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不自哀的拼音(不自哀)

不自哀的拼音(不自哀)

本文目录一览:

陆游:我一生什么都可以放弃,唯独这两样不可以

文 | 度公子 · 主播 | 应犹

来源:一日一度(ID:yryd115)

1172年,南宋乾道八年,在四川南郑,即今天陕西汉中市,有一拨人路过此地。

南郑北靠秦岭,环境优美,直至清朝,当地知县专门招募勇士上山打虎,3年捕捉64只老虎。

这一拨三十来人正在喝酒休息,转眼一百多碗酒下肚,突然一阵山风带虎啸,在距众人一百来米的地方,一只吊睛白额虎出现了。

大家都吓傻了,腿都软了。

只见一人跳出来,拿着随身带的长矛向老虎直奔过去,老虎扬起前爪,比人高很多,也向此人冲过来。

围观者呆住了,看此人举起手中长矛竟直刺中老虎的喉咙,老虎噗通摔在地上,鲜血喷了出来,血染了白袍子。

围观群众面面相觑,吓呆在原地,眼睛发直。

陆游两岁时,北宋灭亡。

他一出生就经历了大宋史上最耻辱的靖康之难。

陆游生活的年代,前有宗泽24道奏折奏请高宗回东京不成,忧愤成疾,临死大呼三声:“过河、过河、过河” ,后有岳飞惨死风波亭。

他十多岁就写下诗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行书,陆游一心只想当一名上马杀敌的军人。

陆家是名门望族,自陆游高祖始,进士及第16人。

陆游高祖陆轸曾举笏对御榻曰:“天下奸雄,睥睨此座者多矣,陛下需好作,乃可长保。”

陆游父亲陆宰是抗金名士,被罢官后去了东阳投靠当时的民间抗金团体,陆游6岁到9岁便是在山寨度过,这三年草寇生涯,陆游从小习得一身好武艺。

后来,朝廷局势安定,金兵撤退,宋高宗逃回临安,陆宰也带着妻儿回到老家山阴。

山阴虽然未受到金兵的直接侵略,可是偏安一隅的国家已是危机四伏,人人都在亡国的恐惧与愤慨里,讨论着时局与为国效力。

陆游父亲的朋友李光在朝堂上大骂秦桧求荣后被贬到滕州去,陆游父亲专程赶去送别。

少年陆游记忆中,那时的父亲和朋友,谈到靖康之难,秦桧当权,人人皆目眦尽裂,怒发冲冠。

陆游说:“人人自期以杀身诩戴王室。”

陆游的叔父陆宲金兵来临时没有随同逃跑,反而留下来召集戍守燕山的军队和当地民兵,在他的指挥下,竟保住陈留一方平安。

然求和派当头,宋钦宗罢免了陆宲的官,他回到山阴老家,此后二十多年,英雄无用武之地。

可在老家山阴,陆宲将自己的一身好本领都教给了小陆游。

陆游18岁时,他的偶像曾几来拜访自己的父亲,陆游十分激动,当即拜曾几为老师,陆游的诗文才能又得以日益增进,曾几也因主战与秦桧不和被罢官。

陆游生命中所有人皆是爱国志士,在这样的环境中,陆游心中持续一生的爱国热情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他心中,什么都可以改变,唯独北定中原,绝无二话。

19岁这一年,陆游迎娶了表妹唐琬为妻。

娶唐琬之前,陆游是出了名的书痴,12岁时就就成了众人口中的神童,半步都不愿离开书斋。

娶唐琬之后,陆游的心里眼里都是唐琬。

陆游将家传的凤钗送给唐琬,唐琬听说菊花枕清脑怡神,就亲自去采菊花,晾干了,给陆游做一个枕头,陆游十分感动,写了一首菊花诗,广为流传。

然婚后三年,陆母以陆游沉迷,不思进取,以唐琬不能生育为由,让陆游休了唐琬。

陆游不忍,百般无奈,只得又买了宅子,偷偷将唐琬安顿在此地,可不久,就有人告密,陆游无奈,忍痛休了唐琬。

七年以后,二人再次相遇于沈园,唐琬已经改嫁,她与丈夫赵士程同游沈园。

她看见陆游,心里一惊,眼神只怔怔地看着,眼眶微红,过了一会,心里却已百转千回。她让丈夫派人送一些酒馔过去,然后随丈夫一起离开沈园。

陆游看见唐琬,只觉得她瘦了。

他接过童子端来的一杯黄縢酒,一仰而尽,心中百感交集,七年光阴弹指一挥,七年的思念之痛此刻相见却更是痛不欲生,他挥笔写下: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写下之后,沉园风起,桃花落了满地,陆游离开沈园。

