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用英语句子介绍爸爸妈妈(用英语句子介绍爸爸)

用英语句子介绍爸爸妈妈(用英语句子介绍爸爸)

本文目录一览:

亚运“三冠王”孙培原:武术的重要意义是文化传承

【亚运赛场】

光明日报记者 黄小异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刘习

9月24日,在杭州萧山瓜沥文化体育中心举行的杭州亚运会武术男子长拳决赛中,中国选手孙培原以9.840的高分夺得冠军。这是他第三次获得亚运会金牌。

9月24日,中国选手孙培原在武术男子长拳决赛中夺得冠军。新华社发

“连续三次参加亚运会,每次都有不一样的心情。但对我来说,不变的是坚持。”赛后,孙培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

对于比赛成绩,孙培原表示,自己在赛前并没有过多关注。“亲朋、同胞的呐喊助威给了我很多动力,同时也要求我更专注于技术本身,沉下心来,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

武术起源于中国,自1990年北京亚运会以来,武术一直是亚运会比赛项目。

长拳属于武术项目中的套路分项,既需要参赛者展示技巧、力量、速度和灵活性,又需要完成规定的武术技艺。裁判根据运动员的动作质量、演练水平和动作难度进行评分。对于长拳运动员来说,“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要样样精通。

孙培原从小活泼好动,早早就展现出了武术天赋。他的父亲也爱好武术,毫不犹豫地支持儿子接受武术方面的专业培训。

从小小少年到亚运三连冠“老将”,孙培原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小时候练武条件十分艰苦。挖个坑、松松土,空翻就地开练。”孙培原回忆,“北方的冬天很冷,受伤冻出一道道口子是常事。但因为热爱,咬咬牙,坚持下去。”

教练冯静坤对孙培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山东省武术队,我遇到了恩师冯静坤。她亦师亦友,更是亲人。”颁奖仪式之后,孙培原与冯静坤紧紧相拥,师徒二人热泪盈眶。

在亚运会预选赛中,孙培原遭受了严重的脚伤。但他没有放弃,万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亚运会入场券。“我始终相信运气不会凭空出现,而是隐藏在努力与坚持之中。”受伤后的孙培原更加积极地治疗、科学地训练,终于不负众望,实现了亚运会“三连冠”。

“小时候,看着武打小说、听着《刀剑如梦》,渴望能像侠客一样飞檐走壁。”孙培原说,“慢慢地,我越来越明白,艺术作品打开了我的武术梦,但武术并不完全是武侠作品中的样子,武术更重要的意义是强身健体和文化传承。”

28年的武术生涯,给孙培原带来了不小改变。“日复一日的练习、一场接一场的比赛,武术让我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使命感也日益坚定。”孙培原说,“武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期待武术早日成为奥运项目,期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加这项运动。热爱,并一直坚持下去!”

“他的表现堪称完美。”赛后,冯静坤对孙培原的评价很高,“希望未来他可以做好传承,培养更多新人。”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25日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对话|顾炳鑫百年,顾子易忆其父亲创作之路

04:32

顾子易谈父亲顾炳鑫的学画之路(04:32)

顾炳鑫(1923~2001年)是著名连环画、版画、中国人物画家,曾被誉为“南顾北刘(继卣)”,“新连环画的开拓者”等,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上海美协连环画艺委会主任,其代表作品有《渡江侦察记》《列宁在十月》等。

今年是顾炳鑫诞辰一百周年,《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近日专访了顾炳鑫之子顾子易,谈及了顾炳鑫从版画到连环画再到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之路,以及其对于艺术的理解及艺术教育的贡献。

顾炳鑫出身贫寒,只上了几年小学,但凭着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和刻苦努力自学成才,一生创作了百余本连环画作品,被誉为“南顾北刘”、“新连环画的开拓者”等。

顾炳鑫(1923~2001年)

顾炳鑫书斋“芦顶楼”

顾炳鑫在绘画技巧方面先后在单线、黑白、钢笔画、铅笔画、中国水墨画等领域作过尝试,开辟了连环画创作多样化的广阔道路。晚年,他致力于国画人物画的创作,将连环画严谨、稳定、准确的作风用于作画,将素描技法、透视法则等要素融入画中,线条圆转流畅,枯湿相宜,笔笔准确,开创了自己的人物画风格。其书法亦飘逸洒脱,圆劲凝练,转折处风神饱满,如风鼓袖,独具特色。

顾炳鑫,《红岩》白描连环画,1965年

顾炳鑫,《韩飞造像》,1976年

今年是顾炳鑫诞辰一百周年。在10月,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也即将展开,包括《世纪炳鑫——纪念顾炳鑫先生百年诞辰文集》出版,以及“纪念顾炳鑫先生百年诞辰画展”等。《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近日专访了顾炳鑫之子顾子易,谈及了顾炳鑫从版画到连环画再到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之路,以及其对于艺术的理解及艺术教育的贡献。

顾炳鑫与顾子易父子

对话|顾子易谈父亲顾炳鑫

澎湃新闻:谈起顾炳鑫,人们会想到他一生创作的连环画,以及后期的一系列中国画作品。顾炳鑫小时候历经多次搬迁,而其父母则因为家境贫寒而反对他学画,但他却坚持下来,自学成才。可否讲述下他的“自学成才”的路径是怎么样的?

