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描写红军的成语有哪些(形容红军的句子词)

描写红军的成语有哪些(形容红军的句子词)

本文目录一览:

清风潇潇腊子口 红军伟业颂千秋

作者:卓玛草(甘肃省甘南州委党校)

长征——英雄的红军在中国领导下,纵横湘鄂川黔滇等14个省,穿越苗瑶壮彝回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以非凡的智慧和不畏惧一切的勇气,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特别是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历经三道封锁线和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攻占腊子口等战役,突破敌军的重重围堵,取得最终的伟大胜利。主席把这战斗豪情写在《七律·长征》诗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在这篇伟大诗词中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俄界会议

1935年,中央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到四川省西北部与甘肃交接处,在巴西与右路军分道扬镳之后,于9月12日进入甘肃境内,到达甘南藏区迭部县达拉沟的一个叫做俄界村的藏族村庄,村庄依山傍水,其西南方向有八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景色十分壮阔,故该村名藏语为“高吉”(八个山头之意,旧译“高吉”后为“俄界”)。

此地属峡谷地带,山峦重叠,山谷间蜿蜒曲折的达拉河穿行于岷山南北川、甘两地,使之成为川甘天然通道之一。古来用兵征战,屡经此道。红军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俄界会议。

茨日那的命令

随后,红军到达迭部县旺藏乡。毛主席及警卫人员住在茨日那村,平日里一片宁静的茨日那一下热闹起来了。红军们都很尊重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也不随便使用院里摆放的东西。他们有的打扫卫生,有的烧火做饭,宣传队员还在墙上书写标语。

据住居的家人桑杰回忆说:对于茨日那村民来说,红军留下的故事时隔多年依然振奋人心,已成为代代相传的佳话。那脍炙人口的情缘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深,藏汉民族友情。今日的茨日那村已成为红色遗址,后人深刻感受革命先驱者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与炙热的革命。

1935年9月14日黄昏时分,毛主席就在茨日那村的小木楼里下达了“以三天的行程夺取腊子口”的命令。这座茨日那村的小木楼成为了当时毛主席发号施令、运筹帷幄的战场。

崔古仓开仓放粮

1935年9月15日清晨,毛主席带着参谋及警卫20人,翻越3400多米高的压浪尼巴和高日卡两座大山,直奔若尕沟的崔古仓村,在崔古仓村也发生了一件同样写进党史、军史的重大事件。那就是甘南的爱国人士杨积庆对这场战役伸出了援助之手,为红军补给粮食。

第十九代卓尼土司杨积庆为最后一任土司,他一生扎根甘南藏区,却放眼世界、料敌如神,了解与的斗争情况。当时红军进入甘肃,与军阀鲁大昌要求各地断绝红军给养不同,杨土司积极帮助红军,暗中派人联络红军,对达拉沟栈道、尼傲峡木桥进行修复,帮助红军顺利通过,知道红军缺粮,指示崔谷仓的守仓官暗中开仓放粮,使得红军获得20多万公斤粮食补给。这对当时只有七千余人的中央红军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支援。崔谷仓开仓分粮后,红军留下了借条和银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在那段艰难岁月里,红军与甘南民众守望相助、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伟大历程,无疑是甘南最美、最动人、最有意义的历史故事。

腊子口战役

1935年9月16日午后,红四团越过岷山,逼近川甘边界的交通要隘腊子口。腊子口山岭陡峭,易守难攻,腊子河上只架有一座木桥,连接两边山壁,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道。腊子口藏语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地势海拔近3000米,是甘川古道之咽喉。甘肃省军阀陆军新编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奉之命在此设防围堵红军,敌人布置了两个营重兵把守,设置两道防线,还在东面突出的山要上修筑了几个大型碉堡,重火力居高临下,控制着隘口,建立起阻拦红军突破腊子口的坚固防御体系。红军如果不立刻突破腊子口防线,就会面临危险。