一年之后,唐琬再游沈园,看见陆游所写之词,心中大痛,多年来压抑的思念与痛苦一并涌来,心肝俱裂,写下和词: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曾以为彼此情深缘浅,只能成为一生中最不能碰的旧伤,过去了,也就各自生长。

可这一次久别重逢,彼此的凝视与悔恨,方才知晓,彼此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失去了便不能活。

此后,唐琬很快病逝,陆游一生都活在对她的追念之中,用尽余生所有的情感。

75岁后,陆游告老还乡,写下《沈园》。

梦断香消四十年,此身行作稽山土。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此后,陆游便经常去沈园看看,似乎只有沈园里有着他爱了一生,也愧了一生的挚爱唐琬。

81岁时,陆游甚至又梦见自己在沈园, 84岁时陆游最后一次来到沈园。

他写: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陆游去了太多次沈园,以至于沈园里的花花草草都熟识自己。

可物是人非,空余繁花笑春风。

一年后陆游去世,沈园的桃花却年年开的锦盛,也年年落红遍地。

16岁、19岁、29岁,陆游一共参加过三次科举考试。

每次考试他都是北伐抗金,完全不顾当时皇帝和秦桧的求和政策,所以考试次次败北。

19岁这次科举,陆游踌躇满志,志在必得,然批复却是:喜论恢复,语触秦桧。

29岁第三次科考,主考官陈之茂被陆游的文笔和血性所倾倒,当即点为第一名,然最后殿试之时,秦桧对宋高宗说陆游的坏话,“喜论恢复”,与高宗一向政策不符,最终陆游依旧败北。

十年前就因为喜论恢复,力主抗金未能考上,十年后的陆游山水不转依旧是力主抗金。

直至1158年,此时南宋政府中的抗金派逐渐抬头,陆游34岁,第一次踏上仕途。

初入仕途,陆游就向高宗提出很多建议,其中一条惩治高宗宠臣杨存中又触犯龙颜,被贬。

当年岳飞风波亭惨死,监斩官便是杨存中。

其实朝中大臣早已怨声载道,只是没有人敢说,因为杨存中在高宗心中是救命恩人,只有陆游这个愣头青,路见不平一声吼。

陆游上奏之后,马上有好几位大臣同时附议,高宗无法,只得临时忍痛割爱,罢黜杨存中,然不久,高宗就以“论事不合”为由,将当初弹劾杨存中的大臣全部遣放。

后来在一次觐见皇帝时,陆游又作出一件震惊朝野的事。

他慷慨陈词地请求皇帝北伐抗金,说到特别激动的时候,陆游的眼泪竟然洒在了龙椅之上。

高宗一直安于临安城的太平歌舞,陆游泪洒龙床这样没大没小的事高宗皇帝很不悦,直接让陆游下课了。

直至1162年,孝宗皇帝上任,御赐陆游进士出身,陆游似乎终于迎来了生命的曙光。

可孝宗对陆游的赏识仅仅是对他文采的赞叹,而不是陆游恢复中原的志向,况孝宗皇帝在位26年,太上皇高宗就活到第24年,且孝宗以孝治天下。

陆游秉性嫉恶如仇,因得罪朝中权贵, 42岁的陆游再次被罢官。

一根筋的陆游,等到了秦桧死,等到了高宗下位,却也没有迎来报国有门的日子。

陆游34岁正式步入仕途,36岁担任京官,39岁被赶出京城,42岁被罢官,同年恩师曾几去世。

一般说来,这是一个彻彻底底失败的人生,从未真正去过前线,从未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对于一个42岁的男人来说,是该万念俱灰了。

可是陆游没有,他写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他一生坎坷,可他竟有一种无坚不摧的信念,他不相信人生只剩绝境。

