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对西湖赞美结尾的句子简短(对西湖赞美结尾的句子)

对西湖赞美结尾的句子简短(对西湖赞美结尾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秋天一定要去一次杭州,西湖被誉为“人间天堂”,美了两千年

美丽新世界,关注:路灯摄影,每天分享旅途好风景。有人说,一到秋天,杭州就美成了临安。一点没错,杭州的秋天虽然短暂,却总是让人念念不忘。那淡淡的秋风、满城的桂雨,有种沁入心脾的甜。秋天的杭州如此撩人,所以,我来了。

去杭州,当然不能错过西湖,在我的眼里,西湖简直霸占了杭州一半以上的美景。如果把一个地方的美形容成“人间天堂”,也唯有西湖能真正担当得起如此美名。西湖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以湖为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辅以亭、台、楼、阁、廊、榭、桥、汀,“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

关于西湖名称的由来不得而知,但据有关资料显示,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可以说,西湖美了2000年。而对于更多的游客来说,想念西湖,少不了白娘子和许仙的一段姻缘。

第一次到杭州,除了感觉风景美,这里的出租车司机也是很热情,对外地人,司机会主动介绍西湖的老十景和新十景。对于喜欢怀旧,爱看神话故事的人来说,还是更想亲眼目睹故事中的一草一木。

很多人以为西湖就是一座湖,好像家门口一个超级大的公园,其实,西湖太大了,如果想徒步绕湖一周,看完主要景点,至少需要5个小时左右。对于时间和精力都不充裕的游客来说,还是挑选关键景点为上策。

乘船抵达西湖中心岛,宛如进入一个世外桃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荷花映日,争相开放。睡莲漂浮,悠闲自在。成双成对的鸭子,自由自在地嬉戏。秋天的西湖,安静诗意,牵着爱人的手漫步在这小路上,内心是无比的幸福。你可以坐在草坪上,看西湖另外一岸的秋色,也可以在西湖的长桥畔,享受悠闲的时光。

西湖老十景分别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这老十景,经过数百年的沧桑,依然风韵犹存。其中断桥依然是最令人动心之处。

白娘子与许仙的断桥相会,永远定格了爱情的忠贞与美好,是真正的断桥桥不断。走在断桥上,一对对情侣擦肩而过,留下了浓浓的爱情味道。远处的雷峰塔,高耸而立。在爱情面前,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威严,幻化成衷心的祝福。有故事的地方,总是会吸引更多的人。因为读懂了历史,也明白了自己的真心,秋天,一定好去一次杭州,看看西湖。

山色空蒙说西子,遥想西施魂归何处

□于永军

大概与现代市长为当地代言相似,一千多年前,苏轼知杭州,除了发动百姓浚湖筑堤,为西湖平添了苏堤春晓、柳浪闻莺、六桥烟柳、曲荷风池等新景之外,还以“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林语堂语)的才气,为西湖做出了特殊贡献,即用《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为西湖量身定制了一张美丽名片——“西子湖”,那“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来之笔,不知诱惑了多少游客慕名而至,或泛舟湖上觅寻西子的倩影,或于山色空蒙中感悟诗的意境。

去年的梅雨时节,我在西湖景区内一座疗养院小住。为体验“晴湖不如雨湖”的感觉,专门撑伞站在烟雨蒙蒙的西子湖畔,望着远处空蒙奇幻的山色,看着近处宛如笼在薄薄白纱之中的湖光,那款款而动的各色花伞下,那缓缓荡漾的点点小舟上,那轻歌曼舞的画舫里,那有如纱丽般的烟波中,仿佛都迭化着西施的影子。感觉此时的西湖就是西施的化身,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非西湖之美配不上西子,唯西子之美方能与西湖融为一体。

西施谓之西子,自孟老始。《孟子·离娄》云:“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但把西湖比作西子,则是苏轼的杰作。也就是说,从西湖的史料和传说中,并没有发现西施的踪迹。西子湖,只是苏轼当年的假托。

