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形容没有格局的句子简短(形容没有格局的句子)

形容没有格局的句子简短(形容没有格局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人若没有格局,心中都是鸡毛蒜皮,早上激励人的正能量励志句子

1、以眼看世界,世界是很小的;以心看世界,世界是很大的。有些人,有些事,只有用心去体味,才能了解得更真实。正是这种感觉,年轻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少不了磕磕绊绊,雨雨风风。可是人生路上,总会有盏心灵的明灯照耀我们,一步步,向前进。

2、一个人若心胸狭窄,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那即使给他全世界的一切,他仍然觉得这个世界太小,有诸多不满;一个人若心胸宽广,对任何事物都不执著,那即使他生活简陋,屋里只有一张床,他依然觉得天地很宽,心怀感恩。

3、人生,就是屡败屡战的跋涉,只有一路前进,没有犹豫退缩;岁月,就是傲雪欺霜的磨砺,只有锲而不舍,没有胆小怯懦;风雨,就是一种历经沧桑,只有无怨无悔,没有怨天尤人。

4、生命之路只有两条,一是顺其自然,一是拼搏奋斗。顺其自然者,生活其实很简单,过了今天就是明天;拼搏奋斗者,抗争虽然很艰难,但在今天的努力中可以看到明天的影子。

5、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一想就通了。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疯了。高度不一样,胸怀和格局不一样。人若没有高度 ,看到的都是问题 。人若没有格局 ,心中都是鸡毛蒜皮。

6、所有的梦想一开始都是灰色的,要变成五彩斑斓,需要时间。在你停下来的时候,不要忘记别人还在后面奔跑,在你放弃的时候,不要忘记别人就在你的面前,只差一步而已。

7、我们奋斗的动力是为了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买自己想买的东西,去自己想去的远方,担自己该担的责任,挖骨子里那份自信和从容,扬梦想中那份洒脱和自豪!

8、做好一件件平凡小事,不求有朝鸡犬飞天,只求每天熟能生巧;做一个平凡幸福人,不求有朝惊天动地,只求每天超越自己。一个人,一颗心,一生等待;一个人,一座城,一生追求;一个人,一条路,一生拼搏。

9、天再高,地再厚,也没有我的理想重;海再广,海再深,也没我的信念深。你不担当,没人给你平台;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刚强。落后的孩子必须学会挑灯夜战,贫穷的孩子必须学会努力奔跑!梦想让你与众不同,奋斗让你改变命运!

10、不管你现在多迷茫,过得多累,走得多艰辛,请相信,生命中总有一段路是要你自己走完的,总有一段时间是寒冷的,不要放弃希望,不要放弃自己,再怎么冰冷也有阳光,再怎么艰辛都得努力。

第十四讲《笠翁对韵》:做事没格局?古人的智慧赶紧学起来!

古人的世界观特别有意思,想着报效国家,又想着急流勇退;想着领导宽宏大量,又担心兔死狗烹。

您说他们累不累啊!

其实啊,这里面都是格局,都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智慧。

所谓: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春秋·老子《道德经》

今天我们讲《笠翁对韵》第十四讲,五微第二阙:

戈(gē)对甲,幄(wò)对帏(wéi),荡荡对巍巍(wēi)。严滩对邵圃(pǔ),靖(jìng)菊对夷薇。占鸿渐,采凤飞,虎榜对龙旗。心中罗锦绣,口内吐珠玑(jī)。宽宏豁达高皇量,叱咤(chì zhà)喑(yīn)哑霸主威。灭项兴刘,狡(jiǎo)兔尽时走狗死;连吴拒魏,貔貅(pí xiū)屯处卧龙归。

按照押韵的典范书籍《平水韵》的划分,这是第五个韵部,“微”音韵,所以叫做“五微”。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出韵、错用,不然会被贻笑大方。

其中“帏”、“巍”、“薇”、“飞”、“玑”、“威”、“归”等,均出自“微”音韵。

这一阙,作者运用到了“工对”、“邻对”与“合掌对”。

工对就是以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

邻对就是用词义的门类相邻(或比较接近)的词为对。

合掌对就是上下句是同样的意思。

这一阙讲的是,既要指点江山,又要归隐山林;恢复社会生产,国家选拔人才;领导宽宏大量,小心兔死狗蒸。

还有,注意保证国家有人可用!

