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父子之间的爱描写句子有哪些(父子之间的爱描写句子)

父子之间的爱描写句子有哪些(父子之间的爱描写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一对父子的经典对话(值得收藏)

道理就藏于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中。

也许是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句话,这就是平凡中的伟大。

聪明的父母会抓住每一个细节,教会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们来看一对父子的8则幽默对话,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一对父子在拐角处碰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

子:爸爸,他是一个乞丐。

父:对的,他生活很贫困。

子:他看起来很可怜,我们能帮助他吗?

父:你好好读书,就能改变像他一样的弱势群体。

儿子在那一刻感受前所未有的重担,是责任,是自豪,原来读书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帮助他人。

感悟:如果你的孩子看见一个乞丐,你会怎么说呢?会不会说“你不好好读书,以后就会跟他一样”。

看的角度不同,给孩子的教育也不同,前者会让孩子有责任感,后者会让孩子沮丧。

2岁的儿子,走路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绊倒了,大哭。

父:宝贝怎么了?

子哭着指着石头,眼泪汪汪。

父:是不是你踩着石头,没踩稳摔了?

儿子点头。

父:不哭,我们来帮石头揉揉好吗?它也很疼,你踩着它了。

儿子停止哭泣,摸摸石头,就像在安抚一个小动物,动作轻柔。

从此,他知道了即使是一个石头也会疼,他懂得了善良和包容。

感悟:大部分的家长会说“不哭,我帮你打它”,说完就把石头踢的远远的,看似合理,但其实会让孩子形成受害者心理,从此推卸责任。

晚上下班路上,身后一对父子。

子:一会儿我要吃炸酱面。

父:炸酱面好吃吗?

子:好吃,特别好吃,要是再有1个鸡蛋就更好了。

父:那要是2个鸡蛋呢?

子:那就更更好吃。

父:3个鸡蛋呢?

子:那就更更更好吃。

父:4个鸡蛋呢?

子:那就更更更更好吃。

父:5个鸡蛋呢?

子:那就更更更更更好吃。

父:6个鸡蛋呢?

子:那就更更更更更更好吃。

父:7个鸡蛋呢?

子:那就更更更更更更更好吃,哈哈,那我也撑着了。

不知不觉脚步都随着他们放慢了,听到最后自己都笑了。

原来快乐很简单。

感悟:用心感受孩子的快乐,不加评判地顺着孩子的想法,他们想要的其实很简单。

初秋,一对父子经过一条小河,小河清澈无比,儿子想要游泳。

子:爸爸,我想游泳。

父:可以啊,但是我们得先回家换衣服,不然这衣服怎么下水?

子:那我们赶紧回去换衣服吧。

回到家,两人在换衣服。

父:你有没有感觉有点冷。

子:是有点冷呢,天气变凉了。

父:那你还想去游泳吗?我有点怕冷。

子:那算了吧,下次天热的时候去吧。

此后,孩子学会了三思而后行,做事不能一头热。

感悟:孩子是你越禁止他不做什么,他偏要做什么,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

堵永远不如疏的效果好,学习如此,游戏更是如此。

一位爸爸很有钱,儿子很自豪。

子:爸爸,你有钱吗?

父:对的,我很有钱,我也不想骗你。

子:那我是你儿子,是不是我也很有钱?

父:这是我的钱,不是你的钱。

子:那我为什么还能花你的钱,你还要给我买玩具,买衣服,我想买什么你都会满足我呢?

父:在你没有能力挣钱时,我是尽责任照顾你,等你独立了,就要自己挣钱;到时候你挣多挣少跟我没关系,正如我的钱也不是你的钱。

儿子终于知道,爸爸的钱不是白来的,想要有钱需要自己去挣。

感悟:不在孩子面前刻意哭穷,更不在孩子面前炫富,这才是正确的价值观,给他钱很容易,但教他正确认识钱却很难。

开学,爸爸送儿子去上学,儿子满脸的不情愿。

子:爸爸,我为什么要读书啊?有很多不读书的人照样过得很好啊。

父:读书不是为了生活,而是让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

子:不太明白,你能仔细说说吗?