西子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生于越国诸暨苎萝村,出身贫寒,居于西村,故又名西施。她天生丽质,貌若天仙。一日,范蠡在河边发现了浣纱的西施,惊为天人,遂推荐给越王勾践。勾践在对吴国战争中失利后,为瓦解吴国势力,使用范蠡所献美人计,将西施和郑旦两位绝世佳人献给吴王夫差。

《吴越春秋》如是记说:“越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谷,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

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咏苎萝山》,亦印证此说:“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这表明,当年越国用西子施美人计以惑吴王当是事实。

西施献吴后,贪色的吴王夫差一下子视吴宫粉黛无颜色,专宠西施,不仅为她在苏州建造游玩的春宵宫,还建造了演出歌舞以及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听说西施善于跳“响屐舞”,又专门为之筑“响屐廊”,分列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在上面起舞,裙系小铃,跳起舞来铃声及大缸的回响声交错。于是,沉湎在温柔乡里的夫差,日渐消磨了斗志,放松了警惕,最终吴国为勾践所灭。

北宋诗人、政治家王禹偁有首《响屐廊》,说的就是夫差在歌舞升平中忘忧拒谏的教训:“廊坏空留响屐名,为因西施绕廊行。可怜五相终死谏,谁记当时曳屐声。”

明末清初文学家毛先舒的“别有深恩酬不得,向君歌舞背君啼”、清代诗人越翼的“恩受吴宫功在越,可怜啼笑两俱难”,则分别描写了西施当时迷惑夫差的矛盾心理:原本只是苎萝村的一个穷女子,进入吴宫,一面享受着吴王的百般厚宠,一面却眼看着吴国日渐政亡,血肉之躯,百结柔肠,于心何忍?然而,沉积于内心的苦楚与熬煎,谁人堪与诉衷肠?

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了吴国,夫差挥剑自刎。为越国立下奇功的西施花落谁家?古籍《墨子》中《亲士》一篇写道:“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这是西施之名最早见诸于记载。意思是说,越灭吴之后,西施被沉入了江中。

后来,唐人李商隐的“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皮日休的“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均延伸了墨子的说法。

对西施的归宿,还有另一说。如东汉袁康的《越绝书》,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指言西施随范蠡归隐,不知所终。

唐代杜牧有首《杜秋娘诗》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这个“鸱夷”,说的是范蠡的别号。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范蠡功成后,“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史记只记范蠡,不涉西施。于是,热心的诗家便将他们撮合在了一起,似乎美人必归名流。

但宋代《锦绣花万谷》引《吴越春秋》却写得很明白:“越王用范蠡计献之吴王,其后灭吴,蠡复取西施,乘扁舟泛五湖而不返。”

明代中叶学者、诗人胡应麟在不间断搜讨古书、文物的过程中,写了《少室山房笔丛》,对宋代的这个说法又进行了“丰厚加工”,演绎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吴亡后范蠡带西施隐居的传奇情节。

明代昆山隐士、戏剧家梁辰鱼写的脚本《浣纱记》,是流传至今的关于西施归宿的最完全版本,也是昆腔初期奠基作之一。该剧开篇便是范蠡游春在溪边遇浣纱女西施,一见钟情。结尾说两人躲祸远遁,最后通过范蠡之口说出根苗:“我实宵殿金童,卿乃天宫玉女,双遭微谴,两谪人世。故不才为奴石室,本是夙缘:芳卿作妾吴宫,实由尘劫。今续百世已经断之契,要结三生未了之姻,始豁失路,方归正道。”

这出戏迎合世人的愿望,让范蠡与西施化作神仙眷属,归隐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却并没有改变西施归宿扑朔迷离的事实。

