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古风描写人物服饰句子有哪些(古风描写人物服饰句子)

古风描写人物服饰句子有哪些(古风描写人物服饰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写作素材|小说中关于裙、衫、袄、披风等一些服装的描写

为大家分享一波网文小说中关于服饰描写的素材

九歌原创整理,供大家学习交流使用

禁二传、商用,感谢~

01、服饰的颜色及样式

【颜色】

鹅蛋、 深兰 、冰蓝 、月白

妃色 、朱色、 绛紫、 莲青

水绿 、水蓝、 乳白、 湖蓝

藕荷 、芙蓉、 葱绿 、霞色

樱红 、赭红 、竹色 、羽蓝

月蓝 、湖碧 、玉涡 、蜜合

银霓、 白梅、 碧玉 、海棠

茜素青 、烟罗紫 、石榴红

象牙白、红珊瑚 、羊脂色

紫绡色、 素雪色、水雾绿...

【样式】

敷彩、彩绘、媒染、腊缬

灰缬、灰练、水练、练丝

刺绣、苏绣、蜀绣、湘绣

京绣、镂金、盘金、织金

缂丝、刻丝、魁丝、络丝

缫丝、提花、挑花、倒花...

【纹路】

十二章纹 (象征王权)

几何纹:矩形、三角形、菱形、八卦、方胜、锁子、连环…

花草纹:牡丹、莲荷、宝相、松树、百叶、葫芦…、缠枝纹、团花纹

珍禽瑞兽纹:回龟、孔雀、龙凤、麒麟、云鹤、双鹿、双鲤、对鹅、月兔、鸳鸯…

吉祥纹:万寿、大吉、延年、五福、八仙、灯笼、鹊桥、宝瓶…

气象纹:云雷纹,水浪纹…

02.关于裙的描写

百花曳地裙、烟水百花裙

紫绡翠纹裙、刺绣妆花裙

蝶戏水仙裙、细纹罗纱裙

月牙凤尾罗裙、柔绢曳地长裙

缕金挑线纱裙、百褶如意月裙

宫缎素雪绢裙、漩涡纹纱绣裙

撒花纯面百褶裙、暗花细丝褶缎裙

十二破留仙长裙、青色烟云蝴蝶裙

缎地绣花百蝶裙、软银轻罗百合裙

盘金彩绣棉衣裙、散花如意云烟裙

烟笼梅花百水裙、白玉兰散花纱裙

翡翠烟罗绮云裙、粉霞锦绶藕丝缎裙

银纹绣百蝶度花裙

散花水雾绿草百褶裙

曳地水袖百褶凤尾裙

霞彩千色梅花娇纱裙

立式水纹八宝立水裙

缕金百蝶穿花云缎裙

碎花翠纱露水百合裙

古纹双蝶云形千水裙

团蝶百花烟雾凤尾裙

金丝白纹昙花雨丝锦裙

牡丹薄水烟逶迤拖地裙

03、关于衫、袄、锦衣的描写

撒花烟罗衫、乌金云绣衫

如意云纹衫、五彩缂丝衫

团锦琢花衣衫、云纱对襟衣衫

苏绣月华锦衫、桃花云雾烟罗衫

锦绣双蝶钿花衫、古烟纹碧霞罗衣衫

娟纱金丝绣花长衫、牡丹凤凰纹浣花锦衫

菊纹上裳、琵琶襟上衣

对襟羽纱衣裳、藕丝琵琶衿上裳

缎织掐花对襟外裳

刻丝泥金银如意云纹缎裳

素绒绣花袄、金边琵琶襟外袄

镂金百蝶穿花云锦袄

四喜如意云纹锦锻袄

湖绿妆花素面小袄(女子)

茜红色棉纱小袄(女子)

桃红流云亮缎小袄(女子)

月白暗花绫缎小袄(女子)

弹花暗纹锦衣

妆花缎织彩百花飞蝶锦衣

镂金丝钮牡丹花纹蜀锦衣

碧霞云纹联珠对孔雀纹锦衣

云雁广袖双丝绫锦衣

04、关于袍、披风/披肩、斗篷的描写

梅花纹纱袍、云纹绉纱袍

紫薄罗长袍、窄衣领花绵长袍

云丝披风、软毛织锦披风

厚锦镶银鼠皮披风

捻金银丝线滑丝锦披风

米黄撒花披肩(女子)

浅粉缎子风毛披肩(女子)

云霞五彩披肩(女子)

牡丹丹凤朝阳云肩(女子)

盘金绣鲜桃拱寿云肩(女子)

织锦镶毛斗篷、翠纹织锦羽缎斗篷

乌云豹大氅、大红羽纱面鹤氅

浅紫色羽纱面薄氅

妆缎狐肷褶子大氅

莲青斗纹番丝鹤氅

05、关于朝服、宫装的描写

流彩暗花云锦宫装

深红翟凤出云宫装

曲水纹织金缎宫装

金银丝鸾鸟朝凤绣纹朝服

金丝织锦朝服

如意缎绣五彩祥云朝服

06、关于服饰描写的小短句

【男生】

黑色天香绢上衣搭配着月白色祥云纹金带,袖口用金丝绣着腾云祥纹。

一件天蓝色的素面杭绸外袍,袖口领口绣着金丝流云滚边。

身着一件佛头青提花绡夹袍,腰间绑着根玄色蛮纹腰带。

一根藏蓝色涡纹腰带系于腰间,挂着一枚青色玉佩。

【女生】

身着一袭青色宫服,锦绣精巧细致,绣制出一朵浅粉霞花置于腰间。

身着缕金白蝶洋缎银袄,外置五彩刻丝石青银雨褂,下着翡翠撒花裙。

身着月白洛丝单罗纱对襟衫裙,脸上略施粉黛,气质超凡脱俗。

一身素雪色宫装,裙角绣着细碎的石榴红色樱花瓣。

——

我是九歌,佛系90后高校教师

爱古风,爱传统文化

写作素材随机分享,原创整理,全网无同款,欢迎关注。

对谈|打破偏见,从古代服饰里认识“我们是谁”

春节期间,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重磅开幕,开展之初就非常火爆,一度连票都预约不上。这个展为什么这么火?了解古代人穿什么,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借国博大展的契机,我们邀请到参与本次展陈造型还原的服饰史研究学者陈诗宇(@扬眉剑舞)做客活字电波。陈老师有着丰富的服饰复原工作经历,他谈到国内影视行业服装造型考据的进步与挑战,并与我们分享了他担任《国家宝藏》的服饰顾问、为杨紫还原唐朝文成公主造型的经历。

大众认知里的古装造型,就是古人真正的样子吗?一起来打破偏见,从我们的传统衣冠服饰里探寻中国文化的基因。

��

主播 | 阿廖

嘉宾 |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陈诗宇

点击上方音频,可收听活字电波第45期节目~

本期节目已于小宇宙、喜马拉雅FM、苹果播客上线,

搜索“活字电波”即可关注收听!

