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把栏杆拍遍优美语段(把栏杆拍遍的句子赏析)

把栏杆拍遍优美语段(把栏杆拍遍的句子赏析)

本文目录一览:

敲黑板!超然楼外,挂了几幅牌匾?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超然楼上下共7层,楼高51.7米,主体建筑面积5673平方米,不仅巍峨挺拔,气势雄浑,而且文化内涵深厚,除了木雕、铜雕、名家画作、陶艺、奇石等“宝贝”,还有一些经典的牌匾令人称道。

也许你去过大明湖无数次,也许你在超然楼下徜徉过无数次,可是你知道超然楼外一共挂了几幅牌匾以及每块牌匾的出处和含义各是什么吗?

超然楼

由书法泰斗欧阳中石题写,据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载,超然楼位置“在水面亭后,元学士李泂建”。超然楼约建于元武宗、仁宗时期(1307—1320),不晚于元至治元年(1321)。由著名大学士李泂在大明湖畔所建,以供自己回乡时居住。李泂的湖上别业包括居室与亭园,居室即超然楼,楼名效仿苏轼所建、苏辙命名的超然台,取离尘脱俗,不受拘束之意。

湖光山色

乾隆集字,取自清代刘凤诰《咏大明湖》诗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刘凤诰(1760—1830)字丞牧,号金门,江西萍乡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编修,历任国子监祭酒,兵、户、吏、礼四部侍郎和山东、浙江等省学政。

嘉庆九年(1804)七月,刘凤诰任满离济,山东巡抚铁保为之在小沧浪亭设宴饯行,刘凤诰瞩望湖山,情有难舍,灵感飞动,吟出名传四海的佳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道出了济南柳、荷、湖、山辉映一体的独特风貌,已成为形容济南古城风貌的名联佳句。

超然致远

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书法家魏启后题字,取自大明湖新八景之超然致远景观。作为“江北第一楼”,超然楼为大明湖景区的最高点。登临此楼,近可观明湖秀色、古城风貌,远可观历山叠翠、鹊华秋色,大有超然物外之感。

栏杆拍遍

由中国画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黄永玉教授题字,取自南宋济南词人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如下: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日,献愁供恨,玉簪螺髦。落日楼头,新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描写了大词人辛弃疾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愤愤之情。

碧天垂影

王铎集字,取自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咏大明湖的山水名胜诗词《西湖》,西湖即大明湖,其名始见于《水经注》,六朝时因湖内多生荷莲,称“莲子湖”,隋唐时又名“历水陂”,宋代称“西望湖”、“西湖”,从金代元好问《济南行记》始称大明湖。

《西湖》全诗如下:湖面平随苇岸长, 碧天垂影入晴光。一川风露荷花晓, 六月蓬瀛燕坐凉。沧海桴浮成旷荡, 明河槎上更微茫。何须辛苦求人外, 自有仙乡在水乡。这首七言律诗咏颂了六月大明湖的湖光水色,柔风香花,恬静而优雅,表达了诗人对泉城济南的真挚情感。

齐烟岱云

米芾集字,“齐烟”取自齐烟九点,是指在千佛山“齐烟九点”坊处北望所见到的卧牛山、华山、鹊山、标山、凤凰山、北马鞍山、粟山、匡山、药山九座孤立的山头。“岱云”,是说济南的山脉,是泰山山脉的延续。明代诗人杨衍嗣登超然楼感概明湖风光而做七律曰:近水亭台草木欣,朱楼百尺会波濆。窗含东海蓬瀛雨,槛俯南山岱岳云。柳色荷香尊外度,菱歌渔唱座中闻。七桥烟月谁收却,散入明湖已十分。如画般描绘了大明湖的湖光山色,从而传唱不衰,游客不断。

鹰起超然

苏轼集字,取自宋朝诗人苏轼的《送宋君用游辇下》诗句“超然奋跃去,势若鹰离鞲”。苏轼在济南居住一个多月,游览了济南的山水,留下了很多千古诗句,鹰起超然,形容超然楼的气势如鹰刚刚起飞的样子气度超然。

把栏杆拍遍|偏冷门辛弃疾词句分享

1.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2.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

3.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4.奠枕楼东风月,驻春亭上笙歌。留君一醉意如何。

5.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6.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8.长安古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9.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10.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1.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12.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13.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14.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15.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精熟——读耿君宇草书

图/文 鸣飞

左起:耿君宇、张鸣飞、兰炳银

上周,兰炳银老兄特意从汝州来郑州看耿君宇的书法展,虽然他看不懂,虽然他一个字也看不明白。我对兰兄说:“那您就看气势吧!”

