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锦瑟句子翻译(锦瑟重要句子)

锦瑟句子翻译(锦瑟重要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锦瑟》priest经典小说古风句子

priest,晋江大神级耽美作者之一,文风精练大气,幽默风趣。她的作品多正剧向,语言诙谐幽默,行文流畅,风格大气,善于构建各种各样正常不正常的世界观。文笔成熟,代表作有《天涯客》、《镇魂》、《大哥》、《杀破狼》、 《有匪》 、《默读》等。最懂姑凉心为你推荐《锦瑟》priest经典小说古风句子。

好过的光阴像水,忽悠就从指缝间遛走了,百年也如同一瞬,一辈子意犹未尽;难过的岁月却如刀,一刀一刀地将人的里子面子都磨来砺去,乃至于不过转头的光景,人便已经面目全非。

——priest《锦瑟》

岁岁年年,凡人沉浮于世,不管曾经多么刻骨铭心的人,多么刻骨铭心的事,也足以被洗刷干净。传言黄泉下有忘川水,饮一杯不知前世今生,可其实忘川水就在人间,又有一名,便是“岁月”。

十年生死两茫茫,纵使相逢应不识。

——priest《锦瑟》

这个时代已经降临,所有人都已经入局。

然而英雄也好,美人也罢,尽管都是钟灵毓秀的人物,却也都是要看时局的,哪怕你盖世英雄,绝世美人,一生的光阴也不过浅淡的几笔,对了时局,便能走得远一些,错了时局,也不过被湮灭在滔滔浪潮之中。

纵然万般不甘,也不过归根到底一句——恨此生为人,江河万古,无能为力。

石破……又怎么会让天惊呢?

——priest《锦瑟》

可是不是所有人都应该被这样刨根问底的,人的一生之中,总要有那么一两个人,是可以不用百般肚量,只是相逢便一笑的。

——priest《锦瑟》

去时全盛红颜子,归时半百白头翁,纵然乡音未改,故乡和归人,却都已经面目全非,几乎落得两两不识。

——priest《锦瑟》

那一瞬间,施无端仿佛有种奇异的错觉,好像一切都还没有发生,谁也没流过那样多的血,谁的胸口都还没有那条红如朱砂的疤,你我见面依稀如昨日,远远地喊上一声小名,便能携手出去,徜徉山水中。

飞鸟还未尽,良弓何以藏?

……愿我朝圣明天子万岁万岁,万万岁。

——priest《锦瑟》

然后施无端看见白离仿佛是笑了,他极轻极轻地那么笑了一下,像是走了很远的路,一路风霜雨雪受了个遍,心都冻得麻木的时候,一抬头突然找到了来时的那个生着小火炉的小屋似的。

——priest《锦瑟》

人总是这样,针锋相对的时候,都觉得自己万般委屈,没有半点错处,便是心里知道,也仗着年轻气盛,万万不肯承认的。

而经年日久,当那份纠葛已经复杂得叫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时候,一个人突然低下头来,将拔了不知多久的绳子单方面剪断,另一方也必然会无所适从起来。

——priest《锦瑟》

李商隐《锦瑟》中的典故与字词分析,原来这首诗每个字都那么美

在上一篇文章中,小楼分析了李商隐《锦瑟》的主题——即《锦瑟》是写对人生总体情境的怅惘莫名的感受——但限于篇幅,小楼没有仔细解读《锦瑟》中每一句的意思。

要欣赏《锦瑟》的美,最基本的就是要先理解诗中每一个字的意思。《锦瑟》一诗中,应用了大量的典故,而且诗中有些字词,古今义相差极大,这些都成为我们理解《锦瑟》的障碍。比如,在最后一联中,“可待”与“只是”的古今义不同,让普通读者理解出的意思与本意完全相反了。

所以,小楼决定再写一篇文章,仔细分析《锦瑟》中的典故与字词,让我们能更好的欣赏《锦瑟》中的无穷魅力。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雕像

锦瑟无端五十弦。

《周礼·乐器图》记载: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 ,绘文如锦者,曰“锦瑟”。

“锦”是指华丽的织品,“锦瑟”就是雕刻着美丽的花纹的瑟,它本身就是美丽的象征。

瑟本来最多只有二十五弦,但李商隐却说它有五十弦,这是暗用了《史记》中的神话故事。

《史记·封禅书》中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五十弦瑟,其音极悲,连太帝都无法承受这么悲伤的音乐,所以破瑟为二十五弦,李商隐言瑟五十弦,便是强调其悲伤的音乐。

