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印度现有多少人口(中国现有多少人口)

印度现有多少人口(中国现有多少人口)

2023年度我国预计死亡人数预测

最近很多网友留言,让铁匠预测2023年度的死亡人口数据和超额死亡人数。铁匠之前的文章作了很多远景预测,从2025到2100年的详细数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铁匠往期对我国远期人口预测的文章。

之前的预测很简单,就是按照预期寿命进行预测。比如预测2040年的死亡人数,我们按照预期寿命78岁反推的话,就是1962年出生人口的数据。

从远景预测来说,这种预测方式没有错。因为以十年为跨度,很多到点的人都会去世。在这个漫长的周期内,这样预测总人口数据还是相当靠谱的!

但是近期预测采用这种方式就会出现较大的错误,因为我们知道,实际上死亡人口的分布是非常复杂的,每一个岁数都有!而且经历了漫长的成长周期,当初出生的人口已经很多不在了,尤其是年龄越大,所存人数越少.而到了预期寿命以后,比如78岁,仍旧有很多人幸存于世!

因此,要实行近期年份的死亡人数预测,就得建立一种精度较高的模型。这里我们就要运用不同年龄段的死亡概率这一工具。

我们知道,尽管不同的年份,同一岁数的人的死亡概率虽然有波动,但是总的来说还是非常稳定的。尤其是样本越大,概率越稳定!

为此,确定同一年龄的人的死亡概率,成为我们预测年度死亡人数的关键参数!铁匠最近整理出了2020年度我国人群不同年龄的死亡概率表。通过该概率,我们用最近3年的死亡人数做一个修正,以期找到一个更加适合我们计算人群死亡预期的概率。

死亡概率建模

我们来看看铁匠基于该概率做的一个2023年度我国死亡人数预测吧!

2023年我国各年龄段死亡人口预测数据

铁匠解释一下上表的相关数据:

1、1周岁以内的婴儿死亡概率,我们采用国家卫计委公布的0.5%的数据

2、2021,2022,年度的生育数采用的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抽样数据。2023年度铁匠暂时按958万计算,比去年略有反弹。主要是考虑压抑三年的生育需求在年底会有所反弹。

3、各年龄段人数采用统计年鉴死亡人口表中的数据。(该表数据与正表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2020年出生人口,正表数据为11988057,而该表数据为13629879,类似矛盾的地方在普查表的光盘数据中还有很多)

4、100+岁以上人口的增多是因为我们把100岁+以上的人口归为一个数据。2020年100岁+以上的人口为11.8万人,考虑到这三年原来97-99岁的人群进入,按照人群死亡概率,这部分人三年累计还剩35%左右进入,照此计算100岁+人口增长为15.6万。但是由于总数少,其实对总体数据的影响不大。

幸运的百岁老人

5、通过以上建模,我们得到了2023年正常情况下的死亡人数大约为1221万人!由于我们计算概率的样本数量足够大,将近800万!所以,其准确率应该在95%以上。也就是说死亡人数正常情况下差不多在1160-1280万之间波动!

6、关于各位朋友让铁匠推测去年12月份和今年1月份的超额死亡人数问题。铁匠说实话无法给出准确的数据。但是根据卫健委最后的说法是大约85%的人群都感染了,我想按照流感的死亡概率0.03%估计,应该不会低于42万人吧。不过铁匠所在的小区,大概有4个老人是那个月走的,小区人口也就2000多人吧。

7、按照该数据,今年我国人口净减少应该在285万以上。

关于死亡的话题,总是非常沉重,我们的数字,却是多少家庭痛彻心扉的亲人离去!特别是低龄段的人口离去,让人肝肠寸断。铁匠提醒大家,珍惜身体,珍惜眼前的一切!

好了,关于我国2023年死亡人口的预测,就到这儿,感谢各位朋友的阅读,感谢给予铁匠赞赏、关注、点赞、收藏的朋友,愿你们万事安好!铁匠再次感激大家!

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

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206万人,女性人口6896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9(以女性为100)。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75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减少731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

美国彭博社:印度到底有多少人?印度不想知道

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彭博社4月20日文章,原题:印度到底有多少人?印度不想知道近日,联合国宣布印度现在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印度现有14.28亿人。然而大多数对印度人口的预测都是基于几十年前的数据,因为印度自2011年以来就没有进行过正式的人口普查。

推迟人口普查

印度每5年举行一次的议会选举,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公共活动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印度的人口普查在规模、效率和完整性方面更为显著。

一个多世纪以来,每隔10年,每个印度人和他们的家庭特征都会被统计描画出来。 然而在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印度推迟了人口普查,最初声称将改在网上进行。然而,如今印度和其他地方一样基本复常,但没有迹象表明准备进行人口普查,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

