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俄罗斯首都是圣彼得堡还是莫斯科(俄罗斯首都)

俄罗斯首都是圣彼得堡还是莫斯科(俄罗斯首都)

俄罗斯气候学家:气温上升5℃,俄首都或迁至西伯利亚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俄新社23日报道,俄罗斯气候学家科科林预测,若全球气候变暖进一步恶化,相对于19世纪末,在全球年平均气温上升5摄氏度的情况下,该国首都可能将被迫迁至西伯利亚。

科科林认为,根据《巴黎气候协定》,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碳中和目标,但根据最新研究显示,即便如此,到21世纪末全球年平均气温仍然会比前工业化时代(即19世纪末)高出2至2.5摄氏度,全球出现热浪天气的频率将至少是现在的2至3倍。最糟糕的情况下,全球年平均气温可能会上升4.5至5摄氏度,每10年中将有8到9年的天气异常炎热。

科科林预测,在未来的夏天,莫斯科这样的大都市不再适宜人们居住,如果气候真的变得如此糟糕,西伯利亚的城市就可能成为俄罗斯的首都。他强调,尽管可能性不大,但确实存在这样的概率。(柳玉鹏)

8架无人机袭击莫斯科,俄议员:是二战以来针对俄首都最严重袭击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俄罗斯特派记者 肖新新】30日,俄罗斯紧急情况部门和国防部发布通报称,当天清晨,基辅当局使用无人机对莫斯科市多处建筑实施恐怖袭击。乌方在本次袭击行动动用8架无人机,已被全部击毁。其中3架被俄方无线电通信对抗侦察设备击中,并脱离遥控、偏离预设目标;剩余5架由莫斯科市郊部署的“铠甲-S”防空系统击落。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引述俄议员马克西姆·伊万诺夫的话称,此次针对莫斯科的袭击是自二战以来针对俄罗斯首都最为严重的袭击。

同日,乌总统办公室顾问波多利亚克在电视节目中否认乌克兰与无人机袭击莫斯科有直接关系。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则表示,俄军28日对乌克兰一处决策中心发起了有效打击,“今天(30日)无人机袭击莫斯科显然是基辅当局企图对此作出的回应”。

俄自由媒体网30日援引俄军事专家舒雷金的话称,此次发起攻击的无人机飞行距离可能达500公里。报道认为,不排除袭击由乌国防部情报总局策划,该机构可能在俄领土上使用了其特工发动袭击。

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30日发文称,莫斯科市内几座建筑因当天早晨无人机袭击而受到轻微损坏,袭击未造成人员伤亡。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发自莫斯科的报道称,尽管发生了袭击,莫斯科“仍像往常一样热闹”,“人们仍去上班,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地铁也在正常运行;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街上的人们很平静。”

无人机袭击事件引发了俄国内对防御系统的讨论。俄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主席卡尔塔波洛夫表示,俄针对无人机的防御系统仍存在漏洞,当局应加强对此类事件研判并制定应对策略,“此次袭击很大程度上是乌开展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行动,力图在俄后方制造恐慌并宣扬战果”。俄国家杜马信息政策委员会主席钦施泰因认为,乌克兰对俄破坏和恐怖袭击只会增加,应从根本上加强俄本土防御和安全措施。

俄《观点报》援引俄军事和政治冲突研究中心主任克林采维奇的话称,随着战事日趋激烈,乌方的无人机袭击将愈发频繁,俄军工联合体应加大力度增加防空导弹产量、完善防空系统以对抗乌无人机。

佩斯科夫30日称,普京总统正在克里姆林宫开展工作,并已获悉无人机袭击莫斯科的情况。俄卫星网报道称,普京表示,无人机袭击莫斯科是恐怖主义行为。他还称,袭击平民目标证实了基辅使用的方法。此外,普京证实,俄罗斯已摧毁乌克兰军事情报总部。另据俄新社报道,俄罗斯内务部30日宣布通缉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扎卢日内。

克宫袭击,到底谁干的?

