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自我评价的句子100字以内简短(自我评价的句子100字以内)

自我评价的句子100字以内简短(自我评价的句子100字以内)

本文目录一览:

10篇优美至极的古文,闲来读一读,治愈又温暖

《桃花源记》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古文,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每每读来,都觉得口齿噙香。

古文浩瀚,冷门而优美的古文太多了。

今天,诗词君整理了10篇优美古文,

一起领略其中的美妙吧!

夜亭度雁赋

南北朝·陈叔宝

春望山楹,石暖苔生。云随竹动,月共水明。暂消摇于夕径,听霜鸿之度声。

度声已凄切,犹含关塞鸣。从风兮前倡融,带暗兮后群惊。帛久兮书字灭,芦束兮断衔轻。行杂响时乱,响杂行时散。

已定空闺愁,还长倡楼叹。空闺倡楼本寂寂,况此寒夜褰珠幔。心悲调管曲未成,手抚弦,聊一弹。一弹管,且陈歌,翻使怨情多。

【背景】某个清冷秋夜,作者想起了春天,于是随意行走于秋夜小径,往听秋雁南飞之声,触景生情之下便创作了此赋。

【评价】这是一篇哀感幽怨的抒情小赋。作者因声感会,把前人诗文和民歌中的形象情感融会点化,构成一篇崭新的作品,赋予它更高的艺术审美魅力。

形式上也借用民歌创作的“顶真”格式,舒畅流宕,于浅明文词的整饰清丽外,更添一段回澜层波的摇曳之姿。

采莲赋

南北梁·萧纲

望江南兮清且空,对荷花兮丹复红。卧莲叶而覆水,乱高房而出丛。楚王暇日之欢,丽人妖艳之质。且弃垂钓之鱼,未论芳萍之实。唯欲回渡轻船,共采新莲。傍斜山而屡转,乘横流而不前。于是素腕举,红袖长。回巧笑,堕明珰。荷稠刺密,亟牵衣而绾裳。人喧水溅,惜亏朱而坏妆。物色虽晚,徘徊未反。畏风多而榜危,惊舟移而花远。

歌曰:常闻蕖可爱,采撷欲为裙。叶滑不留綖,心忙无假薰。千春谁与乐,唯有妾随君。

【背景】梁朝宫廷一直流行着《采莲曲》,这是根据“采莲”情景改造而成的宫廷娱乐舞曲。在此基础上,梁简文帝萧纲创作了《采莲赋》。

【评价】作者着意写的是那些采莲女,写其服饰、动作、神态、心理。“回巧笑”,写出了她们采莲时神情的专注。“人喧水溅,惜亏朱而坏妆”,写出热闹气氛。

丽人们在采莲时仍注意妆饰,正是少女总忘不了自己形象的心理。荷花美丽,采莲如此有趣;暮色来临,她们仍留连忘返。

这篇小赋不足一百六十字,却将人物的活动、神态、心理以及环境气氛,写得历历如在目前,如同一件轻倩俏丽的艺术品,足供我们赏玩。

龙山雪

明·张岱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背景】《龙山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回忆了当年携众戏人夜登卧龙山赏雪宴饮的情景。

【评价】雪中醉饮,加以寒冽的清唱与幽幽的洞箫,这本身就是一种清幽的人生境界,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全文描写雪后的山中景色出神入化,烘托出了雪之大、天之寒,构思奇警,别有情趣。

极乐寺纪游

明·袁宗道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背景】这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记述了宗道游极乐寺时的所见所感,以描绘景物见长。

【评价】全文不过二百十四字,写景文字就占了三分之二以上。他的写景是与叙述游览过程相结合的,足迹所至。目力所及,辄相伴以景。

笔下的景物次第出现,显示了一种流动性、变幻性,在流动中变幻,在变幻中流动,使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篇末更以西湖苏堤相比拟,扬言要挂冠来游,衬托出此地风光的诱人之处。

兰之味

清·张大复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背景】张大复是明代戏曲家,他将兰花与“文王,孔子,屈原之徒”类比,让我们领悟到兰高洁的品性,体现了作者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兰之味指兰花的香气,是清雅而悠远的,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飘渺萦回,不是逼近可以闻嗅品赏的。

将兰花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高洁的品性。与《爱莲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游桃花源

明·袁中道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背景】袁中道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世称“三袁”,他们的山水游记,最是自然真妙。

【释义】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景点名,桃源八景之一)前,上面有怪石,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不敢起身。