华美的瑟为什么会有五十根弦呢?它发出的声音为什么那么悲伤呢?“无端”,没来由。这一切你找不到原因,正如人生种种,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经历的一切是为什么,无法从中追寻出什么意义。“无端”二字,便已挑起一种迷茫的气氛。

《锦瑟》的第一句,便奠定了全诗美丽而哀伤的基调。

一弦一柱思华年。

柱:瑟上支弦的木柱。一弦一柱,借指瑟弹出的音乐中的每个音节。

“华年”二字,一方面是倒装以押韵,另一方面,“华年”二字不是对人生岁月的泛泛表达,它是出于诗人个人情感的主观评价,蕴含着李商隐对人生岁月的无比珍爱,过去的一生,不管经历了什么,它都是美好的年华。

华美的瑟弹出悲伤的音乐,它的每一个音节,都勾起了诗对往昔人生的思忆。

庄生晓梦迷蝴蝶。

这一句是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晓梦就是清晨破晓的梦,这是清醒之前所做的最后一场梦,因此晓梦的特点是短暂而清晰,正道出了回忆人生时,那种记犹新但又稍纵即逝的感觉。

梦是虚幻的,梦中化蝶更是虚幻,李商隐在这里用庄子的典故,却不拘泥于原典的本意,而是将庄子 哲学玄思,化为他对人生的迷茫之感。

望帝春心托杜鹃。

望帝的故事,出处比较复杂,各种记载相互之间也有出入。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中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在别的记载中,还说到望帝是因为其相开明治水时,他与开明之妻私通,内心惭愧,所以禅位给开明。不过,在后代诗人中,用望帝的典故,多是用他化为杜鹃的故事。

望帝退位隐居后,蜀国被灭,他忧心而亡,死后化为杜鹃,时时悲鸣,甚至会叫到口中流血。

望帝化为杜鹃的故事,体现的是一种超越生命的执念,不过,李商隐在诗中,将望帝对家国的执念转化成了对春心的执念。

“春心”,一指男女思慕之情,一指受春天美好的景物所感发的心。李商隐的“春心”显然更加泛化,春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春心”便是对美好的留恋。

李商隐一心追求美好的事物,但美好的事物注定上短暂的,是易逝的,所以他的内心总是受到伤害。“望帝春心托杜鹃”,便是李商隐对于美好的事物生死不移的执念。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两句用典已入化境,李商隐将数个典故融合在一起,组合出新的意义,文字本身便极富美感,而典故则丰富诗句的内容,在极少的字句中传达出深沉辽阔的意义。

沧海月明珠有泪。《文选注》:“月满则珠全,月亏则珠阙。”《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

这一句传达的感受非常复杂,我们只能从意境中慢慢品味。一句之中,有沧海之辽阔,有月明之清远,有珠之美丽,还有泪之哀伤。

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山名,在陕西蓝田县东,山出美玉,又名玉山。玉生烟,陆机《文赋》:“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司空图《与极浦论诗书》中引戴叔伦语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之眉睫之前也。”

这一句传达的感受同样很复杂,蓝田日暖,有一种温暖祥和的感觉,然而“玉生烟”,则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恍惚之感。

这一联的对仗也是很值得品味的地方,蓝田对沧海,“蓝”与“沧”是借为颜色对,非常工整,日对月,玉对珠,更是工整,读起来仿佛珠玉落盘,音律极美。再加上语言精美,意境优美,这一联可以说是古诗词中最美的一联诗。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最后一联,普通读者常常会误读,那是因为我们用现代汉语的意思来理解“可待”、“只是”这两个词了。

可待,即岂待,何待,是“何必等到”的意思,它是一个否定疑问词,带有“无须”的否定意味。

只是,“只”这个词,在古文献里就是限定范围的意思,语法学的修辞研究已经证明“只”字是表示限定范围的副词,“只是” 的意思等于“就是”、“就在”。

所以最后这一联正确意思是:前诗中的种种感受,无须等到追忆之时,就是在当时,便已令人惘然。惘然,是若有所失,心情迷茫的样子。

人生的惘然之感,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并不是回忆时才惘然,无论是在当是之时,还是回忆之时,我们都无法追寻出人生的意义。