终于,在家乡山阴闲居四年之后,一封来自王炎的邀请函又改变了陆游的命运。

1172年,在四川南郑,即今天陕西汉中市,有一拨人路过此地。

南郑北靠秦岭,环境优美,直至清朝,当地知县专门招募勇士,上山打虎,3年捕捉64只老虎。

这一拨三十来人正在喝酒驱寒,转眼一百多碗酒下肚,突然一阵山风带虎啸,在距众人一百来米的地方,一只吊睛白额虎出现了。

大家都吓傻了,只见一人跳出来,拿着随身带的长矛向老虎直奔过去,老虎扬起前爪,比人高很多,也向此人冲过来。

围观者都看傻了,看此人举起手中长矛竟直接刺中老虎的喉咙,老虎噗通摔在地上,鲜血喷了出来,血染了白袍子。

围观群众面面相觑,吓呆在原地,眼睛发直。

打虎者气定神闲地拔出长矛,回到人群中,此人便是著名诗人兼武林高手陆游。

这一年,陆游48岁,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陆游接到王炎邀请后,可与此同时,朝廷又下诏让陆游担任夔州通判一职,这一蹉跎又是三年,三年任满,陆游立即给王炎一封信,去幕府参军。

48岁这一年,陆游终于来到南郑抗金前线,在从四川南郑陆游先当了一把打虎英雄。

这是陆游一生最引以为傲的一段时期,这是他期待了一辈子梦想落地的地方,他终于来到边关,匹马戍梁州。

可时过境迁,出师不利的孝宗抗金意志发生动摇,陆游一肚子的主张又放回肚子。

在南郑,他曾向王炎建议撤掉傲慢奢侈的吴挺,当时王炎因为种种考虑并没听从陆游的建议,几十年后,吴挺的儿子吴曦在四川叛变,投降金国,在陕西称王。

在南郑不久,张炎被撤回,陆游也被撤回四川,细雨骑驴入剑门,战马出征的梦想就此破灭。

陆游一生并没能亲历大规模北伐战争,他一生都没有真正实现理想的机会。

撤到四川后,陆游在成都过起了诗酒唱和,迎来送往的日子,不久以燕饮颓放为由被罢官。

52岁的陆游不但不伤心难过,反而自此别号放翁。

陆游以后多次被罢官,皆因为一个放字,行为疏放,行为不检点成为一个把柄,政敌想起来时就会用一用,随时罢免陆游。

陆游毫不在意,历游名山大川,自言我是山中采药人。

陆游生性狂放不羁、不拘小节,他曾说世谱推源自楚狂,楚狂名陆通字接舆,楚狂人隐居四川峨眉山。

陆游也曾向往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可是他胸中的一颗滚滚燃烧的爱国爱民情,就是让他无法放下济世苍生的理想。

陆游一生命途多舛,穿过一生的风风雨雨,山水田园诗却写的那么宁静荡漾,是因为他心中始终不曾被打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68岁写: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本该老态龙钟的人却满含至死不变的滚滚爱国热情。

陆游哪怕是做芝麻粒的小官,他也会兢兢业业,尽安顿社稷之力。

1203年5月,78岁的陆游回到山阴,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辛弃疾拜访陆游,二人促膝长谈,相见恨晚。

辛弃疾见陆游住宅简陋,多次提出帮他构筑田舍,都被陆游拒绝。

陆游祖上虽世代为官,也世代清廉,不置产业。

1206年,陆游82岁了。

韩侂胄发起开禧北伐,陆游闻听此事心下大喜,虽然他此前不久刚刚谴责过韩侂胄专权跋扈。

陆游一生就希望王师北伐定中原,无论谁发起北伐,他都会支持。

韩侂胄是将门之后,曾祖父是北宋当年镇守西北边陲赫赫有名的将领韩琦,有民谣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

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又能为国平燕赵。

可是韩侂胄并没有祖辈的勇猛,北伐失败,求和派甚至把他的头献给金以求议和。

后来韩侂胄被写入奸臣一栏,陆游因支持韩侂胄北伐被称为晚节不保,也因支持韩侂胄被好友朱熹、杨万里不解。

他也因此在临终前一年被落职,也就是取消了最后养老金的发放。

对于陆游来说,这些都无关紧要,他对于民族、对于国家有着至死不渝的强烈爱意。

85岁了,陆游写绝命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一生写了13000首诗左右,是古代写诗最多的诗人,其中二分之一左右皆是爱国情怀。

他要死了,他要去陪伴追忆了一生的爱人,可他唯一牵挂的只是王师北定中原日。

他甚至是怀着坚定的必胜信念,宋朝的军队一定会北定中原,收复失地。他到死都是这么认为的。

1276年,蒙元入侵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崖山大败,南宋灭亡。

陆游孙陆元廷闻崖山兵败忧愤而亡;玄孙陆天骐于崖山之败中不屈于元,投海自尽;曾孙陆传义绝食而卒。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钱钟书曾说:

