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卧龙吊孝是什么意思(吊孝是什么意思)

卧龙吊孝是什么意思(吊孝是什么意思)

【绿海】吊孝

吊孝的仪式感也在与时俱进

  小时候看电影《诸葛亮吊孝》,越调名家申凤梅扮演的诸葛亮飘逸轩昂,唱腔优美,特别是诸葛亮哭周瑜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看后觉得吊孝吊到这种境界真是种享受,从此喜欢上了看吊孝。赶上村里谁家白喜,只要不上学,一定到场。吊孝是寄托一种哀思,是一种乡村文化,是我们的生命文化。后来,上大学、参加工作,偶尔回趟老家,村里人个个脸上黑里透红印堂发亮,没有人提供这种观赏机会,就再没有看过吊孝。

  谁家人去了,村里德高望重的“问事的”马上组织村里人,齐心协力帮助料理丧事。农村没有多少大事,谁家娶媳妇,可以算是村里的大事,死了人是比娶媳妇更大的事。“问事的”先是安排年轻人分头去外村亲戚家送信,叫“报丧”。接到丧讯的七大姑八大姨并不着急,可以当天去吊孝,也可以第二天去吊孝,只有出嫁的女儿必须马上去。女儿要哭着出自己婆家的村庄,声音尖亮,标准的美声哭法。之后一路上不哭,到了娘家村头再开始哭,一直哭到进家门和老人见最后一面。

  逝者躺在屋内的床板上,床板正对着屋门,门口搭起一个棚子,叫“丧棚”。亲戚来吊孝的时候,死者的子女在屋内死者旁边“守灵”,死者的本家侄子或者孙子在丧棚下面“跪棚”。亲戚来吊孝时,棚下的人和屋里的人都要陪着哭,就像喝酒一样,不能只让客人喝,主人得陪着喝。哭一阵儿,亲戚对着死者磕头,然后进屋安慰一下死者的儿女。离去时,主持人高喊“谢客”,跪棚的人要给客人磕头表示感谢。

  去世的人性别不同,哭法不一样。如果死者是女人,其子女哭法与平时的称呼没有变化,仍叫“娘”或者“我的娘”;如果死者是男人,其子女则哭“爹”。父亲去世时,我也按照农村风俗哭了四天“爹”,不过至今没有搞明白,好好的一个“大大”,为什么一去世就变成了“爹”。

  哭声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抑扬顿挫。男亲戚的哭法比较简单,平时称呼死者什么就哭“我的什么”,不是与死者感情特别深的一般不会掉眼泪,正应了那句“男儿有泪不轻弹”。女亲戚的哭则比较复杂,不仅泪如小河,显得无比悲痛,而且哭时要加进很多定语,像“我的不该走的……”“我的受了罪的……”,能把死者的生前好处哭出大半,让人感觉亲人的去世真的是全体亲戚和全村人民的一大损失。

  最有意思的哭,是与死者没有亲戚关系的本村邻居和邻村的村民。乡里乡亲的,礼节性地来吊孝,一批接着一批,我听过无数次仍没有听清楚哭的是什么。后向村里长辈请教,才知道哭的是“我也来了——”前三个字故意发音含糊不清,最后一个字拖很长的音,大概是对死者说:你要去天堂了,我也来给你送行,够意思了,以后晚上可别来吓我。还有一个原因,这么多人,特别是邻村的人,有许多是随大溜来的,搞不清和死者的辈分,也不想费功夫弄清楚辈分,不知道该如何称呼死者,有的甚至吊过孝了还不知死者是男是女,只好含含糊糊地一起哭“我也来了——”,自然是干打雷不下雨。

  吊孝最考验人的是磕头。邻居和远亲好办,哭完后,拜一下,磕个头就完事了。像死者的外甥、娘家侄子等要磕九个头,叫“九拜礼”——到丧棚下哭几分钟,先磕四个头,前进一步,拜一下,磕一个,站起来,后退一步,再磕四个。最隆重也是最麻烦的是死者的女婿,需要磕二十四个头,叫“二十四拜礼”——前七后八中九拜,中间还要上香、敬酒。有人不懂,为了不至于在众人面前丢丑,提前练习一夜,第二天还有可能记不住磕错,前排人的屁股碰后排人的头是常有的事。容易磕错,一是二十四拜礼过程繁琐,时间长,难记;二是有很多像我这样的观众站在旁边看热闹,磕头的人容易紧张;三是磕头时有乐队伴奏,听着优美动听的流行歌曲脑子容易走神。

