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不被表象迷惑的句子图片(不被表象迷惑的句子)

不被表象迷惑的句子图片(不被表象迷惑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经典哲理:智慧源于内心,莫被表象所迷惑,人生福祸多源于此

前言:

庄子之所以被后人尊崇,除了他在文学史上的成就。更多的是他在哲学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庄子一生著书十万余言,大多收录在《庄子》一书中。其蕴含深刻思想内容的文献《庄子》堪称中国典藏中的瑰宝,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庄子又名庄周,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哲学家。他以洒脱旷达的胸怀,把深邃的哲学思想趣味化,展现给世人。以精微独到的眼界和语言,洞穿世事,发人深省。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选自《庄子·山木》中“庄子栗园被骂”被骂的故事,领略一下前贤的智慧,感悟一下故事下的人生哲理!

“庄周栗园被责骂”的故事:

“庄子栗园被责骂”庄子栗园被骂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源头。故事梗概如下:

庄子淡名利隐居期间,有一次在雕陵栗园附近闲游。突然看见一只奇异的雀鸟从南面飞了过来。翅膀大概有七尺多长,眼睛大概有一寸多宽。这只鸟触碰到庄子的额头后,落在雕陵园里的栗树林中。

对此情景,庄周感到非常惊讶,心中想到:“这是一只什么鸟啊?翅膀这么长,却不飞走。眼睛这么大,却看不见人!”(注:意指能飞走,却不能走。有眼睛却不会观察。)于是,庄子便好奇提起衣裳,快步地跟着这只鸟进了栗园!

庄子手里拿着弹弓,等待机会,准备射掉这只鸟。突然,庄子看见一只蝉正在浓密的树荫下,吸食着树的枝叶。而在它身后,一只螳螂正举起前臂,准备捕杀它。而这只蝉却浑然不觉,依然自顾着吸食树的枝叶!

恰巧的是,那只全神贯注的螳螂只想着捕蝉,也忘记了自身正身处危险之境。因为在它的身后,那只奇异的雀鸟正对它虎视眈眈,准备袭击它。而这只奇异的雀鸟,只觉得眼前有利可图,也忘记了自身的危险。因为它也不知道,庄子的弹弓正对准了它,准备射落它!

庄子见此情景,心念一动,不由得吃了一惊。心道:“这真是万物相牵互累。福祸尽相依相傍啊!”感悟到这点,庄子扔下弹弓转身就向栗园外跑去。

这时,看管栗园的人(鱼人)看到庄子匆匆离去,以为他是偷东西的贼,便在后面追赶着把他责骂了一顿。

回家后的庄子接连三天都闭门不出。弟子蔺且感到反常,奇怪地问庄子:“先生最近几天为何闭门不出啊?”

庄子叹了一声回答说:“我原本虚景守形,不料却因外物迷惑而忘记自身的危险。我原本能看透世人追名逐利的危险,不料自己却也犯了糊涂。而且我常听先生说——入乡随俗,服从禁令。现在的我在雕陵游玩,因奇异的雀鸟而生好奇贪念,追逐而入栗园,被看守栗园的人责骂了一顿,我应该闭门静思啊!”

庄子的这个故事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这个故事中:蝉吸食树叶,螳螂在后。螳螂欲捕蝉,雀鸟在后。雀鸟欲袭击螳螂,庄子在后。庄子欲射雀鸟,看守栗园的鱼人在后面。

在这个故事中,枝叶、蝉、螳螂、黄雀、庄子、鱼人,他们之间就如一个利益的链条,而在这个利益链条上。他们所做的都是追逐眼前利益,而忽视祸患正在一步步地接近自身!

这个寓言故事很简单,也很日常,但却实实在在是一个令人思考的哲理。在利益和诱惑面前,人们往往会专注于眼前的好处,而忽略背后隐藏的祸患。

其实世上没有绝对的利益,也没有绝对的祸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人人都明白,但能够正确察觉和评估潜藏祸患的人却很少!

得意莫忘形,不被表象所困:

在日常生活中,利益这种东西,人们很容易看得到。而祸患这种东西,往往别忽略或者不被察觉。难道不是吗?

就连大智大贤的庄子看到一只奇异的雀鸟,也会被眼前的小乐趣诱惑,老夫聊发少年狂,冲进栗园欲射雀鸟。而忽视了他这样贸然冲入别人的栗园,会有瓜前李下之嫌。

也正因此,以至于庄子这个圣贤,被人误会偷了东西,被看守栗园的人责骂了一顿。最后悔恨得三日闭门不出,在家静思己过!

