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形容文艺之星的句子唯美(形容文艺之星的句子)

形容文艺之星的句子唯美(形容文艺之星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文艺经典:如闪亮的星,照耀青年的心

文艺经典:如闪亮的星,照耀青年的心 文—吴楚

国家大剧院版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海报

来源:国家大剧院官方网站

“你看那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星,关山飞越一路撒下光明……”当这首优美又激扬的歌曲,再一次唱响在国家大剧院,在冷气开得特别足的歌剧厅里,好像有一股暖流轻轻抚过观众的心灵,连空气都在微微颤动。2022年7月1日晚,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在中国成立101周年的日子里献礼演出。观众席上,有银发老人,也不乏年轻面孔。“待来日花开满神州,笑看这万里春色满家园”,女高音歌唱家雷佳饰演的员玉梅,昂首无畏站在高高的杜鹃坡上,在红色的霞光中永生。幕落,主创人员鞠躬谢幕六次,仍掌声喝彩不断,观众流连不愿散场。1954年12月号的《解放军文艺》刊发王愿坚创作的短篇小说《党费》,讲述了1934年前后发生在闽粤赣革命根据地的故事,村里的员筹咸菜送给山上的游击队,在这过程中献出宝贵的生命。1958年,编剧林杉将这一故事改编成剧本,导演林农拍摄电影《党的女儿》,由田华主演,甫一上映便轰动全国。在此之后的半个世纪里,《党的女儿》被改编成京剧、晋剧、黄梅戏等,各个版本竞相流传。1991年,为庆祝中国成立70周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创排演出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由阎肃执笔改编,历经几代表演艺术家接力演绎,2021年,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复排演出,备受赞誉。从原著小说诞生,到民族歌剧几番迭代,《党的女儿》已穿越一个甲子,历久弥新,遂成经典,影响几代青年。

文艺经典的“经”与“权”80年前,1942年5月,一场划时代的文艺座谈会在延安召开。在座谈会上的讲话,也就是次年经过整理正式发表于《解放日报》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成为中国现当代文艺的圭臬。“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文艺与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这些精辟的论断,时至今日仍熠熠闪光。有人曾评价的《讲话》“有经有权”,这也得到本人的肯定。所谓“经”是“经常的大道”,纲领性的理念;而“权”则是现实条件下的变通和调适。“通权达变”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智慧,启发着中国革命的道路,也为文艺经典的生命力赋能。“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经典剧目”“不负人民、无愧时代、兼具民族之根与艺术之美的精品佳作”——在国家大剧院对《党的女儿》这部经典民族歌剧的介绍中这样写道。事实上,从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层面来讲,《党的女儿》是用西方话剧式的结构和民族民间音调源泉相结合,融合中西唱腔来表达中国情感、讲好中国故事;而从主旨思想和理念信仰的层面来说,《党的女儿》叙事的时代背景——中国苏维埃革命的时期,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首次尝试。这一时期,革命斗争形势险恶、挫折和曲折频繁,可以说是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陷入低潮、最为艰难、濒临存亡险境、最终凤凰涅槃的时期。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文艺作品并不多,能够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经典,除了《党的女儿》之外,就只有《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闪闪的红星》《红孩子》等屈指可数的几部。而纵观这几部经典,无一不是塑造了鲜活的真实的而非“高大全”的人物、讲述了源于生活的而非生编硬造的故事,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也都进行着新的探索和重塑。比如1974年上映的电影《闪闪的红星》直到现在仍是电影频道暑期必播的经典,而根据它所改编的舞台剧,不下五六个版本,尤其是2021年在北京首演的原创音乐剧堪称“青春版”,不仅重唱《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这些朗朗上口的歌曲,让人发怀旧之幽情,还加入大量原创新锐音乐,融合律动说唱和江西民歌元素,更贴合新时代年轻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趋向。当然,贴合不是迎合,影响更须引领。寻路中国,始终在曲折中前行,之所以能在大方向上不走偏,根本原因就在于“有的放矢”。曾经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比喻为“箭和靶”的关系,学习、借鉴和扬弃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中国问题,走出中国道路。文艺经典亦是如此,“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也应该是文艺工作者们追求的目标所在。“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这是新时代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也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

