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顺畅的意思解释(顺畅的意思)

顺畅的意思解释(顺畅的意思)

辟邪求吉,传统春节防疫习俗中的中华智慧

作者:毕旭玲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春节蕴含着我们民族对于种族延续、家庭繁衍、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认知与想象,是中华智慧传承的重要载体。

传统春节节俗异常丰富,其中有一类以防疫为主题的习俗集中体现了辟邪求吉的节日内涵,特别值得重视。这些习俗的形成是先民在长期与冬春季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防疫理念与知识的集中体现。虽然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很多防疫习俗逐渐淡出了春节,但其中蕴含的中华智慧与经验依然是我们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古人模仿方相氏驱疫动作所跳的具有巫术功能的祭祀舞蹈,后来发展为年终岁尾的重要仪式——傩仪

方相氏驱疫仪式是先秦时期就在官方和民间盛行的驱疫习俗。方相氏(也写作“方相士”)是先民创造的驱疫辟邪之神。方相氏驱疫仪式就是古人模仿方相氏驱疫的动作所跳的具有巫术功能的祭祀舞蹈。这种舞蹈后来就发展为年终岁尾的重要仪式——傩仪。“傩”字的本义是指人的行动符合礼仪,有气度,比如《诗经·竹竿》有“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一句,描述的是佩玉女子行走时优雅从容的模样。而驱瘟仪式本以“难”字指代,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指称驱疫仪式的“难”字假借为“傩”,“傩”字的本义便逐渐废止了,演变为专指驱疫仪式的词了。

《周礼》记载了周代宫廷中的方相氏驱疫仪式:方相氏由四位勇士扮演,只见他们头上蒙着熊皮,戴着黄金铸造的四眼面具,上穿黑衣,下着红裳,手持戈和盾,率领一百个手下四处搜索疫鬼,然后击打、驱逐疫鬼。民间的驱疫仪式被称为“乡人傩”,《论语·乡党》载:孔子曾郑重地穿着朝服,站在台阶上观看乡人傩。“不语怪力乱神”是孔子的重要主张,但从他郑重地观看乡人傩的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时人对于傩仪的重视。因为瘟疫往往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即使是民间的驱疫活动,也是极为庄重的仪式,并非娱乐活动。

到了汉代,官方驱疫辟邪的傩仪有了变化。根据《后汉书·礼仪志》的记录,一种变化是时间上的。先秦时期的傩仪没有固定日期,一年四季只要瘟疫流行都可以“请”方相氏来驱瘟,但汉代官方仅在一年中最隆重的腊祭前一日举行大傩仪。腊祭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并祈求来年丰收的祭祀活动,我们熟悉的腊月就因腊祭在此月举行而得名。可以说,腊祭拉开了新年祭祀活动的序幕,而腊祭之前的傩仪则是腊祭的准备活动;另一种变化是在仪式方面,汉代大傩仪更隆重,皇帝与文武百官都要参与。腊月初七夜半时分,官员们扎着红头巾侍立于宫内,待皇帝在御座上安坐好后,仪式就正式开始了。戴着四眼黄金面具的方相氏率领着由人扮演的十二神兽,一同驱赶、追打疫鬼。为了壮大声势,还要提前从官宦人家选出一百二十名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的男童,让他们手持棍棒、鼗鼓(与今日之拨浪鼓类似)等不断敲打,协助方相氏驱逐疫鬼。宫中傩仪结束后,还要由千余位五营骑士将代表着疫鬼的火把押送到洛水边,投掷于洛水中,象征着将恶疫镇压于水底。参与驱疫仪式的男童被称为“侲子”,他们的加入为汉代傩仪增加了祛除儿童疫病,庇护儿童成长的新内涵。

