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上香消灾香什么意思(消灾香什么意思)

上香消灾香什么意思(消灾香什么意思)

中华传统习俗,祭拜祖宗神明为何要上香?

中华传统习俗,祭拜祖宗神明为何要上香?

作者:彭允好

中国是“礼义之邦”,祭天地神明、祭祖宗先烈、祭古圣先贤三祭之礼渊源甚早,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情怀。

孔子说:“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

祭祀祖先神明,使民有所信仰,有所敬畏,诚意正心,正是儒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重要方式。

《论语·泰伯》中记载,孔子赞扬大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史书说古圣大禹奉行节俭朴素,但对祭祀之事则恭敬尽心,不敢稍存怠慢。

《荀子·礼论》说:“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

祭祀活动,也成为中华民众展现礼仪、宣扬文化、继承传统、教化民众、敦睦乡邻、寄托情感的重要方式,并在周代形成定制,中华儿女代代相传,遂成习俗。

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祖先、祭祀神明,要感觉祖先、神明就在身边一样,一定要怀有一颗恭敬虔诚之心。

“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我不参加祭祀,就好像没有祭祀一样。

传统中华文明把祭祀天地、神明、祖先看作是“礼”的表现。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

祭祀是慎终追远,文化传承;兵戎是保家卫国,抵御侵略,缺一不可。

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国共两党急需团结,共祭黄帝陵,就成为了中华民族战争史上一座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

古人祭祀以香火作为人与天地、神明、祖先之间的通讯媒介。

神明居住天宫,高高在上,如何享用人间供品?根据“火性炎上”的道理,香火轻燃,香气袅袅上升,神明就能接收来自人间的信息。

香火也因此成为灵通三界,闻达十方,通真达灵的信物。

诗云:“香自诚心起,烟从信里来。一诚通天界,诸真下瑶阶。”

祭祀上香习俗已有几千年,据文献记载,西周时已有上香礼仪。

《尚书》记载:“至沿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性馨”,认为好的德性,就如馨香一样,能感动神明。

儒家不仅把上香祭祀视为礼仪规范,更看作是“孝道文化”的延伸。

古人把传宗接代叫延续香火,把没有子孙叫断了香火。

海外华人到大庙或老庙谒祖进香,迎回珍贵的老庙香灰回去供奉。核心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象征着香火传承。

这说明香火不仅具有“与神明沟通”的作用,还具有“溯本和传承”的作用。

民间信仰中的神祇、鬼怪、祖先等三类主要超自然存在,均是用香来沟通。

因此,香火也是神明灵力的体现,庙宇、家庭的分香或分火仪式,实则是分神明的灵力,俗称分灵。

重阳祖师有词说:“身是香炉,心同香子,香烟一柱分明是,依时焚透昆仑,缘空香泉袅祥瑞。”

香烟袅袅是向天地、神明、祖先做汇报,表心迹。

所以,上香祭祀,最看重的是人自身的诚心正念,来不得半点虚伪狡黠,否则不仅徒劳无功,还会触怒神明,遭到惩罚。

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人只有懂得惭愧,忏悔,才能自净其意,迁善去恶。

一个知惭愧,存忏悔的人,会因常怀惭念而生善;会因常生愧心而止恶。

因此,上香之人,必须心怀感恩,心存惭愧,诚心忏悔,才能祈福灵应,消灾解祸,祥瑞降临。

道经说:“三柱真香通信法,三界神明降福来。”

上香仪式的本身就是一场道德教化,劝善去恶的过程。

《道德经》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上香人要修持三香,即心香、身香、口香。

心香是指心地纯正善良,心存善念,不生邪念,不生恶念;

身香是指做人品德端正,坦荡正直,光明磊落,不做亏心事;

口香是指说话干净,留有口德,导人向善,利益他人,不言语不逊、出口伤人等。

心香心善而不恶,所以无心业;身香身正而不邪,所以无身业;口香口净而不脏,故无口业。

这就是上香者修持三香,荡除三业的含义所在。也是其他任何祭祀方式都无法替代的缘由。

俗语“烧得香多,惹得鬼多”是什么意思?

大家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寺庙烧香拜佛的桥段。可对于烧香你又了解多少?有一句俗语这样说:“烧得香多,惹得鬼多”,难道烧香礼佛还有错了?这是不是会让虔诚的信徒大感疑惑?

烧香祭祀的仪式在中国古代很早以前就存在。烧香又为上香,敬香等。人们在烧香的时候,一般都是祭祀神,祖先,天地。在周朝时期,就已经有关于烧香的规范模式。在以前一般仅限于图腾崇拜的信仰。而作为土生土长的道教,供奉的是“三清”,也就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烧香又有了新鲜血液的加盟。大家经常听说“三柱香”,佛教的三柱香分别是“佛,法,僧”。佛教供奉的都是佛系菩萨等。

烧香本是人们祈福,借助烧香祭祀的仪式,传递给各类神仙大能,祈祷他们能够保佑自己和家人。比如身体健康,多子多福,财运兴旺,官运发达等等。而古人说“烧得香多,惹得鬼多”,是不是有点儿背道而驰的感觉?

烧香本是虔诚的,既然虔诚就要拿出诚意。以此祈祷神仙帮自己达成心愿。这些神仙接受的香多,问题就自然出现了。既然接受了别人烧的香,就要帮别人了却夙愿。可知名的神仙就那么几个,如果所有的人都去烧香礼佛,到底神仙该帮谁,该怎么去帮,就成为困扰这些神仙的问题。

其实“烧得香多,惹得鬼多”,是在暗指一种社会现象。“既然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就要为别人解决困难”。比如清朝时期的“宰相和珅”,他骨子里就一定是为了“贪而生”吗?显然不是,有时身居高位,他们会身不由己,本想两袖清风,可奈何亲戚朋友请求帮忙,碍于面子,勉为其难地帮忙解决。事前或事后这些亲戚朋友会送一些礼品作为答谢。一来二去,就把自己带到沟里了,深陷泥潭不可自拔。

送礼者怕礼物太轻,人家看不上眼。怕送的礼物太轻,人家不给你解决问题。这一来二去,送的礼物越来越贵重。和珅贵为一国宰相,肯定是位高权重,求他办事的人肯定是络绎不绝,就如同香客烧香一样。都跑去宰相府烧香,宰相也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什么事都要去管,所以,这个时候,他们也会做出选择,收了人家太过贵重的礼物,不好意思不帮忙,要帮他们解决困难。而那些送礼太轻的人,他们的问题就会延缓解决。时间久了,送礼人越来越多,越来越贵重,这个时候想收手不接礼物都不行,因为你已经不再是两袖清风了,人生有了污点。很难再洗白,就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和珅被誉为“贪污之王”,也是因为接了太多的香客的香。香接得多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多了。就如小鬼缠身一样,想甩都甩不掉。

“烧得香多,惹得鬼多”,其实是在告诉后人为人处事的大道理。做人不要总感觉有人请客送礼是好事,那是孽缘,欠别人的终究是要还的,不要因为一些私欲毁了一生的清白,到头来两手空空,身背骂名。烧香又如送礼,鬼可理解成麻烦事,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看似公平合理,实则是在拿自己的大好前途做赌注。莫贪小利,就不会身败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