这次人口普查如果实施,在政治上将具爆炸性。在以多元化著称的印度,人口普查提供了不同群体相对规模的定论。不同群体的人口数字不仅决定了他们在印度的投票权,还决定了福利和公共服务的分配。因为没有准确的人口普查,印度的政策制定者在黑暗中摸索。

人口构成不明确

不幸的是,印度人的人口构成,即他们出生在什么种姓家庭、住在哪里、信奉什么宗教,现在格外有争议。以种姓制度为例,自1931年以来,印度就没有确定过其人口的确切种姓构成。然而,印度的平权行动体系,即为不同的种姓群体指定工作和教育配额,就是基于这些人口普查数据。人数上的变化肯定会影响基于种姓的政治动员,因而政府不愿意进行统计。

然后是宗教,如果宗教少数族裔人数增加“太多”,右翼就会强烈抗议。与此同时,人口普查也被认为是建立国家公民登记册的第一步,该计划在2019年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抗议,因为人们担心它可能使许多印度穆斯林成为无国籍人员。因此,没有人愿意再次挑起这场争论。

更可能成为问题的是:印度一部分地区人口快速增长,另一部分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据印度政府估计,到2041年,印度北部比哈尔邦的人口将在2011年人口普查1.04亿的基础上再增加5000万。与此同时,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人口将开始萎缩。更糟糕的是,这些萎缩的邦大多由强大的地区政党统治,与北部说不同的语言,而且要富裕得多。这可能意味着这些邦在全国议会中的席位份额将下降,使它们在新德里的决策中几乎没有发言权。一个邦的财政部长抱怨说,向北方转移地方税“就像拿钱打水漂”。

就业和医疗保健问题

最后是就业问题。印度政府没有可靠的数据表明,其为数亿年轻人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2017年和2018年,两项估计失业率的政府调查被叫停。但2011年的人口普查确实告诉我们,28%的家庭有人“在找工作”,15岁至24岁的失业人口约4700万,青年失业率为20%。如果这一比例继续上升,对于一个将自己定位为雄心勃勃的年轻印度的政府来说,将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消息。

人口普查还会告诉我们有多少印度人可以获得医疗保健,以及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如何,还会告诉我们他们是否不得不为了工作而迁徙。目前,印度似乎还没有准备好回答这些问题。印度今天可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我们无法知道印度将如何塑造世界,因为我们不知道印度人口的构成和特点。(作者米希尔·沙玛,陈欣译)

我国超8成人口已感染新冠 张文宏回应是否会有大的第二波疫情

4月28日,中国疾控中心周报发表一项研究推测预估,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期间,全国超过82%的人口感染新冠病毒。文章指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6个月内,对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和症状方面是有效的。

这项研究还揭示了新冠疫苗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和症状的有效性。数据显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3个月内,对预防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的有效性为49%,接种后3到6个月为37.9%;此外,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3个月内,对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症状的有效性为48.7%至83.2%,接种后3到6个月,对症状性感染的有效性为25.9%至69%。

随着“五一”假期各地迎来客流高峰,节假日后是否会暴发新一轮的疫情?对此,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在最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上海,我们团队一直对发热门诊分离到的病毒以及地下污水进行全面监测,目前疫情整体平稳,未出现大的第二波疫情。”

张文宏表示,阳性病人比例在发热门诊中虽有上升趋势,但发热门诊总人数未出现显著上升,未形成规模性的传播,但持续的、低水平的新冠感染仍会反复存在。

针对我国首次监测到的XBB.1.16“大角星”变异株病例数有所上升,张文宏表示,目前我国各级实验室对新冠变异株仍在严密监测,并进行相应的新疫苗准备。

他说道,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均出现了两波新冠疫情。按照当前国际上第二波新冠感染的普遍特点,新变异株虽然具备了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但疫苗注射加上首次感染后建立的混合免疫力,对预防再感染的重症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

“后续新感染和二次感染的病例仍会进一步增多,但波峰要远低于第一波,且重症例数也不会短时间内集中出现,医疗机构可以有条不紊地应对。”张文宏表示。

张文宏预测,如果在XBB以后,没有新的病毒变异株出现,那么这一波的感染可能在出现小的高峰后缓慢退去;如果在XBB以后,又发生了变异程度较大的新变异株出现,那么就会产生一波新的感染。但何时会出现毒力更强的毒株,目前还难以预测。

对于“五一”节假日的出行建议,张文宏提醒称,如果近日出现咳嗽、发烧等流感样症状,建议还是居家休息为主,不要继续参加聚集性活动,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也表示,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在密切监测科学分析新毒株的传播情况,会有序做好应对措施。他建议,“五一”假期出游应做好个人防护,居民可以适当储备一些常用的药物以备不时之需,但没有大量囤药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