汉以后,宫廷傩仪规模继续扩大,比如南北朝时的宫廷傩仪中有“侲子”二百四十人,到隋唐时期,“侲子”更增加至五百人。作为新年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宫廷傩仪中增加了“迎春”的内涵,时间也较为灵活。初唐诗人沈佺期在《守岁应制》诗中写道:“南渡轻冰解渭桥,东方树色起招摇。天子迎春取今夜,王公献寿用明朝。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侲子乱驱妖。宜将岁酒调神药,圣祚千春万国朝。”诗中描写的是唐代皇宫守岁的情景,天子在迎春的除夕夜还欣赏了侲子们的驱疫表演,说明唐代宫廷傩仪已经成为春节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驱疫迎春的目的。唐代傩仪的表演性比前代大大增强,逐渐向傩戏演进。当代不少地区春节期间的傩戏表演就是古代傩仪的遗存,依然带有强烈的驱疫求吉内涵。

相传,驱疫辟邪的傩仪是由中华民族的共祖——黄帝创立的。此神话记录在《庄子》佚文中,经《太平御览》等文献的转载而留存。《庄子》一书中有《游凫》篇,有学者认为这一段佚文本是《游凫》篇的一部分,译为现代汉语如下:

游凫问:“现在的百姓为什么要举行驱逐瘟疫的仪式,敲鼓击铎,大声呼号呢?”雄黄回答说:“从前,民众常为传染病所苦,黄帝因而设立了巫咸这一官职,带领民众沐浴斋戒,以通九窍;敲鼓击铎,以振奋精神;劳动身体迈开步伐,使阴阳之气顺畅;喝酒吃葱,使五脏通畅。百姓不知道这些缘由,以为敲鼓呼噪真的是为了驱逐瘟鬼呢。”

《庄子》善用寓言故事讲道理,游凫与雄黄都是拟人化的角色,前者是一只水鸟,后者是一种中药材。此段黄帝立傩仪的神话解释了先民发明傩仪想要达到的目的,揭示了傩仪的本质。大多数驱疫行为——沐浴斋戒、敲鼓击铎、劳形趋步都可以达到强健身心的目的,从而提高个体的抵抗力。而饮酒茹葱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杀灭进入体内的病毒。这些科学的防疫方法是非常珍贵的信息,曾代代相传造福了不少民众。

“爆竹”与“入屠苏”都是重要的春节防疫习俗,其中燃烧爆竹为驱赶传播寒热疫病的山臊恶鬼,饮用屠苏酒有预防瘟疫的功效

在描写春节的古诗中最出名的恐怕要数王安石的《元日》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爆竹”与“入屠苏”都是重要的春节防疫习俗。

“爆竹”在唐代也称“爆竿”,意思是用火烧竹竿,使其爆裂发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驱赶山臊。相传,山臊是一种生活于山间的疫鬼,又称为山鬼。它相貌类人,但只有一尺多高。《神异经·西荒经》说:山臊喜欢光着身子捕捉虾蟹。它不怕人,如果在野外看到行人点燃篝火休息,就会靠近,利用人类的篝火炙烤捕来的虾蟹,并伺机盗取食盐,用来佐食虾蟹。如果接触了山臊,就会感染“令人寒热”的疫病。“令人寒热”即怕冷发热,是很多传染性疾病的共同症状。如何才能驱赶山臊,不让它靠近人,传染人呢?据说,曾有人尝试着将竹竿扔到火中,发现竹竿爆裂发出的声音可以吓跑山臊,后来就有了在新年第一天燃烧竹竿驱赶山臊的习俗。早在先秦时期,从宫廷到民间都有燃烧竹竿驱除山臊的习俗。《诗经》中有《庭燎》一首,描述的正是周代王宫在新年于庭院中燃烧竹子的情形。《荆楚岁时记》说:正月初一,民众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房前燃烧竹筒,以驱赶“山臊恶鬼”。

作为一则重要的防瘟避疫神话,山臊神话其实反映了民众对于时间和高温杀灭病毒的认知。首先,民众在春节前后燃烧爆竹驱赶传播寒热疫病的山臊恶鬼,说明冬季是以发热为表征的传染性疾病的多发期;其次,以燃烧竹子的方法吓走山臊恶鬼的情节看起来荒诞不经,但可能反映了先民对高温能杀灭空气中的病毒的粗浅认知。

“入屠苏”即饮屠苏酒。屠苏,亦称屠酥、酴酥,屠苏酒是用中药浸泡而成的药酒,古人认为在春节期间饮用屠苏酒有预防瘟疫的功效,这种习俗至晚在南朝已经产生。《荆楚岁时记》载:大年初一早晨,一家男女老幼穿戴整齐,按照辈分依次拜年祝贺后要共饮屠苏酒。