分析完全诗的用诗的用典和字词,我们便可以理出《锦瑟》一诗的意脉。

诗人李商隐,听到了华美的瑟奏出哀怨的音乐,每一个音符都在勾引他思忆人生年华。当他回忆人生时,各种复杂的感受涌上心来,有如庄周梦蝶一般的迷茫,有如望帝化为杜鹃一般的执念,有美好却又满哀伤的感受,也有温暖却又恍惚迷离的感受。

这些复杂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无限怅惘之情,这种怅惘之情成了人生挥之不去的感受,贯穿了人生的始终。

诗起于“无端”,终于“惘然”,人生的惆怅莫名之感,深入骨髓。

欧丽娟《原来唐诗可以这样读》中说:“《锦瑟》这首天鹅之歌已然咏成,回荡在诗国的时空之中,诗人也随之缥缈云逝,就此销声匿迹,留下迷离朦胧、不落言诠的亘古哀愁,继续为无端而惘然的人生发出深沉的叹息。”

文 | 谢小楼

精读《唐诗三百首》087:李商隐《锦瑟》

施蛰存:李商隐《锦瑟》的读法

李商隐是中晚唐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对宋初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向以晦涩难解而著称,而《锦瑟》又是其诗集中最为难解和脍炙人口的诗篇。在本文中,著名小说家、文学史家施蛰存先生细绎历代诗话对《锦瑟》一诗的解读和评价。施蛰存先生在总体上认同《锦瑟》是为悼亡而作,但主张解诗不宜太实,否则兴味全无,反失诗家本来意味。本文选自施蛰存名作《唐诗百话》。

李商隐《锦瑟》的读法

施蛰存先生

(1905.12.03-2003.11.19)

南朝宫体诗绮丽的辞藻,到盛唐时,已被摈斥在诗坛之外。王、孟的诗,固然清淡;即使李、杜、高、岑,也绝不堆垛秾艳的字面。从此以后,诗家一味祟尚清淡,到了郊、岛,已清淡到质朴无华的古拙境界,不免有人感到枯瘁。物极必反,首先出现了一个李贺。他从齐梁诗赋中汲取丽辞幽思,运用在唐代的声韵琅然的近体诗中,登时使唐诗开辟了一片新境界。受李贺影响的有施肩吾、段成式、温庭筠、李商隐。段、温、李三人都排行十六。所以当时人称他们的诗体为“三十六体”。

杜甫作诗,极讲究句法,如《秋兴》八首之类,诗句都极为雄健。作长篇诗,又在叙事方法上,继承了司马迁、班固的史笔,如《北征》、《自京赴奉先咏怀》之类,形式是诗,精神却是一篇散文。这一特征,首先由韩愈继承了下来,于是使后世有“以文为诗”的评语。李商隐的诗,在句法与章法、结构方面,显然可以看出杜甫、韩愈的特征。

为了要运用绮丽的字面来结构对偶的律诗句法,有许多思想、情绪,甚至事实,不使用本色词语来表达,于是不得不借助于运用典故。在李商隐以前,诗人运用典故,不过偶尔用一二处,不会句句都用典故。而且一般的用典故,都是明用,读者看得出,这一句中包含着一个典故。只要注明典故,诗意也就明白了。但是,李商隐的诗,往往是逐句都用典故,即使都注明白了,诗意还是不易了解。因为在运用典故的艺术手法上,他也有所独创。他在诗中运用典故,常常是暗用、借用或活用。典故本身所代表的意义,常常不是李商隐企图在他的诗中所显示的意义。

南朝宫体诗,使用绮丽的辞藻,描写男女欢爱的宫廷生活,这些诗的思想内容,不会越出文字意境之外。因此,宫体诗的创作方法,绝大多数都是“赋”。李商隐有许多诗,也是组织了许多绮丽的辞藻,描写男女欢爱。但在文字表面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与男欢女爱不相干的意义。这样,李商隐的艳体诗,或说情诗,仅是他的某一种严肃思想的喻体,我们说他是用“比兴”的创作手法来写这一类诗的。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文学史上称为“温李”,但温庭筠的诗很少比兴手法。无论意义与价值,温庭筠的诗远不如李商隐。

在唐诗中,李商隐不能说是最伟大的诗人,因为他的诗的社会意义,远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但我们可以说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的唐代诗人,因为爱好李商隐诗的人比爱好李、杜、白诗的人更多。北宋初年,以杨億、刘筠等人为首的一群诗人,掀起了一个学习李商隐诗的高潮。他们刊行了一部唱和诗集,名为《西昆酬唱集》,后世就把李商隐风格的诗称为“西昆体”。自从欧阳修、石介、梅尧臣等提倡魏、晋风格的古诗,黄庭坚创立了江西诗派以后,西昆体就不时行了。但是,王安石还说:要学杜甫,应当从李商隐入门。

