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姓顾的名人有谁(姓顾的名人)

姓顾的名人有谁(姓顾的名人)

顾维钧——四任妻子如烟花一般璀璨了他的人生

顾维钧,第一外交家,他活跃于外交界近半个世纪,是外交界首屈一指的风云人物,他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样一个即有才华又有魅力的人物,感情经历也非同寻常。他身后的四个女人都被他的魅力所折服,对他倾心不已,且在事业上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助作用。

01张润娥——顾维钧的第一任妻子

张润娥上海名医之后,张云骧侄孙女,她温柔可人,是一位标准的淑女,在12岁时,由父母做主,为她和顾维钧定下了婚约,她性格随和,对顾维钧一心一意,憧憬着二人以后的美好生活。

在顾维钧为学费发愁时,张润娥说服父亲出资,为他继续学业保驾护航。顾维钧后来出国留学,岳丈一家变卖家产供他出国读书。顾维钧留学期间,张润娥更是无怨无悔,把两家都打理得井井有条,等候顾维钧回来,与她完婚。

但出了国门,见过大世面的顾维钧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事业一帆风顺,享受着赞誉和名利。此时的他境遇已不同往日,已不需要张家的帮助,张润娥也成了一个包袱。

张润娥终究还是错付了,她等来的是一场没有温度的婚姻,和一张冰冷的脸庞。无爱的婚姻令人窒息,终于在1912年,两人还是离婚了。

原配的张润娥从此看破红尘,远离俗世,过起了青灯古佛的生活。

02唐宝玥——顾维钧的第二任妻子

唐宝玥她出身名门,才华横溢,是内阁总理唐绍仪之女,是权贵出身。对另一半的要求自然很高。在顾维钧之前她一直没有碰到心仪的男子,直到在美国看见了顾维钧。

顾维钧男性的魅力令唐宝玥为之倾倒。那时,顾维钧代表留学生发言,顾的谈话非常有特点,精准,犀利,直击痛点,字字句句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加上他挥洒自如、翩翩风度,无不令人折服。此时的唐宝玥认定了他就是未来的另一半。

顾维钧在回国后,刚好在唐宝玥父亲唐绍仪手下工作,这更给两人增加了见面的机会。

双方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唐宝玥知道顾维钧已成家后,她只是痛哭不已,却不想放弃;家劝阻时,她更是以死相逼。

在1913年,唐宝玥终于与恢复单身的顾维钧结婚,与政要家族联姻为顾的仕途铺平了道路,顾可谓平步青云,春风得意,年仅27岁的他就出任驻美国公使,在当时是最年轻的驻外使节。然而,两人的婚姻只持续了五年,在1918年10月,唐宝玥因感染西班牙流感在美国病故,给顾维钧留下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自此顾维钧第二段婚姻画上句号。

03黄蕙兰——顾维钧的第二任妻子

黄蕙兰,一个生活在时尚最前端的人,拥有才华、美貌和无尽的财富。婚后她为顾维钧开启了财富的大门。

黄蕙兰一直以丈夫为中心,帮助丈夫提升品味,使馆经费不够,顾维钧的许多外交应酬都是黄蕙兰掏钱。

波特兰广场的破旧使馆,黄蕙兰觉得不能丢了中国人的面子,自掏腰包重新装修一番。尽管她知道这笔钱是不会报销的,并且这里所有置办的物品,将来都归于国家所有时,她却毫不在意仍然坚持做下去。

后来,顾维钧回国内工作时,她又豪掷二十万美金,购下北京狮子胡同陈圆圆的故居做公馆。父亲那里就是黄慧兰的银行,要多少有多少,她都把钱用在顾维钧身上。

当然,黄蕙兰对顾维钧的外交事业也增色不少。他们经常出双入对参加各种外交场合,光彩照人、举止得体优雅的黄蕙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出色的外交才能,以及丰厚的钱财也给丈夫的事业起到推助作用。

但是顾维钧和黄蕙兰原本就是两个世界里的人,看着每天精心打扮,一身珠光宝气的黄蕙兰,他觉得太庸俗,懒得看她一眼。两人的心渐行渐远,顾的心也另有所属。1956年,两人结束了36年的婚姻,带着一身伤痛的黄蕙兰前往美国纽约过着隐居的生活。顾维钧第三段婚姻就此结束。