陈诗宇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古代服饰与工艺美术研究,微博@扬眉剑舞。自2003年起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包括古代服饰复原、服饰名物训诂、礼服制度、唐宋服饰文化、染织技术等,参与、组织多项服饰复原与博物馆展出策划。从事传统工艺美术调查与出版,调研中国各地数百项传统工艺。参与北京服装学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上海戏剧学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古代首饰史”及“中国古代妆容谱复原研究”。主持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艺术设计研究》杂志服饰研究栏目,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担任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电视连续剧《清平乐》等影视节目服装指导。

*内容为音频文字实录及相关资料的整合

活字文化:最近国家博物馆有一个重磅展览开幕,就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我也想先从这次大展开始聊起。从开展就很火爆,节前一度出现预约门票都约不上的情况,我很想知道这个展为什么这么火?它为什么重要?因为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很可能会认为,古代人的服饰什么样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要看古人的装扮,有那么多古装电视剧可以看啊?

❱ 陈诗宇:一直关注中国服饰史研究或者关注传统服饰的朋友会知道, 中国直到现在是没有一个专业的古代服饰博物馆,但是中国又是一个丝绸大国、服饰大国,所以这是目前不太匹配的状态。我们国家想做服饰博物馆的计划很早就有了,但是一直没有做成。我们有丝绸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和苏州丝绸博物馆,但是却没有服饰类的博物馆。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原因造成了执行上的困难。 国家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博物馆,它原本就有很多基本的专题陈列,比如古代佛造像展、瓷器展等等,但是从没有跟服饰相关的基本陈列,所以这是一个缺失。孙机先生是我的导师,他一直在做中国古代文物舆服制度、器物、官服的各种研究,其中很重要一块就是古代的服饰(官服),他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希望能够做成一个服饰文化展。

服饰文化,跟我们每个人是息息相关。衣食住行,“衣”排在第一位。大家会感兴趣,但是又不知其所以然。古代服饰到底是什么样的?历朝历代都有怎么样的变化?脉络关系是什么?所以,国博这次办“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是想讨论这些问题,想介绍我们中国几千年来古代服饰文化演变的脉络。它不是一个文物展,而是一个文化展。这是此次展览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是想讲清楚中国古代服饰演变的脉络。

活字文化:我了解到展览现场有15尊按朝代排列的古代复原人像,这些人像的服饰还原工作就有您的参与。可以跟大家介绍下这次展览您参与的部分吗?

❱ 陈诗宇:对,这15套人像就是我们负责进行工艺的复制和最后的制作,包括前期的细节考证。我们虽然很早就知道孙先生有做展的计划,但真正开始制作是两三年前,相当于是受到了孙先生和北京服装学院共同交给的任务。

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和经历都是和中国古代的工艺传统有关,也做过很多复原的尝试。大概在十几年前,我和杭州的两位朋友成立了一个小小的古代服饰的复原小组,算是最初的尝试。我们通过文物、图像、文献,把我们对于古代服饰,祖先形象的还原变为现实。工作以后,我从事公益调研、非遗工作有很多年的积累,当时能够接触到比较多,跟印染、织绣、传统的服饰工艺有关的领域。和最早复原不太一样,能够考虑到一些细节了。这时跟服装学院也有很多接触合作,所以也承担了一些学校的研究工作。又因为我在服装学院读博,所以就安排我来做这件事。把15套人像涉及的各种传统纺织工艺,尽量按照当时的结构、品种给它重新做恢复,然后再把相应的考证工作完善,最后制作完成这15种人像。

活字文化:看国博的服饰大展,很多观众会惊呼,原来每个朝代的服饰都跟想象中的不一样,即便是离得最近的清代,实际的服饰与我们在“清宫戏”里看见的也不太一样,您能跟我们的听友详细讲一讲,大众认知里的古代服饰和真实历史的中的服饰有哪些认知误区很大的实例吗?

❱ 陈诗宇:例子其实非常多,但是这一次的展览的15个人物形象其实是孙机先生他挑选并设计的,设计初稿就是孙先生自己亲自画的,我们再根据稿子来给它落实。孙先生挑选形象的原则是,各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形象,而且是有历史节点、转变意义的形象。所以,大体上还是能够符合我们对古人的一些印象,并非特别离奇的造型。

但是,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确实跟我们脑海中的印象有很多出入。比如,我们对清代服饰的了解其实都来自于影视剧,像早年的《还珠格格》,大量的清宫剧里头都会展现头上带巨大的旗头,也称“大拉翅(耷拉翅)”,然后穿着旗袍,花团锦簇的样子。事实上,这套服装在清朝末年才出现,高大的二把头耷拉翅反而在接近时期才渐渐形成,是在慈禧的时代以后。所以在展览里会有一个部分,把每个阶段都做了头模、头型的演示,让大家能够比较直观地看到 清代发型的演变过程。

古代的服饰变化也是很快的,也有很多演变脉络,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好像一个时代就是一个样子。

活字文化:据我了解您参与第三季《国家宝藏》的节目中,您做的很多古装人物形象的复原,也让很多观众惊呼没想到,比如说您做的文成公主、明代杨慎那个状元郎等造型就让观众觉得意外,您在这个节目里做的服饰复原,还有哪些是您觉得特别有意思、很满意的呢?

