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西湖的雨简短句子有哪些(西湖的雨简短句子)

西湖的雨简短句子有哪些(西湖的雨简短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坐看黑云衔猛雨,忽作漫天白练垂

夏雨是我见过最不可思议的奇观。

它总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我身边的景物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眼见白云飘飘闲逸在天上,闭眼之间已然乌云密布,裹挟着不知从何处携来的沙尘,排山倒海般袭过,待云销雨霁,眼前清明,只见一地泥泞,方才那急骤的暴雨早不知何处,偶闻阵阵雷声,在阳光下营造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委实可恶。

故此,借前人之语来总结一下它的特点吧。其一,我觉得这该是它最主要的特点,来得急。这里所说的急,有急切之意,说下就下,毫无喘息之时,更主要的还是其雨下得很猛烈,豆大颗直愣愣从天而降。

首先它先惊了词人杨万里的误入藕花深处的美梦。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杨万里《昭君怨·咏荷上雨》

西湖水波,菡萏清香,一一风荷,忽被惊扰,起先还是会恼烦的。但南柯一梦,梦虽美,却不实,倒不如在簌簌作响中欣赏池塘中的一页光景。于是这急雨倒变成了梦境与现实沟通的桥梁,且只有急雨才能唤醒词人,细雨、微雨都不行,他以一“打”字来形容其猛烈,最适不过。

而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中是这样形容夏雨的: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观察事物非常细致,概括能力也极强,譬如《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他虽没有点明是暴雨还是微雨,但是凭借一“空蒙”我们就可以判断此雨必定不大,若雨极大,那么那若隐若现的朦胧山色便无法很好地去表现出来,这一处说不通,三四句就不好去概括。

所以在望湖楼醉书这首诗里,他不是刻板地去写夏雨是如何抵达、如何展现在大家面前,也并没有借助长篇大论,只以“白雨跳珠”四字就充分概括完毕,凝练之强,不愧为大家。怎么看这四个字呢?他为什么不说暴雨跳珠,也不说急雨跳珠呢?明明都可以说出夏雨特点,却要用“白“字呢?

其实雨滴本身是无色的,只有当其下得急切、猛烈之时,这时就会产生其是白色的幻觉,它们争先恐后般降临在人世,都想抢夺人间一席,于是挤压掉空气,放任自己钻入,不留一点空隙,似白练般从天而降,用“白”字不仅与“黑云”对称还概括了夏雨的特点,这点就非常妙。而雨落下时,只有力度之强,才会有“跳”这一后续,毕竟细雨、微雨,没有力度,从天到地就只是一条线,而夏雨不同,它落下时后劲很大,需要反弹一下才能真正与地面相汇,反弹时不可能都按照各自的轨道去涌入,杂乱无章,于是就有了“乱入船”这一幕。这些都是苏轼观察到的,以最实际的语句写出,简单易懂却画面感极强。

基于此,文人写夏雨时就爱用“打”“跳”之类的动词,譬如“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中的“滴碎”,“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屋漏不可支,窗户俱有声”中的“倾”,“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的“喷”。都不必见物,只在书中窥见这些动词,当日雨之状、雨之力、雨之大就可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而看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沾”,便只觉轻柔,其区别就像执铁板高唱“大江东去”的关西大汉与执红牙板高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十七八女孩儿。一个粗犷一个温婉。

第二个特点便是收得快。刮雨时,仿似世界末日,整个苍穹阴云密布,一层一层叠加,笼盖着四野,强风呜呜作响,房屋在雨幕里,显得如此孤苦伶俜,只需几分钟,水便能淹没脚踝。当众人绝望地准备投降屈服于其下时,它又瞬间收住,若非一地凌乱,根本无法判断其是否来过。

前人诗词中便有这方面的描写: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崔道融《溪上遇雨二首·其二》

