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

米字旁的字大多与什么有关(米字旁的字)

米字旁的字大多与什么有关(米字旁的字)

米-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mǐ

注音: ㄇㄧˇ

汉字结构: 单一结构

造字法:米

简体部首: 米

米的部首笔画: 6

总笔画: 6

笔 顺: 捺撇横竖撇捺

五笔86:OYTY

五笔98:OYTY

UniCode:U+7C73

四角号码:90904

仓颉:FD

GBK编码:C3D7

规范汉字编号: 0533

谷类或其他植物的子实去了皮的名称:小米。大米。稻米。米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价昂贵,生活困难)。

国际长度单位(旧称“公尺”“米突”),一米等于三市尺。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舍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舍人,亦称米史、粟史,为西周之始即设置的官位,长官为舍令,官称舍人,俗称米史令、粟史令,下属有丞二人,史二人,徒六人,役若干人。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国库的九谷六米之出入,归地官府司管辖,为周王朝时期的重臣之一。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舍人掌米粟之出入。米粟,九谷六米。九谷六米者,九谷之中,黍、稷、稻、粱、苽、大豆六者皆有米,麻与小豆、小麦三者无米,故云九谷六米。”

在舍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米氏、粟氏,世代相传至今,如开国大将粟裕就是。

源流二,源于姚姓,出自远古舜帝,属于以先祖学名为氏。舜帝,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因为他的眼睛有两个瞳仁,因此又称重华,因为舜帝出身于有虞氏部落,是黄帝支系的一个大族,以后逐渐南迁至山东地区,分衍出许多支族。庠,亦入学有成之人。春秋时期的鲁国谓之为“米廪”。源出“虞帝(舜帝)上孝,令藏粢盛之委焉。”在典籍《周语》中解释:“廪于藉东南,锺而藏之。廪,御廪。一名神仓,东南生长之处。锺,聚也。为廪以藏所藉田,以奉粢盛。”粢盛,就是祭器内的谷物。后世,将人才比作代代宗承的“粢盛”,表示出中华祖先将人才的培养重视逾于己之生命,因此将人才培养比如米廪,入学之童满一年后,即由其师为学童起一学名,列入宗谱之记。

在后世历朝历代,特别是大隋王朝正式创建科举制度以前,许多具有庠生资格的人,多有以起身份为姓氏者,称米氏,其源纷繁,不可一论。

源流三,源于外夷,出自隋唐时期西域米国,属于以国名汉化改姓为氏。南宋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米,西域米国人,入中国者,因以为姓。”王应麟则在《姓氏急就篇》中说:“米氏,胡姓。唐米逢、米遂、米暨、米实、米海万;五代米君立志诚;宋米信、米璞、米贇、米芾、子友仁。芾以米氏为楚冒。又复姓,党项有米禽氏。”邵思在《姓解三卷》中也说:“米,胡人姓也,今南方有米国。”该支米氏原居昭武城(今甘肃高台),为“昭武九姓”之一;在汉朝时期归属于匈奴,迁至中亚阿姆河、锡尔河两河流域(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萨马尔罕省)之后,建立了米国。该国原信奉祆教(即拜火教、摩尼教),进入中国者汉化,后裔融入汉族。

米国人在唐朝时期进入中原定居,子孙遂按汉俗以国名汉化取谐音汉字“米”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回族米氏,主要出自古西域康居国的米氏。唐朝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被刘禹锡誉为“唱得凉州意外声,能变新声作旧声”的著名乐师米嘉荣,便是西域米国人。

⑵回族中原阿拉伯名为“米纳勒”的族人,后取谐音汉字“米”为氏。

⑶元朝时期的边帅、山西大同人米开庵,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归附于明太祖朱元璋,次年,他被调任福建邵武卫长官,直至年老辞官后,定居在邵武,为今福建米氏回族先祖。

源流五,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八旗通志》、《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米佳氏,满语为Mi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襄平(今辽宁辽阳),后多冠汉姓为米氏。

⑵满族密扎氏,源出卦勒察女真,满语为Mija Hala,世居卦尔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后多冠汉姓为米氏。

⑶满族索察氏,满语为Soca Hala,汉义“还愿时撒的米”,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米氏。