顾子易:1957年,上海广播台邀请我父亲讲过一堂《与青年谈自学美术》关于他如何自学成才的课。1959年,在《青年报》他发表了《绘画可以自学》一文,我父亲也和我说过他的自学成才之路。

我父亲小时候在上海宝山顾村长大,那里当时还是农村,条件艰苦。他天生就喜欢绘画,并有美术天赋,幼年时他用脚把泥地踩平,用树枝在地上画;再长大一点,就用炉膛里的木炭在地上或者墙上涂鸦。一个短小的铅笔头,他也珍惜得像个宝,任何纸张只要有空白的地方全会画满。儿时的他整天就是喜欢绘画。但是,我的祖父、母反对他学画,一次祖母把他所有绘画作品和工具全部烧掉,想以此断了他学画的念头。我的祖父是干手艺活的竹匠,带着村里的学徒,在闸北开了一个作坊,为租界的外国洋人建的别墅搭建脚手架和篱笆墙,他会说一些洋泾浜英语。祖父希望我父亲学好文化和数学,帮他做账房先生。虽然我父亲数学很好,但他并不愿意。我父亲说,做生意都是尔虞我诈,他不喜欢这种做生意的氛围,所以他选择了绘画创作的道路。

年轻时的顾炳鑫

1960年,顾炳鑫参加第三届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前留影

我父亲刚开始学画时的条件很差,一开始是临摹,只要觉得美的东西他都会去临摹学习,包括一张照片或者海报。由于战乱和家庭环境,我父亲上小学时辍学了五次。家里没条件供他读书,他就去了免费的教会学校学习。

我祖父由于要做生意,经常在农村与城市两头跑。在这种情况下,我父亲将旧书店作为学校,将画展作为学习的课堂。十几岁时的他曾在书店里偶遇鲁迅,他说鲁迅先生穿着朴素,身上穿着长衫,脚下穿着胶鞋。他说因为自己太小了,不敢上前搭话,只知道鲁迅是文化名人。三十年代,鲁迅在上海办了一个木刻讲习会,版画创作培训。他对鲁迅先生很敬仰也很崇拜。一年之后1936年,鲁迅就病逝了。鲁迅先生的追悼会在胶州路万国殡仪馆举行,我父亲说他也随着大众参加追悼会,跟着人群去参加了悼念游行。

1956年,顾炳鑫参加中华全国青年第三次代表大会留影

全国青年第三次代表大会合影

1940年,我父亲经人介绍,进入中华第四职业补习夜校学习,先负责出壁报,后在图书馆做管理员,借此机会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随后便进入木刻漫画班学习,在那里他遇到了曾参加鲁迅创办的木刻讲习会版画创作培训的学生。与同学们的相互交流,对他版画、漫画的学习和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版画可以通过印刷大规模传播,鲁迅先生认为版画是宣传战斗的武器。经过几堂课的交流后,他懂得了素描、写生、速写等绘画专业词汇和各个画种的分类。他根据鲁迅先生倡导的版画创作之路,通过努力勤奋的钻研学习,打下了很好的绘画基础。

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和日本军队侵入租界,我父亲参加的义务夜校及教会学校都被迫关了。之后我父亲就白天打工,晚上搞创作。父亲的第一幅作品《穷缝妇》,是把他画我祖母帮人缝补衣物贴补家用的速写画稿,创作成木刻版画,投稿之后被《艺玖画报》发表。那是1941年,他18岁。自此以后,他便走上了业余绘画创作的道路。

1956年,顾炳鑫为鲁迅小说《药》创作套色版画插图

顾炳鑫为地下党创作的木刻作品

1940年父亲就接触到了地下党,接受了鲁迅倡导的新文化思想的影响,认识了许多进步青年。之后,他还接受了的革命思想。他用艺辛、甘草、雨中鹫等笔名,创作的作品以版画和漫画为主,表现的都是现实题材;从一开始的抗日救亡民族独立,到“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等作品投稿发表后,报社会通知作者去领稿费,而地下党就会在拿稿费的地方和作者取得联系。当初地下党找了两个人,一个是赵宏本,另一个就是我父亲。因此,赵宏本在解放前就加入了。他们找到我父亲时,觉得来拿稿费的人年纪太轻,可能是顾炳鑫派来的小伙计,不知道这就是顾炳鑫本人。就这样,我父亲错过了解放前加入的机会。

澎湃新闻:解放后是连环画的黄金时期,也是顾炳鑫先生艺术的黄金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连环画作品,如《渡江侦察记》《红岩》等,并在业界拥有“南顾北刘”的声誉。他是如何从版画、漫画转向连环画的?