❱ 陈诗宇:基本上每一集可能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造型,我们是花了一点功夫,也确实蛮有意思的造型,比如杨紫饰演的文成公主,因为我自己是做唐代研究出身的,最早关注的朝代也是唐代,所以像《国家宝藏》中碰到唐代的角色,我都希望能够有一个好的体现。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不一定能够做好,所以这次做文成公主时,我就希望她能够尽量地符合当年的时代背景。

最早在做策划、做设计的时候,大家看了会觉得有点不常见,和一般观众脑海中的印象有些出入,包括节目组的视觉老师,想到唐公主的造型第一会想到《簪花仕女图》。女子穿一个薄纱大袖衫,头上盘的高髻插满了金钗和大花,身上垂着披帛,穿着一个长裙,雍容华贵。但是孙机先生很早就在研究里提及, 《簪花仕女图》并非盛唐时代的作品,更有可能是晚唐到五代,甚至到南唐时候的作品。我们通过五代时期出土的一些陶俑、壁画,也可以看到它流行演变的方向。确实《簪花仕女图》大概率上是南唐前后的作品。所以,画中人的衣饰很有可能不是唐朝的流行。如果你去设计初唐的公主,用晚唐到五代,之间相隔了300年的形象,其实是不合理的。 虽然她也很美,但是她美的位置和时间不一样。所以我很早就把《簪花仕女图》的参考取消掉了。

另外,很多人会提到布达拉宫法王洞的文成公主相。但她的服装也不是唐朝的原状,她里边体现了很多元代甚至到明初的元素。比如公主耳挂金坠,短袄系带,包括服饰上有吉祥八宝纹和四合如意云纹,都是比较晚期的元素。这很有可能是我们的公主像后来在历代经历了重装重塑,加上了后世的做法。所以,如果我们直接参照,可能会做出一个不伦不类的形象出来。

综合下来,我们决定还是要参照唐朝当时的文物来制作。因为文成公主的时间点是落在高宗初年,所以我选的参考文物就落在高宗初年前后,长安的一些贵族比如后妃墓葬里出的贵妇或者嫔妃的形象作为参考依据。比如昭陵新城长公主、韦贵妃、执失奉节等十几座墓葬资料,以及当时中原和吐蕃均有出土的粟特织锦和唐代纹样的纱罗来设计。我们参考了很多同期的壁画,最后定下来是以初唐风格的窄袖短襦衫,条纹裙(所谓的间色裙),腰上还系了一条短的腰裙,再开的初唐式圆领,用的面料基本上都是初唐流行的连珠纹包括龟背形的绫或纱。发型也选择了当时在当时长安的贵妇比较流行的高髻,半翻髻。最后,综合设计出一个来到土蕃的大唐公主的形象。

因为杨紫之前没有做过同类的造型,一开始还会稍微有一点没有信心,但做出来之后看还是挺美。这就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正面的例子。过去在影视创作或者说节目制作里,大家往往对于历史造型的信心不高,都会觉得我们要真按照当时的形象来做,会担心观众不认可。但是文成公主的造型做出来之后,大家都认为还可以,甚至有很多朋友觉得这是杨紫最好的古代造型之一。这就说明设计者配合一点解读,观众对于历史真实的接受度是有的。

现在大家有很多渠道能够获取历史上的文化、美术、艺术,各种各样的展览的资源。甚至观众会自己去找文物原型做解读。这个时候如果你做了一个更到位的,更符合当时历史氛围的作品,是能够提供给大家更真实、更有沉浸式体验的感受。

古装片《笔中情》(1982)剧照

活字文化:早期的国产影视剧在服化道考据上做得并不好,对于这个现象您之前有过分析让我印象很深,您提到,影视剧里“用于表演的服装和(历史上的)日常服装是两种体系和逻辑”,可否再跟大家展开聊一下,让更多朋友能更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 陈诗宇:影视剧里头为什么过去不这样做。确实是有它的原因。第一,我们的影视剧源自于戏曲表演,其实是舞台表演的电视化呈现,所以设计思路一开始继承了很多戏剧的思路。传统的戏剧有几个特点,一是它有观影距离,观众不会按照正常对话的距离去看表演。所以过去的舞台服装、戏剧服装、戏曲服装、表演服装的设计,都倾向于增加过多的装饰,比如用金线、用绣花,或者说把头饰各种元素放大,这样的传统思路一直都是如此,它也延续到了我们后来影视剧的创作。直到近五年,一些影视作品还都是延续课这个思路,导致有很多夸张、强烈的、鬼畜的造型依然在现在的影视剧里出现。

第三,跟成本有关。过去的戏班子有一箱制度,就是说行头是一套东西。人们把服装造型形成了一套规矩,以一个模式来,节省了成本设计上的操作。但是今天又不一样了。今天我们从电视制作、电影制作,投入筹备时间是非常长的,动辄可能有几千万、上亿的投入。有时甚至会提前两、三年开始筹备,这个时候就有条件量体裁衣,做成比较准确的造型设计。但是影视制作一直沿用的还是戏曲舞台、戏剧舞台、演出舞台的思路,这就导致了需求和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不匹配的现象,现在一有新戏出来,大家就吐槽这里不对那里不对,这也说明了现代影视创作需要提升的现状。

活字文化:尽管大家现在有了一个基本共识,就是尽可能地还原史实是有必要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是不是也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都是如何解决的呢?

❱ 陈诗宇:这个问题其实在我们实际操作当中经常碰到。每一个造型,每一个项目怎样拿捏,在还原和艺术创作和后期接受程度几者之间如何平衡。

当然,站在我的立场上,我当然是希望尽可能还原,尽可能把当时真实的风貌展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稍微做一些视觉处理,或者视觉上的提升,因为我对历史接受度是非常高的,我只能说叫提升,而不是说大刀阔斧地改造。

我们可以稍微在视觉上调得更舒服一点,毕竟你看的是一个作品,不是一个纪录片,大家多多少少还是一个创作。但是确实就像你说的,在实际执行中,各方从业者、各方角色,都有自己的评估判断,包括艺人、服装师、设计师、导演、制作方,可能都会有他们的判断,对度的拿捏就会有区别。

但是我依然觉得原则还是要以历史真实为基础,而且作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我们应该要比观众的接受度更高,而不是比观众的接受度更低。现在看起来好像从业者的接受度反而比观众的接受度还要更保守,更不敢做尝试。如果说从业者的接受度或者说还原度比观众的要求更低,是不可能做出更好或者更新的突破,因为现在需求是在往上提的。所以不仅需要提起来,从业者们还需要做引领,有一个社会责任或者文化责任在。应该有把我们历史上的优秀的或者说真实的文化展现出来的责任,而不是简单地先入为主地下一个评估判断,觉得他可能就是不够好、不够美,先给它做了限定。不如你把它展现出来,做比较好的解读,反而会起一个更好的作用。因为我们选的艺人肯定都是好看的,影视表现肯定都是做得比较到位的,肯定会对我们的历史文物有一个加分的作用。只要你用心的话,你肯定会做得比较好看。我们是因为看的文物看太多了,觉得司空见惯了。眼光已经有点不太一样了。但其实我们应该要让大家都能够对我们的真实历史的美感都要有一个包容和接受度。