明代是唐诗复兴时期,从前、后七子到陈子龙、钱谦益、吴梅村,都有李商隐的影响。清代中期以后,诗人好做情诗,专学李商隐的无题诗,流品愈下,出现了王次回的《疑云集》和《疑雨集》。再以后,就有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的那些香艳诗了。 

金代诗人元遗山的《论诗绝句》云: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前二句是《锦瑟》诗中的句子,下二句说诗家都爱好李商隐的诗,但苦于不解诗意,最好有人把它们笺注明白,像汉代郑玄笺注《诗经》一样。这是历代以来读李商隐诗的人共同的愿望。到了明代末年,有一个和尚道源开始为李商隐诗作注解。这部书现在已经失传,无法见到,据说是“徵引虽繁,实冗杂寡要,多不得古人之意”。但清初王渔洋在《论诗绝句》中曾极力推崇他,比之为笺解《诗经》的功臣毛公与郑玄:

 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

千秋毛郑功臣在,尚有弥天释道安。

据宋人笔记《杨文公谈苑》云,李商隐每作诗文,一定要查阅许多书本,乱摊在屋子里,人家比之为獭祭鱼。原来水獭啣到了鱼,并不立刻吞食,它要把得到的鱼,一条一条陈列在面前,好象祭祀这些鱼。好久以后,才把这些鱼吃掉。李商隐乱摊书本,找寻资料,以写诗文,情状也和獭祭鱼一样。“獭祭”这个词语,现在已被用来讥讽人家东抄西袭做文章了。道安是苻秦时高僧,自称“弥天释道安”,诗中用以指道源。

清初,朱鹤龄在道源注本的基础上,增补了许多。其后,经过程梦星、姚培谦、冯浩等人的笺注考释,现在我们用的是冯浩的《重校玉溪生诗详注》。借助于这个注本,我们对李商隐诗中的典故,大致可以了解。但是,对于整首诗的涵义,还是不容易明白。尽管冯浩作了大量的考证笺释,恐怕还有许多不能作为定论的地方。

李商隐的诗,既然有了详尽的注解,还是不容易看懂,而读者偏偏还是爱好,这不是很有矛盾吗?并不矛盾。这正是唐诗的特征,尤其是在李商隐诗中体现了出来。唐诗极讲究声、色、意。首先是声,平仄谐和,词性一致,都是为了追求音律的美,所以称为律诗。隋代以前的五言诗,在不合乐的时候,都是平读的,象我们现在朗诵白话诗一样。唐代的律诗,即使不配音乐,也可以象歌曲一样吟唱,因为它的文字组织有音乐性。其次是色。它属于文字的美,是诉之于视觉的。李商隐极能组织绮丽的辞藻,他运用的单字和语词,浓淡,刚柔,非常匀称,看起来犹如一片古锦上斑斓的图案。最后才是意。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绪,都是诗的内容,我们称为诗意。李商隐的诗,尽管我们不能理解其诗意,但是它们的声、色同样有魅力能逗取我们的爱好。现在我举出一些历代以来众口传诵的名句:

永忆江湖归白髪,欲回天地入扁舟。

(《安定城楼》)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回中牡丹》)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

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春日寄怀》)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卷旗。

(《重过圣女祠》)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无题》)

以上八联,都是不朽的名句。第一联不用绮丽字面,而句法却俨然是杜甫,钱良择在《唐音审体》中称之为“神句”。这些诗联,放在全篇中,尽管全诗的涵意不甚可解,但就是这一联,已具有吸引人的魅力,使人击节心赏了。此外,还有许多联句,连意义都在可解不可解之间,只因为有高度的声、色之美,也使读者不求甚解而仍能感到它是好诗。

李商隐的诗,有许多题作《无题》《有感》《读史》的,这些诗题,并不象历来诗人那样,用以说明诗的内容。为了记录他的恋爱生活,或者发泄他的单相思情绪,他写了一首隐隐约约的诗,并不要求读者完全明白,于是加上一个题目:“无题”。如果他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方面有所感触,也用艳情诗的外衣写下来,也题之为“无题”或“有感”。如果他对当时的政治、国家大事有所愤慨,他就用借古喻今的手法作诗,题之曰“读史”。“读史”就是“咏史”,这种诗题是古已有之。“有感”也有人用过。“无题”则是他的创造。此外,李商隐还有许多诗,用第一句开头二字为诗题,如《锦瑟》、《碧城》之类。这些诗,其实也就是“无题”。

