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转告造句子三年级简单一点(转告造句子)

转告造句子三年级简单一点(转告造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坚守“世界之巅”的邮递员

——记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邮递员次仁曲巴

光明日报记者 俞海萍 光明日报通讯员 周程祎

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藏族汉子次仁曲巴还是有些拘谨。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先是腼腆地笑笑,直言“我普通话不好,有点紧张”,然后断断续续地从嘴里蹦出几个词,最后形成一句完整的句子。

为了参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颁奖典礼,他特意换上了藏族传统服饰——身穿金色镶边的白袍,头戴一顶毡帽。按照民族传统,他们只有在盛大节日里才会如此装扮。

受访、领奖只是次仁曲巴日常生活的短暂插曲。作为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的一名邮递员,他每天往返于乡、县之间,把邮件送至该乡的6个行政村、3个自然村、35个牧业生产小组和随时迁移的牧业点。从业14年,他的投递里程达23万公里。

“世界之巅”的信使

在普玛江塘乡政府门口的空地上,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串醒目的文字:“世界之巅5373”。乡政府海拔5373米,牧民居住地平均海拔5500多米,这意味着普玛江塘是全球海拔最高的行政乡。在高寒缺氧的恶劣生存条件下,常住人口只有800多人,次仁曲巴正是这些牧民中的一员。

这里以前从来没有邮递员,人们也从未收到过信。为了响应改革开放以来“乡乡通邮”的号召,2005年,乡政府推荐次仁曲巴进入中国邮政工作。就这样,他成为普玛江塘乡第一位,也是当时唯一的一位邮递员。

山高路远的邮途、四处分散的村落、五花八门的信件……特殊的工作环境没有影响他的效率。14年来,他投送报纸上百万份,信件将近两万封,包裹也在万件以上,从没有发生过一起误投或漏投的事件,也没有接到任何针对他的投诉。对此,次仁曲巴说,“耐心是唯一的法门,我会仔细看清每封邮件的地址,再按不同村子分类,装进不同的口袋。”

每年的七八月是高校和中小学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时期,也是次仁曲巴最繁忙的时候。2013年8月,一封寄往当地查布村的录取通知书姗姗来迟。为了不耽误学生报道,次仁曲巴先通过村委会转告其家人,然后骑着摩托车往查布村奔去。村庄海拔高,他又走了一大段路,终于把通知书交到学生手中。

“只要对乡民有好处,我就要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次仁曲巴常说:“我是一名员,只要对乡民有好处,认准了的路,我就要一如既往地走下去。”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日复一日的投递工作加深了次仁曲巴与牧民们的情谊。天色渐晚,牧民在家中为他腾出留宿空间;天寒地冻,牧民给他端上一碗温暖的热茶。而他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也在生活中处处帮助自己的乡邻们。

有一次,一个距离乡政府30公里远的牧业点出现大量牲畜得病的情况。接到电话后,次仁曲巴立刻跑去县城接兽医,把人和药具箱一起载回了乡里。经过诊疗,患病牲畜大多恢复了健康。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次仁曲巴把兽医请来给牧民授课,传授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解决了一部分牧民的生活难题。

“人民邮政为人民。”对他来说,这些都是不足挂齿的小事。但是做好每件小事,就能践行个人信念,获得真正的快乐。

做联通山内山外世界的人

当城市里的人们缅怀从前“车、马、邮件都慢”的日子时,次仁曲巴的“慢”日子在不断加速。他的交通工具先是从自行车变成摩托车,2016年,他又把摩托车换成了小货车,投递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

牧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连信件都收不到的角落,现在被各种网购的快递包裹占据。大家刷微信、看抖音,通过各种渠道与外界建立联系。

次仁曲巴始终是那个联通山内山外世界的人。他手把手地教年迈的藏族阿妈跟儿子视频,将网购引入到山里人家……

再后来,一个小伙子接了他的班,负责从乡到村的投递工作。不过他还是坚守在岗位上,每天早上8点从县里出发,把邮件从县送到乡,再回到县城。收工时已经是傍晚5点。对一个因长期在高原上工作而得了关节炎和高血压的人来说,这样的工作强度仍然过大。

然而,他觉得这没什么。当被问到未来打算的时候,他不假思索地说:“继续做邮递员。”

这份职业带给他的快慰和幸福大过一切困难。今年33岁的次仁曲巴有两个可爱的儿子,一个5岁,一个只有6个月。拿到奖章和证书,他说第一时间要给孩子们看,希望他们“好好读书,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如同成千上万的中国父母一样,他的愿望朴素又真挚。