下午四时,战斗号角响起。红四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率领下,一营首先向守敌发起进攻,红军从四面冒着敌人的火力,猛向隘口展开攻击,但几次冲锋都无法接近桥头。毛主席多次询问战斗的进展情况,结合实际条件,商讨决定采用正面攻击和侧面袭击相结合的作战方案。据悉,从岷县派来增援腊子口的敌军五、六团,在天亮后便到达腊子口,毛主席命令红四团在天亮前拿下腊子口。红军组织了三个突击小组轮番进攻,来突破正面敌人的防线,不久,红四团长王开湘率一、二连攀登东山坡悬崖峭壁成功,并袭击东面山顶上的大碉堡。在一、二连攀登东山顶的战斗中,红军战士个个英勇。

1935年17日凌晨两点钟,三发信号弹发出,这是发起总攻的信号。冲锋号响起来,所有的机枪一齐射向敌军的火力点,一场腥风血雨的战斗过后,守敌丢盔弃甲,仓皇而逃,腊子口终被红军占领。攻下腊子口的第二天,胜利的红旗布满营地,勇士们大踏步地朝敌人追赶。浩浩荡荡的队伍与毛主席会合,翻越达拉山,到达哈达铺。

腊子口战役的胜利,为红军继续北进进入甘南铺开了通路,粉碎了企图利用腊子口天险困死红军在雪山草地的最后一次尝试。从此,红军走上了一条从艰难走向胜利的光明大道,和红军在陕北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据地。

红色伟业

聂荣臻元帅有一句高度评价的话:“腊子口一开,全盘棋都走活了”。攻下腊子口,便可开赴抗日前线。腊子口虽然只是一个区区30米的隘口,但却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中央红军突破了征途上最后一道天险,为顺利进入陕甘地区开辟了通道。腊子口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也是红军长征途中进入甘肃境内最关键的一仗,对中央红军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我们缅怀英雄浴血奋战的精神,那豪志和威名留在人间,永垂不朽的名誉口口相传,雄姿巍然的腊子口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山口,也屹立在甘南人民的心里。

我们不应忘记为革命胜利在枪林弹雨、九死一生的战场上保家卫国的英雄儿女,要传承万众一心、救亡图存的民族意志,捍卫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铭记那一颗颗无论艰难曲折,依旧坚定信念、无惧前行的心。革命先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事迹精神永远与我们同在,如同暗夜的火把,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照亮民族前进道路。清风潇潇腊子口,红军伟业颂千秋,我们要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把红色基因播撒祖国大地,让后人深感长征不易、红军战士不易、革命胜利不易,懂得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把红军精神发扬光大,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来源: 党建网

宁化为什么被誉为“中央苏区乌克兰”

宁化县淮土凤山村红军长征出发地,后来被当地百姓称为“红军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剑平/摄

在开辟根据地后,红军开展的分田土运动,使红色迅速赢得了贫苦大众的拥护和支持。福建宁化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也是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四个出发地之一。作为“扩红补给”重点县,宁化也有“中央苏区乌克兰”之称。

80多年过去了,宁化当地各镇、村仍保留着不少红色印记。红军医院、红军指挥部、武器与军号、扩红宣传标语等,见证着那段火红的历史。

据统计,在1929年到1934年,宁化给中央苏区募集粮食475万公斤,钱款折合银圆54万元,以及大量生猪、鸡鸭、布和草鞋等物资,保障中央苏区的工作运转和革命队伍的生活需求。长征前,宁化共组织了两万多人次的担架队、运输队,把筹集到的10万多担粮食、1万多双草鞋和1000多套军衣送达前线。

开拓

宁化位于闽西北,成为中央苏区战略要地,同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条件及战略地位不无关系。

1931年6月28日,在给粟裕、谭震林的信中提到,“只有东方是好区域”。这里地势偏僻,有山地纵横,无河川阻隔,各个军阀鞭长莫及,同时有款可筹,给养充足,群众很多、利于扩大红军。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后,当局不断实施“进剿”“会剿”。、朱德率领红四军下井冈山,出击赣南,进军闽西北。在1930年1月,为粉碎第二次“三省会剿”,率红四军途行宁化、清流、归化、建宁等地,行军途中,他写下《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红四军打土豪分田地,沿途宣传革命思想,鼓舞了宁化、清流、归化等地劳苦大众的革命热情,许多热血青年自发参加红军。宁化党组织发动了震动闽西北的宁化西南五乡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了闽西北地区第一个红色和第一支革命武装。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形成以闽赣21个县250万人口的中央苏区,闽西北宁化等5县为中央苏区县和区域革命斗争活动中心。