相传,屠苏酒也是由黄帝发明的,所以又被称为“轩辕黄帝神方”。除了黄帝发明屠苏酒的神话之外,民间还流传着其他屠苏酒创制神话。南北朝时期的中医方书《小品方》说:让人不生瘟疫的屠苏酒配方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创制的,大年初一饮用它,能够避瘟疫及一切不正之气。而明代的《通雅》则说是唐代的医药学家孙思邈调制了屠苏酒方。相传,孙思邈曾在常州城中居住,他看到冬末春初时民众常身染瘟疫,就潜心研读医书,拟出了一个药酒配方。常州的病患服了孙思邈的药酒后,身体很快康复。后来孙思邈公开了药酒配方,并告诉大家每年除夕时饮用此药酒可预防瘟疫。

神话并非历史,屠苏酒究竟是谁发明的并不重要,在黄帝、华佗、孙思邈分别作为屠苏酒发明人的神话中,我们看到的是古人以药酒防治瘟疫的知识传承过程:原始社会晚期,先民在与植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了某些植物对于防治瘟疫有着特殊的效果,由此产生了黄帝发明屠苏酒的神话;汉末三国时期,社会的动荡加剧了瘟疫的传播。在治疗过程中,从原始社会传承下来的瘟疫治疗方法不断得到补充与改进,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瘟病药方,由此引发了华佗发明屠苏酒配方的神话;到隋唐时期,随着治疗经验的累积,医者发现温热的酒可以加速药效的发挥,屠苏酒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药王孙思邈配制屠苏酒挽救病患的神话因此产生。

屠苏酒神话还传承了防止瘟疫人际传播的经验与观念。东晋《肘后备急方》载:全家一起饮用屠苏酒时,要从幼至长依次饮用。“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明代《本草纲目》记录屠苏酒的饮用方式说:制作屠苏酒的药材配好后,装在三角形的红色袋子中,于除夕夜悬挂在井底,初一取出放于酒中,将药酒煮沸几次,去掉药渣后,全家人从幼到长依次饮用。喝完之后的药渣仍然放入井中。这里有几个细节很有意思:第一,全家一起饮用屠苏酒是为了防止瘟疫的人际传播,即使一家中只有一人饮用,一里的百姓中只有一家饮用,也可以阻断瘟疫的人际传播;第二,饮用水是瘟疫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将炮制药酒的药材和药渣浸入井水,其目的就在于净化饮用水,防止疫病的传播;第三,从幼至长饮用屠苏酒的顺序与一般的长者为尊不同,既照顾了儿童体弱的特质,又体现了爱护幼小的传统道德观念。

春节饮屠苏酒防瘟的神话与习俗传承了以药物预防瘟疫的经验,它在古代得到了长期而广泛的认同,苏东坡有“但有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除夕野宿常州城外》)之句,赞赏了屠苏酒的保健功效,并针对长者后饮的风俗评论说:我只要健康,不怕年老。

正月初五迎的众多财神中,影响力最大的赵公明曾是一位瘟神。其身份的变化,反映了先民面对瘟疫时的积极辨证思想

正月初五迎财神是春节节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江南地区,迎财神仪式的隆重程度堪比除夕夜祭祖迎春。在众多财神中,影响力最大,最受人敬仰的就是赵公明。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财神赵公明在南北朝时曾是一位瘟神。梁代道士陶弘景在《真诰》中提到:以赵公明为首的五方诸神是专司“土下冢中”的阴神,手下有一千两百员,被呼为“瘟鬼”。《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十一也说赵公明与刘元达、张元伯、李公仲、史文业、钟士季等各自率领二十五万鬼兵,在人间散播瘟疫。到隋唐时期,瘟神赵公明神话和信仰逐渐成为五瘟神神话与信仰的一部分。五瘟神,也称五瘟使者,分别是: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仕贵、总管中瘟史文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说:隋文帝曾下令为五瘟使者建祠。

