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诗经中关于孝的句子摘抄(诗经中关于孝的句子)

诗经中关于孝的句子摘抄(诗经中关于孝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诗经》中的亲情诗七首: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说起《诗经》,

你一定会想到里面真挚热情的爱情诗,

其实,在《诗经》中,有不少亲情诗,

真挚感人,影响后世极深。

《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这是一首送别诗。妹妹出嫁,哥哥依依不舍地送别她。诗中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同胞别离的愁苦哀伤。父亲已去世,妹妹又要远嫁,同胞手足今日分离,此情此境,依依难别。

“远于将之”、“远送于南”,相送一程又一程,更见离情别绪之黯然。

《诗经·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这首诗表达的是孝念父母之情的诗歌。“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深切地说明了父母抚养自己的辛苦与劳累,让人忧伤。诗中用大量赋比兴的手法,来咏叹哀伤“子不养而亲不在”的悲伤。

《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这首诗一般认为是一男子悼念自己的亡妻之作。诗人目睹亡妻遗物,倍生伤感,由此浮想联翩,写下此诗。表达丈夫悼念亡妻的深长感情。

作者由衣而联想到治丝,惋惜亡妻治家的能干。描写细腻,情感丰富。构思巧妙,由外入里,层层生发。含蓄委婉,缠绵悱恻。

《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这是一首儿子歌颂母亲并自责的诗。此诗把母亲的抚育比作温暖的南风,把自己弟兄们小时候比作酸枣树的嫩芽,“丛生的”小嫩芽之所以能够健康成长,全是母亲大人辛勤哺育的功劳。

七个儿子一个一个长大成人(材)了,母亲的大恩大德,堪称圣善,儿子却是不孝儿,这就是自责自称,总嫌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与母亲的养育之恩相比,还差得很远很远,无以为报。

《豳风·鸱鸮》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这是一篇用动物寓言故事以寄寓人生感慨或哲理的诗歌,诗中描写母鸟在鸱鸮抓去它的小鸟之后,为了防御外来的再次侵害,保护自己的小鸟,不怕辛劳。

全诗四章,每章五句。通篇以母鸟的口吻,逼真地传达出既丧爱雏、复遭巢破的鸟禽之伤痛,塑造了一只虽经灾变仍不折不挠重建“家室”的可敬母鸟的形象。

《小雅·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小雅·常棣》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诗中真挚委曲,感人之至。开篇形象比兴,富于理趣;随之围绕“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旨,“丧乱”与“安宁”、“良朋”与“妻子”,及历史与现实、正面与反面,寓理于事,多层次地唱叹阐论,既感人亦服人。

兄弟友爱,手足亲情,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小雅·常棣》对这一主题作了诗意开拓,因而千古传唱,历久弥新,对后世“兄弟诗文”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小雅·四牡》

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四牡騑騑,啴々骆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这是一首写某个公务缠身的小官吏驾驶四马快车奔走在漫长征途而思念故乡、思念父母的行役诗。风尘仆仆的小官吏知道马车跑得越快,离故乡和亲人就越远。他脑子里不是想那神圣的“王事”差使,他只在想一件事:“归”。

多少人南辕北辙地行走在人生旅途中而有“怀归”之想,而“王事靡盬”无情地鞭笞着他们无奈地违心地前进着。除了陶渊明式人物能毅然“归去来兮”外,谁也免不了会有“心中伤悲”的阴影掠过。诗的抒情韵味相当悠长。

诗经·二十四孝

诗经·二十四孝

作者:木子

一、孝感动天

四字经原文:

五帝虞舜,瞽瞍之子。天性至孝,其父顽劣,其母亦嚚,其弟象傲。

舜于平时,耕于历山,而有大象,来为之耕;而有飞鸟,来为之耘。

其孝感天,如此所致。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以天下让。

二、戏彩娱亲

四字经原文:

周老莱子,天性至孝。奉养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

常著之衣,五色斑斓,似为婴儿,戏于亲侧。莱子又尝,取水上堂,

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何以如此?以娱亲意。

三、鹿乳奉亲

四字经原文:

周人剡子,天性至孝。当其父母,年老之时,俱患眼疾,思食鹿乳。

剡子为此,乃衣鹿皮,而去深山,入鹿群中,取得鹿乳,以供双亲。

猎者曾见,而欲射之。具以情告,幸免于难。

四、为亲负米

四字经原文:

周人仲由,其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至其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触景生情,乃叹息曰:虽然如此,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五、啮指心痛

四字经原文:

儒家曾参,其字子舆,天性至孝,专心事母。曾参曾经,采薪山中,

不料家中,有客至也。面对来客,其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

参忽心痛,觉得奇怪,负薪以归,跪问其故。其母乃曰:有急客至,

吾便啮指,以悟汝尔。

六、芦衣顺母

四字经原文:

儒家闵损,其字子骞,早年丧母,其父续娶,生有二子,衣以棉絮;

后母妒损,以衣芦花。父令闵损,驾驭马车,闵损体寒,哆嗦失紖。

父察知故,欲出后母。而为此事,时闵损曰:若后母在,一子凄寒;

若后母去,三子孤单。其后母闻,于是悔改。

七、亲尝汤药

四字经原文:

汉文帝者,名刘恒也,高祖三子,初封代王。文帝生母,薄太后也,

帝奉养之,孝敬无怠。其母常病,一病三年,而汉文帝,忧心忡忡,

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亲尝,然后母服。故其仁孝,名闻天下。

八、拾葚异器

四字经原文:

汉人蔡顺,汝南人也,不幸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

拾些桑葚,异器盛之。有赤眉贼,见而迷惑,于是问之,时蔡顺曰:

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送与蔡顺:白米二斗,牛蹄一只。

九、为母埋儿

四字经原文:

汉人郭巨,家境贫困。有子三岁,嗷嗷待哺,巨之母尝,减食与之。

看在眼里,巨谓妻曰:吾辈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幼小,分母之食。

劳累于母,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复得。其妻从夫,而不敢违。

巨遂掘坑,三尺余深,忽见灿灿,黄金一釜,而于坛体,文字有云:

感动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十、卖身葬父

四字经原文:

汉人董永,家境贫困。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得以尽孝,及去偿工,

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而令纺织,三百匹缣,偿贷乃回。

永妻灵巧,一月完成,于是归至,槐阴,言天帝女,辞永而去。

十一、刻木事亲

四字经原文:

汉人丁兰,幼丧父母,甚为遗憾,未得奉养,而常思念,劬劳之因,

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生厌,久而不敬,而以铁针,戏刺其指,

意想不到,竟然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问得其情,将妻弃之。

十二涌泉跃鲤

四字经原文:

汉人姜诗,事母至孝;其妻庞氏,奉姑尤谨。姜诗之母,好饮江水,

而江去舍,六至七里,其妻自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夫妇常作;

犹不独食,邻母共享。不料一日,于其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

日跃双鲤,取之以供。

十三、怀橘遗亲

四字经原文:

后汉陆绩,年仅六岁,而于九江,谒见袁术。术以桔待,绩怀二枚。

及至于归,拜辞堕地。袁术见状,而取笑曰:陆郎作宾,而怀桔乎?

陆绩泰然,跪而答曰:吾母所爱,欲以逸母。袁术大奇,视为奇才。

十四、扇枕温衾

四字经原文:

后汉黄香,年仅九岁,很是不幸,幼年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孝。

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枕簟;冬天寒冷,身暖被席。

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十五、行佣供母

四字经原文:

后汉江革,少年失父,独与母居,极为孝顺。遭遇战乱,负母逃难。

数次遇贼,或有盗贼,欲劫将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

颠簸流离,转客下邳,贫穷裸跣,行佣供母。母便身物,莫不毕给。

十六、闻雷泣墓

十七、四字经原文:

魏人王裒,事亲至孝。其母存日,生性怕雷,年老既卒,殡葬山林。

每遇风雨,闻响雷声,即奔墓所,跪泣告曰:王裒在此,吾母勿惧!

十八、哭竹生笋

四字经原文:

晋人孟宗,少年丧父。其母已老,加之病笃,冬日思笋,煮为羹食。

孟宗为此,无计可得,乃往竹林,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

出笋数茎,作羹奉母。其母食毕,竟然病愈。

十八、卧冰求鲤

四字经原文:

晋人王祥,其字休征。甚为不幸,早年丧母,继母朱氏,不仁不慈。

于祥父前,数次谮之,由是使祥,失爱于父。继母曾经,欲食生鱼,

时之季节,天寒冰冻,祥遂解衣,卧冰求之。孝感动天,冰忽自解,

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十九、扼虎救父

四字经原文:

晋人杨香,年十四岁,尝随父丰,往田获稻。不料其父,为虎拽去。

时之杨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

虎亦畏惧,靡然而逝,其父杨丰,得免于害。

二十、恣蚊饱血

四字经原文:

晋人吴猛,年仅八岁,懂事乖巧,事亲至孝。由于家贫,榻无帷帐,

每逢夏夜,蚊多攒肤。自愿使蚊,吸血至饱,蚊虫虽多,总不驱之,

恐之去己,而噬其亲。爱亲之心,可谓至矣!