顾子易:我父亲原本是创作版画、漫画的。1949年上海解放后,他看到报纸上发表的解放区的新连环画,受到了启发,就自编自画了第一本连环画《小经理》,投稿后,由大众美术出版社出版,就此踏入了新连环画创作的领域。他画了许多真人真事和抗美援朝的故事,据统计在三年时间,他创作了30多本新连环画,平均每年画10本,创作量是非常惊人的,同时影响力也很大。

1953年,我父亲受邀参加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二届文艺工作者代表会的时候,代表会向周总理介绍了顾炳鑫,说他是一个工人出身的自学成才的青年画家,总理说,“自学成才是真正的天才,这样的人才应该多关心培养”。之后,周总理把我父亲的情况介绍给毛主席,毛主席问顾炳鑫是党员吗?总理说,可以发展他入党。之后,坊间就流传着毛主席是我父亲入党介绍人的说法。

当时为什么和周恩来那么重视连环画?因为当年的连环画等于现在的电视传媒,它和报刊杂志一样,有很好的传播教育作用。同时,连环画可以传播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还可以教人看图识字扫除文盲,并且可以相互借阅,传播范围非常广。

顾炳鑫,《渡江侦察记》

顾炳鑫,《蓝壁毯》

1954年,我父亲用铅笔素描形式创作的《渡江侦察记》连环画出版后,在全国造成了轰动的影响。之后拍摄的同名电影,都把他创作的《渡江侦察记》作为范本。华君武陪同文化部长周扬出席上海美术界座谈会上,周扬在谈到连环画创作的时候提出了“南顾(炳鑫)北刘(继卣)”的赞誉。

据说我出生那年,1956年,周恩来总理要来家看望父亲,为此父亲买了两只紫红色的单人沙发,特意准备给周总理坐的,可惜后来周总理因有外事任务而临时改变了计划,没能来。

之后的“反右运动”将一些创作人员划为“右派分子”,我父亲为了连环画创作不受影响,而为这些人说了话,父亲便被划为“右倾”。他和汪观清一起被下放去农村劳动改造,两人住在牛棚和猪圈边的一块空地,放两块门板睡在哪里。白天劳动要挑两个簸箕装100多斤的猪粪,雨天田埂滑,导致我父亲滑倒扭伤了腰,回上海抢救,腰伤治好之后,就不能做剧烈运动,父亲只能用腰带扎紧了腰背继续工作。

之后周总理委派茅盾(沈雁冰)召见了我父亲,肯定了我父亲在五十年代为新连环画创作所取得的成就,指出了要提高连环画创作队伍的政治觉悟和艺术修养,提出要走民族化的新连环画创作道路,组织指导创作出艺术性高品质优秀的经典新连环画。

澎湃新闻:“南顾”顾炳鑫当时的艺术风格是怎么样的?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哪几件?

顾子易:鲁迅三十年代就提出中国古代版画是一个宝藏。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浮世绘绘画精良,推广至西方,西方误以为浮世绘就是东方绘画艺术的代表。鲁迅认为日本浮世绘是学习中国上千年的古代版画民间年画艺术,才形成自己的浮世绘艺术风格。所以提出要重视中国自己的古代版画,要有人去收集整理、学习研究、借鉴运用到新连环画的创作,“中国的连环画也一定会出现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一样的画手”。起先是郑振铎开始收集整理、研究著述、编辑出版。可惜之后没有人往下延续发展。

顾炳鑫收藏古代版画

陈老莲《水浒叶子》

1954年起,我父亲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开始收集中国古代版画。他当时为了研究古代版画,将自己所有的稿费都用来买古籍,他在全国各地旧书店购买了2000多册,装满了整整六个书橱。他白天上班,晚上回来系统的整理研究,许多古书被虫蛀鼠咬,破旧不堪很难保存,他还需要耐心地修复。他将自己研究学习的传统白描,借鉴到了白描人物绣像《红旗谱》和《新英雄谱》的创作。其中《红旗谱》人物绣像发表后,在全国影响很大,被誉为“白描圣手”。很多画家看到他的白描人物绣像和线描连环画作品后,开始向他学习,走上了线描创作道路。包括后来创作《山乡巨变》的贺友直成了“线描大师”,创作《弧光闪闪》的詹忠效成了“詹衣描”。

顾炳鑫,《向阳院的故事》白描连环画,1975年

顾炳鑫,《虹南作战史》白描连环画(合作),1974年

在他的连环画创作阶段,前期用了苏联的绘画艺术手法,来画中国题材的故事,如《渡江侦察记》《黎明的河边》等。他在研究中国古代版画后,用中国古代版画的白描艺术手法,画外国题材的故事《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一般来说,画这些外国题材都是用素描画,但我父亲恰恰选了单线白描,以中国画传统的方法来勾勒人物的神韵、塑造人物性格,这两种反串的绘画方式都获得了成功。

他自己满意的连环画作品有《蓝壁毯》钢笔画、《渡江侦察记》铅笔素描、《黎明的河边》黑白画、《英雄小八路》中国彩墨画,《红岩》则运用了表现性的单线白描,《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用了严谨的中锋白描(铁线描和高古游丝描),《向阳院的故事》则是运用自创的结构白描,他不断开拓创作不同表现形式的新连环画,引领了新连环画创作发展的方向,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顾炳鑫,《列宁在一九一八》白描连环画(合作),1972年

澎湃新闻:连环画大家贺友直曾说顾炳鑫画得好,认为他的作品是一种典范,一种范例。您觉得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评语?以及在您看来,他的这种“范例”是如何形成的?

