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描写北京胡同的句子(描写北京胡同样子句子)

描写北京胡同的句子(描写北京胡同样子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胡同美,心敞亮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总书记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读懂北京,须将目光投向城市深处——氤氲着烟火气的背街小巷,铺陈着老北京乡愁的万千胡同。

骄阳似火,热风扑面,正午时分的阜成门内大街依旧熙熙攘攘。快走几步,一头扎进宫门口东岔,顿感清静。沿胡同步行不到百米,眼前豁然开朗,一处小广场连起宫门口东岔与西岔,碧空下白塔矗立,红墙边竹影婆娑。

“通透,舒坦,美。”64岁的朱宝兰是这里的老住户,“以前,抬头就是电线,到处私搭乱建,憋屈得很。”

紧邻著名的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能追溯的历史有几百年。“几经变迁,现在两条胡同加在一起,长度600米左右。”西城区城管委街巷管理科科长王明君回忆,整治前,胡同里违建多达22处,最窄的地方才4米宽,路面上电线杆就有55根。

“居民群众早就盼着整治,但也有各种各样的顾虑。”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立介绍,比如架空线入地,是还蓝天于民的重头戏,“但拔掉电线杆安电箱,居民们担心有辐射。”

怎么办?用数据说话,找专家设计,请居民参与。顾虑打消,各方满意,问题迎刃而解。

2020年6月,宫门口东西岔胡同保护更新正式启动。拆违建、收电线、恢复老山墙……一年多的时间,胡同面貌一新。“我们还重新规划设计,引入了精品餐厅和咖啡店等。”张立说,“赏白塔,品美食,现在红火着呢。”

“住了几十年,第一次把白塔看得这么真切。”聊起胡同的新光景,朱宝兰形容就像“拨云见日”,“街坊们的心里,都觉得倍儿敞亮。”

行走北京,胡同里的变化,远不止如此。治理私搭乱建、整治“开墙打洞”、开展垃圾分类……“要说最难的,还是停车。”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办事处主任高洪雷坦言,“这是刚需也是‘硬骨头’,群众期盼最强烈。”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内务部街,全长727米,平均宽7米,是周边居民日常出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胡同内北京市第二中学1700余名师生的必经之路。一聊起停车,朝阳门街道内务社区党委书记史海宁就有一肚子话要说。

“有用废旧三轮车占地方的,也有车还未到、人先占车位的,经常闹矛盾。”史海宁说,“不仅影响出行,要是遇到突况,消防车和救护车都很难进。”

今年6月,在内务部街不远处的干面胡同西口,一处立体停车场拔地而起,并命名为“内务部街停车场”。

“给内务部街的居民预留了80个车位,剩下有停车需求的20多辆车通过错时共享方式解决。”东城区城管委停车管理科科长郭风林介绍,在收费方面,运营方也拿出了相应优惠政策:符合“五证合一”的内务部街居民,可以自主选择按450元/月或按4950元/年缴纳停车费。

自此,内务部街成了东城区第四十四条不停车胡同。“胡同一下子敞亮了,出门遛弯心里都踏实。”76岁的蔡汝军笑着说。

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在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更体现在治理的精细化程度。胡同虽小,却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治理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就是评判标准。

“我们把深化背街小巷精细化治理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北京市城管委副主任李如刚介绍,2023年,北京市制定了《深入推进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今年起至2025年,全市将完成5393条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打造426条精品街巷、3687条优美街巷。

可以想见,将有越来越多的“敞亮”事,在北京的胡同里发生。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18日 04 版)

胡同里添文化栖息地,老城街巷绽放出斑斓的文化之美

春来了,胡同、四合院里热闹起来了。步摇制作、衍纸艺术、茶道雅集、中式插花……久违的人气回来了!

伴随城市化发展进程,曾经充满京韵的老北京四合院一度变成大杂院,有的年久失修,有的疏于管理,有的被私搭乱建侵占。近年来,随着老城整体保护,这些老院子逐渐被整理腾退出来,播撒下了文化艺术的种子。

一座座胡同小院变身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实体书店、非遗展示中心,东四胡同博物馆、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更读书社、内务部街27院儿、角楼图书馆、颜料会馆……市民身边小而美、高品质的文化栖息地越来越多,老城街巷绽放出斑斓的文化之美。

东四胡同博物馆

广亮大门、影壁、垂花门、砖雕、彩绘……步入位于东四四条77号的东四胡同博物馆,原汁原味的四合院建筑令人目不暇接。西厢房里,东四印象展区通过视频、文字,让老字号、老北京小吃、胡同的人文风景、北京声音等依次展现,使人“穿越”回往昔的东四旧景中。东厢房的历史文化实物展区中,兔儿爷主题展览、胡同居民捐赠的老物件等吸引观者纷至。

东四胡同博物馆主体建筑建于1940年前后,是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占地1023平方米。这里曾是东四派出所的办公场所,2018年,通过院落整理,东四街道和首创集团合作,将其建成博物馆面向大众开放,并邀请手工艺人入驻其中。

“金马派风筝”传承人吕铁智工作室也坐落在东四胡同博物馆内,步入其中,满墙都是风筝,工作室里还有京剧脸谱、民俗泥人,京味儿扑面而来。平时,他就在这里开设非遗课程,面向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讲授北京传统的沙燕制作技艺。

支持非遗、大力推广北京传统文化,东四胡同博物馆还定期开展手工兔儿爷、泥塑、陶制、剪纸、鼻烟壶等多种老北京传统手工艺制作课程,为人们带来立体多彩的非遗盛宴。

“美后肆时”市民文化中心

2022年,坐落在二环内黄金地段、美术馆后街40号,北京市最大的街道级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美后肆时”被网友们评选为网红打卡地。

两进四合院古色古香,雕梁画栋京味十足,回廊连接起美剧场、美作馆、美食馆、美阅馆、美影馆、美好交流中心等21个活动空间,围而不堵、古朴安静。难以想象,这里原是地铁8号线盾构工程用地,2019年工程腾退后,东城区将其打造为集生活美学、文化体验、文化交流与传播于一体的城市美学中心,一年365天不打烊,1000多场高质量文化活动轮番上阵。

更读书社

美后肆时向西南1公里,更读书社同样人气颇旺。位于隆福大厦一层,更读书社既是书店,又是图书馆,还是文化体验空间。600平方米的书社陈设文艺前卫,十多个图书出版社的图书荟萃,标记着“东城区图书馆”的约6000册图书整齐排列,玩具、文创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几年前,这里还是仓储空间、配电楼等,伴随隆福寺园区改造,成为城市美学高地。

会馆有戏

往老城胡同深处走,具有约600年历史的会馆也重焕新生。2021年下半年至今,北京市整理出一批蒙尘的会馆,保护、修缮、利用,颜料会馆、临汾会馆等陆续上演“会馆有戏”系列文艺演出。周末,京昆梆子等折子戏,变脸、猴戏、魔术等沉浸式民间艺术表演轮番上阵,观者不绝。

老城里,处处迸发着文化的生机:在内务部街27院儿,腾退空间变身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法国艺术家的“梦境展”、文人雅士的古琴音乐会等天南海北的文化艺术“种”到了胡同四合院里;建成于1553年的北京外城东南角楼,曾是旧京城地标性建筑,如今已复建,2017年作为角楼图书馆开放,角图会客厅、非遗52日、星空电影院等吸引拥趸无数;通过院落修缮,2021年东四胡同博物馆开放,周边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非遗展览、读书、学习花灯制作。

一个个胡同里的文化栖息地里,不仅充盈着文艺的美妙,更绵延着悠长的京韵。

内容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