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秋颂全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技巧并说说有什么好处(秋颂句子赏析)

秋颂全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技巧并说说有什么好处(秋颂句子赏析)

本文目录一览:

江苏常州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研2022.11七年级语文试卷注意事项:本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答案全部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积累运用(共20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zhuāng( ),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 )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zào( )访大地,但它变得吝sè( )了。它既不倾盆瓢( )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汉字 注音2.下列说法不疋确的一项是(2分) 【 】A.以上、早晨、水藻、姑娘,这四个词语都是名词。B.“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枝招展,美不胜收”中的“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应改为“花团锦簇”。C.“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和“我始终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中的加点词意思相同。D.“爸爸为爷爷的七十大寿定制了生日蛋糕,上面写着‘祝令尊大人健康长寿'”中的“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用在这里不恰当。3.名著阅读。(5分)(1)下列对《朝花夕拾》说法不疋确的一项是(2分)。 【 】A.《朝花夕拾》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经历。B.《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是我们家保姆,她姓长,又高又瘦,迷信唠叨,令人厌烦,但为我买来了《山海经》,让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C.《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虽是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D.范爱农和鲁迅是同乡,都在日本留过学,但他们对徐锡麟等人被杀要不要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政府的无人道时持不同意见。(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3分)。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 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作者的“意见”发生了什么变化?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4.阅读下列材料,说说当下各地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本地区的古镇修缮保护的意义所在。(4分)材料一: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二期保护修缮工作已经完成,并于9月30日全面开放,国庆黄金周逾百万人次市民及游客到此打卡。老城厢复兴是城市更新里程中的重要链接,古今交汇、全面开放后的青果巷,在传承千年文脉的基础上,将经典与时尚、雅致与潮流的文旅商元素有机契合,规划了“印记、艺趣、风尚、雅韵、栖居”五大主题业态,一二期商铺总计将达210余家,融非遗传承、精品书店、匠心文创、文化餐饮、曲艺雅韵、潮流名品、青果客舍等丰富的多元业态于一体。材料二:西津古渡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街,全长仅五百公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能一眼看千年;唐宋青石街道、元明石塔、晚清楼阁,都是别具风情的建筑,沿坡而建的几道石门古色古香,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清晰可见,西边小码头街的唐宋风韵。漫步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似乎是在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内散步,可以领略当年古城地处要塞,商旅繁荣的风貌。材料三: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是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磁器口古镇蕴含丰富的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和民间文化,各具特色。千年磁器口,是重庆古城的缩影和象征。磁器口古镇开发有榨油、抽丝、制糖、捏面人、川戏等传统表演项目和各种传统小吃、茶馆等,每年春节举办的磁器口庙会是最具特色的传统活动,吸引数万市民前往参与。5.默写填空。(7分)(1)水何澹澹, 。(《观沧海》)(2)我寄愁心与明月, 。(《 》)(3) ,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4)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5)在《论语》中,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二、阅读理解(共40分)(一)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6—9题。(共14分)【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选自《论语》)【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丙】季札①之初使,北过徐君②。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③,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④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 ”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①季札:吴国公子。②徐君:徐国君主。③上国:春秋时称齐晋等中原诸侯国为上国。④冢:坟墓。⑤倍:同“背”背叛,违背。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为人谋而不忠乎 (2)元方入门不顾(3)北过徐君 (4)尚谁予乎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5分)(1)(2)8.结合乙文和丙文,说说你对甲文中曾子所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理解。(3分)9.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B.甲文不仅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还强调学习要下苦功夫。C.友人由“问”到“怒”,充分体现了粗鲁无礼的性格;元方批驳友人时,则是语气平和的“答曰”和“曰”,体现了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D.乙文中“太丘舍去”和丙文中“系之徐君冢树而去”的“去”意思完全相同。(二)阅读《金色花》片段,完成10~11题。(4分)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投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10.辨析选段中加点词“笑嘻嘻”和“匿笑”的作用。(2分)11.有同学认为,在妈妈急切寻找“我”时,“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明“我”是个坏孩子,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选段内容发表你的看法。(2分)(三)阅读《驻守荒原》,完成12~14题。(10分)①西大滩加油站到了,这是离藏区最近的青海加油站,海拔4150米,周围都是无边无垠的荒原。路过这里的司机,无论多晚,只要叫一声老韩,一个瘦小的男人就颠颠地奔出,披着军大衣,双手习惯性地拢在腰间。到了近前,老韩解开大衣纽扣,原来怀中藏着的是一只热水袋。寒潮一过境加油站上就刮着吹哨子一般的寒风,气温很快降到零下20摄氏度,加油枪就容易被冻住,得用热水袋把它慢慢暖开。②加完油,如果天色已经像墨汁一样浓黑,老韩会建议跑长途的货运司机在他家借住一晚,次日早上喝过老韩媳妇做的面片汤再走,这样安全。③老韩应聘到此加油站工作前,四年中加油站已经换了七拨主人--条件大艰苦,工资待遇低每到夜晚,荒原上呜咽的风就像一个有冤屈的灵魂在游荡,听得人心里毛毛的;这里的海拔太高就算是本地人,只要身体动作稍微快一点,太阳穴那里就像有一面小鼓在敲,突突地抽痛。因此。不论是加油站的领导,还是经常光顾的老司机们,都没想到老韩一来,转眼已待足八年,④因为地处荒凉的高原,老韩一家人的饭食十分简单,长连七个多月的冬季只有洋葱、土豆和白菜这三样蔬菜,连老韩三岁半的孙女也吃这样简陋的饭食,可是万一哪个司机有点高原反应,老韩就赶紧吩咐媳妇给煮酸菜面片汤,把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脯肉下在汤里,喝完汤,额头上密密麻麻出一层细汗,无休止敲打太阳穴的那面小鼓就停了。⑤喝汤的人就说:“老韩,你要是不在这里干了,我们还怪不习惯的。”老韩很不能接受这样的赞美,局促地搓手回答:“一时半会儿离不开的,我舍不得儿子……”⑥老韩的大儿子已经落葬在离加油站只有一里地的戈辟上,那里有方十几里地唯一的一棵红柳树,早被高原上的风吹成了贴地盆景的模样。儿子的去世是老韩心里永恒的痛:加油站由旧址搬往新址前,同为加油站员工的老韩的儿子前去看守物资,暖气还没有装好,半夜冻得睡不着,不得不烧炭取暖,就这样再也没有起来。⑦老韩的媳妇说,老韩以前从不抽烟,但现在,他想儿子想得受不了时,会带上烟,慢慢走到红柳树下面,在那里抽上一根。⑧每次,老韩走很远的路去抽烟,一向打扮得粉嘟嘟的小孙女就能感应到爷爷心里的难受,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一老一小缓缓走去的背影,让在加油站门口闲聊打趣的司机们都安静下来,近乎肃穆地目送着他们。⑨在远方,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枝条在寒风中抖动,犹扣火焰一般。