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正对偶的句子怎么写(正对偶的句子)

正对偶的句子怎么写(正对偶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唐诗三百首》中的50句对偶名句,如诗如画,汉语真的太美了

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是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在《唐诗三百首》中,留下许多对偶的名句,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汉语之美吧!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寄厅省杜拾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刘使君》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李商隐《落花》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春宿左省》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鹤《春宫怨》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马戴《楚江怀古》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许浑《早秋》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卢纶《送李端》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蛩。——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祖咏《望蓟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崔颢《行经华阴》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温庭筠《利州南渡》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卢纶《晚次鄂州》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韩翃《同题仙游观》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王维《渭川田家》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韦应物《夕次盱眙县》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王维《桃源行》

这50句对偶诗句,其诗,如诗如画;其情,如泣如诉。是唐诗中的佳句,值得收藏!

说对谈联 | 追本溯源谈句式

人们在探讨楹联起源时,往往先从其句式、句法去追本溯源,征引最古老著作中对偶佳句为其佐证。如引《诗经》的有:“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引《周易》的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等等。所有这些诗句,就其句式、句法而言,都可看作是楹联的雏形。因此许多人以上述著作成书年代来断定楹联句式、句法缘起于先秦或殷周。

其实,这种句式、句法,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远在殷周之前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口头语言中了。因为骈俪之缘起,出于人心之所想,人们自有语言以来,就注意到了说话中的对偶关系。正如利勰《文心雕龙·丽辞》开篇所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刘勰这段文辞中,清晰地阐释了人们在语言的运用中产生对偶句式、句法的必然性。

《尚书·夏书》是记载殷周以前的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汇编,基本上是符合当时的口语的。刘勰在论说人们在语言的运用中产生对偶句式、句法的必然性后,紧接着便援引《书·大禹谟》中所追记的皋陶及益之言中的对句予以说明:“唐虞之时,辞未极文,而皋陶赞云:‘罪疑为轻。功疑为重。’益陈谟云:‘满招损,谦受益。’岂营丽辞,率然对尔。”由此可知,对偶句式、句法是在殷周之前就客观存在着。

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注》一书中,对对偶句的句式、句法形成作了更为系统的阐说:“原丽辞之起,出于人心之能联想,既思云从龙,类及风从虎,此正对也。……其由于联想一也。古人传学,多凭口耳,事理同异,取类相从,记忆匪艰,讽涌易熟,此经典之文,所以多用丽语也。凡欲明意,必举事证,一证未足,再举而成;且少既嫌孤,繁亦苦赘,工句相扶,数折其中。……又人之发言,好趋均平,短长悬殊,不便唇舌;故求字句之齐整,非必待偶对,而偶对之成,常足以齐整字句。””范文澜是从人们善于联想,古人传学之方便及人们语言运用的习惯来阐明对偶句式、句法“出于自然,不必废,亦不能废”这一语言规律的。可以说,对偶句的句式、句法,早在殷周之前,就伴随着人们的语言而客观地存在着。

中国的汉语,声调匀称,音节分明,这就容易形成字音字义两两相对,这是汉语所独具的民族特色。这些特点,则是构成对偶句式、句法的天然条件。现在许多没有从未进过学校门的年长之辈,他们虽然没有语言修辞方面的专门训练,但也经常可以听到他们交谈之中抑扬顿挫、出口成章的对偶句式。可以肯定说,一般的楹联句式、句法不仅是在殷周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而且是伴随着人们的语言而客观产生的。

综上所述,对偶句的句式、句法是随着汉语语言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汉语语言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当远在殷周之前就存在于人们的口头语言中了,现存的殷周时期的文献资料中,也存在着许多殷周之前的对偶佳句。楹联,作为对偶骈文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当我们判定其起源时,如若从对偶句的句式、句法出现的角度去考察,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现存的书面资料或是其成书之年代,而应上溯到殷周之前的口头语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