父:小学毕业的人可以去工地打工,不需要任何技术。

初中毕业的可以做一些机械性的操作。

高中毕业的可以学习一些机械修理的操作,知识接受的更多。

大学毕业的可以设计高楼大厦、铁路桥梁。

如果他硕士博士毕业,就可以创造出一些我们原来没有的东西。

所以努力读书是为了让自己有无限可能。

自此,儿子心里开始对为什么要努力读书有了更深的认识。

感悟:孩子都会有厌学情绪,如何让他们明白读书的道理,与其苦口婆心的劝说,不如讲个具体的例子,更让他印象深刻。

一位父亲习惯每天工作前,到酒馆喝上一杯酒。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他依然在吻别了妻儿后,又径直走向酒馆。

刚走到门口,发现儿子在后面。

父:你怎么来了?而且你怎么知道我来这了?

子:你看那脚印,我踩着你的脚印来的。

儿子的话使他为之一震,从那天起,他再也没去喝酒了,也改掉了其他的坏习惯。

生活中不仅是父母教育孩子,孩子更能教育父母,

感悟:我们能发现父母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记住,当你形成一个坏习惯时,想想你的孩子会不会学你。

儿子考了倒数第一,爸爸心里有点着急。

子:爸爸,我这次考了倒数第一。

父:太好了,你不用担心有人超过你了。

儿子对爸爸的不责怪充满感激,心里暗暗决定下次一定好好考。

第二次,考了倒数第十。

子:爸爸,我这次进步了,考了倒数第十。

父:哇,你太厉害了,现在只离第十名只差几名而已。

受到爸爸鼓舞的儿子,信心满满。

第三次,儿子考进了前十。

子:爸爸,你看,我这次进了前十,很厉害吧。

父:我真没想到你能考这么好,你的付出终于有收获了。

鼓励比批评效果来的更好。

感悟:批评孩子很简单,既让自己发泄不满,还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伤害也不可避免;唯有鼓励,才对孩子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无处不教育。

父亲对我的爱如此深沉,我却曾经以为他不爱我

我曾问一位朋友,找对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先去看看对方的父母。

我不解,“是为了提前看看,能不能跟对方父母和谐相处吗?”

朋友摇摇头,说,“不是为了看父母,是为了看你的对象。”

我恍然大悟,“这是要看原生家庭?”

朋友点点头,“嗯,想了解伴侣的未来,就去认识他的父母。”

今天读了《少有人走的路》的这一篇章,更深刻理解了朋友的话。

┄┄┄┄┄┄┄┄┄┄┄┄┄┄┄┄┄┄┄┄┄┄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能干的人,在过去贫穷的年代,靠自己在外面打拼,赚来的钱能让我的两个叔叔顺利读完大学。

如今又凭着手艺赚来的钱,让我和哥哥顺利大学毕业。

正因为他能干,所以人也很自负,总是带着一股傲气,对人说话也喜欢用命令的语气。

┄┄┄┄┄┄┄┄┄┄┄┄┄┄┄┄┄┄┄┄┄┄

父亲在外面跟朋友聊天,有说有笑,龙飞凤舞。

回到家,却是不苟言笑,一副大家长的威严。

我从小就很怕父亲,虽然我知道他很疼爱我,就算犯错,也不打我,但我还是很害怕父亲。

父亲对我要求很严格,即使家里墙上贴满奖状,他都不会当面表扬我。

“怎么是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呢?你考试的时候怎么老是那么粗心呢?你的脑子放哪里去了?”父亲说完,就把奖状放在一边,然后就出门去了。