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正是中国社会经济大发展时期,人口聚集的集镇、城市不断增加和扩容,瘟疫暴发引起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比如公元832年,从剑南道(治所在今四川成都)至浙西道(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发生了一场罕见的瘟疫,唐文宗在救灾的诏令中说:灾民中有全家都死亡的,由官府准备棺木,并出丧葬费,死亡一半及以上的民户都可以减免赋税。公元855年,江淮一带又发生另一场大瘟疫,唐宣宗下诏说:江淮数道因为旱灾和瘟疫,民众或死或徙,十室九空,收不上税,因此特赦三年。正因为瘟疫给古代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所以隋文帝为五瘟使者建造了神祠,定期祭祀他们,使瘟神祭祀进入了官方崇拜体系,企图通过祭祀瘟神控制瘟疫的传播。

五瘟信仰最深厚的地区在长江以南。可能因为环境湿热,易生蚊虫,古代长江以南常常暴发大型传染病,五瘟神话与信仰因此在这里受到了热烈欢迎。后来,五瘟使者中在民间威望最高的赵公明获得了特别的发展机会,成为至今仍广受欢迎的财神。

大约在蒙元时期,赵公明被封为赵元帅。元本《新编连相搜神广记》记录了赵元帅的生平事迹,说他是中南山人,秦代避世隐居,后修炼得道。该书还对他的外形进行了详细描述:赵元帅长着一张黝黑的面庞,头上戴着铁冠,手里执着铁鞭,跨坐于虎身上。这副威风凛凛的样貌对后世影响深远,直到当代,执鞭、跨虎依然是财神赵公明形象的标志性特征。在《新编连相搜神广记》中,赵元帅首次超越了瘟神身份,具有了更广阔的职司范围,比如能驱雷使电、呼风唤雨,甚至可以保佑打官司顺利,做买卖发财。至此,赵公明已经由单纯散播瘟疫的瘟神转变为多能神,而且是一位既可以救助瘟疫,又可以为商业经营行为保驾护航的善神。

此后,赵公明与瘟神的定位渐行渐远,并终于在明启了通往财神之路。明代神魔小说《北游记》叙述说:赵公明等本是擅自下凡的神仙,住在徐州府风清洞危害百姓,被祖师擒拿后受感化成为护佑百姓的善神。这种邪神转向善神的叙事为赵公明由瘟神向财神的转变做了铺垫。到《封神演义》中,赵公明已经成为一位比较明确的财神了。姜子牙敕封阵亡者,赵公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率领四位正神,行使迎祥纳福、追逃捕亡之职。赵公明帐下四位正神分别为: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单从神名上,我们也可以了解这四位辅神都是专职财神,而作为四位财神上官的赵公明自然也是财神了。在江南地区,很多民众将赵公明与四位属下并称为“五路财神”,也称“路头神”,并逐渐形成在春节后店铺开市的正月初五迎接路头神的习俗。

赵公明由瘟神到财神的变化有深刻意义。一方面它反映了先民面对瘟疫时的积极辨证思想:瘟疫的暴发已经是极坏之事,但如果人类可以寻找出治疗疫病的方法,瘟疫也可以被制服,如此便否极泰来。这种思想反映在神话中就表现为为祸人间的瘟神可以转变为造福人间的善神;另一方面,神话和信仰的出现或消失都与民众的客观需求有关,赵公明瘟神职能在明代的消失可能代表了当时一些民众已经认识到在与瘟疫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知识,比求神拜佛更可靠。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研究室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评论专委会副主任)

来源: 文汇报

辟邪求吉,传统春节防疫习俗中的中华智慧

作者:毕旭玲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春节蕴含着我们民族对于种族延续、家庭繁衍、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认知与想象,是中华智慧传承的重要载体。

传统春节节俗异常丰富,其中有一类以防疫为主题的习俗集中体现了辟邪求吉的节日内涵,特别值得重视。这些习俗的形成是先民在长期与冬春季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防疫理念与知识的集中体现。虽然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很多防疫习俗逐渐淡出了春节,但其中蕴含的中华智慧与经验依然是我们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古人模仿方相氏驱疫动作所跳的具有巫术功能的祭祀舞蹈,后来发展为年终岁尾的重要仪式——傩仪