  为了显示丧事的规格隆重,一般都请人给死者扎纸牛、纸马、楼房、电视、冰箱、手机。有的人一辈子没有见过黑白电视,死后却有了“彩电”,而且是大屏的,花花绿绿,非常好看。还要请来“响器班”来吹奏。农村乐手实在,吃了主家的饭,拿了人家的钱,吹唱起来格外卖力,专挑拿手流行的吹,一群人围着听,高兴处拍几下巴掌,还从没有听过吹哀乐的。

  如果死的是男人,一般停放四天;如果是女人,则停放三天。如果死者有儿女在外地工作,还没有赶回来,也可以多停放几天,等死者儿女回来见最后一面。这期间亲戚朋友该来吊孝的都来过了,出殡时只来一些关系比较近的亲戚。

  出殡的前一天晚上,需要给死者“送路”——全家人扯着一块白布条幅,围着院子里的一张桌子转三圈,边转边说“某某,您走好。”然后来到村口,把桌子放下,再转三圈,对着墓地方向磕头,死者的灵魂就算认识去墓地的路了。死者生前的一些衣物也要在这个时候烧掉,烧掉了就说明送到阴间了。当年给父亲“送路”时,母亲要把父亲的拐杖烧掉,以便父亲到那边继续使用,不用再花钱买新的。弟媳妇说父亲到那边腿就不残疾了,用不着拐杖,不用烧。两人拿不定主意,问我,我正悲伤着也作不出判断。村支部书记把几个村干部叫来,经过紧急磋商,决定让我父亲到那边不再偏瘫,拐杖就不用烧了。

  出殡的时间在午饭后。“喊丧的”人高喊一声“前后上肩”,意思是让把棺材抬起来。乡里破除迷信多年,让村民接受了火化,但火化后仍要把骨灰盒放进棺材里,按出殡仪式搞一遍,足见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死者的儿子(儿子多的由大儿子)听到“前后上肩”,立即将一个瓷盆摔在事先放在面前的砖上,碎片越多,后人财气越多。很多人养儿,就是等死后有人给“摔老盆”。没有儿子的,女儿不能摔,要让年龄最大的侄子摔。

  棺材板很厚,加上放置棺材的“丧榆”相当重,十六个年轻力壮的人轮流抬棺材,走几十米就要轮换。好不容易到了墓地,将棺材下葬,亲戚朋友再次磕头行礼,与逝去的亲人作最后的告别。死者的后代从坟头四个角抓四把土,用孝衣包起来,回家后放在粮食缸里,预示着以后有好日子过。

  2016年5月18日,88岁的大娘无痛而终,5月20日出殡。家里按照农村风俗请来了响器班子,我才发现已经上升为“文艺传媒”。从小在江苏昆山生活的堂哥赶到单县,哭了几声感觉累不想亲自哭了,就掏出400元钱请响器班的一男一女作为孝儿孝女替他哭丧。看出殡不怕事大的邻居们都来看热闹,很大的院子挤满了人,几个小孩个矮,爬到墙头上和树杈上看。堂哥和堂弟们暂时忘了悲痛,坐在遗像旁边最佳位置欣赏。我也不闲着,趁机抓拍了几张照片。

  女的先上场,三十岁左右,身材容貌俱佳,头顶白布折成的“孝帽”,衬托得脸庞更加俏丽。她对着大娘的遗像哭了半个小时,至少叫了50个“娘”,一直泪流满面,声情并茂,把很多看热闹的邻居感动得红了眼,把我感动得摸着口袋里的两千块钱直想给她打赏。如果不是怕坏了村里规矩,担心在乡亲们面前落个炫富,真的就会当场给她二百块钱了。她这演唱实力,如果生在富裕家庭,有人指导包装,定能超过很多明星歌手。女的哭罢男的上来,也哭了半个小时,声音嘶哑,表情很悲痛,感情也很真挚,只是没有眼泪。