领完奖,他又将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脱下节日盛装,换上邮递员的工作服,向着大山深处走去。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03日02版)

父亲节,我拥有一个问候

父亲节,我拥有一个问候

今年的父亲节,和以往总有一些不一样。端午节刚过,我就嗅到了浓浓的父亲节的气息,变得有些迫不急待,我急着回老家去给父亲上坟,想把门前边石榴树上火红的石榴树花采一把放在父亲的坟头上,去看看父亲,去和父亲说说话。似乎我比年少的时候更需要此时的父亲,那怕他只是一堆黄土,但我依然是那样的离不开他。父亲最后的时光我一直陪着,他虽低烧不退,但语言依然清晰,躺在病床上非常平静,我陪他的时候,我总会找些话陪他聊聊,说说我和他以前一起去大姑家里,大姑给我做好吃的、烙油馍,只让我吃,而不让她孙子吃的事情。他也说过,大姑出嫁的时候,他才十多岁,那年春节大姑回娘家,给他做了一个带棉花的崭新的夹袄,这个夹袄我小时候也穿过。大姑去世的时候,父亲带着我去大姑家送葬,我清楚的记得,父亲坐在大姑棺木旁,一言不发,眼汩流趟的样子,我想父亲那时一定是想到了大姑对他童年的种种好,和他们姐弟之间的那种不舍和爱恋。父亲是经历过生死别离的。在父亲的生命里,他送走了爷爷、奶奶、大爹、大妈,还有大姑和二姑。在这些至亲离世的时刻,都有父亲的默默陪伴与守候。面对自己的离去,父亲淡然而豁达,他甚至希望自己早点离去,一方面能去见到去世的爷爷、奶奶和陪伴他童年所有快乐的俩个姐姐,另一方面他也不希望自己的病痛过多连累到我和女儿。他相信我们会因为他的离去而过上更轻松幸福的生活,而不再是家庭的拖累。父亲最后的时光一直是在这样的一种思想的指导下渡过的,他总是默默的做着他能作的事情,给家里烧点开水,把地扫一下,拖地的事不敢让他作,怕刚拖的地有水,会滑倒他和女儿,父亲也很听话,能理解我们的意思,所以他只扫地不拖地,为了让我们拖地方便,吃完晚饭不多久,他就会主动坐到床上,给我们腾出时间,让我们来拖地,这个时候女儿总是会坐在他的床上做作业看书,做完作业,女儿便会和他一起打闹,听他讲那些连编事瞎的故事,当然有时候,女儿也会给他讲那些她自己想象的一些不着调的故事,那段时间,是父亲的快乐时光。病床边上,我也对父亲讲了他去世以后我的想法,我想把他埋在哪里,会把他的坟修成什么样子,会把老家的房子盖成什么样子。我说这些话的时候,父亲只是听着,什么也没有讲,他只是在默默的盘算着落实这些话需要花多少精力?有那些难度?花多少钱?他还能为我做点什么?从他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他还有希望身后的事能做成这个样子。后来,他让妈妈转告我,这些事不要多想,你们在外边工作,只要生活的幸福就好了,老家的事就不要多想了。