二十一、尝粪忧心

四字经原文:

南齐人氏,庚黔娄者,宅心仁厚,为孱陵令。到孱陵县,未任旬日,

忽然之间,心惊汗流,预感有事,即弃官归。时娄之父,疾始二日,

而有医曰:欲知瘥剧,但有人尝,粪苦则佳。娄尝之甜,心甚忧之。

不安至夕,稽颡北辰,求以己身,代父病死。

二十二、乳姑不怠

四字经原文:

唐崔山南,其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氏,极为孝顺,

每日栉洗,升堂乳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倒,长幼咸集,

其曾祖母,乃宣言曰:老朽无以,报儿媳恩,愿子孙妇,如其孝敬。

二十三、涤亲溺器

四字经原文:

宋黄庭坚,元符年间,中为太史,天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

每夕为母,洗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

二十四、弃官寻母

四字经原文:

宋朱寿昌,年仅七岁,生母刘氏,巽之妾也,为嫡母妒,被迫出嫁。

光阴似箭,母子不见,已五十年,神宗临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

誓不见母,决不复还。后寻同州,终于见母。时母年寿,七十余矣!

诗经·二十四孝

诗经·二十四孝

作者:木子

一、孝感动天

四字经原文:

五帝虞舜,瞽瞍之子。天性至孝,其父顽劣,其母亦嚚,其弟象傲。

舜于平时,耕于历山,而有大象,来为之耕;而有飞鸟,来为之耘。

其孝感天,如此所致。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以天下让。

二、戏彩娱亲

四字经原文:

周老莱子,天性至孝。奉养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

常著之衣,五色斑斓,似为婴儿,戏于亲侧。莱子又尝,取水上堂,

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何以如此?以娱亲意。

三、鹿乳奉亲

四字经原文:

周人剡子,天性至孝。当其父母,年老之时,俱患眼疾,思食鹿乳。

剡子为此,乃衣鹿皮,而去深山,入鹿群中,取得鹿乳,以供双亲。

猎者曾见,而欲射之。具以情告,幸免于难。

四、为亲负米

四字经原文:

周人仲由,其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至其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触景生情,乃叹息曰:虽然如此,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五、啮指心痛

四字经原文:

儒家曾参,其字子舆,天性至孝,专心事母。曾参曾经,采薪山中,

不料家中,有客至也。面对来客,其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

参忽心痛,觉得奇怪,负薪以归,跪问其故。其母乃曰:有急客至,

吾便啮指,以悟汝尔。

六、芦衣顺母

四字经原文:

儒家闵损,其字子骞,早年丧母,其父续娶,生有二子,衣以棉絮;

后母妒损,以衣芦花。父令闵损,驾驭马车,闵损体寒,哆嗦失紖。

父察知故,欲出后母。而为此事,时闵损曰:若后母在,一子凄寒;

若后母去,三子孤单。其后母闻,于是悔改。

七、亲尝汤药

四字经原文:

汉文帝者,名刘恒也,高祖三子,初封代王。文帝生母,薄太后也,

帝奉养之,孝敬无怠。其母常病,一病三年,而汉文帝,忧心忡忡,

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亲尝,然后母服。故其仁孝,名闻天下。

八、拾葚异器

四字经原文:

汉人蔡顺,汝南人也,不幸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

拾些桑葚,异器盛之。有赤眉贼,见而迷惑,于是问之,时蔡顺曰:

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送与蔡顺:白米二斗,牛蹄一只。

九、为母埋儿

四字经原文:

汉人郭巨,家境贫困。有子三岁,嗷嗷待哺,巨之母尝,减食与之。

看在眼里,巨谓妻曰:吾辈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幼小,分母之食。

劳累于母,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复得。其妻从夫,而不敢违。

巨遂掘坑,三尺余深,忽见灿灿,黄金一釜,而于坛体,文字有云:

感动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十、卖身葬父

四字经原文:

汉人董永,家境贫困。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得以尽孝,及去偿工,

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而令纺织,三百匹缣,偿贷乃回。

永妻灵巧,一月完成,于是归至,槐阴,言天帝女,辞永而去。

十一、刻木事亲

四字经原文:

汉人丁兰,幼丧父母,甚为遗憾,未得奉养,而常思念,劬劳之因,

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生厌,久而不敬,而以铁针,戏刺其指,

意想不到,竟然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问得其情,将妻弃之。

十二涌泉跃鲤

四字经原文:

汉人姜诗,事母至孝;其妻庞氏,奉姑尤谨。姜诗之母,好饮江水,

而江去舍,六至七里,其妻自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夫妇常作;

犹不独食,邻母共享。不料一日,于其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

日跃双鲤,取之以供。

十三、怀橘遗亲

四字经原文:

后汉陆绩,年仅六岁,而于九江,谒见袁术。术以桔待,绩怀二枚。

及至于归,拜辞堕地。袁术见状,而取笑曰:陆郎作宾,而怀桔乎?

