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描写藏山的石头的句子唯美(描写藏山的石头的句子)

描写藏山的石头的句子唯美(描写藏山的石头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玩石心态:寄情于石,以石励志,以石修身,以石悟道

古人云:山无石不险,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石头是什么?古人说它是“云根”;杜甫说“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迟”。文征明感叹“癖在泉石终难医”。

中国赏石文化深受老庄哲学和禅理思想的影响,文人志士爱好自然而亲近自然,追求物我合一,希望能融入自然,获得精神上的超越和提升。在清净恬淡、高逸闲适的观赏过程中,体现出超尘脱俗的生活方式,遂衍生出特有的审美情趣。

石头源于名山大川,由天地间最精华的灵气凝结而成。这些石头或埋于地下,或浸于水中,或卧于山岗,千奇百怪,峰峦起伏,气势雄险,表面纹理纵横,笼络隐起,洞洞相连,美不胜收。亿万年的浸润,造就了石头不朽的内涵和灵气。陈列于庭院或点缀于案头,让人遐想凝思,灵感迸发。欣赏者以怀抱山岳的想象来赏石,由小见大,精神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关于石头,当代著名画家刘丹有过一段特别精彩的阐述:中国人最早与石头结缘,其来源之一恐怕还是道家思想中的长生观念。石头的孔洞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空间,人游历于其间,产生了特有的时空意识,任何事物经由孔洞看去,皆有致幻的作用。中国人就是在这样的神秘主义感情中变换时空以求抵达洞天福地。我常想在美学中是什么样的遗传基因使中国的山水画延续了千年之久,借遗传学的比喻,花草树木,楼台桥榭已属“器官”,不能再行转化。惟有石头一节即古人所谓“山精湖骨”,能担起“干细胞”的作用。

文人石源于中国古典园林,始于先秦的皇家宫殿,以奇峰异石叠造假山,魏晋南北朝开始流行,隋唐五代呈现了奇观园林的普及,形成了皇家、私家和寺观古典园林的三大格局。但中国赏石真正形成大气候的是宋代,宋徽宗赵佶爱石成癖,在汴京(今开封)皇城修建“艮岳”时,在江浙一带大肆搜掠奇花异石,甚至为了一块巨石不惜拆毁城门。就此在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寻石、玩石、画石的高潮。

说到文人石,人们大多会想起北宋大家米芾和苏东坡,米芾提出的“瘦、透、漏、皱”的赏石美学标准及苏东坡的“丑石欢”和明代计成的“玲珑古拙”等传统赏石理念,是文人石的审美基础,白居易的《太湖石记》,米芾的《研山铭》和苏轼的《墨成池》影响着一代一又一代的赏石爱好者。

到了明清两代赏石风气更是达到了“无园不叠石,无石不成园”的程度。文征明、米万钟,郑板桥均是玩石高手,苏州的留园、拙政园等著名园林的设计和建造都有这些大文人的影子。清代乾隆也酷爱石头,但凡皇家园林合适处,他必嘱咐手下置盆栽石。颐和园、故宫等许多地方都有他的手笔。

玩石是种心态,不是自我的张扬。石头的自然、坚贞、高洁、孤介、沉稳、恒久等品性与历代优秀文人的秉性何其相似,或者就是他们毕生所追求的。好比“藏山于身,读山于神,化隐隐入丘樊,得清气于自然”,于是他们很自然的去亲近于石,他们品石、写石、悟石、画石、拜石为师,视石为友,从而寄情于石,以石励志,以石修身,以石悟道,对于他们来说,石头已成为他们重要的精神载体,而对于变幻无穷的赏石,他们不仅仅是领悟它的美感,同时又领悟了一种圆融通达的智慧以及直面生死和勇于担当。

灵璧石、太湖石、昆石和英石是排名前四位的四大名石,它们大部分产于江浙、安徽和广东一带。近年来随着各个层次的赏石爱好者的急剧增加,找石、挖石、卖石、买石已蔚然成风,价格也是一路上扬,尤其是形型俱佳的好石更是少之又少。2008年苏富比在香港曾经举办过的一场台湾大收藏家黄玄龙的藏石专场拍卖,其中有块流传有序、有名人题款的灵璧石竟然拍到了三百多万港币,轰动香港。

当今许多著名的艺术家有收藏好石的癖好,他们不仅藏石、赏石,还画石。他们从石头千变万化的孔洞中找到了特殊的创作灵感。借石抒怀,借石言志,延续着千年石文化的传统,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艺术家的艺术创作。

石不能言最可人。

图片 | 馀庆堂

文章 | 古典赏石

他用14首诗赞美九仙山,简直美翻了!