04严幼韵——顾维钧第四任妻子

严幼韵,她是上海名门之女,是个传统的大家闺秀。 严幼韵自幼饱读诗书,又在复旦大学受过高等教育,也是一个很有才情的女子。

严幼韵讲的一口流利的英语,刚毕业,她便和年轻外交官杨光泩结婚了。杨光泩是留美博士,青年外交人才,婚后她们育有三个女儿。

一场战争粉碎了她们的婚姻,1942年,正在马尼拉工作的杨光泩,因为拒绝把抗战资金交给日本人,不幸牺牲,留下她和3个年幼的女儿。

严幼韵的丈夫为民牺牲,孤苦无依的她生活窘迫,顾维钧对她处处施以援手,他是照进她生活的一束光,自此二人越走越近,互生好感。

晚年的顾维钧有名有利,有权有钱,不再追求任何物质,他最想要的就是一份贴心的爱,严幼韵真是那个最佳人选。

1959年,71岁的顾维钧与严幼韵结婚,晚年的严幼韵和顾维钧相互扶持,她照顾顾维钧的生活日常,每天为他煮牛奶,事无巨细体贴周到。

严幼韵照顾了他26年后,顾维钧去世。第四段婚姻是持续最长,也是两人最融洽的一段婚姻,在这段婚姻里,严幼韵获得了顾维钧的全部真心。

顾维钧的一生名利双收,风光无限,他的四任妻子,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如同绚丽的烟花一般璀璨了他的生命。

其实,年轻时候的顾维钧活得一直很清醒,知道自己要什么;到了暮年,不再需要名利,也到了养老的年纪了,所以要找个贴心照顾自己的人,人到了这个年纪大都也看透了。

所以,晚年的他才重新做回一个普通人,和爱人过着舒适平淡的生活。

名家介绍——壶艺泰斗顾景舟

顾景舟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8岁拜名师学艺。三十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19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19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带徒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沈遽华、束凤英、吴群祥等人。一生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在港、澳、台、东南亚影响特大,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1915年生于江苏宜兴川埠乡上袁村,顾景舟可以说是历代紫砂陶艺名家中,名号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后改名为景舟、名号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及壶叟等。曾自创堂号为自怡轩。他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可说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声誉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

早年经历

20岁左右,曾应上海郎氏艺苑聘请,仿古作陶,所仿清陈鸣远款的龙凤把嘴壶和竹笋小盂因技艺高超,竟被作为陈鸣远的传器为故宫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所收藏,直到几十年后他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紫砂藏品作鉴定时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作品。这一时期可以说是顾景舟制壶生涯中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他有幸接触到了一大批古代名家的珍品,他每遇历代名作,都反复揣摩,悉心研究,吸取并掌握了中国陶艺的博大精华。据传顾景舟曾用家传本山老泥做一枚紫砂茶宠双狮戏球,乃不可多得之传世极品。

1954年10月,他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紫砂生产工场的组建筹划工作。

1955年1月建社就绪,立即着手负责“紫砂工艺班”的招生和技术辅导的育才重任,培养出现今的很多位高级工艺美术人才。

1958年,他积极参予了紫砂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

1959 年被任命为宜兴紫砂厂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和技术股副股长,并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的布置设计工作,设计了一批大型的茶具及高档花盆。

1975年起,他多次参加宜兴地区古窑址的发掘研究工作,对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窑址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证。他对紫砂陶的历史沿革、名人传记、古陶鉴定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工作,先后发表数十万字有关紫砂陶艺的论文,有关紫砂的书刊都聘其为艺术顾问。

1980年,在他的支持及参与下,专门建立“紫砂特艺班”。按香港著名收藏家罗桂样先生的供样,复制历史名作,并挑选工艺师和高级工艺师每周为特艺班学员上课,奠定了紫砂技术水平跃上新台阶的基础,为整个紫砂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1981年香港第六届亚洲艺术节上“紫砂特艺班”的这批作品大展紫砂陶艺雄风。同时,顾景舟在港为紫砂陶艺收藏家罗桂祥博士加冕,为收藏的两百件藏品作出鉴定,并开办紫砂陶艺讲座。他的博学,对作品的精辟分析,绘许多国家的学者和鉴赏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顾景舟曾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的作品受到国内外同仁的高度评价。