方相氏驱疫仪式是先秦时期就在官方和民间盛行的驱疫习俗。方相氏(也写作“方相士”)是先民创造的驱疫辟邪之神。方相氏驱疫仪式就是古人模仿方相氏驱疫的动作所跳的具有巫术功能的祭祀舞蹈。这种舞蹈后来就发展为年终岁尾的重要仪式——傩仪。“傩”字的本义是指人的行动符合礼仪,有气度,比如《诗经·竹竿》有“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一句,描述的是佩玉女子行走时优雅从容的模样。而驱瘟仪式本以“难”字指代,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指称驱疫仪式的“难”字假借为“傩”,“傩”字的本义便逐渐废止了,演变为专指驱疫仪式的词了。

《周礼》记载了周代宫廷中的方相氏驱疫仪式:方相氏由四位勇士扮演,只见他们头上蒙着熊皮,戴着黄金铸造的四眼面具,上穿黑衣,下着红裳,手持戈和盾,率领一百个手下四处搜索疫鬼,然后击打、驱逐疫鬼。民间的驱疫仪式被称为“乡人傩”,《论语·乡党》载:孔子曾郑重地穿着朝服,站在台阶上观看乡人傩。“不语怪力乱神”是孔子的重要主张,但从他郑重地观看乡人傩的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时人对于傩仪的重视。因为瘟疫往往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即使是民间的驱疫活动,也是极为庄重的仪式,并非娱乐活动。

到了汉代,官方驱疫辟邪的傩仪有了变化。根据《后汉书·礼仪志》的记录,一种变化是时间上的。先秦时期的傩仪没有固定日期,一年四季只要瘟疫流行都可以“请”方相氏来驱瘟,但汉代官方仅在一年中最隆重的腊祭前一日举行大傩仪。腊祭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并祈求来年丰收的祭祀活动,我们熟悉的腊月就因腊祭在此月举行而得名。可以说,腊祭拉开了新年祭祀活动的序幕,而腊祭之前的傩仪则是腊祭的准备活动;另一种变化是在仪式方面,汉代大傩仪更隆重,皇帝与文武百官都要参与。腊月初七夜半时分,官员们扎着红头巾侍立于宫内,待皇帝在御座上安坐好后,仪式就正式开始了。戴着四眼黄金面具的方相氏率领着由人扮演的十二神兽,一同驱赶、追打疫鬼。为了壮大声势,还要提前从官宦人家选出一百二十名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的男童,让他们手持棍棒、鼗鼓(与今日之拨浪鼓类似)等不断敲打,协助方相氏驱逐疫鬼。宫中傩仪结束后,还要由千余位五营骑士将代表着疫鬼的火把押送到洛水边,投掷于洛水中,象征着将恶疫镇压于水底。参与驱疫仪式的男童被称为“侲子”,他们的加入为汉代傩仪增加了祛除儿童疫病,庇护儿童成长的新内涵。

汉以后,宫廷傩仪规模继续扩大,比如南北朝时的宫廷傩仪中有“侲子”二百四十人,到隋唐时期,“侲子”更增加至五百人。作为新年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宫廷傩仪中增加了“迎春”的内涵,时间也较为灵活。初唐诗人沈佺期在《守岁应制》诗中写道:“南渡轻冰解渭桥,东方树色起招摇。天子迎春取今夜,王公献寿用明朝。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侲子乱驱妖。宜将岁酒调神药,圣祚千春万国朝。”诗中描写的是唐代皇宫守岁的情景,天子在迎春的除夕夜还欣赏了侲子们的驱疫表演,说明唐代宫廷傩仪已经成为春节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驱疫迎春的目的。唐代傩仪的表演性比前代大大增强,逐渐向傩戏演进。当代不少地区春节期间的傩戏表演就是古代傩仪的遗存,依然带有强烈的驱疫求吉内涵。

相传,驱疫辟邪的傩仪是由中华民族的共祖——黄帝创立的。此神话记录在《庄子》佚文中,经《太平御览》等文献的转载而留存。《庄子》一书中有《游凫》篇,有学者认为这一段佚文本是《游凫》篇的一部分,译为现代汉语如下:

游凫问:“现在的百姓为什么要举行驱逐瘟疫的仪式,敲鼓击铎,大声呼号呢?”雄黄回答说:“从前,民众常为传染病所苦,黄帝因而设立了巫咸这一官职,带领民众沐浴斋戒,以通九窍;敲鼓击铎,以振奋精神;劳动身体迈开步伐,使阴阳之气顺畅;喝酒吃葱,使五脏通畅。百姓不知道这些缘由,以为敲鼓呼噪真的是为了驱逐瘟鬼呢。”

《庄子》善用寓言故事讲道理,游凫与雄黄都是拟人化的角色,前者是一只水鸟,后者是一种中药材。此段黄帝立傩仪的神话解释了先民发明傩仪想要达到的目的,揭示了傩仪的本质。大多数驱疫行为——沐浴斋戒、敲鼓击铎、劳形趋步都可以达到强健身心的目的,从而提高个体的抵抗力。而饮酒茹葱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杀灭进入体内的病毒。这些科学的防疫方法是非常珍贵的信息,曾代代相传造福了不少民众。

“爆竹”与“入屠苏”都是重要的春节防疫习俗,其中燃烧爆竹为驱赶传播寒热疫病的山臊恶鬼,饮用屠苏酒有预防瘟疫的功效

在描写春节的古诗中最出名的恐怕要数王安石的《元日》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爆竹”与“入屠苏”都是重要的春节防疫习俗。

“爆竹”在唐代也称“爆竿”,意思是用火烧竹竿,使其爆裂发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驱赶山臊。相传,山臊是一种生活于山间的疫鬼,又称为山鬼。它相貌类人,但只有一尺多高。《神异经·西荒经》说:山臊喜欢光着身子捕捉虾蟹。它不怕人,如果在野外看到行人点燃篝火休息,就会靠近,利用人类的篝火炙烤捕来的虾蟹,并伺机盗取食盐,用来佐食虾蟹。如果接触了山臊,就会感染“令人寒热”的疫病。“令人寒热”即怕冷发热,是很多传染性疾病的共同症状。如何才能驱赶山臊,不让它靠近人,传染人呢?据说,曾有人尝试着将竹竿扔到火中,发现竹竿爆裂发出的声音可以吓跑山臊,后来就有了在新年第一天燃烧竹竿驱赶山臊的习俗。早在先秦时期,从宫廷到民间都有燃烧竹竿驱除山臊的习俗。《诗经》中有《庭燎》一首,描述的正是周代王宫在新年于庭院中燃烧竹子的情形。《荆楚岁时记》说:正月初一,民众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房前燃烧竹筒,以驱赶“山臊恶鬼”。

作为一则重要的防瘟避疫神话,山臊神话其实反映了民众对于时间和高温杀灭病毒的认知。首先,民众在春节前后燃烧爆竹驱赶传播寒热疫病的山臊恶鬼,说明冬季是以发热为表征的传染性疾病的多发期;其次,以燃烧竹子的方法吓走山臊恶鬼的情节看起来荒诞不经,但可能反映了先民对高温能杀灭空气中的病毒的粗浅认知。

“入屠苏”即饮屠苏酒。屠苏,亦称屠酥、酴酥,屠苏酒是用中药浸泡而成的药酒,古人认为在春节期间饮用屠苏酒有预防瘟疫的功效,这种习俗至晚在南朝已经产生。《荆楚岁时记》载:大年初一早晨,一家男女老幼穿戴整齐,按照辈分依次拜年祝贺后要共饮屠苏酒。

相传,屠苏酒也是由黄帝发明的,所以又被称为“轩辕黄帝神方”。除了黄帝发明屠苏酒的神话之外,民间还流传着其他屠苏酒创制神话。南北朝时期的中医方书《小品方》说:让人不生瘟疫的屠苏酒配方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创制的,大年初一饮用它,能够避瘟疫及一切不正之气。而明代的《通雅》则说是唐代的医药学家孙思邈调制了屠苏酒方。相传,孙思邈曾在常州城中居住,他看到冬末春初时民众常身染瘟疫,就潜心研读医书,拟出了一个药酒配方。常州的病患服了孙思邈的药酒后,身体很快康复。后来孙思邈公开了药酒配方,并告诉大家每年除夕时饮用此药酒可预防瘟疫。