扩红

纵观1929年红四军首次进入三明,到红军长征出发前,取得了锅蒙山战斗、建宁战斗等一系列胜利的战斗,但是对闽西北影响较大的行动当数东方军入闽作战。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展示的文物也显示,1933年7月1日,为开辟新苏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以红三军团为主组成“东方军”,由彭德怀、滕代远指挥入闽作战,其重要的任务就是“筹款百万、赤化千里”。在宁化县泉上土堡首战大捷,使闽西、闽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

受此影响和激励,宁化扩红热情空前高涨,宣传队、文艺队、鼓动队和劝导队进村入户广泛宣传、动员,党团员踊跃报名参军,赤少队整排、连、营、团成建制加入了红军,并上演兄弟同参军、父子齐上阵,20多个年轻人结拜兄弟,团支书带领32名青年一起当红军,775名妇女参加妇女连、赤卫军等感人的扩红事例。

据不完全统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明12个县参加红军3.8万余人,1万余人参加长征;仅宁化县参加红军人数就有13700多人,5000多人参加长征,每10人中就有1人参加红军,被临时中央政府授予扩红模范区。

宁化至今仍流传《禾口淮土比参军》的歌谣:“保卫苏区有责任,禾口淮土比参军,禾口扩红一千个,淮土一千多两个。”宁化县革命纪念馆讲解员陈端说,由于淮土区的新婚夫妇苏芹英和张恩铜坚决要求报名参加红军,该区以1002人的成绩胜出。

三明市委党校党史研究室老师赵丽梅介绍,经历五次反“围剿”后,红军部队的伤亡十分严重,中央苏区先后多次开展扩红运动补充兵员,宁化等闽西北参加红军的子弟大部分被编入红三、七军团,红五军团34师,少共国际师和红军独立第7、9团等,给红军长征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支前

宁化属于闽西北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再加上土地革命后,农村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民积极性提高了。

1934年6月,临时中央颁发23万担粮食借给红军的紧急动员令,宁化县任务是5000担,一个多月完成7480担。同年7月,根据临时中央关于闽赣省“应以宁化为中心,切实加紧突击运动”的指示,宁化在半个月内又筹集粮食3.4万担,至1934年秋共筹集10多万担粮食支援红军,成为中央苏区收集谷子最多的县之一。

事实上,从苏区建立开始,红军队伍急剧增加,大批人员涌入,战争及土地关系不稳定影响生产和发展,粮食问题被提到“国内战争中一个残酷的阶级斗争”的高度,特别是在红军长征前夕,中央苏区区域被压缩,封锁越严密,缺粮问题越发突出。

男人上前线去了,宁化苏区县一方面成立了耕田队,互调余缺,弥补劳动力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发动中青年妇女下地耕田,搞好春耕秋收,“娘子军”撑起了苏区的半边天,并唱响了“韭菜开花一杆心,割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红歌。

在保障战争经费方面,宁化苏区也是倾其所有,竭尽全力,踊跃购买“革命战争公债”“经济建设公债”19000元后,又立即开展节约一个铜板、退还公债、减少伙食费的运动。

如何突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激活苏区商品流通和社会事业,成为宁化苏区一道发展的重要考题,该县成立对外贸易局和粮食调济局、县中华纸业贸易公司,开展城乡商品流通和对外贸易;兴办小学200多所,以及开办识字班、夜读班等,有效提高了苏区干部群众和青少年的文化水平。

宁化支前模范的重要贡献就是在苏区进行免费医疗体系建设和探索。从1932年春至1934年冬,中央及地方红军部队,先后在宁化设立7家红军医院,克服缺医少药等困难,救治大量受伤的红军、游击队员,还开放给群众看病。苏区也设立20多家诊疗所,给群众免费看病。

1934年,福建军区司令员在反“围剿”中,一夜之间在宁化组织了2000多人的担架队奔赴永安县作战前线救助受伤土兵、安葬牺牲士兵等,充分体现了苏区人民把红军的胜利当作自己的胜利来追求,把红军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来担当和解决分忧。