千古西子,魂兮何处?沉醉在西湖雨景中,物我两忘,绵绵思绪信马由缰:假如时空可以穿越,我愿意到吴都城破那一刻,为西施和范蠡备一叶扁舟,助他们悄然出姑苏,躲开那“可与履危,不可与安”的勾践,从此过上泛舟江湖的幸福生活;抑或,希望抢在西施归越的前夜,亲自为他们驾一只乌蓬船,通过隐秘水道,摇啊摇,一摇摇到西泠桥,就留在这西子湖畔,永远伴着慕名而来的人们。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南宋最后一位诗人,他《南浦》诗写出了西湖泉水之美,冠古今。

烟雨冲刷过的西湖犹如一幅水墨画,千百年来给无数文人墨客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灵感和感慨。

“丢不掉杭州,一半是这个湖”,“湖不鬼不仙,风平浪静江光”,“林地,梯田 又亭,画船亭台,游人吟唱“……

今天要说的这首诗,是南宋张晏写的。 展现了西湖泉水之美。

烟雨漂洗的西湖,宛如一幅水墨画,千百年来为无数文人雅士带来了不竭的灵感和情思。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

今天要讲的这首词是南宋张炎所写,道尽西湖春水之美,后人评价:绝唱古今。

波暖绿粼粼,

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

鱼没浪痕圆,

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

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

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和云流出空山,

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

新绿乍生时,

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

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

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与蒋捷、王懿孙、周密并称为“晚宋四大家”,后人称其为“南宋最后一位诗人”。

出身豪门,是张俊(南宋初名将岳飞)的六世孙。

祖父和父亲都以才华着称,擅长作词和把握节奏。

他自幼深受周邦彦、姜夔学派的影响,所以张彦早期的诗歌多以风花雪月、游山玩水为题材,风格秀丽清雅。

后来,张氏随着南宋的灭亡而衰落。 张衍生活贫困,诗风大变。 他写下了许多抒发家国情怀的作品。 .

再回到这首《南浦泉水》,从歌词的风格推断,应该是他的早期作品。

据伍子牧《孟梁录》记载,南宋时期西湖地区活跃着许多诗社和集会。

社会上不乏豪门风流才子,他们的作品往往吟诵山水悠然情怀,张岩也是其中之一。

宋末另一位著名诗人郑思孝在《玉田词铭》中盛赞他“仰望江耀章(姜夔)、史邦庆(史大足)、陆朴江(陆祖皋)、吴 梦窗(吴文英 饰)等景点,互相宣扬春声 繁华世界……”

这首《南浦泉水》是“能使西湖美景,三十年后,依旧鲜活清澈”的代表作,他也因此获得了“张春水”的称号。

现在让我们看看这首诗写得如何

“波光暖绿波光粼粼”,在诗的开头就提到了标题,呈现出一幅春意盎然、波光粼粼的画面。

“暖”、“绿”字运用得极为巧妙,一下子捕捉到了春天的特点。

而“琳琳”是一个双音节词,不仅和谐朗朗上口,更刻画出湖光水影漫天的景象。

虽只有短短五个字,却没有虚字,写出了泉水的颜色、温度、形状,可见诗人的选词造句功力。

接着有两句“燕子飞,故知是苏堤”,点出季节——春天,地点——西湖苏堤。

西湖风光不胜枚举,诗人为何选择苏堤所在地?

这个位置自然是不容易得来的。 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又恰逢“春”时节,可见诗人的巧思。

“鱼无圆波”,这句话描述了鱼在潜水时的状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一是“圆”字,形象地描绘了鱼入水时的轻盈;