白居易作《新乐府》,惟恐读者不明白他的诗意,在诗题之下,还要摹仿《毛诗》,加上一个小序。例如诗题《杜陵叟》下面有一句小序:“伤农夫之困也。”白居易希望自己的作品大众化,要做到“老妪都解”。尽管他的诗已经够明白浅显,他还是不惮烦地要在诗题上表现清楚。李商隐恰恰相反,诗意已经朦胧得很,还不愿加一个说明性的题目。留有馀地,让读者自己去感觉,而不是理解。白居易和李商隐,代表了两种文艺观点,两种创作方法。一个是现实主义,一个是近于象征主义。  

现在我们就以《锦瑟》这首诗为例子,看看历代以来许多人的体会: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宋人《许彦周诗话》云:“《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柱如其弦数。其声有适怨清和,又云感怨清和。’昔令狐楚侍人能弹此四曲。诗中四句,状此四曲也。章子厚曾疑此诗,而赵推官深为说如此。”

这大概是解释此诗的最早资料。许彦周记录赵深的讲法,以为这首诗是李商隐听了令狐楚家妓弹奏锦瑟以后写的。锦瑟有四种音调,诗中两联四句即分别描写这四种音调。“庄生”句是写适,或感,“望帝”句是写怨,“沧海”句写清,“蓝田”句写和。这样讲诗,真是可谓曲解。“望帝”句勉强可以说是形容其怨,其馀三句就扣不上去了。瑟与琴一样,都是一弦二柱,锦瑟的柱数与弦数同,显然是胡说,既然李商隐自己没有注明此诗本事,又何从知道令孤楚家曾弹奏过适怨清和的瑟曲呢?但是,尽管许多人不能同意如此讲法,而王世贞还说:“李义山《锦瑟》诗中二联是丽语。作适怨清和解,甚通。然不解则涉无谓。既解则意味都尽,以此知诗之难也。”(《艺苑巵言》)他以为李商隐的这一类丽语,讲不通就没有意思,讲通了反而又觉得不过如此,没有馀味了。这一评语,正说穿了李商隐诗的特征。

刘攽《中山诗话》说:锦瑟是当时某一个贵人的爱姬。《唐诗纪事》说是令狐楚的妾。总之,都以为锦瑟是人名,而这首诗是李商隐写他对锦瑟的爱恋。这一讲法,也只是臆说,毫无根据。

但是《唐诗鼓吹》中郝天挺注此诗,仍用适怨清和之说。廖文炳从而解云:“此义山有托而咏也。首言锦瑟之制,其弦五十,其柱如之。以人之华年而移于其数。乐随时去,事与境迁,故于是乎可思耳(以上解第一联)。乃若华年所历,适如庄生之晓梦,怨如望帝之春心,清而为沧海之珠泪,和而为蓝田之玉烟,不特锦瑟之音,有此四者之情已(以上解中二联)。夫以如此情绪,事往悲生,不堪回首,固不可待之他日而成追忆也。然而流光荏苒,韶华不再,遥溯当时,则已惘然矣(以上解尾联)。”这样解释,已经是逐句串讲了,但是读者还未必能豁然开朗,信服他讲得不错,已表达了作者本意。  

钱良择在《唐音审体》中释云:“此悼亡诗也。《房中曲》云:‘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即以义山诗注义山诗,岂非明证?锦瑟当是亡者平日所御,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集中悼亡诗甚多,所悼者疑即王茂元之女。旧解纷纷,殊无意义。”以此诗为悼亡而作,以锦瑟为兴感之物,朱彝尊、朱长孺、冯浩也都有此设想,不过对诗句的具体意义,各人的体会又各有异同。

“锦瑟无端五十弦”,钱氏云:“瑟本二十五弦,一断而为二,则五十弦矣。故曰无端,取断弦之意也。”冯浩最初的笺解,以为此句是“言瑟之泛例”,引李商隐诗另一句“雨打湘灵五十弦”为例。又说:“以二十五弦为五十,取断弦之义者,亦误。”又说:“此悼亡诗,定论也。以首二字为题,集中甚多,何足泥也。”这样,冯氏虽然也以此诗为悼亡而作,但锦瑟和五十弦都没有任何寓意。但他在重校本中却同意了钱氏的讲法。

