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刀山剑树的意思(刀山剑树的句子)

刀山剑树的意思(刀山剑树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主题诵读」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重温经典忆初心,牢记使命再前行。

在全党上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轰轰烈烈开展之际,江西日报微信、江西新闻客户端“夜读”栏目推出特别策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主题诵读,也以此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

今天我们带给大家的作品是: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这是夏明翰1928年3月在监狱中写给姐姐夏明玮和她两个女儿的一封信,抒发自己对主义的坚定信念。

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夏明翰致姐姐夏明玮等

(1928年3月)

大姐为我坐监牢,外甥为我受株连。我们没有罪,我们要斗争,人该怎样做,路该怎样走,要有正确的答案。

我一生无遗憾,认定了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今天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红色主题诵读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

来源:《红色家书》

朗读者:崔坤宇(南昌航空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学生)

策划:李晚成、冯星星

执行策划:万晴

编辑:董文涛

编审:邱虎、陈双双

监制:吴志刚

击水中流丨为有牺牲多壮志——湖湘英烈浩气千秋砥砺来人

(宜章烈士陵园。 张斌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张权 陆嘉琪 彭彭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湖湘儿女舍身为国,前赴后继,他们所作出的牺牲惊天地泣鬼神,三湘热土浸透着英雄的碧血。

据统计,自1927年到1949年间,全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有370多万人。其中,湖南牺牲的革命烈士有20多万人,其中有名可查的有15万多人。

主席一家有6位亲人为革命献出生命;何长工家族中包括妻儿在内的30多名亲属惨遭杀害;贺龙的贺氏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050位!平江一个当时人口不足50万人的县,从1921年至1949年,全县先后有23万多人为革命牺牲,其中登记在册的烈士有21000多名。

数以百万计的先烈,没有活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但他们的牺牲,撑起了一个民族的苦难辉煌,让渴望摆脱屈辱的中华民族完成了一次精神洗礼。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革命,为着救国救民的真理

【特写】

“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

写信人叫陈觉,湖南醴陵人。1925年加入中国。1928年春,作为省委特派员,陈觉参与指挥湘东特委和醴陵县委组织的“醴陵年关暴动”。因叛徒出卖,1928年4月,他与妻子赵云霄分别在长沙和常德两地被捕。同年10月,陈觉在长沙牺牲。年仅21岁。

几个月后,赵云霄在给襁褓中的女儿喂过最后一口奶后,毅然走上刑场,牺牲时年仅23岁。她在给女儿的遗书中写道:“小宝宝,我很明白地告诉你,你的父母是员……望你好好长大成人,且好好读书,才不辜负你父母的期望。”

【长镜头】

盛夏的湘东,暑气腾腾。

在陈觉的家乡,醴陵烈士陵园中竖立着这对革命伉俪的铜像,夫妻二人紧紧相依,举目前方。

“让人痛惜的是,两人的小宝宝在当时的条件下,并没有健康生存下来。在陈觉赵云霄就义后不久,便也离开了人世。”醴陵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杨云志说,“每每讲到他们的故事,我总忍不住流泪,而参观者也是眼含泪花。”

在陵园陈列室的墙上,两张俊朗清秀的黑白照片,引人注目,照片的主人公是张挹兰和李家珍。

其中,张挹兰是同李大钊等19位革命者一同赴死的英烈。在先后登上绞刑架的20人中,她是最后一个受刑的,也是唯一的女性。

当局对张挹兰讲:“你年纪轻轻,又是个女流之辈,只要你说一声以后不干了,就放你出去。”又说,他们都死了,没人知道你说些什么……但张挹兰从容不迫,面不改色地走上了绞刑架……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广为传颂的名篇,而李家珍便是与刘和珍一同遇难的学生之一。1924年夏,李家珍考入北京大学。他曾异常兴奋地对同学们说:“求学得所,夙愿已偿,将来为国除妖,登民衽席,必当其任。”

就是怀着“为国除妖”的壮志,1926年3月18日,他参加了北方区委组织的“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在游行请愿时被段祺瑞政府的军警射杀,年仅21岁。

陈觉夫妇、张挹兰和李家珍,除了是醴陵同乡,他们身上还洋溢着一种共同的气质:青春。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卷中,青春注定是一抹亮色!

