系的齐轩,跨着轻柔的步子在朝这边走来。

秦轩是个特别安静的男孩,个字很高,瘦削的身材,长得很清秀,清逸俊朗的面庞上,一双细长但清澈的眼睛。平常他上小课,总喜欢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也不怎么说话,好像总在看自己的书。

这时,秦轩也看到了欣,两人目光交汇,欣微笑了一下,继续低头从书包里把书拿出来。

齐轩径直走到欣旁边的空位,轻声说:”早!请问,旁边有人吗?“

”嗯,没人,没人……“欣大方回应道,顺便仔细瞧了瞧他。

他穿着一件干净的白色长袖衬衫,浅蓝色牛仔裤,黑白相间帆布鞋,瘦削的身体显得衬衫很肥大。他一只手拿着一大杯咖啡,另一只手握着一本杂志,杂志卷起来了,欣没看清楚名字,只看出来好像是本专业的文学刊物。

秦轩很自然的在雨欣旁边坐了下来,没有说话,就开始低头看书。那杯美式咖啡,在密闭的房间里香飘四溢。

雨欣很自然地被香味吸引了过去,好奇地问:“你看得是什么杂志啊?”

秦轩仍旧用轻柔的声音,不紧不慢地说:“一本文学期刊,现在看的是一篇批评徐志摩的文章”。

“哦”雨欣略微点点头,不知道接下去该说些什么,这时齐轩笑了。

“作为一名经济学系的学生,我不喜欢看经济方面的书,我对文学更感兴趣,当年这个专业也不是我自己选的,是我父亲给我报的”。雨欣理解似地点点头,虽然她很想跟他继续聊天,可平时大大咧咧从未含羞胆怯的她,此时此刻却突然腼腆起来。

“所以,平时上课的时候,你也是在看文学的书咯?”雨欣话一出口,才发觉似乎有些不妥,但已来不及收回。

“是,看些自己想看的,总比上课睡觉强”雨欣好像第一次听他说这么多话,觉得又重新认识了这个人。

雨欣着急完成作业,于是主动收起了话匣子,秦轩便不再说话。

一上午的时光过得很快,雨欣的作业也差不多快写完了。快11点的时候,秦轩起身离开,什么也没说,过十分钟又回来了,手里的杂志变成了几张复印纸。图书光很安静,几乎没有人说话,他主动跟雨欣打招呼,又怕打扰大家,于是拿出一张空白纸,在纸上和雨欣对话。

“作业写完了?”

“对,终于写完了。你刚刚去哪儿啦?“

”那篇文章没看完,又不能带走,我去复印了一份,一会儿拿回宿舍。“

“你对徐志摩怎么看?”

”我不太了解他,没看过他太多的文章。我更喜欢林徽因,当年想报考建筑系来着。“ 可惜建筑系需要考绘图,至少需要提前一两年进行专业训练,雨欣的家人没有人是搞这方面的,没有人指导,等到想报考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准备了,后面的这些话,她没有说出口。

”林徽因我也很喜欢……她很美,无可救药的美!“

雨欣愣了一下,她第一次听到有人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美。她感觉放佛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被打开了。

九曲黄河万里情——文化自信的“黄河大合唱”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总书记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以此为遵循,黄河儿女谱写着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大河文明:黄河之水天上来

通过舞蹈语言,讲述河湟变迁,展现哺育“多元共生、融合共建”中华文化的母亲河。9月5日,原创舞蹈诗《河湟》演出季在青海大剧院圆满收官。

“演出十场,场场爆满。”《河湟》出品人史红刚说。10月中下旬《河湟》将争取在沿黄河九省区开展巡演。

这是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唐克镇拍摄的黄河九曲第一湾落日(无人机照片,8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摄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

2023年,有多个黄河文化史上的重要“100年”:

8月在水洞沟遗址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上,著名考古学家高星说,这是中国旧石器时古的开篇,纠正了“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论断。

8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召开的“河套人”发现100周年国际论坛指出,这里是人类发展史中的远古驿站、人类文明的重要根脉。

今年是“青铜时代的绝唱”莲鹤方壶出土100周年。8月25日,李家楼郑公大墓青铜文物出土百年揭碑仪式在河南新郑举行。“莲鹤方壶展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说。

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表明,中华文明历经时间、空间、王朝、社会性质等变化,但文明形态没有断裂、文明底蕴历久弥丰。农业、玉器、都城营建等文明要素均呈现出清晰的继承关系。

游人在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遗址游览(6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初秋,洹河南岸,殷墟遗址迎接着八方游客。100多年前,这里发现甲骨文,中国信史前推千年。

甲骨蕴文脉。甲骨文奠定了汉字造字方法、方块形态和发展框架,历3000多年演变而不改其形,成为中华儿女血脉相通的精神纽带。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说,甲骨文“证经补史”,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在‘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了不起的甲骨文’互动小程序之外,我们在研究通过人工智能实现甲骨自动缀合和辅释。”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说。

任风云际会,仍旧生机勃勃,黄河古老而常青。

9月8日,“河和之契:2023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在山东潍坊启动。沿黄九省区183个非遗项目、280名非遗传承人参展。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热情奔放的锅庄舞、铿锵有力的兰州太平鼓、豪放畅快的宁夏回族山花儿、古韵悠悠的格萨(斯)尔、激越高亢的绥米唢呐……同一条黄河,处处都能感受到大河的脉搏。