源流六,源自芈姓,出自先秦楚国的后裔,属于以音讹为氏。据史籍《史记·十·楚世家》的记载:“陆终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芈氏,楚姓也,陆终之子季连之后也。”按上所说,楚国之祖季连系陆终第六子,陆终系吴回之子,吴回系老童(卷章)第二子,老童系称之子,称系颛顼(高阳)第三子,颛顼系昌意之子,昌意系黄帝第二子。但在史籍《国语·郑语》中则记载:“祝融之后有八姓。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也。”阐述了芈姓季连部从蛮俗,建立了荆国。在历史上,有先秦楚国王族后裔,在楚国灭亡之后,以先祖姓氏“芈”的同音字“米”为姓氏者,以避秦军杀戮,由此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自称米氏正宗。文献资料显示,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姓氏有别,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芈’姓起源于楚国。从战国时期的常见演变到现在得罕见,期间有改成‘米’、‘弭’等,米芾,是宋朝著名的书画家,他自称“是先秦楚国的后裔,本姓芈”,即芈芾。据说,米芾书法、绘画、诗作皆天下一绝,寸墨尺金,但就是总觉得自己的姓氏笔画太多,因此改“芈”以同音字“米”为姓氏。该支米氏族人皆尊奉楚国之祖鬻熊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其他米氏合谱。

四、得姓始祖

舜帝、米芾(芈芾)、米嘉荣、米开庵。

五、人口分布

米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当代汉族米姓的人口大约有43万,为第二百一十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5%。自宋朝至今1000多年中,米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形的态势。米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河北二省,大约占全国米姓总人口的31%,其次分布于重庆、河南、甘肃、山西、四川、山东,这六省市的米姓又集中了40%。湖南为米姓第一大省,大约占米姓总人口的18%。全国形成了以湘、渝、豫、冀为重心的米姓分布区。

在广西北部、湘黔渝、云南东部、甘川鄂大部、陕宁、青海东部、蒙晋大部、京津冀辽、山东西北,米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09%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0.5%,居住了大约67%的米姓人群。在内蒙古东北部、山东部分地区、山西南端、河南、皖苏北部、湖北东部、江西西部、广东北部、广西南部、海南西部、云南中部、四川西部等地,米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9%—0.12%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5%,居住了大约22%的米姓人群。

(一)宋朝时期,米姓大约有6万5千人,占全国人口的0.08%左右,排在第一百四十九位。米姓第一大省是陕西,约占全国米姓总人口的2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北、湖北,这三省约占全国米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江苏、安徽、河南。

(二)明朝时期,米姓人口急剧减少,大约有3万3千人,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四十九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山西、云南,这三省的米姓集中了米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北、四川、福建、河南等。陕西为米姓第一大省,占米姓总人口的39%。

(三)据北宋画家米芾自己考证,米氏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芈氏。除了米芾自己的“考证”,由于中国几乎没有人姓芈氏,可见芈姓都改为同音的米姓了。一说则是黄帝之孙颛顼姓芈被周武王封于楚国后,因芈与米同音则改为米。而另一说则是因为芈姓曾经是人口众多的庞大贵族家族。秦灭楚国之后,楚国芈姓贵族,为了躲避迫害。于是把姓氏改成字型相似,而且同音的“米”。也有说是因为在书写过程中不便,而将“芈”字简化为“米”字。又据《唐书》记载,“米”氏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中国甘肃省临泽县)有个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其中米国在当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南一带。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融入汉族,其中就有“米”氏。其国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并以汉字“米”为氏。

米氏族人后来主要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

六、家谱文献

河南新密米氏族谱,(现代)米保全等修,1997年计算机排版胶印本一册。

河南开封杞県湖冈左洼米氏家谱。

忻州米氏族谱,(现代)米六章、米进荣修,1998年计算机排版胶印本一册。

山东泰安回族米氏族谱,著者待考,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手写本。

广东南海叶米大堂世守书,()叶弼俊编辑,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

邓河米山祠三修支谱,著者待考,年间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卷、第七卷、第十卷。

七、郡望堂号

郡望

京兆郡: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 之意。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 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辽阳郡:即辽阳,名称始于小辽水,“水北曰阳”。汉朝时期,辽阳因地处小辽水之北,敛名辽阳。辽阳是辽宁省最古老的城市。辽阳市战国时期属燕国辽东郡,治所在襄平。历经秦、汉、三国时期,均属幽州辽东郡的辖地。西晋时期属平州辽东郡。东晋时期的前燕、前奏、后燕等建立割据,仍属辽东郡。从北燕经南北朝到隋朝时期,被高句丽割据。唐朝时期属安东都护府。占领时期仍沿用旧制。1949年后实行市、县分治,属辽东省。1954年划归辽宁省。1958年市县合并为辽阳市,属鞍山市。1961年市县分抬,仍属鞍山市。1966年改为辽宁省辖市。1968年市县合并为辽阳市,仍为省辖市。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中国河南省南阳市。

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辽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鹿门堂:宋朝礼部员外郎米元章号“鹿门居士”。

宝晋堂:米芾好洁,所居曰“宝晋斋”。

海岳斋:米芾又号米南宫,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四大家\",自号“海岳外史”。

八、字辈排行

山东济南老寨村米氏字辈:“起士文宗青成长双守丰广继德志龙”。另有齐河米三里米氏字辈:“大亭山登兆,文明传家远”。

山东兖州曲阜、湖南辰溪、新化、溆浦、麻阳米氏字辈:“祖泽光昭允仁贤庆久长承家先孝友立本自伦常学必纯方显心存敬乃章儒生咸志道发达启嘉祥继绪宗文武肇基溯鲁姜习修期致远信义为之纲业尚工耕读治隆繁富强楷模存万世运命际明良”。