在很多革命遗址参观,墙上一张张肖像照下是简单的生平介绍,看得越多,心愈发揪得生疼。

他们生卒的“卒”,大多是1928、1929、1930、1931……这些在20多岁、30岁出头就牺牲的烈士,永远凝固在一张张清晰度并不高的黑白照片中。有些人,甚至没有留下一张照片。

这群年轻人,在当时,大多是社会的精英:高学历、家境优裕、前途光明。

是什么让他们无惧生死,勇毅前行?

陈觉出身于富裕家庭,1925年被党组织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是最早一批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年轻人。

张挹兰在北大师从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更与湖南同乡、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结为好友。受他们教导和影响,张挹兰逐步改变了原先“教育救国”的思想,开始热情地投身于大革命运动,投身于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斗争。

杨云志所长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湖南青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觉悟的门前,便是刀山剑树,我们是开门呢,还是不开门呢”,这是 “醉心救国事”的湖南青年邓中夏心底的声音。

门打开了,阳光便照射了进来。

就这样,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湖湘子弟,为着信仰,一步步遵循着内心的怒吼声,走向了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央。

【画外音】

醴陵市党史专家吴兴强:在近代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央,一批批湖南青年以集体行动的方阵,义无反顾地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最根本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激发了湖南青年的奋斗精神。

(平江起义纪念馆。 通讯员 摄)

牺牲,为着全天下穷苦百姓的利益

【特写】

说起平江起义,必然会提到“三月扑城”。

1928年3月16日,20余万农民组成的暴动队伍化装成挑担的、唱戏的、舞龙的、买菜的、道士等,向平江县城东的三阳街、城北的画桥、西街和南街集结。20余万人,像一股怒潮,汹涌不断。近百里的大道上,一直没有断过队伍。大家手执大刀、长枪,从各路冲进城里,和驻城的敌军展开激烈的战斗。

“三月扑城”虽然失败了,但锻炼了人民、武装了工农、积累了武装斗争经验。

【长镜头】

领导这场20余万农民暴动的组织者叫毛简青。时至今日,在他的故乡湖南平江县,到处都可以见到他的痕迹:简青学校、简青大桥、简青大道。

毛简青烈士故居也是当年平江县委机关驻地,讲解员方赛玉介绍:早在1921冬、1922年春,先后批准平年毛简青、陈茀章、余贲民加入了。1922年冬,平江建立了第一个党小组,次年冬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1925年,正式成立了平江地方委员会。

我们在陈列室的一个展柜里看到,1928年6月中央的一份《中央对湘鄂赣总暴动和平江问题的决议》文件,详细记载了当时平江员的人数。还有一幅图,呈现了1927年毛简青担任县委书记时平江县委组织架构序列表。

“正是因为有了的领导,平江的农动才非常有号召力和组织力。”方赛玉说。

但是对于彼时的大多数农民而言,他们能够理解,刚刚进入中国不久的主义意味着什么吗?

在当年,一个人口不足50万的平江县,为什么有20余万农民愿意跟着毛简青“闹革命”?

国家一级文物《分耕草册》。 通讯员 摄

在纪念馆另一个展厅,记者看到了一件“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分耕草册》。讲解员说,这是1985年一余姓老人无偿捐献的,土地革命时期平江县苏维埃政府给农民分田地的一个纸质实证。

据悉,余老捐献《分耕草册》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土地对于农民来讲意义深远,这个册子证明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这些都离不开中国,只有才是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

1931年秋天,毛简青奉命去湘鄂西中央分局工作,临别时妻子问他,“你走了,这个家还要不要?”毛简青亲了亲正在熟睡中的5岁儿子对妻子说:“家,当然要,我们干革命,正是为了家的幸福,特别是为了4万万人的家都能得到幸福。”