父亲去世己经十七年了,在这十七年中,我在对父亲与日俱增的思念中深深的成长,成熟。但在我心里的给他做儿子的那个部分却无论如何怎么也无法长大。有句话说的好,父亲在,人生尚有来处,父亲去世了,此生只剩归途。每次回老家,看到日渐荒芜的老家,渐次衰败,老了石榴,甜了红杮,一场场秋风如约而至,老屋余音稀眇,人迹罕至,但对老家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爱怜,在熟悉的场院里,门前的枣树下,在比房还高的香椿树荫下,那种童年彻骨彻肺的舒坦依然清晰可感。父亲最终还是油尽灯枯离我而去,就象生命的安排,曲终人散。陪伴父亲的暮年象极了一门生命的讲堂课程,让我直击生命是如何老去,如何消失的,这堂课教会了我如何面对老去,如何面对死亡。生如春花绚烂,死如秋叶静,而父亲就是这门课程的终身不二的讲师。父亲的存在就好象是在为我的生命打样,做示范。在父亲的安然离世中,我感受到了死亡美丽,这种寂静而安详的美丽。父亲过世后,我常抽时间回去打理老家,但总是没有父亲打理的好,记得以前假期回家,家里的场院总是干干净净的,没有树枝,没有乱䓍,坐在场边的石头上,满院场干净整洁,舒服极了,母亲总会做点好吃的安慰远行的肠胃,老家的依恋就是这样一点儿一点儿的建立起来的,现在每次回去,老屋周围的杂䓍野蛮生长挡住了回家的路,浸漫到场院里,院子边上的树遮天蔽日,就连水泥的场院上也长满了青苔,菜地的更是䓍盛豆苗稀,被竹园无情的攻占,我就象小时候不事农活的混蛋,拿着镰刀,胡乱砍砍,留下些人的痕迹,就算是除䓍了,而下一次回老家依然是荒䓍满目,小时候干活,有父亲收场,干的不好的,父亲默默的替我收拾了,现在除了我己经没有人为我垫后了,场院的䓍总是除不干净,心烦的时候,母亲安慰过我,到了冬天,这䓍都会死去,管不赢它,就由它去罢。母亲的话有道理,冬天枯䓍老去,我用耙子耙一下,拢到一起,一把火都解决问题了,慢慢的再回家去,看到场院边的荒草,我也懒得去理它们,由它们去吧!到冬天就自然死了。现在的老家和父亲去世时我给他讲的样子一模一样的,他的坟修了,老屋也盖成了我想要的样子,回家的路也宽畅了。父亲躺在老屋东边的高地上,好象永远没有离开,又好象永远离开了。老屋和老坟成了我父亲节或者是春节不变的牵挂,只要有时间,我们都会回去,回去看看,走走,哪怕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有时候,回老家甚至连老屋的门也懒得开,就坐到场边的石头乘下凉,然后就转身走了。老屋重建的时候,我拿出一大间屋,修了成双的柴火灶,修了独立的大水泥案板,五、六个人一起做饭都不觉得拥挤,最热闹的就是好朋友们一起带着妻子、孩子,大家一起动手做一餐乡下的土菜,但假日过后,一切都归于平淡,对老家的牵挂,就象对父亲的思念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或者是情怀。在想父亲的日子,就会想到老家的温暖以及在老家父亲在时的童年生活,还有那时长不大的自己。

女儿去别的城市读书了,学金融,复杂的利息计算,她基本可以一口准,比起她那连十以内的加法还要搬着手指才算得清楚的父亲,那她算得上是好很多了。父亲走的时候,女儿七岁,她己经能记很多事情了,记得她有一次考试用“时间”造句,她写到:爷爷的时间是停止的时间,而我的时间还有很多,但我也应该好好珍惜。这好象是女儿第一次用文字来描述死亡,从小到大,我象父亲陪着我一样,陪着女儿长大,我和女儿在一起常会讲到她爷爷,我总是努力用爷爷的故事,激励女儿去努力,去成长,去理解生活,去弄清幸福是什么?如我所愿,女儿慢慢长大,并己经有自己的观点和世界,我慢慢的成为了她生命的看客,就象年老的父亲陪着我,并在一旁观看我成长的过程。在父亲面前,我永远是儿子的身份,多少年来,我甚至以此而忘了自己也是一位父亲,也就是在今年这个父亲节,我忽然显明的感受到我做父亲的身份。父亲节后第二天,我收到女儿从它城寄来的稻香村礼盒,包裹里还有两个鸭蛋黄的糯粽,并附上了一封短信!爸爸,您好!父亲节快乐!稻香村的糕点大多是鸡蛋和奶油做的,对您这个年龄来说,这是不健康食品,高糖高油,您体重控制不好,饮食中也需要限止蛋白涉入量,本不应该买这些东西做为父亲节的礼物送您,但童年的我,和您一起在逛吃中获得了很多快乐,我只想把这种快乐,通过这盒蛋糕传递给您,让你也感受到作父亲的自豪。我会象您陪爷爷老去那样,陪着您慢慢老去。女儿的信让我回忆起年老时候的父亲,那个时候,他在家爱扫地,我们却不让他拖地,主要是怕他因地上有水滑倒了,摔坏了盆骨就再也站不起来了,父亲很听话,从那以后,他就只扫地,不拖地,并且早早的上床,为拖地腾出点时间,凡是他能想到的或者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为我们想到了并且默默的做到了。看到女儿的信,我突然感到我老了,我也象父亲一样,再给女儿做一个人是怎样老去的演练,虽然我目前还算年轻。我感受到我肩上的另一种责任,就是要在年老的时候,象父亲一样,在女儿面前从容的老去,至止离她而去。