(选自《读者》2016年第5期,有删改)12.通读全文,请你说说老韩为什么要“驻守荒原”。(2分)13.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子是怎样描写老韩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1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结尾的作用。(4分)(四)阅读罗兰的《秋颂》,完成15~18题。(12分)①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清澈。②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③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④当叶子逐步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分不需任何装点的洒脱与不在意尘俗富贵的孤傲。⑤最动听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念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步淡去的醉红所摄住,而甘愿把豪放的情感凝结。⑥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如同我曾生其中,品味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然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间有多少尘埃,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⑦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然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⑧秋天的风不带一点润饰,是最纯洁的风。那么爽直地悄悄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用有所眷顾--季节便是季节,代谢便是代谢,存亡便是存亡,悲欢便是悲欢。无需参加,不用流连。⑨秋水和风相同的清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清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傲杀人世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便是如此的一尘不染。⑩“闲云野鹤”是秋的标题,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 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分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也有某些人,具有秋的美。也有必要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涵,他具有全部,却并不想具有任何东西。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构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秋是成熟的时节,是收获的时节,是充实的时节,却也是淡泊的时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茂盛,不再以受赞许、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阻隔在澹澹的秋光之外,而只原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秋。15.“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是作者却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秋景图,请概括出这幅风景图中出现了哪些风景,这些风景各自有什么特点。(3分)16.文章第②段“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能否改为“秋像某些人的眸子,秋像某些人的风韵” 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4分)17.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⑧节“季节便是季节,代谢便是代谢,存亡便是存亡,悲欢便是悲欢”的理解。(3分)18.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③段中作者认为更能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的是那临风的飒爽。B.第⑦段中的“不再有动于衷”,巧妙地表达了秋日的闲云能让人淡然、静心。C.第⑨段中的引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D.第四段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秋不再赞美与宠爱的情感。三、作文(40分)19.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百草园里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鲁迅先生却觉得是他的乐园。进入初中以来,新校园、新集体、新老师、新同学一定给你带来许多快乐的感受。请以“快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套作;②不少于500字;③ 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2.11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1. (共2分)妆 造 啬lì piáo(答对2~3个得1分)(共2分)C(前面一句的“意思”是形容词,情趣、趣味;后面一句的“意思”是名词,语言文字的意义)。3. (共5分)(1)B(B中长妈妈不姓长,生得黄矮而胖)(2分)(2)(共3分)。变化:作者抱着学医救国的目的去日本,但是看电影事件让他认识到改变国民精神的重要性,所以他弃医从文(2分)。启示:在国家危难之际,我们要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1分)。4.(共4分)(1)古镇的变迁浓缩了一个地区发展的历史;(2)古镇凝聚着当地老百姓的故土情怀;(3)古镇文化气息浓郁,可开发成为热门旅游景点;(4)各地古镇是当地民族民风的“博物馆”;(5)古镇往往地处交通要塞,是各地的窗口名片。(答到一点得1分,得满4分为止。)5.(共7分)(1)山岛竦峙(2)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海日生残夜 (4)落花时节又逢君(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二、阅读理解(共40分)(一)14分6.(共4分)(1)竭尽自己的心力;(2)回头看;(3)拜访;(4)赠送。(每空1分,意对即可)7.(共5分)⑴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2分,意对即可)(2)我当初 已经决定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他死了 违背 的诺 呢!(3分,意对即可)8.(共3分)曾子希望能每天自我检查: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1分)。乙文中的友人“期日中”但“日中不至”,就是不讲信用的表现(1分)。丙文中的季子口头没有许诺赠剑,仅在心里决定等出使归来再赠剑,当他得知徐君已去世,依然将剑相赠挂在树上,表现了他的诚信(1分)。9.(共2分)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错误,应是“志人小说集”。【丙文参考译文】季札第 次出使,路过北 的徐国。徐君 分喜欢季札( 上所佩)的剑,但是却没有说出来。季札 却知道(徐君喜欢 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才离开。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 已经决定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他死了 违背 的诺 呢!”(二)4分10.(共2分)“笑嘻嘻”一词形象表现出“我”变成金色花后的开心和得意(1分)。“匿笑”一词生动地写出了“我”的调皮和狡黠(1分)。11.(共2分)不同意。在“我”变成金色花后,仍不离妈妈左右,注视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送去香气,陪伴妈妈读书,说明“我”很爱自己的妈妈(1分);在妈妈寻找自己时不说话并且匿笑,是“我”和妈妈开玩笑,说明我是一个天真调皮的孩子,并不是真的捉弄妈妈(1分)。所以不能说“我”个坏孩子。(三)10分12.(共2分)①老韩要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②老韩深爱儿子,舍不得离开埋葬在荒原上的儿子。13.(共4分)抓住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进行描写(1分),表现了老韩憨厚、真诚的性格特点(1分);对待工作认真负责(1分);以及对儿子深沉的爱(1分)。14.(共4分)结构上:总结全文(1分),与前文内容相呼应(1分);内容上:借物喻人,“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将老韩对儿子深沉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1分);“犹如火焰一般”用比喻的修辞(或象征手法)赞扬了老韩热忱对待他人、甘于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深化文章的主旨(1分)。(四)12分15.(共3分)。(1)秋的枫林:飒爽、秀逸、洒脱、孤傲。(2)秋的落日:艳丽的凄楚之美。(3)秋院:幽寂。(4)秋的闲云:最耐寻味、闲淡、悠然。(5)秋的风:不加装饰、纯净、爽利、明澈。(6)秋的水:明澈。(每点1分,答到任意3点即可)16.(共4分)。不能,内容上:从全文来看,作者不仅颂秋,更是歌颂“具有秋之美“的人,改后变成了颂秋为主,缺少了歌颂人的意蕴(2分);结构上,第②段为后文埋下伏笔,和第 段相照应,改后缺少前后照应的结构美(2分)。17.(共3分)。(1)作者羡慕和赞美秋的洒脱和不加修饰;(2)并向往这种人生态度:能正视客观规律,坦然面对生死悲欢;(3)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自然会感到生活的美好。(每点1分,意对即可)18.D(共2分)。(作者表达了自己对淡泊、洒脱而具有内涵的秋的赞美与宠爱。)三、作文(40分)19.建议切入分31分。书写工整,清楚美观加1—2分;书写潦草、有污迹,扣1—2分。一类卷:36~40分, 二类卷:32~35分, 三类卷:28~31分, 四类卷:24~27分, 五类卷:24分以下。