1932年秋,毛简青牺牲于湖北洪湖边的瞿家湾。1945年,在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为毛简青等烈士举行追悼大会。

【画外音】

平江县党史办主任李双龙:中国成立后,同志培养了毛简青等平江第一批员。随后,他们掀起农动,使一切权力归农会,通过减租减息平粜阻禁(要求平价把粮食卖给老百姓,同时阻止和禁止地主把粮食运出本地)、禁烟禁赌破除迷信、统一度量、组织信贷发展生产等,使平江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传承,让先烈精神永垂不朽

【特写】

汉寿烈士陵园,有一座无名烈士墓。

明媚阳光下,墓碑上“无名烈士之墓”几个红色大字,深情而凝重。一丛小花从旁边栏杆斜插而出,似乎正在以它的方式表达着一份崇敬。墓碑旁,绿意深浓,不时有鸟儿婉转啼叫,在这个肃静又不失生机的一角,安睡着20余名无名烈士的忠魂。

在湖南,还有许多这样的无名烈士墓。所埋何人、来自何处、为何牺牲,生前的经历如何,没人知道。

这些人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前赴后继。

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他们的功绩与世长存。

(4月3日,市民、游客来到湖南烈士公园,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田超 摄)

【长镜头】

2021年4月,汉寿烈士陵园新晋为省级烈士纪念设施,同时被评上的还有临澧烈士陵园、城步烈士陵园、株洲烈士纪念园以及郴州市湘南起义纪念馆。

至此,全省县级以上烈士纪念设施共有227处,其中国家级21处、省级17处。国家级数量位列全国第二。

这是什么概念?

湖南目前共有122个县级行政区,也就是说几乎每个县都有1-2处烈士纪念设施。

一座座丰碑,就是血与火熔铸的历史。

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三级主任科员刘文彬介绍,湖南烈士纪念设施主要有3大主题板块:以长沙、湘潭、岳阳为主体的“伟人将帅故里”,以浏阳、平江、茶陵、炎陵、汝城、宜章为主体的“工农运动热土”,以株洲、湘西、岳阳为主体的“红军光辉史迹”等。

2020年9月,总书记考察湖南,赞誉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

大大小小的烈士纪念设施里,长眠着数万湖湘革命先烈,成为湖南人不怕牺牲、献身中国革命的历史见证,也成为今天我们吸取砥砺前行精神力量的丰富宝藏、不竭源泉。

【画外音】

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三级主任科员刘文彬:近年来,“为烈士寻亲”成了为革命英烈和亲属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工程。随着烈士遗骸DNA信息抢救工程等工作的推进,以及社会各界寻亲活动的广泛展开,将有越来越多的“无名烈士”有根有源、有血有肉地复活。据统计,在“为烈士寻亲”行动中,湖南已为160多名烈士寻找到亲属和战友。

■记者手记

让英烈的故事鲜活起来

张权

采访中,我们一路听到湖湘英烈们悲壮的故事,心灵感到震撼的同时,作为媒体人也感到一种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如何更深更好地挖掘先烈们的事迹,讲好讲活他们的故事,让他们从历史中“走”出来,“走”进大众的心里?

今年热播的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让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这些历史人物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走”了出来。陈延年、陈乔年这对过去较少为人所知的革命兄弟,更成为当代无数年轻人追捧的偶像。7月4日,是烈士陈延年牺牲的日子,安徽合肥延乔路路牌下摆满的鲜花,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烈士墓前如雪片般堆叠的来信,让广大网友泪珠盈睫。

近年来,为讲好湖湘英烈的故事,宣传文化界做出了许多的努力,成效显著。从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到电影《血战湘江》,从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到电影《半条被子的故事》,从文献纪录片《中国出了个·故园长歌》到京剧《向警予》……这一系列的文艺作品,生动鲜活地再现了革命年代的青春热血,网上圈粉无数。

但是,对于灿若星河的湖湘英烈来说,我们所做的依然不够。还有无数我们熟悉的或不为人所知的英雄和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去讲述。让更多英烈的故事鲜活起来,这是最好的告慰,最好的传承。

继承先烈遗志,争取更大光荣,我们任重而道远!

