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荆轲的名句(荆轲的句子)

荆轲的名句(荆轲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到底是勇士还是废材

在现在的河北易县,有一条易水河穿城而过,城市也因水而得名。说到“易水”大家是不是很耳熟?没错,它就是千古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中的易水。这两句诗是战国末期的义士荆轲所作,而荆轲墓就在易县县城以西不到三公里的地方。

易水河

荆轲本是战国时的卫国人,家乡在今天的河南鹤壁,传说喜欢读书耍剑,为人慷慨侠义。秦国灭了卫国之后,荆轲来到北方的燕国,被燕国太子丹收留为门客。后来就有了大家所熟知的“荆轲刺秦王”和“图穷匕见”的故事。

电影剧照

荆轲刺秦王失败后,必然被秦国剁成肉泥,而这里怎么会有一座荆轲墓呢?

话说在公元前227年,荆轲奉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国太子丹等人把荆轲送到易水河边。太子丹知道荆轲这次无论成败,肯定是活不了、回不来了,于是他收集了荆轲的衣物,埋在了易水河旁边,用沙石堆积成山,等于是在这里给荆轲建了个衣冠冢,后人把此地叫做荆轲山。

荆轲山

在辽乾统三年,也就是公元1103年,辽朝统治者在山上修了一座密檐式实心砖塔,塔旁还有一个圣塔寺院,这座塔也被叫做了圣塔院塔,俗称荆轲塔,可惜到底是先有寺院还是先有塔,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后来历朝历代都对古塔进行过维修。现在寺院已经无影无踪了,只剩下了古塔孤零零地矗立在荆轲山上。2006年6月,荆轲塔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荆轲塔

现在看来,荆轲虽然是一个忠勇的侠义之士,但自身能力确实不怎么样,没有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却激怒了秦王,大大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能说他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么?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

荆轲像

骆宾王十大经典语录,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朝著名诗人,为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7岁能诗,据说《咏鹅》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后曾跟随徐敬业公开反对武则天,失败后不知所终,代表作品有《在狱咏蝉》、《讨武氏檄》、《帝京篇》等。

1. 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赏析:本句出自其《边城落日》一诗。“边气”指的是边地的云气,而“烽”指的则是古代边境上用于报警的烟火台。这句话大意为,到了黄昏时分,边地的云气渐渐地在空旷的原野上聚拢了起来,戍边的每一座烽火台之间的距离虽然很远,但却可以通过狼烟进行通信。

2. 真心凌晚桂,劲节掩寒松。

赏析:语出唐·骆宾王《浮槎》。一颗真诚的心,比深秋的桂花还要高洁。在艰危时守正不移,胜过那寒冬青松的坚贞。

3.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赏析:这句话出自《易水送别》。在这易水边,荆轲告别了燕国太子丹,荆轲怒发冲冠,踏上了刺杀亲王的道路。

4. 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赏析:这句话出自唐·骆宾王《萤火赋》。有德行的君子,即便是在没有人的暗室中,也不会去做欺心的事情。

5.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赏析:这句话语出唐·骆宾王《在狱咏蝉》。没有人能相信我的高贵、清白,有谁能理解我的心呢!

6. 不汲汲于虚名,不戚戚于卑位。

赏析:这句话出自唐·骆宾王《上吏部裴侍郎书》。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戚戚,忧愁悲伤的样子。对于虚名淡然处之,不急切求成;对于身处低位,也不整天忧愁悲伤。此言君子对于名位的达观超然的态度。

7. 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

赏析:这句话出自唐·骆宾王《玩初月》。既然明亮得像镜子一样,又何必要有弯曲似钩的时候?诗句借写月亮圆缺表明作者做人的准则:始终保持光明磊落,不能因外力的逼迫或利益的诱惑而弯曲折腰、自损人格。

8. 圣人不凝滞于物,智士必推移于时。

赏析:这句话出自唐·骆宾王《钓矶应诘文》。凝滞,执着、拘泥。此言圣人不会拘泥某个事物,而是有处事的灵活性;智士不会轻举妄动,行动一定看准时机和情势。

9.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赏析:这句话出自唐·骆宾王《在狱咏蝉》。清晨时露水太重,蝉翼沾湿难以向高处飞进;黄昏时狂风太多,蝉的鸣响再高亢也容易沉没在风声里。这世上没有人会相信我的清高洁白,谁会为我去表明我的一颗忠心。古人以蝉为“居高食洁”的象征。诗句以蝉喻己,表明作者是高洁为公又忠诚于君主的,却受了冤枉被关进牢狱。