我,突然无限珍惜这眼前的时光。

我要好好的为自己过一个父亲节。

在父亲节,我拥有你的问候。

北国江畔听渔声

赫哲族“撮罗子”。

乌苏里江风光。

开栏的话

今年,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本报新年改版之际,大地副刊特别策划推出“神州观览”栏目,以文学呈现神州之美——山川地理之美、风物人文之美、时代精神之美。欢迎各界作者惠赐力作佳构,以美化人。

嘭嘭嘭!啪啪啪!无数生猛的影子搅乱了乌苏里江上游江汊子里的宁静,那喧嚣的场面出现了——“达乌依麻哈!达乌依麻哈!”黑嘎爹兴奋不已,左手摁住自己的胸口,生怕喊出声来。

“达乌依麻哈”,是赫哲语,就是哈鱼的意思。每年秋风起,白露到,乌苏里江江汊子里就聚满了哈鱼。

江岸上,景象更壮观。晒干的鱼坯子摞起来,一垛连着一垛,蜿蜒数里。赫哲人把哈鱼当马料,马要补膘的时候,就把哈鱼的鱼坯子捣碎,掺在草料里喂马。那马就雄赳赳,气昂昂,撒欢儿尥蹶子,有使不完的劲儿,毛色也亮闪闪的。嗯,“达乌依麻哈”——准时回来的鱼回来了!

黑嘎爹是赫哲族渔民,肿眼泡,高颧骨,额头沟壑纵横,手掌满是老茧。一看就是个勤于劳作的人。他用木桨划着一条“威乎”,常年在这条江上打鱼。也撒网,也下缆钩,也下倒须笼。当然,他还是叉鱼的高手——十几米远的距离,把鱼叉抛出去——嗖!能准确命中鱼背。

“威乎”是赫哲语,独木舟的意思。一根粗壮的黑桦木,截取最好的那段,沉水下沤七七四十九天,捞出来,用凿子凿出一个凹槽。为了防止木头腐烂变形虫蛀,再涂上一层熬制好的哈鱼油,一个“威乎”就算做妥了。再配一支白桦木的木桨,就可划着它,下江捕鱼了。

然而,作为独木舟,“威乎”毕竟太原始了。村主任曾建议黑嘎爹换一条柴油机动船,一给油门“突突突”满江跑,又好看又省力气,作业效率也高,可黑嘎爹就是不换。他说,还是“威乎”好!

黑嘎爹住在江汊子边上一处“撮罗子”里,孤零零的,显得有点另类。“撮罗子”是赫哲族人的传统建筑物,它的骨架是由七根或九根斜立的粗壮桦木柱子构成,顶端咬合在一起,起固定支撑作用。然后再把细一些的桦木杆铺排在骨架之上,外面覆盖桦树皮,里面用哈鱼皮做内壁。“撮罗子”高盈丈余,内阔七八尺,远观形似未完全撑开的银色大伞,近看状如征战归来刚卸下的铠甲。走进黑嘎爹的“撮罗子”,里面正中间是火塘,火塘上方烤着鱼坯子,还有一捆一捆的旱烟叶。角落有木板搭的地铺,上面铺着哈鱼皮。旁边摆放的是工具箱、煮奶锅、鱼叉和网具,除了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就是一台陪伴着黑嘎爹的半导体收音机了。“撮罗子”虽然有些简陋,但黑嘎爹却住着踏实、安稳、睡觉香。

前几年,政府搞新农村建设,给赫哲族渔民盖了两排崭新的海青房(东北民居,全部用青砖青瓦构筑)。院内迎门处立一“照壁”,“照壁”正面写着大大的福字。海青房整洁明亮,比“撮罗子”舒适多了。政府号召赫哲渔民告别“撮罗子”,搬进新房,大多数渔民都喜气洋洋地搬进了新居,可黑嘎爹对海青房不感兴趣。村主任磨破了嘴皮子,黑嘎爹就是不搬。

本来,政府的政策还是弹性而暖心的,考虑到赫哲人的传统习惯,政府主要还是采取尊重赫哲族人意愿的原则,不搞强迫,不搞一刀切,不搞硬性搬迁。

可是,村主任觉得黑嘎爹不听“招呼”是明摆着在犯傻,政府的好政策你咋不领情呢?于是“没收”了黑嘎爹的“威乎”。咔嚓一声,一把大锁把“威乎”锁进了村委会的仓库里。这下断了黑嘎爹下江打鱼的念头。无奈,黑嘎爹只好也搬进了窗明几净有彩电有冰箱的海青房。可住进新房的黑嘎爹两眼发直,人也蔫蔫的,一下没了精神。

村主任赶紧跑来,一看情形有点不妙。只听黑嘎爹不断念叨两个字:“威乎……威乎……”请来郎中号脉问诊,也没弄清楚到底得的啥病。

忽然,村主任想起什么,一拍脑门儿,啊呀,差点忘了!