吟一首《秋颂》,品百年济慈

济慈《秋颂》

1

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

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

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

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

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

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

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

好塞进甜核;又为了蜜蜂

一次一次开放过迟的花朵,

使它们以为日子将永远暖和,

因为夏季早填满它们的粘巢。

2

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

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

你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

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

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

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

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

或者,像拾穗人越过小溪,

你昂首背着谷袋,投下倒影,

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几点钟,

你耐心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浆。

3

呵,春日的歌哪里去了?

但不要想这些吧,

你也有你的音乐——

当波状的云把将逝的一天映照,

以胭红抹上残梗散碎的田野,

这时呵,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

就同奏哀音,它们忽而飞高,

忽而下落,随着微风的起灭;

篱下的蟋蟀在歌唱,

在园中红胸的知更鸟就群起呼哨;

而群羊在山圈里高声咩叫;

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

约翰·济慈是 19 世纪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秋颂》是济慈的六首颂歌之一,也是最优秀的英语抒情诗之一。诗人浓彩重抹描绘了 一幅温暖、绚烂、丰足的秋日图景,表达了对生活和生命的无限眷恋之情。

济慈出生在伦敦,父母平早逝, 幼年生活贫困。他的本职工作其实是医生助手,但济慈醉心于诗歌。受画家和作家朋友的影 响,后来放弃医生职业,专事诗歌创作。1820 年,济慈肺结核病恶化,为治病,他前往日 照充足、气候湿润的意大利。1821 年济慈在罗马去世。

济慈一生的创作时间不过短暂的五年, 而他的最重要的诗作《无情的妖女》 、 《圣尼亚节的前夕》和六首颂诗《怠惰颂》 、 《塞吉项》、 《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忧郁颂》、《秋颂》都是在 1819 年完成的。

济慈的诗歌创作与 孱弱的身体状况有密切关系,逐渐逼近的死亡成为他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夜莺颂》写诗人 渴望借美酒和艺术的力量摆脱人世烦恼,达到夜莺歌唱般欢乐的境界。

《希腊古瓮领》由一 尊希腊古瓮上的彩绘图案触发联想,诗人神在那些图案在寂静、沉默中孕育的如花般瑰丽的 故事,它们能穿过历史烟云和时间长河,达致永恒。济慈的诗歌大多是美轮美奂的精品,词 采华丽,表达了对自然、生活、艺术的无限热爱之情。

而《秋颂》从触觉视觉听觉几方面的感官感受,描绘一幅非常有画面感的秋日美景图,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对生命的渴望和眷恋之情,以及一丝丝难以捕捉的伤感和遗憾。

《秋颂》全诗共 3 节。

第 一节用拟人手法,把秋天比作太阳的密友,他与太阳联袂合作,催熟了大地的累累果实;葡 萄缀满藤蔓,苹果压弯树枝,葫芦肚子鼓胀,榛子果仁饱满,蜂蜜溢满蜂巢。诗人如数家珍 般将“果实圆热”的细节一一展示,并以流畅的节奏,将这些细节串联在一起,构成一幅五 彩斑斓的图景。这一节主要从触觉来写万物的成熟,描绘的是一个个鼓胀、饱满、丰腴的形 体,有重量,有质感,有黏性。

第二节写田野丰收的景象,着重从视觉进行描写。诗人继续采用拟人化手法,将“秋” 幻化成一个人物形象,想象他在乡间徜徉,欣赏着一幅幅丰收的美景。也有批评家指出,这 一节中的人物活动场景,其灵感和构图取自意大利、法国、英国一些著名画家笔下的秋景图, 而这些绘画中,均有罗马神话中谷物女神的暗示。因而,第二节的“你”,既可以理解为拟 人化的“秋”,也可以看成象征着丰收的谷物之神,只不过传统神话中的谷物女神,在济慈 笔下变成了男性,他跨过小溪,在田埂、打麦场、榨果架下随性坐卧,一副慵懒、陶醉、餍 足的模样,彰显了现世生活的无限魅力。

第三节写秋收之后、冬季到来之前乡野落日熔金的黄昏景象,集中写鸟畜飞虫世界,侧 重于听觉。在这里, “秋”形象化为飞蠓的哀音、蟋蟀的歌唱、知更鸟的呼哨、羊群的咩叫, 它们的鸣唱汇成了田园交响曲,在欢欣、陶醉中流露出一丝伤感。这是在向秋道别,又分明 有不忍割舍的留恋。这一节通过秋之短暂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生活和生命的眷恋之 情。

《秋颂》是济慈诗歌艺术的典范之作。

首先是拟人化手法的采用。诗人除了将秋幻化为人物、神祇和动物的形象,还通过抒情主人公在后两节诗起首的发问,与“秋”建立起对话 关系,赋予“秋”以生命的灵动感,凸显了万物的盎然生机。

其次是通过举证法,罗列各种 具有英国乡村典型特征的秋天物象,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了秋天的丰足之类。