陆绩泰然,跪而答曰:吾母所爱,欲以逸母。袁术大奇,视为奇才。

十四、扇枕温衾

四字经原文:

后汉黄香,年仅九岁,很是不幸,幼年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孝。

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枕簟;冬天寒冷,身暖被席。

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十五、行佣供母

四字经原文:

后汉江革,少年失父,独与母居,极为孝顺。遭遇战乱,负母逃难。

数次遇贼,或有盗贼,欲劫将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

颠簸流离,转客下邳,贫穷裸跣,行佣供母。母便身物,莫不毕给。

十六、闻雷泣墓

十七、四字经原文:

魏人王裒,事亲至孝。其母存日,生性怕雷,年老既卒,殡葬山林。

每遇风雨,闻响雷声,即奔墓所,跪泣告曰:王裒在此,吾母勿惧!

十八、哭竹生笋

四字经原文:

晋人孟宗,少年丧父。其母已老,加之病笃,冬日思笋,煮为羹食。

孟宗为此,无计可得,乃往竹林,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

出笋数茎,作羹奉母。其母食毕,竟然病愈。

十八、卧冰求鲤

四字经原文:

晋人王祥,其字休征。甚为不幸,早年丧母,继母朱氏,不仁不慈。

于祥父前,数次谮之,由是使祥,失爱于父。继母曾经,欲食生鱼,

时之季节,天寒冰冻,祥遂解衣,卧冰求之。孝感动天,冰忽自解,

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十九、扼虎救父

四字经原文:

晋人杨香,年十四岁,尝随父丰,往田获稻。不料其父,为虎拽去。

时之杨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

虎亦畏惧,靡然而逝,其父杨丰,得免于害。

二十、恣蚊饱血

四字经原文:

晋人吴猛,年仅八岁,懂事乖巧,事亲至孝。由于家贫,榻无帷帐,

每逢夏夜,蚊多攒肤。自愿使蚊,吸血至饱,蚊虫虽多,总不驱之,

恐之去己,而噬其亲。爱亲之心,可谓至矣!

二十一、尝粪忧心

四字经原文:

南齐人氏,庚黔娄者,宅心仁厚,为孱陵令。到孱陵县,未任旬日,

忽然之间,心惊汗流,预感有事,即弃官归。时娄之父,疾始二日,

而有医曰:欲知瘥剧,但有人尝,粪苦则佳。娄尝之甜,心甚忧之。

不安至夕,稽颡北辰,求以己身,代父病死。

二十二、乳姑不怠

四字经原文:

唐崔山南,其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氏,极为孝顺,

每日栉洗,升堂乳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倒,长幼咸集,

其曾祖母,乃宣言曰:老朽无以,报儿媳恩,愿子孙妇,如其孝敬。

二十三、涤亲溺器

四字经原文:

宋黄庭坚,元符年间,中为太史,天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

每夕为母,洗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

二十四、弃官寻母

四字经原文:

宋朱寿昌,年仅七岁,生母刘氏,巽之妾也,为嫡母妒,被迫出嫁。

光阴似箭,母子不见,已五十年,神宗临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

誓不见母,决不复还。后寻同州,终于见母。时母年寿,七十余矣!

《锐解汉字》之“孝”:百善孝为先

维护社会和谐,既要德治,又要法治。自古至今,关于德的记载可谓汗牛充栋。有男德、女德之分,还有老八德、新八德之别。老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新八德包括: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老子强调的“三宝”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孔子看重的三项品德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管仲强调的国之“四维”是:礼、义、廉、耻。古代还有五常的说法,指的是仁、义、礼、智、信。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孝为道德之本。今天的《锐解汉字》先来解解这个“孝”字。