顾子易:我父亲认为,连环画连续性两条线贯穿:一条外在表面故事情节的连续;一条内涵精神画人物性格心理,使每个人物的情绪反应和动作细节顺理成章又贯穿始终,因而给读者以具有生命的可信的形象而不是符号。此外,他倡导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学习继承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创作者要勇于突破自我,把自己至于死地而重生,才能脱胎换骨,绘画创作要会抓重点和突出重点。

顾炳鑫,《列宁造型铅笔稿》人物绣像 列宁,1972年

顾炳鑫,《列宁造型铅笔稿》人物绣像 列宁,1972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父亲的绘画特点是老实规矩,刻画塑造人物内心性格特征非常认真细致严谨到位,尤其是他长期研究的白描绣像和长线条塑造的人物画,达到了很高的白描艺术境界。是非常适合临摹学习的范例和典范,很多跟着他的作品临摹学习的画家,后来都成了大家。

澎湃新闻:顾炳鑫不光自己创作连环画,还曾作为创作室副主任,做编辑指导工作。其中,最为著名的指导贺友直创作《山乡巨变》,有人说正是他给贺友直创作《山乡巨变》而成就了贺友直。可否谈一谈从事连环画指导工作的他?

顾子易:1949年美协成立之后,我父亲参加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的创作研究所创作连环画,并任辅导老师。在上海美协“连环画研究班”任课,讲连环画创作,国画家陆俨少、应野平、来楚生等,都曾经是他的学员,我父亲教他们学画连环画。1957年,他虽然只画了8年连环画,但已经有了自己实践经验总结的理论。他撰写了一本《怎样画连环画》的书。启发了很多人自学连环画创作,而成了连环画家,这本书影响了中国连环画坛半个多世纪。

当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赵宏本是正主任,主管古代题材(旧连环画),我父亲是副主任,主管现代题材(新连环画)。他担任副主任后,既要将精力放到组织指导连环画创作上,又搞理论研究、行政事务、编辑出版,连创作矛盾、家庭纠纷等都要管。自己创作时间少了,成了业余创作。我觉得,在五十年代前,他努力精进成就了自己;五十年代以后,他担任领导工作,组织指导新连环画创作;六十年代,成就了一批人,像贺友直、华三川、汪观清等人。

工作中的顾炳鑫

工作中的顾炳鑫

党庆40周年之前,出版社要创作出一批好的经典新连环画作品向党和国家献礼。我父亲就开始抓几个重点项目《铁道游击队》《三打白骨精》《山乡巨变》《红日》等。其中《三打白骨精》我父亲提议赵宏本和擅长画仕女画的钱笑呆合作,借鉴古代版画的形式创作,获得一等奖。我父亲指导贺友直《山乡巨变》创作“四易其稿“,获得一等奖。另外,他还帮助和指导汪观清《红日》创作。告诉他将毛笔尖剪掉,画出版画作品阳刚硬朗的感觉,《红日》获得了二等奖。还有少儿出版社的华三川,也经常来我家请我父亲指导《白毛女》的创作,荣获一等奖。我当时正在读小学,踮着脚看桌面上的连环画稿,父亲在耐心细致的指导着,如何提高连环画的创作艺术。我看着连环画稿,听着他们的谈话,所以我知道许多父亲指导连环画创作的故事。

顾炳鑫创作的鲁迅像

澎湃新闻:在连环画之后,他又从事了中国画创作,且作品格调高雅。相比于为普通读者绘制通俗易懂的连环画,中国画则是另一种绘画形式,是诗书画印的综合表现,需要的是更多传统文化的积累。顾炳鑫是如何从一个连环画的创作者转变为一个中国画画家的?

顾子易:他从连环画转向了中国画并非是突然的转变,而是很早就开始画中国画了。1959年中国革命博物馆新建落成,需要展出历史题材的作品,邀请全国各地的画家去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大型主题画。上海去了三位画家:程十发、刘旦宅和我父亲。我父亲就在中国画家程十发和刘旦宅身边,边看他们画中国画,边学习中国画。就这样他边学习边创作起了中国画。他画了两幅历史主题中国画,在北京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展出和收藏:一幅是描绘湖南农动《一切权力归农会》,另一幅描绘北伐战争叶挺指挥的《汀泗桥战役》。之后,他开始坚持中国画的探索研究,六十年代创作了中国画《英雄小八路》连环画,还创作了中国画《骆驼祥子》插图等,创作了《三女闹革新》等中国画作品参加美术画展。