村主任赶紧派人把“威乎”扛来,戳到屋中央,指给黑嘎爹看。看到熟悉的“威乎”,黑嘎爹的头动了动,立时,眼睛亮了。

未出几日,没吃药没打针,黑嘎爹的病就神奇地好了。村主任摇头感慨,没办法,就是打鱼的命啊!那个划着“威乎”的身影又出现在江面上。江边,那个“撮罗子”的烟囱里,又飘出淡淡的炊烟。

万万没想到的是,后来省里搞全域乡村旅游,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游客,最感兴趣的竟然是江边黑嘎爹的“撮罗子”,个个大呼小叫,赞叹不已。

啧啧,这个一度要告别的“撮罗子”竟成了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的看点,噌地一下,变得那么有价值了!可此时江汊子里的其他“撮罗子”已经都拆了,黑嘎爹的“撮罗子”成了独有的风景。

这天,黑嘎爹坐在“撮罗子”门口的一个木墩上,掏出枣木杆的烟袋,点燃,使劲吸了两口。一缕青烟,升腾起来。他看看远处渐渐起雾的江面,看看近处满架婆娑摇曳的鱼坯子,心满意足。

可是,一个阴影又罩在他的心口——有那么几年,哈鱼竟谜一般没有来。这是出人意料的。怎么会呢?当然了,哈鱼没来,别的鱼还是有的,只不过别的鱼也越来越少,个头也越来越小。然而,黑嘎爹始终相信,哈鱼一定会回来的。因为,哈鱼是乌苏里江的魂儿啊!

江在,魂儿就不会丢。

黑嘎爹一直在岸上“撮罗子”里等待。虽说手里结着网,忙着活计,但他的心思全在江里。凭江面上飞蛾聚群的反常现象,他判断,洄游的哈鱼就要到了。这不,说到就到了。

哈鱼,略似纺锤形,鱼身上有淡青色和粉紫色条纹,腹部有一明显红印。别名:大马哈鱼、达发哈鱼、麻特哈鱼、果多鱼、罗锅鱼……

海外鱼来亿万浮,逆流方口是鳑头。

至今腹上留红印,曾说孤东入御舟。

这是清人描述哈鱼的诗。哈鱼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所以也称太平洋鲑鱼。亦海亦江,只要时令一到,中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就会有哈鱼逆流而上,寻找它们的故乡。

穿越浩瀚的海洋,能准确找到自己的出生地,至今科学仍然无法解释清楚。有研究说,哈鱼大脑里可能有一种铁质微粒,像指南针一样,能够使它们准确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出生地点。然而,这毕竟只是一种“可能”。

通常,它们在大海里生活四到五年后,进入性成熟期。于是,一个声音便召唤着它们——回家。它们在某个早晨聚集起来,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向着一个方向出发了。

它们日夜兼程,由日本海、鄂霍次克海溯水而上,进入黑龙江或乌苏里江,每昼夜可行四十公里(加上水流速度六十公里,实际上每昼夜要逆水而行一百公里),劈波斩浪,势甚汹涌,訇然有声,数里可闻。为了越过一道一道的障碍,它们不断跳跃,一次,两次,三次……它们跳跃的高度可达两米三米,甚至四五米。

途中危险重重,它们全然不顾。在海中,海豚、虎鲸的围剿不断。在河中,棕熊、狐狸和狼的围攻更是惊险。一个洄游季,一只棕熊就能吃掉两吨多哈鱼。空中还有白尾海雕、北极鸥也虎视眈眈。无数食肉动物等着它们——它们是美味,也是脂肪,只有吃了它们,才能抵御寒冷的冬天。