[责编:邓玉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宗教语中的汉语成语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我国以后,佛家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南朝梁武帝就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出家去当和尚。唐朝的玄奘和尚花了十多年的时间,专程去印度取经,吴承恩以这事为主体梗概,铺衍虚构而成神魔小说《西游记》,可见其影响之深。由于佛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产生过多方面的影响,于是也就出现了许多来自于佛教或与佛教等宗教有关的成语。

譬如“当头棒喝”,就是一个例子。据说禅宗和尚在接待初学弟子时,常常不问其情由,即给以一棒,或大喝一声,要弟子不假思索,立即回答问题,以此考验他对佛理领悟的程度。有个马祖禅师,当弟子百丈参见他时,就对他大喝一声;后来百丈的弟子黄檗参见百丈时,百丈对他说:“佛法不是小事。当年我参见马祖时,他向我大喝了一声,震得我三天之内一直耳聋眼黑。”后来黄檗得道,弟子临济问他,什么是佛法大意?黄檗为了促其醒悟,一言不发,却举棒就打。连问三次,连打三次。临济被打得莫名其妙,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特地去拜见另一位禅师大愚。经他指点后,才恍然大悟。这就是“当头棒喝”的由来。

由于佛教等宗教影响的深远,一些与佛教有关的成语长久地在人民口头流传,有的早已被吸收成为汉语的语汇了。如:

一尘不染 大吹法螺 五湖四海 无风起浪 心心相印 水到渠成 水涨船高 想入非非 自作自受 拖泥带水 看风使舵 针锋相对 鸦雀无声 逍遥自在 逢场作戏 降龙伏虎 现身说法 种瓜得瓜 贼去关门 单刀直入 惟我独尊 借花献佛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狭路相逢……

佛教以外,我国还曾盛行过道教。道教炼丹求仙,画符诵咒,自称能羽化升天,长生不死。因而成语中也有直接来自道家语或由道家语演变而来的例子。如:“淮南鸡犬”和“鸡犬升天”这两个成语,就出于同一个道家故事:汉朝淮南王刘安一心炼丹修道,几近疵迷。后来丹炼好了,刘安全家人吃了丹药,全都升天成仙。残留的丹药撒落在庭院里,鸡和狗吃了后,也都升了天。这原本就是道家编造出来的神话,后因广泛流传,便概括成了两个常用的成语了。再如:点铁成金,回光返照,万应灵丹,灵丹妙药,脱胎换骨等等,都属这同一类型的成语。

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了解一些与宗教相关的成语,对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大有裨益。同时,对我们正确运用成语来表情达意,也是有帮助的。

这类与佛教相关的成语还有很多,如:

阿弥陀佛信佛的人用作口头诵颂的佛号,表示祈祷祝福或感谢神灵的意思。

出处:元·张国宾《合汗衫》第四折:“张寿友曰:‘阿弥陀佛,这个是谁?’卜儿云:‘这便是媳妇儿。’”

八万四千 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出处:《法华经·宝塔品》:“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

百丈竿头 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景岑禅师》:“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辩才无碍 碍:滞碍。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出处:《华严经》“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

辩才无阂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出处:《艺文类聚》卷七六引南朝梁王筠《国师草堂寺智者约法师碑》:“显证一乘,宣扬三慧,辩才无阂,游戏神通。”

超尘拔俗 尘、俗:指尘世、人间;拔: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超尘出俗 尘、俗:指尘世、人间;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超度众生用念经来使死人脱离苦海。也泛指做善事。

出处: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七回:“昨晚道场圆满,正要回来,女众们都劝我道:‘千难万难出来一次,夜间钟法上放焰口超度众生,极有功德,怎的不看看去?’因此在寺里念了这一夜佛。却有甚事谈论?”