湖南永顺米氏字辈:“显承泽惠欣”。

湖南米氏一支字辈:“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仁贤庆祖长世久昌隆远”。

四川、湖北宣恩米氏字辈:“祖泽光昭远仁贤庆久长承家先礼孝发达识书常”。四川东、重庆米氏字辈:“孟思绍永福万廷希家军”。

九、姓氏名人

米芾: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自称吴人,定居润洲。著名北宋书画家、书画理论家。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米信:米信是北宋初期开国大将,旧名海进,本奚族,少勇悍,以善射闻。

米友仁:初名尹仁,人称小米,著名南宋书画家。

米氏太夫人:是杜阮黄氏始祖黄源深的原配夫人,南宋开禧年间,米氏太夫人随丈夫黄源深由南雄珠玑巷南迁定居杜阮毕纳园。她教子有方,六子中有三子中“进士”,一子中“解元”。

米万钟:字友石,一字仲沼、子愿,米芾后裔;祖籍顺天,居燕京,著名明朝书画家。

米汉雯:清朝人,米万钟之孙;燕京人,著名清朝书画家。

米喇印:回族;甘肃甘州人,著名清朝初期回族起义领袖。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说文解字之说“米”

中国人常说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可见,一提到饮食,我们总绕不开“米”。

从“米”字的字源字义说起,说到自从米被人们认识以来,就以其极大的实用价值与人们生活息息相连。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米对于中国人特别是对广大中国南方地区生活中的人来说,其重要性非同一般。

“米”最初是指粮食作物去皮后的籽实。

据《周礼·地官·舍人》记载:“(舍人)掌米粟之出入,辨其物。”

汉代郑玄注曰:“九谷六米别为书。”

唐代贾公彦作疏进一步解释:“九谷之中,黍、稷、稻、粱、菰(gū)、大豆,六者皆有米,麻與小豆、小麦三者无米,故云‘九谷六米’。”综合这段文字,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

首先,不是所有的粮食作物都有“米”;

其次,古代所谓“六米”,是指黍、稷、稻、粱、菰、大豆这六种粮食作物的籽实;“九谷”则是在“六米”的基础上增加了麻、小豆、小麦三种作物。这九种作物构成了中国古代主要的粮食来源。

至于前文中“米”和“粟”的区别,结合《说文解字》“米,粟实也”,以及清代孙诒让《周礼正义》“已春者为米,未舂者为粟”,可知“米”是经过了去皮脱壳等加工过程,而“粟”则未经去皮脱壳;“米”和“粟”均为通称,而非专指某一种粮食作物或其籽实。

因为受到时间、地理等条件的制约,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南方长江流域以稻米为主,而北方黄河流域则以粟米为主,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大米、小米。

杜甫《忆昔二首》(其二):“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描绘的是国富民丰、粮食储备充足的太平盛世景象。

后来,随着水稻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栽培和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稻米成为大江南北餐桌上的主食。今天,当我们提到“米”时,主要是指稻米。

除了“稻米”和“粟米”,还有一种“米”在古代诗文中也时常被提及,就是“菰米”。比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七):“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杜牧《早雁》:“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菰这种水生植物对一些地区的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如果提到它可以食用的嫩茎,也就是茭白,大概知道的人就多一些了。菰米是同一种植物所结的籽实,也叫雕胡米。虽然如今已经很少被人当作粮食来食用了,但是中国人食用它的历史非常久远,也是前文提到的“六米”之一。

后来,“米”的含义逐渐变得宽泛,由指粮食作物去皮后的籽实,进一步又可以指各种植物脱去皮的籽粒,比如花生米,甚至还可以指植物籽实之外的其他一些像米的小粒,比如虾米、海米等。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鱼附种芰法》引《神农本草经》:“莲、菱、芡中米,上品药。食之,安中补藏,养神强志。”可见,莲、菱、芡的籽实都可以称为“米”。

清代郑燮《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截句》之六:“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其中的鸡头米跟芡实是同一种东西。

“米”字的字形演变

由于米的主要特征是颗粒较小,因此,当用“米”来表示跟数量相关的意义时,通常指极少或极小的量。于是,当我们看到《吕氏春秋·察微》中这样一句话“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时,就不难推断出,其中“差以米”的意思就相当于“差之毫厘”。

元曲杂剧中更不乏此类用法。比如,明代汤显祖《牡丹亭·回生》:“你看正面上那些儿尘渍,斜空处没半米蚍蜉。”