顾炳鑫,《英雄小八路》

八十年代,他患病之后因眼力无法画小幅写实连环画作品,就开始绘制大幅的中国人物画。他自己说: “我画人物画主要是基于两个想法:一是由于自己长期创作连环画,对人物画产生了兴趣;二是由于年龄的关系。创作连环画有生理上的局限性,从不戴眼镜到戴眼镜。如果退休后就放下笔,心又不甘,因此就想到怎样来延长自己的艺术生命,觉得再利用时间学习中国人物画也不迟。”

他自己总结,“中国人物画大致分以下三个方面:1、取材方面。主要还是从古代版画中来。作品中的人物主要分三种类型:第一是人物造像,第二是情节性的故事画,第三是诗词的诗意画、词意画。主要用线来勾轮廓,通过人物的动态、姿势,表现人物内心的东西,通过人物的表情、神态、五官上一些微妙的变化来刻画特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塑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2、形式方面。我一直比较喜爱线,线是在发展的,怎样在实践中研究、强调用线来表现。要放也是逐步的,但放不出来也是不行的。3、画人物画要接触其它许多东西,山水、花卉、走兽、翎毛等,的确遇到过这些问题。我抱的态度是:缺啥补啥,不断学习,本着继续学,坚持学,在创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创作的态度。”

顾炳鑫,《红岩》人物绣像 江姐,1977年

顾炳鑫,《方志敏的故事》人物绣像 方志敏,1978年

他提出“当前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1、对中国画工具、材料的掌握还不够。2、就是修养。画人物画需要各方面的修养,中国画的意境好不好,格调高不高,直接牵涉到作者的修养。要画好人物,应该多读书,向老一辈学习,从他们的作品中学。程十发、刘旦宅的作品看得较多,其他的也学,将他人的长处学来为自己所用。我是自学的,我觉得也有好处,就是养成了几十年来不断学习的习惯。搞艺术要上去,一定要不断地学,如停滞不前是不行的,须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因为没有老师,所以大家都是我的老师,在我的作品中仔细看,可以看出其中有许多老师。”

顾炳鑫,《黄巢造像》1976年

澎湃新闻:改革开放之后,顾炳鑫去大学教书。在此期间,他对连环画这一特殊时期的绘画种类又有什么看法?

顾子易:我父亲上小学时遇到的一位老师就是画旧连环画的,那时旧连环画创作,是家庭作坊,从起草稿、画人物、画景物等,每个人分工不同,像流水线一样操作,这种叫“跑马连环画”,是一种商品化的连环画。而他的新连环画创作是从现实生活的体验中出来的。他当时为创作《渡江侦察记》在渡江战役实地体验生活呆了三个月,向当地部队和百姓了解情况,画了大量的速写、写生、肖像画稿,搜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再进行创作。此外,也包括他指导汪观清画《红日》,也是让画家去部队呆一段时间再回来创作。父亲当时为了能让汪观清去部队,就自己坐公交车去部队沟通,去了三次,才得到部队同意。后来汪观清成了军旅画家,与这些部队领导成了朋友,这条线是我父亲帮他引领的。

八十年代初期,父亲和我说,他预计全国各地的美术学院培养出的一批专业美术人才,会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新连环画作品,之后果然出现了《人到中年》《月牙儿》《戛达梅林》等各种新的创作形式的优秀连环画并获奖。1986年,我父亲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进行中国画教学,应邀去华裔艺术家沙龙“己未雅集”介绍中国连环画的历史和现状,在纽约引起轰动。

顾炳鑫,《三国人物笺》 人物造像 曹操,1990年

顾炳鑫,《三国人物笺》 人物造像 孙权,1990年

八十年代后期,转入市场经济,又出现了“跑马连环画”。这违背了我父亲倡导新连环画的初衷,我父亲强调的首先是文学性,要完全理解原著,再到实地考察、体验感受当地生活,在完全熟悉了解故事人物性格,生活环境,然后再创作。这样创作出来的内容,才是真正熟悉了解的发自内心的。他提醒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画“跑马连环画”的一些学生,不能用小聪明来稿概念化创作,这样的“跑马连环画”短期可以赚不少钱,但是没有前途的,会长期的影响连环画的正常发展。

澎湃新闻:他对艺术教育的理念与思考有哪些?

顾子易:我父亲的教学工作很早开展,理论研究很多,指导了很多人,但他很谦虚,认为他没有专科教学的经验和方法,所以在征求很多人的意见后,最后才同意去大学当老师。他倡导:中国画教学,结合连环画创作实践。理论结合实际,实践出真知,走自己的路!

2000年上海大学建成典礼合影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旧照

他为人平和,没有画家的架子。哪怕学生条件很差,他也会尽力创造条件辅导绘画。他辅导过的许多学生后来都很有成就。他为中国画培养了许多重要的人才。他会把自己收藏的一些古书给学生看。起初,学生还不能理解我父亲让他们临摹这些古代传统东西的目的。等毕业之后在社会上搞创作了,就逐渐领悟到了。当时让他们临摹学习这些传统绘画,而产生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施大畏说在他编辑出版的画册中,把当初顾老师让他临摹陈老莲的画,放在画册里,因为这对他领悟传承来说非常重要。韩硕也淡了,按照着我父亲严格的要求,学习临摹传统绘画之后,有着和施大畏相同的感受。

父亲在八十年代去美国教学之后,就提出了中国画如何走向国际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可惜这一问题现在依旧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父亲说自己退休之后才成了全职画家,他撰写了《崇尚先哲》《为文人造像》《宁静与》《认识传统与出新》哲理性的论文,都是他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实践的经验之谈,这些文章是非常有学术思想和人文价值的,是珍贵的传承国学的教学理论。他真正做到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顾炳鑫在纽约任教时的合影

澎湃新闻:您后来也从事了美术动画电影的工作,设计了黑猫警长人物等,这是否和父亲的教育有关?在您眼中,父亲顾炳鑫是个怎么样的人?在家中,他是如何教导子女的?