“孝”,金文写作“”,这个“孝”字,是从甲骨文的“老”字演化而来的,“老”字的造型太有味道了,甲骨文的“老”字写作“”,金文的“老”字写作:“”,像一个长发老者,老态龙钟,需要手拄拐棍,才能独立行走。然而,这个拐杖根本不足以支撑老人的晚年生活,于是,拐棍变成了“子”,“老”与“子”结合,便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孝”字,“孝”字的构成充分体现了我们老祖宗的智慧。《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孝”字:“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可见,这个“孝”字,讲的是“老”与“子”的关系。那么,“老”与“子”应该是什么关系呢?《诗经》上有这样一段描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老”对“子”有养育之恩,“子”对“老”有赡养之责。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在《论语》、《孝经》中,孔子对“孝”有系统地论述,其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孝的意义

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分老少、富贵、贫贱,都要身体力行。“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之不存,身何以修,家何以齐,国何以治,天下何以平。孟子对孝也高度重视,他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离娄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2、孝的内涵

总览古人论孝,可概括为三层意义。一曰能养;二曰能敬;三曰有成。

所谓能养,就是给父母以生活保障,这是最基本的孝,孝不能停留在嘴上,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保障,君不见很多嘴上说孝的人,在行动上却鲜有作为。有些人是有心而不为,有些人是有心而无力为之。生活中的“啃老”一族,不仅不能“养”,反而死皮赖脸地被养,贪婪地消费父母的怜爱之心,实在是无耻之极。何谓能养?一要看老人吃得怎么样?是温饱,还是高品质;二要看住的怎么样?是正房还是偏房,是冷是暖,是否舒适,等等。

所谓能敬,就是给父母以精神慰藉,这是孝的另一个层次。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孟子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我们常常把“孝”与“顺”和“敬”联系在一起,“孝顺”与“孝敬”是最常见的词汇。对父母的“顺”与“敬”是非常重要的孝行,老莱子娱亲的故事就是孝顺的典范。当然,这个“顺”,不是无原则的“顺”,不家不要曲解“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初衷,也不要曲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告诫,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还有“当仁不让于师”的说法。

所谓有成,就是让父母精神愉悦。“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为人子女,首先要爱护自己,不让父母担心,这是“孝”的第一个层次。古训云:“德有伤,贻亲羞”,身体“毁伤”,会让父母担忧;德行不好,后果更为严重,会让父母蒙羞。“孝”的第二个层次是“事君”,古语云:“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孝”的第三个层次是“有成”,这是“孝”的最高境界。人生在世,勤奋敬业,事业有成,让父母感到荣光,是最大的孝。

3、行孝当及时

古人云:“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能说,等成年后再行孝。孝,需要从小养成,并伴随终生。不孝,为诸罪之首,当受严惩。

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作者简介:知名媒体人,文化学者刘继锐。时事快评,说闻解字。游历五洲,感悟生活。独特视角,一家之言。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孝经》:百善孝为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先讲个冷笑话:从事美容美发行业的人应该不会喜欢《孝经》,因为第一章里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与其他儒家经典相比,《孝经》内容明白晓畅,知易行易。今本《孝经》只有1799个字,比本文长不了多少,分为18章,平均一章100字,十足的袖珍本;理解上也没有什么障碍,翻看一遍,也就半小时。

至于作者,“当然”是孔子了。《汉书·艺文志》言之凿凿:“《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说是孔子给弟子曾参陈说孝道之书。《孝经》的纬书《钩命决》里说,孔子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这些都是附会之言。《孝经》是不是孔子所作,不用专家考证,只要一翻书就会明白。如果是孔子写的《孝经》,他怎么会对自己的弟子曾参使用敬称——曾子?此外,书中还摘抄有《孟子》《荀子》等书中的话,可见《孝经》只是战国时期儒家著作的一种。学者考证,大概在公元前3世纪成书。

儒家喜欢讲等级,《孝经》里也把孝分为五等: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内容有所不同,但意思一样,也不难懂,无非就是父母活着的时候,要尽量供养好,让他们高兴,少为自己担心;父母病了,要尽量伺候好;父母去世了,要把丧事料理好;逢年过节,按时祭祀;要时刻想着建功立业,为父母争光。

《孝经》还认为,孝与忠是相通的,“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对父母的孝可以转化为对国君的忠,要求臣子对国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从这个意义上说,《孝经》其实可以改名为《忠经》。

因为可以“移孝于忠”,《孝经》在历朝历代都受到推重。早在汉文帝时,《孝经》就和《论语》一起被立为学官,设置博士。所谓“设置博士”,就是在国家学术机构里设专人来教授。

不过,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诗》《书》《礼》《易》《春秋》,每经设置一博士,为何没有《孝经》博士了?

