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语文环境描写摘抄300字(语文环境描写优美句子摘抄加赏析)

语文环境描写摘抄300字(语文环境描写优美句子摘抄加赏析)

本文目录一览:

文学类文本阅读:赏析环境描写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1)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2)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环境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提供了时空位置,它服从于小说形象、情节和主题的需要,这是与散文的不同之处,故能体现小说的体裁特征。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其命题形式有三种:概括环境特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

开头段

1.在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用大量篇幅对社会风俗环境进行描写,有什么用意?(6分)《边城》

提示 ①展示了湘西边陲特有的生活习俗,表现边城人们淳朴自然的生活环境和简单、乐观、纯粹、知足的精神状态。②为《边城》牧歌基调增添文化背景,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文化含量。③推动情节的发展,是情节发展的需要。④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中间段

2.“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祝福》

(1)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提示 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了“我”沉重寂寞的心情。同时又与文章结尾处形成一种照应,使整个文章浑然一体。文段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2)选段中反复提到“瑟瑟”的雪花声,有何特色和作用?(3分)

提示 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以“瑟瑟”的雪花声反衬冬夜的冷寂(答出衬托或反衬),渲染悲凉沉寂的氛围,烘托了“我”的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之情。

3.课文第四部分第6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边城》

提示 落日西去、银色薄雾等环境描写,展现了边城特有的风光。而这种风光又折射出一种忧郁的景致,衬托出翠翠焦急的心理状态,为下文翠翠涌现出可怕念头作了一个自然的铺垫。

结尾段

4.课文结尾又一次描写了祝福的景象,这样的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 《祝福》

提示 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而结尾的景物描写则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了“我”的心情,与开头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

突破一 环境特点的概括

一、什么是环境特点的概括

环境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特定空间,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特点概括也就分为自然环境特点概括和社会环境特点概括两类。

二、分析命题角度

类型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自然环境特点概括题型

如(2010·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自然环境特点概括题即对自然景观特点的概括,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景物”“特点”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社会环境特点概括题型

(2018·江苏卷)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小哥儿俩》)

社会环境特点概括题即对历史背景、时代氛围、人情风俗、处所以及人际关系特点的概括,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生活”“特点”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三、掌握解题通法

解答环境特点的概括题“3步骤”

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景物特点”和“景物描写的特点”的区别,后者考查的是“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

典例 (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向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打太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6分)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题干,分类型

从题干中“家庭环境”可知,这是一道社会环境特点概括题。

第二步,依类型,找角度

从本文看,概括小哥儿俩成长的“家庭环境”要注意从“经济状况、文化氛围、人际关系”三个角度入手。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从“家庭环境”的角度

“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家中有花园,有厨子等,可见经济状况良好。

从“文化氛围”的角度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家中有书房,父亲带孩子看戏,可见文化氛围浓厚。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打太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说明母亲有爱心,主仆关系融洽;母亲给孩子卷春卷,尊重孩子做的决定;兄弟间有共同的爱好,而且彼此友好。可见整个家庭的人际关系是融洽的。

第三步,抓修饰,作归纳

上述句子中诸多的修饰性描述显示了“家庭环境”的特点,如“听戏”“书房”显示出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低声”等词则显示出主仆关系融洽。抓住这些修饰性描绘的词语,就可规范作答。

答案 ①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②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③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概括环境特点]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答案 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突破二 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什么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用看似无心之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影射或暗示主旨;等等。而且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也有一定区别。

二、分析命题角度

类型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自然环境作用题型

(2019·全国卷Ⅱ)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小步舞》)

自然环境作用题,题干中往往有“赏析”“分析”等作答动词和“景物”“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社会环境作用题型

(2014·浙江卷)文中第②段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东坛井的陈皮匠》)

社会环境作用题,题干中往往有“赏析”“分析”等作答动词和“环境描写”“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三、掌握解题通法

解题

技巧

自然

环境

第一步:找到自然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是一致的。

第二步:找到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见答题模板)

社会

环境

第一步:找出具体体现社会环境的语句。

第二步: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见答题模板)

答题

模板

自然

环境

模板一:①自然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板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渲染)了一种……气氛;定下(创设)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社会

环境

①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

②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触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④深化(揭示、暗示)……主旨。

典例 (2019·全国卷Ⅱ)《小步舞》(阅读文本见“考点二突破三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典例)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解题思维]