可以说这一阙,给每一位奋斗中的人,一个很好的参考建议。

闲话不多说,咱们开讲:

第一句:“戈(gē)对甲,幄(wò)对帏(wéi),荡荡对巍巍(wēi)”。

这几句放在一起讲,要好一些。

戈是古代一种兵器,泛指武器。

多说两句:

干戈是古代兵器的总称,其实在甲骨文中,就已有了干和戈两个字。

干是分杈的树枝,用来抵御野兽与敌人的进犯,是原始社会时人类的防御武器。

戈则是在木杆上缚上刃状物,或收获,或狩猎,后来发展成兵器,是一种典型的“勾兵”。

古代学者将干、戈分别作为防御与进攻两大类兵器的代表。

所谓:

执干戈以卫社稷——西汉·戴圣《礼记·檀(tán)弓下》

甲是古代士兵打仗时穿的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也叫“铠”。后引申为士兵、军队。

戈与甲,都是战争必需品,也都是代指战争。

两字相对,不但对仗工整,而且,让人很容易明白这是与军事有关的事情。

所谓: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春秋·孙武《孙子兵法》

所以,兵马一动,就要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幄是房屋的帐幕、帷帐。

帏是帐子、幔幕。

如果这两个字不好理解没关系,您可以理解为行军帐篷。

在这两个词之中,有个很著名的句子,叫做: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但是这句话中的“帷”和《笠翁对韵》中的“帏”同音、同意、不同字,是作者写错了吗?

在《平水韵》中,名句中的“帷”属于四支韵,而本阙中的“帏”属于五微韵,既然意思差不多,所以这里用的是五微中的“帏”。

这两个字放在一起,除了代指行军之外,更多的是运筹帷幄,制定战略的意思。

兵马出动,战略制定,接下来就是两军交战了。

荡荡是宽广无边的样子。

巍巍是高大的样子。

这里既是描写在旷野中战争的浩大壮烈,也是在描述战后建立起来的,无比高大。

区区11个字,通过几个极具代表性的词汇,就从战争写到了国家建立,词汇的简练与过渡的顺滑,瞬间将文章推向高潮。

在日常写作中,我们也要注意关键词汇的运用,好文章不在字数的多与少,而在于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思想感情。

以战争建国开篇,就意味着这一阙的内容一定要“干货满满”,不然虎头蛇尾,让人唏嘘。

下一句“严滩对邵圃(pǔ),靖(jìng)菊对夷薇”。

这两句也要放到一起来说。

这里面有四个隐士的典故,先说严滩:

相传东汉初年,严光与汉光武帝刘秀是同学,刘秀知道他的才干,用高官厚禄请他出来做官,但他不为所动,隐居富春江畔,每日垂钓。

所谓:

严陵七里滩,携手同所适——唐·刘长卿《京口怀洛阳旧居兼寄广陵二三知己》

所以有“严滩”之称。

这是位典型的甘于平淡,不为高官厚禄所动的品质高雅的隐士。

邵圃指的是邵平的园圃。

也是一个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相传:

邵平在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不再做官,种瓜于长安(今陕西西安),瓜味甚美,人称“东陵瓜”、“邵侯瓜”等。

这也是位不做官的著名典故。

靖(jìng)菊说的是大名鼎鼎的东晋隐士陶渊明。

他自己给自己取了个谥(shì)号叫“靖节”,于是世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又因为陶渊明又十分喜爱菊花,有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饮酒》

