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感冒了怎么说出古风(感冒了古风句子说说心情)

感冒了怎么说出古风(感冒了古风句子说说心情)

本文目录一览:

古风•感冒

古风•感冒

古风•感冒

(一)

书眠茶休室空寂,窗明树近鸟来栖。云淡天净秋风起,明湖该又风景异。

(二)

忆念老歌经典声,天边燃起鸿雁情。岁月悄悄心回放,半是清晰半朦胧。

(三)

去病弃疾寄心愿,圣人仙人未能免。天地四季轮回变,五谷杂粮顺自然。

这个季节最容易感冒,夏秋转换之时。感冒了自然就老实了,老实在家呆着,浑身无力什么也不想干。记得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说过,“生一点病,的确也是一种福气。不过这里有两个必要条件:一要病是小病……二要至少手头有一点现款……这二者缺一,便是俗人,不足与言生病之雅趣的。”文中鲁迅先生说的也是自己的一次感冒。先生把生点小病当作一种福气,且有雅趣,在我看来,虽然满足了先生讲的两个条件,我仍然体会不到先生所体会的。书懒得看,茶不思饮,只在屋里坐着,偶尔起来望望窗外,这么好的天气竟不能出去玩,美好的秋的景色对我来说徒然荒废,这是什么福气呢?又何谈雅趣。看来,我和先生还是有距离的。忽然想起以前的老歌来了,大概是秋天到来的缘故吧,想起了内蒙草原上的两首歌,一是《天边》,二是《鸿雁》,这两首歌别于其它的最重要的特点是深情,作词作曲都不是一般的创作,而是灌注了作者发自肺腑的真情,特别是《天边》的创作相传还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天边》喜欢云飞唱的,百听不厌。想像着歌曲中的意境和美妙的音乐,那些清晰又朦胧的年轻的时光又悄悄回放……相传音乐也是能治病的,古之宫商角徵羽五音分别对应五脏,我未细研。又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电视剧叫《海灯法师》,里面有个镜头是给刚出生的小孩取名,大概意思是说:一生的造化随他去吧,唯愿孩儿无病无灾,就叫“范无病”吧。我们熟悉的西汉名将霍去病、宋代词人辛弃疾,我想他们名子中的去病、弃疾也该寄托着父母家人的深深的祝愿,然而人生在世天地季节并不是重复地轮回,每年每月每天都不一样,世界是变化的,人又食五谷杂粮,生病是难免的,从古到今如此,可以说从有人类的那天起,疾病就相伴而生,我们只能顺其自然尽力预防,抑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古风•感冒

古风•感冒

古风•感冒

古风•感冒

古风•感冒

古风•感冒

古风•感冒

古风•感冒

四川话至今仍在使用的古代词汇续

下面是一些古代汉语,尽管普通话一般不使用,但仍然活跃在四川的方言中。

“䪹,pǐ”形容词 指“大脸”或者“脸宽大”

四川话骂人也用古代典籍,显得高雅,“䪹脸”(pǐ liàn)比城墙倒拐还厚。

所谓城墙倒拐,就是城墙转角的地方,是城墙最厚的所在,脸皮跟城墙倒拐一样,那是得有多厚啊!

《玉篇》释为:“䪹,大面”。“䪹”是个多音字,指“脸宽大”。

“yù” 形容词 表示磨损的意思。

李劫人《大波》:这些麻筋麻肉的话,你表婶的耳朵早就听yù了。

“xuān” 动词 表示徒手推的意思。

郭沫若《光海》:你又把我推翻,我反把你xuan倒。

“zào” 动词 表示搅动;翻动的意思。

《广韵·号韵》:zao,手搅也。

口语:把稀饭zào一下,不然要巴锅了。

“揨,chén”动词、形容词 表示顶撞;脾气不好的意思。

《广韵·号韵》:揨,撞也,触也;