当米和盐这两种颗粒细小之物结合在一起时,有时并不是指这两种事物本身,而是比喻繁杂琐碎。

《汉书·酷吏传·咸宣》:“其治米盐,事小大皆关其手。”这句话的前半句如果单从字面来看,很容易理解成咸宣管理米、盐之事,然而,实际上是说咸宣管理琐碎繁杂的事务。《史记·天官书》中也有类似的用法:“而皋、唐、甘、石因时务论其书传,故其占验凌杂米盐。”“凌杂米盐”就是杂乱细碎的意思。

今天,“米”还有一种常见的用法是作为长度单位。这跟它表示农作物籽粒的意义无关,而是“舶来品”。这种今天在国际上通用的长度单位创始于法国。传到中国后,人们用“米突”“公尺”来翻译法文中对应的单词mètre,后来又把“米突”简称为“米”。

“米”现在还作为偏旁部首使用。由“米”构成的字,大多跟粮食有关,比如糖、粳、糙、粥、粟、粱、糜等。不过,咪、迷、眯、谜、麋等字中的“米”只表音,与“米”的意义没有关系。

惠来靖海豆(米咠)之“(米咠)”字

我们曾向国家商标局注册靖海豆(米咠)商标,但(米咠)字在电脑里怎么也打不出来,几部现代大字典也没能查到这个字,因此国家商标局怀疑这个字是我们自己拼凑起来的。这个字出处在哪里?读音是什么?字义是什么?这些问题如果我们弄不清楚,商标局便会撤回我们的商标注册申请。

通过多方查询,终于在《康熙字典》末部找到这个字,字典中还特别标明是引用于《海篇》。(米咠),音同须(xū)。义:米粮也。《海篇》是一部字典抑或是一部书咱们暂可不必理会,据说可能是出于宋朝。

那后来为什么变成“ jī(揖同音)”这个读音了呢?应该是受潮汕方言的影响而改变的。可以说,离开潮汕方言和这个具体的产品,几乎没有人知道(米咠)字在“靖海豆(米咠)”里的含义。(米咠)在这里应该是用力槌打、揉合的意思,动作的形容有如和面一般。“靖海豆(米咠)”主要是把花生炒熟后用木槌敲碎,再按一定的比例和以面筋、麦牙糖等材料揉合切块而成。仅就为了表达这个过程而言,可以用“揖”字。但我们的先人却嫌“揖”字远不能说明这个产品的特质,“揖”字里面所包含的仅仅是制作的过程,他们要使用的字必须是音、形、义的统一,所以便借用中国汉字形声结合的特点,大胆地把“提手旁”换成了“米字旁”,强调它是一种食物,原来的读音xū音大概也慢慢地演变成“jī”了。虽音义各异,但却能活灵活现的表现个这个产品的个性。

通过对“靖海豆(米咠)”这个产品以及其名称的研究,我惊诧于潮汕传统产品所蕴含的文化之深厚!其起名之妙、选字之精、用字之大胆无不反映了潮汕人的聪慧和才智。不管(米咠)字原来读什么音,伴随“靖海豆(米咠)”这个产品一百多年的延续,至少在潮汕地区“ji"这个音已经被固定下来。通过我们的不断宣传,或许不久新版的字典就会出现这(米咠)个字,电脑里也能正常的打出来,且读音便是带有潮汕已经约定俗成的读音(ji)。

如果说靖海豆(米咠)是外来产品与当地文化的结晶,哪么“(米咠)”字的使用则反映了潮汕古老的文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靖海的传统产品也给古老的汉字赋予了新的音义。

一年级偏旁部首米字旁,一年级米字旁的汉字,米字旁知识点

我们一年级学习了很多偏旁部首,今天我们来说一下米字旁。

米 【mǐ】“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米”的字与米、粮有关。比如:粒、糕、粮、粗、粉等。

米本义:谷物和其他植物子实去壳后的子实。“米”字也是一种长度单位,为它赋予了多重的意义和特征。而在人名字中有关于米字旁的名字也具有一定特殊意义。

我们一年级常见的米字旁的汉字有:粒、糕、粮、粗、粉、精、糍、粑、糙、糟、糠、籽、类、粪、粥、栗等。制作图片分享给大家,可以收藏转发!

一年级常见米字旁的汉字

下面也分享一些米字旁的有趣知识点。

1.米子旁加字变新字,组词:

米+立=粒(米粒)米+青=精(精细)

米+分=粉(面粉)米+且=粗(粗糙)

米+良=粮(粮食)米+羔=糕(糕点)

2.带有米字的成语:

鱼米之乡、柴米油盐、米粒之珠、无米之炊

3.我们学习了《悯农》古诗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知道了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食物。

总结:我们学习了米字旁的汉字、词语,多积累为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以后在生活中也要学会珍惜食物。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