和后世记载:

晋陶渊明独爱菊——宋·周敦颐《爱莲说》

后人将“靖(jìng)菊”,代指陶渊明。

陶渊明有名句“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美谈。

夷薇典出“首阳采薇”。

据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记载:

商代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先是坚决反对武王起兵伐纣,阻止不成后,二人隐居首阳山(在今甘肃定西市渭源县),意思是不吃周朝的饭,采薇而食(吃一种野菜),最终饿死。

他们生前作的诗中有“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的话,因称“薇”为“夷薇”。

两人不食周粟,也就是不吃周朝的饭的故事,广为流传。

陶渊明和伯夷、叔齐,都是坚守气节的人。

这两句放在一起,在文中的意思是,国家初定,要归隐山林,不被世俗中的高官厚禄所动。

也就是说,从工作回归到了生活。

下一句“占鸿渐,采凤飞”。

占是占卜的意思。

语出《周易·渐》:“渐,女归吉。”

爻辞中有“鸿渐于干”、“鸿渐于磐”等话,意思是谁占得“鸿渐”一卦,嫁女就是吉利的。

采是取得,获取的意思。

这是一个典故,相传:

春秋时陈厉公太子陈完,逃亡到齐国,齐懿公打算把女儿许给他,为此占得一卦,其辞有“凤凰于飞,和鸣锵锵”的话,被认为是吉兆。

后世以“鸾凤”比喻配偶。

占和采都是动词,对仗没问题。

鸿一般指飞鸿,大雁或天鹅;凤就是鸾凤。对仗起来也是没问题的。

两句又都是与占卜有关的事情,无论是字、词、意,还是“占鸿渐”的平平仄,和“采凤飞”的仄仄平,的平仄押韵,都是没问题的。

这句放在这里的意思是,社会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之中。

人民生产,社会进步,就要吸收新鲜血液。

下一句“虎榜对龙旗”。

虎榜就是“龙虎榜”的简称,即“进士榜”,到了清代则专称武科进士榜曰“虎榜”。

龙旗同“龙旂(qí)”,画有两龙蟠结、竿头上悬铃的旗帜,是天子仪仗之一。

所谓:

龙旂九斿(liú),以象大火也——《周礼·考工记·輈(zhōu)人》

以上几句是工对,工对就是以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

有志之士,报效国家;天子威仪,国家昌盛。这不就是一派百废俱兴,生机盎然的社会景色吗!

而这群有志之士进入国家内部,会怎么样做呢?

下一句“心中罗锦绣,口内吐珠玑(jī)”。

这两句分别是由两句诗演化而来。

先说“心中罗锦绣”。

据唐·李延寿所撰《南史·颜延之传》记载:

鲍照评颜延之的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huì)满眼。”

鲍照、颜延之均为南北朝时宋国的文学家。

再说“口内吐珠玑”。

据元代《醉写赤壁赋》记载:

因俺夫人闻知苏轼胸怀锦绣,口吐珠玑,有贯世之才。

这里有个知识点,珠、玑都是珍珠,圆的叫珠,不圆的叫玑。

两句都是形容说话非常有文采。

以上几句是邻对,邻对就是用词义的门类相邻(或比较接近)的词为对。

古代有句话,叫做“言多必失”。

话说多了势必会说出一些令人不满的话。

是应该说话的人,隐藏心中所想,阿谀奉承?

还是听话的人,宽宏大量,能听下逆耳忠言呢?

下一句“宽宏豁达高皇量,叱咤(chì zhà)喑(yīn)哑霸主威”。

这是两个典故,都出自《史记》。

先说第一个:

据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也就是汉高祖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也就是说,汉高祖刘邦,从小就宽宏大量,非常豁达。

再说下半句:

据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传》记载,项王喑(yīn)恶叱咤(chì zhà),千人皆废。

叱咤是指发怒斥喝。

叱咤、喑哑都是形容人发怒的声音。霸主威指楚霸王项羽豪气盖世、威猛无敌。

这里有个历史故事,那就是楚汉相争,大家都知道,楚霸王勇猛无比,当时很多人认为楚霸王应该战胜刘邦,但最终被刘邦打败,自刎乌江。

武力值高,着实厉害;个人素质,才能决胜!

