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形容桥质量不好的句子成语(形容桥质量不好的句子)

形容桥质量不好的句子成语(形容桥质量不好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我国最委屈大桥,被专家认定为危桥,爆破之后场景让专家无地自容

引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骨子里的那份韧性便扎根中原大地,在历史的进展中塑造出不俗辉煌,而坚韧精神、不畏艰险的心态也流传下来,铸就成为当代人民的主要心境。

歌颂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砥砺前行的诗章有很多,苏轼在《晁错论》中直言:“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来形容雄心壮志之人的坚韧,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来凸显志向,这些句子也常常被很多国人拿来自勉。

01

一直到现在国人心中仍旧秉持着艰苦奋斗的信念,为国家建设和进步贡献力量,在修建桥梁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畏艰难利用智慧去征服自然地势,基建人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中国的桥梁科学技术,也在世界建筑领域内有着一定地位,让桥梁能够连通江河两岸,推动道路交通和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

从古到今有着很多国内名桥备受关注,近现代史上也不乏值得国人歌颂的桥梁。譬如四川简阳城区横跨沱江的简阳沱江大桥,它的桥长590.08米,承载着联系两岸交通的使命,是建设桥梁者的智慧结晶。这座大桥对于当地交通而言意义非凡,在尚未修建完成前,318国道途径于此只能利用水运交通,极为不便。

02

而在建成之后,国道到此便依凭桥势促进交通,同时也让两岸的生活有着联系,居民的往来变得更为便捷,让四川和简阳的经济发展推入更快的进程中。这座矗立在沱江之上的“艺术品”在岁月雕琢下变得沧桑,时代的变迁让桥梁渐渐古朴,在汶川大地震后,为排查建筑安全隐患,当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排查。

经受了岁月磨砺的沱江大桥被专家经过研究后评为了危桥,得到了上级批准的拆除重建的批准,但恰恰是这个经历让其成为我国最委屈大桥,这个评价从而说起呢?原来是因为它被专家认定为危桥,爆破之后场景让专家无地自容。危桥从字面意义上不难看出,是有着一定安全隐患的桥梁,也就是说它并不牢固,但沱江大桥却很“坚强”。

03

对老桥的重建从爆破拆除开始,伴随着爆破的巨响传来,当地围观民众的心情也变得悲痛,但待到烟雾散去时民众们十分震惊,因为沱江大桥仍旧屹立不倒,看上去古朴沧桑的桥体却并未垮塌,只有安放炸药的地方有所损伤,一时间让专家们颇为羞愧,也足以看出这座大桥的确在质量上很过硬。

大桥第一次爆破之后

然而因为大桥已经受损加上为了“挽回”颜面,专家们不久后进行了再次爆破,这座大桥也在爆破中消逝,修建的新一代沱江一桥接替了它的历史使命,担负着促进两岸交通、经济等领域发展的责任,在岁月磨砺中站直身躯。但是已经消逝在众人眼中的沱江大桥,仍旧留在当地人民心中,成为追忆老一辈基建精神的凭借。

总结

中国基建狂魔的称号并非是一句空话,秉持着对发展负责的态度,我国在基建工程上往往有着高质量。与此同时我国在基建上的成就也涉猎广泛,除去交通运输工程外,还在通讯、港口等领域上有着不俗成果。但毋庸置疑的是,现代发展和需求带来了新的挑战,不囿于过去灿烂成果,铸就更伟大发展应该是新一代人的追求。当代基建人也应保持老一代基建人的匠心精神,不畏困难、诚心诚意为基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晁错论》

《滕王阁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即删除,谢谢!