《广雅·释诂一》:揨,刺也。

口语:二娃子不服气,跟他爸揨了几句;这个人说话揨的很,我们难得给他说。

“sǒng” 动词 表示推、搡的意思。

《集韵·董韵》:sǒng,推也。

冯梦龙《醒世恒言·两县令竟义婚孤女》:你一推,我一sǒng,sǒng他出了大门。

口语:挤公交车的人太多了,最后一个人,用力一sǒng,才挤进去。

“揞,ǎn” 动词 表示掩藏的意思。

《广雅·释诂四》:揞,藏也。

口语:有啥子好吃的赶紧拿出来嘛大家一起吃,不要揞起,

“硙,ái” 动词 表示磨的意思。

《敦煌曲子词·望江南》:娘子面,硙了再重磨。

口语:片片药要在水头硙烂了,才好喂娃娃。

“dìng”动词 表示看的意思

《玉篇·目部》:dìng,看也。

口语:二娃子,那个美女你dìng了半天,半天都不眨眼。

“跐,cǐ”动词 表示蹭,脚掌着地滑动的意思。

《七侠五义》第五十一回:跐脚下一、也就溜下去了。

口语:吴老二一口老痰吐在地上,又习惯性用脚一跐。

“zhú”形容词 表示堵塞、不通气的意思

《广韵·屋韵》:zhú,塞也。

口语:感冒了,鼻子zhú倒不通气。

“齁,hōu” 动词 表示喘息的意思。

《广韵·侯韵》:齁,鼻息也。

口语:老吴害了气管炎,一到冬天就齁的很;又称哮喘病人为“齁班儿”。

“搒pán” 动词 表示碰,触的意思。

韩愈《城南联句》:逗翅相摆幽尾交搒。

口语:搒到藤藤,叶叶也动了。

“zǔn” 形容词 表示物质腐朽的意思。

《广雅·释诂一》;zǔn,断也。

口语:谁知道那个木板是zǔn的,人一踏下去的断了。

箸(zhū),动词 表示让一端整整齐齐的。

吃饭前把筷子箸一下,好夹菜。

筷子,吃一箸,拈一箸

“póng”形容词 表示非常香。

《集韵·董韵》:póng,香气盛也。

《成都通览·土语方言》:póng香,极香也。

口语:刚出笼的包子,热腾腾,香póng póng的。

词汇中的古代风俗:“感冒”竟然是官场用语

“感冒”是常见的疾病,可是任何一部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都没有“感冒”一词,原来,“感冒”这个日常用语不是医学术语,而是一个官场专用语。

宋代有专门的机构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这些机构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天章阁等阁,通称“馆阁”。盛行于明清两代的官方所使用的书体“馆阁体”即起源于此。

按照规定,馆阁中每天晚上要留一位官员值夜班,如果因故不能值夜班,就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这么一句:“腹肚不安,免宿。”当然不一定是真的“腹肚不安”,这只是一种相沿成习的借口。请假不能连续超过四天。因此馆阁的官员们俗称这本请假簿为“害肚历”。

这一记载出自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在卷二十三“讥谑”篇中,沈括写道:“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故事,豁宿不得过四,至第五日即须入宿。遇豁宿,例于宿历名位下书:‘腹肚不安,免宿。’故馆阁宿历,相传谓之‘害肚历’。”

到了南宋时期,时为太学生的陈鹄也在馆阁中供职,陈鹄喜欢别出心裁,他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了自己的发明创造:“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历’可对‘感风簿’。”陈鹄偏偏不愿意写“腹肚不安,免宿”,而是写上“感风”,还沾沾自喜地声称“感风簿”跟“害肚历”可谓一联绝对。

陈鹄所用的“感风”一词也是有来历的。与他同时期有个医学派别,史称“永嘉医派”,创始人叫陈无择,他写了一部医书《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将复杂的疾病按照病源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外因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称“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外因指阴阳违逆、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等不合常理的意外疾病。陈鹄于是创造性地把外因之首的“风”信手拈来,前面冠上一个“感”字,“感”者,受也,故称“感风”。“感风簿”一词从此开始风靡官场。

到了清代,“感风簿”演变成了“感冒假”,成为官员请假休息的托辞。清末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一书中引述了陈鹄的记载之后写道:“按今制官员请假,辄以感冒为辞,当即宋时‘感风簿’之遗意。”清代官员的创造性在于将“感风”变成了“感冒”,“冒”是透出的意思,“感冒”即指“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今天终于全面爆发了,所以必须请假回家休息。

从官场发源,“感冒”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口语。人人都会感冒,人人都会说“感冒”这个俗语,可是它有趣的来历却被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