“一弦一柱思华年”,钱氏云:“弦分为五十,柱则依然二十五。数瑟之柱而思华年,意其人年二十五岁而卒也。”杨守智笺云:“琴瑟喻夫妇,冠以锦者,言贵重华美,非荆钗布裙之匹也。五十弦、五十柱,合之得百数。思华年者,犹云百岁偕老也。”何焯解此诗首二句云:“首借素女鼓瑟事以发其端,言悲思之情,有不可得而止者。”冯浩笺云:“杨说似精而实非也。言瑟而曰锦瑟、宝瑟,犹言琴而曰玉琴、瑶琴,亦泛例耳。有弦必有柱,今者抚其弦柱而叹年华之倏过,思旧而神伤也。” 

元代 刘贯道 绘《梦蝶图》

“庄生晓梦”二句,钱氏以为“言已化为异物”。何焯云:“悲其遽化异物。”冯浩则以为上句是“取物化之义”,下句则“谓身在蜀中,托物寓哀”。

“沧海月明”二句,钱氏以为上句言其“哭之悲”,下句“谓已葬也,犹言埋香瘗玉”。何焯以为“悲其不能复起之九原也”。这两家的意见是同样的,上句寓悲悼之意,下句惜其长眠地下。冯浩不同意这一讲法。他以为这首诗的下半是“重致其抚今追昔之痛”,“沧海”句是“美其明眸”,“蓝田”句是“美其容色”。

最后一联,“此情”二句,钱氏解释道:“岂待今日始成追忆,当生存之时,固已忧其至此矣。意其人必婉弱善病,故云。”冯浩在初校本中,讲法与钱氏不同。他说:“惘然紧应无端二字。无端者,不意得此佳耦也。当时睹此美色,已觉如梦如迷,早知好物必不坚牢耳。”但是在重校本的《补注》中,却全部否定了自己的旧说,认为钱氏“起结之解,究为近理。中四句必如愚解。”他承认钱氏对此诗首尾两联的解释,较为近理。可是还坚持他对中间二联的解释。

以上所引诸家,都是清初康熙、乾隆朝的笺注家。他们都认为这是一首悼亡诗,但是全诗八句,各人的讲法都不尽一致。即使有相同处,也是同中有异。总的说来,清代诗家都同意这是为悼亡而作。只有一个纪晓岚,以为它是一首艳情诗:“始有所欢,中有所阻,故追忆之而作。”(《李义山诗辨正》引)差距其实不远,只是那位美人死与不死之别而已。

据说有一个宋刻本李商隐诗集,第一首就是《锦瑟》,因此,何焯又曾以为是李商隐“自题其集以开卷”,此诗有自伤生平之意。此说记载于王应奎的《柳南随笔》。冯浩以为这不是何焯的话。近代张采田作《玉溪生年谱会笺》,关于《锦瑟》这首诗,就采用此说。最近出版了一部《李商隐评传》,其作者更以为这样讲法“最得其实”。他又从而“发挥”之。现在节录如下:  

《锦瑟》实际上是李义山一生遭遇踪迹的概括。宋刊义山诗集把它置于卷首决不是偶然的。首联以“锦瑟”兴起,是虚写。“思华年”三字统摄全篇,是本诗基本主题思想的概括,中四句是纯系自伤生平之辞。“庄生”句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实写,即追忆青年时代仙游生活。“庄生”,诗人自谓;“迷蝴蝶”,喻入道仙游。另一方面又是虚写,是说自己青年时代有过许多绮丽美好的理想,后来在冷酷的现实生活中逐一幻灭,化为泡影,晚年回忆起来真是既辛酸,又甜蜜。“望帝”句谓我满腹忧愤,惟有假诗篇以曲传。“春心”寓迟暮之感。“沧海”句取沧海遗珠之意。意思是说:沧海的遗珠长对明月而垂泪。“蓝田”句意思与上句相近,是说蓝田的美玉,每临暖日而生烟。总的说来,这两句义山自慨不遇。珠、玉,诗人自喻美才;泪、烟,抒写沉沦不遇之痛。尾联运用递进句式,今昔对照,突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寂寞。诗用反问句式更有力地肯定正面意思:凡此种种遭受,何待今天回忆,就在当时也够令人惆怅伤感的啊!又诗题曰《锦瑟》,取首二字为题,犹《无题》也。  