第一步:圈定语句,分析特点

题干明确指出是“卢森堡公园苗圃”,涉及小说第三段、中间部分和最后两段。这些景物描写的语句对人物出场、情节展开和主旨表达都有重要作用。

第二步:定出角度,找准对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人物方面

小说第三段的特定环境——卢森堡公园苗圃,为人物出场设置了场景,有利于故事的自然切入。

情节方面

中间部分作者着力渲染公园苗圃的美丽,为老舞蹈师携其妻子出场设置了场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暗示这里将成为表演的舞台,同时也将是人生的舞台。

主题方面

小说最后两段写苗圃被铲平的情节以及“我”对老舞蹈师夫妇命运的牵挂,令读者陷入沉思。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根据题干要求分三个要点组织答案,避免出现漏点现象和乱贴标签情况,使答案似是而非,不伦不类。

答案 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一、(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活 着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解题思维]

第一步,找句子,析特点

题干明确指出是“小说最后一段”,从“炊烟”“袅袅升起”“霞光四射”“吆喝孩子的声音”“宁静”等关键词看,乡间的生活环境安详温馨,平凡有规律。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环境自身

这段描写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安详温馨,平凡有规律。

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这段描写所构成的环境是老人坦然与平和、乐观与自足性格形成的基础。

环境与情节的关系

这里写的是傍晚时分的乡村生活环境,炊烟升起,霞光散退,与开头交代的午后时光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环境与主题的关系

老人仍在这个普通的乡村平凡地活着,以环境描写结尾,具有深化主题、增添小说意味的效果。

答案 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二、(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见“本考点突破一环境特点的概括典例1《小哥儿俩》”)

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6分)

[解题思维]

审题定点“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读文析要①抓关键词,如“吵闹”“玩”“满满”“香”“温和”,确定景物特点为:鸟语花香、生机勃勃。②联系前后文,分析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小哥儿俩本是怒气冲冲地要去找野猫报仇的,但是丁香花、小麻雀引发了二乖的兴趣,才有了二乖蹓达到墙边,看见破木箱,发现小猫以及小哥儿俩一起看小猫的情节,这时他们已经高兴得忘了报仇的事了。

组句作答                                    

答案 ①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②“日光”“西边的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突破三 环境描写的手法

一、什么是环境描写的手法

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技巧,包括描写的具体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描写的角度(写作顺序、观察角度、感觉角度等)。

二、分析命题角度

考题有的侧重于考查具体方法,有的侧重于考查描写角度,更多的则是综合性考查。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2010·江苏卷)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溜索》)

(2)(2009·安徽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董师傅游湖》)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描写”“景物描写”“特色”“手法”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三、掌握解题通法

环境描写的手法题思考“3角度”

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①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2.从修辞角度看: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3.从写景角度看: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等;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等。

典例 (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溜 索

阿 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6分)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本题题干比较隐晦,但“峡谷险峻气势”已经把环境的特点表述出来,前面还有“描写”,后面有“表现特色”,可见是关于“描写特色”方面的题型,可以把题干变换一下问法: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这样就更能明确是“考查描写手法”的,然后调动知识储备,从不同方面考虑。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从细节、动静、修辞等角度和写景的观察点、写景的顺序等角度与画线部分对照。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描写技

巧角度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既有粗笔勾勒整体气势,又有“亮亮”“隐隐”等细处着墨,突出了峡谷的险峻气势,这是白描与细描相结合的手法。

写景角度

(1)观察角度:“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可见是以壁顶为观察点的定点观察。

(2)感觉角度:“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是视觉;“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是听觉;“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是感觉,为内心感受。

(3)写景顺序:“万丈绝壁垂直而下”是仰视,“俯望那江……不敢向下看”是俯视,由此可见写景顺序是由高到低;从“怒江自西北天际……一派森气”可以看出写景顺序是由远及近。

答案 以壁顶为观察点,运用白描和细节描写相结合手法,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每日摘抄——环境描写

#头条创作挑战赛#

雨后的天空充满了诗情画意,雨后的彩虹也确实浪漫,至死不渝,橘黄色的日落映在天边,和粉紫色的晚霞,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落日余晖很温柔,夏日晚风很醉人。

此时已经皓月当空,繁星点点,月光如天边银河倾洒而下,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街上的行人都好像被笼罩在雾里的仙人。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

