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形容二战惨烈的句子简短(形容二战惨烈的句子)

形容二战惨烈的句子简短(形容二战惨烈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抗战时期有多艰难?大多军人骨瘦如柴,吃饱饭的战斗力都很强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的最大浩劫无疑是日本在二战时对我们发动的侵华战争。据悉在为期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累计伤亡了3000万人以上,而日本则只伤亡了130万以上。这数据巨大的差距,是两边军队的战斗力的直观体现。如今许多人都认为抗日战争之所以会这么困难是因为双方武器的因素,当然武器无疑是决定军队战斗能力的重要体现,但还有一个方面,那便是军人的体质。

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多数军人都骨瘦如柴,而那些吃饱饭的反而战斗力都很强。其实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我国的军人的伙食都还说的过去,而在全面抗日战争开始之后我人的伙食便急转直下。尤其是在丢失了大量的国土之后,国家只能靠着西南几个省的物资以维持全国的军队。因此当时的食物非常紧缺,而且还因为其存在嫡系部队和非嫡系部队之分,导致内部克扣军饷的情况严重,最后落在寻常部队手中的粮食也就非常稀少。

而当时在敌后作战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就更为困难了,虽然新四军和八路军没有扣押军饷的情况,但他们要在敌后根据地,在日军的眼皮子地下,斗争和和战斗。而且由于日军的扫荡,极大危及了我军的生存空间,他们没有粮食,便只有在山上找一些野菜野果,甚至树皮来吃。

而且在当时,由于我国的士兵经常要长途跋涉花费非常多的体力以到达作战地点,一到,没经休息便要同日军战斗,战斗力自然会大打折扣。而在抗战的末期,往往会发现能吃饱饭的部队,战力都会非常不错,甚至在与日军的白刃战的时候都不落下风,这便是当年抗战的艰难之处。

5本二战题材的网络小说,战争描写全面而大气,看得热血沸腾

大家好,我是小马哥,今天给大家推荐5本二战题材的网络小说,战争描写全面而大气,看得热血沸腾!

第一本:《决战第三帝国》 作者:远征士兵

书评:主角因为元首的黑科技穿越时空去了二战,成为了一名德国士兵,从而开始他的“传奇”生涯!小说主角秦川带队考察从海里打捞出来的潜艇时,出现灵异事件,而后他穿越到战场上的一个小兵身上,直面炮火和杀戮,他十分想静一静,然而马上就要攻击了,被他点名一起去作战,一场仗接着一场仗,不错的二战德国视角题材小说。看了好几本穿成元首或者元首身边人的小说,从普通士兵做起无疑更有新意,但对作者来说也是一大挑战。战争描写不错,设定也很细致,看得出作者确实是认真在写。穿插的人物描写跟小情节描写也更丰满了主线。作者对各种热武器的介绍比较详尽,这是一本男人的书,战争、武器、冲击、热血!推荐!

第二本:《新二战之鹰击长空》 作者:奶瓶战斗机

书评:以空战为核心的二战小说,穿越到二战时的美军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历经太平洋,欧洲及亚洲战场,资料详尽,细节合理。主角是美国陆航飞行员,相比于各路穿德穿苏的二战书要让人耳目一新。基本包括了美帝的重要空战,地面部队作战都很少。整本书也主要描写的是空战,对很多飞机的性能特点,以及空中战术介绍的很详细,而还算不错的文字质量也并不会让行文枯燥。

第三本:《帝国的崛起》 作者:终极侧位

书评:穿越十九世纪末至二战德国,养成一代帝国。穿越成19世纪的巴伐利亚王子,然后救为了自己不被“革命”而雄起的故事。穿越到一战前的巴伐利亚王子,为避免战败丢掉王冠,努力地改变着一切。本书看点:一是外交方案,拉拢美国是核心,然后是给其他列强放血,比如布尔战争,日俄之争等等;二是BB党的福音,各种战舰纷纷问世,并卡住时间节点,让英国人的前无畏舰开工即落后;三是新技术装备的应用,机枪坦克飞机持续改进中。德粉及一、二战爱好者或可一观,考据文,读者不少德粉及一、二战历史爱好者、军迷。军备及海战部分亮点,整体文笔水平线上。