顾子易:父亲在家里既让我们子女敬畏,又让我们常能感到欢乐和喜悦。一般情况下,他总忙于他的事务,给我一种十分严肃的感觉,但有时他也会忙里偷闲与我们一起闲聊。他的谈话直截朴实、简单明了、风趣幽默,有启发、有哲理、有智慧。有时还会主动参与到我们孩子中间来和我们一起玩游戏。这时的父亲完全换了个样,他会像顽童般地融入我们中间,猜谜语、打乒乓球、踢毽子等。

父亲有时会绘声绘色给我们讲故事,他讲《金银岛》故事,先是打开外国画册,给我们看故事中18世纪的外国商人、军人、海盗等人物,各种故事环境和海战的场景。他写了一张故事里的人物关系、故事结构,还画了地图,像导演谈戏一样,讲故事给我们听,教育启发我们。

我父亲是属于身传多于言教的教育,他的行为举止会影响我们,让我们自己感悟,他还会用写信和写诗的方式和子女交流。他言轻意重,如果你听得懂,并且好好记住,这句话可能会影响你一辈子。

顾炳鑫家庭合影

顾炳鑫家庭合影

我上中学那年,父亲带我去了奉贤”五七干校”,他是有意让我去参加劳动锻炼,去感受干校的生活。记得那时父亲是比较特别的,一有空闲就埋头于收集、整理、抄写资料。父亲告诉我,干校图书馆的书是从上海图书馆运来的,资料丰富完整,许多他在“”前没能收集到的资料现在正好都能借来抄写收集。短短几天的干校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一次父亲从“五七干校”回来,叫我和五姐(萌芽)到他身边,对我们说:“从现在开始,你们每天临摹一张《智取威虎山》连环画。”他还仔细告诉我们临摹的方法。从这以后,每到月底我和五姐就等着父亲回来看我们临摹的画。父亲每次都是先认真地看完每幅画作后,再提出几点要注意的问题,随后加上几句鼓励的话。

我跟着父亲用心学习速写、素描、写生、色彩等绘画专业。父亲历来是主张学以致用的,他就让我自学连环画和中国画创作,我还在父亲指导下创作中国画,参加了上海市中学生美术展览。中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技校学习。父亲和我说,美影厂从厂长、总技师到导演、美术设计,都是他早在美协就认识的老朋友。他希望我能够在学好美术动画专业的同时,不要放弃业余绘画创作,并提醒我一定要有事业心。

我在美影厂工作时接受导演安排的工作任务,设计了黑猫警长人物形象,设计画稿完成后,第一时间就交给父亲看,他看了之后就笑了笑,我知道他笑的意思就算表示认可了。第二天交给导演和厂长审核,厂长微笑着和我说:“可以了!”也就顺利通过了。

顾炳鑫旧居

现今的顾炳鑫旧居一角

现今的顾炳鑫旧居一角

澎湃新闻:如何看待他的一生以及创作成就?

顾子易:首先他在美术造型上很有天分,领悟力很强,通过用心观察就能抓住重点,他毕生不断的读书学习,而且学习的速度很快。他能够通过事物的表象看到内涵的本质,通过创作实践再进行理论研究总结,然后再用理论指导创作实践。所以我称他是一个学者型的绘画艺术家。他始终将提高文学修养和绘画艺术看作是一件事,勇于开拓创新,不断精进,突破自我。

工作中的顾炳鑫

对于父亲的特点,我归纳为:(1)探索研究开拓实践者,(2)学者型的绘画艺术家,(3)桃李满天下的教学导师。

在我看来,父亲生命的双重意义:一层是外在的表面留下的绘画艺术作品、文章著述,生命生活的生平事迹;另一层是内含精神层面慈悲智慧的人文精神,永远留在了他创作的艺术作品中。

译论||英文中粗话、脏话的翻译

本文来源:网络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一种语言文字不带粗语、脏话的成分。特别是文学作品里,粗语、脏话时有所见(所闻)。我们用母语演讲、写作时完全可以做到少用或者不使用这类不文雅的字眼,但在作翻译时就身不由己了。对原作中所出现的粗鄙字眼,即所谓“四字母词(four letter words)”如果避而不译,或者在翻译时随便加以“净化”,说得轻点就是不“信”,说得重点是对原作的歪曲。无论原话有多“粗”、多“脏”,它们毕竟是原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文学作品中,出自某些人物之口的诅语、粗话,正是他们心理活动、情绪变化的写照。也是作家借以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