超世拔俗 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同“超尘出俗”。

晨钟暮鼓 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出处:唐·李咸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成佛作祖指修成佛道,成为祖师。比喻获得杰出成就。

出处:《白雪遗音·马头调·小尼姑》:“成佛作祖待作甚么?陈妙常也曾还俗过。”

慈悲为本 慈悲:慈善和怜悯。原佛教语,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

出处:《南齐书·高逸传论》:“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惟机,低举成敬。”

此中三昧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出处:唐·李肇《国史补·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大千世界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九:“长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师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

刀山剑树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出处:《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引《冥报拾遗》:“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树。”

顶礼膜拜 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

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十四回:“又添一个青年女子,顶礼膜拜,行状举止,仿佛慧娘。”

遁入空门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出处: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法海无边 佛教中比喻佛法广大如大海,无边无际。

法力无边 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后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佛法的力量没有边际。比喻力量极大而不可估量。

出处: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三折:“小圣我法力无边,通天达地,指山山崩,指水水跑。”

返本还源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宝峰文禅师法嗣》:“一年将欲尽,万里未归人,大众总是他乡之客,还有返本还源者么?”

返观内视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出处:清·蒲松龄《〈王如水问心集〉序》:“即此宜得之公心,返观内视,而九幽十八狱,人人分明见之矣。”

返观内照 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出处: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十五》:“于此不得其解,而见彼之捐弃物欲,返观内照,近于切己体察。”

返视内照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出处:《禅真逸史》第十七回:“澹然凝神静养一会,早听四野鸡鸣,于是垂目低眉,返视内照。”

返照回光指用佛性对照检查,自我反省。

出处:元·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等柳翠来时,击响云板,唱两句道《雨霖铃》:‘今宵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其间返照回光,同登大道。”

方便之门 方便:本佛家语,指灵活对待。原是佛教指引人入教的门径,后指给人方便的门路。

出处: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维摩见柄,盖申方便之门;道安谢归,思远朝廷之事。”

佛性禅心 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出处:《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

功德圆满 功德:佛教用语,指诵经、布施等。多指诵经等佛事结束。比喻举办事情圆满结束。

出处:隋·隋炀帝《入朝遣使参书》:“奉五月二日诲,用慰驰结,仰承衡岳,功德圆满,便致荆巫。”

函盖乾坤 佛教语。原指泯合无间。后指言语诗文契理或一心专志而绝无杂念。

出处:《五灯会元·云门偃禅师法嗣·德山缘密禅师》:“我有三句语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

诃佛骂祖即斥骂佛祖,比喻不受前人束缚。

出处:元·许谦《与赵伯器书》:“不然,则梯接凌虚,而遽为此诃佛骂祖耳。”

灰身灭智 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出处:隋·智顗《四教仪》:“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

灰身泯智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同“灰身灭智”。

极乐世界 佛教指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后泛指幸福安乐的地方。

出处:《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见性成佛 性:本性。佛教禅宗认为只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可以成佛。

出处: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五:“久参泐潭,潭因问:‘禅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子作么生会?’师曰:‘某甲不会。’”

剑树刀山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出处:《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引《冥报拾遗》:“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树。”

降龙伏虎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出处:南朝梁·慧皎《梁高僧传》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龙。”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

冷暖自知 水的冷暖,只有饮者自己知道。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只有自己知道。

出处:唐·善无畏《大日经疏》卷十二:“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六尘不染 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指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出处:唐·武三思《孝明皇后碑》:“六尘不染,孤标水上之花。”

六道轮回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

出处:唐·张说《唐陈州龙兴寺碑》:“圣人有以见六趣轮回,是无明网,故决之以定力。”

六趣轮回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同“六道轮回”。

芒芒苦海 佛教语,辽阔深远的样子。比喻苦难无穷无尽。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6卷:“嗟见南山尘,积年为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澜。”

梦幻泡影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梦境、幻术、水泡和影子一样空虚。后比喻空虚而容易破灭的幻想。