九仙山居仙卧龙,传神离奇,流传着八仙过海与山神治恶龙、孙膑书院读春秋、九仙老母定座等传说,在历史上还是著名的“文章之府”,孙膑、丁惟宁、张侗、李澄中等名士归隐于此,留下了白鹤楼、孙膑书院、丁公石祠等大量风格别具的遗址遗迹,形成了众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

白鹤楼

苏子题书处,白鹤高飞远。

楼台留胜迹,落叶满空山。

注:在九仙山之阳,丁家楼子村西的山崖上,有一块长约两丈,宽约一丈余的长方形平整磐石。当年,这上面矗立着一座洁白的玉楼,就是白鹤楼,后来由于遭到大自然的毁坏或者人祸兵燹的摧残,如今已是“白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巨石的东侧,竖刻“白鹤楼”三个楷体字,上款已剥蚀,下书“熙宁九年(1076)九月……”正是苏东坡任密州太守期间游览九仙山时所题。

九仙山侔云寺

谷深藏侔云,钟声久不闻。

山水此绝胜,庙貌曾巍巍。

沧桑历劫尘,浮云变古今。

丹崖寻古篆,苔生断句存。

注:侔云寺建于宋代,位于万寿峰下,与五莲山护国万寿光明寺隔壑相望,宋时建筑规模宏大,虽历经沧桑,遗址仍依稀可辨。史载,五莲山原为九仙山之五朵峰,自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赐名五莲,乃自成一山。自此,五莲山护国万寿光明寺的香火一天繁盛一天。因此,九仙山和尚即将其所住持之“侔云寺”,改为“兴云寺”。“兴云”即含有遮盖““光明”之意。五莲山和尚知其用意,遂筑“寥天阁”、“卧云亭”、“镇云亭”等,以制胜兴云寺之“云”,从此九仙山香火日渐颓废,终至衰败。

丁公石祠

石室嵯峨疑鬼工,

九仙高士数丁公。

烟标月格不染尘,

千秋仰止瞻其名。

注:丁公石祠位于九仙山南麓的丁家楼子,系明万历乙巳科进士、诰敕房中书舍人丁耀斗为颂扬其父丁惟宁的功德,以昭后世而兴建。石祠始建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全部用石料建成,祠前建有石坊“仰止坊”。

洗耳泉看花

鸟道盘空入翠微,

看山无处不忘归。

洗耳泉下水潺潺,

花暖蝶闲游人醉。

注:洗耳泉,也称吕公泉、神泉,位于九仙山东麓山涧中,为九仙山名泉。泉水自石壁下泻,涓涓长流,汇成一泓碧水,常年不涸,泉后有洞曲折幽深。泉侧石壁镌有“洗耳”巨书,楷书,字高2.15米、宽1.76米,上款“明崇祯三年十月” ,下款“主人吕一奏书”,为九仙山古代摩崖石刻之最。

九仙山万寿峰

一峰壁立四峰低,

亦仙亦佛古亦奇。

灵掌排空入幻境,

白云深处隐莲池。

注:九仙山万寿峰,旧名万岁峰,位于老母阁景区内,山峰挺拔屹立,直插云霄,整座山峰状如巨佛端坐,气势巍峨,为九仙山主峰。峰下石壁上有明代题刻“万岁峰”,峰前有宋代古寺侔云寺遗址。

九仙山靴石

谁留石靴蹈虚空?