确实,不同时代美感是变化的,标尺评估的度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对于美的追求都是更古不变的,所以,我们要相信古人也是美的,这样包括在文化自信上,也有一个接受和帮助的作用。我们要有文化包容度和文化自信心。

活字文化:您觉得在古代服饰史文化的科普和发展上,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我们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

❱ 陈诗宇:我觉得第一就是在学术层面上,是有很多操作空间的。服装史或者说对古人形象史的研究,其实并不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学科。

首先从业的研究人员很少,然后作出成果后仍有缺失的部分需要做工作,包括很多科普工作。我们也不能够怪设计师或者服装师,有时候做不到位,是因为学术研究就没有提供出一个非常好的参考,所以他们不太可能说凭空做出一个非常到位的作品出来。所以第一步在学术研究和科普上要大大加强。好比说日本NHK大河剧,韩国、欧美的影视古装剧之所以有很多会做得比较到位,是因为他们在基础的科普考证方面做得很好。

有了第一步学术支撑以后,第二步是我们相关的从业者、服装行业或者影视“服化道”行业,要把历史信息或者历史文化,进行比较好的消化。

第三,我反而觉得观众变化是最大的,观众的阻力反而是最小的,有时候是超出我的预料的。很多时候大家做得都畏畏缩缩的,比如讨论这里不修身是不是不美,那里妆画得有点奇怪,大家会觉得不接受。在我看来,好像观众对于历史真实的接受度已经非常高了。只要我们前边的这几个工作做到位了,衣饰的呈现尽可能做得好,其实观众的问题不大。所以你只要用功、用心、花功夫,大家是能够看得到的。所以,学者、从业者们要努力,做好的作品。

活字文化:除了复原史实,您觉得是否有必要,以及有可能对传统的服饰文化进行现代化的改造,让它融入现代文明?

❱ 陈诗宇:我觉得这个绝对当然是需要的,而且是一直不停地在做的。

我们每个时代的服装肯定都会有新的血液,新的变化,新的一个面貌,在历史上你是不停地在发生了,所以才会有历朝历代这么多层出不穷的新的服饰文化,新的时尚。时尚流行永远是在变的,但是他会有一些美感上或者说审美上的基调。我们所谓的东方审美,它会有一些规律,我们应该要知道这些规律性的东西,而不是拘泥于某一历史上的现实。

当然我说的是两件事,就是说你要做历史还原,肯定还以历史为主,但是我们做传统新时代服装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更多。如何建立起新时代的中式,或者说中国风味其实是一个很难,也是很大的话题。

而区别于西洋服装的服装设计,我觉得有几个部分工作要做。第一首先要了解到我们是什么,我们是谁,对历史上的服装进行很好的梳理解读。你要了解每个时代为什么这样做,包括体现了我们的哪种审美,它里面是不是存在一些规律?为什么人家没有这个规律?我们要把这个逻辑找出来,而不是直接地元素式的使用,这个是一个需要花功夫,可能需要一个非常扎实的积累。

我看到前面几十年的探索,包括很多设计师对中式服装的探索,就停留在两层皮的元素使用上,魂都还是一个西式的魂,可能直接沿用欧洲礼服的版型,在上面稍微增加一点东方素材,我还不能说元素。可能顶一个紫禁城、青花瓷,或者做一点刺绣在身上,好像就是中式的大礼服了,还有各种建筑、机器的元素往上堆,这种简单粗暴的使用,其实根本就没有找到中式服装的根本所在。你做出来的东西,它就看看上去就不像中国东西,反而像西方人猎奇式的做法。

我还是穿西装,但是我今天要搞一点东方风味,所以我锦上添花地点缀一点元素上来,这个并没有找到根本的道路。有时你看有些国家做的设计,好比说日本的服装设计,当然有可能不一定,它就是历史上某一个时间的服装,但是它起码是日本味很强的服饰,那么它其实是把他们的传统服饰的一些规律,或者是他们的习惯弄得清楚,或者说通透,而不是直接地套个皮去使用。

当然,这个话题实在太大了,我们现在可能也不一定有能力做出好的成果,但是肯定是一个方向。现在还是在积累。

我以前做的事情其实更多在第一块,我还是希望能够尽可能的把历史真实给它展现出来,让大家知道能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给现在的设计师提供一些基础工作。

活字文化:正如很多古装剧的服饰设计总是过紧、过短,“捉襟见肘”,这背后可能是深深影响了大众审美的西方工业文明。那么,中国古代文明里那种宽袍广袖的气度,是不是只能被定格在历史里?即使在当下出现,它也往往带着很强的仪式感,而很难真正融入日常?又或许,像这样把“宽袍广袖”拿来概括中国服饰文化也是一种偏颇?我想您通过研究,对于中国古代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明,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可能有自己的理解,所以也想听听您在这方面的看法。

❱ 陈诗宇: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也是说明了我们今天对于古代服饰其实还是比较片面刻板化的理解。其实古人的服饰它会有很多。立体的呈现,确实并不是所有服装都是“宽袍广袖”,古人也得要生活,今天看起来这么不方便了,古人肯定也会有他们的实际的需求。但是并不是所有服装都是以方便为第一诉求。今天也是如此,比如你参加颁奖典礼,不会穿平常最方便的T恤短裤去参加。同样,欧洲也如此,欧洲的礼服同样是不方便的,但是他会对场合有尊重,或者说仪式化的体现,包括对于他们传统文化的延续。

中国服装当然也是如此,中国古代的日常服装有时候确实很合身,方便活动,但是整体上来说,中国式的服装或者东方式的服装,它是不追求紧身和身体曲线的,这和我们的东方的身体观念有点关系。我们其实不倾向于或者说不推崇突出我们的各种身材、性征。我们更是希望通过服装的面料材质,包括这种气度来表现我们美感,而不是通过我们身体的曲线的廓形来展现美感。