但每次我把新奖状贴在墙上,他就会请朋友来家里喝茶,朋友坐的位置,刚好是观赏奖状的最佳位置。

┄┄┄┄┄┄┄┄┄┄┄┄┄┄┄┄┄┄┄┄┄┄

初中时,父亲给我买了一台复读机,用于学习英语。

这正中我下怀,我的两个抽屉很快就堆满了音乐磁带,父亲见了也没说什么。

直到一天晚上,我戴着耳机边听歌,边做作业,父亲进来拿起耳机就听。

听到放的是歌曲,突然暴怒,把耳机连同复读机狠狠摔在地上,复读机和磁带瞬间爆裂。

我的谢霆锋啊,就这样震碎了。

“给你买这个,就是拿来听歌的啊?”说完,就愤愤地出去了。

巨大的响声和父亲的震怒,把我和旁边的堂弟吓得半晌不敢说话。

第二天,我要回学校前,桌子上又多了一个崭新的复读机。

┄┄┄┄┄┄┄┄┄┄┄┄┄┄┄┄┄┄┄┄┄┄

还有一次周末,邻居小伙伴来找我玩,我就放下课本,陪着他一起看电视。

平时我们都会放得很小声,门外一旦有动静,就赶紧关电视。

这次的电视剧太好看,都忘了听门外的动静。

看得正入神,父亲从外面回来了。

要是往常,只要父亲那不怒自威的眼神扫我们一眼,我们就会自觉地关上电视,灰溜溜跑回屋里。

我们还没来得及起身,父亲就把电源线猛地一扯,然后瞪了我们一眼,就干活去了。

小伙伴吓得猫着身子跑回家,再也不敢来我家玩耍。

┄┄┄┄┄┄┄┄┄┄┄┄┄┄┄┄┄┄┄┄┄┄

其实我本身性格很开朗,在学校交友也广,加上喜欢踢球,上下几个年级的男生都能混个脸熟。

但因为跟家里交流少,又害怕跟父亲说话,所以家里人都以为我是一个害羞,沉默寡言的人,在外面可能也没什么朋友。

这也导致我跟叔叔伯伯说话,都带着畏惧的心理,不敢表露真实心意。

毕业出社会后,忙着工作的事情,跟家人就更没有交流了。

即便节假日回家,一家人在饭桌上默默吃完饭,收拾好碗筷,又回各自屋里待着。

┄┄┄┄┄┄┄┄┄┄┄┄┄┄┄┄┄┄┄┄┄┄

最初以为是因为知识和认知不同,或者有代沟,才会跟父母无话可聊。

现在发现错了,这完全是因为性格和心中的畏惧。

父亲在家里沉默寡言,习惯于用行动表达情绪,或者用行动直接取得效果。

两个闷葫芦凑一块儿,能说话就怪了。

母亲则成了父子之间的传话筒。

┄┄┄┄┄┄┄┄┄┄┄┄┄┄┄┄┄┄┄┄┄┄

正如这篇文章开篇所说:

【孩子缺少自律,不一定是因为父母管教不严。】

父亲对孩子严厉,没有错。

父爱是深沉的,如果没有适当地表达出来,小孩也是很难体会。

他会认为这是父亲的冷暴力,觉得父亲不关心他,不比他,这比体罚更令人畏惧。

很多人性格上的缺陷,都是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完成的。

这些缺陷只能通过读书,或者专门的心理训练来弥补。

有的人甚至要为此付出一生的努力。

┄┄┄┄┄┄┄┄┄┄┄┄┄┄┄┄┄┄┄┄┄┄

今天的读书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

下面的图片里有我提炼出来的重点,欢迎大家点击查阅。

你是否认同书中的观点呢?

欢迎在评论区里讨论。

原创写作不易,请大家多多点赞、收藏、点击头像关注我。

谢谢你的阅读。

下期再见。

#教育听我说#

《少有人走的路》第一部分·自律,重点摘抄

男女之恋、父子之情、母子之爱

蓝天,白云,秃石,苍鹰。这本该是一处没有人迹的地方。

在这片寂静的荒野之中,却有一个中年男人孤独的走着。

他喝完了桶里的最后一滴水,但荒野却远远望不到尽头。也许他会死在这里,但他并不恐惧,因为他早已失去了记忆。

他终于在渴死之前走岀了荒野。

他用最后一点力气推开了门,然后栽倒在地上。

他很幸运,这里的主人冾好是个医生。醒来后,医生问他是谁,从哪里来?他双眼看着天花板发呆,他确实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自己又是谁?