第四本:《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 作者:锋锐

书评:二战穿越文开山作,后面越来越精彩。主角重生平行空间二战时期,变成了一只白皮黄心的德国牌香瓜。因一场意外回到二战时期成为了德国的副元首,穿越一场岂能无所作为,历史的车轮从此改变了。各种配角智商在线,各种国家层面的争斗写的都很深刻,真的看得很爽。明明是超严谨的军事文,战争描写全面而大气,又带着逐字逐句考究的谨慎精密,可是不经意间又带出一点点幽默,让你欲罢不能。作者用词考究,专业知识写的非常用心,对于所有对二战历史、风貌、军事、政治有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不容错过。

第五本:《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 作者:月面

书评:异界后宫二战军事穿越流。本书就是主角穿越到一个有神姬、战姬的二战时代并引领德国的故事。主角从现实中穿越到了二战前的德国,原德意志共和国总顾问,现NERV领导人、德国实际统治者、企业家。这本书对于全球局势的分析以及战争的推演都很精彩。日常的描写占据了不少篇幅,不喜欢的可以跳读。本书三观奇正,主角杀伐果断,妹子们萌得自然而然;最难得的是,热血桥段泼起狗血来居然丝毫不让巅峰状态的奥斯卡。特点是黑科技、萌妹子、欢乐吐槽向,喜欢看不是那么厚重的、爽快点历史战争文的朋友可以一看!

想看其他类型的书单推荐,可以点击上方头像,关注小马哥推文,十多年书龄,每天推荐好看的小说,让你从此告别书荒!

战俘、巧克力与女人——二战时期德国腹地的隐秘之恋

1945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德国女性在农场劳作。

二战期间,上百万的法国、比利时等盟军战俘被德国扣留。无军衔的普通战俘必须工作,地点可能在农场、工厂或企业。由于维希政府的合作态度,对法国或比利时战俘的看守非常松懈,这使他们逐渐融入了德国普通民众的生活。

困在德国腹地的战俘似乎生活在一种另类现实中。他们被迫与家庭和过往生活切断联系,却成为德国后方的重要劳力。德国妇女很难见到前线的丈夫或父亲,却得撑起后方经济。在劳动中,有些战俘与德国妇女互相爱慕,渐生情愫。德国政府严厉惩罚这种隐密关系。然而爱不分国界和种族,人类天性保有其天然的权利。

德国学者拉斐尔·谢克的著作《隐秘之恋:二战中的西方战俘与德国女人》开启了这段尘封已久的小人物历史,揭开了战时德国大后方社会的真实面相。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副教授葛君,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讲师徐之凯,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讲师王琼颖近日在上海思南文学之家围绕该书做了一场对谈,共同探讨这段二战时期的“隐秘之恋”。

《隐秘之恋:二战中的西方战俘与德国女人》,拉斐尔·谢克著,汪文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

葛君:各位读者大家下午好!我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葛君,个人的研究方向是冷战史和德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于编辑找我做座谈,我感觉这个题目确实很吸引人。隐私的问题带有一种猎奇的性质,特别是其中涉及女性。

这个主题跟我们过去涉及的女性话题不一样。如果对于战后德国历史比较熟悉,大家会了解到,战后德国女性撑起了德国的半边天,甚至也在战后初期有着严苛的遭遇,例如迫于生计不得不向盟军军官出卖自己的肉体换得一些生计。而这本书其实告诉我们的是,二战时期的德国,在它如日中天的时候,在我们认为它几乎要把整个欧洲都要征服的阶段,德国女性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她们和战后德国女性的遭遇是类似的。我的直观感受是,核心的问题可能还不见得在于德国女性地位的问题,而在于战争的过程中所带来社会变化,影响到我们认为的所谓“出轨”,和当地战俘发生恋爱关系或者男女关系的问题。

在读此书之前,我感觉战后的德国女性属于受压迫者——因为战败了,她们没有了社会地位——那么在战时她们是不是高人一等?我一开始看到这个题目设想,女性在跟战俘之间的关系中,她的社会心态是不是有点不太一样,类似我是来玩玩你们的感觉。但从书的具体内容来看,又和我的设想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德国女性跟战俘为什么会发生暧昧的关系、肉体关系,作者举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原因,有一个原因是很简单的物质享受问题,物质享受的问题不单单是战后所要面对的,战时也是存在的问题。比如德国在战时有一些巧克力供应,但它没有办法制造比较优秀的、味道比较好的巧克力,而那些英法战俘可以接收到英国红十字会的接济,红十字会可以给他们送瑞士生产的巧克力,味道很好,这些战俘就拿这些巧克力跟当地的德国女性献殷勤,吸引到很多德国女性跟他们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他带有的初衷,发生这些隐秘关系的行动背后的原因,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跟我们现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出轨问题一样日常,不过这种日常的原因又可能是由于战争带来的,比如物资匮乏。