统编六年级上册第12课《桥》课件知识点+课件

知识点

一、我会写组词

咆:páo(咆哮、咆号、咆哮如雷)

哮:xiào(哮喘、哮吼、咆哮西风)

嗓:sǎng(嗓子、嗓门、嗓音)

淌:tǎng(流淌、淌汗、淌眼泪)

哑:yǎ(沙哑、哑语、哑口无言)

揪:jiū(揪住、揪心、揪出)

呻:shēn(呻吟、悲呻、无病呻吟)

废:fèi(废物、废话、废水)

二、多音字

冲:chōng(冲刺)chòng(冲着)

号:hào(号码)háo(怒号)

当:dāng(当作)dàng(上当)

折:zhé(打折)zhē(折腾)shé(折本)

没:mò(没落)méi(没有)

三、近义词

咆哮——怒吼 惊慌——惊惶 狞笑——奸笑

拥戴——拥护 沙哑——嘶哑 清瘦——瘦弱

放肆——放纵 势不可挡——所向披靡

痛苦——痛楚 跌跌撞撞——踉踉跄跄

四、反义词

黎明——黄昏 惊慌——镇定 狞笑——微笑

清瘦——富态 沙哑——清脆 拥戴——唾弃

放肆——拘谨 势不可挡——强弩之末

痛苦——欢乐 跌跌撞撞——稳稳当当

五、理解词语

咆哮:①(猛兽)怒吼。②形容水流奔腾轰鸣。文中指洪水奔腾轰鸣。

狞笑:凶恶地笑。文中指洪水的凶猛、可憎。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呻吟: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文中指木桥快塌时发出声音。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文中指老太太为死去的丈夫和儿子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惊慌:害怕慌张。

拥戴:拥护推戴。

沙哑:(嗓子)发音困难,声音低沉而不圆润。

搀扶:用手轻轻架住对方的手或胳膊。

乱哄哄:形容声音嘈杂。文中指人们在洪水来时惊慌失措的样子。

势不可当: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

六、句子解析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咆哮的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的气势。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洪水“跳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

3.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窜”写出了水上涨得迅速,“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水位不断上升,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洪水随时都有可能吞噬人们的生命。

4.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先于村民来到木桥,没有立即逃生,而是留下来指挥人们撤离,真是一个为村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全村人都拥戴他。

5.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冲” “揪” “吼”几个动词写出了老汉动作果断,毫不犹豫,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因无私而无畏自然灾害的威望极高的老汉形象。

6.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老汉想要说的话很多,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作为一个父亲,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活下来。洪水吞没了老汉的身躯,但是却永远吞没不了那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的精神。

七、问题归纳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一位村支部书记在洪水到来时,沉着镇静地指挥村民撤离,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故事。

2.简练概括一下课文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表现了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3.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老支书伟大的光辉形象,也充满了父爱。

4.作者是怎样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写大雨和洪水有什么区别?

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写出了雨的大、急,洪水的疯狂肆虐,这是自然环境描写,为后文写人们的慌乱蓄势,烘托出了主人公老汉崇高的精神品质。

5.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村民们有哪些表现?

面对洪水,人们的表现是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挤做一团。

6.老汉是如何疏散群众,把群众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的?

老汉让人们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边,然后依次过桥。

7.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老汉是一个沉着镇定、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舐犊情深的村党支部书记。

8.课文为什么以“桥”作题目?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9.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写的好处是体现出了老支书的大公无私。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让人意外之余又觉得很悲壮,达到震撼了人心的效果。

八、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4):写黎明时分,山洪暴发,村庄里一片混乱。

第二部分(5-13):写在危急关头,老汉挺身而出,组织群众撤离。

第三部分(14-23):写桥塌了,小伙子失去了生命,老汉也以身殉职。

第四部分(24-27):写洪水退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

九、课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一位村支部书记在洪水到来时,沉着镇定地指挥村民撤离,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十、教材分析

《桥》是著名作家谈歌创作的一篇微型小说。课文讲述了黎明时分,山洪咆哮。村党支部书记舍小家顾大家,从容镇定地指挥一百多号村民顺利跨越死亡的小木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的感人故事。本文作者塑造了一位不徇私情,先人后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老支书。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十一、教材课后习题