俄乌冲突再次出现大事件,俄罗斯指控乌克兰利用无人机袭击克里姆林宫,刺杀普京。俄罗斯5月3日表示,两架无人机袭击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内的住处,但被电子防御系统挡下,袭击发生时,普京不在克里姆林宫。

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5月3日召开记者会,否认了俄罗斯的指控。

泽连斯基回应称,“我们没有攻击普京或莫斯科。我们在自己的领土上战斗,保卫我们的村庄和城市。我们甚至没有足够的武器。”

至于美国的态度,据美国政治新闻网报道,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宣称,对俄方说法存在很大怀疑。报道称,两名美国官员表示,拜登政府的高级官员仍在努力确认,这次可疑的袭击是经基辅下令、由一个亲乌克兰的组织实施,还是俄罗斯的一次“假旗行动”。报道援引其中一位匿名美官员的话称,如果是乌克兰发起的,美国事先并不知情。

而据俄新社4日报道,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称,俄罗斯相关部门获得的情报显示,乌克兰和美国均参与了“无人机企图袭击克宫”一事,这些情报很重要。佩斯科夫说:“不管是基辅,还是华盛顿,都在妄图撇清关系,他们的这种做法很可笑。我们清楚地知道,做出此类行动、发动此类袭击,决定权不在乌克兰,权在美国。基辅不过是按照命令行事。”

袭击克宫的目的:政治远大于军事

从网络传播的无人机袭击视频来看,本次袭击克宫的无人机飞行速度并不快,爆炸的范围来看,无人机明显也没带多少。而克里姆林宫是一个巨大的建筑群,克里姆林宫的“克里姆林”在俄语中意为“内城”。克里姆林宫的围墙长2235米,厚6米,高14米,围墙上有塔楼18座。以两架无人机这么点量去攻击克里姆林宫这么大的地方,而且袭击者大概率不可能掌握普京的具置,即使侥幸突破电子防御系统,无人机能够得手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

既然军事上成功率很低,那么本次袭击克宫主要目的就在政治层面了。

第一,政治意义上,克里姆林宫位于莫斯科心脏地带,是俄罗斯联邦的象征、俄罗斯总统府的所在地,就像美国白宫一样,袭击这里等于当面“打脸”,对俄罗斯民心和军心有很大影响,要知道克里姆林宫上一次面临战火,那还是在二战的时候了。袭击者很明显不在乎能否成功,而在于传递一个信号,既然克里姆林宫都能遇到攻击,俄罗斯境内什么地方都可能遇到攻击。具有类似政治意义的袭击,可能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9·11”事件中袭击五角大楼和世贸中心双子塔了,当然袭击规模不能进行对比。

2023“胜利日”红场阅兵现场布置基本完成

第二,时间上,俄罗斯今年5月9日将进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8周年红场阅兵,又称“胜利日”阅兵。此时克宫遇袭,袭击者显然是想搅乱这个俄罗斯最重要日子之一的安排。事实上,由于担心乌克兰的袭击,至少有六个俄罗斯地区取消了5月9日纪念苏联战胜纳粹德国的胜利日游行,距离乌克兰边境有650公里的萨拉托夫州最新宣布取消纪念活动。2日,该州州长宣布,由于“安全问题”,游行将不会举办。

往年的“胜利日”红场阅兵

而去年的“胜利日”阅兵突然取消空军阅兵环节,俄方当时的解释是因为天气不佳,但是西方的媒体猜测,俄方是担心有乌军小队携带便携式防空导弹潜入莫斯科,趁空军阅兵飞机低空飞行时发动攻击,才突然取消的。克宫遇袭后,莫斯科宣布5月9日胜利日阅兵典礼将照常举行,不过莫斯科范围内禁飞无人机。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也宣布,即日起至5月15日期间,禁止无人机在城市上空飞行。

第三,从战场局势来看,这段时间俄乌虽然在巴赫穆特附近打成“绞肉机”式的僵局,但总体来说,这几个月还是俄军攻,乌军守。西方媒体一直报道的乌军春季,至今没有大规模开展。这次袭击克宫,也可以起到鼓舞乌军士气,为造势的作用。

袭击者最可能是谁?

乌军无人机袭击俄罗斯内陆目标,并非没有先例。去年12月5日,乌军使用苏联时代的喷气式无人机图-141袭击了距离俄乌边境约300公里远的两处俄罗斯空军基地。今年4月底,乌军使用无人机袭击了克里米亚半岛的一座油库,致其起火。

但是从距离来看,莫斯科距离俄乌边境约有600公里。图-141航程只是勉强能达到莫斯科,这么长的航程,被俄军拦截的概率非常高。因此本次袭击最可能的方式是,袭击者在莫斯科附近释放无人机发起攻击。由于携带大量不易,无人机大概率也是商用无人机改装而来,所以才没有多大威力。

喷气式无人机图-141

至于袭击者的身份恐怕永远无法得知。可能猜想之一是乌方的特工人员。俄乌冲突开始前,两国语言相通,民众关系密切,互相渗透非常容易。此前在莫斯科发生的俄罗斯著名学者杜金的女儿杜金娜身亡的汽车爆炸事件,俄方就指责是乌克兰特工干的,不过乌克兰情报机构并未承认。

