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形容淮河美景的句子简短(形容淮河美景的句子)

形容淮河美景的句子简短(形容淮河美景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八公山文学(2021卷)|淮河赋(徐际奇)

【编者按】淮南八公山历史人文厚重,也是《淮南子》的成书之地,地名品牌声名远播,对宣传作家作品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八公山文学》(年刊)是由八公山区委宣传部、八公山区文联主管,淮南市作家协会指导,八公山区作家协会主办的内部刊物。本刊致力于文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为八公山区、淮南市其他各县区,以及全国其他各地的作家、诗人、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作品交流、展示的平台。截至今年,《八公山文学》已经刊印六期了(2016——2021卷)。在淮南文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今日头条“八公山视界”合作选登其中的优秀作品。本期“八公山视界”发布徐际奇作品(《八公山文学》2021卷“洗云沁月”散文专栏作品选)。敬请欣赏——

淮河赋

徐际奇

千里淮河,万顷平原。浩浩汤汤,九曲百旋。哺育黎庶,滋润庄田。漕运通达,商旅利便。聚九派而盘遭周,拱青龙而出山渊。发脉源于河南桐柏,归大海于江苏射县。分南北之气候,贯东西之山川。连五省之命脉,通八市之航船。

盘古滴血为之渎,水鸟名淮名之缘。大禹治水、斧凿于硖石,王合诸侯、娶妻于涂山。三过家门而不入,斯传佳话于万年。夏启出生于淮河畔,洪武发迹于临淮关。楚之都、淮阳寿州,煤之都、淮北淮南。刘安著书、淮南鸿烈,康熙赐扁、灵渎安澜。

淝水之战,载以少胜多之经典。淮南豆腐,成中外家常之美餐。淮王肥鱼,乃古今遐迩之名鲜。淮上花鼓,遗民俗文化之承传。

草木皆兵,橘生淮南,风声鹤唳,鸡犬升天。品精彩故事,读成语连篇。

浩渺长澜,玉带蜿蜒。或而温顺,波平浪静,绵绵娟娟。或而狂暴,洪水横溢,蛟龙腾渊。经行处,几多曲折,几多惊险。千百载,几多灾难,几多巨变。一路欢愁撒洪波,一河兴衰入史篇。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号令震天。举全国之力,筑堤建库、治理水患。

“共谋生态文明建设”,远瞩。惜断腕之疼,关停转闭、治理污染。

江淮熟则天下足,淮河清心安。而今,水少灾,地少旱。而今,水也清,天也蓝。

望烟柳绕圩堤,观翠幕摆珠帘。柔淮水若处子,至清纯而潋滟。映朝霞而生锦浪,荡微风而起漪涟。架长桥而变通途,乘轻舟可钓鱼鲜。平流处、波澜不兴,湍急处、浪花飞溅。流农田,稻禾青青,入湖泊,荷花艳艳。喜看淮河两岸,青山绿水,笑望江淮大地,金山银山。

美哉!淮河。美哉!淮河两岸的绿色家园。

作者简介:徐继奇,安徽安庆人,现居淮南。淮南硖石诗词学会会员,化三建退休高级经济师。

(淮南市八公山区作家协会《八公山文学》)

2022年5月3日今日头条“八公山视界”发布

汪胡桢 | 漫话淮河

文 | 蓝豚

1985年,《淮河志通讯》第4期,刊登了一篇汪胡桢《漫话淮河》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开头,很有意思,说是淮河地质年代的形成。

漫话淮河,从淮河流域遥远的远古始。

从地质变迁,到大陆的海岸线逐渐东移。

淮河入海口,从三河尖、正阳关、盱眙、淮阴,直达云梯关的变化。

从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随着逐渐向东移延伸,至淮河流域现状地形的形成。

描绘出,淮河自然成长和独流入海的过程。

又从人类文明开始,说到了黄河在下游三角洲里游荡,抢夺淮河出海,淤塞淮河尾闾。

从淮渎入海,到淮河被迫借道长江,寻找出路。

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经过轰轰烈烈的治理淮河,真正把淮河由水害变成了水利。

汪胡桢先生在88岁高龄时,回想起治淮的经历,饱含对淮河的深情,难忘淮河的点点滴滴。

换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不是漫谈淮河治理中的细节故事。

而是,从更高境界,畅谈淮河的地质变迁,漫话淮河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最后,把治理淮河的接力棒和希望,交给了新一代治淮人。

“希望同志们继续努力,进行治理。”