第三是营造 画面感,以调动丰富的感官体验,并赋予自然之秋以艺术雅趣和文化内涵。

济慈热爱生活,尊重生命,但是上天偏偏给了他一幅多病的躯体。也许诗人自己感知生命无多,所以在这样一首富含成熟和收获季节的诗篇中,在这样色彩斑斓的美景里,依然掩饰不住淡淡的哀愁。

江苏常州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研2022.11七年级语文试卷注意事项:本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答案全部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积累运用(共20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zhuāng( ),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 )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zào( )访大地,但它变得吝sè( )了。它既不倾盆瓢( )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汉字 注音2.下列说法不疋确的一项是(2分) 【 】A.以上、早晨、水藻、姑娘,这四个词语都是名词。B.“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枝招展,美不胜收”中的“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应改为“花团锦簇”。C.“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和“我始终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中的加点词意思相同。D.“爸爸为爷爷的七十大寿定制了生日蛋糕,上面写着‘祝令尊大人健康长寿'”中的“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用在这里不恰当。3.名著阅读。(5分)(1)下列对《朝花夕拾》说法不疋确的一项是(2分)。 【 】A.《朝花夕拾》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经历。B.《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是我们家保姆,她姓长,又高又瘦,迷信唠叨,令人厌烦,但为我买来了《山海经》,让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C.《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虽是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D.范爱农和鲁迅是同乡,都在日本留过学,但他们对徐锡麟等人被杀要不要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政府的无人道时持不同意见。(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3分)。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 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作者的“意见”发生了什么变化?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4.阅读下列材料,说说当下各地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本地区的古镇修缮保护的意义所在。(4分)材料一: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二期保护修缮工作已经完成,并于9月30日全面开放,国庆黄金周逾百万人次市民及游客到此打卡。老城厢复兴是城市更新里程中的重要链接,古今交汇、全面开放后的青果巷,在传承千年文脉的基础上,将经典与时尚、雅致与潮流的文旅商元素有机契合,规划了“印记、艺趣、风尚、雅韵、栖居”五大主题业态,一二期商铺总计将达210余家,融非遗传承、精品书店、匠心文创、文化餐饮、曲艺雅韵、潮流名品、青果客舍等丰富的多元业态于一体。材料二:西津古渡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街,全长仅五百公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能一眼看千年;唐宋青石街道、元明石塔、晚清楼阁,都是别具风情的建筑,沿坡而建的几道石门古色古香,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清晰可见,西边小码头街的唐宋风韵。漫步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似乎是在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内散步,可以领略当年古城地处要塞,商旅繁荣的风貌。材料三: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是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磁器口古镇蕴含丰富的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和民间文化,各具特色。千年磁器口,是重庆古城的缩影和象征。磁器口古镇开发有榨油、抽丝、制糖、捏面人、川戏等传统表演项目和各种传统小吃、茶馆等,每年春节举办的磁器口庙会是最具特色的传统活动,吸引数万市民前往参与。5.默写填空。(7分)(1)水何澹澹, 。(《观沧海》)(2)我寄愁心与明月, 。(《 》)(3) ,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4)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5)在《论语》中,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二、阅读理解(共40分)(一)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6—9题。(共14分)【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选自《论语》)【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丙】季札①之初使,北过徐君②。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③,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④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 ”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①季札:吴国公子。②徐君:徐国君主。③上国:春秋时称齐晋等中原诸侯国为上国。④冢:坟墓。⑤倍:同“背”背叛,违背。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为人谋而不忠乎 (2)元方入门不顾(3)北过徐君 (4)尚谁予乎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5分)(1)(2)8.结合乙文和丙文,说说你对甲文中曾子所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理解。(3分)9.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B.甲文不仅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还强调学习要下苦功夫。C.友人由“问”到“怒”,充分体现了粗鲁无礼的性格;元方批驳友人时,则是语气平和的“答曰”和“曰”,体现了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D.乙文中“太丘舍去”和丙文中“系之徐君冢树而去”的“去”意思完全相同。(二)阅读《金色花》片段,完成10~11题。(4分)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投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10.辨析选段中加点词“笑嘻嘻”和“匿笑”的作用。(2分)11.有同学认为,在妈妈急切寻找“我”时,“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明“我”是个坏孩子,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选段内容发表你的看法。(2分)(三)阅读《驻守荒原》,完成12~14题。(10分)①西大滩加油站到了,这是离藏区最近的青海加油站,海拔4150米,周围都是无边无垠的荒原。路过这里的司机,无论多晚,只要叫一声老韩,一个瘦小的男人就颠颠地奔出,披着军大衣,双手习惯性地拢在腰间。到了近前,老韩解开大衣纽扣,原来怀中藏着的是一只热水袋。寒潮一过境加油站上就刮着吹哨子一般的寒风,气温很快降到零下20摄氏度,加油枪就容易被冻住,得用热水袋把它慢慢暖开。②加完油,如果天色已经像墨汁一样浓黑,老韩会建议跑长途的货运司机在他家借住一晚,次日早上喝过老韩媳妇做的面片汤再走,这样安全。③老韩应聘到此加油站工作前,四年中加油站已经换了七拨主人--条件大艰苦,工资待遇低每到夜晚,荒原上呜咽的风就像一个有冤屈的灵魂在游荡,听得人心里毛毛的;这里的海拔太高就算是本地人,只要身体动作稍微快一点,太阳穴那里就像有一面小鼓在敲,突突地抽痛。因此。不论是加油站的领导,还是经常光顾的老司机们,都没想到老韩一来,转眼已待足八年,④因为地处荒凉的高原,老韩一家人的饭食十分简单,长连七个多月的冬季只有洋葱、土豆和白菜这三样蔬菜,连老韩三岁半的孙女也吃这样简陋的饭食,可是万一哪个司机有点高原反应,老韩就赶紧吩咐媳妇给煮酸菜面片汤,把家里人都舍不得吃的鸡脯肉下在汤里,喝完汤,额头上密密麻麻出一层细汗,无休止敲打太阳穴的那面小鼓就停了。⑤喝汤的人就说:“老韩,你要是不在这里干了,我们还怪不习惯的。”老韩很不能接受这样的赞美,局促地搓手回答:“一时半会儿离不开的,我舍不得儿子……”⑥老韩的大儿子已经落葬在离加油站只有一里地的戈辟上,那里有方十几里地唯一的一棵红柳树,早被高原上的风吹成了贴地盆景的模样。儿子的去世是老韩心里永恒的痛:加油站由旧址搬往新址前,同为加油站员工的老韩的儿子前去看守物资,暖气还没有装好,半夜冻得睡不着,不得不烧炭取暖,就这样再也没有起来。⑦老韩的媳妇说,老韩以前从不抽烟,但现在,他想儿子想得受不了时,会带上烟,慢慢走到红柳树下面,在那里抽上一根。⑧每次,老韩走很远的路去抽烟,一向打扮得粉嘟嘟的小孙女就能感应到爷爷心里的难受,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一老一小缓缓走去的背影,让在加油站门口闲聊打趣的司机们都安静下来,近乎肃穆地目送着他们。⑨在远方,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枝条在寒风中抖动,犹扣火焰一般。(选自《读者》2016年第5期,有删改)12.