月明星稀,几只寒鸦独占枝头,凄怨而又孤寂的幽鸣声给这暗夜又增加了些许惆怅。

悠长的夏日午后,小院里蝉鸣阵阵,绿树成荫,微风拂过一丛蔷薇,吹落满院花香。

夜色融融,如流水一般从夜空中倾泻而下,朦胧而迷离,让人如坠仙雾之中,皎洁月光透过窗棂点缀在地板上,显得斑驳陆离。

大美中国夏日潋滟无限好 湖光山色展风韵

央视网消息:夏季是生机蓬勃的季节,进入盛夏,万物并秀、绿意盎然。盛夏六月,陕西延安甘泉县的生态林海绿意正浓。从空中俯瞰,一条黄色的道路清晰可见,没入林海,这就是秦直道。

始建于公元前212年的秦直道,全长700多公里,被誉为“古代的高速公路”。随着延安市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的实施,秦直道重要路段的甘泉县林草覆盖率目前已达到82%。

重庆酉阳:两岸青山如黛 一江碧水生态美

千里乌江,百里画廊,您现在看到的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乌江重庆酉阳龚滩段。乌江两岸植被葱郁翠绿,青玉般的江水穿行在翠绿的山峦之中,依山傍水的土家吊脚楼群犹如悬崖峭壁上的艺术群雕,与峡谷奇峰各显风韵神采。

近年来,当地全面推进河长制,加大对乌江两岸植被培植力度,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成群结队的鹭鸟在江边的树林里筑巢栖息。灵动的鹭鸟与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

江西阳明湖: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这里是江西阳明湖国家森林公园,碧绿的湖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绿树青山,构成一幅美妙的自然山水画卷。园区内湖湾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犹如镶嵌在茫茫林海中的翡翠玛瑙。

阳明湖是赣南最大的水资源保护区,水域面积达3100万平方米,蓄水量8亿多立方米,森林面积3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四季自然景观变化明显,里面的赣南树木园自建园以来累计保育植物2000多种,其中国家Ⅰ、Ⅱ级保护植物82种,是天然的南方树木博物园,被誉为“江南植物基因库”。

吉林:地质变迁信息库森林生态博物馆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位于吉林辉南的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澈的水域部分是古地质年代火山口喷发后,地下水上涌积聚而成的高山湖泊。这里共有7个这样的湖泊,它们深浅不一、形态景致各异,似颗颗明珠散落在崇山峻岭之中。特殊的地理环境让这里成为解读地球历史的信息库。

同时,这里的植被非常茂盛,有桦林、松林等不同森林类型,是研究和观赏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理想之地。近年来,当地采用“天地空”三维立体巡护监测体系,使得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大幅提升,生态系统日臻完善。

来源: 央视网

5首描写秋天的绝美古诗,全是经典,读后心旷神怡

#古籍里的历史#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关注槐序姑娘,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出自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著名诗人,属“江湖诗派”,曾短暂为官,后隐于西湖。时以赋诗悼念岳飞而闻名,笔下有《游园不值》之千古经典,诗风词淡意远,耐人寻味。

这首《夜书所见》则是他辞官归乡途中所作。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两句,描述了秋天的景象,萧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也让诗人禁不住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种描写自然环境的方式,营造了一种凄怆落寞的气氛,进一步引发了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两句,描写的是诗人在夜晚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个场景让诗人倍感亲切,引发了他对童年的回忆。

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环境和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的追怀。

在描写自然环境时,诗人使用了“梧叶”、“秋风”、“灯火”等元素,营造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情。而在描写童年回忆时,诗人使用了“挑促织”、“篱落”、“一灯明”等元素,展现了一个充满童趣和温暖的场景,进一步加深了诗之意境。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深刻表达了秋夜思乡的主题。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出自杜牧的《秋夕》

起句“银烛秋光冷画屏”,描绘了一个秋夜的银白色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一描写既点明了时间地点,又为整个场景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第二句“轻罗小扇扑流萤”,描绘了一个孤单的宫女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这一动作看似无聊,但实际上表现了宫女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同时,萤火虫在古人眼中象征着腐草化成的灵物,这也进一步暗示了宫女生活的凄凉和孤寂。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描写了皇宫中冰凉的石阶在夜色中更显得寒气逼人,夜已经深沉,寒意袭人,宫女却依旧坐在石阶上,这一描写既突显了宫女的孤单和寂寞,也进一步强调了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