重唤崇高,一种伟大的想象力人民文艺,曾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作为旗帜,被高高举起;也曾在改革开放之后,在“下海”潮中遇冷,不受待见。英雄,曾在“告别革命”的呼声中隐遁;崇高,曾在“精致利己”的风气中遭遇齿冷。难以苛责在承平日久的“小时代”里追求“小确幸”的“小青年”,因为盛世的存在感恰如氧气般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然而,“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叠加的重大考验,让人清醒——和平不是常态,中国的发展于人类漫长的历史是个奇迹。全球动荡、国家大义、民族复兴当前,青年自当懂得“小大之辨”,扛起重担,弘毅笃行。文艺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作为“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其意义不言自明。古往今来,在文艺经典中,死亡是最为重大的命题之一;在以革命为主题的文艺经典中,牺牲更是无可回避的美学书写。自《哈姆雷特》起,生存还是毁灭,不是真正的问题;“不可知的死后”“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才是巨大的恐怖问题。经典的艺术作品之所以经典,正因为它们回应了经典的命题:人为何而生,又为何而死,生与死如何对立统一。

国家大剧院版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剧照

来源:国家大剧院官方网站

《党的女儿》中玉梅引吭高歌,从容赴死,并非艺术的拔高,而恰是真实的写照。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方志敏、刘伯坚……都是高呼着主义的口号英勇就义。还有大无畏的瞿秋白,临刑前环顾风景,平静地说了一句:“此地很好!就在这里。”淡定盘膝而坐,静待子弹穿过胸膛。黑格尔曾经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会意识到死亡的存在;主人和奴隶的区别在于,主人不怕死而奴隶怕死。“只要人不准备在反抗主人的斗争中冒生命危险,只要人不接受他的死亡概念,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趋利避害是动物的本性,而只有人会为了“主义”而主动将自己的生命置于险境,只有高尚的人会为了其他人更好地活着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而之所以愿意献出生命,正因为他有一种共情的想象力,在这种想象中,自己的生命与这世界上其他的受苦人相连。在方志敏烈士著名的遗作,也是当代文学的经典——《可爱的中国》里,他写道:“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相信的,朋友!”距离方志敏烈士留下这些啼血文字,不过也就八十余年的时间。崭新的中国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光荣的一天,很近的将来”正是我们所处的现在。主义信念的力量,不在于为一己私利而奋斗,更在于为天下千千万万的受苦人得解放而奋斗,而人的有限的生命就是在为更多人谋幸福的过程中得以永生。在这个意义上,赞咏永生的文艺经典也得以永生。

国家大剧院版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剧照

来源:国家大剧院官方网站

有评论家曾说:“人的生物性存在叫作‘生存’,创造有意义的‘生存’才是‘生活’。”文艺的最大价值,在于提醒人们意识到这二者的区别,并激发出人心中向真、向善、向美的力量。正如,抽身于日常的琐碎、沉浸在《党的女儿》两个多小时的精神洗礼之后,三三两两的青年,哼着曲子从剧院中走出,或走进地铁,或走入夜色中的长安街,他们的眼睛里,都闪着光……(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监制:皮钧终审:蔺玉红审校:刘晓 刘博文编辑:李昊达(实习)

文艺到爆炸的句子

1.

“向日葵追着光,却抬眼见到了月亮.”

2.

“悸动没入月色,月色散了雾.”

3.

“愚 愚 世 人 冥 冥 众 生.”

4.

“幸与不幸都会有尽头 平平安安就好.”

5.

“他们总想把你埋了,但要记得你是种子.”

6.

“人闲车马慢,路遥星亦辞.”

7.

“风有信,花不误.”

8.

“山林不向四季起誓,荣枯随缘.”

9.

“遇见都是天意 拥有都是幸运.”

10.

“诋毁本身就是一种仰望.”

11.

“捡到一束光 日落时还给太阳.”

12.

“即便是微光也要永远发亮.”

13.

“鲸落是鲸鱼留给大海最后的温柔.”

14.

“偷偷浪漫吧,避开世俗的目光.”

15.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16.

“月色皎皎,街边的玫瑰开了.”

17.

