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形容他人爱国的句子(句子别人爱国的句子)

形容他人爱国的句子(句子别人爱国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爱国 报国 强国 这些话激励着我们挺身而出、慷慨前行

来源:人民网-中国新闻网 原创稿

14句爱国,爱人民的经典格言

1、寸寸山河寸寸金

2、位卑未敢忘国忧

3、你为玉碎,不为瓦全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捐躯赴国难,誓死勿如归

6、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干大事而栖身,见小利而忘命

1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3、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1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

真心爱国的14位台湾省艺人,多次公开发声力挺祖国,你认识几位?

上一期我们盘点了真心爱国的18位台湾省艺人,今天,我们继续盘点一下另外14位多次公开发声力挺祖国的台湾省艺人。他们都是谁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内容,看看你认识几位。动动您发财的小手指点赞关注,好运常伴您!

第一位黄智贤,1965年出生于台湾省台北,作为一名台湾省女主持人、作家和资深政治评论家,她从小就知道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从小到大,她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感从未变过,一直坚称自己是中国的台湾省人。

两年之内她踏足过大陆三十几座城市,一落地她就会有很强烈的同胞感,也会为中国的日益富强而感动不已。

在路边用支付宝买农民工的水果和第一次乘坐大陆的高铁跨过长江时,她会不由自主地流下激动的眼泪。

曾经她有机会获得美国的高薪工作和绿卡,但她放弃了,因为在她心里,自己始终是中国人,在美国自己根本不会快乐。

她曾公开表示,无论中国贫穷或富有,她都是中国人。

她的爱国立场一直都非常坚定,她一直都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主张两岸统一,反对“”常常在节目中旗帜鲜明地宣传这样的立场和主张。

今年6月份,在厦门时,她曾公开表示我们这一代要将台湾省带回家,支撑她说出这番话的底气就来源于她坚信,未来所有的台湾省人都会觉得自己是中国人。

第二位刘乐妍,1993年出生于台湾省台北,作为一名中国台湾省女歌手、演员和主持人,她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长大。

爷爷的祖籍是湖北,奶奶的祖籍是江苏,外公的祖籍是安徽,外婆的祖籍是浙江,第一次来到大陆听到大陆口音的那一刻,她喜极而泣,她一直坚称自己是台湾省人,也是中国人。

为表明自己的立场,2016年,她还专门以《我是台湾省人,当然也是中国人》为题写了一篇爱国文章,随后,她就来到大陆发展,并在大陆长期定居。

她经常在社交平台上评论关于两岸政治的敏感话题,她曾公开发声力挺辽宁舰,称“就算辽宁号开来台湾省海峡又怎样?它喜欢逛逛看风景就让它看哪。

”2017年7月30日,建军90周年庆时,她也公开发文祝贺,并称“解放军是全国人民的骄傲”。

即便在拍戏期间,她也会偷偷观看阅兵直播,她为做一个中国人而骄傲,并表示自己以前在台湾省读的课本都是“假的课本”。

九一八时,她也会公开发文表达自己的爱国心,她强调“爱国其实就在举手投足之间,人人做得到”,因为这些公开的爱国言论,刘乐妍没少被台媒攻击,但她至始至终都不为所动。

她依旧在社交平台上不断引导台湾省人民爱国,毫不客气地手撕那些不爱国的台湾省网友,被誉为“女黄安”。

刘乐妍的爱国行为还得到了《人民日报》等官媒的高度评价,称赞她有勇气有正气!

第三位陈彼得,1943年出生于四川成都,3岁时跟随父母移居台湾省。

作为一名华语流行乐男歌手、作词人和作曲人,他始终不曾忘记自己的根在大陆,爱国情怀一直都非常浓烈。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因为创国歌曲《吾爱吾国》惨遭。

尽管如此,他依旧创作了一首《归雁》,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即将回归故土的激动心情。

随后他就毅然决然地回到大陆,定居在北京。

2018年,在央视的《经典咏流传》节目上,他动情地演唱了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并表达了对祖国在过去的70年里日益强大的欣慰之情。

2019年,76岁的陈彼得回到故乡成都,为某中学的全体师生带去了一场关于家国情怀的专题报告会,会上,陈彼得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额自己浓厚的爱国之情,并激励故乡的师生们,“努力提升自己,做国家的英雄”。