出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普度群生 佛教语。指广济一切生死苦海中的众生。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讲经说法,广开方便之门;普度群生,接引菩提之路。”

普渡众生 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人。佛教语。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渡众生,号作无人师。”

清规戒律 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出处:《释门正统》:“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刃树剑山 刃:利刃,刀。原是指佛教中的地狱酷刑。后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地方。

认鸡作凤 佛教指认凡庸为珍贵。

出处:《万善同归集》卷一:“如楚国愚人认鸡作凤,犹春池小果执石为珠。但任浅近之情,不探深密之旨。”

认影为头 佛教指认虚作实。

出处:《景德传灯录·月轮禅师》:“所以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认影为头岂非大错?”

如是我闻 如是:指佛经经文内容如此;我闻:阿难自称我闻之于佛。佛教传说,后为佛经开卷语。

出处:《佛地经论》一:“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

三十三天 佛教称欲界第六天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

出处:《胜鬘宝窟》卷下:“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国言悉怛梨余恶卫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国音不同耳。”

三兽渡河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后泛指修行。

出处:《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善男信女 佛教原指皈依佛法的男女。后泛指信仰佛教的男男女女。

出处:《金刚经·善现启请分》:“善男子,善女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舍身求法 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生老病死 佛教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今泛指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鸡猪鱼蒜,逢著便;生老病死,时至则行。”《仁王经·无常偈》:“生老病死,事与愿违。”

四大皆空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出处:《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醍醐灌顶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出处: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天女散花 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出处:《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万劫不复 佛教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一个过程为一劫,万劫就是万世的意思。指永远不能恢复。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莫将等闲空过时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小事。”

五体投地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出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西方净土指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

出处:唐·李白有《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诗。

纤尘不染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出处: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宋·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现身说法指佛力广大,能现出种种人相,向人说法。现指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来说明某种道理。

出处:《愣严经》卷六:“我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一:“亦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

香花供养 供养:奉养。原为佛家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

出处:《金刚经》:“以诸花香,以散其处。”

香火因缘 香火: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香和灯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香火因缘”。指彼此契合。

出处:《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香火姻缘 香和灯火都用于供佛,因此佛教用来比喻彼此意志相投。

出处:《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香象渡河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出处:《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这座山西“最富”的小城,为什么最具英雄气概?

▲ 吕梁方山积翠乡,雄浑壮美黄土梯田。摄影/刘和平

-风物君语-

山西吕梁,究竟有多富?

作为山西最年轻的城市,“落后”、“穷”是吕梁甩不掉的标签。在人均“煤老板”的山西,从大山里走来的吕梁,的确稍显“稚气”,仿佛仍有当年“遥指杏花村”的牧童气息。

▲ 吕梁市临县碛口古镇。摄影/刘昌

但恰是吕梁这个“山窝窝”,孕育了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古镇,从这里走出的晋商,既善重义,铺陈出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也是在吕梁这片“表里山河”,养育出于成龙、刘胡兰等一众廉吏英烈,走出了贾樟柯这样优秀的电影人。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山西吕梁,非但不贫穷,反而是一个富足自洽的城市。

“人说吕梁好风光”

对山西的初印象,是小时候听郭兰英唱《人说山西好风光》:“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

山西吕梁市,就坐落在汾河与吕梁山初相遇的地方。

为吕梁市命名的吕梁山,坐落在山西省西侧,像是一道天然的分界线,横亘于之间。南北走向的吕梁山,纵贯吕梁市全境,黄土、丘陵,沟壑纵横,占据全市面积的92%。

▲ 交城县庞泉沟,吕梁山。摄影/刘和平

厚重的黄土层,在吕梁山西侧堆积,入目皆是无垠的黄土圪梁。汾河行至吕梁,将吕梁山体切碎后,在其东部冲积出一片精耕细作的汾河谷地。

▲ 天下黄河第一湾,位于陕西清涧县玉家河镇舍峪里村和山西省石楼县辛关镇马家畔之间。摄影/

塑造吕梁的,还有自天上而来的黄河水。在河套平原大拐弯后,黄河一路向东撞上吕梁山,转头和吕梁山脉并行南下,出壶口,过风陵渡,再度滚滚东去。洋洋洒洒的黄河,以一种潇洒的姿态奔涌前行,在中国地图上写下一个气势磅礴的“几”字,却也不失温柔地留给吕梁一个“出口”。