2.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描写老书记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

这篇小说写了一位临危不乱、心系群众、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老支书,同时他还是一位父爱如山的好父亲。

神态: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语言: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神态、语言、动作: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3.画出描写雨、洪水、桥的句子读一读。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雨: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洪水: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桥: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桥。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对雨、洪水和桥的描写都属于环境描写,作用是:渲染洪水暴发时极度危急的气氛,衬托出老支书的临危不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风亮节。

4.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篇末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联系前文看却又在情理之中。构思精巧的文章确能让看似平常的事、平淡的语言变得新奇而有魅力,这样的设置方法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塑造老支书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高大形象。

图文解读

未料速填地道桥,不怕人说马后炮

没想到中山路地道桥说拆即拆,很快就填平了,按说似乎不应再说什么了。但是有一些想法没表达,还是想说说。

14年前拆除胜利路公路桥时,小民本人就对此有点异议,想法是尽可能保留利用,当然还是拆了。所以才有了人们诟病的哪个几字弯,实乃不得已而为之的临时之计。

当时,以中山路地道桥为开端,胜利路上又续建了裕华路、北道岔(和平路)、正东街、仓安路——东风路(槐安路)地道桥,使之成为市区南北方唯一一条与市区东西主干道实现立体交叉的道路。有人竟不知这就是直通式立交桥,有条件可改成半互通或全互通立交桥,真有必要自己补补课。

对中山路地道桥来说,最好是复建胜利路公路桥,并与铁路地道桥并连为一体(原来是分开的),保持胜利路南北直通状态。然后在地道桥上面四个路口增设右转匝道,地道桥东端北侧有阜宁路,南侧有电报局街,可作为右转通道。南侧也可考虑紧贴胜利路,新辟右转中山东路车道。地道桥西端南侧分设中山西路西向南(右转)匝道,北侧设胜利路北向西(右转)车道。

为解决左转向问题,可在地道桥上面设一交通环岛。胜利路向中山路左转,或中山路(西向北)胜利路左转,可通过环交来实现。拆除地面铁道后,地面空间不小,应有回旋余地。

中山路东西直行仍走地道桥。这样利用现有条件,使其基本具备半互通或全互通功能,也可减少浪费。

如果不能复建胜利路公路桥,将胜利大街与几字弯顶端顺直,只是此段胜利路会呈现为一段弧线,有铁道拆除后的空间,也可实现上述构想。

中山路与胜利大街交点,是市区核心地带,是城市的发源点,历史与现实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地下有京广干线还有地铁一号线,处理好各种关系有难度。但思路定出路,只要本着新建与利旧、拆迁与保护并重的思路,总能找出恰当的办法。

上述只是个人想法,不内行也不专业,不免顾此失彼、漏洞百出。只是想尽量利用现有条件,改善交通,减少浪费,也留点记忆。仅此而已。

关于桥的感悟:赞大渡河上的两座桥

关于桥的感悟:赞大渡河上的两座桥

(一)

有这样一座桥。

一座横跨大渡河的普通铁路桥。

它看起来并不雄伟、壮观,但它和蔚蓝的天空在一起,和明媚的阳光在一起,和高大雄浑的大山在一起,和奔流不息奔腾咆哮的大河在一起,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不可替代。

有了它,大山才会伟岸,阳光才会明媚,天空才会蔚蓝,山水养育的儿女才会无忧无虑的休养生息。

它看起来是那么的瘦弱,但它却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年复一年地经历着无数考验它的风雨,却以瘦小的身驱毅然决然地让超过它身驱若干倍的钢铁巨龙从身上碾压而过。 风雨是那么的猛烈,而它却是那么的坚不可摧;负荷是那么的沉重,而它却是那么的从容镇定。 它没有山外都市同类的那么豪华、耀眼,但它却始终低调,甘于山里的清贫、寂静,坚守着一份宁静、淡然,因为它已把自己完全融入了这山,这水,这离不开它的美丽世界。

