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与家人分离的说说(家人分离的句子)

与家人分离的说说(家人分离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一个人真正和父母分离,从这件事开始

刷到一个豆瓣帖子。

一个女孩说,她发现自己和父母的缺点越来越像了。

并不是相貌上的,而是性格和行为。

她妈妈总舍不得丢东西,房间里总是塞着装着各种东西的袋子。

现在她家里,也不知不觉囤下了满满3个大纸箱。

她和父亲更像。

父亲性格脾气不好,“他易怒,总是瞪着眼睛咬着牙,大声地骂人”。

她每次都会被父亲发怒的样子吓哭。

于是她找对象,都照着父亲的反面去找。

可当她成功找了个脾气温和的老公时,自己却成了暴脾气的人。

有一次,她叫先生扫地,连续叫了三遍之后,她突然就生气了。

仰着头,瞪着眼睛,说出了极其难听的话。

来源:pexels

骂到一半,她突然意识到,“那是一副多么丑陋的面孔”,像极了父亲。

后来,尽管她每次发脾气的时候,都会想起那副丑陋的面孔。

但还是无法避免地,像父亲那样出口伤人。

她妈妈有时也说她:“你和你爸一个样。”

明明不喜欢,却还是继承了父母的缺点。

这样的情况,生活中并不少见。

不喜欢父母喝酒,自己却沉迷酒精。

不喜欢父母吵架,自己却变得很冲动。

为什么?

本质上,这是一种原生家庭创伤的再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和父母有一样的缺点,怎么办?

01

大脑

决定你像谁

你有没有发现,你对自己像父母这件事,往往是后知后觉的。

比如前面的豆瓣女孩,总是脾气发完了,才想起父亲也会这样。

而且,发现后,下一次她仍然无法控制自己。

到底为什么,她在出口伤人之前,无法觉察并即时控制这个行为呢?

专注于创伤及疗愈的神经科学家布鲁斯·D. 佩里认为:

一个人的经历会影响大脑的反应模式。

无法控制行为,和大脑的反应模式有关。

我们先来看看大脑是怎么工作的。

大脑自下而上,分为四个区域:

脑干、间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就像一个四层蛋糕。

最顶层是大脑皮质,负责思考、做计划。

最底部,是脑干,负责调节体温、呼吸、心跳等。

来源:pexels

而我们所有的感觉输入,都是直接连到脑干的。

就像被烫了一下,你会立马缩回手,而不是去想一想要不要缩回手。

这是因为,脑干的反应非常即时。

只有信号传到大脑皮质时,你才能会有意识,才会思考。

简单来说就是,人的理性思考会比习惯的应激反应“慢半拍”。

佩里医生研究发现:

当我们经历被忽视、被贬低、不被爱时,这些经历都会储存在大脑里,形成一套应激反应系统。

如果这个刺激过大,或者长期出现,这个系统就会变得变得非常敏感。

久而久之,会导致功能的脆弱性。

比如你的父母总因为一点小事就吵架。

那么,你对“关系冲突”的应激反应系统就会被长期被激活。

来源:pexels

于是,一有点冲突,你就很敏感。

甚至被卷入冲突之中。

这是因为,你处理冲突的能力变弱了。

就像豆瓣女孩,叫丈夫扫地得不到回应。

这种生气的感觉没法第一时间到达大脑皮质,进行深思熟虑后再处理。

而是在最先传达到脑干,她就匹配到了父亲动不动就骂人的记忆。

于是做出了一模一样的情绪化行为。

脾气发到一半,大脑皮质接收到了信号,才反应过来。

02

创伤的影响

远比你以为的隐秘

那么,到底为什么我们越讨厌父母,却偏偏活成了父母的样子呢?

佩里医生认为:

创伤会引起痛苦,而痛苦不会凭空消失,时间更不会冲淡一切。

创伤事件的影响力,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他在《你经历了什么》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叫塞缪尔的男孩,很讨厌他的男老师。