▲ 壶口瀑布揽胜。摄影/张路生

刀山剑林的吕梁,最广人诟病的莫过于闭塞的交通。被黄河支流切碎的大地,很少有平坦的地方。然而所有的绝境,总会有一道裂痕可以渗出光亮。碛口古镇,就是古时吕梁的一束光。

▲ 碛口古镇。摄影/杜红

位于吕梁临县的碛口镇,西襟黄河,东依吕梁山,与陕西榆林仅有一河之隔。本是黄金水道的黄河,却在碛口镇分出一条支流湫水河。裹挟着大量砂石的湫水河,拦腰冲入黄河,冲出一片暗礁浅滩。于是,“黄河行船,谈碛色变”,除了个别经验丰富的老艄公,几乎没有人敢在碛中行船。

▲ 黄河碛口渡口。 图1摄影/刘亮亮;图2摄影/刘昌

满载货物的商船,只能在碛口停泊,而后改为陆路运输。襟带内蒙古、晋陕商道的碛口镇,成为了“被黄河选中的城市”。

“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驼满街流。”内蒙古、山西、陕西盛产的药材、皮毛等货物,沿着黄河水运而来,在碛口转旱路后,由骡马运输至太原、京、津等地。等这些商队返回时,又携带了大量丝织品、茶叶、煤油等物资,经由碛口转运至西北各地。

▲ 吕梁市石楼县,旅游公路穿过绵延横亘的大山直通“黄河第一湾”。 摄影/刘亮亮

根据资料记载,山西乔家大院的财东,以及四大家族的孔祥熙,都曾在碛口镇做过生意。黄河沿岸至今还在传唱一首民谣:“九曲黄河十八弯,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属碛口金银山。”

吕梁英雄传

一个城市的精神内核,往往是由人塑造的。英雄,是吕梁人的群体画像。

久居深山的吕梁人,在与天斗、与地争的生存环境中,磨练出一股异于平原居民的悍勇。连绵的群山,呼啸的北风,将“不拐弯”的大山性格,注入吕梁人的基因。甚至是在方言上,吕梁话也完全迥异于晋中方言的水流十八弯,而是在一字一句中,都滚满了石头的叮当脆响。

▲ 离石,金色黄土坡。 摄影/刘和平

古时候的吕梁,一直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的交界前沿。中原文化的温厚重义,与游牧文化的豪放仁侠,在吕梁交织浸淫。

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吕梁人,多多少少都沾染了些豪爽、坚韧。从吕梁文水县走出的武则天,可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或许也和其坚韧的吕梁性格有关。被康熙评价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也因着坚韧、刚毅的风骨,成为清代官场上的一股清流。

▲ 吕梁市文水县武则天纪念馆。 摄影/吕庆和

从“出名要趁早”的普世标准来评价,于成龙显然是一个“后进生”。明朝初年,官场贪污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是选拔人才的乡试、会试,都未能幸免。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于成龙从吕梁出发,前往省城太原参加乡试。当时的太原考场作弊成风,考官甚至公然行贿受贿。目睹这一情形,于成龙在试卷上直抒己见。乡试的结果,自然是榜上无名。

▲ 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于成龙文化园,天下第一廉吏 于成龙。摄影/杨少华

或许是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想法,即便承担着整个家族的生活重担,于成龙也始终未曾放弃过读书明志。待于成龙初入仕途时,已是清朝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此时的他,已经44岁了。

这一年,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怀揣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前往遥远的广西罗城。彼时的罗城一片荒芜,城内只有六户居民,作为县令的于成龙只能借住在关帝庙中。