最后一句“卧看牵牛织女星”,描写了宫女仰视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她的眼中充满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期待,这一描写也暗示了宫女心中深藏的思念和无尽的孤独。

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夜的银白色蜡烛、孤单的宫女、流萤和牵牛织女星等元素,深刻地表现了一个孤单寂寞的宫女在秋夜中扑打流萤和仰望星空的生活状态。同时,通过这些描写,诗人也暗示了宫女心中深藏的思念和无尽的孤独。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凄凉,读来让人倍感同情与感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出自王维的《山居秋暝》

起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述了山雨初霁,万物洗涤一新,傍晚时分,山色空蒙,秋风清丽,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

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明月透过松林撒落下斑驳的光影,清泉在石头上流淌的场景。诗人用静态的意象来表现空山明月、松林清泉的自然美,给人以恬静、安适的感受。

第三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了竹林中传来洗衣女子回家的喧笑声,莲叶摇曳,渔舟从水上划过的场景。这两句诗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山间的幽静和宁谧。同时,通过描写竹林、莲叶、渔舟等意象,勾勒出山间的生活情趣。

最后一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秋景的喜爱和留恋之情。尽管春芳已逝,但诗人仍可在这空灵宁静的山居中自在徜徉,与山间的自然美景和村民们的朴素生活和谐共处。

整首诗以空灵宁静的山居秋景为背景,以静态和动态的意象相互映衬,表现出自然美与生活情趣的和谐统一。诗人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之中,使诗歌情景交融,富有意境。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山间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体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追求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志向。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出自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

王士祯:清初的著名文学家、诗词理论家。王士祯出身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晋,为明朝布政使。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王士祯出生于豫省官舍,祖父呼之小名“豫孙”。王士祯原名王士禛,逝世后十年,雍正即位,“禛”字犯御讳,改称士正,乾隆间,又以“正”字与原名音不相合,诏改士祯。

前两句“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描述了渔夫的装备和垂钓的方式。他穿着草编织的蓑衣和帽子,坐在一只小船上,手持一丈长的丝纶钓鱼线,挂着一寸长的鱼钩。这种简单的装备和直接的方式,表现了渔夫的逍遥和自由。

后两句“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则描写了渔夫的状态。他高声唱着渔歌,喝着酒,独自享受着秋天的江景。这里的“一曲高歌”和“一樽酒”是诗人想象中的场景,突显出渔夫的潇洒和自得其乐。而“一人独钓一江秋”则表现出渔夫的孤独和自由,他在独自享受着秋天的江景,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整首诗用白描的手法,将渔夫垂钓的情景和状态描写得十分逼真,同时通过简单而富有情趣的文字,表现出渔夫的逍遥和自由。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这首诗有着无穷的意味,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和人生的真谛。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出自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孟浩然在与李白分手后,赴京参加科举考试,途中漫游长江。公元729年,孟浩然落榜后求仕无望,离长安后漫游吴越,过长江时心生感慨,故作诗抒怀。

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描述了秋季的景象。树木的叶子已经飘落,大雁向南飞去,此时北风呼啸,江上分外寒冷。这一联不仅点出了季节,也通过“北风”一词,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即寒冷和孤独。

颔联“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诗人描述了自己所在的地方,是在汉水转弯处,并且与楚地相隔甚远。这里的“遥隔”一词,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距离的无奈。

颈联“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诗人无法抑制自己的思乡之泪,眼泪已经流尽。他孤独地看着天边归来的船帆,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渴望。

尾联“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诗人面临着迷茫和困惑,他想要找到回家的路,但却有无尽的迷津。而此时,夕阳已经落下,江海一片平静,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孤独更加深重。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未来的忧虑,同时揭示了他孤独无助的状态。诗人巧妙地运用秋季的景象来表达他的内心感受,使整首诗充满了悲凉和忧虑的情绪。

-

阅读更多经典诗文:

历时一年精心打造,欢迎品鉴

诗词烘托环境氛围——描写自然环境

用诗词描写环境,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大传统,这个传统几乎与小说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

《燕丹子》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虽然仅有七个字,却烘托出了一种悲壮苍凉、凄婉激烈的气氛。

才子佳人小说延续并发扬了这个传统,用诗词为故事的产生发展营造了一个个浪漫绻的诗意环境,并在其中蕴籍主人公的性格气质、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使其成为小说叙事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竟从诗词描写白然环境、营造诗意叙事空问和折射社会风貌几方面分析研究小说诗词烘托的环境氛围。