这就是一座位于深山峡谷间的桥,一座普通而平凡的桥的品格。

(二)

有这样一座桥。

这座桥可不是一座一般的桥。这座桥是横跨大渡河也是横跨西南第一大人工湖汉源湖的汉源大树大桥。全桥总长708.4米,总投资约1.1亿元,是在省内同类桥型中排名第一,全国同类桥型中排名第四的特大桥。具有桩深(80米)、墩高(100米)、跨度大(255米)三大特点。

这座桥是一座连心桥,它把大河右岸的数万百姓的心和左岸的数十万百姓的心紧紧的连结在一起。

这座桥原本是不会有的,是万人呼声汇成声音的洪流、以时代的最强音呼出来的。因为有了它,山里人才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山里,到大千世界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站在桥上,极目远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半岛新城、宽阔的湖面尽收眼底。

站在桥上,来自山间的风,来自湖面的风交织在一起,时而强劲,时而温柔。令人心潮澎湃、神清气爽。

站在桥上,会让你情不自禁的心生无限感概,感概高峡出平湖,感概一座新城神话般的崛起,感慨人类的巨大智慧和创造力。

雄伟、壮观、亮丽自不必说,然一座桥能支撑起一片天空,一座桥能演绎出一段历史,才是这座桥所具有的最独特的魅力。

▽雄伟壮观的汉源大渡河新大树大桥

▽见证历史经历风雨的汉源大渡河老大树大桥

▽新大桥横空出世 老大桥功成身退

弯桥抗倾覆性能研究

宋恒扬 李海涛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 要: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多起匝道桥倾覆事故,桥梁在偏载作用下,支座脱空,支撑体系失效,梁体翻转,破坏突然。因此,弯桥抗倾覆性能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弯桥由于“弯扭耦合”作用,其本身的受力比直桥复杂。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对比了直桥和弯桥的抗倾覆性能,同时对比不同曲率半径对弯桥抗倾覆性能的影响,分析小半径弯桥在系统温度和梁截面温度梯度作用下的横向位移,得出结论设置抗扭支座(2+2+1+2模式)稳定性好,曲率半径越大,抗倾覆稳定系数越大的结论,给弯桥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单支座;抗倾覆;横向稳定系数;

作者简介:宋恒扬(1983—),男,四川乐山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桥梁养护及加固设计;

0引 言

箱梁结构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市政高架、立交枢纽、公路互通匝道等结构。为满足通行要求,桥下空间受限时,常采用独柱式桥墩,减少占地空间。互通匝道桥因受纵坡及线形等条件所限而体现出坡、弯、斜、异形等不同特点,从受力角度上,不仅具有直桥的共性,同时具有自己的特征,相对于直梁桥剪、弯作用,匝道桥在剪、弯、扭等复合作用下进行受力。常规匝道桥面宽度一般取8~15 m, 曲率半径取60~225 m之间,大部分为等高或变高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1]。

通常情况下,匝道桥的两端设置抗扭支座,中间采取点铰支座或固结,或者是点铰和抗扭混合使用。第一种支座方式在城市立交中较为普遍,优点是中间单墩单支座占据空间小,外观简洁优美。第二种支座方式主要结合实际情况,中墩采用抗扭支座,此种设置可大大改善曲线桥梁的受力,但通常占据面积较大,且外形不如单墩单支座简洁。

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数起匝道桥倾覆垮塌案例如表1所示,上述事故均具有相同的特征。桥梁两端设置抗扭支座,中间进行点铰支撑;发生事故起因均是偏心荷载作用,支座脱空,支撑体系失效,倾覆事故中,超载现象尤为突出;结构破坏突然,梁体倾覆后,主梁、桥墩基本完好无损,部分支座,盖梁破坏[2]。