“在晴天里一路向北会有花海吗?”

18.

“一束花的仪式感永远不会过时.”

19.

“我背黑暗 而向光明.”

20.

“不是花需要花店,是花店需要花.”

21.

“盛不盛开 花都是花.”

冷门小众文艺句子(文艺高级唯美句子)

1、浅夏如烟,花开情浓,这个季节再薄凉的人也温润了。依着一米阳光的柔软,收集百花中的芬芳,来酿光阴,让清新怡人,来供养灵魂。

视频加载中...

2、至于未来会怎样,要用力走下去才知道,记住先变成更喜欢的自己,再遇到一个不需要取悦的人,反正路还长,天总会亮。

3、不要执著于令自己痛苦的事物,不要去惦记再也回不去的曾经。人总是要往前走的,有些事,放弃得越早,未来就会越好。

4、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火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

5、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

6、你掀起山河奔向我,踏尽星辰来访我,而我有整个宇宙想讲给你听,张开嘴却说不出半粒星。

7、一个人看不懂的东西越多,境界越低,格局越低。

8、从马尾到卷发,从衬衫到长裙,从帆布到高跟,从素颜到淡妆,从青涩到成熟,青春也就这么长。

9、伤口就像我一样,是个倔强的孩子,不肯愈合,因为内心是温暖潮湿的地方,适合任何东西生长。

10、所谓幸福,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满意的工作,一个深爱你的爱人,一群值得信赖的朋友。

11、我还是相信,星星会说话,石头会开花,穿过夏天的木栅栏和冬天的风雪之后,你终会抵达。

12、就让我笨拙地喜欢你,从须臾到不朽,从一叶到知秋,然后,骑一匹白马,到人海里安家。

13、一个人爱上小溪,是因为没有见过大海。我已见过银河,但我只爱一颗星。

14、让别人和自己不一样,让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理解前半句就能包容。理解后半句就敢活出自己。

15、纷乱时,你是我内心坚定不移的信念,安静时,你是我内心炽热不灭的力量。

16、我想和你见面,地点你选,森林、沙漠、世界尽头的星空,草原、海边、清晨大雾的胡同,只要别在梦中。

17、何为伴侣:柴米,油烟,应具有。可否具体:粗茶,淡饭,不觉苦。可否再具体:携子之手,与子偕老。

18、并非每个贝壳里都有珍珠,但珍珠一定会出现在贝壳里,并非每个人努力工作都会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要努力工作。

19、你的眼睛真好看,里面有日月。www.shuiwangbiji冬夏,晴雨,山川,花草,鸟兽,但还是我的眼睛更好看,因为里面有你。

20、越长大就越发觉,最离不开的还是家人,不求别的,只要我的家人都无痛无病无灾,身体健康就很好了。

文艺经典:如闪亮的星,照耀青年的心

文艺经典:如闪亮的星,照耀青年的心 文—吴楚

国家大剧院版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海报

来源:国家大剧院官方网站

“你看那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星,关山飞越一路撒下光明……”当这首优美又激扬的歌曲,再一次唱响在国家大剧院,在冷气开得特别足的歌剧厅里,好像有一股暖流轻轻抚过观众的心灵,连空气都在微微颤动。2022年7月1日晚,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在中国成立101周年的日子里献礼演出。观众席上,有银发老人,也不乏年轻面孔。“待来日花开满神州,笑看这万里春色满家园”,女高音歌唱家雷佳饰演的员玉梅,昂首无畏站在高高的杜鹃坡上,在红色的霞光中永生。幕落,主创人员鞠躬谢幕六次,仍掌声喝彩不断,观众流连不愿散场。1954年12月号的《解放军文艺》刊发王愿坚创作的短篇小说《党费》,讲述了1934年前后发生在闽粤赣革命根据地的故事,村里的员筹咸菜送给山上的游击队,在这过程中献出宝贵的生命。1958年,编剧林杉将这一故事改编成剧本,导演林农拍摄电影《党的女儿》,由田华主演,甫一上映便轰动全国。在此之后的半个世纪里,《党的女儿》被改编成京剧、晋剧、黄梅戏等,各个版本竞相流传。1991年,为庆祝中国成立70周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创排演出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由阎肃执笔改编,历经几代表演艺术家接力演绎,2021年,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复排演出,备受赞誉。从原著小说诞生,到民族歌剧几番迭代,《党的女儿》已穿越一个甲子,历久弥新,遂成经典,影响几代青年。

