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形容小镇风土人情句子有哪些(形容小镇风土人情句子)

形容小镇风土人情句子有哪些(形容小镇风土人情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夜读 | 小城的故事,时代的缩影

“萧红自20岁离家,备尝饥饿、寒冷等人世艰辛,不和谐的感情生活又使她屡屡怀着一种忧虑的心境,以致她经常感受着深入骨子里的孤独和寂寞。好在有一支笔不离不弃。她用它恣意表达性灵的受难与飞翔,描绘人民、民族的苦难,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萧红拥有两套笔墨,两种才情。一方面关心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一方面又专注自己孤寂的情绪,对爱和温暖的追求与向往。前一种使她与文坛主流保持了步调上的一致,而后一种,又使她处于主流之外。”

——人民日报文艺公众号

书籍简介

书名:《呼兰河传》

作者:萧红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简介:《呼兰河传》,是一部含童心、诗趣、批判的“回忆式”长篇小说。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城镇作传,为这个城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

它是萧红的经典代表作,作者用充满童趣及诗画般的语言刻画了故人、故乡、故情的群像,勾起读者心通的乡土情怀。又通过一个个人物、一种种风俗、一幕幕场景,再现了初期东北小镇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状态,营造出独特的萧索苍凉的氛围,叙述偏远闭塞的小城物质生活的原始落后以及芸芸众生精神世界的愚昧麻木,透露出她对丑态百出的封建迷信的批判。

推荐理由

萧红曾经说:“现在或是过去,作家的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呼兰河传》表达了对国民团体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等等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被越来越多的后人认为是继鲁迅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力作。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因知识匮乏、愚昧无知,那个时代的人们盲目地崇拜鬼神去寻找精神支撑;食用便宜的瘟猪肉时,自我安慰这些猪不是病死的,是在泥坑中淹死的;埋了过世的小团圆媳妇,回来的人第一句话竟然是:酒菜真不错……

但在满目荒凉后,锲而不舍追求幸福的冯歪嘴子又给全文带来一点光亮。诚然,她的批判中也隐含希望,希望中国新生,希望中国跃变为真正尊重人的尊严、充满理性、健康向上的社会。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

无论如何,“山一程,水一程,渐行渐远才发现,故乡是根本剪不断的脐带的血地”。她把在后花园里与爷爷一起生活的那段美好时光,描写得自由快乐,令人向往。《火烧云》《祖父的园子》等经典美文均出自这本书。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就像茅盾所说的那样,“《呼兰河传》是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你尽可抓住社会制度、人性道德、时代局限等等角度进行剖析,深入思考。

阅读拓展

萧红(1911-1942),女作家,被誉为"文学洛神",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河畔一个富裕家庭,1942年葬于香港浅水湾边,时年31岁。萧红一生感情炽烈,毕生追求自由与爱;半生漂泊,历经艰险,颠沛流离。19岁为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24岁时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31岁病逝于香港,去世前完成重要作品《呼兰河传》。

云浮融媒中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莫颖琳

值班主任:赵军鳗

值班总编:卢利文

投稿邮箱:yunffb@qq

枫桥,一座长满了唐诗的小镇(组诗3首)

◇弄潮襄江

你可以把一座小镇

想像成唐诗的样子

一块砖凸出来,是平声

一块瓦凹进去,是仄声

你也可以把一首古诗

想像成小镇的样子

每个字都是一栋长满苔藓的房子

每个标点都是一束摇曳的烛光

在小镇和古诗之间穿梭的

是那只客船

2、枫桥夜泊,一个穿越千年的意象

一只乌鸦的啼叫,穿越唐朝

盘旋了一千多年还没有落下

枫桥的枫叶

红了又绿,绿了又红

一阵悠长的钟声,划破寒山寺的夜

一千多年后还在回响

山颠打坐的僧人

是否化作了恒河的一粒沙

一叶孤舟,漂泊在江上

诗人和他的诗一直在寻找

故乡很近,岸很远

路很近,梦很远

一豆渔火,燃烧了水面

为弯弯的月亮指引回家的路

回家的路上星光点点

那是老母亲半睁半闭的眼

霜重。叶红。北风紧。

秋正深。酒已温。

且举杯,醉一回

今夜,我从襄阳来接你回家

3、“枫桥经验”照亮农村的上空

邻里之间的沟沟坎坎

都盛在一碗面条里

串个门便会成为村庄头条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心近”

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

只需要三句暖心话

李树底下听诉讼

村头那棵穿越历史的错结盘根

一如村镇干部手掌心的纹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一如母亲的人生经验:

锄草要乘早。打墙不坏头三板。

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陈芝麻乱谷子的事

再小也是天

一束光,从枫桥破土而出

穿越大半个世纪

照亮了中国农村的上空

“枫桥经验”的背后

站着简简单单的两个字

——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