而这位老师其实对塞缪尔很好,会主动和他聊天,主动帮他。

但只要老师一靠近塞缪尔,他就变得焦虑不安。

所有人都不知道为什么。

后来佩里医生陪塞缪尔去看他爸爸。

他才发现端倪:原来,男老师和他爸爸用了同一款止汗露。

来源:pexels

原来,老师身上的味道,和爸爸的味道是一样的。

而爸爸从小就对他不管不顾,一喝醉就打他。

所以老师一旦靠近塞缪尔,就激活了他大脑深处关于这个味道的记忆。

爸爸带来的痛苦、恐惧、情感忽视……立马浮现。

是这份熟悉感,触发了塞缪尔的应绪开关。

佩里医生发现,那些让人产生强烈情绪的体验,会被深深锁在大脑中,随时被激活。

这种大脑对创伤应激反应的熟悉感,会一直影响一个人以后对关系的体验和理解,定义我们的每一段关系、每一次互动和每一个决定。

就像塞缪尔,那位男老师对他很好。

但他感受到的不是老师的好,而是这个有父亲味道的人可能随时会伤害自己。

因为他的大脑记忆里,没有建立过关于父亲对自己好的体验。

他会觉得很不安。

于是为了保护自己,他对老师很抗拒。

甚至会用暴力攻击老师。

而老师看到他的抗拒,也慢慢回避和塞缪尔的一切互动。

没有眼神接触,连一个微笑都没有。

这更强化了塞缪尔的感受:老师讨厌我,所以我做什么都不对。

来源:pexels

于是,他和父亲之间熟悉的创伤关系再现了。

这也是为什么:

讨厌父母的人,会“遗传”父母的缺点。

被家暴的人,不管怎么劝说还是不肯逃离。

在家暴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了可能也会找一个会家暴的伴侣,甚至自己变成施暴者。

被“渣男”“渣女”伤害过的人,还是会一次次爱上这样的人……

因为对TA来说,‘好’的感觉是陌生的。

熟悉的方式, 在外人看来是糟糕的痛苦,对TA来说反而是平静的,可预见的。

就像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说的:与不确定的痛苦相比,确定的痛苦会让我们感觉更好些。

就算是遇到了不一样的人,一旦反应模式被激活,互动模式依旧会重新复制。

就像塞缪尔和男老师,毕竟,被攻击后防御是本能。

很少人能在持续的敌意下,还依旧义无反顾地对你好。

这种模式如果没有意识到,没有刻意去调整、改变。

不仅会贯穿一个人的一生,还会影响到下一代。

03

重建健康

的应激反应模式

那么,我们能打破这种熟悉的大脑应激反应模式吗?

当然可以。

佩里医生认为,我们的大脑具有可塑性。

来源:pexels

我们无法改变创伤,但可以改变自己应对创伤的应激反应模式。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创伤从何而来,远离或切断应激源。

当你理解了自己的反应,我们就能把过去从现在的生活中剥离开来。

重建命运,夺回人生的掌控权。

这就是佩里医生强调的,要去了解“你经历了什么”。

当你一遍遍回顾创伤,去看看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

你就会意识到问题所在,开始重建自己的内心世界。

小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有个叫茉莉的女性就打破了原生家庭的轮回。

茉莉的妈妈一直重男轻女,尽管她成绩比哥哥优秀,妈妈还是最爱哥哥。

在妈妈的逼迫下,她放弃读博士,嫁人做家庭主妇。

后来她无意中发现,妈妈也从小被外公重男轻女。

来源:pexels

更糟的是,茉莉的女儿上学后,成绩一直不好。

但她会逼着自己学习,只为了证明自己值得爱,和她小时候一模一样。

茉莉终于意识到,她和妈妈和和女儿之间那条隐秘的创伤连接。

觉察,是改变的开始。

她不再听妈妈的话,一点点练习着无条件爱女儿。

学习新的行为模式时,新的神经回路也会建立。

于是,旧的应激反应模式就被切断了。

再者,我们要在健康的人际关系互动中,重建积极的应激反应模式。

佩里医生认为:

“一个人无法给予自己没有得到过的东西。

如果你从未被爱过,你就无法爱别人。

你爱别人的方式,源自你被爱的方式。”

如果你从小没有建立过好的、正面的应激反应模式。

你就会一直用那套旧、坏的应激反应模式来面对创伤。

但你现在已经长大了,有能力换一种活法。

来源:pexels

你可以在和他人的相处中,从一些很小的事情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应对。

比如伴侣忽视你,不要像父母那样拐弯抹角地表达,试试直接说出你的需求。

你感到委屈了,不要像父母那样直接发脾气指责,试试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

当这些关系互动的反馈,和你以前经历的不一样,大脑也会接收到好的应激反应,建立新的连接。

就像心理咨询的作用原理,通过咨询师的无条件理解与接纳,让来访者体验到一段新的健康安全的关系,去取代受伤的旧关系。

从而发展出自我的力量,慢慢强化面对创伤的复原力,实现自我疗愈。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相信,你值得更好的生活。

你永远有能力重写命运。

韦应物:一首离别诗,写尽人生孤寂,人生而孤独

#古籍里的历史#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关注槐序姑娘,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柳叶遍寒塘,晓霜凝高阁。

累日此流连,别来成寂寞。

出自韦应物的《寄卢陟》

卢陟,韦应物的外甥,两个人感情非常好,韦应物曾有多首诗是写给他的。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那首《简卢陟》: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这两句诗,也是千古经典,一度被很多人拿来做网络社交媒体的签名。