报告会结束后,他还和在场的全体师生以及台下观众一起倾情合唱了爱国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第四位费玉清,1955年出生于台湾省台北,祖籍安徽安庆,享有“歌坛小哥”之称的他,是一位非常爱国的歌唱家。

刚出道时,他就演唱过很多像《长江水》之类的爱国经典歌曲,汶川地震时,他更是率先在上海慈善基金会捐赠了50万元的善款,这也是汶川受灾后得到的第一笔港台艺人的捐款,随后他还参加了台湾省的慈善演唱会,为灾区筹集了几百万元的善款。

后来,他还演唱过很多像《苏州河畔》之类的江南民歌。

“用不入赘证明爱国,用终身不娶证明爱你”是费玉清的真实写照。

1981年,他和日本女孩安井千惠订婚了,但随即千惠的父亲就要求他退出娱乐圈,入赘到他们家,就连孩子以后也要跟随母姓。

在爱人和家国尊严之间,他最终选择了家国,但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爱过任何一位女子,至今依旧孑然一身,未曾婚娶。

第五位吴宗宪,1962年出生于台湾省台南,作为一名中国台湾省综艺节目的男主持人和流行乐歌手,他从不掩饰自己的爱国情怀,多年来,在电视节目里,他始终坚称自己是台湾省人更是中国人。

2018年,在《蒙面唱将猜猜猜》的节目上,他曾专门以“尖叫鸡”的造型出场,并表示这个“鸡”让他想到中国的地图,他强调中国的领土“一点都不能少”,暗指台湾省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六位李立群,195年出生于台湾省新竹,祖籍河南孟州,作为一位著名的老戏骨,他的国语非常标准,爱国之情也非常浓厚,出身军人世家的他从小就深受大陆文化的熏陶,会说北京话等好几种方言。

他经常公开宣传爱国精神,也经常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先后资助过很多大山的贫困留守儿童。

第七位恬妞,1958年出生于台湾省,祖籍江苏苏州。

她在大陆拍戏时经常在剧组称台湾省为台湾省省,并强调“台湾省就是中国的一个省,想不明白(别人)一天到晚的国呀国呀的”。

第八位林瑞阳,1060年出生于台湾省宜兰,早年曾出演过不少影视剧,被誉为台湾省的第一红小生,淡出演艺圈后就来到大陆从事文化交流业务。

祖国70周年庆时,他和妻子张庭专门拍摄了一段为祖国庆生的视频,视频里,二人高举五星红旗,并大喊“祖国生日快乐”、“我爱你中国”。

因为这一爱国行为,林瑞阳还受到了台媒的攻击,并被撤销了观光大使的职务。

第九位阿雅,1978年出生于台湾省台北,祖籍江苏。

作为一名台湾省电视节目主持人和歌手、演员,她对大陆有着深厚的情怀。

早在2007年的时候,她就曾专门去到打工子弟学校支教,她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自己的根在大陆,虽然自己无法代表别人,但她知道自己和祖先的血脉相连是源远流长无法切割的,这是谁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第十位王大陆,1991年出生于台湾省,作为一名影视男演员,他的名字本身就诉说着对大陆的深厚情怀,他曾在韩国某颁奖典礼上公开强调自己是中国人。

2018年11月,因为DG设计师辱华,他直接拒绝出席原本定好的DG大秀活动。

第十一位霍建华,1979年出生于台湾省台北,祖籍山东烟台,作为一名很早就来到大陆发展的台湾省艺人,他对大陆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

汶川地震时,他曾亲赴灾区当志愿者,并给受灾的孩子们送了很多学习用品。

南海问题紧张时,他是第一个站出来发声的台湾省艺人,当时他还特别强调“一点都不能少”。

第十二位杨丽菁,1968年出生于台湾省嘉义,作为一名女演员、舞蹈家和瑜伽老师,她在国庆节时专门发文为祖国庆生,但没过几天,她就被某些人警告针对,在她去医院陪伴父亲时遭到一名妇女的恶意冲撞打骂。

尽管如此,她依旧公开表明自己爱国的坚定信念。

第十三位王祖贤,1967年出生于台湾省台北,虽然移民加拿大多年但她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中华儿女,她曾公开支持新疆棉花。