1982年被国家评定为工艺美术师。

1985年,顾景舟担任宜兴紫砂研究所所长,将紫砂艺术从商品化宣传上升到艺术品的文化层次,“宜兴紫砂”被国家评定为质量银质奖后,他又亲自设计指导一批紫砂精品,参加全国性的展评活动,促使“方圆牌”高级紫砂茶具被国家评定为“金质奖”。

198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授予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光荣称号。

1989年赴香港办展之际,他为紫砂陶艺爱好者又作了专题讲座,并参加评奖活动,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一紫砂陶艺更加发扬光大,同年晋升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1992年,在宜兴第三届陶艺节紫砂国际文化研讨会上,他发表了《紫砂陶史概论》。

作品鉴赏

菱花套组

此套菱花套组壶为顾景舟紫砂壶拍卖首见,殊为少见。此壶通体作菱花式,盖身浑然一体,分六瓣组成,上下对称。棱线凹凸分明,有棱有廓,权衡比例,秀丽可爱。壶式由线云壶变化而来,桥钮与菱花瓣相融,嘴作棱花式,胥出自然,把弯曲恰体,端握方便,壶腹中央束一方腰带,整个菱线自壶顶至壶底相交成一点,分毫不差。壶盖六面可置换,十分严密。

云肩三足如意纹鼎壶

吴湖帆书画相明石瓢壶

反面:“为君倾一杯狂謌竹枝曲。”相明先生吴倩并题

正面:画“风动疏竹”,落款湖帆

钤印:顾景舟(盖)戴相明(底)

供春壶

壶形藩名的「供春壶」,即取老树瘿为形,树皮斑驳满身,纹理缭绕,以瓜蒂形为盖。泥色黄褐,朴质古拙,壶身轻巧端握舒适,出水流畅。化老丑树瘿为壶,大有返璞归真之意境。

笑樱壶

选料为上等天然紫泥,色泽温润,紫韵生辉。壶身微扁圆,由上而下渐收敛至圈足,壶底圆盘接底,增添了稳重之感;折腹隆肩,肩部装饰一环线,与口沿、盖沿成“三线”呼应,恰到好处;上下口沿圆润饱满、以压盖式密合;壶盖微微隆起的弧面与壶身弧面衔接自然、圆润有度;壶鋬上设计飞扣,线条优美自然,颇具动感,提拿亦稳。

牛盖莲子壶

此壶选用段泥,全手工制作而成。整器清秀敦厚、胎质细腻、色泽典雅;每一根线的始终、每一接合的过渡、每一棱角的锐钝,都极为用心,各处衔接一气贯通;口盖处严丝合缝、整齐划一;比例协调、柔中寓刚,通器散发出一股扎实有劲的精神气。

仿古壶

口延一圈与盖边上下相吻,细腻优雅。流、把顺壶肩弧度自然伸出,衔接无痕宛若生成。流浑厚而精神,与圆把前后对称,更添此壶精实可喜的韵味。

上新桥

大集玉壶

提梁盘壶

从三国到南陈,六朝更迭,吴郡顾氏为何能够始终稳如泰山?

前言:世家大族兴起于先秦时期,壮大于两汉时期,鼎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衰败于唐宋时期,这是大环境。抛开大环境不论,即使是环境最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依然有不少世家大族仅享受一段高光时间后就提前衰败,比如提出九品中正制的颍川陈氏。究其原因,不外乎王朝更迭、内部斗争、外族入侵和人才断档等。

任何世家大族的发展都是一种不断博弈的过程,过程中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无奈,还有“未若宗族地,更逢荣耀全”的情怀。世事变幻莫测,博弈的结果难以预料,输则退,赢则进。要说这些世家大族里面有没有“常青树”般的存在,答案肯定是有的,吴郡顾氏就是代表。

吴郡顾氏之郡望

一、吴郡顾氏的兴起

1、起源于东瓯

顾姓向来有“南顾”与“北顾”之分,北顾源于夏商交替之际的古顾国,南顾则和春秋后期的越王勾践相关。勾践卧薪尝胆十年,一朝雪耻天下知,越国在他手上达到了顶峰。然而花无百日红,勾践去世后,其子孙一代不如一代,越国实力不断下滑。战国初期,越王无强(勾践的六世孙)满心想着恢复越国的霸主地位,可惜无强真的不强,既不知己,又不知彼,昏昏然地跑去进攻齐楚这样的大国。