通读全文,请你说说老韩为什么要“驻守荒原”。(2分)13.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子是怎样描写老韩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1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结尾的作用。(4分)(四)阅读罗兰的《秋颂》,完成15~18题。(12分)①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清澈。②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③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④当叶子逐步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分不需任何装点的洒脱与不在意尘俗富贵的孤傲。⑤最动听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念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步淡去的醉红所摄住,而甘愿把豪放的情感凝结。⑥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如同我曾生其中,品味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然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间有多少尘埃,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⑦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然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⑧秋天的风不带一点润饰,是最纯洁的风。那么爽直地悄悄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用有所眷顾--季节便是季节,代谢便是代谢,存亡便是存亡,悲欢便是悲欢。无需参加,不用流连。⑨秋水和风相同的清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清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傲杀人世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便是如此的一尘不染。⑩“闲云野鹤”是秋的标题,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 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分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也有某些人,具有秋的美。也有必要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涵,他具有全部,却并不想具有任何东西。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构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秋是成熟的时节,是收获的时节,是充实的时节,却也是淡泊的时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茂盛,不再以受赞许、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阻隔在澹澹的秋光之外,而只原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秋。15.“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是作者却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秋景图,请概括出这幅风景图中出现了哪些风景,这些风景各自有什么特点。(3分)16.文章第②段“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能否改为“秋像某些人的眸子,秋像某些人的风韵” 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4分)17.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⑧节“季节便是季节,代谢便是代谢,存亡便是存亡,悲欢便是悲欢”的理解。(3分)18.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③段中作者认为更能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的是那临风的飒爽。B.第⑦段中的“不再有动于衷”,巧妙地表达了秋日的闲云能让人淡然、静心。C.第⑨段中的引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D.第四段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秋不再赞美与宠爱的情感。三、作文(40分)19.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百草园里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鲁迅先生却觉得是他的乐园。进入初中以来,新校园、新集体、新老师、新同学一定给你带来许多快乐的感受。请以“快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套作;②不少于500字;③ 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2.11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1. (共2分)妆 造 啬lì piáo(答对2~3个得1分)(共2分)C(前面一句的“意思”是形容词,情趣、趣味;后面一句的“意思”是名词,语言文字的意义)。3. (共5分)(1)B(B中长妈妈不姓长,生得黄矮而胖)(2分)(2)(共3分)。变化:作者抱着学医救国的目的去日本,但是看电影事件让他认识到改变国民精神的重要性,所以他弃医从文(2分)。启示:在国家危难之际,我们要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1分)。4.(共4分)(1)古镇的变迁浓缩了一个地区发展的历史;(2)古镇凝聚着当地老百姓的故土情怀;(3)古镇文化气息浓郁,可开发成为热门旅游景点;(4)各地古镇是当地民族民风的“博物馆”;(5)古镇往往地处交通要塞,是各地的窗口名片。(答到一点得1分,得满4分为止。)5.(共7分)(1)山岛竦峙(2)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海日生残夜 (4)落花时节又逢君(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二、阅读理解(共40分)(一)14分6.(共4分)(1)竭尽自己的心力;(2)回头看;(3)拜访;(4)赠送。(每空1分,意对即可)7.(共5分)⑴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2分,意对即可)(2)我当初 已经决定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他死了 违背 的诺 呢!(3分,意对即可)8.(共3分)曾子希望能每天自我检查: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1分)。乙文中的友人“期日中”但“日中不至”,就是不讲信用的表现(1分)。丙文中的季子口头没有许诺赠剑,仅在心里决定等出使归来再赠剑,当他得知徐君已去世,依然将剑相赠挂在树上,表现了他的诚信(1分)。9.(共2分)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错误,应是“志人小说集”。【丙文参考译文】季札第 次出使,路过北 的徐国。徐君 分喜欢季札( 上所佩)的剑,但是却没有说出来。季札 却知道(徐君喜欢 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才离开。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 已经决定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他死了 违背 的诺 呢!”(二)4分10.(共2分)“笑嘻嘻”一词形象表现出“我”变成金色花后的开心和得意(1分)。“匿笑”一词生动地写出了“我”的调皮和狡黠(1分)。11.(共2分)不同意。在“我”变成金色花后,仍不离妈妈左右,注视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送去香气,陪伴妈妈读书,说明“我”很爱自己的妈妈(1分);在妈妈寻找自己时不说话并且匿笑,是“我”和妈妈开玩笑,说明我是一个天真调皮的孩子,并不是真的捉弄妈妈(1分)。所以不能说“我”个坏孩子。(三)10分12.(共2分)①老韩要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②老韩深爱儿子,舍不得离开埋葬在荒原上的儿子。13.(共4分)抓住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进行描写(1分),表现了老韩憨厚、真诚的性格特点(1分);对待工作认真负责(1分);以及对儿子深沉的爱(1分)。14.(共4分)结构上:总结全文(1分),与前文内容相呼应(1分);内容上:借物喻人,“那棵孤独的红柳树悄然站立”将老韩对儿子深沉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1分);“犹如火焰一般”用比喻的修辞(或象征手法)赞扬了老韩热忱对待他人、甘于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深化文章的主旨(1分)。(四)12分15.(共3分)。(1)秋的枫林:飒爽、秀逸、洒脱、孤傲。(2)秋的落日:艳丽的凄楚之美。(3)秋院:幽寂。(4)秋的闲云:最耐寻味、闲淡、悠然。(5)秋的风:不加装饰、纯净、爽利、明澈。(6)秋的水:明澈。(每点1分,答到任意3点即可)16.(共4分)。不能,内容上:从全文来看,作者不仅颂秋,更是歌颂“具有秋之美“的人,改后变成了颂秋为主,缺少了歌颂人的意蕴(2分);结构上,第②段为后文埋下伏笔,和第 段相照应,改后缺少前后照应的结构美(2分)。17.(共3分)。(1)作者羡慕和赞美秋的洒脱和不加修饰;(2)并向往这种人生态度:能正视客观规律,坦然面对生死悲欢;(3)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自然会感到生活的美好。(每点1分,意对即可)18.D(共2分)。(作者表达了自己对淡泊、洒脱而具有内涵的秋的赞美与宠爱。)三、作文(40分)19.建议切入分31分。书写工整,清楚美观加1—2分;书写潦草、有污迹,扣1—2分。一类卷:36~40分, 二类卷:32~35分, 三类卷:28~31分, 四类卷:24~27分, 五类卷:24分以下。

