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浣溪沙短句(浣溪沙句子赏析)

浣溪沙短句(浣溪沙句子赏析)

本文目录一览:

苏轼《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山下的兰草刚吐出嫩芽,已经漫延到了小溪。

松林间的沙土路一分干净,没有灰尘和污泥。

天快黑了,沙沙的细雨中传来了杜鹃的鸣啼。

谁说人到中年就不能励志奋发重回少年时代。

你且看这门前的溪水尚且能够从东向西流去。

我们又何必自伤白发,去感慨那催晓的黄鸡。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情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浣溪沙 断句

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也望尽了未来。每每登高望远,想到这前世今生,过往一切,不由得五味杂陈,暗自神伤!这也难怪多情的前人们如此这般,写出那么多身同感受的传世佳作。真可谓前辈相思犹未了,后生触情又遭殃。山亭外,长江边,曾与谁言天长和地久,又与谁把酒话心肠。丝丝过往,如风而过,几多思念几多苍茫。美丽的景致和美好的时辰也没有心情去欣赏,清净温馨的夜晚却每每都是心凉。自言自语几个相思之句,却无意识地戛然而止,已经成了习惯的平常了。唉!一首浣溪沙断句送给痴情的自己和同样深情的你。

浣溪沙 断句

望尽天涯暗自殇,何堪思念几苍茫,谁言地久与天长。

美景良辰无意赏,清宵好夜满心凉。独白断句已平常。

本人原创,版权保留。

晏殊伤春惜时,写下《浣溪沙》抒发感慨,下阙中两句历来为人称道

北宋晏殊擅长写婉约词,词风平静、圆融。但是,因为他的身世显赫,且官场得意,时常被人指责为“无病呻吟”。

事实上,晏殊的词作偏于理性,哀而不伤,真诚自然。叶嘉莹先生评价他“理性”的情感,不是滔滔江水,却像是一面平湖。风雨至时自有波纹,投石下时亦有漩涡,但更多的时候是含敛恬静的。

下面这一首《浣沙溪·一曲新词一杯酒》,就是晏殊的代表作。

一、晏殊原词赏析

《浣沙溪·一曲新词一杯酒》——宋·晏殊

一曲新词一杯酒,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词作意译:

傍晚在花园里一边填写新词,一边饮酒。园中的亭子还是原来的亭子,天气也和去年一模一样。夕阳下山了,什么时候再升上来呢?

花儿再美丽总归要凋谢,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幸好等到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让人找到从前的感觉。我在开满香花的园子小路上,一边徘徊,一边思考着这个问题。

这一首小令当中的情绪,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变化。一开始是闲适愉悦的,后来由愉悦转为感伤,再转为平静,最后变成了思考。

词作的第一句表达的是一种闲适的雅趣,以及愉悦的心情。散朝之后闲着没有事干,把酒具搬到花园的亭子里面,一面琢磨填写新的曲子,一边喝着小酒,好不惬意。

但是很快词人情绪就发生了小小的变化,由愉悦转为感伤了,因为他看到了“夕阳西下”。太阳下山之后,花园里的光线变暗,自然就影响了晏殊的心情。

最初他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产生沮丧的情绪,只记得:在去年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也是一样的天气,曾经产生过类似感觉。

在词的第四句中,他仿佛已经得到了一个答案。原来是园中有一些鲜花开始凋谢了,他这是在因落花而伤春。明白真相之后,晏殊开始安慰自己:时间是永恒的,生命却极其短暂。这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

可是,他转念又想道:春天过去了,花朵就会凋零。可是,来年燕子会飞回到花园当中,从燕子的身上,似乎就能找回从前的影子了,这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

生命是一个大循环,虽然动物和植物并不能像日升月沉一样,永恒不死。可是,当它们的寿命到达终点,在来年的同一个亭台,同样的天气里,它们会否以相似的形式而复活呢?

比如今年这一朵小花凋谢了,来年在这里可能会开出同一个品种,同样颜色的小花。虽然已经不是原来那一朵,但是对于这个世间而言,也是“似曾相识”的。这件事情对于那朵已逝的花儿有什么意义吗?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又是怎样的呢?

写到这里,仿佛就触及到了宇宙生命循环的大秘密。于是,晏殊就来不及为落花生命的消失而伤感了,他的情绪回归平静。开始在花园的小路中来回走动,思索着这个问题。

二、“理性的词人”晏殊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宰相词人”,和许多大诗人一样,他是一位七岁能文的“天才儿童”。他出生在富贵之家,十四岁参加“神童试”被皇帝赐予“同进士出身”,从“秘书正字”一直做到宰相。

在北宋真、仁二朝都是重臣。同时他也是北宋的“文坛领袖”。按照现在的话来说,晏殊可以算是北宋文坛与政坛中的顶级“欧皇”。

晏殊不光生前命好,死后宋仁宗还亲自吊唁,并下旨辍朝两日为他致哀。因为他的一生相较于别的文人过得太顺,所以很多人对他的创作颇有微词,认为他的词写得有些“矫情”。

特别是在一些普通人的眼底,宋代婉约词不就是写一些凄凄惨惨切切的玩意儿吗?他一辈子过得这么惬意,愁苦的感情又从哪里来呢?因此大家批评他“造作”。但事实上,这是对晏殊的一种误读。

比如《浣沙溪》中的最有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表达的是一种平静、圆融的情绪,不过许多引用者往往把它用到伤感的地方。

例如自己的爱人或珍贵的东西失去之后,再遇到依稀如往日的人或物。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对从前的怀念之情。而这种“怀旧的感情”在晏殊的原作中,却并非重点。

原词的重点是作者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意义的思考。因此晏殊从来不曾为了填词而“矫情造作”。

词学研究者胡云翼曾经说过:纵观晏殊一生,与其说他是一位词人,还不如说他是一位政治家。因为他青少年时代,虽然是凭借文章词赋入仕,但他在政治上显然更有作为。

晏殊的性格特点是“慎密”,也就是说他是一个为人谨慎,且认真细致的人。他善于动脑筋,喜欢理性思辨。“遇事持正,动循规准,不为势怵,不为利回”。是一个公正廉明的,理智有担当的好宰相。

这种办事风格影响到他的创作风格,正像叶嘉莹先生所说的那样,“他就是一片平静的湖水”。湖面本身是清可鉴人,只有在遇到外部干扰的时候才做出反应。干扰停止,马上就恢复了原样。因此他的词作会显得比较圆融,富有哲思。

结语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互文。表达的意思是,花朵的凋零和燕子的离去是无可奈何的事,但是到了明年,燕子会归来,花儿也会重新开。

前句说的是“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的老生常谈。后半句表达的则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循环。

伤春、怀旧,找到从前的影子,并不是晏殊所真正关心的问题。他所关心的是:在燕儿的南来北往之中,在花朵凋谢再重开的过程里,还隐藏着什么秘密。

人生一世,就像花开一季,终有凋谢死亡的时候。假如一个人离开了人世,后来世界上又出现另一个和他相仿的人。那么对于这个世界而言,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