10.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赏析:这句话出自《咏鹅》。鹅,鹅,鹅,脖子弯曲着对着天空歌唱。白色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水面上。一双红色的掌,拨起了阵阵水波。

刺客们都吃啥 荆轲:给我一天三顿牛肉小烧烤 秦始皇我都杀给你看

牛肉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最有社会价值的肉类。在古代鱼翅燕窝都收买不了顶级的战士,但牛肉可以,不信,你看一下顶级刺客的饮食就知道了。

作为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荆轲的待遇也是超乎当时士人的现象,“於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在荆轲的待遇中,美人手和千里马的其实都算不得什么(四公子等人拉拢宾客经常赏赐自己的女人),最让荆轲看中的其实就是每天的牛肉太牢待遇。

太牢是当时最高的礼仪饮食,关于太牢的规格有多种说法,有猪肉羊三牲齐备的说法,也有“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牢(与太牢同)则以牛左肩、臂、臑折九个,少牢则以羊左肩七个,犆豕则以豕左肩五个”等说法,但每一种都离不开牛肉。

在春秋战国时代,肉食也具有阶级性。《礼记·王制》明确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太牢之礼是诸侯和上卿的礼仪饮食,是当时规格最高的国宴,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秦穆公和小舅子晋惠公PK,打败了恩将仇报的晋惠公后也要按照诸侯礼节给小舅子牛肉吃。“诸侯无故不杀牛”的规定也让春秋时期的秦军吃了大亏,因为这个规定郑国的商人弦高立即宰杀了三头牛犒劳秦队时,孟明视等人就毫不怀疑弦高的使者身份。同样孔夫子的宝贝儿子孔鲤诞生时,鲁国国君就送了鱼当贺礼,这和孔夫子士大夫的身份正好符合。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的地位降低,但不少士人依然希望得到主君给予他们正常甚至超常的待遇。弹剑作歌的冯谖要吃得不单单是鱼肉,更是孟尝君对于他士人地位的承认。韩国大夫严仲子要报复自家国君,花费了足足百金(也就是十个中产之家的产业)给聂政的老妈庆寿。聂政钱没有收,但是依然觉得这是老严高看自己,愿意替他卖命杀人,留下了:“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的名言慷慨赴死。

士为知己者死,当时的刺客很多都是要求超等待遇的士人。他们敏感而自尊,只要主政者给了他们相应的饮食待遇,让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这些人就愿意“舍得一身剐”、闹出大新闻。荆轲熟知宫廷外交礼节,能够客串外交官,还能和当时秦始皇的宠臣谈笑风生,他无疑受过良好的教育,是战国时期的没落士人。

荆轲享受了太牢之礼,被燕国人尊称为荆卿,他也真的豁出命帮助太子丹。

没想到,荆轲刺秦的故事其实是这样的

来源|喜马拉雅APP爱儿学社的精品课《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编辑|于卓冉

大家应该都听过荆轲刺秦的故事,可整个故事的过程你清楚吗?

战国末期,秦王赢政一心想灭掉其它所有的诸侯国,统一天下。他重用历史上的名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抓住了赵王。还占领了赵国的很多土地,然后又派兵向北侵占土地,眼看就要打到燕国边界。

太子丹收留樊于期

这时,原来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见此情形,就偷偷逃回了燕国,寻求报复秦王的办法,战火将波及燕国,燕国君臣唯恐大祸临头。

没过不久,秦国的大将樊于期因得罪秦王逃到了燕国,秦王赢政就杀了他的一家老小,并发了悬赏的文书,追捕樊于期。太子丹不但收留他,还好酒好肉招待他,太子丹的老师鞠武认为这是很危险的举动,于是,鞠武建议把樊于期送到匈奴去。但太子丹认为樊于期困窘来投,决不能让他因此丧命,坚持把他留在燕国,这使得樊于期十分感动。

荆轲出现

鞠武见劝不动太子丹,就对他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贤明能干,又非常有胆识,可以找他来一起商量一下。”太子丹找到田光,以晚辈和学生的礼节拜会了他。田光听完太子丹介绍的情况,说:“您只听说了我年轻时候的好名声,却不知我现在已经年老无用了。不过,我还是可以想想办法,把您的事托付给一个叫做荆轲的年轻人。”

太子丹在送田光出门时小声说:“我告诉您的事,您和我谈的话。都是国家机密,还希望您不要泄露出去。”田光听了微微一笑,俯身答道:“好吧!”