前面稍微提了一嘴这首诗,现在我们来好好看看。仔细看,这首诗写得真的很妙,也很形象。起先诗人自己是作为旁观者来看这场夏雨的,他看着浓浓的乌云被风吹起,携着猛雨向前方山头袭去,抵达地方,瞬间喷洒,乌泱泱一大片,笼罩着整个山头,如同仙人渡劫一般,只有恐怖和战栗。好在诗人离那座山头很远,他只需站在晴光里,看着远处的黑暗。夏雨毕竟是夏雨,雷厉风行,正当诗人“幸灾乐祸”时,头上的晴空早被云雨覆盖,他惊讶地望向远方,只见斜阳温柔地洒在山头,晚霞烂漫,延展在四周。之后怎么样,他没有写,我相信,他绝对淋湿了。这便是夏雨的特点,下得猛烈,收得也极快,不给人任何放松的机会。

这个不能说是夏雨的特点,但是我们也可以说说,雨后四周的风景真的会变得特别漂亮。庭院积攒的泥水会悄悄退去,空中也会弥漫股清新的滋味,夏雨的冲刷会降低多日来的高温。雨收得很快,毫不拖泥带水,故此雨后总是显得很平静。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雨后,池塘会特别平静,澄净的水面映照着天上的云,周围的野草经过雨水的洗涤,绿得更加清新,蛙声跃起,此起彼伏进入耳廓,营造出岁月静好之感。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陈与义《雨晴》

雨前,天昏地暗;雨中,地崩山摧;雨后,万籁俱寂。云层不再随风飘动,而是静滞在水滩上,鸟类在墙头用喙梳理湿哒哒的羽毛,万事万物没有交流,都在自己的领域完成自己的事情,有条不紊,泰然自若。夏雨猛烈,一任其洗尘埃,冲掉我们与天空的阻隔,让星光也能为我们所赏。

不过,它还有一个特点,那便是气势足。夏雨和春雨秋雨都不同,它的派头是最大的,它先派风伯为其开路,在其吹拂下,乌云一步步吞噬掉洁白的云彩,遮掉天空的最后一缕光线。再派雷公电母为其制造声响,雷声千里之外都能听见,而闪电硬是将天空撕开一道口子,如同鬼魅做舞,举行声势浩大的仪式。这时,夏雨才会勉为其难为天地降下甘露,此前所有的盛举都是为了它的来临。

猛风飘电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声。

夜久雨休风又定,断云流月却斜明。

——韩偓《夏夜》

狂风、闪电、雷鸣是必不可少之步骤。有时候,雨退了,在烈日下,天空还依旧传来阵阵雷声,仿似恭送其离开,为其奏最后的乐章。

出云裹沙,翻山越岭。众人听得窗外雷声大振,妖风作响,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窗纱响处,鸟声清脆,余风提染翠湿藤,轻叩帘摆,探头望去,夏雨不在,而骄阳依旧,仿似未来。(借用《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一节,来戏说夏雨之特点。)

-作者-

盈昃,一个爱诗词、爱江南的人。幻想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愿望是“一生好入名山游”。

坐看黑云衔猛雨,忽作漫天白练垂

夏雨是我见过最不可思议的奇观。

它总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我身边的景物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眼见白云飘飘闲逸在天上,闭眼之间已然乌云密布,裹挟着不知从何处携来的沙尘,排山倒海般袭过,待云销雨霁,眼前清明,只见一地泥泞,方才那急骤的暴雨早不知何处,偶闻阵阵雷声,在阳光下营造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委实可恶。

故此,借前人之语来总结一下它的特点吧。其一,我觉得这该是它最主要的特点,来得急。这里所说的急,有急切之意,说下就下,毫无喘息之时,更主要的还是其雨下得很猛烈,豆大颗直愣愣从天而降。

首先它先惊了词人杨万里的误入藕花深处的美梦。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杨万里《昭君怨·咏荷上雨》

西湖水波,菡萏清香,一一风荷,忽被惊扰,起先还是会恼烦的。但南柯一梦,梦虽美,却不实,倒不如在簌簌作响中欣赏池塘中的一页光景。于是这急雨倒变成了梦境与现实沟通的桥梁,且只有急雨才能唤醒词人,细雨、微雨都不行,他以一“打”字来形容其猛烈,最适不过。

而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中是这样形容夏雨的: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观察事物非常细致,概括能力也极强,譬如《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他虽没有点明是暴雨还是微雨,但是凭借一“空蒙”我们就可以判断此雨必定不大,若雨极大,那么那若隐若现的朦胧山色便无法很好地去表现出来,这一处说不通,三四句就不好去概括。

所以在望湖楼醉书这首诗里,他不是刻板地去写夏雨是如何抵达、如何展现在大家面前,也并没有借助长篇大论,只以“白雨跳珠”四字就充分概括完毕,凝练之强,不愧为大家。怎么看这四个字呢?他为什么不说暴雨跳珠,也不说急雨跳珠呢?明明都可以说出夏雨特点,却要用“白“字呢?