1桥梁抗倾覆计算流程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只提及抗倾覆验算,但并未给出详细的计算公式,在《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中详细给出了计算方法,桥梁倾覆属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范畴。梁体从正常状态到倾覆破坏经历了两个过程。在状态1,单向受压支开始脱空,单向支座持续脱空;进入状态2,箱梁抗扭支撑失效,箱梁变形发散、梁体翻转、支座被挤出、桥墩断裂。针对上面两种特征状态,进行两种抗倾覆验算工况验算。

(1)基本组合下,单支座受压。

(2)稳定作用效应/失稳作用效应≥2.5。

表1 倾覆箱梁匝道信息 导出到EXCEL

序号

时间

地点

结构类型

事故原因

A

2007.10

内蒙包头

钢结构简支梁桥

三辆约100 t(单车重)重载车辆通行

B

2009.7

天津

钢筋混凝土结构连续梁桥,跨径布置为(17.5+22+22+17.5)m+30 m

三辆约140 t(单车重)重载车辆通行

C

2010.11

江苏南京

钢结构简支梁桥

受拉支座铀栓未灌浆,梁体与桥墩间无铀固连接

D

2011.2

浙江上虞

钢筋混凝土结构连续梁桥,跨径布置为6 m×20 m

三辆约120 t(单车重)重载车辆通行

E

2012.8

黑龙江哈尔滨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连续梁桥,跨径布置为(36+50+36)m

四辆约120 t(单车重)重载车辆通行

F

2015.6

广东河源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连续梁桥,跨径布置为3 m×25 m

三辆约120 t(单车重)重载车辆通行

2直、弯桥倾覆受力特性

倾覆始于支座脱空,直桥与弯桥的倾覆差异及弯桥的曲率半径大小对其抗倾覆性能的影响[3,4],同时温度作用对弯桥的横向移动的影响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对比同跨径直桥和弯桥的抗倾覆性能,同时对比不同曲率半径的弯桥抗倾覆性能及弯桥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的横向爬移得出相关结论。

直桥和弯桥的支座布置形式如图1和图2,两边设置抗扭支座,中间设置单支座。

图1 直线桥支座布置 下载原图

图2 曲线桥支座布置 下载原图

研究对象为(35+35+30)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分别建立直桥和曲率半径为100 m的弯桥模型进行计算分析,支座间距为3.5 m, 取两车道左偏、中心对称布置、右偏的支座反力包络,直桥模型的支座约束形式如图3所示,弯桥模型的支座约束形式如图4所示。midas Civil提取支座并发反力,用CDN对两桥进行抗倾覆验算。

图3 直桥模型 下载原图

图4 R=100 m弯桥模型 下载原图

图5 直弯桥支座反力对比 下载原图

注:横坐标1~6分别代表1-1、1-2、2、3、4-1、4-2支座

在状态1,在1.0恒载+1.4车道荷载作用下,直桥最小支座反力位于1-1处,为393.7 kN;弯桥最小支座反力位于4-1处,为217.6 kN;在状态2,直桥抗倾覆系数为2.17<2.5,弯桥的抗倾覆系数为2.01<2.5,直弯桥的支座反力如图5所示,由以上数据可得出以下结论。

中支座反力最大,不论中支座是否固结,两边的抗扭支座反力较小;

直桥倾覆时梁体绕着1-1和4-1的连线,弯桥倾覆时梁体绕着1-1和2-3和4-1的连线,直桥抗力矩大于弯桥的,因此直桥的稳定系数大于弯桥,这和计算数据是相吻合的。

由于上述两桥状态2的抗倾覆系数均小于2.5,将中间2#支座均换成抗扭支座,支座间距4 m, 直桥的最小抗倾覆系数为8.82,弯桥为8.05,满足规范要求。由此可知,中间设置抗扭支座(2+2+1+2模式)比中间点铰支座(2+1+1+2模式)稳定性更强,对梁体的横向抗倾覆性能有很大提升,但是直桥稳定性仍较弯桥好[5]。