田光见了荆轲,说:“我和你关系很好。在燕国没有人不知道,现在太子丹听说我年轻时候很厉害,却不知道我的身体早已不如以往。我听他说现在燕国、秦国势不两立,希望我能帮他。我从不和你见外,已经把你推荐给太子丹,希望你前往宫中拜访太子丹。”

荆轲说:您说的我一定照办。田光说:“我听说,年长的人做事,不应使人怀疑,现在太子丹说希望我不要泄露,那是怀疑我了。做事使人怀疑,不是狭义的作为。希望你能马上去拜访太子丹,说我已经死了,好让他知道我不会泄露秘密。”说完便真的自杀死了。

荆轲马上晋见太子丹,说了田光已经自杀,太子丹泪流满面。过了一会儿,他又慷慨激昂地对荆轲说,如果能物色到一位天下的义士,派往秦国,用金银财宝和土地诱惑秦王,秦王贪婪,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愿望。如果还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像当年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样,就好了;如果不能成功,就干脆杀死他。这是我一个远大的理想,却不知道把这使命委托给哪一位才好,希望荆轲你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好好想想。

接受重任

接受刺秦王的重任,荆轲本是没有十分的把握的,但是具有侠义精神的他,在燕太子丹的请求之下,最终还是答应前往刺杀秦王。

荆轲知道,要想达到目的,除了敬献一幅燕国地图外,还需要一份更能讨秦王欢心的“礼物”,否则,根本没有办法近距离接近他。荆轲想到了秦王悬赏千金捉拿的秦国叛将樊于期,于是亲自上门游说,请求他舍弃自己的生命,成就刺秦大业。被秦王害得家破人亡的樊将军为了复仇,慷慨激昂地拔剑自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太子丹又花很多钱买了一把极为锋利的匕首,让工匠把它放在毒药中浸炼,然后在动物身上试验,只要刺出一点血来,动物就会当即死亡。他让荆轲带上这把匕首,刺杀秦王时使用。由于时间紧迫,荆轲一人又不太方便,太子丹便找了一个叫秦舞阳的勇士陪同荆轲一起去。

几天之后,荆轲和秦舞阳来到秦国都城。秦王正在宫中与嫔妃和宫女们歌舞作乐,忽听内臣来报:“燕国使者荆轲,献樊于期的人头和燕国地图来了。”秦王十分高兴,急忙穿朝服,在成阳宫召见燕国使者荆轲。就当他们走到宫殿前面的台阶时,秦舞阳因为紧张和害怕脸色大变,浑身发抖,这让秦王感觉很是奇怪。

还是荆轲机智,老练而稳重,回过头朝秦舞阳使了个眼色,然后上前谢罪说:“他是北方蛮夷之地的粗人,没见过世面,今天见得大王的威严,所以害怕,还请大王原谅宽容。”秦王点点头,但心里已经有了防备,他命令荆轲一个人把地图献上来。

任务失败

荆轲接过秦舞阳手中的地图,走到秦王面前。秦王先看了盒子里的人头,很满意,又让荆轲展示地图,于是荆轲慢慢地展开燕国地图,等到快展开的时候,地图里藏着的匕首露了出来,成语“图穷匕见”就是这么来的。

秦王看见匕首,吓的转身就跑,荆轲拿着匕首在后面追,荆轲一刀刺过来,秦王正好躲开,只把衣角捅破了。逃过一命的秦王急忙招呼卫兵,卫兵把荆轲和秦舞阳团团围住,最后杀死了他们。

这件事情以后,秦王很恼火,于是加快了攻打六国的步伐,最终实现了统一。

关于主播:

爱儿学社,儿童教育领域原创内容的科技创新平台。100期声音电影,纵览华夏5000年,囊括孩子一生必知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爱儿学社联合数十位历史学家、教育专家,从《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剑桥中国史》等上千万字的历史文本中精挑100个适合孩子的历史节点,变成轻松有趣,又波澜壮阔的声音电影,讲给孩子听。

关于喜马拉雅:

有声图书馆,中国知名音频平台,5.3亿用户的共同选择。

古诗三百首.魏晋南北朝诗《咏荆轲》

咏荆轲

陶渊明〔魏晋〕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究未能完成。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注释荆轲:战国时卫国人,为燕太子丹报仇,以送地图为名,藏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杀。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强嬴:秦国。荆卿:指荆轲。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宋意:燕国的勇士。商音、羽奏:商声和羽声。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

简析

  此篇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比如,“提剑出燕京”,写出了荆轲仗剑行侠的英姿;“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更以夸张的笔法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神态。而“登车何时顾”四句,排比而下,一气贯注,更写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直蹈秦邦的勇猛气概。诗中虽没有正面写刺秦王的场面,但从“豪主正怔营”一句,可以想见荆轲拔刀行刺之时那股令风云变色的虎威。

  这首诗还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在萧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这是颇具眼力的。

鉴赏

  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陶渊明的这首诗显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诗的形式复述这一历史故事。

  诗的头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报,报复、报仇之意),引出荆轲。不仅概括了荆轲入燕,燕丹谋于太傅鞫武,鞫武荐田光,田光荐荆轲,燕丹得识荆轲,奉为“上卿”等等经过,而且,一开始便将人物(荆轲)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为这个人物是最出众、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负之重任,大体都已亮出,所以说这四句是“已将后事全摄”。正因为如此,矛盾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等等悬念,也就同时紧紧地系在读者的心上。下面接着就写荆轲出燕,在临行前,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引起荆轲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带着并不中用的秦舞阳同行的记载。诗人略去这一

重要情节,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显然是回护了燕丹的过失,但这样写却与首句的“善养士”相呼应。既使得内容和谐统一,一气贯注,也使得笔墨集中,结构浑成。易水饯行,《战国策》与《史记》是这么写的:“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缓而渐趋激昂。诗人则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素骥,白马。马犹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诗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因而“雄发”二句的刻画——头发直竖,指向高高的帽子;雄猛之气,冲动了系冠的丝绳——虽不无夸张,但却由于情真意足而显得极其自然。易水饯别,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酝酿和展开的激昂悲壮的一幕。高渐离、宋意……一时燕国的豪杰,都列坐在饯席之上。寒水

哀风,击筑高歌,声色俱现,情景相生,送者、行者,无不热血沸腾,慷慨流涕。“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又一笔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决心,写出了行者的气概,而这也就是这幕戏的意图与效果之所在。“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使上述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概,从行动上再加以具体的表现。其中“凌厉”二句亦属诗人的想像,它好似一连串快速闪过的镜头,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排荡淋漓,而写到行刺失败的正面,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图穷事

自至,豪主正怔营”。前一句洗练地交代了荆轲与燕丹在地图中藏着利刃以要劫、刺杀秦王的计谋,同时也宣布了高潮的到来,后一句只写秦王慌张惊恐,从对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其倾向之鲜明,爱憎之强烈,自在不言之中。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现了雄姿勃勃的荆轲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剪裁的功夫与创造的才能。诗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在惋惜和赞叹之中,使这个勇于牺牲、不畏的形象,获得了不灭的光辉、不朽的生命。可以看得出诗人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个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结尾。正如张玉谷说的:“既惜之,复慕之,结得抟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诗赏析》)。

  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实。不过这“现实”亦不宜说得过窄过死(如一些论者所言,这首诗是诗人出于“忠晋报宋”而作),为什么呢?首先,因为陶渊明反复地说过:“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之八);“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这使我们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着豪放、侠义的色彩。其次,诗人也曾出仕于晋,不过他说这是“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归田园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见“晋”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国,当然“宋”亦如此。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将《咏荆轲》的作意胶柱于“忠晋报宋”的理由。诗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理想的艺术折光。说得简单一点,便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爱憎,这样看是比较接近诗人心迹的吧。是的,这首诗的影响也正在此,此亦有诗为证:“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龚自珍《己亥杂诗》) (赵其钧)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