悲秋与颂秋

日前在某电视媒体一档大热的评点诗词的节目中,某知名学者说中国古典诗歌写到秋天都是悲凉的。杜牧的“霜叶红於二月花”,秋天的霜打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要鲜艳,还说是悲秋。欲从根本上肃清随意解读古典诗歌之弊端,第一,当从理论上作中国式的系统建构,非区区一文所能尽言,当以另文简述,第二,即使以理论建构成立,仍然要回到文本中作检验。篇幅所限,笔者暂取秋之母题,作细胞形态解剖,对文本和文化资源作尽可能全面的把握和分析,千虑一得,期与读者共勉。

春和秋,在国人生活中,是最好的两个季节。春天东风应律,万物昭苏;秋天更好,春华秋实,春种秋收。故中国最早的历史经典叫做《春秋》,好像没有夏天和冬天似的。歌颂春天的诗比比皆是,歌颂秋日的经典脍炙人口: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黄鸡啄黍秋正肥”(李白)。唐太宗、乾隆多有祈庆年丰之作。在欧洲人那里,秋天亦为收获季节,由于受圣经诗篇传统影响,往往以颂歌抒写,济慈有《秋颂》:“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雪莱的《西风颂》也是颂歌。西风是融合着悲凉和豪迈,带着哲理性的。它虽然使树叶凋零,但是又催促新芽,它是悲伤的,但是又是甜蜜的(sweet though in sadness)雪莱说:让我变成你,像你一样轻灵,像你一样的强壮,像你一样的雄浑,像你一样的不驯啊,不受约束,甚至还可能借助诗人的嘴巴吹响预言的号角,假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但是,中国古典诗歌不同于欧美之颂歌传统,审美性质的特点,大幅度超越秋收的实用功利,悲秋的杰作比比皆是,经典源远流长,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九辩)。曹丕《燕歌行》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植《赠白马王彪》有“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悲秋逐渐成为传统母题,从杜甫的《登高》把“悲秋”之情渗入“无边落林萧萧下,不说长江滚滚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建构了很强的经典性,悲秋经典性强化到某种弥散性的程度。诗人们写悲情,往往要跟秋风扯上关系。李贺诗曰:“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战士的牺牲并不完全在秋天,但是,李贺觉得抒写壮士的牺牲,不用秋风就没法表达悲情。

悲秋对男性如此,对于女性,就更普遍。大都是闺怨,丈夫远征,独守空房,年华消逝,无奈的凄凉,杰作比比皆是。在这方面李清照是最大的经典名家,“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天的西风,对李清照是萦损柔肠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当然更有超越闺怨的豪情,辛亥革命前夕,巾帼英雄秋瑾,刑场上,刽子手问:有何话要说,秋瑾留下了绝命词“秋风秋雨愁煞人”,然后从容就义。

可是秋天在现实中,国人的感知是非常丰富的。占主要地位的并不是悲秋,而是喜秋,秋风和春风一样是美好的,春日是东风送暖,与之相对的秋风,西风,西方属金,金风送爽。因而颂秋诗歌源远流长。

我国的古典诗歌中的秋天,有两大审美亮点,第一,秋月。赋于它一个节日,中秋节。人逢喜气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美在阖家团圆,是全民性节日。把秋月作为节日的诗歌的母题,是中国特有的。这是由于我们传统的历法,是太阴历,根据月亮运行的周期制定,而西方则是依照太阳的周期推算,所以叫做阳历。秋天的美是多方面的,故汉语中有清秋、金秋,秋高气爽。歌曲中秋水伊人的典故就出在诗经里的《蒹葭》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美人在这么明净的秋水中,来来去去,奔波追求,就是可望而不可及。但是,并没有悲秋。刘禹锡的“自古逢秋皆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更是小学生都会背诵的。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把秋天的傍晚写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很是明净,一点也不暝暗,而且在诗的最后以“随意春芳歇”一句,把秋天的傍晚写成芬芳的春天。

诗人的心灵有多丰富,秋天的诗意就应该有多丰富。

李白写过悲秋的诗“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但他也曾公然反对悲秋。

我觉秋兴逸, 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 水与睛空宜。

鲁酒白玉壶, 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 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 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 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 茫然空尔思。