取曲率半径分别为60 m, 70 m, 80 m, 100 m, 300 m, 500 m, 700 m的弯桥进行抗倾覆验算,其余条件同前,支座采用2+2+1+2模式,支座反力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不同曲率半径下支座反力 下载原图

图7 不同曲率半径下的抗倾覆稳定系数K 下载原图

注:横坐标1~7代表R=50、80、100、300、500、700 m

如图7所示,可得到以下结论。

在1.0恒载+1.4车道荷载作用下,2+2+1+2支座模式下,支座反力基本不随曲率半径的变化而变化,支座反力的大小分布保持稳定。

中间单支座反力和相邻中墩双支座合力基本一致,高于边支座反力,中间使用双支座可以降低支座反力峰值;

整体上看,曲率半径越大,抗倾覆稳定系数越大,在半径为60~80 m之间,抗倾覆系数基本保持不变,在300~700 m之间,抗倾覆系数基本不变,R=70 m时的抗倾覆稳定系数小于R=60 m的[6]。

3温度对弯桥的影响

杭州萧山区工人路高架桥非机动车匝道由于温度作用导致梁体横向爬移,引起梁的刚体转动,最终倾覆[7]。本节研究在整体升降温作用和梁截面温度正负梯度分别作用下,弯桥梁体横向位移情况,模型仍取曲率半径为100 m, 支座约束采用2+1+1+2模式,整体升温20 ℃,降温20 ℃,梁截面梯度温度按照《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4.3.12施加,考虑桥面100 mm的沥青混凝土铺装,T1=14 ℃,T2=5.5 ℃。

图8 升温下梁体横向位移(单位:mm) 下载原图

图9 降温下梁体横向位移(单位:mm) 下载原图

图10 正温梯梁体横向位移(单位:mm) 下载原图

图11 负温梯梁体横向位移(单位:mm) 下载原图

灰色线代表变形前梁置,由图8~图11可得到如下结论。

在系统升降温作用下,固结的中墩位置未发生变化,梁的两端分别发生同向的横向位移,升温作用下,梁体有增大曲率的趋势,降温则正好相反。

在梁截面温度梯度作用下,中墩支座和边支座处均发生横向位移,正温度梯度作用下,梁体有增大曲率的趋势,在负温度梯度下则相反。

横向位移随着曲率半径的增大逐渐减小,直梁未发生横向位移。

温度作用下的梁体横向位移一直是被大家所忽视的倾覆影响因素之一,因为侧向约束的存在,梁体横向位移较小,但是支座的侧向约束失效,梁体将发生很大的横向位移,中部的单支座对梁的偏心距亦增大,梁体发生刚性的转体失稳。

4结 论

桥梁抗倾覆始于支座脱空,标志之一是梁体发生巨大转角,影响倾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中支座脱空导致的反力重分配,边支座反力激增;墩和梁之间存在的水平力,梁体发生转角的时候会对墩顶产生水平力,水平力同时会增大偏心距,可能导致梁体下滑,继而又增加墩顶的水平力,形成恶性循环;温度作用下的梁体横向爬移。[8]

对比分析直桥和弯桥的抗倾覆性能,得出以下结论。

中支座反力最大,不论中支座是否固结,两边的抗扭支座反力较小;

直桥倾覆时梁体绕着1-1和4-1的连线,弯桥倾覆时梁体绕着1-1和2-3和4-1的连线,直桥抗力矩大于弯桥的,因此直桥的稳定系数大于弯桥,这和计算数据是相吻合的。

由于上述两桥状态2的抗倾覆系数均小于2.5,将中间2#支座均换成抗扭支座,支座间距4 m, 直桥的最小抗倾覆系数为8.82,弯桥为8.05,满足规范要求。由此可知,中间设置抗扭支座(2+2+1+2模式)比中间点铰支座(2+1+1+2模式)稳定性更强,对梁体的横向抗倾覆性能有很大提升,但是直桥稳定性仍较弯桥好。