由于美西方不希望乌方公开袭击俄罗斯本土,甚至对援乌武器进行了某些限制,因此考虑到确保西方军援,这次克宫袭击即便是乌克兰方面干的,乌方也不会承认的。

另一种可能则是,俄国内的反对分子干的,或者是乌方特工和俄国内的反对分子合作干的。因为首都莫斯科无疑是俄方安保最严的城市,克里姆林宫的防御更是重中之重。没有俄国内的反对分子的暗中帮忙,无人机很可能都飞不到克宫上空就被击落了。

最后一种可能就是,俄罗斯所指控的美西方势力干的,或者西方势力与此前提到的两股势力合谋干的,这种可能性也无法完全排除。但是从利害关系来看,美西方势力即使涉案,最可能也是提供侧面情报,而不是让西方特工下场亲自参与,毕竟风险太大了。

“红线”被跨过 俄乌冲突会升级吗?

俄乌冲突开始之后,双方事实上保持了某些默契,或者说不成文“交战规则”。比如虽然俄军多次空袭基辅,但并未对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发起“斩首”行动。

克宫遇袭无疑是把这个不攻击对方最高领导人“红线”给破了。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俄方将本次袭击视为一起有计划的恐怖袭击事件,俄方保留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针对袭击作出回应的权利。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表示,只能从肉体上消灭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及其集团。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也呼吁对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位于基辅的官邸进行导弹打击。

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

“无人机袭击克里姆林宫事件”会否成为局势进一步升级的导火索,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副发言人哈克强烈呼吁所有相关方避免做出任何可能使冲突进一步升级的言行。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5月4日也表示,中方关于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各方应避免采取任何可能使局势进一步升级的行动。

此前,中方已发布消息称,中方将派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赴乌克兰等国访问。

不管怎么说,都希望俄乌冲突不要因此升级,和平早日到来。

作者丨陈人欢,深圳卫视直新闻高级主编

排版丨盘思仪,深圳卫视直新闻编辑

俄罗斯:莫斯科为什么会二度成为首都?圣彼得堡为何最终落选?

近年来,俄罗斯常掀起是否迁都的讨论,迁都的城市也是千奇百怪。随着世界经济重心逐渐东移,欧洲市场低迷,而且考虑到进一步开发俄罗斯东部地广人稀的国土,有人甚至还提议将首都迁至西伯利亚地区以此强化与东方的联系。

更有甚者提议迁都克里米亚半岛,以此提高克里米亚半岛的政治地位。这些提议听起来都有些荒唐。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迁都可是影响国家政治、经济的大事,怎么可以如此随意搬迁呢。

不过回顾俄罗斯的历史,莫斯科并非一直都是俄罗斯的首都,而且莫斯科是二度担任首都。那么,莫斯科之前的首都是谁呢?俄罗斯为什么定都莫斯科后又迁都,又为什么重回莫斯科呢?

一、莫斯科之起源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以游牧为生的东斯拉夫人,常年生活在东欧平原一带。公元7、8世纪,逐渐发展出两个以基辅和诺夫哥罗德为中心的城镇群落。

▲绿色是东斯拉夫人的聚居地范围,诺夫哥罗德靠近北部的波罗的海,基辅则靠近南部的黑海(700-850)

东斯拉夫人聘请瓦良格人(被芬兰人称为罗斯人,维京人的一支,以海盗或贸易为生)成立武士队保护沿途的商贸往来。瓦良格人趁着各部落之间纷争不断,以武力征服诺夫哥罗德,他们的首领留里克成为诺夫哥罗德大公,开启留里克王朝。俄罗斯这片土地上开始有了国家概念。

当留里克的弟弟奥列格继任其位时,奥列格认为诺夫哥罗德地处偏僻,不利长远发展。基辅则位置偏南,气候更加温暖宜居。而且基辅的西边地势陡峭,东边则遍布平原,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最关键的是,基辅位于三条重要商道的交叉口,将波罗的海与黑海、阿拉伯世界与东、西欧连接起来,经济优势明显。奥列格因此率兵南下征服基辅,于公元862年迁都至此,史称基辅罗斯,这正是俄罗斯的前身。

▲图为基辅罗斯的领土范围,领土已经扩张至波罗的海与黑海沿岸

奥列格以“索贡巡行”的方式带领军队到各地索要朝贡,类似于海盗向船长上供,但也松散。使得各地贵族大地主的势力渐长,12世纪时逐渐为十八个独立的公国,基辅的都城地位名存实亡。