坚守

中央红军长征后,根据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示信,闽赣省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开展游击斗争上。

面对调集16个师和地方武装共20万人,以移民并村、保甲连坐等手段,妄图切断红军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宁化地方武装力量一部分编入闽赣省军区所属部队,在闽赣边境10余个县坚持了3年游击战;另一部分则在宁化县境内坚持开展游击战。

乌克兰曾是前苏联的“粮仓”,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在捍卫新生的苏维埃中提供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宁化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龚翠英说,宁化是中央苏区坚持革命时间最长的县之一,宁化县城也是中央苏区县中最后失守的“红色堡垒”。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珍藏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上,一篇篇捷报成了宁化保障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红军粮源、财源和兵源最有力的见证。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六年级第5课《七律·长征》预习笔记,缅怀先烈,继承长征精神

小学友们,你们知道在八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吗?这就是被称为革命史诗的壮举——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那是在1933年,的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中国领导的工农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于是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新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今天左左老师带领大家品读伟人的诗词,重温历史,感悟伟大的长征精神!

一、生字词语预习

【律】lǜ (法律)(律诗)(千篇一律)字义:①律诗,是我国旧体诗的一种,有一定的格律和字数,分五言、七言两种。②约束

【崖】yá (山崖)(悬崖)(云崖) 字义:高地或山石陡立的侧面。

【渡】dù (渡口)(渡船)(渡过难关)字义:①渡口、渡头过河的地方。②横过水面。

【索】suǒ (铁索)(索要)(搜索)字义:①大绳子②讨取,要③搜寻,寻求。

多音字:【更】:①gēng (更新)②gèng (更加)

【磅】:①páng (磅礴)②bàng (磅秤)

★ 词语解释 ★ 万水千山:“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很多、水很多,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的意思。

等闲:平常。逶迤:诗中形容山岭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细浪:细小的波浪。磅礴:(气势)盛大。诗中指山高大、险峻。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几根铁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 近义词 ★ 逶迤—蜿蜒 云崖—山崖 磅礴—恢宏

★ 反义词 ★ 等闲—不凡 逶迤—笔直

二、诗词解析

第一部分:总述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解析: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万水千山的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事。“不怕”一铿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万水千山”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险山恶水和一切艰难险阻。“等闲”是平常之意,表现了红军从容不迫的自豪感。“等闲”与“不怕”相呼应,两个词从不同角度写出了红军蔑视敌人,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

(首领全诗,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第二部分:举出红军在长征途中“不怕难”的具体事例,即五幅征难图:“腾跃五岭”“急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解析:(夸张、比喻)延续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脚下滚过的小小泥丸。“逶迤”“磅礴”呈现出五岭弯弯曲曲延续不绝、乌蒙山高大险峻的样子。“细浪”“泥丸”的细小与五岭、乌蒙山的高大形成对比。而“腾”与“走”这种动态化的描写,想象绝妙,境界宽广,表明了红军战士藐视一切困难的态度。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解析:(对偶)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水流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这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红军对水的征服。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经过的无数的急流险滩。“金沙水拍”和“大渡桥横”相对应,“云崖”与“铁索”相对应,“暖”与“寒”相对应。“金沙水拍”一句写出地势之险,“大渡桥横”一句突出森森寒意。

第三部分:总结全诗,表达红军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的喜悦心情。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解析:更令红军欣喜的是踏上了白雪千里的岷山,三军过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这两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篇直言“不怕”,结尾再言“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主旨。

六年级第一单元《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等手写笔记汇总

六年级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西江月》等课前预习笔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长征》重点知识+课文讲解

点击右上角的【关注】获取免费学习资料

作者介绍

七律划分

主题概括

一.生字组词:

崖:云崖 山崖 石崖 悬崖峭壁 悬崖勒马

渡:渡江 渡河 横渡 渡口 远渡重洋

二.多音字:

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

尽:jìn尽力 jǐn尽管

三.形近字:

崖(山崖)涯(天涯)

渡(渡河)度(度假)

四.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

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的艺术风格,这就是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七.课后习题:

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意思 :岭山脉绵延千里,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情感: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意思: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几根铁链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情感:“暖”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乐心情。“寒”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与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