这就给领导人提出了要求,领导人要想走的长久,走的高远,靠的不是大吼大叫,而是心胸宽广。

那么有了好领导,人才们就可以展示自我才华了吗?

下一句“灭项兴刘,狡(jiǎo)兔尽时走狗死”。

当年,西汉建国后,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于是抓了韩信,韩信临死前说:

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简单解释一下,韩信功劳太大,对刘邦的统治已经产生潜在威胁,所以,没有急流勇退的韩信,必须被刘邦除掉。

这就是古代的帝王心思,不能让任何事情脱离掌控。

要知道,帝王眼中的“潜在威胁”,大都是有才干的人们,是不是把这些人统统除掉呢?

当然不是!

最后一句“连吴拒魏,貔貅(pí xiū)屯处卧龙归。”

貔貅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似熊的凶猛的瑞兽。

他有嘴无肛,能吞万物而不泄,只进不出、神通特异,故有招财进宝、吸纳四方之财的寓意,同时也有赶走邪气、带来好运的作用。

古时候人们常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

所谓:

将军归来气如虎,十万貔貅争鼓舞——明·于谦《入塞诗》

卧龙比喻隐居而未显达的旷世奇才。

魏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记载: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这句典出“隆中对”,源自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记载刘备驻军新野(今天河南南阳新野县)时,“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连吴拒魏”的战略规划,并加入了刘备的阵营。

灭项兴刘,狡(jiǎo)兔尽时走狗死;连吴拒魏,貔貅(pí xiū)屯处卧龙归。

灭项兴刘和连吴拒魏都是历史典故。

狡兔、走狗和貔貅、卧龙也都是动物,其中兔子和狗是实际的动物,貔貅和龙都是传说中的动物。

古人用词取物的考究,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对仗也是极佳的。

这句的意思是,领导可以除掉潜在威胁,甚至随心所欲,但是一定要留有后手。

我们也是:你可以挑战各种不服,但前提是,你得给自己留一手!

第十四讲到此结束如果您也喜欢传统文化,不如点赞关注评论转发。

让我们一起,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图片选自网络,侵删)

一道语文诗题目: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

#秋日生活打卡季#求解题目:[作揖]?

看到一首诗,描写的是奔驰的场景,登山渡水如履平地,龙腾虎跃般疾驰的风景,就像是古时候驿站传递信息,电视剧中“海警 海警”极速奔驰的画面。没有看到题目,求解题目:?

奔腾千里荡尘埃 渡水登山紫雾开

擎断丝缰摇玉辔 火龙飞下九天来

这是我从一本书上看到一首诗,觉得挺好的,就记下来分享给大家。诗中的语句有如策马奔腾般气势,排山倒海,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勇气。读来感觉有种快马加鞭、风驰电掣如闪电⚡️划过天际的气势,这种精神、意义积极向上,在工作生活中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偶然看到的,就是没有看到题目,请今日头条的朋友们,帮助补齐题目,也可以自己创作一个标题,大家一起探讨学习交流,就像是做了一道语文古诗题。

一道语文诗题目: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

#秋日生活打卡季#求解题目:[作揖]?

看到一首诗,描写的是奔驰的场景,登山渡水如履平地,龙腾虎跃般疾驰的风景,就像是古时候驿站传递信息,电视剧中“海警 海警”极速奔驰的画面。没有看到题目,求解题目:?