英文里最常见的诅语恐怕非“damn”一词莫属了。另外,“son of a bitch'也常用作骂人的话。对这些“老牌号”诅语,汉语里似乎已有相对固定的译法,前者多译作“该死”,后者常译为“婊子养的”或“狗狼养的”。有“老牌”就有“新秀”。发现,“”一词作为诅语,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在当代文学作品里,在人物的对话中,该词的出现频率相当高。不仅男人将其挂在嘴边,女流之辈也频频使用;不光成人说,小孩也会用;受过良好教育者时不时要用到,更不用说那些缺少修养的'大老粗”们了。凡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表示厌烦、不满、困惑想发牢骚时,人们动不动就是“”。正因为该词可用来表示多种复杂的心态和情绪,在译成汉语时译者就得多一个心眼,不能把目光停留在英汉词典所列举的那么几个有限的选择上,而应根据上下文和其表达的不同含义,在汉语里挑选感彩相应或相当的同语加以表达。

请看下面的例句:

1. The telephone rang.

“Shit,”Dale said.

The phone kept running.

“Don't answer it”, she whispered.

“It might be Joanna,” I said.

“No. It's your ing friend Bloom,” she said. “It was my ing friend Bloom.”

恋人独处时当然希望清静,不愿外界打扰。对话双方正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侣。电话铃声大作时两人正在上演前奏,怪不得女方口出租言。“”一词的脱口而出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她此时的厌烦、不满之情,译成“讨厌”比较合适。(Joanna是男方与前妻所生的女儿,Bloom则是他同事)。

2. I put the receiver back on the cradle. Frank was still staring and scowling at me.

“What'd he want?”he asked.

“They've got George Harper.Morrie asked me to represent him during the Q and A.”

“Shit,”Frank said.”

与上例一样,“”独立成句,但所表达的意义有所不同。Frank对自己的搭档(一民事律师事务所的合作者)要去插手一桩刑事案件大为不悦,指责人家“多管闲事”,在这种背景下,“”译为“乱弹琴’比较符合人物的心理。

除了独立成句外,“”还可在句子中充当其他成分,例如:

3.“Some pow'ful .Cost enough,but,man,it was pow'ful.”

这是一个黑人妇女在注射后所说的,“”显然是的代名词。 pow'ful 可译为“挺厉害的玩意儿”。

4.“Susan,”I said, my voice rising,”I called to tell you that I'm home and Joanria is still in Mexico,She'll be back this Saturday and that's all I have to say to you.”

“That's not all Eliot will have to say to you.” “I welcome a call from that mealy-mouthed ,”I said,and hung up,trembling.

这是一对已离婚的夫妻在电话里的对话。女方责怪前夫不该自己先回国而把女儿留在墨西哥。 Eliot是女方“的私人律师中男方对他本来就有反感,听到前妻提到他的名字便气不打一处来,“”用来指人,可译为“混蛋”。

5.“Yes. She was a very beautiful woman, Morrie.”

“Yeah,”he said, and shook his head,'That's the of it,ain't it?From what I get from the complaint,she was beaten up real bad. So now she turns up on the beach,burned to death.Does it seem like a coincidence to you?”

这是一个警官与律师在谈论一桩凶杀案。受害老是一个年轻美女,案情扑朔迷离,警方一筹莫展,“”出自一个警官之口,正是他无可奈何心境的写照。与例3、例4不同的是,该词在上下文中尽管也用作名词,但没有明确的指代关系R是暗示案情复杂,难以理清头绪,因此翻译时就不一定要译成相应的名词。将“That's

the of it”译作“事情怪就怪在这里”。

下面再看看与“”有关的一个复合词。

6.“Susan,cut it out.”

“Cut what out?'

“This bull about Dale.'

“l certainly hope you don't use that kind of language in Jodanna's presence. It's bad enough…”

7. She told me a woman out on Fatback Key formed a committee…' “Oh,yeah,that bull committee,…

在以上两例中,与bull一起构成bull,前一个为名词后一个用作形容词,修饰committee。从上下文看, 前者指的是说话人前妻Susan对现在的情人Dale所使用的一个很难听的称号,另外考虑到下文里对方的抗议,即“that kind of language和“bad enough…',认为可将bull译作“狗屁”. bull committee措的是一个群体团伙,故将其译作“乌七八糟委员会”。

除“”外,在此类词中较常见的还有“ (ing,er),piss,cunt等,这些词单个地偶尔出现在文章或作品里并不足为怪;但若同时出现在同一句子中,则不得不令人称奇。下面就有这么一个例子:

“And her language…well, she curses a lot, even more than any of the other girls do-that's normal for Saint Mark’s, cursing a lot,the whole `,piss,cunt,' routine, you know。 But Heather really goes overboard with it,like she’s trying to prove how mature she is,you know what I mean?'