第二个方面,这些故事让人联想到现在社会的问题。现在也有破坏军婚罪,军人家属如果出轨了,是要按照很严厉的法律要求来审判的。这从大家日常生活来看不太容易接受,无非是男女出轨问题,不上升到法律,不是重婚罪,出轨的后果不过是离婚,判离婚后你们再怎么样,法律不管的。但对军人来说就是特殊的状态。他们一方面作为普通人,七情六欲,带有自己私人情感,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是跟整个国家联系起来的,一旦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涉及到军队层面就涉及到国家层面,对待这个问题的处理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它有一个专门的刑法来处理。军人这样的特殊职业所带来的特殊性,这种东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太容易遇到,周边军属相对少或者相对稳定,但是问题是一旦遇到战争,军人开始上到前线,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更加的突出和明显。所以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战争所导致的,女性的问题还是其次。

最后讲一点感悟,这本书里有一个案例让我感到特别发人警醒。一个女性出轨了,她是军人的妻子,出轨后,根据当时的法律对她进行处理,破坏军婚。但是遇到一个问题,他发现妻子的丈夫,被“戴绿帽子”的那个男人回来之后,原谅了他的妻子。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既然丈夫已经原谅了妻子的出轨行为,作为国家的法律,还应不应该对妻子的出轨行为施加一定的惩处?最后选择不应该。这在我看来,充分反映了我们过去所理解的纳粹极权主义现代化国家当中,本身所蕴含的纳粹党对于传统价值的坚守。那种传统价值就是,他认为国家权力不应该凌驾于家庭父权之上。家庭中谁说了算,丈夫说了算或者父亲说了算,如果遇到家庭内部问题,作为父权的最高统治者丈夫决定原谅妻子,作为国家就没有必要再对妻子作出任何惩戒,哪怕这个行为在国家法律系统当中是有罪的或者应该受到惩处的。这本书引伸出来的案例其实特别能够展示战争时期后方德国的复杂性,也对于我们如何重新认识纳粹德国的所谓现代化的集权,提供了很多新的丰富的资料。

王琼颖:我是来自苏州大学的王琼颖,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19-20世纪德国社会史,包括德国城市史,但德国二战历史恰恰被我排除在外,因为我个人觉得这个体系非常复杂,以我的能力或许不能够完全把握。所以今天我更多是作为读者的身份来谈一谈我对这本书的想法。首先,这本书打破了我的一个固有印象,这个印象是什么呢?我们讲到德国俘虏、盟国俘虏、苏军战俘的时候,会认为战俘营应该是封闭强制隔离的场所,战俘是被完全剥夺人身自由的群体。我想在座的各位,可能很多也跟我一样把战俘营和集中营画上等号。实际上,事情并不是这样的。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最开始是带着不满的,因为翻开目录,粗略浏览发现,既然是讲二战期间的敌我恋情,居然苏联战俘是缺席的,或者涉及很少。然后我就很懵:众所周知,苏军战俘在二战的时候是德军俘虏的大头,不写,我觉得它立论基础是不是有问题?但开始阅读之后,发现“错”的可能不是作者,而是我。为什么这样讲?

这本书处理的战俘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群体,比苏联战俘群体能够延伸和发挥的空间更大。我们知道,苏德之间在战争时期是高度尖锐的敌我矛盾,要考察这样尖锐矛盾关系下面的两性关系,一个是客观上很难,德国人如果抓到苏联人和德国妇女谈恋爱,直接被处死;而哪怕是送点东西,德国妇女也可能要被判刑。在这种状况下,不管抓奸还是抓谈恋爱就很难了。苏德关系的紧张就像一根被拉紧的橡皮筋,一崩就断,在这种状况下讨论私人关系或两性关系,可以探讨范围其实是很有限的;或许可能的处理路径是探讨高度紧张的国家关系下面私人情感的走向,或者是从性别史的角度讨论男性支配与征服是不是在战时被颠倒过来,又或是涉及一些纳粹德国平民抵抗意识之类的内容——但在我看来,这些处理都将相对偏向形而上。然而对比苏联战俘,法国战俘、比利时战俘与德国女性的交往情况就不太一样,这种交往不仅是前面讲到的两性之间征服与支配,可以更多的内容其实更多,涉及到方方面面,甚至我们可以从这些普通但又不寻常的战时日常生活中窥探第三帝国国家和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比如外交、司法体系、劳动力关系、种族政治甚至是语言,语言也包括在里面。