奔腾千里荡尘埃 渡水登山紫雾开

擎断丝缰摇玉辔 火龙飞下九天来

这是我从一本书上看到一首诗,觉得挺好的,就记下来分享给大家。诗中的语句有如策马奔腾般气势,排山倒海,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勇气。读来感觉有种快马加鞭、风驰电掣如闪电⚡️划过天际的气势,这种精神、意义积极向上,在工作生活中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偶然看到的,就是没有看到题目,请今日头条的朋友们,帮助补齐题目,也可以自己创作一个标题,大家一起探讨学习交流,就像是做了一道语文古诗题。

苏轼:人一不算小账,格局就大了

作者:洞见ciyu

容得下所遇到的人和事,我们才能拥有大格局。

元祐六年春,苏轼与好友钱穆父把酒言欢后,准备送他赴任。

自从京城一别,他们已三年未见。

如今又是离别时,两人心中不免生出几分惆怅。

苏轼宽慰道,我们皆是人世间的过客,何必执着于眼前聚散。

这是苏轼人生观的体现:

不算一时小账,不沦于生活琐碎,以大格局观人生的得失成败。

01

得失账:越是不愿失去,越是什么都得不到。

古代官场有个说法,宁可在京为七品,不愿外放为三品。

远离政治中心,就意味着少了许多机会。

苏轼却有两次主动请求外放的经历。

第一次是熙宁四年,王安石掀起变法。

苏轼与他政见不合,便自请出京,先后担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

他四处漫游,尽览西湖的新月、碧空,眺望高峰上的云雾、落日。

他访友问道,自己一个人跋涉孤山拜访惠勒、惠思两位高僧。

彼时,朝野上互相攻讦,人人自危,他反而偷得浮生半日闲。

第二次,是旧党掌权后,摒弃所有变法内容,将人贬官发配。

苏轼选择明哲保身的话,等待他的是大好前程。

但他对旧党的做法不满,再度自求外调。

这次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国计民生上。

杭州大旱,饥民甚多,苏轼奏请朝廷,免两浙西路上供米三分之一。

时常有疫病流行,苏轼从公款里拨出两千缗,自己又捐出五十两黄金,组建了一家名为“安乐坊”的医馆,拯救了许多病人。

得失皆有定数,苏轼看似堵住了自己的仕途之路,却远在庙堂之外,实现了他“致尧舜”的理想,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没有谁会一直拥有,也没有谁会不断失去。

命运是公平的,拿走你多少,也会给予你多少。

02

恩怨账:越计较别人的过错,越容易伤了自己的心。

元丰七年,离开黄州的苏东坡路经南京,来到半山园拜访大病初愈的王安石。

一袭白袍的苏东坡作揖说:“轼今日以野服见大丞相。”

王安石笑着说:“礼岂为我辈设哉!”

一老一少漫步江边树林,谈古论今;以泉水煮茶,说文论道。

多年前的恩怨,在笑谈中寒冰渐融。

曾经,王安石欣赏苏轼的才华横溢,视他为百年不出的人物。

而苏轼也佩服王安石学贯千载,赞叹他撰写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

但是,因为施政理念凿枘难合,两人也曾针锋对麦芒。

苏轼愤慨王安石的变法过激,肆意专权。

王安石则把苏轼视为拦路石,派人上书皇帝陈述苏轼的过失。

但是,他们没有因为政见不合就老死不相往来。

乌台诗案发生时,王安石为苏轼仗义执言,连夜写信派人飞马进京给神宗,力谏“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而苏轼依旧把王安石视作令人尊敬的长辈,王安石病逝后,写下《王安石赠太傅》缅怀他。

两人的格局,造就了这一场君子之交。

苏轼曾自夸,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文人墨客,佛僧道士,苏轼好友遍天下,大抵是因为他从不会计较恩怨。

好友韩宗儒经常拿跟苏轼往来的书信换羊肉吃,苏轼得知后也不恼,只待到韩宗儒书信再来时,幽默回道:“今日寒食,断屠。”