在学者王国维看来,这不是《孝经》地位的下降,反而说明其影响面更广了。那时的五经好比今天的大学课程,《孝经》成了中学课程,是基础课,人人必修。《后汉书》里,荀爽就说了:“汉制,使天下诵《孝经》。”后来,唐朝天宝年间,要求每家每户要有一本《孝经》。

汉代之后,历代帝王给《孝经》作注的大有人在,有晋元帝《孝经传》、晋孝武帝《总明馆孝经讲义》、梁武帝《孝经义疏》、梁简文帝《孝经义疏》、唐玄宗《孝经注》、清顺治《御注孝经》、清雍正《御纂孝经集注》……

《孝经》也不是一味鼓吹愚忠愚孝,第十五章《谏诤章》说:“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遇上不应该的事,当儿子的得向父亲争取不要干,当臣子的得向君主争取不要干。

在古代典籍中,《孝经》专门讲孝,其他经典虽然侧重点在不同方面,但多少也都有讲到孝的内容。

《诗经·小雅·蓼莪》里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生我养我,十分辛劳,想要报答他们的恩德,可他们的恩德像天一样无边无际,怎么报答得了!

《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告子下》:“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实际上讲的也是孝道。郑庄公被母亲嫌弃,被母亲和弟弟逼宫,以至于发誓永不与母亲相见,但很快就后悔,经过一番变通,与母亲相见,其乐融融。

至于《礼记》,讲孝的内容就更多了,有的是全篇讲,比如《问丧》《三年问》;有的是大段大段讲,比如《祭义》《祭统》,以至于南宋学者朱熹说《礼记》简直可以附在《孝经》里。他的学生也打趣道:“编《孝经》的人应该没看到《礼记》,像《祭义》里说孝的地方很多,说得极好,岂不可为《孝经》所摘抄?”

由此可见,孝之所以能在中国如此深入人心,所谓“百善孝为先”,并非《孝经》一书之功,而是十三经在内的大量古籍一起颂扬、协力推崇的结果。

从《诗经》中的悼亡诗,看周代的丧葬礼俗

《周礼》中有:"以丧礼哀死亡。"周礼作为中国礼仪的起源,共有"五礼",且对中国古代礼仪的形成影响至深,其中的"丧礼"是中国上古先民的丧葬礼俗,是对中国"事死如事生"观念的体现,表达的是对生命终结时的恭送情怀,也是对于人生最后阶段的高度重视。并以礼仪丧俗的形式,强调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是对个体生命一生行为品质的总结。并且,丧礼的规格大小、制度,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秩序,也体现了死者的个人价值。

而《诗经》是在周代的礼治社会下编纂的,其中蕴含着周礼的思想观念。其中,《小雅·蓼莪》写人子为父母服丧礼,也体现了"孝礼"在当时的重要性;《唐风·葛生》写妇人守丧礼,《邶风·绿表》写丈夫守丧礼,都体现出夫妻恩爱、生死相依的情感,这与周代重视婚姻和谐,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礼教思想相一致;《秦风·黄鸟》体现了周礼精神相冲突的活人殉葬遗俗。可见,"人为歌声以助哀"的《诗经》悼亡诗,体现了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夫对妻的情感,反映的是生命世界的伦理秩序,也抨击了古代专制社会下的无道制度。

丧礼考

1,"丧礼"指的是周礼中的丧葬之礼

首先,"丧礼"指的是周礼中的丧葬之礼。《周礼》中记载:"以丧礼哀死亡。"就很明确的说明"丧礼"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表达生者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并且,有明确的服丧期限,比如,《论语》记载:"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意思是说三年的丧礼在中国古代是最长的服丧期限。同时,还以关系的亲疏,辅以不同的期限,比如,《墨子》中有:"君与父母、妻、后子死,三年丧服;伯父、叔父、兄弟期;族人五月;姑、姊、舅、甥,皆有数月之丧。"就按照亲疏关系,规定了不同的服丧时间。

而丧礼的意义,是生者用丧礼凭吊死者,来表达对生命终结时的恭送情怀。古人非常重视丧葬之礼,儒家认为:"死,葬之以礼",认为丧礼是对中国五礼中"孝礼"的体现。只是,因服丧者多为晚辈为长辈服丧,所以服丧在儒家的文化中也被视为"孝礼"的另一种表现方式,还是儒家提倡的"君子"的重要特征。要求人们"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送死,饰哀也",意思是不仅在父母生前要以礼来侍奉他们,在父母过世后,也要以按照一定的理解来侍奉他们,体现其对父母的孝。