其实雨滴本身是无色的,只有当其下得急切、猛烈之时,这时就会产生其是白色的幻觉,它们争先恐后般降临在人世,都想抢夺人间一席,于是挤压掉空气,放任自己钻入,不留一点空隙,似白练般从天而降,用“白”字不仅与“黑云”对称还概括了夏雨的特点,这点就非常妙。而雨落下时,只有力度之强,才会有“跳”这一后续,毕竟细雨、微雨,没有力度,从天到地就只是一条线,而夏雨不同,它落下时后劲很大,需要反弹一下才能真正与地面相汇,反弹时不可能都按照各自的轨道去涌入,杂乱无章,于是就有了“乱入船”这一幕。这些都是苏轼观察到的,以最实际的语句写出,简单易懂却画面感极强。

基于此,文人写夏雨时就爱用“打”“跳”之类的动词,譬如“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中的“滴碎”,“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屋漏不可支,窗户俱有声”中的“倾”,“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的“喷”。都不必见物,只在书中窥见这些动词,当日雨之状、雨之力、雨之大就可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而看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沾”,便只觉轻柔,其区别就像执铁板高唱“大江东去”的关西大汉与执红牙板高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十七八女孩儿。一个粗犷一个温婉。

第二个特点便是收得快。刮雨时,仿似世界末日,整个苍穹阴云密布,一层一层叠加,笼盖着四野,强风呜呜作响,房屋在雨幕里,显得如此孤苦伶俜,只需几分钟,水便能淹没脚踝。当众人绝望地准备投降屈服于其下时,它又瞬间收住,若非一地凌乱,根本无法判断其是否来过。

前人诗词中便有这方面的描写: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崔道融《溪上遇雨二首·其二》

前面稍微提了一嘴这首诗,现在我们来好好看看。仔细看,这首诗写得真的很妙,也很形象。起先诗人自己是作为旁观者来看这场夏雨的,他看着浓浓的乌云被风吹起,携着猛雨向前方山头袭去,抵达地方,瞬间喷洒,乌泱泱一大片,笼罩着整个山头,如同仙人渡劫一般,只有恐怖和战栗。好在诗人离那座山头很远,他只需站在晴光里,看着远处的黑暗。夏雨毕竟是夏雨,雷厉风行,正当诗人“幸灾乐祸”时,头上的晴空早被云雨覆盖,他惊讶地望向远方,只见斜阳温柔地洒在山头,晚霞烂漫,延展在四周。之后怎么样,他没有写,我相信,他绝对淋湿了。这便是夏雨的特点,下得猛烈,收得也极快,不给人任何放松的机会。

这个不能说是夏雨的特点,但是我们也可以说说,雨后四周的风景真的会变得特别漂亮。庭院积攒的泥水会悄悄退去,空中也会弥漫股清新的滋味,夏雨的冲刷会降低多日来的高温。雨收得很快,毫不拖泥带水,故此雨后总是显得很平静。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雨后,池塘会特别平静,澄净的水面映照着天上的云,周围的野草经过雨水的洗涤,绿得更加清新,蛙声跃起,此起彼伏进入耳廓,营造出岁月静好之感。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陈与义《雨晴》

雨前,天昏地暗;雨中,地崩山摧;雨后,万籁俱寂。云层不再随风飘动,而是静滞在水滩上,鸟类在墙头用喙梳理湿哒哒的羽毛,万事万物没有交流,都在自己的领域完成自己的事情,有条不紊,泰然自若。夏雨猛烈,一任其洗尘埃,冲掉我们与天空的阻隔,让星光也能为我们所赏。

不过,它还有一个特点,那便是气势足。夏雨和春雨秋雨都不同,它的派头是最大的,它先派风伯为其开路,在其吹拂下,乌云一步步吞噬掉洁白的云彩,遮掉天空的最后一缕光线。再派雷公电母为其制造声响,雷声千里之外都能听见,而闪电硬是将天空撕开一道口子,如同鬼魅做舞,举行声势浩大的仪式。这时,夏雨才会勉为其难为天地降下甘露,此前所有的盛举都是为了它的来临。