如果你在地图上把淮北、淮南、平顶山及太行山、燕山麓的煤田点绘成一个包络线,那么,一条古海岸线就呈现在你的眼前。

在很古很古的时代,古海岸线以西,到处是高山峻岭,地震与山崩是家常便饭。

冰川或急濑把大量的堆积物从千沟万壑里冲向大海。

在古海岸线以东是浩瀚的大海,使海岸线不断受到波涛、涌潮、台风、海啸的袭击。

从西面输送来的堆积物就被铺平于海里,逐渐成为坡度平缓的海相大陆。

山风吹送来的植物种子在陆地上生根与发芽,长成郁郁葱葱的森林与漫天盖地的灌木丛。

自然成长的植被与西面搬来的堆积物为了争夺空间而长期斗争。

一个时期植被给堆积物所掩盖,又一个时期堆积物上面生长植被。

经过石炭纪,侏罗纪、二迭纪等许多地质时代,埋藏在堆积物里的植被被煤化作用变成黑的煤炭,堆积物又因物理化学作用成为坚固的岩石。

这就成为分布在古海岸一带的煤田。

有的已经被我们开发,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的能源。

有的还未发现,待我们子子孙孙去发掘。

就宏观言,古海岸外大陆的形成,南首依靠万里长江,北首依靠九曲黄河。

淮河,虽然与各大河比起来相形见绌,也不甘示弱,出来作一臂之助,但她只能钻长江、黄河的空子,把产生于大别、桐柏、伏牛等山区的少量堆积物贡献给大海。

在蚌埠市博物馆的“淮河展厅”里,有几幅图,画得比较生动形象。

大致可以反映出汪胡桢先生的描述,淮河地质变化和古海岸外大陆的形成。

这几条水道通力合作,在古海岸以外的大海里逐渐造成向东南与东北略有倾斜的中大陆。

处在两大强邻间的淮河,只得局局促促地处于黄河三角洲的边缘与长江流域边缘的分水岭占一席地,作为自己的干流河槽向东延伸。

黄河三角洲上的排水沟颍河、涡河,北淝河等先后加入淮河,成为她的支流。

大陆的海岸线逐渐东移,淮河的干流也逐渐伸长,海口从三河尖、正阳关、盱眙、淮阴直达云梯关。

当三角洲逐步发展到孤悬海中的泰岱山区的山麓时,发源于山区的泗,沂、沭等河就造成一连串的湖泊,并参加了淮河水系一道入海。

这就描绘出淮河自然成长,独流入海的过程。

中华民族在海岸线还在盱眙以西的时候,就分批分族赶着他们的家畜逐水草而居,到达了淮河两岸,并开始建立村舍,种植农作物。

由西而东的游牧民族,常很不客气地占夺先来定居人民的生活与生产资料。

逐出的人民则更向远方避难,另组家园。不及逃亡的被掳为奴隶。

从他们留下来的石器与陶罐中可跟踪出他们迁移、繁殖的踪迹。

原先定居于淮河两岸的人民当是夏代或更前的华人,曾被殷代的纣王所征伐,并被贬称为淮夷。

从周代起,人类文明得多了。

文字逐渐完备,知道淮河平原上的水资源可利用来增加农业生产,始建水头不高的土坝成为平原水库,安丰塘就是一例。

又开凿许多渠道,以通航运,例如邗沟与汴渠。

晋代曾大建水碓,利用水车进行农业加工,甚至发展成冶铁鼓风的工具。但是因为水工技术十分简陋,洪水时往往溃决,成为水患,被公家所查禁与拆除。

宋代发明双门船闸。

元郭守敬曾利用闸河的技术建成大运河,使江南的粮食与百货能直接运到北京的积水潭,在这里开过轰动大都的水上展销会。

黄河在下游三角洲里游荡成性,曾掠夺过淮河从云梯关出海之路,把河槽淤塞后又决堤北流,夺取大清河,由利津入渤海。

这次巨变,使淮河失去独流入海的资格,变成了长江的支流。

古代军阀,常常利用水害作为制敌的战术,在历史上事例极多。

南北朝时代,梁武帝就在淮河浮山建筑高达二十七米的土坝,使得驻守上游寿县北魏国的军民都逃到八公山上去避难。

这个土坝由于洪道泄量过小,而且对溢流不作消能的措施,次年洪水一到即被洪水漫坝而冲毁,成为历史上对人民罕有的巨灾。

辽金时代,黄淮下游是南北两交战地区,故经常掘开黄河堤防以淹灌对面的敌人,使黄泛区多年受灾害。

为了使大运河和黄河的交叉口不被黄河泥沙所淤塞,明清两代都采取束清拒浑的政策,就是逐步加高洪泽湖大堤、抬高淮河水位,成为洪泽湖,使清水能冲开淤积在黄运两河交叉口里的泥沙,结果使洪泽湖成为一个大型平原水库,对苏北防洪、灌溉略有帮助。

建国以后,我国始大力引进国外技术,在全国各地兴建新型水利工程。

在淮河流域尤多实施。

于上游山谷中兴建了成群的水库,发挥防洪、灌溉、水电的利益。

中游兴建伟大的淠史杭灌区,使皖中岗地得水灌溉与通航。

建蚌埠与三河闸,使淮河干流能蓄水济旱,又与苏北运河网互通航运。

在江都建大型抽水站,利用长江感潮区拦蓄的上游流来的废水接济苏北地区,并在涝年把苏北积水排入长江。

现在,正准备利用长江口的淡水作跨流域的南水北调工程,在苏北沿海建挡潮大闸,使海水不能入侵,而淡水不能外泄。

同志在建国初期就号召我们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现在,这个号召基本上已成为事实。

还有不足之处,希望同志们继续努力,进行治理。

请继续关注,有关汪胡桢的故事。

【来自公众号:蓝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