除掉陆游的几首,宋代数目不多的爱情诗都淡薄,笨拙,套板。

陆游对爱情是生死不渝的,对国家民族的爱也是至死不渝的,他心中始终怀抱强烈列深沉的爱。

君埋地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想起她,就像想起了一生所有的遗憾,桃花便落满了沈园。

公子也曾夜游沈园,寒冬腊月,且下起了雨,一时间冷的只想尽快回去休息,低头匆忙回赶的时候,腊梅香却突然扑满了鼻。

后来只记得沈园里戏台看座是那样的静穆,长椅长桌,木制的长久,人们走进去,坐下,将伞收起来放在长椅边,淅淅沥沥,滴滴点点的日子。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最动人的生命便是心中满含爱意的生命,赤诚热烈,饱满丰沛。

黑暗给了他黑色的眼睛,而他却用其寻找光明,锲而不舍,不屈不挠。

他这一生,什么都可以放弃,唯独坚决不会舍弃的东西有两样,一个是对国家民族的爱,一个是对唐琬的爱与追忆。

再也没有人像他这样执着地保家卫国,再大的热情与信念,也抵不住一次次接连不断地打击与失败,可是陆游,他偏偏就是执着地,坚持不懈地相信着国家统一,热爱着国家与人民。

我们所崇敬的古人,他们一生经历的绝望绝不比任何人少,国破家亡、理想破灭。而真正让一个人绝望的必不是周遭的环境如何恶劣,而是自己的一颗心是否不堪重负。

陆游的心,从来没有彻底地绝望过,他坚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十点人物志

听免费人物传记 / 名人故事 / 文学名著

-背景音乐-

蒋婷&磯村由纪子《思念》

-作者-

度公子。本文来源:一日一度(ID:yryd115),十点读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主播-

应犹,十点读书签约主播,爱摄影的主播一枚。微信公众号:枕边经典,聚听。个人微信号:z67021248,新浪微博:@应犹uull,喜马拉雅电台:枕边经典。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每日荐书

把古诗讲成活泼有趣的故事

孩子不用背,读完自然会

《古诗有故事》共3册

涵盖175首中小学必背古诗

巴纳姆效应

#我要上头条##心理那点事儿#

如果老板对你说:你很聪明。

你是什么感受呢?

可能很开心、自信、有力量,或许还有对未来前途的点点遐想。

但如果老板对你说:能记得带钥匙,你很聪明。

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假如女友对你说:你真坏!

你是不是有点小得意、小欣喜,感觉自己要把她套牢了。

可如果女友对你说:鞋带被你踩掉了!你真坏!

你还有如前所说的小得意吗?

为什么会这样?

同样一句对你的评价,加点小前缀,就感觉如此不同!

这涉及到一个心理学效应—“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人们都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种信息的暗示,从而导致自我知觉出现偏差,总是认为一种十分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就十分准确地揭示并概括了自己的真实特点。

巴纳姆效应源自魔术师肖曼・巴纳姆,他曾评价自己表演:“我的节目之所以这样受欢迎,是因为在节目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会有人上当受骗。”

心理学家曾做实验验证了巴纳姆效应。他们要求参加实验的人,在专业人格测试结果和一份十分笼统的人格描述中,选择一份更适合自己的性格描述。结果所有参加实验的人无一例外地选择了那份比较笼统的人格描述。

这个实验揭示: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一个比较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而那个真正符合自身特色的人格描述却无人问津。

巴纳姆效应给我们的启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最了解自己,而且相信自己能对处境做出准确的判断。但事实并非如此。

人们总是很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受他人思路的牵引,用他人给出的外在标准来衡量自己,因此,常常导致对自身的一个不正确的认识。

想想小时候——

爸爸辅导作业的时候对你说:你怎么这么笨!