中国古代文人长期受诗性文化的濡染,其性格气质、内在精神、情感追求,都带有明显的诗意色彩。

才子佳人小说作者和主人公的文人身份特征,决定了其中的环境描写白带诗情诗意和抒情意味,并且多是作者着意经营的,为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服务,这也是小了佳人小说特有的韵味。

渲染故事环境一一引人春兴似游丝

为了渲染烘托故事发生时的气氛,营造一种浪漫的诗意情调,才子佳人小说对其中出现的主要活动空问,基本都用一段诗词进行铺陈描写。

使用这些诗词创造诗意氛围,不仅满足了作家的审美追求,也使读者允分感受到一种雅化的美感,更好地融入故事发生的背景与环境。

如《平山冷燕》第六回,描写冷绛雪所在的浣花园,浣花园风景清幽,位置全无俗韵,虽未见其主人,却让人不敢以野人相视,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此处衬托暗示了十二岁小才女冷绛雪的超凡脱俗与惊人才学,与她“村农小女”的身份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

而后众人看到冷绛雪的“举止行动,宛然又是一个山黛”时,不禁叫人拍案。

这一段环境描写为人物的出现和刻画人物形象做了诗意的铺垫。

第十四回,描写山黛的所在的梅园,这座园林是皇帝赐给山显仁的皇庄,自然多了几分富贵和王侯气象。

而山黛作为宰相之女,其人物气度亦是不凡。

这种气度也与前面山黛从容应对皇帝召见,礼数周到,对答如流相呼应,塑造了一个“妩媚却无儿女子之态,娉婷而有士大夫之风”的佳人形象特征。

《春柳莺》第三回中描写的先春园也是同样的功能,石液被田又玄欺骗,以为淮安毕监生的女儿毕临莺就是凌春,便去淮安寻访。

一日,石液潜入先春园,石液被田又玄欺骗,误以为毕临莺就是凌春女子,便去淮安寻访。

这一日潜入先春园,得知柳中高阁便是毕小姐藏修之处时,痴痴呆呆,心思恍惚。

而毕临莺随父游玄墓观梅时,因在古香亭见到石液的题诗,也有了怜才爱慕之意。

回家后,她以石生之诗谱曲吟唱,正巧被潜入花园的石液听到。

在这诗意的环境中,石液以为毕临莺是自己心心念念寻访之人,毕临莺又在无意中透露了自己的倾慕之情,阴差阳错之下,却开启了石液与毕临莺的爱情故事。

这一处的环境,就是给才子佳人创造了一个共在的场景,使故事有了转折和发展。

《飞花艳想》第二回,柳友梅与友乘兴游湖,面对西湖说不尽的景致,文中引诗赞美,两首诗描写了西湖上烟花如市、士女如云、繁华似锦、艳冶至极、一派热闹的景象,却不是为了赏景,而是为了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此时激昂热烈的心情。

柳友梅饮酒作诗,被刘有美高声吟哦,诗词便顺着风儿,飘向隔船玉人耳朵里去了。

在这热闹非凡的景象之中,柳友梅隔帘见到了梅、雪两位小姐,惊鸿一瞥便暗暗倾心,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就这样缓缓地展开。

当春去秋来,才子佳人的爱情经历重重波折与阻挠却未得圆满时,柳友梅再游西湖,想起湖上题诗,舟中窥美,风景云殊,恍如隔世。

这段诗词描绘了一幅清冷的西湖景色,将柳友梅不知玉人漂泊今在何处的惆怅心情表现地淋漓尽致。

前后两段对同一处风景的描写,一春一秋,一处热闹一处冷清,环境因人物心境的变化而产生了变化。

环境与故事情节、人物心境互相生发,浑然一体,产生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合浦珠》第一回,钱九畹一人游虎丘,于梅花楼上沽酒独酌,遥望真娘墓,吟诵白居易的《真娘墓》,诗兴大发,这首诗对情节结构的发展和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言,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钱九畹作诗后,自吟自笑,连饮数杯,下楼时遇一老丈欠酒钱被众人羞辱,九畹慷慨代付酒钱,这人便是仙侠申屠丈。