耿君宇书法的特点是:纯用草法,难以辨认,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兰兄看的一头雾水,如坠千里阵云。这是正常的,能看明白草书的人不多,能张口就读草书的人少之又少,除非是练家子。

耿君宇说:书法是一种熟。这个熟有坚持不懈的意思,还有“手不忘熟”之意。我和兰兄一致认为,耿是个勤奋的人。

认识耿君宇有小二十年了。曾经的小耿,现在的老耿,是书法瘾君子。我在媒体工作,曾推荐过他的书法作品见报,但他深感后悔,恨不得把曾经见报的书法作品抠下来,因为他对自己的书法作品始终都不满意,不是谦虚,而是“心不厌精”,虽然他的书法作品都展到日本、俄罗斯了,虽然他的书法作品在郑州展了又展。

精熟,是我对耿君宇书法的最大感受。写了小二十年了,老耿也该出点作品了。展出的作品不多,但张张都是精品。

草书,形成于汉,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汉代的草书被称为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今草又分为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因字形简单,易混淆,所以不能取代成为主要的字体。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

老耿最爱的就是张旭和怀素。

这是此次展出的耿君宇的书法作品:《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老耿“思慕”谁?这不得而知。也许是一个具体的人,也许是一个不具体的影。兰兄和我一致认为耿多才,小说、诗歌,文字蓬勃。估计小说、诗歌亦无法淋漓吧,那就让无言的书法线条艺术来抒情达意、陶性写情吧,就这么笔走龙蛇了。书法,此时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与感情的宣泄。刻骨相思,不外如是。有思念悲伤,有孤独无奈。

书法是写字,书法又不是写字,书法是艺术,是线条的艺术,是书家抒感的艺术活动。

这是此次展出的耿君宇的书法作品:《大学》节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致知在格物。《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书法即心法也。字如其人,人正则书正。《大学》讲的是修养自身的品性,说的是做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心正则笔正,神在意存。由此可见,书法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身养性的手段。

这是此次展出的耿君宇的书法作品:《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这首诗的作者是林则徐。抗英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发配伊犁。林在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在满腔悲愤下写下此诗。

老耿曾是军人,有浓厚的保家卫国情怀。此幅通篇书写阳刚,如壮士佩剑,字呈悲怆。线条有飞起来的感觉,是飞动的旋律,有音乐之美,有舞蹈之美,透着苍凉。

想起岳飞用鸡毛笔书写的《满江红》,想起辛弃疾的“把栏杆拍遍”的句子,有着无以比拟的悲壮,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书法如有感染力,获得共鸣,便是艺术活动。

这是此次展出的耿君宇的书法作品:《立春偶成》。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这是一首节令诗。立春时节,冰雪消融,处处春风明媚,碧波荡漾。

师法自然。境界是师法造化,无我无笔,如王羲之见白鹅游水之姿,悟出“浮鹅钩”的笔势;张旭见担夫争路,公孙大娘舞剑,从中悟到结构点画的争让穿插关系和用笔的疾徐、节奏,大大丰富了其狂草的写法;怀素观夏云海涛,领悟到草书的大气磅礴、翻江倒海之势。

楷以法胜,草以神胜。无间心手,忘怀楷则。孙过庭《书谱》:“心手相忘,纵意所如,不知书之为我,我之为书。”

耿君宇书法已然精熟,但希望他能超越精熟,从心手双畅至心手相忘,更上层楼,而达到心悟手从,言忘意得。

作者简介:鸣飞,字熙桐。少时学画,中年从文,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