我们先讲语言,因为语言这个话题比较有意思,谈恋爱首先得“谈”。虽然法国战俘、比利时战俘在德国被关押或充当劳动力,大多数人其实是不会德语的,因此他们与德国女性的交往首先需要跨越的是语言关。而且我们看到的情况时,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双方都在努力地学习对方的语言——甚至使用一种混杂的语言进行表达。当然这种战时的特殊交往方式,不是说今天已经绝对消失了,而是我们发现在这些涉及情感或者欲望的故事中,基本上所有主角都是比较底层的平民女性,书里读到最高级别的女性是地方上的一个妇女会的会长,但其实可能身份也就是女工或者是农妇。那么这些人在今天,或者说在过去的和平时期里,在她们的生活中其实是不会大量接触外国男性,也没有学习外语的必要和动机。

二战集中营里的女性战俘

但语言不仅体现在日常交往交际当中,还体现在政策层面。这本书里讲到,为了防止在德国战俘欲行不轨之事,官方发布公告禁止战俘跟德国女往。但公告是分成德语和战俘国籍国的语言分别发布的。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官方是说“禁止与妇女打交道”,法语用的是“commerce”, 但德语的“打交道”用的是“Verkehr”,这个词其实隐含“发生性关系”的含义。语言的模糊性,导致纳粹官方审理案件时就会出现很多不确定性,战俘是有律师的,可以通过案例陈述,法条陈述给战俘寻找最大的斡旋空间。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对于德国女性和对于战俘来讲,他们就会有不同的处理,这也是这本书体现语言的方面。

因为我自己也做过一些涉及纳粹史的内容,比如本书提到司法体系时就给我比较深的印象。一般我们在提到纳粹司法体系,更多是从宏观角度出发,首先纳粹德国是一个党政一体的状态,纳粹党高度控制着德国社会、德国的政治,然后纳粹党进入到了司法体系,出现司法系统和纳粹党的纠葛,比如我们会想到海德里希与内政部次长斯图尔特在万湖会议围绕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的法律依据的交锋。但实际上这些都是政策层面上的、非常宏观的。然而本书提到的纳粹司法体系与政党的纠葛是非常具象和日常的。虽然与德国女往的战俘按照军法处置,而德国女性跟战俘发生两性关系则按照民事法处置属于战俘政策的范畴,但它的具体判例就涉及到日常生活。首先我们会发现在基层那些地方,原来传统的德意志司法的、法律的机器还是在运作的,同时纳粹也有自己的司法体系,包括种族法,也是在运作的;其次我们同样可以清晰地看到第三帝国司法体系与政党纠葛不仅仅是在万湖会议这样高层的场合,也存在于普通人当中,而且由于每个案例各有不同,因此复杂程度更深。

第三个让我觉得以小见大的问题,可能就是种族政治,其实也类似于前面讲的司法问题。纳粹德国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我们可能最多从犹太人上来理解它,但实际上种族政治控制着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对待战俘、女性。从战俘来看,法国战俘比较高级,苏联战俘是最底层的,一旦犯上就被处死、被送去集中营。德国妇女也是如此,女性的种族和国籍是法院的判罚依据:是不是雅利安妇女,是不是混血;是不是居住在波兰、苏台德这些地方;又或者表面上国籍是德国,但其实不是德意志人或者不是雅利安人。这些情况都在案例中有所表现。他会考虑如果你是雅利安人,你跟法国人发生的恋爱关系,战俘判的比较重一点,妇女也会判的比较重一点。如果你是波兰人,但是你有德国国籍,没事,各干各的。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体验,是在一个个案例,一个个日常事件——可能只是送送巧克力或者草堆后面谈恋爱——背后,隐藏着纳粹德国的政策、制度到底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运作的。它完全不会像我们在读一些严肃的学术作品,完全是从政策角度进行评价,不考虑“人”的因素。当然这本身与本书的选题有关,更多是基于社会层面的讨论。既然社会是由人来组成的,那么单纯研讨政策、条例显然无法触及其中的各种各样不同的变动,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看法。