后来申屠丈为报恩,救赵友梅脱身程府、救钱九畹性命于法云刀下、寻明月珠促成钱九畹姻事等,成为才子佳人爱情能够结合最有力的帮手。

而《真娘墓》本就是白居易凭吊唐代著名歌妓真娘时所作,暗合了小说讲述钱九畹与赵友梅的爱情故事这一线索。

这首诗还是钱九畹与赵友梅经历磨难后相认的凭证和媒介。

可见,这首写景诗在小说结构和故事发展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金云翘传》第十九回,极力描写钱塘江险状,衬托出王翠翘决意自尽的悲怆心情和悲剧命运。

极尽渲染之事,细致地描写了钱塘江之险,与翠翘决意赴十五年之约以谢徐海之恩的悲怆情感相互交织着。

翠翘历经重重磨难,两度身陷烟花之地,为妾为婢,受尽,被徐海救出火坑后又被假招安的诡计所骗,导致徐海兵败身亡,备受督抚戏侮后,被送给永顺军长为妻,其悲剧命运至此到达了顶点。

于是在这钱塘之夜她终于决定以身赴死。

这段诗词充满着悲壮绝望之情,环境与人物命运水融,碰撞出了感人的悲剧效果。

小说用诗词渲染铺设故事的环境背景,为人物的出场或情节的转换构设场景,充分调动了诗词的抒情功能,为小说的叙事服务,增加了小说情节和人物的诗意美。

创造诗化意境一一不负春添几尺丝

才子佳人小说描写的是文人的爱情,无论是才子还是他们的理想伴侣一一佳人,都极富文采和诗才,所以小说中随处可见人物赋诗作词。

这些诗词借白然意象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意,透露人物的情感走向,也隐喻人物的品格,通过这些意境描写,不仅可以美化小说的情节,增强故事的抒情性和节泰感,还能突出人物的性格,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部分。

如《春柳莺》第一回,石液与友人到玄慕古香亭赏梅,在亭上见一署名凌春女子的题诗,这首佳人的应景之作,成为了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关键线索,贯穿着小说的全部情节。

石液见此诗便徘徊眷恋,情生肺腑,为寻访凌春女子不惜辞去梅家就馆,给了小人田又玄冒名顶替的机会。

田又玄又佯言淮安毕监生的女儿毕临莺就是凌春,骗石液往淮安去寻访,石液与毕临莺订约后,得知其不是凌春女子,又继续寻访。

寻访作诗的佳人,成为才子最重要的“使命”,故事情节也因此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锦香亭》第二回,钟景期在锦香亭偶遇御史葛太古的女儿葛明霞,并拾得诗帕一方,上面有一首感春诗,诗词显露出少女的春日情思,亦引逗出青年书生追求情美的遐想。

钟景期因惊叹于明霞的绝色姿容及才情,在绫帕上和诗并寻找时机去花园游玩,期待能再次遇到葛明霞。

果不其然,后面钟景期通过和诗赢得了佳人的爱慕,两人一唱一和,终在锦香亭相会定情。

这首诗连接了才子和佳人,充当两人感情的媒介,推动了爱情故事的发展。

用诗词描写环境,看似写景,实则处处写人,是才子佳人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如《平山冷燕》第一回,内阁大学士山显仁献其十岁山黛所作的《白燕诗》,君臣晏饮之际,有白燕当空盘旋,皇帝大悦命百官赋白燕诗,众臣彼此相顾,无一人敢应。

此处暗含着对科举选拔上来除八股文外百无一能的群英们的嘲讽,而后笔锋一转,让十岁脱颖而出,突出才女“敏慧天生,才情性出”的形象,也借用“燕”的意象表现人物高洁的品格。

此处的《白燕诗》又与第十三回的《如梦令》遥相呼应。

燕白颔与平如衡路过扬州“平山堂”游览,忽见两个燕子,飞来飞去,若有所言,若有所听,二人见了不禁诗性勃勃,各写一首《如梦令》。这里的“燕”已经从景物升级成为抒情的载体,表现出才子风流蕴藉、卓尔不群的性格特征,也揭示了小说的主旨——时事更移,功名富贵易散,惟有芳名不变。

才子佳人小说用诗词描写环境,渲染气氛,营造诗意情境,使“鸟花猿子,纷纷荡漾”“小小情事,凄婉欲绝”。

这些环境、意境的描写为故事的发生发展铺设背景,给小说增添了一种风流儒雅的诗情画意,充满了文人的蕴藉与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