知己章惇拜相后,不顾昔日友情,一味针对苏轼。后来,两人境遇轮转,章惇被贬雷州,苏轼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字字恳切让他注意身体。

人与人的关系有时是脆弱的,如柳絮浮萍,风一起就会被吹散。

格局大的人,从不会计较一时的恩怨。

03

苦乐账:越是纠缠破事,人越是痛苦。

贬谪之旅也是苦难之行,多少文人因路途困顿而形容枯槁、心死灯灭。

苏轼却不然。

既被放逐于江湖,便遇山看山,遇海看海。

他在临皋亭外,听呼啸不停的涛声;在赤鼻矶畔,望郁郁苍苍的山容林相。

与花鸟为友,与清风相伴,苏轼把难捱的日子过出另一番风情。

有一次,他和好友从东坡学堂回临皋亭。

仰见明月朗朗,环顾景致清逸,他们一边悠然散步,一边行歌互答,好不快活。

一位友人突然说道,今天傍晚,打捞到一条状似松江之鲈的鲜鱼,可惜没有酒。

一句话便把大家的酒兴提了起来。

苏轼兴冲冲回家,跟夫人打了声招呼,带了酒过来。

有了美酒和佳肴,三人乘兴泛舟于江上。

多少人因工作不顺心皱了眉,因生活辛酸愁上心头,入眼都是惨淡。

痛苦少咀嚼几分,生活便会多几分滋味。

苏轼晚年被贬儋州,瘴气重重,食无肉,居无室。

他便自己动手建房屋,取名“槟榔庵”。

无聊的时候,他在槟榔树下和村民聊天、说鬼故事,不亦乐乎。

就如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无论处于什么境地,他都能把心安顿好,忽略掉路上硌脚的沙粒,领略尽沿途景色。

04

成败账:越是盯着一时失败,离成功就越远。

公元1101年,在海南的苏轼,因为大赦而获准北还。

当他路过金山寺,看了好友李公麟为自己画的画像,心生感慨,提笔写下一生的注脚: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的故事,放眼看全是流离辗转,苦辣辛酸,再认真一看,却是熠熠生辉。

余秋雨认为,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那些狼狈的时期,让苏轼成为苏东坡,成为千年中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

他借蛮瘴之地的风俗人情、山川风光来抒情言志,传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以前无暇顾及的书法和绘画,苏轼也一一拾起。

他专心练习书法,自成一家,有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

他钟情于竹画,融合怪石、枯木等意境,所画《潇湘竹石图卷》在画史上独树一帜。

没有贬谪生涯,就没有文化史上的苏东坡。

不仅如此,苏轼虽然不能在庙堂上建言献策,在地方上却一心一意躬身为民。

在黄州时,他听闻岳鄂民间流行“溺婴”的恶俗,便成立“育儿会”,捐钱捐粮,救活无数弃婴。

惠州生产力落后,他改良农具,教授先进的插秧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儋州孤悬海外,文化凋敝,他在那里办学堂、搞学风,培养出了第一位进士;

百姓缺医少药,他就带头种植药材,开方治病。

宦海沉沉浮浮,命运的重锤把苏轼的理想击碎了一地。

没想到的是,那些仕途上的黯淡,却成全了他的荣耀与功业。

最终,他跌到从未经历过的谷底,也站上从未到达过的高峰。

05

有一次,苏轼和苏辙约好在藤州相聚。

当时已过晌午,两人便找了一个路边小摊坐下来吃碗面。

但小摊的面条,实在粗粝涩口,苏辙细嚼慢咽,吃得极为艰难。

而苏轼很快就连汤带水地把面吃完了。

他望着愁容满面,连连叹气的苏辙说:“九三郎,这面这么难吃,你何必还去咀嚼它呢?”

一些破事、一些苦难,我们越是细嚼,越是在折磨自己。

当一个人容得下所有遇到的人和事,他才能拥有大格局、高境界。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