俗话说,上天欲使其上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疯狂的无强被楚威王所灭,因无强未指定继承人,越国宗室子弟逃散到东南沿海各地,在楚国鞭长莫及的地方称王、称公,其中有一支在浙南一带建立了瓯越国,后来秦始皇征伐百越,灭了此国。然秦朝国祚短暂,瓯越首领驺摇因在秦末乱世对刘邦给予了大力支持,被汉室封为东海王,并让其在瓯越故地重建王国,世人多称其国为东瓯国。

西汉初期的东瓯国

东瓯王驺摇封其子欧昭襄(字期视)为顾余侯,其子孙后来多以顾为姓氏,这便是南顾的由来。欧昭襄去世后,其子欧建继位,欧建有三子,长子早逝,次子顾贵在汉武帝时期率领族人归附了汉朝,他本人被汉武帝封为驰义侯。适逢汉武帝派大军攻打闽越国,顾贵奉命率领族中子弟协助汉军,闽越国被灭后,顾贵因功被升为吴侯。从越国被灭,到瓯越国被灭,再到东瓯国内附,东瓯人可谓是饱经动荡迁徙之苦。

都说阳光总在风雨后,到了顾贵这里可算是苦尽甘来了,他们又回到了先祖曾经繁衍生息的吴地。他们出于对安宁的渴望,纷纷弃武从文,积极融入汉朝大家庭,学习儒家文化。不到百余年,族中便有子弟—顾大成,以才学过人被举贤良,受封为光禄大夫。顾大成之子顾邦在两汉交替之际成为名儒,官至大司马。这种儒学传家的发展方式为后面吴郡顾氏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累世为官之后的士族

2、崛起于东吴

众所周知,东汉是汉室与世家大族组成的一种联合体,从建立到覆亡,处处都是世家大族的影子。所谓世家大族,即累世为官的名门望族。东汉初期,顾邦之子顾安帮助光武帝平定江淮地区,因功被封为两千石的东莱太守。顾安之子顾综德才兼备,颇受汉明帝看重,累迁为两千石的尚书令。顾综之子顾林虽然名气一般,可也在汉安帝时期当上了两千石的太常寺卿。顾林之子顾奉在汉桓帝时期曾任两千石的颍川太守。

四世皆有两千石,吴郡顾氏由此夯实了“吴地旧族”的基础,千万别将此时的吴郡顾氏和汝南袁氏、弘农杨氏这种四世三公的世族相比,要知道东汉那么多世家大族,也就这两个做到了四世三公。对于绝大部分世家大族来说,能像吴郡顾氏这样已经是殊为不易了。时间来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远离中原的江东亦未能幸免。公元195年,小霸王孙策南渡江东,与刘繇、王朗和严白虎等人争夺江东控制权。

孙策定江东

孙策这个人不喜欢那些弯弯绕绕,比较崇尚武力,他在平定江东期间疯狂打击江东士族,概因江东士族对他们老孙家不太感冒。也是在这个时候,顾雍出现了,顾雍和那些反对孙策的士族子弟不同,他抱着谁也不得罪的态度,尽量保持低调,以求安稳度过这段不好的光阴,一直等到孙权当家,顾雍方才大放异彩。孙权和孙策不同,他对江东士族比较友好,甫一继位,就将顾雍、陆逊等江东士族子招到自己的麾下。

以顾雍为代表的吴郡顾氏率先与孙氏展开合作,这对于当时的孙权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从孙权建立东吴,到西晋灭吴,孙氏没有亏待吴郡顾氏,顾雍被孙权封为醴陵侯、丞相,就连他的兄弟子侄都被安排得妥妥当当的。顾雍的弟弟顾徽领巴东太守,长子顾邵娶孙策之女为妻,出任豫章太守,次子顾穆出任宜都太守,侄子顾裕出任镇东将军,可谓是一门荣宠。

顾雍画像

二、吴郡顾氏的处世之道

1、舍小利,顾大局

东吴被灭之后,以“吴郡四姓”为代表的江东士族融入到了西晋的士族大集体之中,然而因一些历史原因,江东士族在这个大集体中的地位多少有些尴尬。元康二年,吴郡顾氏和陆氏派顾荣(顾雍的孙子)和陆机(陆逊的孙子)等子弟到洛阳为家族谋求更大的发展。顾荣和陆机等江东俊彦虽说在洛阳充分展现了自身的才学,可并不受以北方士族为代表的晋室公卿看重。面对这种不公,陆机表现得颇为气氛和决绝,顾荣则比较淡定。