  大娘慈眉善目,生前乐善好施,邻里和睦,一生吃苦耐劳,从无怨言。儿女包括我等侄子们都很孝敬她,身后风光也超出村里以前去世的人。清明节回单县扫墓,弟弟和堂弟们除了给父亲烧纸钱外,都想给大娘多烧些纸钱,让她在那边想买啥就买啥,别再舍不得花钱。

  大娘去世三周年时,堂哥“接她”去了昆山——那是全国最富裕的县,我们不再担心大娘省吃俭用不舍得花钱了。这么多年过去,家里人、邻居和亲戚们还是会时常提起她,大家都很怀念她。

  (作者:贾富彬 单位:山东省聊城市人民检察院)

京剧大师言菊朋《上天台》赏析,你真的听懂了吗?

京剧《上天台》【主演】

言菊朋(1890-1942),蒙占正蓝旗世家子。姓玛拉特,名锡,字延寿,号仰延、言谐音,遂取以为汉姓。因嗜戏曲,诩为梨园友,乃自名菊朋。早年毕业于陆军学堂,曾在清理番部、蒙藏院、财政部等任职。业余醉心于谭鑫培,为票友。受教于红豆馆主、陈彦衡等。后又向王瑶卿、钱金福、王长林等请益。

1924年随梅兰芳赴上海以票友身份进行营业性演出,回京后下海,先搭班而后挑班,历经沉浮,进而跻身所谓“前四大须生”,自成一家,其艺术造诣以声腔艺术成就最高。是京剧鼎盛期老生行代表人物之一,与余叔岩同为公认的谭派艺术最佳传人。

晚年,以“旧谭派首领”自诩,后人称其艺术流派为“言派”。是谭派艺术的主要分支。其代表作有《让徐州》、《卧龙吊孝》、《上天台》、《白蟒台》、《法场换子》、《贺后骂殿》《除三害》、《宫门带》等。

【剧情】

东汉,太师郭荣在府门前私设禁地,强令文武百官至此步行。开国功臣铫期之子猛将铫刚平叛得胜回朝,纵马从门前经过,与郭荣发生口角,于一怒之下,刺死郭荣。铫期唯恐祸及满门,便绑子上殿,向汉光武帝刘秀请罪,并执意辞官。刘秀感念铫期一门忠烈,为光复汉室立下汗马功劳,只将铫刚发配湖广,劝铫期不要辞官。

【赏析】

《上天台》一剧,早年为著名王帽戏。京剧形成期代表人物张二奎、王九龄均擅演。唯路子不同,张唱词为江阳辙,扮相戴九龙冠、穿帔、拿扇。王则唱人辰辙,扮相戴王帽,穿蟒、不拿扇。谭鑫培早年亦演此剧,名《绑子上殿》,宗王九龄,晚年因扮相清癯,避短不演。同时及稍后,孙菊仙、刘鸿声、时慧宝等时时露演此剧于舞台,唯戏路皆宗张二奎。王九龄、谭鑫培一派演法近乎失传言菊朋此剧得诸陈彦衡,宗王九龄路数而有所变化创造。

王帽戏以唱功为主,谭鑫培因扮相问题,晚年基本不动王帽。言菊朋从陈彦衡学,在学习谭派晚年众多代表剧目的基础上,参照旧本及谭氏中年唱法,挖掘一批老戏,将一批谭早年的王帽戏如《宫门带》、《贺后骂殿》、《金水桥》等等恢复于舞台,《上天台》亦其中之一这一举动,不仅是对谭派的继承发展,也是言菊朋形成个人艺术特点的标志。该剧集中体现了其声腔艺术的风格和水平,是言氏代表作之一。