尤其这首诗背后,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

这就要从韦应物的家世说起,原本他出身“京兆韦氏”,有“去天尺五”,所以15岁韦应物就成了唐玄宗李隆基身边的近侍。

年少轻狂,韦应物曾一度横行乡里,张扬跋扈,连府衙都不敢管。

但是,自他19岁遇见元苹以后,就决定浪子回头,做一个儒雅的诗人,为此也吃了很多苦。

不幸的是,天妒良缘,元苹只陪伴韦应物到37岁,就因病离世了,当时他们夫妻日子过得很艰难,甚至无钱入葬。所以,韦应物亲手为元苹撰写了墓志铭:

“每望昏入门,寒席无主,手泽衣腻,尚识平生,香奁粉囊,犹置故处,器用百物,不忍复视”

这篇墓志,字字含泪,句句含情。从那以后,韦应物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为官生涯,仕途起起落落,49岁卸任滁州刺史后,寓居他乡,就因思写下了这首诗,并寄给了自己的外甥。

同时,这首诗还有另一层含义。

安史之乱后,天下仍不安定,同华节度使周智光谋逆,不仅杀害了陕州监军张志斌,还生啖其肉,屡杀朝廷安抚使,并叫嚣:吾离长安百八十里,夜眠不敢伸脚,恐踏破长安城。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我周智光能之。

唐代宗忍无可忍,便密诏郭子仪伐周智光,好不容易平了周智光之乱,蜀中又起战事。

所以韦应物这首《简卢陟》,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忧国忧民,从韦应物的贫困程度上来看,他也是一个清廉的官员,适逢天下乱,爱国情怀油然而起。

下面我们再解读一下他这首《寄卢陟》,同样也有很多复杂的感情在内。

韦应物的这首《寄卢陟》同样是作于滁州西涧,此时他已经卸任,尚无官职在身,更多时间都是在散游,阅览山河。

曾在那里写下: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对于马上就步入知命之年的韦应物来说,内心是孤独的,妻子早逝,大女儿远嫁,小女尚幼,自己流落四方,或许真的只有一瓢酒,才能抚慰风尘之苦。

“柳叶遍寒塘,晓霜凝高阁”

这两句诗说明此时已经是深秋了,柳叶飘落在寒冷的池塘里,秋霜覆盖在高阁之上,冷冷清清,更让人思念故里,思念亲人。

自古逢秋悲寂寥,更何况此时天下混乱,与家人远隔万水千山。

“累日此流连,别来成寂寞”

累日是连日的意思,说明诗人困居此地,依旧在等着吏部的消息,不知道下一站还有去哪里为官。

想到这里,内心的凄苦更胜,实际上,此时他的人生仅剩10年光景,无法享受天伦之乐,绕膝之欢。

看着落叶飘零,这些情绪一瞬间涌上心头,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

纵观韦应物的一生,除却未冠之年的张扬,大部分时间都过得很贫寒,尤其是丧妻以后,更是辗转流离。晚年辞官后,因缺少盘缠无法返回长安,便寓居在苏州永定寺,最终在那里长逝。

因此,他的诗也多写乡情羁旅,字里行间中都透着一份寂寥,清丽寡淡的笔触,对后世诗坛影响很大。

-

阅读更多精彩图文:

历时一年精心打造 ☝

妈在家便在,妈不在了便只剩下归途

因刮台风,跑进就近的肯德基避风避雨。里面已经坐着不少人。我挑了一个有空位的地方坐下来。旁边是位年轻的女子,学生的样子,穿着深圳的校服。

学生手边放着一本书,我瞄了一眼,是季羡林的。她在做别的事,没在看书。我无聊,看看外面的风和雨,又看看学生手边的书。终于忍不住,对学生说,看看你的书,好吗?

学生竟答应了。

我拿过书,也没有仔细看书名,就随手翻看起来。一翻,就翻在了第48页,正好是一篇文章的起头部分,题目是《寻梦》。

我只看了前面两段文字,就没有再往下看,人便已经神游了。

因为在这两段文字里,季老所描述的情形,真是感同身受。自从母亲去世,母亲便时常出现在我的梦中,梦里各种情状,有欢乐,在悲伤,每每醒来,想回想重温起梦里情形,希望能在梦里与母亲永远不分离,又往往模模糊糊飘浮不定捉摸不了,留下的便只有更多的叹息和思念。

想起这些,便没有心思再往下看,把书合上,还给学生,说了声谢谢。

我便坐在肯德基的店里,看着外面的风和雨,思绪却早已飞到很远很远。

经常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大意是:妈在家便在,妈不在了剩下的便只有归途。

妈不在了,我们便是为自己为儿女活着。也许过个几十年,儿女又会经历如现在我这般的情形。那个时候,属于儿女父母的家便不在了,又只好去经营属于自己和儿女的家。

声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