同时,这和东西方大的背景,包括文化其实有很大关系,展开来说能够讲很多。每一种服装现象、服装风格、服装审美,它的背后都有一个道理在里面。我们特别重视服装承载的一些意涵,衣以载道,这件事情在西方其实是不重视的,他们很难想象通过服装来体现一些理念,包括政治理念,包括哲学理念,包括宇宙观。

第三,毕竟中国是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的国家,所以不同时间里,气候变化其实是很大的,不像欧洲海洋性气候,它基本上都是以毛织物为主。我们会在面料上下很大的功夫,比如春夏秋冬,夏天的纱可能就有十几种,很早就出现了非常发达的丝织物技术。这个确实是我们古中国领先世界的一个地方。东方的服装重工艺,但轻剪裁。

今天我们设计师都是在西式教育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基本概念。所以做修身版型非常重视,但是对于我们服装的一些文化上的呈现,有时候并不觉得那么重要。这也是在我们没有好好对文化做继承的结果。

你刚才提到“捉襟见肘”这件事,我经常说希望袖子要按照历史上的长度,要做到可能回腕回肘。所谓“回腕”就是你袖长出了指尖以后,还可以回过来折到你的手腕。“回肘”就是出了指尖还可以回到你的手肘。如果是手肘的通袖,好比说像我可能身高1米75的话,我的通袖可能就有1米75了,我还要往外再做三、四十公分的放量以后,可能我的通袖就会达到2米4的程度,这个长度对于今天的所有设计师来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长度。他难以想象一个袖子居然要做到这么长,希望他可能要做的合身一点。但实际做出来就会发现,如果他是一件大袖正式服装,你的长度刚刚好做到我的手肘,那就必然会出现我在行礼的时候,没有办法让我的下面大袖子有一个比较端庄的合拢。因为我只要手往前一伸,放量就往后拉了,这就出现真正“捉襟见肘”,会出现一个非常不端庄的视觉效果。因为我们会有大量的礼服使用到礼仪场合,它需要你的动作,你的姿态,都有一些行礼上的要求。所以,实际使用上它也有一些原因。

第二,中国人的思路可能跟西方人是不太一样的,他们要完全地把你的身体贴合得好好的。这不是我们被服装给约束住了,而是我们跟服装共同地在呼吸,在运作的一个状态,而不是被服装给绑住了。这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

但是我们今天很难理解,或者很难跟服装师讲为什么要这样做。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戏曲舞台上水袖就是很沉的,它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夸张化,长长的水袖能够形成大量优美的动作,能够展现角色的情绪变化,它其实是能够更好地让你姿态形成的设计,所以如果没有传统的熏陶,没有对传统理念的积累,我们直接看古代服装,有时候会不理解。

活字文化:您之前是《汉声》杂志的编辑,《汉声》就是一本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杂志;现在您在北京服装学院念传统服饰研究专业的博士,是专业的学者;同时您也身体力行地参与到文化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在专业学者和大众之间搭建桥梁。那么您最初是如何与服饰史结缘,又怎么从业余爱好者转变为专业学者,这个历程能否跟大家分享一下?

❱ 陈诗宇:我跟传统服饰有关系要早得多。可能在高中读书的时候,大学时候其实就已经是经常接触和参与了。当然最早原因可能也是好奇心,我自己本身也是学美术学画小时候,所以当然也会接触到很多古代人物画这些肯定会对本来也对我们古代或者传统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包括物质文化都有一个好奇心。想要了解它,想了解我们中国人他应该是什么样子,所以在好奇心之下,我才会去找一些资料,但是在20年前,网络上很难找到材料,我印象深刻的是我最早在网络上搜唐代服饰,搜不出东西,最多能搜到《簪花仕女图》、敦煌晚唐著名的《供养人》、或 者《都督夫人礼佛图》,大概就这些材料。网络上信息很少的话,怎么办?

我们好奇心又很重,所以就会掘地三尺去找材料。我不是科班出身,比如一直从本科可能相关专业读上来的一个人,是属于自由生长的一个状态。我们自己找材料,甚至当时我就开始在找一些考古报告,或者说里头的壁画或者说出土的服饰,去图书馆里面看这些材料,因为你既然找不到现成的资料,找一手资料去了解是个方法。我并不是有看某本书对通史有了解,我可能一开始看原始材料,所以我的很多观念并不是说有一个学习的过程,有时候是自己瞎想,或者总结出来的。后来到大学以后,我们开始有几个朋友凑在一起,想做点尝试,包括我跟你刚才提到董进老师(@撷芳主人),燕王等等爱好者。我们有共同的兴趣,所以凑在一起相当于一个学习小组或者兴趣小组,大家经常在讨论,在分享自己看到的一些新的信息,看到新的材料,是一个很特别的学习过程。也建立了相关的学术爱好者论坛,后来服饰史论坛。我们可能就对于这种古人的形象好奇的一群网络上各行各业各个专业的人凑在一起做的事。所以2005年左右,大家在论坛上分享了大量各自找来的跟服饰史有关的素材,包括从各种美术全集里,从考古报告里,从博物馆的资料里去找来的信息,大家分门别类的整理梳理,讨论专题,渐渐地就建立起了我们这种民间的对于古代服饰的观念,或者知识。从此进入了对服饰史爱好的一个领域。