而且由于第四次“”东征时打通了一条经由西亚连通东西方的商贸道路,商道的改变使得基辅的地理位置失去优势,经济也跟着下滑。

13世纪时蒙古大军横扫罗斯全境后建立金帐汗国。罗斯境内的公国成为其附属国,虽有自治权但需按时缴纳税贡。由于蒙古语的发音问题,他们在遇到以“r”开头的词时,习惯于在前缀加上相应的元音,让发音更加和谐流畅。罗斯正是这样一个词,因此蒙古人将罗斯成为俄罗斯,这一叫法便一直使用至今。

▲蒙古军西征路线图,橙色部分为金帐汗国。莫斯科位于罗斯北部,犹如边陲小镇般的存在

在这样的环境下,莫斯科能够逐渐壮大成为罗斯的中心,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莫斯科依凭着地理位置偏远且地形复杂,周边布满森林沼泽,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蒙古人征伐的脚步,使其有足够安全的环境可以发展,吸引了大批躲避战乱的罗斯人到此安居。

同时,历任统治者致力于扩张领土,莫斯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逐渐成为独立自治的大公国,政治地位直线上升。莫斯科一直与金帐汗国保持着良好关系,伊凡一世在位时获得弗拉基米尔大公的头衔(相当于罗斯各位王公的老大),开始替蒙古人向各公国征税,从中获取暴利。加之河运便利,手工艺日益发达,莫斯科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但莫斯科的真正壮大还离不开教会的支持。在基辅罗斯尚未时,东正教从拜占庭帝国引入罗斯成为国教。从此在罗斯落地生根,并逐渐与政治相融,使罗斯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

然而由于蒙古人的侵略,基辅受到了极大破坏,不再适合作为宗教中心,大主教甚至弃城而走。也是在此时,越来越多人北迁,使得东北罗斯逐渐壮大,东正教有意将教会迁往东北。为了取得宗教上的地位优势,伊凡一世不惜花费重金在莫斯科修建大主教公署。

此时的莫斯科正如冉冉新星即将崛起,东正教因此决定迁往莫斯科。教会的迁移加快了基辅的衰落,莫斯科的影响力则进一步扩大并逐渐成为罗斯的政治、经济、宗教中心。

▲乌格拉河对峙——俄罗斯摆脱蒙古统治的最后一次战役

日趋强大的莫斯科不甘屈居人下,金帐汗国也在百年间实力大减。1480年一场被称为“乌格拉河对峙”的战役使得罗斯摆脱蒙古军的统治,开始独立之路。1497年伊凡三世颁布法典,在地方任命行政长官,结束各公国割据的时代,莫斯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国之都。这一做法与秦统一六国后“废分封,立郡县”不谋而合。

二、迁都圣彼得堡

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扩张领土简直成了历代沙皇的毕生事业。直到中世纪海洋国家称霸世界,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殖民帝国获得的巨大成功让俄国也想前来分一杯羹,在瓜分世界的狂潮中聚敛财富,但这些列强的崛起都离不开自身强大的海上实力。

▲1500-1800年间俄罗斯版图变化,在彼得大帝取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前,俄国西部的边境线为紫色部分,尚未到达沿海地区,俄国实际上为内陆国家

然而俄国海岸线虽长,却面临着气候严寒恶劣的北冰洋,根本不适宜发展海上航道。唯有西边的波罗的海可与外界相通,但此时波罗的海周边为其他国家所控制。唯有改变深居内陆的属性,开通属于自己的海上航道,让俄罗斯这辆沉重的马车变成巨轮,发展海上势力,才能驶向世界。

认识到这一点的彼得大帝在1700年发动大北方战争,打败军事强国瑞典,赢得波罗的海控制权。从此,俄国终于在波罗的海拥有了出海口。彼得大帝亲自绘制要塞图,在涅瓦河三角洲(即出海口)修建彼得保罗要塞。1703年圣彼得堡从此开始出现在俄国版图上。圣彼得堡的诞生标志着俄国从内陆国家转型为海洋国家的第一步。

▲圣彼得堡要塞,如今已成为观光旅游圣地

但拥有出海口不能立即改变俄国落后的现状,彼时的俄国政治上官僚集团贪腐成风,经济上发展水平低下,教育上国民80%都是文盲。就像是个没文化的土地主,空有大片领土,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远不及它的欧洲邻居们。

面对各方面严重落后于西欧世界的俄国,彼得大帝决心来一场全方位的改革,推动俄罗斯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彼得大帝——俄罗斯最杰出的皇帝