作者每讲一个词语,都引李商隐其他诗中同一个词语为证。例如庄周梦蝶的典故,李商隐用过好几次,作者都引用来作为旁证,以证明这是写“游仙生活”。看到句中有“沧海”和“珠”字,就说这是“沧海遗珠”之意。从来讲唐诗的,何止数百家,尽有讲得很深奥屈曲的,但没有见过如此穿凿附会的讲法。李商隐原诗虽然不能诼句实讲,但体会其涵义,我以为悼亡之说,还是近情。自伤生平的讲法,或者可以聊备一说,但如果用《评传》作者这样的曲解,恐怕无论如何也讲不清这是一首自伤生平的诗。

以《锦瑟》为例,可知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尽管注明了诗中所用典故,还是不很容易了解其主题思想。

冯浩在几十年的研究及笺注工作以后,写下了两段结论。其一云:“自来解无题诸诗者,或谓其皆属寓言,或谓其尽赋本事。各有偏见,互持莫决。余细读全集,乃知实有寄托者多,直作艳情者少,夹杂不分,令人迷乱耳。《鼓吹》合诸无题诗而计数编之,全失本来意味,可尤噱也。”  

其二云:“说诗最忌穿凿。然独不曰‘以意逆志’乎?今以知人论世之法求之,言外隐衷,大堪领悟,似凿而非凿也。如《无题》诸什,余深病前人动指令孤,初稿尽为翻驳,及审定行年,细探心曲,乃知屡启陈情之时,无非借艳情以寄慨。盖义山初心,依恃惟在彭阳,其后郎君久持政柄,舍此旧好,更何求援?所谓‘何处哀筝求急管’者,已揭其专壹之苦衷矣。今一一注解,反浮于前人之所指,固非敢稍为附会也。若云遁体一无谬戾,则何敢自信。”  

冯浩最初不赞成以前许多注释家的观点,他在初刻笺注本中,对前人以为有寄托的好些无题诗,一概批驳,断定它们都是描写爱情的艳诗。但后来对李商隐的生平遭遇,经过深入研究,发觉李商隐並不是一个风流浪子,他的那些艳诗,在很大的程度上,可能是有隐喻的。于是他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索这些无题诗的微意。结果是,在他的重定本《笺注》中,他认为是有寄托的无题诗,反而更多于前人研究的结果。

但是他也肯定有一小部分无题诗,还是赋艳情之作。在这种夹杂不分的情况之下,他认为必须有所区别,而《唐诗鼓吹》把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集中在一起,使读者不能区别鉴赏每一首诗的意味,这是他认为可笑的。

但是,对于李商隐的诗,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来求解,冯浩也还不敢自信其无误。所以,我以为还是采取陶渊明的方法,“不求甚解”为妙。

来源: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诗刊社

编辑:邓汝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干货分享」选择性必修(中)《锦瑟》理解性默写精选

#高二语文##古诗文默写#

【原文再现】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核心思想】

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所寄托。李商隐在诗中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通过意象的组合,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回味身世的种种情绪体验。其中包含年华已逝的感慨、理想破灭的悲哀、爱情生活的隐痛及人生漫漫征途上的种种遗恨。

【理解性默写精选】

1.【2022全国乙卷】李商隐《锦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的数目字,引发了后世读者的多种解读。

2.【2022年山东济南历城区高三下学期校级月考】李商隐在《锦瑟》中化用典故“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2年重庆巴蜀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锦瑟》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兴,且兴中含比,引出诗人韶华已逝的慨叹。

4.【2022年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在李商隐《锦瑟》中,诗人化用庄周、望帝两个典故来营造朦胧迷离、悲戚哀怨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22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李商隐《锦瑟》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怅惘的情怀。

6.【2022年河南九师联盟高三上学期模拟】古典诗词常以杜鹃表达悲切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如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22年山东烟台高二下学期期末】《红楼梦》中,林黛玉把贾母送给她的原唤鹦哥的丫鬓改名为紫鹃,红学界普遍认为这暗示了黛玉的悲剧命运。杜鹃又名子规、杜字,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寓意悲苦。比如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4.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5.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6.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啼血猿哀鸣

7.又闻子规啼夜月;杜鹃啼血猿哀鸣;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的《锦瑟》,你真正读懂了吗?