妈妈笑着拧拧你的脸:真乖。

人们总认为自己最了解自己了,其实不然,自我认知的道路还很长。终身学习,实在是终身的自我认知。

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也是立足于社会,走向成功的基本出发点。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谓的“知已”,即是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实力所在,自我定位明确,明晰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非薄。

如此,无往而不胜。

认识真实的自我非常重要,当然也有方可依:

辩证地看待自己

既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认清自己的不足。

学会扬长避短:优势要物尽其用;弱势需善加保护,尽量改善。

优势不自傲,弱势不自哀。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短处

对自己不能“一叶障目”,有短处不代表一无是处。

分析自己的弱势尽可能冷静与客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面看问题有利于客观解读。

他人的议论和评价,需要理性的分析与判断,善用鲁迅的“拿来主义”,批判、继承、借鉴并举,积极地去吸纳那些对我们自身有益的指导与意见。

陆游的一首诗:表达出的爱国热情千古传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陆游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时,所作的一首经典诗篇。诗人写下这首诗时已经68岁高龄,但其爱国情怀却丝毫不减,日夜想念着报效祖国。诗人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收复失地的愿望,只是现实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诗人触景生情,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战场的愿望。

全诗如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说明诗人老迈的样子,“孤村”表明诗人此时与世隔绝的状态。这也正是诗人当时的处境,充满了凄凉悲哀的情调。但诗人却“不自哀”,说明诗人的爱国热情已经上升到绝对高度,不以个人的荣辱得失为怀,以国家的兴亡为念。

因此,下一句“尚思为国戍轮台”,便有着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英姿飒爽气概。但是诗人自知现实的环境早已不能为国驻守边疆,驰骋疆场,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思”字,既点出了现实的残酷,又表达了自己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梦里,诗人跨上战马,驰骋在冰天雪地的边疆。这壮烈满怀的场景,寥寥几个字便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也说明了诗人渴望实现杀敌报国这一愿望的心情,已经达到了神驰梦往的程度。反映出了诗人对金戈铁马生活的向往,对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疆场生活的渴望。

综观陆游的这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报效祖国,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虽然诗人这一壮志,终其一生为能如愿,但他的爱国热情却至死不渝,千古传颂! 文章来源:古韵微谈

诗人的“自虐”情怀,以乐景写哀情,却共情了千百年的读者

诗文忌平铺直叙,贵能波澜起伏。

这一特点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有时,诗歌描绘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是相反的,利用截然相反的事物在人内心形成的反差来达到一种艺术效果,实为乐景写哀情。这种情感的抒发,自有一番韵致。

“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诗经 小雅 采薇》中就可觅得踪迹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出发时,春意盎然;归来时,已是白雪皑皑,家里的她还好吗

“杨柳依依”是乐景,写的却是离家做征夫的哀情;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艺术效果突显了出来。

唐朝诗人李华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他的孤独你可懂?

这首诗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乐写哀,句句含情,凄美孤寂,叹惋深沉。

《春行即兴》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诗人带着仕途不利的忡忡忧心和国家败亡的绵绵长恨,在落英缤纷黄鸟空鸣的春天经由宜阳(今河南宜阳县)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四句诗,句句景,构画出了被诗人感情沾染过的春天。——宜阳城下的草,长得非常茂盛,山涧的水向东又转向西流去。芬芳的花儿无人欣赏也就自己零落了,在春光满山的小路上,鸟儿在空阔山林中孤独地鸣叫。

诗人写暮春的风景,草、水、树、鸟,动静结合,声色俱美,仿佛把读者也带到了这种意境中。而花开无人赏,鸟鸣无人听,作者的失意和不遇知音的心情也自然可见。

“宜阳城下草萋萋”, 让我们不能不想起杜甫《春望》中的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的诗成为了历史的忠实记录者

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以乐写哀,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这里同样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景,一倍增其哀”的传统表现手法。

这里我们又不能不忆起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黄鹂啼唱虽婉转,但聆听之人却悲伤难抑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乐景写哀:内翠柏森森,芳草萋萋,堂下的碧草亮得耀眼,映得石阶泛起一片绿光;黄鹂在密叶间婉转啼唱,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更觉美好诱人。

盎然春色令人赏心悦目,然而诗人的心情是悲伤的。碧草、黄鹂固然怡目悦耳,但是无人欣赏,只好自生自灭;丞相祠堂如此冷清,悄然而无人迹,丞相身后如此寂寞,难道他的千秋功业、伟大精神统统被人遗忘了吗?“自”“空”二字是对壮志未酬、赍志而殁的古代英雄的追念,也是对当代英雄的企盼和呼唤。诗人的一片诗心,全在此处凝结。我们应透过喜乐之景领略诗人的叹惋之情。