彼得一方面进行宗教改革削弱教会实力,另一方面又打破贵族世袭制度。大刀阔斧地改革下,触及的是教会以及贵族地主们的利益,顽固势力的阻碍让改革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在此期间,不仅有“射击军”叛乱,还有旧贵族势力结成的“太子帮”在皇后支持下破坏改革。彼得为了让改革继续下去,以铁腕手段大义灭亲铲除“太子帮”。

改革一旦开始就不能停下,而莫斯科势力盘根错节,使改革阻碍重重,经过“太子帮”等事件后彼得大帝计划迁都。也许彼得大帝不喜欢莫斯科也是其迁都原因,就连诗人普希金也说“彼得不喜欢莫斯科”。

▲图中红点为圣彼得堡,是俄罗斯同西欧交流的出口

而迁都至圣彼得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圣彼得堡是俄国与欧洲交流最便捷的通道,也是发展海上力量最好的城市。“圣彼得堡是俄国通向欧洲、通向现代化的窗口”,这是彼得大帝在面对反对声音时给出的理由。圣彼得堡因此成为迁都首选。

▲大北方战争战线图,条纹部分为俄国夺取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 ,圣彼得堡正位于出海口,周边地区成为屏障保护其免受侵袭

经过10年规划,彼得大帝于1712年定都圣彼得堡。远离了莫斯科,改革的步伐迅速迈进。彼得大帝兴建通商口岸,开凿运河,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而且注重培养海上力量,创建波罗的海舰队,使俄国拥有了第一支海军。俄国渐渐向海洋国家靠拢。他还推行重商政策,鼓励商人创办公司,提升商人的地位,同时兴办近代工业,为俄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重回莫斯科

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常年征战,加之贵族大地主剥削严重以及腐朽的农奴制让广大农民工人苦不堪言。社会各阶层隐隐有起义革命的星火燃起。直到1914年,尼古拉二世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支持战争,庞大的军费开支使得农民工人遭到更严重的剥削,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列宁领导下的十月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在列宁领导下临时政府被推翻,苏维埃建立。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经过两次革命的苏联急需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休养生息,因此列宁立即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苏联派代表与德国谈判议和,然而德国人提出的停战分界线过于苛刻,将会令苏联失去大片土地,这使得谈判僵持不下。

▲一战后各国失去的领土范围,橙色部分是俄罗斯失去的领土,也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俄罗斯从此失去对波罗的海的控制,圣彼得堡因此直接位于边境线上

此时德国人再次发动攻势,炮火已经蔓延到波罗的海周边地区。苏联迫于无奈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乌克兰、立陶宛、波兰、拉脱维亚等地从苏联独立。圣彼得堡突然变为苏联的边境,失去屏障的圣彼得堡完全暴露在德国人的视野中,变得岌岌可危。如此环境下,新生的苏维埃不得不选择迁都。

而且,圣彼得堡作为王都两百多年,沙皇的根基仍在,残留的资产阶级与沙皇势力开始向苏维埃渗透。如果不迁都,将不利于苏维埃的稳固,也不利于改革的开展。如同当年彼得大帝为了摆脱顽固旧势力的影响迁都圣彼得堡一样,迁都势在必行。

莫斯科作为曾经的首都,重新进入人们视野。在十月革命爆发前,俄国半数以上的工业分布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大城市。此时的莫斯科已经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正有利于发展和巩固以工人阶级为主要力量的苏维埃。

而且莫斯科的位置相比于圣彼得堡更加中心,辐射能力更强,对整个国家工业建设的发展能起到更好的带动作用,也更容易让革命力量传播全国。有着曾为首都的历史、良好的基础设施、庞大的工人群体、深处腹地的屏障保护,诸多优势加持下,莫斯科成为新首都的不二之选。

▲如今的莫斯科已经成为一座国际大都市

苏联作为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首都犹如它向世界展示的名片,标志着未来主义社会的理想雏形。莫斯科也因此成为当时苏联人民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心中的圣地。

不断涌入的人口,让这座城市宛如新生朝气蓬勃,在较短时间内成为欧洲仅次于伦敦的超级大城市。苏联虽然解体,但莫斯科仍然是首都。如今莫斯科居住着俄罗斯五分之一人口,交通拥堵成为顽疾,不过也不妨碍其“森林中的首都”之美誉。

纵观俄罗斯的迁都史不难发现,俄罗斯的每次迁都都有着极其强烈的政治目的,几次迁都也都达到了理想效果。当俄罗斯再次迁都,也意味着其发展战略将发生变化。短期来看,俄罗斯还没有再次迁都的打算。

作者:木姜子

编辑:Thomas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