还好,医生在他身上找到了张纸条,上面有个电话号码。

电话果然打通了。是这流浪汉的弟弟科斯。科斯告诉医生,他的哥哥叫柴维,已经离家出走五年了。他让医生千万留住柴维,他马上动身去接他。

当科斯见到哥哥时,发现他已失去了记忆,甚至连他都不认识了。

科斯把哥哥带回了家,他的妻子达娃悲喜交加。她高兴柴维回家了,可又担心柴维的儿子布特。她和科斯没有孩子,他们养育布特已经五年了,他就是他们的孩子。她不知道布特会怎样面对他的生父。

布特八岁了,三岁时爸爸妈妈都离开了他。他对他们几乎没有记忆。但科斯和达娃并没有隐瞒这些,相反还给他看以前的家庭录像讲了许多他父母的故事。这让布特充满了好奇。

还好,经过一个多月的正常生活柴维逐渐恢复了记忆。他和布特相处的也不错。他现在开始反思自己家庭破裂的原因,他知道儿子早晚要问他。

这一时刻很快就到了。布特想知道他的妈妈在哪里,她为什么要离开他?柴维告诉儿子,是他的错,别的什么也没说。

柴维决定去寻找妻子,但又不知该去何处。科斯告诉他二年前她曾给孩子转过一笔钱,那个银行他们知道。

柴维告诉儿子他想去找妈妈,布特也想一起去,而且他觉得如果妈妈看到他才有可能回来。柴维觉得儿子说的有道理,他知道即使找到布特的妈妈,她恐怕也不会原谅他做过的事,更不会跟他回家。

柴维告别了科斯夫妇,带上儿子踏上了寻找妻子和妈妈的旅程。

柴维的妻子叫娜达莎,柴维比她大二十岁,但是他们相爱了。结婚后,生了布特,他们的爱情就好象消失了一样,剩下的就是焦燥和厌烦。于是娜达莎就离开了,柴维无法承受这种打击,把儿子留给科斯也离家出走了。一晃五年了。

父子俩在那个娜达莎曾经寄过钱的银行门口蹲守十几天,不知道老天会不会给他们重逢的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柴维看到娜达莎。他尾随着来到了个偏僻无人的厂房群。他看着她拐进了一扇铁门。

走进铁门,柴维才知道这原来是家私聊俱乐部。所谓私聊就是你可以选个姑娘和你聊天,你们中间隔着块玻璃,你能看到她,她却看不到你。

柴维忐忑的拨通了前台的电话,安照娜达莎的样子形容了一番他要找的姑娘。

果不其然,来的正是她。

娜达莎:您好,先生。

柴维:你叫什么名字?

娜达莎:丽达。

柴维:多大了?

娜达莎:你猜呢?

柴维:二十八。

娜达莎:我有那么老吗?不过你猜的好准。

柴维:今天我只想给你讲个故事。

娜达莎:好啊,我最爱听故事了。

柴维换了时间,地点,名字,讲述了他们之间的故事,眼泪不由自主的落了下来。

娜达莎开始还听的津津有味,但随着故事的发展,她的笑容凝固在脸上。她隐约猜到了对面讲话的人。

娜达莎站了起来,她让柴维打开对面的灯。

娜达莎:这一切还可以重来吗?

柴维:我来这里也想问这个问题。

娜达莎:布特怎么样了?