猛风飘电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声。

夜久雨休风又定,断云流月却斜明。

——韩偓《夏夜》

狂风、闪电、雷鸣是必不可少之步骤。有时候,雨退了,在烈日下,天空还依旧传来阵阵雷声,仿似恭送其离开,为其奏最后的乐章。

出云裹沙,翻山越岭。众人听得窗外雷声大振,妖风作响,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窗纱响处,鸟声清脆,余风提染翠湿藤,轻叩帘摆,探头望去,夏雨不在,而骄阳依旧,仿似未来。(借用《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一节,来戏说夏雨之特点。)

-作者-

盈昃,一个爱诗词、爱江南的人。幻想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愿望是“一生好入名山游”。

苏轼写西湖雨景的诗句很多,唯独这首望湖楼醉书写出了生活的样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宋代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此时的苏轼36岁,任职于杭州通判。望湖楼,五代时吴越王钱俶所建,又名看经楼,在西湖畔。

我们分别用三种方式来欣赏解读这首诗,第一种是顺着解读一遍,看看东坡笔下的仲夏时节白日骤雨到底是什么样的;第二种是分开来解读,先欣赏这场雨,再以不同的场景来欣赏这场雨;最后是读诗感受,即在读诗过程中脑海中所产生的美的联想,以及与我们作为读者能从诗中联想到现实生活状况,并从中得到美的升华的过程。

我们先来以第一种方法,用苏轼的视角来看这场雨。诗人在湖中船上,仲夏日的白天,农历六月二十七日,刚好是三伏天的中伏,看来这是暑气沸腾的一天。于是他来到西湖上泛舟消暑,或许是今日公务清闲“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又或许是与太守陈述古在此宴饮作诗“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是樽前醉倒更徘徊”,又或许是刚从杭州下面的属县视察回来,想着自己治下的百姓生活还不错,便来到湖上流连一番“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总之,他是带着轻松的心情来此泛舟的,该组诗中第二首中有句“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或可证之。

他看着这一片好湖山,醉了,心中的隐逸之情又出来找他,“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正当他“兰桡画舸悠悠去,疑似神仙”的时候,天色忽然大变,黑云急速凝聚。“黑云翻墨未遮山”,黑云翻墨,这四个字把仲夏时节白日骤雨描绘的可谓透彻,你拿一张白纸,然后用一杯墨泼上去,你泼墨的这个动作就是诗中黑云凝聚的速度,墨在纸上一团一团的样子就是黑云凝聚的样子,“未遮山”三字颇妙,你泼的墨不会把白纸覆盖完,黑云迅猛地凝结也难以把湖山全部遮挡,于是太阳光乘着乌云的缝隙洒出光辉,远山也被这凝聚起来的阳光照射的像能发亮一样,一切动作都还未完成,暴雨就下来了,这就是仲夏时节大白雨的特点。“白雨跳珠乱入船”,雨本无色,但密集快速地砸入湖中溅起水花,这水花又跳入船上形成水沫,便有了白色,“白雨”二字可谓抓住了这种暴雨的特点,势大力沉,不管不顾,想把这人间砸烂一般,诗人坐在船中,暴雨砸在船上,像跳珠一样,混合着湖中溅起来的水花,这场雨便被赋予了凶猛的人格。

“卷地风来忽吹散”,暴雨持续时间很短,因为有狂风来把黑云吹散,黑云翻墨急凝结,忽而风吹都不见。“望湖楼下水如天”,雨势渐去,诗人舍船登楼,就登楼的这短短一点时间,诗人到达楼上再从楼中窗户望出去,看看自己刚才在的地方,一切又都很平静,湖水茫茫,水天一色,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这最后一句以“烟敛云收”之气象结尾,便使整首诗自成一个闭环。就我们平常写作的势头来看,这首诗的结尾可以有三种结法,昂扬的、平静的、颓唐的。昂扬的,则是先积压,把整首诗的气势、力道压到极致,然后在最后一句弹起,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卷地风来,一片摧残的景象,诗人心中不以为然,反倒大为爽快,这样的雨激发了他心中豪迈的一面,如同那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中所表达的气势。平静的便是最后一句这样,又回到了刚开始他心情愉悦闲适的状态,“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那颓唐的则是顺着前三句的颓势一直往下走,表达出一场疾风骤雨给世间带来的疮痍,还可以顺道讽刺一下。