大河精神:黄河万里触山动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9月6日,来自广州的老年合唱爱好者在壶口瀑布旁唱响《黄河大合唱》。涛声伴奏,歌声激荡,讴歌着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游客在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游览(无人机照片,9月7日摄)。新华社发(吕桂明摄)

黄河文化,在革命传统中转换再生。

“两弹一星”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吕梁精神、太行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沂蒙精神……一条大河,见证着中国星火燎原的磅礴力量。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这是我们的共同信念。

黄河九曲十八弯,将入海前最后一道弯挥洒在河南兰考。

村民和音乐爱好者在河南省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广场准备演奏(无人机照片,9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走进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入眼便是醒目的村标:一把砖瓦砌成的巨型琵琶。曾经的国家级贫困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乐器村。

兰考泡桐木质疏松、不易变形,是制作民族乐器的好材料。“20世纪80年代起,村民就地取材,开始做乐器、开乐坊。”村干部徐永顺说,目前全村年产古筝、琵琶、古琴等乐器超过10万台把。

在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的一处民族乐器家庭作坊里,村民在制作古琴(2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2022年,兰考被评为“中国民族乐器之乡”,全县民族乐器产业产值达30亿元,数万人吃上“乐器饭”。

泡桐无声,琴韵绕梁。焦裕禄亲手种下的“焦桐”已亭亭如盖。这是兰考“幸福曲”,是以兼济天下的黄河文化奏鸣曲。

在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人们在“焦桐”下参观(2022年8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黄河流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据统计,黄河流域9省区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约9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300多处。

长期以来,这些文化遗产相对分散独立,跨地区、多部门参与体制机制不健全,黄河文化统一阐释难、系统保护难、综合利用难,迫切需要一张“大蓝图”。

我们只有一条黄河,各地黄河文化保护“单打独斗”的局面正在发生根本改变。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谋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近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正式印发。这是继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之后,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提出的重大工程,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

4月1日,黄河保护式施行,我国首次将弘扬和传承水域文化编入流域立法,将文化属性纳入流域内涵,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根脉。

“一片关河月,能牵万里情。”文化自信的“黄河大合唱”正嘹亮唱响。

大河胸怀:黄河入海流

9月6日,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千余名代表汇聚敦煌。以“沟通世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主题,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敦煌市开幕。

“中华文明数千年生生不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断与外来文化交流,吸收优长、为我所用。”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

观众在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参观敦煌文化主题展(9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历久弥新。

从“箕子赴朝”“徐福东渡”,到客家人、河洛郎漂洋出海;从张骞、甘英出使西域,到鸠摩罗什等高僧来华。胡风汉韵,海纳百川。黄河文化不断汲取营养,开放、包容,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历史范本。

8月15日,甘肃演艺集团歌舞剧院《丝路花雨》惊艳青岛,为城市巡演画上圆满句号。一个月里,这部经典舞剧在深圳、海南、福州、南京、杭州、上海、济南、青岛等沿海城市留下飞天曼妙的身姿。

演员在甘肃兰州黄河剧院表演《丝路花雨》(8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首演40多年来,《丝路花雨》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3800余场,观众达500多万人次,创造了舞剧吉尼斯世界纪录。

音乐舞蹈是人类共通语言。联合国发行反映残疾人艺术的邮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舞蹈“千手观音”入选其中。从《丝路花雨》到《千手观音》,灵感来自敦煌、云冈、龙门。源自天竺的石窟艺术,在中国发扬光大,越太行,下中原,过长江。

“石窟背后是具有鲜明开放包容气质的文化。”大同市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秘书长宋志强说。

在龙门石窟,看到卢舍那大佛含笑凝视,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临时尚慕甘不禁感叹:“这是东方的蒙娜丽莎!”

游客在洛阳龙门石窟景区游览(9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这是镌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寄托着“天下大同”美好期盼。

9月26日,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在曲阜尼山举办,主题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应对全球挑战”。6月,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就以人工智能为主题,探讨破解人类面临挑战的中国解决方案。

这是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会场外景(6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从尧舜禹禅让制,到夏商周甲骨、金石铭“和”,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理念,黄河文化以突出的和平性,塑造着中国,影响着世界。

今夏,沿黄9省区联动驻外机构举办2023“黄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通过微信、脸书、照片墙等社交媒体平台,线上浏览量逾1.5亿人次,其中海外浏览量1.2亿人次。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黄河文化不断走向世界。

文字记者:王立彬、姜伟超、袁月明、张昕怡

海报设计:赵丹阳

编辑:郝静、马宁、王浩程、邬金夫

统筹:黄小希、郜新鑫

来源: 新华社

那些讽刺性极强的句子|“冤枉你的人比你更知道你有多冤枉。”

“怎样才算欺凌?”

“十个人欺负一个人算欺凌,一百个人欺负一个人也是。”

“那么一万个人呢?”

“是正义啊!”

——寺山修司《世界命题》

奇怪的动物都被保护起来,奇怪的人却遭受排挤。

——伊坂幸太郎《阳光劫匪》

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了整个城市。

——马克•吐温

枪响了,你看见谁开的枪吗?

我看不清,他们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他在阳光下。

——电影《狩猎​》

“想结婚的就去结婚,想恋爱的就 去恋爱”

“反正你们最后都会后悔”

——萧伯纳

很多人觉得他们在思考,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在重新整理自己的偏见。

——威廉·詹姆斯

人们泛称为命运的事情,通常都是自己做出来的蠢事。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你们一直抱怨这个地方,但是一直没有勇气走出这里。

——电影《飞越疯人院》​

冤枉你的人比你更知道你有多冤枉。

——郭德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