徐之凯:我是上海大学的徐之凯,主要是做二战史和法德关系研究。拉斐尔·谢克使用的档案很多是德国的审判记录,还有大部分档案是从哪里来?法国卡昂受害者纪念馆里,那边有一个大型的档案中心,我之前是做法德关系研究,也去战后遇难者纪念馆查过档案的,跟拉斐尔·谢克年份差不多,所以很可能和他打过照面。作为拉斐尔·谢克的同行,我以我的专业研究的视角和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这个作品。

首先大家要意识到一点,我们现在看到的书,里面这些例子,全都是特有的案例,并不能代表战俘问题在二战当中常态。为什么?因为人数最多的东线战俘遇到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他们不会接受审判,直接被枪决,跟他们在一起的妇女都会遭到严苛的对待,拉斐尔·谢克讲的事完全是基于西线战俘来讲的。虽然他们数量很大,而且可能在西线战俘里普遍存在,但这是特殊问题。

战俘这个群体也是要区分的,拉斐尔·谢克看的是德法档案,主要把关注点放在西方战俘里档案最多、最完全的法国和比利时战俘,带一点英国战俘。这给我们带来一个印象,看完这本书会觉得案例很多,非常生动,写得绘声绘色。这是有价值的,但在这里要意识到,他讲的战俘不是字面意义上这么简单。比如里面提到最特殊的一点,是战争前期1939年到1940年最早一批战俘,从捷克和斯洛伐克到法国的战俘。为什么他们特殊?他们最早进入德国,他们在德国有一个战俘身份转化程序,战争后期的1943年、1944年,他们几乎可以等同于一半的德国人,转化为当地劳动力,很多所谓的“隐秘之恋”就发生在这个人马上就要变成一个被正式承认的身份的时间点上。然后大家来找他,然后再把他审判,就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况。还有一个群体,英国人。大家可能认为跟法国、比利时、捷克和斯洛伐克的这些战俘关系好,这是正常的,因为他们很早就来了,而且他们被迫认同了德国的这套体系。英国人一直抵抗的,即使在战俘营也拼命跑的。英国人的特殊前提就是,在整场战争过程中一直在寻求跟英国搞好关系,从1941年开始想跟英国结束战争,这种情况下,对于这批战俘的处理也是有特殊性的。

1945年2月,被德国占领的法国地区,女人在街上桶里找食物。

从战争后期,1942年、1943年一直到1945年,从法国调过来的劳力,他们已经不是战俘,而是给德国人充当劳动力使用。这批人进来以后不涉及前面讲的身份转化问题。他们的人数最多,又要遭到强制收押的境地,待遇又不同。战俘本身就是很复杂的群体,虽然已经做了很明确的定义,但是仍然不一样。

为什么在这方面我很有感触?这段历史在战后是有不同的解读的,并不是由《隐秘之恋》最先揭示出来。书的序言也讲到,法国学者安布里埃,他建立一种法国的民族抵抗式的话语,他讲这批战俘虽然在战场上输了,被德国人抓去做战俘,但是他们在战场后方征服了德国女人,这是一种感情上的征服战,我们法国赢了。这种话语这在法国战后寻求二战历史的解读上有它的存在意义。大家也可以关注一下我最近写的书评,或者我有关二战抵抗记忆这个专题的历史研究,是相关的主题。

对于这段历史的解读随着年代变化,其实一直不断在变。我们讲拉斐尔·谢克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它给了我们不同人群在战争时期相互接近相互融入的历史。严格来讲,他们的隐秘之恋绝大多数例子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爱情,怎么形容?我没有一个非常直白的讲法,我用一句古诗:“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在二战时期大量德国男人被征发到战场的时候,这些德国女人在背后支持德国经济,满足纳粹政府一系列要求,参与社会组织,她们的家庭是缺位的,这种缺位需要一个男性去补充进去,有时候她们根本不是出于爱情,就是纯粹的相互需要。我家里小孩需要一个男性来指导,我家里的一些事情没有男性做不了的,需要修灯泡的事情,我搞不定,纳粹会帮我吗?不可能。她只能找她最接近的,农场上帮她干活的战俘,她楼下帮她送东西的快递员,这是她生活中能接近,能够帮她解决问题最近的人。一定程度上这个人是不是德国人根本不重要,只不过这是她能接触的最接近的人。