今年东京奥运会结束以后,她也专门在社交平台上公开庆祝中国奥运会拿到金牌第一,并配了一张显示中国位列金牌榜第一的截图。

第十四位赖冠霖,2001年出生于台湾省台北,作为一位零零后男演员和歌手,他的爱国情怀也非常浓厚,他曾专门录制过一段宣传视频,在自我介绍过后表示“我在中国台湾省等你”,他的这番话得到了不少网友的盛赞。

不知道大家对这十四位真心爱国的台湾省艺人有什么看法呢?你认识其中的几位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评论。

好了,本期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就请点赞关注吧,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为国担当,为国分忧一起来听听这些企业家的爱国故事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马洪萌

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优秀企业家必须对国家、对民族怀有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

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张謇:实业救国、教育救国

张謇

中国第一个拥有城市规划的近代城市,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盲哑学校,第一个纺织学校、水利学校、水产学校、航海学校、戏剧学校,第一个公共博物馆,第一个气象站,第一个测候所。这些第一,都跟张謇有关。

张謇(1853-1926),江苏通州(今南通)人,晚清状元,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他终生抱定“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信念,是我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者。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让刚刚高中状元的张謇无比的愤慨和忧虑。他在日记中写道:“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在落后挨打的现实面前,张謇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开始“实业救国”的实践。

“天地之大德曰生”,“大生”二字,寄托了张謇的理想——天地间最大的政治是国计民生。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利2.6万两白银。此后,张謇以大生纱厂为核心,创办了油厂、面粉公司、肥皂厂、纸厂、电话公司等20多家企业,构建了一个轻重工业并举,工农业兼顾,功能互补的地方工业体系,一度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民族企业集团。

在努力发展实业的同时,张謇逐步形成“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体系,并将自己在大生纱厂中的全部工资与部分红利捐作教育、慈善及地方公益经费。1903年4月,张謇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所独立设置的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到1924年,他在南通地区共创办小学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初步形成了以基础教育和农、工、商、科技为中心,包括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

卢作孚:“中国船王”的“救国公司”

卢作孚

一张写满字的床单,记录了一位实业家的拳拳救国心。1938年,武汉失守后,为了鼓舞员工紧急调运9万吨战略器材,卢作孚撕下床单,写下“作息均有人群至乐,梦寐勿忘国家大难”挂于船舱。在卢作孚和船员的努力下,这些战略物资及时入川,完成了“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大撤离。

卢作孚(1893—1952),重庆市合川人,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毕生致力于探索救国强国之路,在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都曾作出巨大贡献。

第二次战争以后,“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外国公司开始逐步垄断长江航运,令国人深感屈辱。1925年,卢作孚集资创办民生公司,以期“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为了打破外国公司的垄断,卢作孚采用“化零为整”的方式,先后合并和收买了大批中外轮船。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逐出了长江上游。新中国成立前,民生公司已拥有员工9000余人,江海船舶148艘,成为当时中国最大、最有影响的一家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

抗战爆发后,卢作孚立即向全公司发出号召:“民生公司应当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在他的指挥下,民生公司全体员工英勇投入到紧张、艰险的抗战运输中去。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宜昌积压了大批难民和从沦陷区运来的几乎包括了全中国的航空、兵器及轻重工业的机器设备,急待撤往大后方。当时还有40天就是枯水期,而可供运输的仅民生公司20余艘轮船和几艘其他公司的轮船,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完成运送。面对日本飞机的不断轰炸和节节逼近的日军,卢作孚下令采用“三段航行法”,即除了最重要的军用物资及不宜装卸的大型机器设备直运重庆外,其他物资一律分段运输,使航程缩短了一半或大半。各轮船多装快运、分秒必争,硬是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

陈嘉庚: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

1940年,爱国华侨陈嘉庚回国慰劳考察。在延安请他吃晚饭,桌上只有几碟素菜和一味鸡汤。鸡还是邻居老大娘得知毛主席有远客,特地送来的。对比当时政府拨出的8万元接待费,陈嘉庚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陈嘉庚(1874—1961),生于厦门,17岁到新加坡随父经商,因其勤奋刻苦、经营有方,仅用20余年的时间,就成为南洋各埠声名显赫的大实业家。他一生爱国爱乡、倾资兴学、服务社会,抗战时期,他动员南洋华侨踊跃捐款,为祖国的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侨界领袖、民族光辉。