最后跟服饰研究有点结缘,是在我工作以后一直在《汉声》工作了很久,确实是如你说的,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传统美术的一个记录,挖掘和保存,就是把它做成出版物,这个做成展览,而且有一套《汉声》非常严谨的方,就是调研方式和整理方式。其实我在《汉声》经过非常严格和长期的训练和工作的实践,我们做了像我自己可能都有数百上千个小题目,各地调研的经历,这个时候就像我刚才说的,其实就接触到很多跟服饰服装工艺有关的一些地方,当然因为我自己是很有兴趣,所以也会注意这一块的积累。后来跟很多老师也都成为好朋友,包括一些院校的老师,我们也经常会交流一些心得,有时候我也会写一点点可能不是很专业的文章,但是后来我也感觉到好像学术界你的部分做的也不多,确确实实做的不太多,有一些老前辈老学者打下一些基础,但是因为这个学科毕竟还是艺术类的一个学科,所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比如说90年代,大家学艺术却不太重视史论的研究,大家出来可能都直接去做设计,比较少的毕业生,能够沉下心来去继续对服装设计进行探索。反而我们这种“非专业”的人,自己倒是做出一点探索,也会跟一些老师前辈做请教交流。这个时候接触到很多更专业,包括很多博物馆的老师,很感谢包括像丝绸博物馆的赵丰馆长,甚至包括王老师,很多老师都很慷慨地告诉我们一些文物上的信息。同时,我们也能够接触到一些材料,服装学院也是这几年开始越来越重视服装史的研究,对于像我们这种在其他领域,或者说在实践领域做了一点点工作的朋友来讲,希望能够支持一些学校的研究工作。包括我的很多朋友一直在做科普工作,像撷芳主人做《Q版大明衣冠·冠服图示》,其实就一个非常大的贡献。撷芳的作品在一个好的学术基础之上,有很好的表现形式来吸引更多的人来注意到我们的古代服饰文化。现在我们对于明代服饰的一个了解,它是功不可没的。所以,我们也希望在科普工作上能够有更多的好作品诞生。

活字文化:看到您最近又参与了一档央视的新综艺《典籍里的中国》。可以分享您最近的计划吗?

❱ 陈诗宇:《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的一个文化类节目。它就面临着同样和《国家宝藏》一样的问题,要做视觉上的呈现,必然要展现各个时期的古人的形象。所以在这一块上也希望我能做一些支持。我们也是尽量希望能够这个作品能够做得更好,当因为还在制作当中,我也尽量努力。

其他的项目,也有很多尝试。我之前是完全没想到一些游戏公司会需要历史的参照,他们希望更多的中国历史上的素材可以展现出来,甚至可以有沉浸式体验。这也说明了时代真的在变化了,两三年有一个新的台阶,确实是越来越好,就越做越到位。

活字文化:您是说是有新的游戏项目吗?

❱ 陈诗宇:其实有还不少游戏项目有过这个想法,或者当然很多都是在制作当中,但因为游戏这样做,它都是一个尝试。因为他们自己也评估不出来,这样做是在市场上反响好不好。我也是很好奇,游戏玩家是否有这个需求,是否会希望这个游戏对于我们中国的审美,中国的美术或者中国的感觉能够做得更到位,还是说其实无所谓,游戏好玩就好了。

活字文化:请允许我cue一下《大唐衣冠图志》,希望多透露一点它的进展,我们在各个平台都见到有读者问起,期待您的新书早日面市!

❱ 陈诗宇:《大唐衣冠图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因为这个题目确实做的时间太长了,我们大概可能从2011年开始就做了,当时也是撷芳的一个建议,因为只做了明代。我们可能关注唐宋比较多,所以在当时是有唐代和宋代的计划。我当时有点太过于自信,觉得这个题目已经可以做出来了,所以我就开始往前推动。后来发现其实每个部分都相当于是一个大的课题,每一块都有研究。

每一年或者说随时随刻都在做工作。的确,不停地有新成果做出来,有新的发现。像唐代皇后的大礼服,我其实很早就写过大礼服的现象,当时我是从韩剧看到袆衣,又发现了韩国的文物里有袆衣(他们叫翟衣),所以我才注意到中国也有。我当时想唐代袆衣到底什么样?于是我在做礼服部分的时候,就跟燕王在2012年就有了一个初稿的设计,参照了一点其他礼服,但又过了一两年,发现出土了一个石刻,上面有唐代的皇后的形象,于是我们对皇后身上纹样又有一个调整。那又过了两年,在扬州出土了隋炀帝和萧后的墓,他就随葬了大礼服、首饰、官帽等配件。所以那个时候我才理解,原来文献制度里面说的应该是这样理解的,早期我们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单单这一个皇后的形象复原,我们可能就花了至少有七、八年的时间,才做到现在,可能说也不是最终版本,但是已经是漏洞已经相对不多的版本。

因为这实在是太大的一个工程了,每个题目都是一篇硕士论文,甚至是一篇博士论文。又耽搁了一些时间,也是非常抱歉。很多朋友开玩笑说,他在读书的时候就知道这个题目,现在都结婚生子了,小孩都上小学了,还没有出来。我认为确实是非常的抱歉,非常不好意思。

目前,进展是已经到99%了,现在就差临门一脚了。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古诗词里的汉服、美女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的华美飘逸深受现代女孩子们喜爱。在异国街头汉服小姐姐一袭仙女一般的造型引来老外们艳羡的目光,要求合影的人比比皆是,这说明汉服的魅力不仅征服了咱自家人的心,还博得了世界各国人的好感。日本的国服——和服就始于汉服,日本人善于模仿,而且是不动声色地模仿,他们把古汉服宽大的袖子改了一改,就成了世界性的时装,成了他们自己的文化!

汉服在美术作品中在古装剧中留下了不少经典而美丽的身影,其实在古诗词中,汉服也有它的一席之地,它为我们打造了一个个古典美女的完美形象,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国风·邶风·绿衣》

《诗经》中一位过世的妻子给丈夫亲手缝制的“绿衣黄裳”,一针一线无不透着爱意,丈夫睹物思人无限感伤。“绿衣黄里”,间色为衣,正色为里,从礼制角色来说,算是不伦不类了,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位妻子的美好想象及喜爱。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陌上桑》

美女罗敷采桑时穿的襦裙是“上衣下裳”衣制的一种。上衣叫“襦”,比较短,只到腰间;下面穿的叫“裙”,也就是束腰长裙,长裙裹住上襦下摆,然后用丝绸做的腰带束腰。有点类似于今天姑娘们穿的及踝长裙。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不仅“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勤劳贤惠,而且言行举止品貌体态堪称东方女子的典范。她的日常穿着正是汉代女子的标准着装。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明妃曲》(其一)

美女王昭君的美“意态由来画不成”,出宫时“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她所穿的衣服为直裾长襦,是先秦深衣的延续。下摆部分垂直裁剪,上身后呈现出一种优雅的鱼尾造型。昭君的头饰叫作“步摇”,《释名》:"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东汉后妃贵主礼服首饰用假结步摇簪珥,时人比作周礼王后首服之"副"。步摇是汉服的典型配饰,一走三摇,体现了古代女子的婉约之美。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李白·《清平调》(其一)