有无数的哈鱼在洄游的途中成为另一个生命的食物,也有无数的哈鱼活着,继续前行。因为它们要去完成一个使命——繁衍后代,然后离世。

哈鱼洄游最远的里程可达三千五百公里,持续洄游六十余天。洄游入江旅程中,它们居然不摄入食物——这种极端的行为,令人不可思议。

它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为回到原点做准备了——充分索食,养精蓄锐。积蓄脂肪,锻炼肌肉。强健体魄,锻炼耐力。然而,一旦洄游进入内陆河流,就再也不吃不喝。

生于江河,长于海洋。

往来生死,周而复始,一代一代。

黑嘎爹说,哈鱼的繁殖地一般都是比较僻静的河段,河底为沙砾地,水质澄清,水流舒缓,水温在五度至七度之间。小鱼仔长到足够大,就会离开它们的出生地。每当暮春时节,江河解冻,哈鱼幼仔,即乘流冰入海,最远可以到达白令海峡和北冰洋。哈鱼一生只繁殖一次。产子后,雌雄哈鱼就在旁边巡护,狠命撕咬敢于来犯者。七八天后,筋疲力尽,遍体鳞伤的哈鱼便会双双悲壮地死去。

哈鱼皮淡黄色,可制成衣服。赫哲人称其为“鱼皮鞑子”。此鱼皮柔软、保暖、轻便、耐磨、防水,可染成各种颜色。阳光一照,色彩斑斓。

黑嘎爹会缝制鱼皮衣,是黑嘎爹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一般做一件哈鱼的鱼皮制品,前前后后,需要二十多天才能完成。如今,赫哲人很少穿这种衣服了,只是一些来旅游的游客,觉得好奇,作为工艺品,买走收藏了。

三年前的某日,在俄罗斯远东城市打工的儿子黑嘎回来,还带回一个漂亮的克罗地亚姑娘,名叫冬妮娅。那姑娘水灵灵的,散发着一股紫罗兰香气。黑嘎爹慌了,悄悄跟黑嘎说,这怎么行呢,人家姑娘怎么住得惯“撮罗子”呢?你们还是去城里吧。黑嘎爹就赶黑嘎带着冬妮娅走。可是,冬妮娅说,她就喜欢“撮罗子”,赶也不走。还左一声爹爹右一声爹爹地叫着。

黑嘎就出生在这个“撮罗子”里,黑嘎娘生他时难产,黑嘎呱呱坠地,黑嘎娘却永远闭上了眼睛。

想起这些,黑嘎爹的眼睛有点潮。

黑嘎爹收起枣木杆的旱烟袋,把铜烟袋嘴儿一端往后衣领子里一插,鱼皮烟口袋坠在胸前,悠荡着。他干脆把“威乎”的缆绳解开,哗哗哗!下江捕鱼了。

黑嘎和冬妮娅在黑嘎爹的“撮罗子”旁边,又搭建一个更大的“撮罗子”,开了一家江鱼馆,取名“撮罗子江鱼馆”。江水炖哲罗鱼、红烧江白鱼、咸鱼贴饼子、酱烧哈鱼,这四道菜,很快就出了名。

冬妮娅有一双巧手,从江边采来许多野生蓝莓果,找来坛坛罐罐,自己酿制出了蓝莓酒,芳香扑鼻。还弄来四箱土蜂,养土蜂割蜜。蜂蜜是椴树蜜,白蜡一样的白,又稠又黏又甜。某晚,竟引来两只黑熊光顾,围着“撮罗子”转圈圈,企图偷吃蜂蜜。幸亏黑嘎爹早有防备,一则蜂箱外加装了铁栅栏装置,“黑瞎子”嘴巴根本伸不进去,二则在铁栅栏外面放了几穗玉米棒子,故意让“黑瞎子”偷走。“黑瞎子”得手后,就不再纠缠了。这里的蜂蜜成了有故事的蜂蜜。

黑嘎和冬妮娅还抡着镐头,在江边开辟出一小块菜田,种了豆角、黄瓜、小葱、芹菜、莴苣、大头菜和西红柿等,应有尽有,自产自用,其乐陶陶。

当然,“撮罗子江鱼馆”,人气旺,生意好。距离不是问题,只要有美味。佳木斯、绥芬河、同江、抚远、饶河、虎林等城市里的许多人特意开车来吃鱼。

不久,江边矗立起一座移动发射塔,在“撮罗子”里也能上网,手机也有信号了。黑嘎和冬妮娅不但经营着鱼馆生意,也做起了互联网生意,办起“撮罗子网店”。卖得最火的,是哈鱼子酱和冬妮娅酿的野生蓝莓酒及椴树蜜,还有就是黑嘎爹缝制的鱼皮制品。订单一个接着一个。黑嘎爹感叹,世道真是跟过去不一样了。