二是呼应“燕飞来”这句,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灵动秀美的春画,引人入胜。

“红日去,东风难扫笑”,这句话从落花的角度描写了湖水。

潺潺的湖水带走了五颜六色的落花,仿佛在嘲笑东风无力收拾落花。

落花随流水,本是司空见惯的景象,但诗人这里却用“繁萧”二字将泉水拟人化,平添了一层波澜和情趣。

“荒桥断,柳荫撑小舟”,这两句形容春游湖上的盛况。

诗人并没有夸大游人的画面,而是创造性地截取了“荒桥断浦”的地点。

就连那座偏僻的小桥下,柳树深处也不时有小船驶出,可见湖中的热闹,游人的纷繁。

末了休息拍了两句,“回头看,满池碧绿,绝似梦中草”,用了谢灵运的诗句“池中春草生,万物生”。 园中杨柳成鸣鸟”(选自《爬池上楼》)。

传闻这两句是谢灵运在梦中得到的,他尝到“此话有神助,非吾言”。

张衍在这里用这个典故,既与泉水香草相吻合,又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引人浮想联翩。

再看诗的后半句,改前三句“云流出空山,年岁洗,花香尽去”。 从湖到山,文字的意境也随之扩展。

白云倒映在清澈的湖面上,溪水从山间流过; 坡上山花随水而去,香却久远。

短短三句,有动有静,视觉、嗅觉、视觉双管齐下,将读者带入一种泉水、白云、山花的春景,令人回味无穷。

最有趣的是“年年”二字,既凸显了花香,又可以作为后面文字的记忆本。

“当新绿初生,孤零零的乡间小路,犹记得那一次我在。” 望着眼前新绿的春天,诗人回忆当年与友人游历时的情景,赋诗作赋。

”余情若隐若现,郁郁葱葱的吟唱声如今静了下来。 可惜昔日好友散​​落天涯,那时的欢乐也已成为过去,只剩下若隐若现的情愫。

《茂林杯赋》暗中借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典故,“一盏一咏,足以抒发幽情”。

到最后,诗人不禁感叹“六郎从前度归来,溪上青桃多少”,典故也用在这里。

“刘郎”指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 他被流放北京,多年后又回到了北京。

时光荏苒,物是人非,这样的感叹也是人之常情。

从全诗来看,描写都是围绕“泉水”展开的。 这首诗的前半段以碧水波光粼粼开始,中段燕飞鱼消、流红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生动美丽的春画,最后以梦结束一句,乐章结束。 与静相宜,虚实并存,尽尽西湖泉水之色。

诗的后半句写春水到春山、春云、春花,进一步夸大了春天。

景物描写至此,气势已经准备就绪,最后的抒情自然而然,透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悲情。

全词语言细腻,形体入微,景物描写精妙,词句委婉,正如邓牧在《张淑霞词集序》中所说:“泉水字最好。 古今之歌。”

-结尾-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宋词之美:欧阳修用真挚的情感赞美阜阳西湖,读来美不胜收

唐诗和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两座并峙的高峰,也是古典诗词阆苑中的两朵奇葩。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将唐诗和宋词并称为“一代文学”。或许有人会这样问,唐诗和宋词有没有可比性呢?或者说谁的艺术成分更高一些呢?

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因为唐诗是唐代诗人们智慧和才华的结晶,宋词则是两宋词人们艺术手法的表现,两者之间似乎没有可好参照的比较。

但是有一个人,他说了一句很精彩的话,为唐诗和宋词的比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这个人就是王国维,他说的这句话是:“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王国维的这句话信息量是很大的,光是这短短的一句话中,就包括了十几位唐宋诗词大家。先解释一下这些诗词大家的名字,其实他们的名字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只不过王国维用的都是字号,听起来就稍微生僻一些。

王国维的原话中,“东坡”指的是宋代词人苏轼,“太白”指的是唐代诗人李白;“欧、秦”指的是宋代词人欧阳修和秦观;“摩诘”指的是唐诗诗人王维;“耆卿”指的是宋代词人柳永,“乐天”指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方回”指的是宋代词人贺铸,“大历十才子”指的是唐代大历年间以诗名著称的几位诗人,他们是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细思一下王国维的这句话,从诗词这种层面进行比较,虽然能提供一定的参照,但是也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他们其中的一些人不仅是诗或者词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而且他们在诸多的文学领域都是一个时代扛鼎式的人物。