这句李白描写杨玉环的诗,让我们仿佛看见了她的雍容华贵,从她的着装上,我们看到了唐代女装的雍容大气,一在颜色艳丽,常大红大紫相间而不落俗;二在飘飘轻薄,吴带当风。

尤其是坦领设计,将审美的自信与开放前所未有地体现。

交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

风銷焰蜡,露浥烘炉,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

……

还有许多不知姓甚名谁的女子,她们的爱恨情仇充实着整个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她们把汉服的历史演变发挥得淋漓尽致,汉服不会彻底消亡,并在今天被大部分年轻女孩们喜爱接受,她们功不可没。

在“古风疏影”中,这群阿姨们玩转古典服饰之美

你了解“簪”的历史吗?簪是古代服饰的重要组成,蕴含传统礼制,也是日常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饰品。尤其是对古代女性而言,以簪为头饰,是美化装扮的秘诀之一。

簪包含丰富的材质、精湛的装饰工艺、精美的艺术造型。如果在发钗上装缀一个可以活动的花枝,并在花枝上垂以珠玉等饰物,这就成了另一种首饰,名为“步摇”,因为插着这种首饰,走起路来,随着步履,钗上的珠玉会自然摇曳。

《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步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步摇是贵族女子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饰品。其主要作用在于修饰和提升女性的仪态,使得她们更加婀娜多姿。随着时间的推移,步摇的制作工艺不断地推陈出新,其形状、材质和装饰也逐渐变得丰富多彩。

这样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也被更多上海市民所感受到。近日,徐汇区龙华街道龙三四居民区的的一群阿姨们就在老师的带领下,体会了一场有趣的古典服饰之美。

在此次举办的“古风疏影——古风制作”活动中,龙南党群服务中心的张老师首先为阿姨们讲解了发簪、耳环的制作流程,并带领大家制作京步摇和古风耳环。

图片说明:活动现场,一位阿姨认真学习服饰制作过程

步摇的主体是一个金色的树枝,活动现场,阿姨们先为每个枝干的花朵粘一粒珍珠,再串珠、剪链,将流苏串珠扣在金色枝杆上。古风耳环相较步摇,步骤少很多,将珠花串在9钩,相互连接便完成工序。大家相互帮助,一个小时完成制作。

退休后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了解步摇的知识,学习到其所蕴含的美学意义与装饰价值,也能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更深刻的感悟。

图片说明:阿姨们互相交流手工心得

传承汉服文化的句子(惊艳的汉服古风文案句子)

1.闻有佳人似天仙,回眸一笑胜星华华夏有衣,其名汉服。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2.一直以来有个梦想,希望在每个传统节日里,所有的汉族儿女都能穿上属于我们民族的衣服——汉服。衣裾飘渺,不再有遗憾。

3.走过红尘落花,唯有踩着霓裳羽衣舞的你最艳丽。

4.手扶罗带静望江天,眼神淡然如玉又似浮生若梦。

5.萤火虫点缀的金风玉露里,穿越千年来向你走去。

6.如此古雅清新婉转的文人气质,在今日也能闪耀出绝代光彩。

7.于茫茫人海中相遇并不易,更难得是两颗心间相互共乘时空穹顶下的放松与平和。

8.感恩许多风景、许多岁月带来它们都成为我思念中温暖而持久的记忆!

9.她像秋菊一样高洁清雅;轻盈矫捷地撑起整座京城大门!

10.山水画里倚楼观景听北国春雪落在窗前,“人间无白丝,等闲变得垂。”

11.高山流水、古道西风,那些岁月轮廓最美的地方,在于和你一起穿行过它们。

12.初雨迎春。 洗濯天地,涤荡污尘。 遂携众袍,祭汉古魂。 彩绦纷飞,玉珰清碎。 拱首敬香,愿仪长存。

13.半泽直树曾说,“除去暴力与,就没有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而我想告诉你:“有了困难才更显优越!”

14.细品四季之变换周而复始间能带给我们多少感动却也是持续前进的源动力!

15.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重回汉唐,角徵宫商。 一袖轻扬,一舞添香。 一戏薄凉,一泪残妆。 汉家衣裳,渊源流长。 衣冠上国,礼义之邦。

16.芳华凭俗赏,鸟语花还香,正道人间有味是清欢。喜欢汉服,不仅是它的华美,更爱的是它那古色古香的韵味。

17.五彩斑斓夺目奔放的绘画中没有什么能超越像极了寂静夜空般清晰温馨你此刻深情款款爱着自己所爱!

18.每到这个季节就会在国际米兰球场邂逅一个女孩;每次看见她站在那里时?,都会笑容满面地赛前升旗。

19.时光如流水一般匆忙,但是只有那些珍藏在心底的时刻才能真正留下来。

20.倘若缺乏了梦想而任由时间消逝,那么人生?只会被岁月粉碎,并且毁于肥皂剧曲线之上。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介绍——典雅华美的唐代女子服饰

#讲好中国文化#​

如果说中国古代男子服饰的主题是实用与庄重,那么女子服饰的风格则是浪漫多姿,而唐代女子服饰则是这其中最为绚丽多彩的篇章。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世风开放。加之域外少数民族风气的影响,唐代女子所受束缚较少。在这独有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氛围下,唐代女子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精美的图案、艳丽丰富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了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唐代女子服饰的基本特点

唐代女子服装,分衣裙、冠帽、鞋履几类。唐制规定,女服分四种,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种为后妃命妇女官于朝会、祭祀等正式场合穿着的大、小礼服,后者为日常穿着。

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为单衣,襦有夹有絮,仅短至腰部。裙子长而多幅。此外还有袄、半臂、缦衫等。袄为夹衣,长于襦而短于袍。半臂是短袖的紧身上衣,套于衫外,流行于唐前期。缦衫是女子歌舞时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脱。其衣裙颜色丰富多彩,以红、绿、紫、黄色最为流行。衣料有丝绸、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最为常用。

此外,“时世妆”,袒领服、男装也是重要服饰。“时世妆”,即时装,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绕披帛,紧身长裙上束至胸,风格简约;盛唐时,衣裙渐宽,裙腰下移,服色艳丽;至中晚唐时,衣裙日趋宽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带,宽袍大袖,色彩靡丽。