对比不同曲率半径弯桥抗倾覆性能得出以下结论。

在1.0恒载+1.4车道荷载作用下,2+2+1+2支座模式下,支座反力基本不随曲率半径的变化而变化,支座反力的大小分布保持稳定;中间单支座反力和相邻中墩双支座合力基本一致,高于边支座反力,中间使用双支座可以降低支座反力峰值;整体上看,曲率半径越大,抗倾覆稳定系数越大,在R=60~80 m之间,抗倾覆系数基本保持不变,在300~700 m之间,抗倾覆系数基本不变,R=70 m时的抗倾覆稳定系数小于R=60 m的。

系统温度和截面梯度温度对梁体横向位移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在系统升降温作用下,固结的中墩位置未发生变化,梁的两端分别发生同向的横向位移,升温作用下,梁体有增大曲率的趋势,降温则正好相反;在梁截面温度梯度作用下,中墩支座和边支座处均发生横向位移,正温度梯度作用下,梁体有增大曲率的趋势,在负温度梯度下则相反;横向位移随着曲率半径的增大逐渐减小,直梁未发生横向位移。

5建 议

单支座横向稳定性不及双支座,但不是说一定不能使用单支座,在条件允许下,可优先选用双支座,严禁超载现象。

桥梁倾覆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几何非线性,还需进一步研究。[9]

车辆荷载分布有很大的区域性,车辆荷载形式也有较大差异,倾覆稳定系数2.5的取值是否能涵盖所有地区,值得深入研究。

常规的抗倾覆验算同时需要进行上下部结构的验算。

参考文献

[1] 王文龙,吴海军,董壮壮.支座布置形式对曲线梁桥抗倾覆能力的影响[J].中外公路,2015,35(5):197-200.

[2] 万世成,黄侨.独柱墩连续梁桥偏载下的抗倾覆稳定性研究综述[J].中外公路,2015,35(4):156-161.

[3] 孙全胜,高红帅,张冬久.小半径曲线钢箱梁独柱墩匝道桥抗倾覆分析[J].中外公路,2013,33(5):114-118.

[4] 张鹤然.独柱连续钢箱梁桥抗倾覆稳定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

[5] 王文龙.混凝土箱梁桥抗倾覆性能与增强措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

[6] 孙晓博.独柱墩曲线桥梁抗倾覆稳定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6.

[7] 冯睿为.梁式桥抗倾覆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8] 魏剑峰.独柱墩曲线梁桥抗倾覆性能评估方法与加固方式研究[D]铁道科学研究院,2017.

[9] 薛野,范文哲,伍玲,等.独柱墩连续梁桥偏载下的抗倾覆稳定性分析[J].广州建筑,2020,48(6):3-7.

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等的知识产权,请联系删除(邮箱:glyhzx@126),另本头条号推送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头条号运营方无关,内容真伪请读者自行鉴别,本头条号不承担任何责任。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2课《桥》知识点

一、我会写组词

咆:páo(咆哮、咆号、咆哮如雷)

哮:xiào(哮喘、哮吼、咆哮西风)

嗓:sǎng(嗓子、嗓门、嗓音)

淌:tǎng(流淌、淌汗、淌眼泪)

哑:yǎ(沙哑、哑语、哑口无言)

揪:jiū(揪住、揪心、揪出)

呻:shēn(呻吟、悲呻、无病呻吟)

废:fèi(废物、废话、废水)

二、多音字

冲:chōng(冲刺)chòng(冲着)

号:hào(号码)háo(怒号)

当:dāng(当作)dàng(上当)

折:zhé(打折)zhē(折腾)shé(折本)

没:mò(没落)méi(没有)