此剧主要唱段有三,均为[三眼](第三段前二节[原板],即转[三眼],为特殊格式)。三段各有情绪特点。

第一段汉光武登殿,一派承平天子景象,故唱得平安详,于宁静中显出内心喜乐。首句“金钟响,玉香引,王出宫廷”,“金钟”二字利用其阴平声,高揭而出,先声夺人。第二句“寡人喜的是五谷丰登”,按十字句格式节应为三字,旧本有唱“普天下”者,也有唱“有寡人”者,言菊朋径改为“寡人”二字、且利用“寡”字上声,使一小腔,“人”字阳平稍顿换气,字音妥帖,又使唱腔在平显出跌宕多姿。

“丰登”二字,言氏早年唱法,来源于老腔,玲珑、简洁,且“丰登”二阴平字摆得极正。唯气势不够阔大。王帽戏出场第一段,气势颇为重要,故13年代曾有剧评家撰文批评言氏此腔过于纤巧,言氏乃加以修改,将“登”字板位调整,使字音正确的同时,气势开阔多多。唯唱法颇不容易,对口法要求极高。接下去“君有道、民安乐,风调雨顺;文安邦、武定国,四海升平”两句,有时或不唱。

言菊朋唱时,“风调雨顺”四字,能唱出“润物细无声”之意,极合于太平天子身份。此段最后一句“九龙口进”的唱腔,为老腔满江红,言氏加以变化,成为言派特有的一个腔。此处皆可见出言菊朋在声腔艺术创作中,善于继承又不墨守成规的精神。

第二段,汉光武闻听姚刚打死太师,因念及姚家功勋,乃赦其死罪,只将姚刚发配。姚期一来因爱子远离,二来惧怕太师之女郭妃陷害,因而提出告老还乡。汉光武辨明其意,即刻挽留。此处目前一般仍以[长锤夺头]起[三眼],言菊朋按谭氏旧规,以“多罗”开唱,显得紧凑。唱腔亦有所变化,系从《宫门带》化出。充分显示汉光武慰留老臣的急切心情。

全剧中心,在[原板转三眼]“孤离了龙书案皇兄待定”一段。

1931年言菊朋在长城公司灌录此段,唱片一经上市,立即风靡。此段警句极多,佳腔迭出,凝神细听,有美不胜收之感。其主要特点,是以“因情生字、因字行腔、字重腔轻”为原则。其中如姚不反汉、汉不斩姚、在凌烟阁标明”,“孤念你孝三年、改三月,孝三月、改三日,孝三日、改三时,孝三时、改三刻,孝三刻、改三分,三年三月三日三时三刻三分,永不戴孝就保定寡人”孤念你幼年间,东荡西驰,南征北剿,昼夜杀砍,马不停蹄,到如今二目昏花、两鬓苍苍,卿还是忠心耿耿”等叠词垛句,一般人极易唱得呆板单调。

言菊朋利用字音及节奏的变化,在不动声色中唱出错落有致。如“孝三年”几句,“年、月”辙口不同容易唱出区别而“日、时”同在一个位置,且同一辙口,很难唱出不同,言菊朋这里利用了“日”字和“时”字的声调差异,“日”字上声上滑,并垫一个虚字,“时”字阳平,出口即断然后加两个小顿挫,使这两个句式板位辙口均相同的字,用同一音高唱出,却又字字分明,显示了极高的演唱能力。

整个唱段娓娓道来,而极富情趣。把汉光武对多年老友兼老臣的一片拳拳之心,刻画得如在目前言氏演此剧,宗王帽家法,不带《打金砖》。按:《打金砖》即南派剧目《二十八宿归天》,以摔打、跌扑见长,是与《上天台》同题材而不同主题的两个戏。后来有人将此二剧连演,以显示文武全才。

然则《上天台》颂扬光武帝之善待功臣,而《二十八宿归天则讽君王之过河拆桥,大相异趣。言氏一则谨守王帽家法,二者以《打金砖》事出无稽,既乖情理,复悖史实,故从不演《打金砖》。从而避免了一个戏前后情感不一。

《三国演义》:诸葛亮和周瑜是死敌,为何还要为周瑜吊孝?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周瑜可算是一对死敌,为何这么说呢?其实,这都怨周瑜。

  本来孙刘联合抗曹,就应精诚团结,可周瑜嫉贤妒能,总想找机会加害诸葛亮,譬如要诸葛亮率军去聚铁山劫曹军的粮草,要借曹操之手杀诸葛亮!