柴维:我和他一起来的,你马上就能见到他。

布特:妈妈,当初你为何离开我们。

娜达莎:我和你爸爸结了婚却没有准备好做妻子,我生了你却没有准备好做母亲。(完)

中国父子间的表达:爱要怎么讲出口

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前半生儿子对父亲不满,后半生父亲对儿子不满。你有没有发现,这就是中国父子间的表达。

我听过太多父子之间的表达了,无论是儿子对父亲,还是父亲对儿子。很多人会觉得,孩子大了,不需要太多的关注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孩子在长大,父亲也会老去。他也有需要你去照顾的时候,也会有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他不是永远都是那么的强壮、高大和无所不能。

我不知道很多人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件事情:儿子和父亲在一起时,他们总是会有一些小小的争吵,而在当父亲真的不在时,儿子又会对父亲充满了想念。而那些无法表达出对父亲的爱的儿子呢?

一、越长大,越懂事,越疏远

《我的父亲母亲》这本书里讲到:

一个孩子对父亲的爱,或许需要像对待母亲那样,用爱去包容和忍耐,又或许需要像对待母亲那样,用爱去珍惜。用爱去关心和照顾,而不是像对待父亲那样,用爱去指责和谩骂。

二、沉默的父子关系,永远不会开口说爱

因为没有沟通,我和父亲之间永远都是沉默的。

父亲没有告诉我要怎么做,只是坐在一旁默默地看着我。而我,也从来没有给过父亲任何的回应,因为我知道,那是一种错误的沟通。

父亲从来都没有在乎儿子想要什么,儿子要做什么。只是不停地让我们做一些他们自己想做而没做成的事情。

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父亲,他从来不会跟他的儿子说一句话,也不会对他们微笑和拥抱。

有一次,他喝醉了,他去了儿子的家。然后他们就吵架了。

第二天早上,当他们醒来时,发现孩子已经离开了。孩子们问父亲在哪里?他什么也没说,直接去上班了。

而父亲是一个从来没有长大过的人,也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就像大多数家庭一样,父母总是会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怀,而父亲则会成为孩子的依靠。

所以这个时候你要注意,当孩子长大后,你就要开始承担起照顾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责任了。但是很多时候父母都不懂得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

这并不是说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或者是没有能力去照顾好他们自己的孩子。而我们都知道父亲通常是这个家庭中最能和儿子进行沟通交流的人。

当我们开始学习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时,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在所有教育方式中和父子间沟通最难、最重要和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与父亲沟通交流了。

三、儿时,我们都有个“无所不能”的父亲

父亲在孩子小时候,总是无所不能的,一个家庭里,父亲是如山般伟岸的男人,一个支撑着一个家的人,不善言谈,却无所不能。直到自己也成为父亲,才发现那不过是负重前行的个体,不能倒下的精神支柱,为了生活为了孩子;默默承受一切,强装镇定的父亲角色。

直到长大,直到自己也成为父亲的角色,才发现,父亲绝不是无所不能的:

他会生病,会乱发脾气,会老;

他没有高贵的身份,成功的事业,有时候要向人低头;

他有很多事情不会做……

衰老和弱点终将暴露在孩子面前,击垮作为父亲的骄傲。

对长得的我们,不论是否已为人父,在他眼中始终都是小孩子,他只能小心翼翼地把爱掏出来,又自卑地藏回去。用别扭的方式,完成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关心。

四、说不出口的爱,最后无人可说

明明互相关心,想要彼此了解。却偏偏一个打死不说,一个打死不问。

只言片语间,其实一方稍微主动,带给另一方的,都是难以忘怀的温暖。

在儿子眼里,父亲总是那么的不善言辞。这是因为父亲们认为:和儿子们沟通不需要语言,只需要用行动去证明即可。这种方式,会让儿子们认为:与父亲之间的交流并不重要。

也许在面对儿子们想要去表达自己对父亲爱意的时候,父亲们总是会感到有些不理解,甚至有些生气。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以及这些爱意是需要怎样去表达出来的。

“当面拒绝沟通,背后默默奉献。”

这是网友对中国家庭关系的总结,也是亲子关系间面临的巨大困境。

没有被认真表达出来的爱,反而被误解,变成了互相伤害的利器。

有关父亲,无论现在的你是什么身份,是否已为人父,你是否对父亲亲口表达过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