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柳永雨霖铃意境(柳永雨霖铃句子赏析)

柳永雨霖铃意境(柳永雨霖铃句子赏析)

本文目录一览:

柳永《雨霖铃》的3种美、3种情,美了千年,不愧为千古佳作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是我国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长调的人,他的词,影响深远,将士大夫的浅酌低唱引到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扩展了词境。

柳永的慢词,大多层层铺叙,情感真实,通俗易懂,一经写出,便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甚至到了风靡全国的地步,“凡有井水饮处,即歌柳词”,这并非全是夸张,柳永的词,总是能够得到乐工歌妓和平民百姓的喜爱。

下面这首《雨霖铃》,更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最优秀、流传最广的词作之一,据说是柳永离开京城、与某位歌妓离别时所写。这首词非常著名,曾入选“宋金十大名曲”,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宋·柳永《雨霖铃》

一、理想还是现实?

此词,处处透着理想与现实的对抗:

第一,时间上,一场骤雨,打破了启程计划,虽然雨已停但天色已晚,本该留宿一夜,可是又“兰舟催发”,不得不离;

第二,感情上虽然不舍,但实际上只能无可奈何。恋人长亭送别,四目相对,只有泪眼娑婆,人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现在只能“无语凝噎”,此次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曾经的海誓山盟、永不分离,现在都成了泡影。

第三,旅途的艰辛、前途的黯淡。“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既是天气的阴沉,也是前路的艰辛,更代表了前途的迷茫,一叶扁舟漂泊水上,犹如沧海一粟,令人感到孤独和渺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第四,离别时间之久,“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年复一年,遥遥无期,所有的赏心悦事,都变成了黯然神伤,而归期的不确定性,更平添了无数凄凉,这种感觉,令人寸寸肠断。

综上,个人的意愿在无情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那种语言无法传递的伤感和无奈,却被柳永描绘了出来,所以这首词能够如此打动人心。

除了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之外,柳永的这首词,还有三种美感、三种感情,更是其他词作难以企及的。

二、三种美感

柳永此词,可以说句句有景、字字含情,一字一句之间,尽显风流凄婉,让人不忍卒读。

(1)语言之美。柳永这首词的语言美,是不言而喻的。古典诗词佳作中,往往能够做到以一见百、见千,柳永这首词,显然是做到了。

比如,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如何?一棵还是一片?晓风如何?明月又如何?我想读过的人,没有人会觉得这仅是一棵柳,反而能立马想象出一幅画面:淡色如烟的垂柳下,词人抬头看着一弯明月,良久良久。

以一见百、见千,便是如此,根本不必细说,所有人都能懂。

(2)情韵之美。柳永这首词中,传达出了多种情韵之美,比如,上片中的“兰舟催发”和“执手相看泪眼”,下片中的“千种风情”和“更与何人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包含了离别的深情,还蕴含了凄凉的愁绪。《雨霖铃》本身便是抒情词,其情韵之美,更是这首词感人的根本(详见下文“三”)。

(3)性灵之美。从屈原的香草美人到李白的云霞明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优秀的作品中,都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柳永的这首《雨霖铃》虽然伤感,却也不乏浪漫,这主要体现在词人以虚虚实实的景象,为我们交织出了一片灵动的意境。

恋人耳边的蝉鸣,执手相别的泪眼,缥缈悠远的雾霭,晓风吹过的嫩柳,残月照耀下的无奈,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有想象也有现实,柳永在词中,不是刻意追求实或虚,只是为我们营造出了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氛围,灵之美,在这首词中体现地淋漓尽致。

三、三种深情

《雨霖铃》为我们营造了凄美的意境,不仅包含了离别的伤感和别后的思念,还有生活的无奈和落魄江湖的凄凉,《雨霖铃》至少有三种无比打动人心的深情。

(1)感人的离别和思念之情。这首词核心的感情便是离别和思念,因离别而产生的思念和伤感,作者在离别时,便以“寒蝉”、“长亭”等极具象征意义的事物表达了内心的感情,在兰舟催发之后,又写出了“无语凝噎”的深沉和感伤,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一切,都加深了离愁别绪,体现着感人的离别和思念之情。

(2)悲怆的伤感之情。仅仅是离别和思念,很难上升到悲怆的高度,但是,由词中可见,此处的离开,是不得已的离开,是一去经年,归期不定的离开。何日再重逢,成了未知数,这也因此将感情提升到了悲怆的程度。试想,在一个寂寥的秋天,寒蝉凄切、长亭送别、日暮乡关、冷落清秋节,这让离别尽显悲怆,“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自古便是如此。

(3)生活的无奈之情。词人的离开,是现实生活与理想对抗的结果,最终,现实取得了胜利,词人不得不离开,这让整首词,充满了生活的无奈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古龙的名言,在柳永这等浪子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纵有千种风情,却无人可以诉说,分别时的无语凝噎,分别后的千种风情,无人诉说,更加深了这种无奈之感。

柳永这首《雨霖铃》,写爱情比爱情更深刻,写离情比离情更悲怆,个人在现实面前的苍白,生活的无奈,尽皆完备。柳永对这种命运的抒发和深思,极具普遍意义,所以即便千载之下,我们读罢,仍能产生广泛的共鸣。

柳永一首《雨霖铃》,虽无一则千古名句,却是字字珠玑,传诵千古

柳永,北宋词史上一个重要的词人,也是中国词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词作家。用我们现代人的说法,其实柳永是宋代著名的流行歌曲的词作者。著名的婉约派代表人之一。