单从此番表现来看,陆机仿佛更有气节,然而等到八王之乱的时候,陆机却四处投机,最终落得了身首异处的下场。顾荣看似没骨气,可他无论是在谁的帐下效力,都能秉持一份公心,比如他给赵王司马伦效力时,司马伦把和自己作对的淮南王僚属都交给他,他不偏不倚,救下了不少人。司马伦兵败身亡后,他虽然先后被诸多藩王强召,但是终日以嗜酒自污,不参与他们的那些事。

西晋八王之乱

等八王之乱快到尾声的时候,顾荣终于找到机会,溜回了吴郡老家。然而当时的江东和北方一样不太平,以广陵度支陈敏等人为首的割据势力拼了命招揽顾荣。顾荣心知天下已然大乱,各方势力必将重新洗牌,像陈敏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凭自己家族的力量和自己的才能,未尝不能辅佐陈敏,安定一方天下。可惜他在对陈敏深入了解后,发现此人的才干和眼界都不在线上,如果辅佐这样的人,恐怕江东难以安定。

顾荣想明白了之后,积极与甘卓(甘宁的曾孙)等江东本土实力派人物联络,没废什么力气就将陈敏弄成了孤家寡人,成功为司马睿南渡解决了一烦。司马睿率众到建业后,意欲以江东为基础,重建晋室。可大部分江东士族对此都不买账,搞得司马睿颇为难堪。顾荣一开始也没看清司马睿是否能成事,不敢轻易表态,等王导代表司马睿亲临拜访之后,顾荣再无顾虑,积极帮助司马睿安定江东。

西晋陈敏之乱

2、注重教育

吴郡顾氏自两汉之际开始经学传家后,其族中子弟多有良好的儒学道德修养,从族中很多代表人物身上都可以看到儒雅和忠厚的特征。之所以如此,这与吴郡顾氏良好的家族教育相关,其中既有家学与家风的传承,又有家族代表人物的榜样教育。就拿顾雍来说,他担任东吴丞相近20年,兢兢业业,谨言慎行,宽厚待人,看似没有诸葛亮那样的出彩表现,可内里的稳健与厚重却是孙氏能够长期立足江东的重要保障。

顾邵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下颇有乃父之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他是不吝赞美之词,比如“博览书卷”、“好乐人伦”、“少与舅陆绩齐名”、“远近称之”等。顾荣在两晋时期的表现也体现了吴郡顾氏的“厚德”家风。从东晋到南朝,顾和、顾众和顾恺之等顾氏子弟不坠家族之名。南朝后期,顾野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著述颇丰。

东晋顾恺之

从顾悌“父亡五日,绝浆而死”到顾和“母丧去职,居丧以孝闻”,顾众“事伯母以孝闻”,再到顾昕泣母。这些极重孝道的人物和故事出在吴郡顾氏绝非偶然,这是他们家族“孝义”精神沉淀出的反应,像这种注重传承的儒学世族,孝义和礼法早已深入到每一个家族成员的内心深处,以思想驱动行为。

魏晋以降,玄学之风盛行,多少士族子弟以“谈玄”为名,行放浪形骸之事,全然不顾一名儒者应该有的“厚德”、“孝义”。吴郡顾氏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从严教育族中子弟,造就出一番完全不一样的士族面貌,着实难得可贵。正所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凡事贵在坚持,随波逐流者往往会趋于平庸。

明永乐帝亲自题写碑文的顾昕之墓

结语

明朝后期,顾宪成重修东林书院,并为之题写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末清初,顾炎武主张“学以经世”,强调做学问需先立人格,并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口号。源远流长的吴郡顾氏从东吴到南陈而经久不衰,直到大环境发生变化之后,到明清时期还能有如此优秀之子弟,可见吴郡顾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风家学有多扎实!

动荡之际,王朝在更迭,各大家族也都在面临鼎革之变的挑战,吴郡顾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简而言之,吴郡顾氏之所以能够“木秀于林”,辉煌数百年,乃至到明清时期还能光芒四射,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历史环境和家族传承等诸多方面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现象。

参考文献:

《史记》

《晋书》

《三国志》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