文艺经典的“经”与“权”80年前,1942年5月,一场划时代的文艺座谈会在延安召开。在座谈会上的讲话,也就是次年经过整理正式发表于《解放日报》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成为中国现当代文艺的圭臬。“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文艺与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这些精辟的论断,时至今日仍熠熠闪光。有人曾评价的《讲话》“有经有权”,这也得到本人的肯定。所谓“经”是“经常的大道”,纲领性的理念;而“权”则是现实条件下的变通和调适。“通权达变”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智慧,启发着中国革命的道路,也为文艺经典的生命力赋能。“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经典剧目”“不负人民、无愧时代、兼具民族之根与艺术之美的精品佳作”——在国家大剧院对《党的女儿》这部经典民族歌剧的介绍中这样写道。事实上,从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层面来讲,《党的女儿》是用西方话剧式的结构和民族民间音调源泉相结合,融合中西唱腔来表达中国情感、讲好中国故事;而从主旨思想和理念信仰的层面来说,《党的女儿》叙事的时代背景——中国苏维埃革命的时期,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首次尝试。这一时期,革命斗争形势险恶、挫折和曲折频繁,可以说是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陷入低潮、最为艰难、濒临存亡险境、最终凤凰涅槃的时期。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文艺作品并不多,能够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经典,除了《党的女儿》之外,就只有《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闪闪的红星》《红孩子》等屈指可数的几部。而纵观这几部经典,无一不是塑造了鲜活的真实的而非“高大全”的人物、讲述了源于生活的而非生编硬造的故事,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也都进行着新的探索和重塑。比如1974年上映的电影《闪闪的红星》直到现在仍是电影频道暑期必播的经典,而根据它所改编的舞台剧,不下五六个版本,尤其是2021年在北京首演的原创音乐剧堪称“青春版”,不仅重唱《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这些朗朗上口的歌曲,让人发怀旧之幽情,还加入大量原创新锐音乐,融合律动说唱和江西民歌元素,更贴合新时代年轻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趋向。当然,贴合不是迎合,影响更须引领。寻路中国,始终在曲折中前行,之所以能在大方向上不走偏,根本原因就在于“有的放矢”。曾经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比喻为“箭和靶”的关系,学习、借鉴和扬弃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中国问题,走出中国道路。文艺经典亦是如此,“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也应该是文艺工作者们追求的目标所在。“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这是新时代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也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

重唤崇高,一种伟大的想象力人民文艺,曾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作为旗帜,被高高举起;也曾在改革开放之后,在“下海”潮中遇冷,不受待见。英雄,曾在“告别革命”的呼声中隐遁;崇高,曾在“精致利己”的风气中遭遇齿冷。难以苛责在承平日久的“小时代”里追求“小确幸”的“小青年”,因为盛世的存在感恰如氧气般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然而,“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叠加的重大考验,让人清醒——和平不是常态,中国的发展于人类漫长的历史是个奇迹。全球动荡、国家大义、民族复兴当前,青年自当懂得“小大之辨”,扛起重担,弘毅笃行。文艺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作为“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其意义不言自明。古往今来,在文艺经典中,死亡是最为重大的命题之一;在以革命为主题的文艺经典中,牺牲更是无可回避的美学书写。自《哈姆雷特》起,生存还是毁灭,不是真正的问题;“不可知的死后”“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才是巨大的恐怖问题。经典的艺术作品之所以经典,正因为它们回应了经典的命题:人为何而生,又为何而死,生与死如何对立统一。