I was still reeling over the string of profanities my fourteen-year-old daughter had casually dropped into the conversation。

双引号中是一位上中学的女儿向父亲介绍班上一位名叫Heather的同学时所说的话,目的是想告诉父亲她这位同学是如何满口脏话,不知羞耻,其中单引号里的四个词是典型的“four letter words”。翻开英汉词典,“”和“piss”分别是“大便”和“撒尿”,如此这般译成中文,平淡无奇,不足以表现Heather那种缺少教养、俗不可耐的“小痞子”神态。而“cunt'是女性,“’是指发生性行为,直译过来显然也不妥。遇到这种情况,译者不必拘泥于原文字面意义,应跳出原文局限,在汉语词汇中挑选出几个粗俗、脏鄙的字眼来。将上文拟译如下: “还有她的言谈……唉,她满口脏话,比别的女孩子脏话都多——在圣·马克中学,满口脏话者大有人在,像`他妈的,日他娘,狗日的,奶奶’之类,知道不?但希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像是要证明她是多么成熟似的。懂我的意思么?”

我十四岁的女儿一口气说出了这么一长串粗鲁的语言,一时令我目瞪口呆。

从字面上看,英语里的“四字母词”与汉语中的鄙语似乎想去甚远,但在表达效果上却基本一致,也算得上是一种“貌离神合”吧。

(以上内容均转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摩尔爸爸》:感受家的温暖与生活的喜乐

这次五一出行,娃的行李箱里就放了一套书,它就是《摩尔爸爸》。

《摩尔爸爸》引自瑞士,这个家喻户晓的卡通人物陪伴了几代瑞士儿童成长。1953年,为了给3到10岁的孩子提供一个既幽默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读物,瑞士作家艾迪特·尤纳斯在《少年》杂志上创作了摩尔爸爸这个形象。

这一家人欢脱热闹的故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1967年,作者将故事编辑成书,首次单行本《魔法爸爸》发行。

故事中的摩尔爸爸爱妻子、爱孩子、更爱用自己的方式带给家人欢乐——虽然常常出糗,但正是这样的爆笑与温馨让大小读者爱不释手。

现在我们看到的《摩尔爸爸》中文版由三位瑞士资深漫画家绘画,两位出色的译者倾力翻译,让中国的小读者也能感受到文化差异背后的共通之处——家的温暖与生活的喜乐。

目前出版的中文版《摩尔爸爸》有六个主题,每个主题分上下两册,共有12册书。六个主题分别是《做实验》《盖房子》《去荷兰》《交通博物馆》《搬家》和《工作间》,每册都很有意思,孩子看得停不下来。

笨笨的可爱的摩尔爸爸

摩尔爸爸可能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模范爸爸,他不算完美——上班会偷懒,工作中会做错事…… 有些倒霉——摩尔爸爸在故事里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但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他能乐观对待,过程中充满了快乐。

比如在过闸机时,大家都很顺利,只有胖胖的摩尔爸爸被困在两根旋转杆中间。孩子们有人推、有人拉,才拯救了可怜的摩尔爸爸。

或许摩尔爸爸有点笨笨的,但这样朴素又真实的笨拙让孩子们没有了距离感,毕竟比起遥不可及的完美父亲,还是笨笨的爸爸更加亲切可爱。

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的摩尔爸爸

摩尔家时时刻刻都很热闹,因为家里人口众多:摩尔爸爸、摩尔妈妈、孩子弗里茨、艾维、维利,还有一条腊肠犬小奇。

孩子们喜欢摩尔爸爸,因为他不仅是爸爸,还是孩子们的好玩伴。比如在交通博物馆里,摩尔爸爸像一个真正的驾驶员那样专心致志地在模拟火车驾驶室里开火车,弗里茨和维利打起了“鬼主意”。

他俩悄悄走到摩尔爸爸身边,然后弗里茨突然大声说:“请出示车票!”摩尔爸爸会听不出孩子的声音吗?他肯定第一时间就知道是孩子们的恶作剧,但是摩尔爸爸非常配合地跳起来拿出他的钱包,还称赞孩子们演技不错,连爸爸也掉进了陷阱里,哈哈哈,最后当然是每个人都笑得很开心。

包容与理解,家的密码

摩尔一家的生活充满各种突况,但正是在处理这些小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家的密码——包容与理解。

摩尔妈妈对老公和孩子的包容,构成了这个家的基石;而摩尔爸爸也以他独特的方式,包容每个家庭成员的小缺点和需要。在包容和理解中,爱自然而然地流淌开来。

比如在参加汽车碰撞测试时,摩尔妈妈坚决不想放下自己的包,结果测试时包里的东西因为惯性全部甩出去,散落一地。

摩尔爸爸就赶紧过去帮忙收拾散落的东西,还笑着说:“这是我们两个的尊严,我们共同承担。”——太有爱了!

看着《摩尔爸爸》,感受着家的温暖与生活的喜乐——家是包容的、安全的,是相互陪伴的,是吵吵闹闹的。琐碎的日常生活中闪耀着动人的光芒,愿你我都能拥有这样的温暖与喜乐。

我是虎皮柚子,主业做教育,业余写书评,喜欢分享美好的事物,欢迎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