这是送别友人杜补阙、范侍御的诗。一开头就和离愁别绪唱反调,秋的感兴是“逸”,飘逸,潇洒。李白直率得很,用了反问语气,谁说的?这是不是太傲气了?这是送别,一般说,为了强调感情深厚,就往悲里写。而李白却说,我这里送别的情绪是逸,飘逸。“山将落日去”黄昏了,太阳下山了,一般预期是心情暗淡下来,但是,李白的感觉是“水与晴空宜”。面前的水与晴朗天空上下连成一片。与朋友在天水之间尽情举杯。马停在古树下,衣带解开,享受歌鼓之乐。朋友远去,一如云归大海,又如雁入青天。这和他在宣州饯别叔叔李云的情调异曲同工:“长空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当然远去万里,来日会茫然思念,但是,眼下还是很飘逸的,很潇洒地饮个痛快。他还有一首,《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夾明鏡,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城的景观美好如画,水如明镜、桥如彩虹、色彩很富丽,就是橘柚在寒冷中,还有人间烟火,梧桐老了,不是黄叶凋零,不是梧桐更兼细雨,不是一滴滴都是忧愁之声,而是在秋色中怡然自如。这一切让他怀念他所崇敬的前辈诗人谢眺。在另一首诗中,他对这个善于写景的谢眺发出了仰慕之情“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其实李白这种秋兴并不来自谢眺,而是来自陶渊明的饮酒诗: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觴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讨论组聊复得此生。

秋菊,这就是秋天的第二大审美亮点。

本来秋菊在《楚辞》中夕餐秋菊之落英,就是高贵的内在品性,到了陶渊明这里,变成了超脱世俗的,忘却尘世功利的意象。菊花的颜色,仅仅是“佳色”,并不夸张地形容它鲜艳,只是比较好看而已,这种美是优雅的美。如果是另一种人,就免不了要写得色彩华贵了。例如唐太宗的《秋日》:

菊散金风起,荷疎玉露圆。

将秋数行雁,离夏几林蝉。

云凝愁半岭,霞碎缬髙天。

还似成都望,直见峨眉前。

秋天,菊花、金风、玉露、大雁、林蝉、云霞,都很美好,一味耽于被客观景观的美化,主体的心态被淹没,哪里有一代英主的雄姿英发?而陶渊明只说佳色,带一点露水,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让我忘记忧愁,什么忧愁呢,精神为世俗束缚。“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一个人孤独地饮酒,不要世俗的呼朋唤友,也不像李白那样,明明独饮,还要想象与月亮和影子相伴,还要傻呼呼地对着影子跳舞。陶渊明就一个人很平静地喝了一杯,自己再酙一杯。自由自在就好,没有任何牵挂。日暮了,一些动物都休息了,鸟归来了。没有光阴似箭之感,就是唱唱歌,也是给自己听,“聊复得此生”,这样才是自己的真正生命的复活。

给陶渊明一写,秋天的美,就集中到菊花上去了。

他所表现的,不是全民的团圆节日,而是个人的超越尘世功利的飘逸。

李世民当皇帝是伟大的,开拓了贞观年代的辉煌盛世,但写诗就只会组装华彩字眼,很是小儿科。陶渊明写诗是天才,开拓了一代超凡脱俗的诗风,流芳百世,当个五斗米工资的小官,送往迎来,鞠躬折腰,累得要死,干脆弃官而去。造化对人的才能分配真是太不公平了。

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不朽的名句,品位极高,后世没有争议。但是,好在哪里,历代诗话却说得不很到位,还有一些争论:

“悠然见南山”的“见”,在《文选》《艺文类聚》本中曾作“望”,苏轼在《东坡题跋》对这个“望”字很恼火,严加批判曰:“神气索然矣。”“望南山”和“见南山”,一字之差,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反差?在我看来“见南山”是无意,也就是他在归去来辞中所强调的云一样是“无心”的,它暗示诗人悠然、怡然的自由心态。“望南山”就差一点,因为“望”字隐含着寻觅的动机。陶诗的特点是随意自如,有心寻美,就不潇洒了,不自由了。

还有两个意象,一个是“篱”(东篱)一个是“菊”(采菊)。篱和庐相呼应,简陋的居所和朴素的环境,是统一的,和谐的;但是,朴素的美凝聚于菊花,这个意象,有着超越字面的内涵,那就是清高。没有自我炫耀的意味,而是悠然,淡然,怡然,自然的生命。在陶渊明当年,诗坛上盛行的是,采俪竞繁,富丽的词章配上夸张的感情是主流。但是,陶诗开拓的是淡雅之美。语词越是简朴,心态越是平静,就越是高雅。相反越是华彩,越是激昂,就可能落入俗套。在这里,越是无意无心,越是自由,越是淡泊,品位越高。

其实,菊花本来并不是这样淡雅的,在《四库全书·群芳谱》中,菊花光是名称就有几百种,大都是富丽堂皇:饰之以金玉者:金芍药、银锁口、金孔雀、玉牡丹、金杯玉盘、玉楼春;饰之以美人者:西施白、蜡瓣西施、玛瑙西施、二色杨妃;其色彩之富丽,可争奇斗艳,光是紫色就有众多名堂:紫牡丹、鹤翎紫、玉莲玛瑙盘紫、蔷薇紫、罗伞紫、绣球紫、鸡冠紫、福州紫、紫袍金带、紫霞觞、紫骨朵等等。菊花的美名不下数百种。但是,陶渊明却用一个“佳色”,就使这么缤纷的美名,在文学史上淡出了。

由于陶渊明的伟大成就,淡雅的菊花,象征着精英诗人心灵中独特的、高品位的精神境界。

秋菊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成了国人心目中颂秋的形象大使。

这是一个很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现象。

在日本,菊花也是美的意象,但是,它是天皇家的标记,一般就把它当成国花,与武士的刀并列为日本国民性,是强悍与柔弱统一的象征。而在欧美,菊花是墓地之花,在法国黄色有不忠诚的意味。而在拉丁美洲,菊花是妖花。只有人死了,才能在墓前放菊花。在法语地区,只有葬礼才送菊花。

当然,在陶渊明笔下的菊花形象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积淀过程。中国古典诗歌中,早就有了菊花的形象,屈原以“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表现他内心的高洁。但是,在长达六百多年的时间里,屈原式的菊花并没有得到广泛继承。写菊花的诗很少,有些是赋、铭之类的体栽,有些是四言的,虽都是赞美的,可有不少是说明其药用,属于实用价值:“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一般色彩都相当富丽:“煌煌丹菊,暮秋弥荣。”只有极个别作品说它“在幽愈馨”。突出其处于幽僻而愈保持其馨香,晋朝的袁崧(逝世于401年)的《咏菊》:

灵菊植幽崖,擢颖陵寒飚。

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这个袁崧起码比陶渊明年长二十岁,他强调的是菊花在“秋霜”之中的不变。可能对陶氏有某种影响,也许是所见略同。但是,陶渊明是把他的生命赋予了菊花。而袁崧只是把菊花当作观赏的对象。

经陶渊明一写,菊花的形象就稳定为清高隐逸之美。不仅创造了一种诗的品位,而且创造了一种人格的品位,从此,菊花成为人品和文品的载体。在唐代以后,几乎每一个比较有名气的诗人,都要以菊花为题材展现一下自己的情怀。唐代元稹在诗中说自家的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显然是在攀附陶渊明的品位。写得最为痛快的,是苏东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因为艳丽的荷花顶不住寒霜而残败,菊花却在严酷环境中傲然独立。

这说明秋菊的意象,在代代相传成为审美精神不断增值。

当然,这是精英文士的创造,但是,不是这一类的人,就有不同的精气神儿。唐朝末年的造反头目黄巢写菊花的诗只有两首,但是其气度却不凡。其《题菊花》曰: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就不是消极地等待大自然的恩赐,而是主动地让大自然听令。这种气魄属于陶渊明以外的精神世界,他还有一首《不第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考不取,很恼火,壮志难酬,待到我的菊花开放了,所有的花都会完蛋,整个长安城都是我冲天的气势,我的黄金甲将占领整个城市。这种造反的气势,堪与汉高祖的《大风歌》媲美。后来的历史说明,这个考试不及格的家伙,果然弄得天下大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可惜的是,作为诗,这样改天换地不可一世的诗风,从黄巢开始,也以黄巢结束。毕竟好诗皆以生命写成,没有他这样的人,也就没有他这样的诗。

中国古典诗歌中秋天的美,对秋菊的颂歌,后来还是集中到高雅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品位上。诗人们赏菊,访菊,对菊,问菊,女诗人们甚至簪菊。它与兰花并列,叫做春兰秋菊,二者在品位上并列。虽有空谷幽兰之说,但就诗作而言,却无陶渊明那样的经典佳作。而欧阳修《秋晚凝翠亭》拿菊花和兰、竹相比:

萧疏喜竹劲,寂寞伤兰败。

丛菊如有情,幽芳慰孤介。

强调菊花比之劲竹和兰花更让他感到亲近,其“幽芳”最能抚慰他的孤高耿介之心。

有一种权威的理论,说是内容决定形式,这样的纯属命题是应该加以分析的。其实,在不同的形式中,由于工具和材质的不同,内容会发生巨大的变异。在诗歌里,兰和竹没有菊花的优势。但是,在绘画里,幽兰比之秋菊要更加清高。秋菊的诗学境界,经过唐诗的高峰以后,宋诗已经不可能超越,时代的才华和智慧转移了,秋菊的神品转移到画中去了。在诗歌中秋菊已经定格为“黄花”。文人多为水墨画,色彩更为淡雅。宋代画家李唐感叹淡雅色调,难为民众所认同,平民更喜欢鲜艳的色彩,乃为诗曰:“云里烟村雾里滩,看之容易画之难,早知不中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千年以后,在齐白石等画家笔下的菊花,性质已经转移,与环境抗衡傲寒意味消失,齐白石的菊花几乎一律是鲜艳的红色,喜气溢满画面,文人水墨菊变成了平民的彩菊。文人隐逸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陶渊明采菊东篱的高雅仍然是不朽的审美丰碑。(孙绍振)

陈飞老师教你写作文丨《秋颂》宝鸡市第一中学七年级 乔伟轩

《秋颂》 宝鸡市第一中学七年级 乔伟轩 指导老师:陈飞

秋,是一个明净的季节。它没有春天的生机勃勃,没有夏日的骄阳似火,也没有冬季的寒风凛冽。在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之后,秋有自己独特的美。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为秋留下了不少诗文佳句。因为每一个人的心境不同,所以笔下所描绘出来的秋也自然不一样。像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还有唐代刘禹锡写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们写出了秋的恬静、壮美,以及饱经风雨后的豁达与洒脱。

秋,是一个唯美的季节。秋天的公园,被不同色彩渲染显出浓郁、深沉的韵味。金黄的银杏、鲜红的爬山虎飘落下来,给大地换上了一层美丽的外衣,广袤而丰盈,宁静又悠远。台湾作家罗兰在《秋颂》中写到:“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秋。”我爱秋日那澄蓝的天,那是浸透着阳光的海,让人心旷神怡。

秋,是一个悲寥的季节。秋叶翩翩而飞,落在草坪、水中,更落在心上。秋雨,执着地飘洒;秋菊,幽幽地绽放。有时我走到路上,看着那一片接一片簌簌落下的红枫叶,我就深深的感受到那种属于秋的悲凉、寂寞,它使我联想到了易逝的生命。自古以来,秋天似乎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季节,它融合了许多复杂的情感在其中。令不同的人对它有着不同的看法。像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所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他结合了秋天的寂寥与自己的情感所写出悲秋的诗句。看着秋日那朵朵高洁淡雅的菊花,令我想到了宋代郑思肖的《 画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我们为人处事也要有像菊花一样高尚的品德。

秋,是一个醉人的季节。有时,午后来到渭河水畔,听着潺潺的流水声,沐浴着秋天温暖的阳光,浑身感到十分惬意。让我陶醉其中,特想吟出那种曹操看到沧海心中所抒发的情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那是一种凯旋而归的豪情壮志。黄昏时分,独自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晚霞中的秋景,我想到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停下脚步,抬起头,凝望秋天,静听秋天,感悟秋天,渐渐地觉得自己就是这个秋天!

这就是秋,一个具有独特美的季节!

指导老师:陈飞

文章语言富有诗意,意境悠远。引用古诗词,不仅增加了文采,而且让读者仿佛回到古代的深秋时节,古韵意味浓厚。文章表现出对秋独特的体验与感悟。秋的寂寥、秋的静美都给人带来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