2,儒家重视丧礼的观念,是对周礼的继承

其次,儒家重视丧礼的观念,是对周礼的继承。因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是周礼的重忠实拥护者。《礼记》中对丧礼的解释是:"思慕之心,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很明确的说丧礼是表达孝心的一种方式,是人情的体现。另外,对服丧的人也有一定的关怀,比如,《礼记》还有:"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在表达了丧礼表达生者的哀痛之余,还提出生者要节哀,这既表现了对死者的思念,也体现了对生的关怀。故此,诞生于周礼的《诗经》中的悼亡诗就很好的展现了周代的丧葬礼俗,并且,周礼中重视亲情、注重孝礼的挂念,对中国文化有巨大的影响。

《诗经》中的悼亡诗,有对"丧礼"的体现

《诗经》中的悼亡诗,有对"丧礼"的体现。《诗经》中的《秦风·黄鸟》是中国最早的悼亡诗,只是囿于时代,当时的悼亡诗主要以演唱的方式来进行表演,并且配以礼乐,称为"挽歌"。比如,《左传》记载:"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其中的《虞殡》就是演唱自"悼亡诗"的挽歌。而《诗经》中体现"丧礼"的诗歌有很多。

(一)《诗经》中的悼亡诗,与丧礼和孝道

1,《小雅·蓼莪》体现丧礼中的悼亡诗演唱丧礼风俗

首先,《小雅·蓼莪》体现丧礼中的悼亡诗演唱丧礼风俗。古人讲"礼失求诸野",《诗经》中的《小雅·蓼莪》是一首诗经仍会以演唱的方式存在的悼亡诗,多发生在我国内地和边境上的少数民族和部分汉族中。比如,云南滇东北汉族 地区和元江 白族地区,以及湖北宜昌、大冶等地,在举办丧事的时候仍会使用"挽歌"的形式,而《诗经》中的《小雅·蓼莪》仍会被人们演唱,所谓"歌《蓼莪》三章"。

而这样的"挽歌"方式,与《小雅·蓼莪》中的内容息息相关。比如,《小雅·蓼莪》写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这是一首孩子哭诉父母的悼亡诗,诗歌中回忆了父母抚养他长大的辛苦,哭诉了自己不能回报父母恩情的伤心,以及自己对于父母的深厚情谊。足见,这就是一首怀念父母的"挽歌",其中的亲子之情是对"孝礼"的侧面反应。连孔子都说:"吾于《蓼莪》,见孝子之思养也。"这是中国古代伦理社会本位思想的体现,也是对丧礼中"挽歌"形式的证明。

2,《桧风·索冠》体现丧礼中的守孝制度

其次,《桧风·索冠》体现丧礼中的守孝制度。《桧风·索冠》中有:"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劳心悼博兮。庶见索衣兮,我心伤悲兮。聊与子同归兮。庶见索铧兮,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兮。"其中刻画了一位守孝之人,他戴白色的孝帽,穿白色的丧服、白色的蔽膝,正在服丧。这是周代丧礼中的守孝制度:周王朝的礼制规定,父母死,其子服丧三年,穿孝服,吃粗粮,悲哀哭泣,甚至扶杖才能行走。

并且,古代为父母守丧需要三年。比如,郑玄为《诗经》做注的时候就曾这样解释:"《丧礼》,子为父,父卒为母,皆三年。"上文也提到墨子提到"君与父母、妻、后子死,三年丧服。"只是,《桧风·索冠》中吃提及男子穿着丧服,却未曾提及男子为父母守丧,这与周礼不服。因为提倡周礼的孔子,后来也说过:"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甚至,孔子将守完丧礼的人定义为君子"闵子三年丧毕,见孔子......子日:"君子也。"可见,周礼中为父母守丧三年,是丧礼的礼制。

《诗经》中的悼亡诗与守丧礼

1,《唐风·葛生》体现妇人守丧礼

首先,《唐风·葛生》体现妇人守丧礼。《唐风·葛生》中写到:"予美亡此。谁与独息!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写了丈夫去世后,妻子守丧时的难过,以及希望百年后同居一室的愿望。此诗充分体现了妻对夫的忠贞爱情和绵绵相思,历来被誉为悼亡诗之祖。 可见,这是一首妻子行祭亡夫的挽歌,体现了夫人的守丧礼。这也与周礼中重视婚姻家庭的和谐思想观念有关。