一条江汊子的浅滩上,水流湍急。

黑嘎爹和黑嘎,一个扛着鱼叉,一个提着鱼篓。江边小路上,一前一后,两个身影一晃一晃。远处,雾霭中的“撮罗子”,隐隐约约。

“你要是被黑恶势力的威胁吓到,案子就办不成了。”打“伞”斗士讲述惊心故事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3月29日,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共有130名纪检监察干部受到表彰、嘉奖,纪检监察系统有36个集体(包括专案组)被授予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我们知道,所有黑恶势力背后,几乎都有“保护伞”撑腰。要想让黑恶势力彻底断根,必须把他们的“大腿”“靠山”都挖出来。

纪检监察机关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紧盯黑恶案件“涉腐涉伞”问题、群众身边涉黑涉恶,深挖彻查。

而你知道么,打掉一个“保护伞”会有多难、多危险?背后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打“伞”那些事儿。

一、14个人,500天,打掉18个“保护伞”

原以为他只是一名骨科医生,却没想到还是场所的“保护伞”;原以为他只是“保护伞”,又发现他同时是涉黑团伙的黑老大,身后还有一批“保护伞”……

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纪委监委打“保护伞”留置第一案,充满了各种“刺激”与“反转”。

专案组与公安机关共同审讯黄某

黄鹤大学时就入了党,当过学生会主席,毕业后分配到宜昌某医院骨科成为一名医生,同事和领导对他评价都不错。但这只是他水面上的身份。水面下,他是一名“猎手”,围猎了很多公安干警,借他们的势力为某场所充当“保护伞”。

而纪委监委手中最初的线索,只有黄鹤和组织主犯楚天的一条转账记录。

2017年,社会人员楚天因组织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他服刑两年后,和黄鹤的一条转账记录才转交到纪委监委手中。

楚天口风很紧,什么都不肯说。猇亭区纪委监委专案组协调湖北省监狱管理机关,将楚天异地服刑,隔断了他与外界的联系。专案组灵活运用各种审查调查措施,锁定违纪违法证据,在提审楚天10余次后,楚天的心理防线终于被突破,把背后的“保护伞”黄鹤交代出来。

黄鹤被留置当天,专案组却发现黄鹤手机里来了一条奇怪的短信。

短信是一个姓王的人发来的,大概意思是请黄鹤延缓收费,字里行间带着哀求。

办案人员当时就判断,黄鹤可能在收取保护费。

难道,黄鹤不但是“伞”,而且还是“黑”?专案组找来王某谈话,这才知道,黄鹤长期向王某的歌舞厅收取保护费,金额多达40万元。

专案组于是联合公安机关伞黑并查,发现黄鹤是一个23人涉黑团伙的老大,背后还有多名公安干警“保护伞”。

就这样,从一条转账记录和一条短信,专案组挖出了“保护伞”和涉黑涉恶问题18人,其中警“伞”6人,留置4人,移送司法机关4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8人。查出成员达23人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团伙,最终主犯黄鹤被判21年。

而拿下这场大案的猇亭区纪委监委,只有14个人。

猇亭区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与专案组成员分析案件

纪委书记挂帅,14个人集中力量,加班熬夜,大干500天。光是初核就用了8个月。最后拿出扎实证据,让犯罪分子不得不低头认罪。

二、“巅峰对决”,与最狡猾的对手交锋

“打伞破网”刀锋所指,可都不是普通犯罪分子,而是凶恶残暴的黑恶势力,还有很多具备反侦查经验的“警伞”。

这种案子办起来的复杂程度,远超一般的违纪违法案件。

2019年,广西打响了当地查办厅官“警伞”第一枪。

李庄浩,广西玉林市政府原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公安局原党委书记、局长,一名从警近40年的老警察,长期分管公安刑侦、经侦工作,查办过多起大案要案,捣毁过中越跨境,曾指挥玉林警方在13个月内连破三起当时广西历史上最大的制贩案件,缴获总重达2.8吨。