其实,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人们只顾贪图一时的利益,而忽视利害的存在。常常在祸患降临的时候,才悔不当初!

在现实社会中,利和害的关系错综复杂。越是利益当头,我们越要保持清醒和冷静。越要仔细审视其中隐藏的祸患。

而真正的智者,在祸患还没显露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它潜伏在利益中了!所以,他们总是明智地避开祸患。比如春秋时期的智者范蠡:

范蠡在帮助勾践灭了吴国以后,便急流勇退,离开了越国,去经商做生意。念及情谊,智者范蠡曾在齐国写了一封信给谋者文种,也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典故。

信中大概的意思就是劝文种:应该懂得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越王为人阴险,攻于心计。他这种人,只可与他共患难,却不能与他同享乐,你为什么还不赶快离开他呢!

可惜的是,身怀大才的谋者文种,没有听从智者范蠡的劝告,也没及时地意识到背后的祸患,最后被越王赐死!而范蠡却早就料到这一点。不得不说,范蠡在利与害的问题上,有先见之明!

而在现实社会中,类似于这种现象也比比皆是。更可悲的是,有很多人不是不能察觉利益背后的祸患,而是本来明知利益背后有祸患,也知道祸患有多大,但仍就会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为一时的利益冲昏了头脑,最后酿成悲剧。

这种类似“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处世方法,在日常可见,在庙堂可闻,例子举不胜举。

多少贪官难道他不知道贪污这一大笔钱会是多少年的牢狱之灾吗?多少身怀贪欲,昧心做事的人难道不懂结果吗?

其实,他们都知道,只是他们偏偏心存侥幸,以身犯险。最后弄得人财两空,得不偿失,以至于悔恨终生。

小结:

综上所述,人生最愚昧的状态就是自以为是。很多人常因已知的自我迷惑而陷入无知的陷阱。

当一个人以表象不加思考定论本质的时候,当一个人不能全面权衡利害的时候,那么所谓的智慧是有局限的。甚至会生出浅薄的勇气,出现妄念和妄行,这是很可悲的!

庄子栗园被责骂的故事,警示我们: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不要被贪念所驱使。要用心体会事物的本质以及背后的利害。切不可被表象的利益冲昏了头脑,忽略事物的本质和利害关系。在所知和未知之间,做出慎重的抉择。智慧源于心,人生福祸也多源于此!

往期回顾:

庄子的人生哲学:有才未必能保全,能读懂,终生受用

从庄周梦蝶到《齐物论》,是蝴蝶变成了庄子,还是庄子变成了蝴蝶

佛学典故:佛不渡人人自渡,心存善念,自得幸福圆满

人生在世,本就福缘有限。不要让这种事,毁了自己

西游取经,写的不是经书,而是经历,你也是书中人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韩非子》:不要仅凭一面之词,定论未曾察觉的事实

一、

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永远不要被事情的表象所困惑,你看见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见的,在你所执念的外表背后,才藏着不易察觉的真相。

在这世间有许多正直善良之人,他们拿良知作为自己的信仰,但是这并不代表世上的所有人都是如此。

除此之外,有很大一部分人其实都只是活在名利的驱使之下,他们甚至会为了追求自己想得到的那份利益,而做出背离良知的事情。

如果不能站在一个相对客观全面的角度去看待世间万事,那么一定会被世间纷扰的现象所困扰,遮住了自己察觉真相的途径。

《韩非子》之中有一句话:

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是以奸臣者召敌兵以内除,举外事以眩主,苟成其私利,不顾国患。

君臣之间利益不同,所以很少有人是忠诚的,如果臣下的利益得到了,那君主的利益就会丧失。所以那些奸臣就会招致敌国的军队来除掉国内的反对者,办理外交事务时用来迷惑君主,如果能成就他的私利,那么他会不顾国家的祸害。

有一些奸邪小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会损失当事人的利益来成全自己的计策。

在中山国有一个地位贫贱的公子,他的马非常瘦弱,车子也很破。

中山王身边有一个侍从和他关系不好,一直看他不顺眼,但是他没有在国王面前说公子的坏话,反而替他向国王请求,说:“这位公子非常贫穷,马也很瘦弱,大王能不能把草料送给他一点呢?”