我们再以第二种方式来解读,先来仔细欣赏这场雨。这无疑是夏日蒸腾天气中的一场大白雨,突然而至,风卷残云,猛烈砸下,像是要把这天地山川砸碎,像是故意来宣泄一番。同时,它又是迅速的,下完就走,不带一丝留恋,下雨之前和下雨之后没什么两样,只是暴风骤雨之时让人们感受到了它的力量。东坡前三句写的极妙,所用字词把这种骤雨的特点全部描绘出来,好像无一字能改。自古以来描写雨的诗句千千万,描写西湖雨的诗句也不在少数,光东坡就有多少名句流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这些诗句表现了西湖各个时段的雨,但唯独只有这首,写的是仲夏时节的白日骤雨。

其次看场景。前两句能明显看出诗人是在湖中船上,在这样一个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的中心地带,他看到的就是这样大开大合的场面,像是一部电影中戏剧冲突最紧张的那一幕镜头,情节在急速推进,人物关系紧张密集,容不得你有半点恍神,一个不注意便会遗漏情节,在这样的骤雨乱砸中诗人同样,若是一个不注意也好似会被如同现实生活一般的狂风骤雨所吞噬。紧张密集就是前三句所表现出来,在湖中央观雨时的感受。最后一句,场景来到了湖边望湖楼上,“望湖楼下水如天”写出了这场暴雨“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意思。前三句写暴雨的迅疾猛烈,如果顺着这样的气势往下写,应该是要描述人的狼狈相或者天地间被暴雨突然侵袭所留下的一片狼藉,但是诗人这里却陡然一收,以一片宁静的湖天一色来结尾,平静的湖面像乌云去后的天空一样,这世间好像什么也没发生。或许,在东坡心中,就是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吧。

东坡写景往往构思出奇,构思出奇所需要的最重要条件就是心中境界阔达、眼中观察细微,比如这首诗中的描述,若让一般人来写,或许能写出“黑云翻莫”但却想不出“未遮山”,能写出“卷地风来忽吹散”却想不出“望湖楼下水如天”。还有昨日读到的东坡诗《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中有“桥下龟鱼晚无数,识君拄杖过桥声”,意思是文与可在这座桥上走过了许多时日,连湖中的鱼龟都认识了他,每每听到他走到桥上的拐杖声就探到湖面来与他亲近。构思着实令人称奇,因为我自己常常在我们曲江这儿遛弯儿,经常会想等到有一天要离开这个地方了我会想到哪一句诗来形容当时的心情呢,可能只是徒呼“啊,时光如水,生命如歌”,但若以东坡诗中的构思则是,这一片的花花草草、鱼龟虫鸟怕都是舍不得我走吧,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最后说读诗联想,或者说在读诗过程中产生的美的感受。

读前两句的时候脑海中便产生了电影中的场景:你坐在西湖边儿上,这一段时间你的人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或者相恋几年的恋人分手(最难的是你还沉浸在分手后思念中,而对方却已有了新欢);或者你因为某些原因和相识多年的好友决裂;或者你在另一个城市生活的很不如意;或者你的事业遭遇了巨大打击。于是你来到了杭州,在西湖边儿上找了一处可以饮茶的地方,你坐在那里,看着湖光山色、水光潋滟。镜头在屋子里对着你,你望向窗外,机器跟随你的视角摇过去,窗外忽然黑云凝聚,骤雨暴至,你仍然坐在那里,闲看云卷云舒,你的静和窗外的狂骤形成鲜明对比,窗外的状况像是那一阶段你人生的样子,窗内的你是此时此刻内心安然的你,最后一声霹雳袭来,黑云渐散,雨势渐收,你突然就从那一段逆境中走出来,最后一刻,镜头对着你,你望着窗外,水天一色,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你心里想着收拾好心情回去在重新来过,人生就是要有重新来过的力气,即使在你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候也要如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