国家大剧院版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剧照

来源:国家大剧院官方网站

《党的女儿》中玉梅引吭高歌,从容赴死,并非艺术的拔高,而恰是真实的写照。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方志敏、刘伯坚……都是高呼着主义的口号英勇就义。还有大无畏的瞿秋白,临刑前环顾风景,平静地说了一句:“此地很好!就在这里。”淡定盘膝而坐,静待子弹穿过胸膛。黑格尔曾经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会意识到死亡的存在;主人和奴隶的区别在于,主人不怕死而奴隶怕死。“只要人不准备在反抗主人的斗争中冒生命危险,只要人不接受他的死亡概念,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趋利避害是动物的本性,而只有人会为了“主义”而主动将自己的生命置于险境,只有高尚的人会为了其他人更好地活着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而之所以愿意献出生命,正因为他有一种共情的想象力,在这种想象中,自己的生命与这世界上其他的受苦人相连。在方志敏烈士著名的遗作,也是当代文学的经典——《可爱的中国》里,他写道:“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相信的,朋友!”距离方志敏烈士留下这些啼血文字,不过也就八十余年的时间。崭新的中国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光荣的一天,很近的将来”正是我们所处的现在。主义信念的力量,不在于为一己私利而奋斗,更在于为天下千千万万的受苦人得解放而奋斗,而人的有限的生命就是在为更多人谋幸福的过程中得以永生。在这个意义上,赞咏永生的文艺经典也得以永生。

国家大剧院版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剧照

来源:国家大剧院官方网站

有评论家曾说:“人的生物性存在叫作‘生存’,创造有意义的‘生存’才是‘生活’。”文艺的最大价值,在于提醒人们意识到这二者的区别,并激发出人心中向真、向善、向美的力量。正如,抽身于日常的琐碎、沉浸在《党的女儿》两个多小时的精神洗礼之后,三三两两的青年,哼着曲子从剧院中走出,或走进地铁,或走入夜色中的长安街,他们的眼睛里,都闪着光……(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监制:皮钧终审:蔺玉红审校:刘晓 刘博文编辑:李昊达(实习)

“曲山行路 艺海泛舟”青年文艺之星薛晓冬结项汇报演出举行

11月30日晚,由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济南市曲艺团、济南市文化馆承办的“百人行动计划”之青年文艺之星薛晓冬结项汇报演出在群星剧场举行。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静,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慈建国等领导专家现场出席活动。

薛晓冬是2018年济南市首批评选认定的“青年文艺之星”。该项目是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实施济南市文化艺术优秀人才“百人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扶持我市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支持下,由济南市曲艺团负责具体实施。

薛晓冬是由济南市曲艺团培养成长起来的著名相声演员,全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先生的入室弟子,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从艺以来,薛晓冬勤耕不辍、精益求精,围绕热爱的曲艺事业,兢兢业业、不断探索,尤其注重业务钻研、艺术创作和艺德培养,多次参加国内重大相声比赛及中央电视台节目录制;成功参演话剧《泉城人家》、《茶壶就是喝茶的》等大型剧目创作演出;四川汶川地震时积极参加抗震救灾,身临一线参加赈灾慰问演出;疫情爆发时,主动请缨深入社区服务群众,勇当抗疫排头兵,展现出优秀曲艺人才的时代风采。曾先后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牡丹新人提名奖、第四届CCTV相声大赛入围奖、山东省曲艺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大奖,并荣获济南市建功立业先进个人、青年岗位操作能手、济南市优秀共青团干部、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

当天的汇报演出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既有薛晓冬与青年演员王天心、高超等人搭档表演的快板《劫刑车》、相声《说好》《家音乡韵》、小品《老搭档》,又有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获得者、优秀中青年单弦表演艺术家闫磊表演的单弦《大春景》,青年演员李东旭、王鲲鹏表演的相声《西江月》等优秀节目呈现。青年曲艺人才的涌现,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曲艺事业注入澎湃伟力。

济南市引进培养扶持文化艺术优秀人才“百人行动计划”,是济南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为推出高精尖文化艺术优秀人才,打造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队伍推出的重点项目,自2018年启动以来,先后认定10名“青年文艺之星”、10名“文化艺术新秀”,评出1个“艺术大师工作室”和7个“老艺术家工作室”。“姚忠贤山东琴书工作室”结项汇报演出的成功举办,拉开了“百人行动计划”系列项目结项汇报序幕。接下来,将有多个“老艺术家工作室”和多位“青年文艺之星”项目将陆续结项并举办相关成果汇报活动。

闪电新闻记者 苏佳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