▲ 离石,金色黄土坡。 摄影/刘和平

在于成龙“治乱世,用重点”的治理下,仅仅用了三年时间,罗城县的气象焕然一新,被当时的两广布政使金光祖评为全省的榜样。后来,无论是主政合州,还是在黄州任知府,又或在武昌平乱,于成龙总能以“吕梁性格”,见招拆招。

从政二十余载,于成龙从未忘记过初心。在江南任职时,他“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的百姓,甚至为他取名“于青菜”。在于成龙去世之后,“金陵人为之巷哭。远近闻之,皆辍市,如丧其亲”。

▲ 吕梁文水县,刘胡兰纪念馆。 摄影/任得中

无论在哪个时代,“伟大”总是值得被歌颂的,然而很多“伟大”,都是由一个个“微小”组成。

1947年,吕梁文水县的15岁少女刘胡兰,面对军和地主武装的威胁,坚贞不屈,甚至从容地主动躺在铡刀下英勇就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不仅仅是刘胡兰的题词,更是每一位吕梁人,在那个特殊年代做出的选择。

▲ 兴县晋绥烈士陵园。摄影/刘亮亮

在抗日战争时期,大量日军入侵吕梁。敌人的刺刀固然冷峻,千千万万个吕梁人依然选择愤而起身,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这样的英烈故事,被山药蛋派作家马烽和西戎写进了《吕梁英雄传》,成为后世吕梁人的英雄主义梦想。

你买的山西特产,made in 吕梁

在外人看来,群山是吕梁的桎梏。但在吕梁人眼中,起伏的吕梁山是最自在的游乐园。漫山的酸枣、木瓜,总能引得孩童呼朋引伴。

▲ 兴县张家湾村枣农在劳作。 摄影/刘亮亮

“吕梁山,多煤炭,走路煤绊脚,摔个跟头变成黑大汉,随便抓一把,点火就烧饭……”山体宽大的吕梁山,绝非是一座“穷山”,反而是一座资源丰富的“金山”。

根据资料记载,目前吕梁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有40多种,其中储藏量最大的当属煤炭。在吕梁,其中有1.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下,沉睡着一片黑金森林,占据了吕梁总面积的54.3%。

即便在今天,煤炭已然成为吕梁,乃至整个山西的标签,但在吕梁普通人的心中,更有吸引力的,还是树梢的红枣、核桃,枝头的沙棘,杯子里的汾酒,以及筷子夹的美食。

▲ 方山县沙棘。摄影/刘亮亮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烟雨朦胧的凄苦之感,仿佛和吕梁的整体气质不太搭,所以此时急需一杯杏花村汾酒,来吕梁山慰藉清明节气特有的凉意。

产于吕梁汾阳的杏花村汾酒,有着久远的酿造史。宋朝的《北山酒经》曾记载:“唐时汾州产干酿酒。”这种清香型的白酒,清澈干净,入口却绵甜味长。在山西人的宴席上,汾酒的身影从未缺席过,作为山西人的精神图腾,一杯清香的汾酒是餐桌上的最佳气氛担当。

向左滑动

▲ 图1: 汾阳杏花村。图2:中国汾酒城一角。 摄影/刘亮亮

在吕梁的街头,摆在树荫下的小摊,多数是在卖柳林碗托。由荞麦做成的碗托,紧紧地贴在碗内,从外观上有点类似于年糕。旁边的小桌上,摆放着辣椒、陈醋、蒜泥等六七种佐料。用一把锯条一般的小刀,在碗托上随意划上几道,碎成小块的碗托和蘸料充分融合。

向左滑动

▲吕梁美食。图/视觉中国

由头茬辣椒做成的辣椒油,又香又辣,将略显寡淡的碗托,衬托得更加劲道,吃起来有种面皮般的绵糯。吃上几口,经常会被辣得出汗,需得猛灌一大口沙棘汁才能解辣。

早上喝碗羊杂割,闲暇时来份碗托,这可能就是吕梁人自洽且富足的时光。

- END -

文|莺时

图片编辑|陶子

地图编辑|Papri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