怀念喟叹的虽是诸葛,但任谁也明白这是在抒己之愤懑悲伤之情

杜甫的《登楼》更令我们肝肠寸断。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诗中“花近高楼伤客心”“锦江春色来天地”两句,描写花朵盛开,艳丽多姿,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锦江的无限春光好象是随着那浩浩荡荡的江水到来,充盈了天地,景色广阔雄浑,无限生趣。但这一切却引起了杜甫的伤心,使杜甫产生了历史沧桑的悲凉感,这种写法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王维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让我们领略到了“乐景写哀情”的精妙。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故友离别,一切尽在不言中,饮下此杯,莫回头

诗中的景是亮丽而美好的,情是依依难舍让人心生惆怅的离别之情,情景之间有点不“和谐”。诗是“乐景写哀”,正是这种“不和谐”把惜别之情表达得格外浓烈,“增其一倍之哀”。

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景色,而平时人们在引用“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时,也大都是用它来描绘美丽春色、表现喜悦心情的。

这里看似写江南春天美景,实则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而“春风又绿江南岸”句的重心,也当在“又”字,而非“绿”字,诗人着重描写的不是江南春色如何之美,而是要感叹自己官身不自由,有家不能归,竟不如一年一度回到江南的春风。真是忧心忡忡,扼腕而叹,好一个“愁”字了得啊!

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感怀身世之作。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的是一幅明丽开阔,生机盎然的自然之景,然而现实社会却是这样如此丑陋浑浊,我的天地却是这样的暗淡。诗人以乐景衬哀情,眼前景与“心中景”形成了极大反差,一股悲凉的情感油然而生。

唐代元稹的诗《行宫》更甚一步。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红花与白发,对比鲜艳,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悲哉恸哉

这首诗抒写了宫女一生的凄凉,哀怨的情怀,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昔盛今衰的感慨。诗歌所表现的是凄凉哀婉的心情,却着意描写"宫花红",根据我们生活中的体会,红花那热烈的色彩,盛开的景象,往往烘托欢乐的心情,热闹的场面,生机勃勃的青春,但在这首诗中,却与"古行宫""白头宫女"形成了反差,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让人有一种时移事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凉的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唐诗鉴赏辞典》

还有的许浑《谢亭送别》让我们进一步感知此等手法的妙处。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古人囿于交通和通信的落后闭塞,送别诗成为了诗歌的主要类型,共鸣共情

注: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南京南)送客时唱的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这是一首送别诗,离愁别恨自然是诗歌抒发的感情。第二句写景,"红叶青山水急流"写诗人送别朋友后所见的江上的景色。深秋时节,青峦叠翠,层林尽染,江水青碧,景色明丽爽洁,正是良辰美景,这应该属乐景。但友人却解行舟,平添伤感,这景色与离别的愁绪形成反差,景色越美,对欢聚的留恋之情越深,也就反衬出离别的愁苦。

李煜的《采桑子》更为典型。

庭前春逐红英尽 舞态徘徊细雨霏微 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 香印成灰可奈情怀 欲睡朦胧入梦来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这是一首春天怀人的词。上篇说亭前的红花纷纷坠落,春天即将消逝,细雨迷梦中主人公终日愁眉不展。下篇说主人公独自在绿纱窗下静候伊人到来,情怀伤感,无可奈何下相思入梦。

 “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展示了一幅庭前落英缤纷的画面。春逐红英,舞态徘徊,一副鲜活的暮春景象。但“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由落英缤纷而知春天将尽,从细雨霏微而愁烦不已,主观的感受外射于客观事物之上,落英细雨都染上了愁思。这里用的就是“以乐景写哀”的手法。

一首《望江南》写出了曾贵为帝王,而如今却变为阶下囚的尴尬处境。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江南再美,已是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由于首句中的“恨”字,我们原以为会看到一个凄惨的梦。结果却恰恰相反,出现的却是一个兴高采烈、欢乐洋溢的梦。对于李煜来说,重温欢乐的梦,是他对“失去天堂”的昼思夜想的结果,同时,这种重温欢乐的梦,的确要比品尝痛苦的梦,会给他醒后带来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这样就造成梦中的欢乐与悲惨现实的强烈对比,从而收到了以乐写愁的艺术效果。

“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景抒情手如瀑布,由于有了水位差, 才会呈现出瀑布的奇观。这种手是把握了情感的落差问题, 从反面写来把感情推向两极,使之在一哀一乐之间,造成最大限度的感情落差。

理论的指导,让我们理解诗词更易更美

刘熙载在《艺概》里,则把这种加大感情落差的艺术手法,称为“衬跌”。他认为“词之妙全在衬跌”。这个“跌”字,即是跌落之义。 其实,这种正面不写写反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反衬手法。

我们在欣赏古诗时,要准确把握这种手法,避免望文生义,误解了诗词的原意,我们将会爱诗,读诗,品诗;赏诗中之美景,体诗人之境遇,叹自我之处境!