对于这些战俘来讲,他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他们天天生活在战俘营,也有一些人身份转正,但是他们一直处在一种不正常的战俘环境里,他们也需要寻求一种正常生活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接触德国的女性。拉斐尔·谢克这本书的结尾里有一段写的特别好,他探讨这部分人到底算不算是抵抗?我们讲像安布里埃这样的法国人拼命想解释成抵抗,但是我们看到法国政府是不认的,战后这帮战俘去找法国政府说,我们那时候被德国人抓去,我们要索赔,我们要受难者的身份。法国政府没有给他们,德国政府甚至制造各种障碍不给他们赔。换句话说,官方并不认同他们做了抵抗,你们跟德国人睡在一起了抵抗什么。但是反过来讲,他们抵抗的不是纳粹,他们睡在一起不可能推翻,但是他们推翻的是所代表的的生活方式。纳粹的女性政策是什么?——3K:儿童、厨房、教堂。女性天天绕着这些转,为第三帝国付出一切,它是一种畸形政策,同样他们发起战争强行把德国男性从家庭生活中剥离出去。葛老师提的例子非常好,在前线的战士为什么戴绿帽子认了,因为他也知道,在他家庭里他老婆是撑不住的,她需要有一个人帮助来维持这个家庭。可能也不是特别认同传统价值,可能对于凯特尔元帅讲的那套,维持德国抵抗意志,他没有什么太大兴趣,但他也不是因为认同隐秘关系才不来惩罚你,而是我的日耳曼战士都这么说了——他是最有发言权的,这个妇女只是他的财产——他说我原谅她,那么我作为元首认同他。

同样的情况在《隐秘之恋》里可以看到。隐秘之恋的关系一旦暴露出来,它有一个告发链,盖世太保,甚至邻居提供证据告发。最后判的时候双方也是不一样的。女性在这里面临一个问题,以往讲二战结束荷兰法国光复,盟军开进来,抵抗游击队把亲德的女人抓起来剃头,这种情况在纳粹德国也是系统性存在的。我们在《隐秘之恋》里可以看到,德国女性是非常伟大的,她们在法庭上非常直白,几乎没有往后怂,甚至还有去帮助那些战俘,已经宣判了,她们去送东西给这些战俘,希望他们好受一点。实际上她们受的苦最深,名义上对她们是民事审判,可是公开审判,她们出现在法庭上对她们社会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由于凯特尔元帅的一些政策往往她们是被重判的。她们是主要被攻伐的一方,战俘受到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尤其考虑到他们是西方战俘,他们首先接受的是军事审判,听着很可怕,但这是在德国境内的军事审判,除了1945年德国境内是没有什么军事法庭的,这些军事法庭法官哪里来?从二战前线上遣返回来的法官。什么样的军事法庭法官能从前线遣返回来?在前线判的太轻了,盖世太保、不满意,给我滚回来,国内判算了。这帮人本身下手比较轻,再以军事法庭形势秘密审判需要遵照日内瓦公约应对的西方战俘。而且德国失败之后,这些判决对于战俘实际上反而成了功劳。所以相应来讲,他们受到的惩罚不如德国女性所蒙受的屈辱。

1945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德国女性在农场劳作。

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问题就是,男性和女性,不同人群而且不同身份,一个是战俘,一个是困在德国家庭里的德国女性,不断接近,而且以此抵抗纳粹的过程,他们没有直接行为,没有手拉手把元首府炸掉,但是他们本身这种关系的存在以及他们坚持这种关系,就已经动摇了纳粹信仰的根本,在这个角度上,拉斐尔·谢克讲他们是抵抗者。我觉得这一点是可以认同的。

二战轶事;四句激励人心,二战名句的诞生

一,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阵地共存亡!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二十九军军部发给前线将士的电报。

(卢沟桥中队机枪阵地。)

(身背大刀的二十九军士兵守卫在卢沟桥上)

这一句话表明了中人誓死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不屈意志,“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点。

二,1941年11月16日克洛奇科夫·季耶夫中尉率军在杜博谢科沃会让站附近阻挡德军几十辆坦克的进攻,战前克洛奇科夫·季耶夫喊出了“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我们身后就是莫斯科!”这句激励苏军的话。