中山国的国王没有答应,这个侍从就在夜里偷偷叫人放火烧了国王存放马料的仓库。

中山国的国王认为一定是那个地位贫贱的公子做的,于是不分青红皂白,杀了那位公子。

世间有一种虚伪的恶毒不是表面的邪恶,而是背后的阴险,当一个人坏在表面的时候,尚且能够察觉,如果一个人在背后使诈,不但难以察觉,反而会被他伪善的外衣所迷惑。

所以一个明察秋毫的人,首先就是做到从相反的方向去考察当下事物的是非黑白,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分辨不清楚的事情,就需要从对立的角度来寻找事情的本质,才能看到其真相。

二、

《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叫:毋偏信而为奸所欺,毋自任而为气所使。

不要盲目相信某一方面的言辞,而被那些奸邪小人所欺骗,也不要自认为绝对正确,而被一时的意气所驱使。

不要仅凭别人的一面之词就相信未曾察觉的真相,也不要因为表面现象就起恼怒之心。

很多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虚伪的勾当,有的时候看似善良的事情,也不过是披着伪善外衣的凶狼而已,有时你听到的那些奸邪之事,也不过是有人为了污蔑正人君子所作出的言行而已。

有一天韩昭侯在洗澡的时候,洗澡水中有一个小石子,韩昭侯思考了一下,就问:“管洗澡水的差役如果被罢免了,那么谁代替他会更适合?”

身边一个侍卫就回答说:“有一个人。”

韩昭候说:“你把那个人找过来。”

当那个人来了之后,就责问他:“你为什么把石子放在洗澡水中?”

那个人最后无奈招供,说:“如果管洗澡水的人被免职了,那我就能代替他了,所以我把石子放在了你的洗澡水里面。”

就是因为生活中有太多是非不明的人,才造成了世界的浑浊,也给当事人带来了痛苦和委屈。

如果能多一些明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多方审查,不要只看到表面的现象就意气用事,不仅能够避免自己被虚伪的言论迷惑,更重要的是,在这样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下,这个世界才能更加善良与和谐。

因为当一个人被误解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委屈和压迫,但是压迫也会带来反击,最后产生灾祸。

如果能够让犯错的人受到惩罚,让被误解的人解除误会,世界才能更加和谐,而不是只凭着一家之言,就定论所有的对错黑白。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国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不被表象迷惑

"不被表象迷惑" 是一句简洁而深刻的格言,它强调了人们在面对事物时要超越外表,深入内在,从而获取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洞察。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从哲学、心理学、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在哲学上,这句话与唯象与唯心之间的辩证关系紧密相连。唯象主义强调表象和现象,而忽略了背后的本质和真相。唯心主义则关注内在意义和思想,认为外在世界是内心意识的反映。然而,"不被表象迷惑" 的观点呼吁我们超越这种二元对立,通过深入思考和观察,以更加全面的方式认识世界。正如康德所说,我们需要将我们的感知与概念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心理学也提供了关于这句话的深入理解。人类的感知和认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先前的经验、情感和文化背景。人们常常倾向于通过表象来快速判断和评价事物,这种认知偏差被称为"认知偷懒"。然而,这种偷懒可能导致误判和偏见。"不被表象迷惑" 提醒我们要警惕这种偷懒的倾向,努力超越表象,深入了解事物的多个方面,以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认知。

从文化的角度看,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可能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解读。这句话呼吁我们要超越文化差异,寻求跨文化的共通性和理解。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常常受限于自己的文化框架,很容易被表象迷惑。然而,通过真诚的对话和学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深层含义和价值观,从而建立更加包容和互相尊重的关系。

此外,"不被表象迷惑" 还与当代社会中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的问题相关。在数字时代,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人们常常被大量琐碎的信息所淹没。同时,虚假信息和夸大表象也层出不穷。这句话敦促我们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轻信一切,而是要运用分析和辨别的能力,以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不被表象迷惑" 的观点还可以应用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往往只看到他人的外表,而忽略了他们的内在丰富性。这可能导致误解和偏见。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放下先入之见,耐心倾听他人的故事和想法,就能建立更加真实和深刻的人际关系。

在个人成长和自我认知方面,"不被表象迷惑" 提醒我们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超越自我形象的表象。通过反思和自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欲望、恐惧和价值观,从而实现更加深刻的成长和转变。

总的来说,"不被表象迷惑" 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格言,它鼓励我们在面对世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被外表迷惑,通过深入思考和探索,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洞察。这一观点涉及哲学、心理学、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启发价值。在当代信息时代,这一观点尤其重要,能够帮助我们在浮躁和虚假充斥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寻求真实和深刻的体验与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