黛抹霞披紫气浓。

兀立山巅成神迹,

九仙于此伏恶龙。

注:靴石位于靴石村西山埠上,高约3米,重有百吨,底部有巨石似龟,又称镇龟靴石、龟驮靴。

孙膑书院

围魏救赵出奇谋,

九仙书院悟道机。

靴谷深处隐孤踪,

花开花落任所之。

注:孙膑书院位于九仙山靴谷内抱犊峰下,亦称九仙书院,原有遗址,现已修复。相传孙膑晚年隐居九仙山,写成了著名的军事巨著《孙膑兵法》。

龙潭大峡谷(二首)

烟锁云深峡谷幽,

十八瀑布挂飞流。

奇景历历迷人眼,

四时佳处是霜秋。

龙潭飞瀑生响雪,

天半龙湫一线流。

最爱霖谷溪色好,

春花看罢又霜秋。

注:龙潭大峡谷位于九仙山西北,是华北罕见的地中山,以奇、秀、险著称于世。峡谷内有六洞、九峰、十六潭、十八瀑等七十五景,有齐鲁小三峡、小武陵源之称。

九仙山老母阁

奇峰突起插天际,

万仞壁立白云封。

天成石阁类禅室,

观音肖像似鬼工。

安座九仙为神祗,

时有灵异传美名。

好护名山增秀色,

千古悠悠共山青。

注:老母阁位于九仙名峰观音峰上。观音峰突兀峭拔,高与云齐,峰巅绝壁上有一个石洞,口小腹大,高约2.5米,为观音洞,俗称老母阁、蛋壳洞。

九仙大佛(二首)

琢石何人疑神工,

群峰拱列似环听。

独立千载甘寂寞,

花开花落任晚风。

九仙大佛古且奇,

安禅深山少人知。

群峰列峙若环立,

日色明灭石欲起。

空林落落鸟作伴,

烟霞茫茫水为篱。

千载悠悠坐幽谷,

浮云杳杳无甲子。

注:九仙大佛,位于九仙山槲林峪西侧山坡上,为卵石立雕,据考证为宋代石佛。

九仙山十八盘

九仙奇景情侣峰,

烟笼雾锁藏山中。

洗耳泉畔隐樵径,

石仄路险少人行。

谁人倚岩开石壁,

险隘雄关一朝通。

盘道凌空走蛟龙,

但见白云足下生。

注:九仙山十八盘,位于九仙山情侣峰景区以东,为盘山公路的险段,连续有十八个转弯,弯急坡陡,已成为景区一大景观。

九仙山龙王庙

峡谷深深何离奇,

黑白二龙此幽栖。

云霞常护多瀑水,

草木发荣足生机。

珑塔铁壁青嶂立,

太古摩崖石纹起。

张侗渔村烟波客,

留仙榻上饭青泥。

注:龙王庙位于九仙山龙潭大峡谷中段,始建于明代,清末废圮。1988年进行了修复,大殿三间,殿前建有牌坊,屋脊上卧有一条白龙、一条黑龙,庙西为珑塔嶂、铁壁峰,其下有平石“留仙榻”。

藏山一日游

藏山位于山西盂县,因赵氏孤儿在此藏匿而得名。藏山也借程婴舍亲子而救赵氏孤儿而留下的千古义举,大力推进诚信忠义的宣传。藏山千峰叠障,万壑含烟,危岩若削,洞穴幽奇,松柏参天,涧水潺湲,山光水色瑰丽,风景四季宜人;古刹建筑,格局绝妙,疏密得体;所有楼、台、殿、堂、亭均依山傍壁而筑,同自然景观珠联璧合,相映成趣,使人如在画中,似入仙境,故有晋东第一名山之称誉。古有“藏山十景”之称。北嶂石削为屏,崖下深邃,依崖建造殿堂,“正殿”祠奉赵武。东侧有“报恩祠”,祀程婴、韩厥、公孙杵臼;西侧山腰有“藏孤洞”,为天然石洞,僻静幽深,风雨不侵,洞前立有石碑,记载藏孤之事。“报恩祠”旁,“梳洗楼”凿崖而建。登楼俯视,如临深渊。东去山麓有“滴水崖”,崖上岩洞,深邃莫测,洞内积水成潭,水色泓碧,名曰“龙潭”,亦称“黑龙潭”。再向上是南天门,之字形的台阶在很窄的山谷中蜿蜒而上。到垭口是一个牌楼,上书天门。这里有空中玻璃栈道连接两座山峰。我继续向上爬,脱离了人群,直奔玉皇阁。过了玉皇阁是藏山著名的石刻大佛,很是宏伟,接下来是很长很长的下山路,枯燥无味。到最后一个垭口,眼前一亮,看到了玻璃栈道和滑道的全景,很漂亮。