袒领服、男服、戎装,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女子中广为流行。袒领服为一种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为纱罗制品,时人形容为“慢束罗裙半掩胸”、“参差羞杀雪芙蓉”、“绮罗纤缕见肌肤”等,下配以曳地长裙,充分体现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唐代女子喜好戎装、男服。盛唐时,士人们的妻子不约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们也纷纷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圆领服,头裹幞头,足蹬乌皮靴。

发型

唐代女子追求美容美饰,其化妆及佩饰内容丰富,有发式、头饰、面妆、佩饰等。女子发式以梳髻为主,或挽于头顶,或结于脑后,形制十分丰富。名目有半翻髻、云髻、盘桓髻、惊鹄髻、倭堕髻、双环望仙髻、乌蛮髻等数十种。初唐时发髻简单,多较低平;盛唐以后高髻流行,髻式纷繁。发上饰品有簪、钗、步摇、胜、铀、花等。多以玉、金、银、玳瑁等材料制成,工艺精美。簪钗常成对使用,用时横插、斜插或倒插。步摇是其中的精品,钗首制成鸟雀状、雀口衔挂珠串,随步行摇颤,倍增韵致。唐中后期妇女中还盛行插梳,以精致美观的小花梳饰于发上。

面部妆容

面部化妆有敷铝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诸多方法,淡妆者采其二三,盛妆者悉数运用。铅粉色泽洁白,质地细腻,施于面、颈、胸部,“纤白明媚”。胭脂为提取的红蓝花汁配以猪脂、牛髓制成的膏状颜料。由于帝王士大夫的偏爱,女子眉式花样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画工画《十眉画》,名目有鸳鸯眉、小山眉、倒晕眉等。阔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画得较长,盛唐以后开始流行短式。花钿是一种额饰,以金箔片、黑光纸、云母片、鱼腮骨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为多见,贴于眉间。面靥是于面颊酒涡处以胭脂点染,或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等物粘贴。斜红是于面颊太阳穴处以胭脂染绘两道红色的月牙形纹饰,工整者形如弦月,繁杂者状似伤痕,是中晚唐妇女一种时髦的打扮。

配饰

项饰有项链、项圈、璎珞等,臂饰有臂钏、手镯,腰饰有玉佩、香囊等。璎珞原为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唐时为宫女侍女、舞伎所喜着。其上部为一半圆形金属颈圈,下半部为一珠玉宝石组成的项链,有的在胸前部位还悬挂一较大的锁片形饰物,整体华贵晶莹。臂钏,又称跳脱,是以金属丝盘绕多匝,形如弹簧,或以多个手镯合并而成的饰物,套于手臂,在宫女和仕女中流行。香囊多以金、银制作,镂空,上下两半球以子母口相扣合,里面有两个同心圆环,环内又置一小香盂,同心圆环之间及小金盂之间均用对称的活轴相连,无论怎样转动,香盂里的香灰都不倒置洒落。

帽子

女子发首,以戴各式便帽和梳髻为主。唐初女子有“蔽面”习俗,妇女外出多戴幂,幂是一种大幅方巾,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罗制成,戴时披体而下,障蔽全身。唐高宗时,随社会风气的开放,改戴“施裙至颈”的帷帽。至开元盛世,妇女们干脆去除帽巾,露髻出行,或仿效男子和胡人,裹幞头和戴状奇艳丽的胡帽。此外,若出门远行,还戴风帽,以避风尘。

女鞋

唐代女子足下着履、靴、屐等。履以锦、麻、丝、绫等布帛织成。亦有用蒲草类编成的草履。履身常加绣饰,履头状式多样,有圆头、高头、云形、花形等,如唐诗所云:“云头踏殿鞋”、“金蹙重台履”、“丛头鞋子红偏细”等。靴多以锦为之,织造功致,纹饰美丽。屐于夏季赤足着用,为民间女子所喜。

初唐 中唐 晚唐 不同时期女子服装特点初唐女服

初唐女性妆容柔美,襦裙是唐代女子的主要服装。常见高腰襦裙、齐胸襦裙。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女子的短襦都用小袖衫子和半臂,下着紧身长裙、间色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装。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样束在里面。武周女性妆容衣装大胆奔放,身着华丽的织锦背子,追逐时尚,竞相制作各式绮丽锦绣的衣裙。女着男装、胡服在这时候开始盛行。

盛唐女服

盛唐时期,成年女子大多穿短襦,肩上搭有披帛。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另外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女子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

盛唐时期社会风气更加开放,女性服饰以裸露为美,流行“袒领”,与初唐服装基本结构一样,都是上襦/衫下裙,上襦/衫的开领还出现了圆领、鸡心领、方领、直领、翻领等样式,贵族女子身形日趋丰腴,装束逐渐丰满宽松,“以胖为美”的风貌得以形成。

中晚唐女服

中唐时期的襦裙仍为女子主要服装,女装袖型逐渐宽博,其宽大程度是初唐时的二至三倍。同时宽袖对襟衫,长裙,批帛的穿戴成为了中晚唐之际的贵族服饰,一般多在重要的场合穿著,如朝参,礼见以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细钗礼衣”。

区别于盛唐时期流行的明艳大气的妆容,夸张、怪诞的时世妆影响了整个中晚唐时代。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边饰、团花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花团锦簇,争妍斗盛。

时世妆

唐代女子代表性服饰穿搭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裙子款式之新、颜色之多、质料之精、图案之精美,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

唐代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就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簪花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

慢束罗裙半露胸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襦裙半臂穿戴

襦裙半臂穿戴,半臂这种服饰早在初唐即已出现,不仅在中原地区流行,西北地区的妇女也同样喜欢襦裙半臂穿戴,半臂是从短襦延边出来的一种服饰,一般都用对襟,穿在胸前结带。也有少数用“套衫”式的,穿时从上套下,领口宽大,呈坦胸状。半臂的下摆可以显现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样束在裙腰的里面。从传世的壁画、陶佣来看,穿着这种服装,里面一定要衬内衣(如短襦),而不能单独使用。

唐代女子服饰,不仅为灿烂的唐文化增添了光彩,还影响着后世历代妇女的服饰生活与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绚烂奇丽之花。

(相关资料及图片均搜集整理自网络。如有整理有误之处,欢迎留言指正,文明评论,谢谢支持)

原创整理,不喜勿喷,请勿抄袭,抄袭必究,请文明阅读,友善评论,篇幅有限,欢迎补充,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