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惨案后,陈嘉庚领导华侨社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0月,他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任主席。次年10月,他联络南洋各地华侨代表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又一次被推举为主席。陈嘉庚带头捐款购债献物,精心筹划组织,使南侨总会在短短三年多内便为祖国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款项。此外,他组织各地筹赈会为前方将士捐献寒衣、药品、卡车等物资,并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直接为前线供应药品。

1939年,陈嘉庚应国内之请代为招募3200余位华侨机工(汽车司机及修理工)回国服务,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嘉庚重返新加坡。为其题词“华侨领袖,民族光辉”。

荣毅仁:为中国打开一扇窗

荣毅仁

1949年5月28日清晨6点,上海申新纺织公司总经理荣毅仁乘车出了家门。汽车驶到南京路路口,他看到细雨连绵的街道旁,解放军战士头戴军帽和衣而卧,一个挨着一个躺在马路上。“再也回不来了。”荣毅仁心中顿时产生这样一个信念。正是从那一刻起他下定决心站在新的一边。回家的路上,他决定让家人留在上海,并叮嘱公司“明天就开工”。

荣毅仁,1916年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著名的工商业家族,是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1954年5月,他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提出对申新纺织公司等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在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起了带头作用,为新中国的工业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红色资本家”。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亟待发展而。引进和利用外资来发展经济,成为当时中国的重要任务。1979年1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并宴请了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周叔弢、古耕虞五位老同志,听取他们对经济建设的建议。接受重托的荣毅仁几经考虑,准备借鉴西方经验,办一家信托公司发展经济,并手写了一份报告上报。

1979年10月,经中央批准,荣毅仁牵头组建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信集团前身),担任首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在中信集团工作的14年中,荣毅仁借鉴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广泛开展中外经济技术合作,引进资金和技术,在国内兴办实业,并在海外择机投资,发行债券,诸多业务领域成为国内首创。1984年10月,同志指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可以作为中国在实行对外开放中的一个窗口”,并亲笔为中信题辞,“勇于创新,多作贡献”。

作为探路者,荣毅仁不负重托。在20世纪80年代,中信公司短短几年就由最初只有十几人的企业,发展成为近3万人、总资产达500多亿元的企业集团,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不到十年就成为世界知名公司,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的一个窗口,真正成为中国最早树立的一个上佳的对外开放形象。

王光英:听您话,跟党走

王光英

1955年,时任天津市工商联秘书长的王光英深夜找到一家锦旗商店,请他们赶绣一面锦旗送给毛主席,上面写“听您话,跟党走”,后来这六个字发展为三句话“听毛主席话,跟走,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工商联向党、向社会主义的光荣誓言,也成为王光英一生的写照。

王光英,1919年8月出生于北京,是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优秀代表。他始终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对国家和人民无比忠诚、公而忘私。

王光英从青年时代就树立了“实业救国”信念,1943年他与友人在天津共同创办了近代化学厂,成为靠技术资本创业的工商业者。后来,他认识到,要追求实现国家现代化,真正的出路和希望在解放区、在中国。他听从北平党组织负责人的建议,在经营工厂的过程中为革命事业提供帮助,作出了特殊贡献。抗美援朝期间,王光英同志具体策划、组织了天津工商界抗美援朝反美爱国大游行,认购救国公债,捐献战争用品,得到同志的高度赞扬。

改革开放之初,王光英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充分依托自身的商业经验和经营特长,投入改革开放大潮。1983年,他受命南下创建光大实业公司,以贸易起家、实业开路,引进海外资金、技术和设备,用中外合资方式完成了多个国家重大建设项目。1983至1989年间,光大累计为内地的轻纺、化工、机电、电子、交通运输等工业部门的上千家大中型企业引进了总值约11亿美元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用中外合资方式完成了广东磨刀门工程、围海造田工程、江门桥工程等大型建设项目,发展内外联系和横向联系,与世界各国、各地区2500多家工商和金融企业建立了业务关系。王光英执掌的光大和荣毅仁主持的中信,并称中国改革开放的两座“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