就说苏轼吧,苏轼是“一代文宗”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诸多领域,苏轼都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苏轼的散文成就可以媲美韩愈,在文学史上,有“韩文如潮,苏文如海”的说法,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两人又都以散文成就入选“唐宋八大家”。

这其中还有一个人,也不得不提一下,他就是欧阳修,欧阳修字同叔,文学造诣极为突出,文章和诗歌独步千古,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画像

欧阳修是当时的文坛风向标,苏轼父子,曾巩、王安石等人都受到欧阳修赞誉与推奖而名噪于世。欧阳修不仅文学功底深厚,而且精通史学,他与宋祁合撰《新唐书》,他又独自完成了二十四史之一的《新五代史》的编撰与修订。可以说欧阳修是兼长文史,诗文赋俱佳的一位学者。

在欧阳修诸多的成就中,词的创作也是他的一项煌煌巨著。欧阳修的词辑录在《六一词》,又名《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今存260多首。放眼整个北宋词坛,这一数量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欧阳修画像

欧阳修的词作不仅篇幅多,艺术成就也是很高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对北宋许多词人都提出过批评,但是她对欧阳修的词作还是赞赏有加,李清照曾说: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

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也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著名词学评论家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也说欧阳修的词作“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欧阳修在词学上的取得的极高的艺术造诣。

阜阳西湖风光

在欧阳修的诸多词作中,他在安徽阜阳创作的词作《采桑子》,又是不得不提一下的经典作品。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六十五岁的欧阳修退休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安徽阜阳,打算在阜阳安度余生。

来到阜阳后,在风景迷人的阜阳西湖,欧阳修荡起一叶扁舟,在湖光山色与接天莲叶的美景中,小舟载着欧阳修优哉游哉地穿行在藕叶深处。

他在阜阳的西湖上感受到了生命中从没有过的轻松和惬意,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欧阳修写下了十首《采桑子》,表达了词人对阜阳西湖风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其实欧阳修在此之前曾来过一次阜阳(古称颍州)。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四十三岁的欧阳修被任命为颍州知州,他被当地的优美的风景和淳朴的民风深深吸引,由此爱上了地方,这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

他想永远地待在这个美丽的地方,体验山水的情,体验民风的爱。他想与阜阳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融为一体,他想与阜阳的人物风情长相往来。以至于当欧阳修在阜阳任满结束后,阜阳成了他心心念念,魂牵梦萦半生的地方。

阜阳西湖

二十二年之后,神宗熙宁四年(1071),欧公六十五岁,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他终于来到了颍川,终于回到了阜阳山水的怀抱中。

欧阳修选择定居在这里,平生的夙愿也终于了却了,他也可以心无牵绊地荡起一叶扁舟,在阜阳西湖中度过欢愉的时光。

阜阳的西湖在宋代也叫颍川西湖,因为阜阳在北魏以后改称颍州而得名。阜阳西湖位于阜阳城西北一公里新泉河两岸,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沟四水汇流处,所以阜阳西湖的水量很充沛。

据明代地方志《正德颍州志》记载:西湖“长十里,广三里,水深莫测,广袤相齐”。还有文献资料记载:“颍州西湖闻名天下,亭台之胜,觞咏之繁,可与杭州西湖媲美。”

颍州西湖景色之美,四时俱佳,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风景名胜,慕名前来观光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他们在阜阳西湖乘舟漫游,吟诗作画,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故事,也为阜阳西湖的人文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熙宁五年,在一个春光烂漫、柳绵似雪的暮春季节,欧阳修的老同事赵概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到阜阳来专程探望在这里定居的欧阳修。

多年未见,这次老友重逢,他们把酒言欢,杯酒之乐自然是少不了的。还有一件事,就是欧阳修邀请老友赵概轻舟短棹,泛游阜阳西湖。

小船儿轻轻,推开阜阳西湖的层层碧波。船行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荷花从中,他们在载着欢乐与友情的小船上度过了美好的一天。