阳泉藏山,鲜为人知的山峰,天下第一王赵武曾在此藏匿了十五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中国广阔的国土上,矗立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山峰。有的是以险峻著称,有的是以风景秀丽闻名,但在山西的阳泉,绵延起伏的八百里太行山脉中,却有一座并不希望太多人知道的山峰,甚至连名字都想藏起来。这,就是藏山。

沿着狭窄的小路往山上走去,越往里感觉越清幽。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中,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僻静之所,并不是很难,难的是,在古代的生活条件下,既要与外界保持沟通,又要不让人发现。

再往前走,隐约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快步向前,一座壮观的瀑布出现在了眼前。宽30米,高达18米的水帘顺着99阶台阶而下,溅起朵朵水花。

站在瀑布下,你以为路在此戛然而止了,往上只能看到两座尖尖的山峰。但当你沿着两旁的石阶爬上来,眼前豁然开朗。高山的峡谷间,一座座古老的庙宇、楼台赫然矗立,或拔地而起,或依山而建。文子祠、寝宫、藏孤洞、梳洗楼、八义祠、报恩祠、启忠祠……规模宏大的古祠建筑群让人啧啧称奇,最老的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藏山,原名盂山,后来改名,因为这里曾经是《赵氏孤儿》中,程婴与赵武的藏生之处,他们正是在此藏匿了15年之久。如今,《赵氏孤儿》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甚至被改变为电影、电视剧,但除了山西本地人,很少有人知道这里。

历史是偶然与必然的共同作用。曾有人假设当初如果不打开窗户,历史会是怎样,那我们为何不能假设如果没有藏山,历史会如何改写。没有藏山,就不会有赵氏孤儿的传奇,也就没有了后来称霸天下的“天下第一王”赵武灵王。没有了赵氏一族的强大,没有没有了轰轰烈烈的“胡服骑射”,没有了韩、赵、魏三国分晋,战国七雄也无从谈起。再往下讲,合纵连横、秦国大一统可能都会不一样,甚至,都不会有赵匡胤陈桥变灭周建宋后的赵氏一脉时代相传。牵一发而动全身,藏山就是那很重要的“一发”。

如今的藏山,已经变成了忠义文化的象征。当初程婴公孙杵臼等忠义之士为保赵家血脉或慷慨赴死、或舍弃亲生,隐姓埋名十五年之久,在此阜阳赵家之后,为的,只是“忠义”二字。其他不说,光是以亲身儿子换赵氏血脉的举动,就足以让后人所敬仰。以至于到600多年后的宋朝,程婴被加封为“忠节成信候”而公孙杵臼被追封为“通勇忠智候”。

走上如今山峰西侧的藏孤洞,这个承载着传奇历史的洞穴第一眼瞧见却再普通不过。大洞套着小洞,不远处还有天然的小瀑布,这已经能满足人基本的生存需要。或许,真是因为它的普通,才让赵武得以在此15年都无人发现,度过了那段腥风血雨的时光。

如今的人们,来到藏山,除了感受这里浓厚的历史氛围和忠义文化,更可以体验爬山的乐趣。在古祠的对面,“南天门”巍然矗立,狭长的“之”字形石径直达峰巅。想要上到山顶,不费一番力气是不可能的。而在山的顶部,有一处自然生成的鳞峋突兀的岩壁,似莲花一朵,被誉为“南洞西山绣石莲”,也是藏山一景。

有些后悔没有在来之前,将《赵氏孤儿》的电影拿出来重温,或许在电影中能够找到些许与藏山重合的影像。重新站到山门的入口,面对着巍巍太行山脉,不禁肃然。一座藏山,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