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两边如设锦帐,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

作者对自然的热爱,流露笔端。

雨后游六桥记

明·袁宏道

寒食后雨,余曰:“此雨为西湖洗红,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也。"午霁,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以为快。忽骑者白纨而过,光晃衣,鲜丽倍常,诸友白其内者皆去表。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少者歌,以为乐。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各啜一杯,荡舟浩歌而返。

【背景】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画。

【评价】这是一篇游赏西湖的小文,快乐和青春、解脱和自由让人们回到了真正的自然状态。最后,一路放歌,随小舟而归,完成了这次与西湖的愉快交流。

在自然中解放自己,在自然中重新认识自己,这就是本文的意韵所在。

黄鹤楼记

唐·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背景】作者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现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的思想感情和对仙人的仰慕之情。

文章虽短,却取材得当,层次分明,用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遗,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用这么短的篇幅包括丰富的内容,不失为一篇情辞并茂的好文章。

江行道中

明·袁中道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天霁。晨起登舟,入沙市。午间,黑云满江,斜风细雨大作。予推篷四顾:天然一幅烟江幛子!

【释义】这也是一次偶然且治愈的旅行,袁中道的文字,不需多加解释,你就明白有多美好。

晚上下起了大雪。当时正准备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

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天晴了。早上起来坐船,到沙市。中午时,黑云满江,下起了大雨。我推开乌蓬看向四周:好一幅天然的烟江幛子!

清·李渔

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但其缺陷处,则在满树齐开,不留余地。予有《惜桂》诗云:“万斛黄金碾作灰,西风一阵总吹来。早知三日都狼藉,何不留将次第开?”盛极必衰,乃盈虚一定之理,凡有富贵荣华一蹴而就者,皆玉兰之为春光,丹桂之为秋色。

【背景】李渔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美学家,素有才子誉。在秋天里,他钟情桂,写下这篇短小精悍的小文。

【评价】秋天盛开的花中,最香的当属桂花。桂之香,是天上之香。满树齐开,飘香四溢。

清秋时节,丹桂飘香,怪不得李清照说:自是人间第一流。

散文随笔(62):认识自己

#秋日生活打卡季#

认识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在意别人怎么样,在意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很少认认真真的观察自己,很少反省自己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不知道自己怎么样,很少全面的认识自己。

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发达,手机电脑普及,对于知识的掌握越来越多,但是,对自身的认识越来越少。我们习惯了向外寻求,而忽略了向内成长。

有的人学会了高谈阔论,疏于踏实努力;有的人孤陋寡闻,过于固执己见;有的人顺境时心安理得,没有忧患意识;有的人逆境时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有的人对别人苛刻,对自己宽容。

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不能正确的了解自己,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所以避免不了迷茫和失败。认识自己并非一件易事。我们许多人不能够给自己一个全面的自我评价。别人反而对我们有一定的评价,别人的评价对我们来说,不够全面,但是也会击中要害,让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会是别人说的那个样子。

认识自己,就是要发现自己拥有的、最突出的、上天赋予的、不同于别人的优秀本能,再加以发扬光大。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独特的地方,倘若我们能够充分了解自己较之于别人的出色的地方,再了解自身最有特色的地方,存在于每一个人自身的宝藏如果有一天被发掘出来,从而被发挥出来,人生就会变得多姿多彩。

认识自己,和别人相比较也无可厚非。但是,不能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看不到自己的长处,给自己压力,打击自己,是很不应该的。也不能用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相比较,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夸大自己,盲目乐观,是在阻碍自己的进步。

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萧伯纳说:“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树立自信心的前提,就是正确的认识自己。人生中的坚韧、进取、勇敢、耐心、恒心等一切美德,都产生于自信心。只有坚信自己能行的人,只有坚信自己可能性的人,才能开创新事业,并能取得成功。

一个人能够不断的执着进取,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的能力就能不断提升,要清晰地看准未来的某一点,即应该达到的目标,毫不吝啬地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用未来进行时看待自身的能力,这一姿态乃至人生态度,可以说是实现远大目标的秘诀。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看清自己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成功才能成为必然。孔子说“一日三省吾身”,稻盛和夫先生也注重每天反省,反省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必要途径,反省就像是镜子,反射出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加以改正。

尼采说“聪明的人只要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如果能够对自己明察秋毫,不断反省,不断改进,持之以恒,就能够与优秀的自己不期而遇。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