但这位警界明星,随着职务升迁,迷失了初心,纵情声色犬马,被黑老大拉下水,成了“保护伞”。

李庄浩懂得如何规避法律,具有很强的对抗意识和反侦查意识。收钱不留痕,不存住所、不放银行、不留字据,以投资借款的方式转移藏匿在亲戚朋友处。

在审查调查阶段,他嘴上表示积极配合,却绵里藏针,向审查调查人员、安全员、看护武警、驻点医生四方套取碎片化信息,印证组织掌握的情况。

李庄浩还利用丰富的办案经验,在交代供述问题时故意设置陷阱,意图干扰审查调查,在自书材料和讯问笔录上做文章,编造虚假事实、删减关键信息,在犯罪构成要件上造瑕疵,在证据链条闭合中绕弯子,在交代赃款去向时留后手,企图混淆视听,影响审查调查进度。

面对这样的“狠角色”,办案人员怎么拆招?

李庄浩在关键问题上不开口?就从与他关系密切的黑恶势力头目黎健坤入手。当办案人员把黎健坤赠予的翡翠玉雕照片出示给李庄浩时,他再也无法回避,和盘托出自己多次收受黎健坤钱物的事实。

李庄浩的赃款找不到?办案人员动态掌握赃款去向,及时传递主动退缴政策,规劝涉案人员积极配合组织追缴李庄浩违纪违法所得。赃款顺利追缴回来,也就打破了李庄浩的侥幸心理。

李庄浩消极抵抗?办案人员对他以诚相待,建立信任。关注他的身体健康情况,中秋节给他送月饼,根据气温变化给他增添衣物,让他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这位老警察后来说,心灵得到了一次彻底的净化和洗礼,对自己的错误感到无比羞愧和自责。

三、被跟踪、被威胁,打“伞”真的很危险

“我们接触过大量黑社会人员,他们看我们的眼神充满了仇视。”

宜昌市猇亭区纪委监委干部徐圣勇回忆起查办黄鹤案的日子,精神压力真的很大。

办案点房间不够,徐圣勇和同事出去租宾馆,总感觉有人监视他们,有可疑人员在宾馆里晃来晃去。大家都很警觉,绝不独自一人出门。

但退缩是不可能的,“这一辈子也不可能退缩。”

“和犯罪分子交锋过程中,你要是被他们的威胁吓到了,这个案子就办不成了。”徐圣勇说,“党给了我这个岗位,有了这个责任,我就不能退缩。后来我经常接到老百姓的反馈,说现在社会治安好多了,大家都更有安全感。”

“如果你问我会不会害怕,我坦诚地说,我害怕,因为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也有家庭,我的生命也只有一次。”李庄浩案的主办人,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委干部黄海飞坦诚地说。

有一次,黄海飞和同事深入玉林当地暗中提审涉案公安人员,在居住的宾馆被可疑人物暗中跟踪,还发现宾馆房间的物品有被人翻动的痕迹。

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高度警惕,严格遵守出行要求,确保案件保密和自身安全。“我们想到更多的是,如何把这个案件办成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经受得住历史考验的铁案。”

四、打伞破网,治病救人才是目的

“如果你配合调查,组织肯定会挽救你。”

对走进谈话室的每一个人,安毅总会这么说。

今年54岁的安毅,转隶前是检察院反渎局局长,现在是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纪委监委第七纪检监察室副主任,办过大量疑难案件,和很多违纪违法的干部过过招。

在这位“扫黑斗士”眼里,不是所有人都罪大恶极,而要根据主观恶性、违纪违法程度区分对待,能帮助挽救的,决不放弃。

有几个谈话对象,给安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个是民警陈某。陈某是部队转业干部,做过军官带过兵。安毅就以“老大哥”的身份,带陈某回顾往昔光荣岁月,唤起这位军人的荣誉感。很快,陈某就认错悔过,积极配合。

一个是辅警何某。大学本科毕业后当了辅警,心地比较单纯。他没有积极主动和犯罪分子交往,而是碍于人情,跟着同事一起和黑社会吃吃喝喝。安毅就结合他的成长经历,给他厘清对错是非,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还有一个是辅警叶某。这人就比较“社会”,心存侥幸,称与犯罪团伙无来往,回答问题避重就轻。安毅和专案组成员改变谈话策略,打心理战、分析利害、拿出证据,用3次近24小时的谈话,让叶某如实交代。

严管厚爱、治病救人,是打“伞”者们始终不变的一个初心。

打“伞”者们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现在我们看到的每一起查结的案件,背后都淌着很多人的汗水。多么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能换得我们的幸福安宁。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