英勇的苏联红军,阻挡德军的装甲部队近4小时,并击毁18辆坦克,未丢失一寸阵地。

在战斗最关键的时刻,克洛奇科夫·季耶夫带着一捆手榴弹猛扑到敌坦克下,炸毁了坦克,壮烈牺牲。

三,1942年10月中旬,瓜达卡纳尔岛战事对美军极为不利,哈尔西中将临危受命,面对优势的日本海军,哈尔西大喊“进攻,进攻,再进攻!”、“杀死日本佬!杀死日本佬!杀死更多的日本佬!”的口号以鼓舞守军。

(蛮牛哈尔西)

在哈尔西的率领和鼓舞下,美军士气大振,逐渐占据了上风,扭转了战局,1943年2月,瓜岛日军被迫撤离。

罗斯福总统为瓜岛战役的胜利而向哈尔西发出”贺电,随后哈尔西因战功被晋升为海军上将。

(被俘的日军)

四,阿登反击战中,盟军的战线面临崩溃,1944年12月17日,临危受命,麦考立夫率第101空降师,夺占交通要地巴斯托涅,阻断德军的交通线。

12月20日,德军包围了巴斯托涅,德军阿登反击战的胜利取决于夺占巴斯托涅。

(阿登反击战,德军精锐的最后一击)

德军五个师的重兵包围第101师,想劝降,对麦考立夫说:你是投降还是毁灭?

麦考立夫怒怼道:”Nuts!(白痴,神经病)”

(正在防御的士兵)

第101空降师面对德军的轮番进攻,牢牢地守住了巴斯托涅,直至美军援军的到来。

保卫巴斯托涅的英勇行为,为第101空降师赢得了“优异部队嘉奖令”。在美国陆军历史上,第一次有全师获得这一荣誉。

12部经典“二战”电影,看后不用再看二战片

在几百部描述二战的电影中,有史诗般的战斗场景、令人心碎的战俘生活以及悲惨的集中管理,我们挑选出其中最受好评和播放量最高的12部影片,供大家参考。

(此文为整体盘点,如果浏览后您喜欢其中一部,账号动态贴文中有单发,方便您单独收藏,排除不感兴趣的内容。视频也已同步上传供您借鉴。)

一、《敦刻尔克》

英法军队敦刻尔克大撤退真实事件改编。1940年法国战役期间,法国被德国占领,由英国、加拿大和法国所组成的超300000人数的盟军士兵被逼退至敦克尔克联合防守并想办法撤离。

二、《拯救大兵瑞恩》

经典多换一,瑞恩3个兄弟战场牺牲,自己也下落不明。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人道考量,特令一支8人小队深入敌后,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

三、《从海底出击》

改编自战地记者布赫海姆的同名自传。记录二战期间德国U型潜艇船员奉命搜索并击沉一只英国商船队,完美演绎海员出海后的幽闭恐惧和孤独。

四、《辛德勒的名单》

改编自同名小说。辛德勒是一名工厂老板,起初他保护工人的安全,以确保工厂顺利运转并确保资金流入。但随着德军出现靠近,他开始将其作为毕生的工作从德军手中拯救尽可能多的人。

五、《硫磺岛的来信》

日军在硫磺岛坚持36天对抗美军猛攻(惨败)。裸的战争片,全程高燃。

六、《桂河大桥》

被俘的英美军官被迫在桂河上建造一座铁路桥,囚犯们努力工作来避免受虐,直到一支突击队被派去执行摧毁这座桥的任务,反抗开始。

七、《巴顿将军》

战斗中巴顿立下赫赫战功却饱受非议,被指责用士兵的生命换取荣耀。直观感受何为“一将功成万骨枯”。

八、《最长的一天》

重现诺曼底登陆第一天所发生的事情,从盟军和德军两个角度去描述诺曼底登陆的来龙去脉,激战场面紧张刺激,高度还原当时战场。

九、《虎!虎!虎!》

还原日军偷袭珍珠港事件,号称太平洋战争的代表作,后来诸如《中途岛之战》等很多太平洋战场电影作品都使用了这部电影中的场景。

十、《我们的父辈》

五个德青响应号召应征入伍,在启程之前他们载歌载舞喝酒庆祝,约定圣诞节要再次相聚,从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到战场上拼杀搏命的战士,这是很多老德国人的回忆。

十一、《钢琴家》

一位波兰犹太音乐家在二战华沙隔都的毁灭中挣扎求生。

十二、《兵临城下》

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一名俄罗斯狙击手和一名德国狙击手玩猫捉老鼠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