  还比如让诸葛亮监督造十万支箭,却只给三天的时间;

  即便到最后诸葛亮登七星台帮周瑜借来三日三夜东南大风破敌,周瑜仍派人追杀诸葛亮!

  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周瑜是多么嫉贤妒能,如果没有诸葛亮帮忙,周瑜不可能打赢赤壁之战!

  周瑜屡次加害,诸葛亮不得不成为他的死敌,以致于周瑜临死前还遥指江北,大呼“既生瑜何生亮”!

  按理来说,诸葛亮和周瑜已成为死敌,但在周瑜死后,诸葛亮竟不避危险,亲自来陵前吊孝,还写了一篇祭文,哭得死去活来,以致于就连孙权都认为,“人说诸葛亮和周瑜不睦,乃是妄言!”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诸葛亮和周瑜是死敌,为何还要给周瑜吊孝?

  其实,在笔者看来,诸葛亮来给周瑜吊孝,无非以下四个原因:

  1,为巩固孙刘联盟。

  周瑜之死,东吴君臣都认为诸葛亮诡计气死都督,孙刘联盟出现裂痕,这就会给曹操可乘之机。

  诸葛亮大着胆子来给周瑜吊孝,且又写祭文,又哭得死去活来,实则在告诉东吴君臣,周瑜之死与自己无关,也在表达自己问心无愧。

  至于结果吗?你也看到了,东吴君臣都不再怨恨诸葛亮,反而被诸葛亮所感动,就连鲁肃都觉得,诸葛亮多情,反倒是周瑜气量狭小,自寻死路,濒临破裂的孙刘联盟,经诸葛亮这一吊孝,反倒比原先更稳固了。

  2,诸葛亮借吊孝之名,来给刘备访贤。

  当时,凤雏先生庞统就在东吴,诸葛亮来东吴,为给周瑜吊孝,更是来看庞统先生。

  诸葛亮觉得,能说动庞统先生来辅佐主公刘备,那么刘备想成就大业,就更容易了!

  事实证明,诸葛亮来对了。正因为他事先给庞统指点,庞统才来荆州投靠刘备,这正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

  3,为周瑜吊孝更是给曹操看的。

  自从赤壁兵败之后,曹操更恨刘备、孙权、诸葛亮和周瑜了,时刻想着率大军前来报仇。

  周瑜一死,孙刘联盟出现裂痕,这何尝不是曹操复仇的一个好时机。此时的诸葛亮不能不小心。

  他给周瑜吊孝,实则在向曹操释放这样的信号,我们孙刘两家关系好着呢!你别以为周都督死了,你就有机可乘,敢派兵来攻,我们孙刘两家联合起来,还会打得你落荒而逃!

  4,诸葛亮也是为表达自己的哀思而来的。

  诸葛亮和周瑜会成为死敌,其实乃因孙刘两家恩怨而酿成的个人恩怨。

  正如诸葛亮所说,周瑜嫉贤妒能,屡次加害,并非真的嫉恨诸葛亮才能高过他,只是嫉恨诸葛亮才能不能为东吴所用。

  如果诸葛亮也辅佐孙权,只怕周瑜不仅不会嫉贤妒能,更会对诸葛亮大加赏识,甚至让诸葛亮当东吴大都督,他都毫无怨言。

  所以,最了解诸葛亮的人反倒是周瑜,最了解周瑜的人反倒是诸葛亮,他们也算知音难求,只可惜各为其主,诸葛亮来吊孝,却也真是来寄托哀思!

  以上就是诸葛亮来给周瑜吊孝的原因。虽然周瑜生前,二人是死敌,势同水火,但周瑜之死,确实使东吴“痛失栋梁”,也更是孙刘联盟的损失。

  而从周瑜之死,笔者更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人处世,切莫小肚鸡肠,心胸狭隘,否则终究害人害己!

  笔者就写这么多,感谢您阅读本文,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