这一件老友重逢的高谊雅兴的聚会,被传为文坛佳话。面对此情此景,怎能不叫欧阳修动容。他的其中一首《采桑子》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创作而成的: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看一下这首词作描绘的画面,上片几句,欧阳修用轻松轻快的笔调,描绘了在青山的怀抱中洋溢着春风的阜阳西湖美景。

开篇几句就给人带来了一种悠然自在的愉快与舒适。词句不仅呈现出湖畔碧绿色的青草,还有绿波荡漾的西湖春水,在绵长的堤岸掩映下,看到的是一幅淡远的湖光与春色的画面。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就是“短棹”,这是一种不长的船桨,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由此也可以看到,欧阳修和友人这次泛游西湖的闲情逸致。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了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词人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动感。

在轻舟短棹,泛游西湖的过程里,随着船儿的前行,整个湖面都会听到柔和的笙箫,这动人的旋律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

这些乐曲处处伴随着词人的游船,仿佛是为着词人而歌唱。这么短短的几笔,就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春光骀荡的氛围中,这是多么赏心悦目的一件事情啊。

下片着重描写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景色。此时的阜阳西湖是波光粼粼、水光潋滟的迷人景象,水色与天空宛如一色,词人用琉璃来比拟湖面的滑溜和澄澈,再也贴切不过。

在这样的湖面上行船,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所以不待风吹,而船儿已自在地漾去。游船在不断地在前移,歌声也就不住地在后随,词人是觉到的,偏说是不觉,就有力地显示了水面的柔滑感。

但船移毕竟不可能绝不触动水波,于是词人又以“微动涟漪”四字补充说明了一下,随着船儿的前移,水面泛起层层涟漪。从这四个字中可以看出,词人的观察力和艺术构思是何等的细致入微。

词作以极具动感的“惊起沙禽掠岸飞”一句收尾,这一句描写的画面是:层层涟漪在船边荡漾,正在湖面水草中栖息的水鸟,收到游船的惊吓,他们展开翅膀,跃出湖面,腾空飞起,向岸边飞去。

水鸟的飞翔划破了湖面宁静的境界,使整幅画面都跳动了起来。西湖荡舟,绿水碧波,芳草长堤环绕,景色迷人,何况还有笙歌妙曲,隐隐伴随。

无风的湖面,恰似玲珑剔透的琉璃,轻舟短棹,船儿缓慢移动,泛起小小涟漪。要不是水鸟的飞动,简直感觉不到船儿的飘移。这是何等的境界,何等的情致呢?

欧阳修的这首《采桑子》,展示了他退休之后闲居阜阳的逸致闲情和热爱山水,拥抱大自然的真切感受。欧阳修以即景抒情的词来表现个人的情感体验,他对阜阳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真切的情感体现。

《采桑子》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阜阳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阜阳西湖风景画。词作清新动人,读来美不胜收。

在《思颍诗后序》中,词人就就表露了自己对阜阳的心迹:“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欧阳修在阜阳任职时,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以及人物风情,深深地烙在了词人的心里,成为欧阳修的梦里水乡。

当词人终于从工作了多年的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他便将希冀付诸行动,风尘仆仆地来到了阜阳。他想趁着有限的生命时光再多眷顾一下这里的山水,再多感受一下这里的气息,再多流连一下这里的风情。

欧阳修去世后,后人遵照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了阜阳,他魂牵梦萦的阜阳与深深爱着它的词人终于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契合。

真正地付诸了生命感受的、寄寓了情感体验的词作,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一篇佳作,也是一件艺术性很高的作品。

欧阳修用生命的感受和真挚的情感谱写的《采桑子》,无疑是他用真挚的爱诠释了对阜阳西湖的爱,对阜阳山水的爱,这样的词作在佳品纷呈的宋词中也应该是占有一席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