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用犹如好像仿佛造句子三年级(用犹如好像仿佛造句子)

用犹如好像仿佛造句子三年级(用犹如好像仿佛造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我立志成为我老师那样的老师

“为什么会选择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教师节这一天,广州市第十六中学(以下简称“十六中”)党委书记王勇和校长陈煦给出了相同的答案:都是受自己老师的影响。

他们都是十六中的学生,分别属于1994届和1995届。高中时,他们就立志成为像老师那样的教师。20多年来,他们用行动坚守初心,将老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靖文、夏强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子良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子良、廖靖文、夏强

老师给我的,我希望传承下去

王勇:十六中1994届高中学生,如今是十六中党委书记

“高二开学前的级会上,一位戴着厚厚眼镜的老教师找到我,介绍自己是新学期我们的语文老师……”30多年后,回忆起与邓剑文老师初次见面的场景,王勇仍历历在目。邓老师请擅长写硬笔字的王勇帮忙抄写5篇作文范文。“加起来不到5000字。”在王勇看来,这本是一件小事,没想到邓老师回赠他5本书籍,而且每一本书的扉页上写满了寄语。“老师这个举动深深拽住了我的心,我决心一定要好好学语文。”王勇回忆道。

新学期起,王勇喜欢上了语文,“发现语文也没有那么难。每一篇文章,邓老师都会认真写评语,不只是关于写作技巧的点评,还有人生的感悟。”几十篇邓老师精心批改、写满评语的习作,王勇一直珍藏至今。

邓老师当时已年逾六十。让王勇和同学们感动的是,邓老师家住7楼,但每次清晨语文早读,他都是最早到教室的,站在门口迎接每一位同学。“语文早读,没有同学会迟到。不幸的是,高三上学期,邓老师在外出主持教研活动时突发脑溢血去世。”王勇哽咽着说。

与邓剑文老师的这段缘分让王勇高三时就立志要当一名教师,“老师给予了我那么多,我希望也能传承给我的学生”。而高中班主任兼化学老师刘瑞子则令他选择了化学这门学科。“刘老师讲课逻辑清晰,实验生动有趣,治学十分严谨。”王勇说,刘老师对同学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潜移默化中一直影响着他,“谨记要以学生为本”。

当中学老师 信念从未动摇过

陈煦:十六中1995届高中学生 如今是十六中校长

“我在高中时就决心要当中学老师。”自此,陈煦这个信念从未动摇过。“大三时,老师让决定当老师的同学举手时,我是教室里唯一一个立刻举手的。”在陈煦看来,自己心中清晰而又强烈的教书育人想法,来自在十六中读高中时老师们的言传身教。

陈煦说,由于初中时英语基础不大好,入读十六中后英语学习感觉很吃力,甚至生出了自卑感。英语老师黄宝璋耐心指导她,利用课后时间,对班上十来个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每天重点“关照”。“每天督促我们到她跟前背诵课文,还帮我们重新梳理知识点。”一个学期后,陈煦的英语就迎头赶上了。“我大一时就过了英语四级,当时在同学里还是比较少的。”陈煦说。

“老师认为很普通的事情,却给我带来很深远的影响。”在陈煦看来,黄老师为自己展示了一个老师如何“甘为人梯”用尽心思为学生无私付出,不仅帮助自己补齐了英语基础的短板,更让自己从自卑到自信。

而多年后的今天,她还清楚记得晚自习班主任梁凤华老师一番让她终身受教的话:“你现在就好像在隧道里穿行,马上就要走到隧道的尽头,只要坚持一下再往前走几步,你就能看见曙光了。”彼时的陈煦正面临着高中学习的瓶颈,梁老师的这番鼓励的话犹如一道光,照亮了她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高中学习之路,也促使她下定决心成为一个像梁老师这样能够照亮他人的人。

行走喀什古城 感受传统与现代之融

央视网消息:看过了叶尔羌河流域的美丽风光,我们再来感受下这里城市的魅力。在新疆,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就是“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喀什古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是众多游客来新疆的热门游览地之一。接下来,就让总台记者刘菲带我们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

总台记者刘菲:这里是喀什古城,一个到了南疆总想要走一走看一看的地方,古城的街巷纵横交错犹如一个巨大的迷宫,而走进每个街巷当中,主人家的木门、窗户和砖雕也好像是一幅油画一样。一步一景,下一个街角又会邂逅不一样的风景,来到喀什古城就像我一样试着放慢脚步。

眼前的古城曾经历过多次修缮、水电路改造和生活基础设施的提升,让人们的生活环境更便捷舒适,才有了今天“修旧如旧”的“活化”利用。走在古城中,能看到当地维吾尔族居民骑着电动车穿梭街巷,邻里之间在街角闲聊,孩子们在巷子里踢足球,这些慢下来捕捉到的镜头让我感受着古城里生活的气息。来到一户当地人家,女主人会热情地迎接客人,从她的言语中看到了古城的变化。

喀什古城居民布合力且·买买提:原来我们的房子是土木(结构),还是(只有)一层,现在房子两层了。原来没有厕所,上厕所(和)洗澡的时候不方便,现在全部方便了,看电视,房子干干净净的,漂亮得很。

记者:现在开商店一个月能增加多少收入?