三、近义词

咆哮——怒吼 惊慌——惊惶 狞笑——奸笑

拥戴——拥护 沙哑——嘶哑 清瘦——瘦弱

放肆——放纵 势不可挡——所向披靡

痛苦——痛楚 跌跌撞撞——踉踉跄跄

四、反义词

黎明——黄昏 惊慌——镇定 狞笑——微笑

清瘦——富态 沙哑——清脆 拥戴——唾弃

放肆——拘谨 势不可挡——强弩之末

痛苦——欢乐 跌跌撞撞——稳稳当当

五、理解词语

咆哮:①(猛兽)怒吼。②形容水流奔腾轰鸣。文中指洪水奔腾轰鸣。

狞笑:凶恶地笑。文中指洪水的凶猛、可憎。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呻吟: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文中指木桥快塌时发出声音。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文中指老太太为死去的丈夫和儿子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惊慌:害怕慌张。

拥戴:拥护推戴。

沙哑:(嗓子)发音困难,声音低沉而不圆润。

搀扶:用手轻轻架住对方的手或胳膊。

乱哄哄:形容声音嘈杂。文中指人们在洪水来时惊慌失措的样子。

势不可当: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

六、句子解析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咆哮的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的气势。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洪水“跳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

3.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窜”写出了水上涨得迅速,“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水位不断上升,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洪水随时都有可能吞噬人们的生命。

4.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先于村民来到木桥,没有立即逃生,而是留下来指挥人们撤离,真是一个为村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全村人都拥戴他。

5.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冲” “揪” “吼”几个动词写出了老汉动作果断,毫不犹豫,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因无私而无畏自然灾害的威望极高的老汉形象。

6.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老汉想要说的话很多,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作为一个父亲,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活下来。洪水吞没了老汉的身躯,但是却永远吞没不了那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的精神。

七、问题归纳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一位村支部书记在洪水到来时,沉着镇静地指挥村民撤离,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故事。

2.简练概括一下课文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表现了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3.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老支书伟大的光辉形象,也充满了父爱。

4.作者是怎样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写大雨和洪水有什么区别?

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写出了雨的大、急,洪水的疯狂肆虐,这是自然环境描写,为后文写人们的慌乱蓄势,烘托出了主人公老汉崇高的精神品质。

5.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村民们有哪些表现?

面对洪水,人们的表现是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挤做一团。

6.老汉是如何疏散群众,把群众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的?

老汉让人们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边,然后依次过桥。

7.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老汉是一个沉着镇定、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舐犊情深的村党支部书记。

8.课文为什么以“桥”作题目?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9.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写的好处是体现出了老支书的大公无私。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让人意外之余又觉得很悲壮,达到震撼了人心的效果。

八、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4):写黎明时分,山洪暴发,村庄里一片混乱。

第二部分(5-13):写在危急关头,老汉挺身而出,组织群众撤离。

第三部分(14-23):写桥塌了,小伙子失去了生命,老汉也以身殉职。

第四部分(24-27):写洪水退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

九、课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一位村支部书记在洪水到来时,沉着镇定地指挥村民撤离,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十、教材分析

《桥》是著名作家谈歌创作的一篇微型小说。课文讲述了黎明时分,山洪咆哮。村党支部书记舍小家顾大家,从容镇定地指挥一百多号村民顺利跨越死亡的小木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的感人故事。本文作者塑造了一位不徇私情,先人后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老支书。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十一、教材课后习题

2.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描写老书记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

这篇小说写了一位临危不乱、心系群众、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老支书,同时他还是一位父爱如山的好父亲。

神态: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语言: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神态、语言、动作: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3.画出描写雨、洪水、桥的句子读一读。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雨: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洪水: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桥: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桥。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对雨、洪水和桥的描写都属于环境描写,作用是:渲染洪水暴发时极度危急的气氛,衬托出老支书的临危不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风亮节。

4.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篇末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联系前文看却又在情理之中。构思精巧的文章确能让看似平常的事、平淡的语言变得新奇而有魅力,这样的设置方法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塑造老支书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高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