陆游一首千古名诗,看似平淡实则藏着他的爱国情,细读才知道

本季诗词大会彭敏是冲着冠军来的,不料在第九期个人追逐赛中却败于第三题。这道题不只彭敏答错,百人团也有72人答错,正确率不到30%,可以说是难住了不少人。

题目跟蜀地名胜剑门关有关,跟南宋诗人陆游有关,诗句其实大家都很熟悉: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在细雨中骑着驴步入剑门的这个形象是很经典的,也有相关画作,但题中所问却让人想不到:陆游此时入剑门是为了什么?

清 任伯年 骑驴敲诗图(有裁剪)

选项有躲雨,有回家,还有一个是去四川做官。诗句出自陆游所作《剑门道中遇微雨》,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佳作,看似平淡,实则藏着他深深的爱国情。

《剑门道中遇微雨》

南宋·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陆游骑着驴在细雨中入剑门关的形象很有名,仅看这一句,或许还会以为他在书写细雨骑驴的闲适心情,实则仔细读读前三句,就能体会到诗人此刻的心情:实在并不美妙。

前两句写诗人一路行来,衣服上满是灰尘和酒迹,而远行游历过的地方又没有一处不让人感到黯然伤怀。诗人此时百感交集,字里行间充满着沧桑之感。

剑门关

后两句诗人紧跟着陡然一个问句:难道我这一生就只该是一个诗人吗?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一个反问说明此时入剑门非陆游所愿:他不甘愿此时走入剑门,只做一个诗人。

那哪里才是他的心之所向?是前线,是过能够有望报国的“铁马冰河”生涯。

陆游生于金军灭辽后南下攻宋的时期,其父陆宰是个正直爱国的人,他自己也有幼年时随家人辗转避难的经历,所以其忧国忧民的思想萌发得很早,在二十岁时便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志愿。

但直到四十多岁的时候,陆游才得以跟着王炎的军队进驻南郑(今陕西汉中),走上当时的前线,过上军旅生活。只是这段时间非常短暂,当时的南宋统治者无心北伐,不到一年,便将王炎调离川陕,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任闲职。

金戈铁马

《剑门道中遇微雨》这首诗就写于陆游去成都做官的途中。从前线调往后方,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求之不得,但对陆游来说却是不愿。想要报国,却苦于无门,便知陆游骑着驴走入剑门关的身影是苦闷的,不甘的。

而在陆游诗中,这种报国无门的苦闷和悲愤是常有的。他在诗里说“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他诗里写:“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他讲,你看楚哪怕只余下三户人,最终也一定能灭秦啊。难道我堂堂中原大国竟无一能人能把金虏赶出边关吗?他是不信的,他坚信一定有志士能够完成北伐事业。

他在《陇头水》里写道:“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以身许国,慷慨激昂!

即使年老后,陆游依然有着“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报国心。在临终之际,他还写下一首《示儿》,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剑门关

对于这样的陆游,梁启超曾有评价很中肯——

《读陆放翁集》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游的诗,是真能感到千古诗人的爱国之情,顶天立地的铁骨铮铮。

可陆游一生的悲愤也就在于,空有一腔报国情却无处抒发,只能寄情于诗。“此身合是诗人未”,是陆游于此时此地的悲叹,却也是历史上多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诗人的千古一问?现实无力,他们只能于诗中,于酒里,寻求寄托。

虽然陆游没能在“铁马冰河”的战场上为他的国抛头颅洒热血,他一心牵挂的南宋也没有如他所愿长长久久,但他的那些爱国诗篇,却永久地流传了下来,鼓舞着、感动着数不清的中华儿女。

今年春,我们也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仗”,每个人都在“战场”,无一人能置身事外:前线,有无数英雄在日夜奋战;后方,有亿万普通人,共同抵御。

在这一场战役里,我们处于后方的普通人一心记挂着前线,却空有一腔热情,做不了更多。但须知,普通人不出门,不为病毒增加传播的可能,不成为日日上涨数字中的一个,不传谣,不信谣,约束好身边人,好好镇守,就已经是一种贡献。

也坚信,我们所有人共同发力,共同祈愿,这场阴霾定能早日过去!