喀什古城居民 布合力且·买买提:一个月差不多2000多吧,客人来了我也很高兴。

走出这户人家,在喀什古城里走走停停,古城里的颜色犹如万花筒一般,有蓝色、紫色、黄色,正如艾德莱斯绸一般缤纷绚丽。遇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也会听到五湖四海的口音。今年以来,旅游热度不断攀升,比如三五米就会遇到一家旅拍店,古城的旅拍店已经发展到160多家。

湖北游客陈函楚:想拍一套特别有地方民族特色作为纪念,另外也是想感受一下不同的民族风情。

总台记者刘菲:如今的古城最吸引人们的并非热闹的商业街,而是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制作,现在在古城里有20多种的非遗制作。在很多年前我曾经来过这里,这里就是一个小小的铁匠铺,而如今再来到这儿,已经变成了一个打铁技艺的展示馆。小到一个汤勺,大到生产农具,听着这打铁的声音,也仿佛把我带回了当年。

如今的喀什古城里仍然可以看到手工乐器、英吉沙小刀、土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接续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今年前8个月,古城接待游客人数57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突破40亿元。下一步,对如何促进文旅提升,古城也在探寻新的发展路径。

喀什古城管委会主任贺涛:结合喀什古城常住的4万多的本土居民,在基础设施上进行提升,进行改造,为本土居民和为游客更好地提供服务。同时在业态方面,特别是在文创方面都进行历史和文化结合,和本土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展示结合起来,把它保护好、传承好。

来源: 央视网

夜读|父亲,犹如一座山

父亲,犹如一座山,巍峨而庄严,令我尊敬;

父亲,犹如一片海,宽阔而澎湃,让我崇拜。

父亲没读过什么书,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对我们的教育大多是平常的“身教”。父亲属牛,今年满七十岁了。古人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以前只依稀记得这些话,现在才真正的心有体会,父亲年纪大了,作为子女的还是忧虑多。

虽然在口头上多次的邀父母来城里住,但是心里也明白,工作忙碌,自己是很难照顾好他们的,由于母亲身体还好,加上老家离县城只有20来里,交通也很便利,每个星期基本上都要回家看看,也算放心。

父亲近一、两年来,记忆力明显的差了很多,经常忘这忘那的,而且手脚也迟缓了很多,上次母亲到小妹工作的市里住了半个月,父亲走路时肩膀耸起了老高。有时候想起父亲年轻时如风一样的男子,心里又不免得莫名悲伤起来。

父亲年轻时很帅,英气勃勃的骑着自行车,大妹坐前面横杠上,我坐在后面坐板上,我在后面指挥,“爸爸!超过前面那个骑车的。”父亲双腿将脚踏板踩得飞转,超过了以后,我又指挥起来,“再超过前面那群骑车的。”父亲又将车子骑得飞快,那时候觉得父亲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

父亲是吃过大苦的人,从小父母双亡,靠吃百家饭长大,直到1968年参军,先后在长沙和广州服役,复员后在广西冶炼厂工作,小时有时带我去车间,记忆深刻的是看到他和他的工友们浑身穿得严严实实,抓着7、8米长的粗钢钎,嘴里齐声喊着号子去捅熊熊燃烧的钢炉,火红的钢花飞溅,一排1米多高的大风扇也吹不走袭人的热浪,就是冬季,一个个也是汗湿透背。

由于母亲在湖南老家种田,后来父亲申请调回了老家水泥厂上班,总是在最艰苦最累的生产一线,做得最多最大的“官”就是班长。他不仅在厂里做事,下班了以后还要回家种田种地,多少次半夜伴随着雷雨听到自行车的铃铛声,就知道父亲上班或下班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父亲下了岗,那时我正在读大学,父亲又没有什么经商头脑和挣钱方法,只知道将汗水大把大把的摔在泥土里去挣苦力钱。和人拉着水缸去贵州卖,肩上一担水缸上百斤挑上山,从山脚下一眼望去,挂在半空中的山路连绵几十里,一担水缸卖掉要爬一天山路,赚五、六十元钱;修建庙宇从七、八里远的路边担砖到半山上,五毛钱一匹,当地无人肯做,父亲硬是担了一个冬季,肩膀上皮肉抹掉一层又一层。

无论在何种境况之下,父亲一直要子女读书,他从来就是说:“多读书总是好的,读书不只是求‘功名’,不读功名读聪明,读书能让人明白这人世间的道理。”但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也常常让他不顾年高去做一般人不愿做的重体力活。

我参加工作几年后,小妹也考上了医科大学,开支大,我虽然可以为家里负担一些,但是工资低,加上成家了,也帮不了父母多少,父亲六十多了,还到砖厂去打工,砖厂的机器一开就不停歇,无论是挑土还是挖土,一天下来总是大几百担,刚开始做这个活时,挖土要磨破手上的皮,挑土要磨破肩上的皮。有次,父亲听人说贵州凯里在火车上搬水泥工资高,他心动了,但是那种活就是一般的年轻壮劳力都扛不住,我知道后回家做了许多工作才制止了他。

直到三、四年前,小妹也参加了工作,父亲才从重体力活中解脱。

父亲从小在苦中过来,对物勤俭,对人深具同情。从不乱花一分钱,身上带的几十元钱从来都是叠得整整齐齐放在紧贴身体的口袋里,摸出来都是带着体温。但是对于老弱总是充满了同情,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母亲上门乞讨,父亲慷慨摸出了身上的二十元钱…

父亲这么勤俭的人,却很容易满足。闲时有时和父亲一起去小河里钓鱼,有时候鱼多,父亲总是催我说,“可以了,可以了!有一餐晚饭菜足够了,要那么多干什么。”家里原来有一块交通便利的宅基地,转给村里一户人家只收了六千元,快签合约时,另一家赶起来说我出一万元,父亲说:“前面你不作声,快签合同你又来加价,我宁要六千不要一万。”我回家后埋怨父亲不开窍,父亲说:“人要讲诚信,钱永远赚不完”。

年轻时,也曾看不起父亲,认为他没“本事”,只会靠卖苦力“吃饭”,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了一点书,见过了一些人,经历了一些事,崇拜的人越来越少,但是对父亲和父亲一样的人却越来越崇拜。

(辰溪县纪委监委 胡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