其中的"锦衾"一词,是国君丧礼才能使用的敛尸物品,比如,《礼记》记载:"君锦衾,大夫缟衾,士缁衾。"就有很清楚的解释了国君的敛服被称为锦衾,大夫的敛服被称为缟衾,士子的敛服被称为缁衾。可见,丧礼中的敛服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

2,《邶风·绿表》体现丈夫守丧礼

其次,《邶风·绿表》体现丈夫守丧礼。《邶风·绿表》中写到:"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衣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就兮。"写了妻子去世后,丈夫守丧时睹物思人,难过非常。此诗体现了人对亡妻的刻骨相思,也体现了古代妻子去世后,丈夫需要为其守丧的丧礼制度。这样表现夫妻情深的诗歌,与周礼中重视夫妻感情和谐的婚礼息息相关。这首诗也开了中国文学史上悼念亡妻诗歌的开端。

以上两首悼亡诗,一个是妻子悼念亡夫,一个是丈夫悼念亡妻,两首悼亡诗从侧面展示了中国古代丧礼中,夫妻互相为之守丧的丧礼制度。也是,周代礼仪中"婚礼"的思想观念,表现了夫妻间的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三)《秦风·黄鸟》体现了周礼精神相冲突的活人殉葬遗俗

另外,《秦风·黄鸟》体现了周礼精神相冲突的活人殉葬遗俗。比如,《秦风·黄鸟》写到:"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这是一首针对古代殉葬制度的挽歌,写的是古代秦伯因为喜欢兵事,在去世之前决定让他的三位爱将为他殉葬的事情。《左传》中也有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史记·秦本纪》也记载了此事:"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日奄息、仲 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都很明白写了秦伯让奄息、仲行、针虎三位大将,为他殉葬的事情。

可见,这首诗,是在抨击中国古代的活人殉葬制度。也证明了在《黄鸟》诞生之时的周代,仍然有活人殉葬的丧礼制度,比如,《墨子·节葬》中有:"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虽然,之后逐渐改为以陶俑刍灵替代活人殉葬,但这一制度背后的仍存在着活人殉葬的影子。所以,时人才会写此诗来讽刺之一制度,《黄鸟》一诗中的"歼我良人",明显地 表明了作者对此的抨击态度。而这样的诗歌,是与周礼中殉葬制度相违逆的,也体现了春秋时代悲天悯人的情怀。

三、《诗经》中悼亡诗的文化价值

《诗经》中的悼亡诗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是在通过对死亡的悼念,来表现对生命的尊重。而上述的几首《诗经》中的以悼亡为主题的诗歌,表现了中国古代的丧悼文化,以及其在中国礼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丧礼、生育礼、冠礼、笄礼、婚礼是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之大成,组成了中国的礼仪制度文化。而丧礼的核心,就是尊重死亡,尊重生命。这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得到了最大的体现,并与儒家的"孝礼"相辅相成,丧礼规范了人的行为方式,还影响了人们对一个人的品性评定。所以,丧礼"以丧礼哀死亡"的价值不可忽视,《诗经》中的悼亡诗,也有巨大的文化价值。

而《诗经》中这类悼亡诗的出现,其背后是春秋时期对人道的重视,以及这一时代人本的哲学对"人" 的价值的发现和张扬。因为春秋时期是中国思想经历大变革的时代,中国的人类意识进入觉醒阶段,理智与个性得到了进一步肯定与张扬 ,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比如,孔子的"子不语怪力乱神",就象征着着中国哲学从神的世界领域,转移到现实的人的世界中来。

而古人对丧礼的重视,也是对生命敬畏的表现。比如,《荀子 ·礼论》记载:"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而思念亡者、敬畏生命,则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意味着人们承认了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是古人对自身的生命价值倾向于情感和伦理的表现。比如,《吕氏春秋》写到:"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

总结

综上所述,从《诗经》中的悼亡诗,可以看出周代的丧礼、礼俗。其中,体现了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夫对妻的情感,反映的是生命世界的伦理秩序,丧礼只是其中的代表。因为,"丧礼"指的是周礼中的丧葬之礼;而儒家重视丧礼的观念,是对周礼的继承。所以,《诗经》中的诗歌体现了此丧礼文化:《小雅·蓼莪》体现丧礼中的悼亡诗演唱丧礼风俗;《桧风·索冠》体现丧礼中的守孝制度;《唐风·葛生》体现妇人守丧礼;《邶风·绿表》体现丈夫守丧礼;《秦风·黄鸟》体现了周礼精神相冲突的活人殉葬遗俗 。可见,《诗经》中的悼亡诗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是在通过对死亡的悼念,来表现对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