李商隐的《锦瑟》堪称是古代最难懂的诗之一。上学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这首诗他明明读起来很美,很伤感,但读完之后却不太能懂他在说什么。所以古文界里有一个不成文的默契,就是如果你不能自圆其说的解读景色,那你就不好意思说自己喜欢诗词。

今天呢我们把里面所有的典故以及李商隐的生平串联起来,一起试着去解读一下这个千年前留下的唯美诗句。

第一句景色,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里的五十弦出自史记封禅书里面讲的那个小故事。泰帝派素女弹奏五十弦瑟,因为太过于悲伤,泰帝听着泪流不止,所以下令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减掉一半,我们常见的弦乐器也就是四弦、五弦、七弦,但景色偏偏要五十弦。

有些人生来就是比别人更加敏感多情。大家都说放下吧放下吧,但有些人就是放不下来。所以这一份多出来的情要一弦一弦追思话语,再来说景色。

这个意向其实大家以前就写过,就是写给妻子王艳美的大王师亦得前年春未雨寒悲心归来,已见景色长远。当时他们在异地等李商隐赶回家,发现妻子已经病逝,只留下了昔日一起弹奏的景色。所以景色其实也是在自喻。

那么知道这两点之后呢,再看后面的句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生梦蝶出自庄子情论。想的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之梦,为周俞,到底是我变成了什么样的一种感觉,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呢?就是我们的这个这个这是我们的这个这个这是我们的这个这是原本的典故。但是李商隐在这里重新诠释他的内涵。

晓梦迷蝴蝶,破晓时分的梦,也就是处在梦境与现实的交界处,一切似美丽,梦幻即将破灭,我却仍然是你不舍。你仔细想,越到破晓,越是迷恋这背后的潜台词,其实是,我是知道,这终究是一场梦一场空。但我还是忍不住会入,是不是在说,我知道,人生终究会面对生理死皮。我也知道,如今一切都已成空。但我还是会忍不住的思念。

紧接着望帝化鹃说,在华阳国志,蜀志讲的是商周时期,古蜀国的国王望帝,年轻的时候统治有方。后来禅让给丛帝,自己隐居到西山,而丛帝却趁机占有了望帝的妻子,让他晚年深陷悲愤之中,于是去世之后化为了杜鹃鸟哀声提供。

李商隐同样经过了这个典故,但是突破了这个典故,忘记是在讲一种耿耿于怀,它是一种晚景,李商隐是用春心这种富有朝气的词来形成一组反差。他曾在其他诗里面写到,说,春心莫共,花中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春心莫争。因为结局是相思成灰,所以他明明知道春熙的结局,但仍然要拖。杜鹃明白了吗?其实和前面的小梦迷蝴蝶是同样的含义,纵使知道结局注定,但我仍然只死从第一句的天生多情。

追溯到第二句的痴迷不休,再到第三句里商议,又翻出一层意思,“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珠有泪,出自博物质。海外有鲛人,水居如昀琦眼中的珠。蓝田则是指当时长安附近的蓝田山,因生产物质问题,所谓一声烟,指的是美玉。在阳光的照耀下,会蒙上一层朦胧的青烟,一个是沧海月明,一个是蓝天日短,一个明媚的夜晚,一个温暖的白天,都是很美好的景象。然而接的却是美珠有泪,良玉生烟有泪,代表着,终究是一难平。声音意味着终究还是飘渺无所依。

所以,之前的所有追思,最终化为了一种深深的无奈。我们再这样看啊,情绪一层又一层地递进,自然而然抛出了最后那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忘了事,已至此。现在升级的追忆还有用吗?答曰,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引起王艳美是完全改变了他一生命运轨迹的一件事儿。

因为王艳美的父亲和李商隐的恩师,这两个人是水火不容的。对立派相当于李商隐背信弃义另投别人。事实证明,李商隐后半生不受重用,到处奔波谋生,夫妻俩即便情感深厚,但聚少离多。妻子去世的时候,他都不在身边,变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所以这样的悲剧其实是自己一早就种下的,当时惘然啊,当时是一定比此时更快乐的。但这种快乐中又透露着一股有所失的怅然,连快乐都小心翼翼,怕他消散。但要知道,他注定会消失。你有没有喜欢过一个自己不该喜欢的人,已经享受这种心动,也会害怕,终究会失去。当然了,这首诗也可以有不同的解法,除了爱情之外,也可能是时光老去,梦想不再,徒留怅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