陆游一首千古名诗,看似平淡实则藏着他的爱国情,细读才知道

本季诗词大会彭敏是冲着冠军来的,不料在第九期个人追逐赛中却败于第三题。这道题不只彭敏答错,百人团也有72人答错,正确率不到30%,可以说是难住了不少人。

题目跟蜀地名胜剑门关有关,跟南宋诗人陆游有关,诗句其实大家都很熟悉: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在细雨中骑着驴步入剑门的这个形象是很经典的,也有相关画作,但题中所问却让人想不到:陆游此时入剑门是为了什么?

清 任伯年 骑驴敲诗图(有裁剪)

选项有躲雨,有回家,还有一个是去四川做官。诗句出自陆游所作《剑门道中遇微雨》,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佳作,看似平淡,实则藏着他深深的爱国情。

《剑门道中遇微雨》

南宋·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陆游骑着驴在细雨中入剑门关的形象很有名,仅看这一句,或许还会以为他在书写细雨骑驴的闲适心情,实则仔细读读前三句,就能体会到诗人此刻的心情:实在并不美妙。

前两句写诗人一路行来,衣服上满是灰尘和酒迹,而远行游历过的地方又没有一处不让人感到黯然伤怀。诗人此时百感交集,字里行间充满着沧桑之感。

剑门关

后两句诗人紧跟着陡然一个问句:难道我这一生就只该是一个诗人吗?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一个反问说明此时入剑门非陆游所愿:他不甘愿此时走入剑门,只做一个诗人。

那哪里才是他的心之所向?是前线,是过能够有望报国的“铁马冰河”生涯。

陆游生于金军灭辽后南下攻宋的时期,其父陆宰是个正直爱国的人,他自己也有幼年时随家人辗转避难的经历,所以其忧国忧民的思想萌发得很早,在二十岁时便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志愿。

但直到四十多岁的时候,陆游才得以跟着王炎的军队进驻南郑(今陕西汉中),走上当时的前线,过上军旅生活。只是这段时间非常短暂,当时的南宋统治者无心北伐,不到一年,便将王炎调离川陕,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任闲职。

金戈铁马

《剑门道中遇微雨》这首诗就写于陆游去成都做官的途中。从前线调往后方,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求之不得,但对陆游来说却是不愿。想要报国,却苦于无门,便知陆游骑着驴走入剑门关的身影是苦闷的,不甘的。

而在陆游诗中,这种报国无门的苦闷和悲愤是常有的。他在诗里说“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他诗里写:“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他讲,你看楚哪怕只余下三户人,最终也一定能灭秦啊。难道我堂堂中原大国竟无一能人能把金虏赶出边关吗?他是不信的,他坚信一定有志士能够完成北伐事业。

他在《陇头水》里写道:“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以身许国,慷慨激昂!

即使年老后,陆游依然有着“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报国心。在临终之际,他还写下一首《示儿》,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剑门关

对于这样的陆游,梁启超曾有评价很中肯——

《读陆放翁集》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游的诗,是真能感到千古诗人的爱国之情,顶天立地的铁骨铮铮。

可陆游一生的悲愤也就在于,空有一腔报国情却无处抒发,只能寄情于诗。“此身合是诗人未”,是陆游于此时此地的悲叹,却也是历史上多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诗人的千古一问?现实无力,他们只能于诗中,于酒里,寻求寄托。

虽然陆游没能在“铁马冰河”的战场上为他的国抛头颅洒热血,他一心牵挂的南宋也没有如他所愿长长久久,但他的那些爱国诗篇,却永久地流传了下来,鼓舞着、感动着数不清的中华儿女。

今年春,我们也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仗”,每个人都在“战场”,无一人能置身事外:前线,有无数英雄在日夜奋战;后方,有亿万普通人,共同抵御。

在这一场战役里,我们处于后方的普通人一心记挂着前线,却空有一腔热情,做不了更多。但须知,普通人不出门,不为病毒增加传播的可能,不成为日日上涨数字中的一个,不传谣,不信谣,约束好身边人,好好镇守,就已经是一种贡献。

也坚信,我们所有人共同发力,共同祈愿,这场阴霾定能早日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