柳永,公元987一公元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者卿,排行第七,今福建武夷山市人,自诩“白衣卿相”。

一、因一首词,丢掉了功名

他早年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是,并不顺利。在宋仁宗时期,有一次柳永考得不错,但是因为他填了一首词,却给自己惹来了烦,根据宋人的笔记记载,柳永在参加科考之前,他提写过一首词,名叫《鹤冲天》

词曰: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最后两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里的“浮名”,指的是考取的功名。这句词的意思是说:我宁愿把考得的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徊婉转的歌唱。

因为这两句词流传的很广,不久就传到宫廷中去了,恰巧又被宋仁宗听见了,所以宋仁宗看到柳永的名字,中了科举的榜,就说了几句话:“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也就是说,你这个人既然有这样的想法,还要考取功名干什么?填你的词去吧!就这样把柳永的功名给勾掉了。所以柳永最有希望的一次科举考试,就这样化为泡影,实为可惜。

而今天与大家正式分享的是柳永最经典的《雨霖铃》,这首词虽无一则千古名句,却是字字珠玑,传诵千古。

二、千古名篇《雨霖铃》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时所作。这首词是抒写离愁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宋元十大曲”之一。

词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创作于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因柳永作词忤仁宗(上文我提到的《鹤冲天》一词),所以他四次科考依旧名落孙山。而这首词是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上阕写恋人恋恋不舍,相别离的场面。起首三句写图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点明了告别的时间、地点、背景,并通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的离别氛围。

中间三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是写离别的情形,一对恋人恋恋不舍却要被迫分离,所以喝送别酒是没有心情的,一边是恋恋不舍,一边又是无情的“兰舟催发”,这种不得不分的苦痛更体现的淋漓尽致。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是刻画人物的神态,这是作者的一个特写镜头,两人泪眼相望,只能手拉着手,哽咽着竟然一句话都讲不出来。

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的痛苦难言。

最后一句以“千里”、“烟波”、“沉沉”、“暮霭”,创造出路程茫茫、昏暗的意境,把这种离别点染的更为凄凉。

下阕最后四句又把恋人之间,自古皆然的离别之痛,推向极致。这种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一旦离别,任何的良辰美景都形同虚设,只能徒增惆怅与不堪。

尤其是最后一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结句用问句形式,表达出情之专、意之浓、别之苦,可见感情之浓烈。

结语

这是一首流传百世的经典之作。

他用简单的描写方法道出了,古今中外所有热恋中的情侣,被迫分手时的那种别离情状,和别后的内心活动。

使古往今来有过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所以这首词成为千古名作,实不为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 告知删除

解读柳永的《雨霖铃》

#城市心跳计划#

《雨霖铃》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一首长调代表作。全词围绕“多情自古伤离别”这一基本情调,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委婉曲折地表现了与所思所爱不忍别去又不得不别去的那一种难以言说的缭乱凄楚心情。

作品原文: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首先想到的是当时当刻——即将踏上征途之际。分别时一对恋人黯然神伤,相对无言,千言万语梗塞心际,真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其实在凄切的蝉声中送走的何止是恋人,而是一段深深的情感,一种希望成为泡影的伤痛。这一去便是千里,在烟波浩渺中飘渺的不仅是恋人,还有希望和未来。词人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中。越过滚滚江水,越过莽苍的山川大野,暮霭沉沉的空阔的楚天——那是通向故乡的途程——他回望长安。在悲歌泣血的蝉鸣中似乎隐约传来皇帝赐假的诏令和车驾动身的铃声。这是词人想象中的歌声和铃声吗?他真的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乡吗?不!那只是梦!只因为有太多的不情愿和不得已,他才离开了长安;只因为还有一丝可望而不可即的希望在吸引着他,他才“忍顾鹊桥归路”。

词人的想象随“想象”的“去去”而渐行渐远,直到“暮霭”中看不到故乡了。词人感到了一种怎样的情绪呢?是凄凉还是哀婉?是愤怒还是惆怅?是茫然还是失落?无法说清。也许这些情绪都混杂在一起,也许每一种情绪都超越它们本身而变得有些虚幻。词人似乎要挣脱这种种情绪的束缚而让心灵放飞,去追寻自由和梦想。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词人的记忆里充满了离别的痛苦。"伤离别"本是为一般现象总结上升为人性的概念化情感体验,而词人却将其具体化、个性化了:我"伤离别"是因为我"多情"。我"多情",所以我"伤离别"。这似乎有些强词夺理,但词人确实是在为"离别"而伤心。在词人的感觉里,"离别"不仅是一种人生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人生和社会现象在"冷落清秋节"的时候尤其让人感到心酸。在"冷落清秋节"的时候遇到"伤离别"的事,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啊!更何况这种"伤离别"又是发生在"多情"的人身上呢!也许这种"多情"正是词人的自我写照。也许这种"多情"正是词人一生漂泊的根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词人想象自己酒醒后的情景。杨柳岸边,习习凉风吹拂着脸颊,抬头仰望天空,只见一弯残月高挂天空。这情景让词人不禁黯然神伤:前路在哪里?今宵的情景如此凄凉,那么明日呢?……一叶小舟出现在词人的视线里,舟中的船夫正用缆绳把船系在杨柳岸边。啊!词人终于体会到:原来他的目的地并不是远离都门的长安,而是要回到杨柳岸边的小舟上!原来他是要离开这个世界回到他的故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