神话并非历史,屠苏酒究竟是谁发明的并不重要,在黄帝、华佗、孙思邈分别作为屠苏酒发明人的神话中,我们看到的是古人以药酒防治瘟疫的知识传承过程:原始社会晚期,先民在与植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了某些植物对于防治瘟疫有着特殊的效果,由此产生了黄帝发明屠苏酒的神话;汉末三国时期,社会的动荡加剧了瘟疫的传播。在治疗过程中,从原始社会传承下来的瘟疫治疗方法不断得到补充与改进,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瘟病药方,由此引发了华佗发明屠苏酒配方的神话;到隋唐时期,随着治疗经验的累积,医者发现温热的酒可以加速药效的发挥,屠苏酒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药王孙思邈配制屠苏酒挽救病患的神话因此产生。

屠苏酒神话还传承了防止瘟疫人际传播的经验与观念。东晋《肘后备急方》载:全家一起饮用屠苏酒时,要从幼至长依次饮用。“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明代《本草纲目》记录屠苏酒的饮用方式说:制作屠苏酒的药材配好后,装在三角形的红色袋子中,于除夕夜悬挂在井底,初一取出放于酒中,将药酒煮沸几次,去掉药渣后,全家人从幼到长依次饮用。喝完之后的药渣仍然放入井中。这里有几个细节很有意思:第一,全家一起饮用屠苏酒是为了防止瘟疫的人际传播,即使一家中只有一人饮用,一里的百姓中只有一家饮用,也可以阻断瘟疫的人际传播;第二,饮用水是瘟疫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将炮制药酒的药材和药渣浸入井水,其目的就在于净化饮用水,防止疫病的传播;第三,从幼至长饮用屠苏酒的顺序与一般的长者为尊不同,既照顾了儿童体弱的特质,又体现了爱护幼小的传统道德观念。

春节饮屠苏酒防瘟的神话与习俗传承了以药物预防瘟疫的经验,它在古代得到了长期而广泛的认同,苏东坡有“但有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除夕野宿常州城外》)之句,赞赏了屠苏酒的保健功效,并针对长者后饮的风俗评论说:我只要健康,不怕年老。

正月初五迎的众多财神中,影响力最大的赵公明曾是一位瘟神。其身份的变化,反映了先民面对瘟疫时的积极辨证思想

正月初五迎财神是春节节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江南地区,迎财神仪式的隆重程度堪比除夕夜祭祖迎春。在众多财神中,影响力最大,最受人敬仰的就是赵公明。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财神赵公明在南北朝时曾是一位瘟神。梁代道士陶弘景在《真诰》中提到:以赵公明为首的五方诸神是专司“土下冢中”的阴神,手下有一千两百员,被呼为“瘟鬼”。《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十一也说赵公明与刘元达、张元伯、李公仲、史文业、钟士季等各自率领二十五万鬼兵,在人间散播瘟疫。到隋唐时期,瘟神赵公明神话和信仰逐渐成为五瘟神神话与信仰的一部分。五瘟神,也称五瘟使者,分别是: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仕贵、总管中瘟史文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说:隋文帝曾下令为五瘟使者建祠。

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正是中国社会经济大发展时期,人口聚集的集镇、城市不断增加和扩容,瘟疫暴发引起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比如公元832年,从剑南道(治所在今四川成都)至浙西道(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发生了一场罕见的瘟疫,唐文宗在救灾的诏令中说:灾民中有全家都死亡的,由官府准备棺木,并出丧葬费,死亡一半及以上的民户都可以减免赋税。公元855年,江淮一带又发生另一场大瘟疫,唐宣宗下诏说:江淮数道因为旱灾和瘟疫,民众或死或徙,十室九空,收不上税,因此特赦三年。正因为瘟疫给古代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所以隋文帝为五瘟使者建造了神祠,定期祭祀他们,使瘟神祭祀进入了官方崇拜体系,企图通过祭祀瘟神控制瘟疫的传播。

五瘟信仰最深厚的地区在长江以南。可能因为环境湿热,易生蚊虫,古代长江以南常常暴发大型传染病,五瘟神话与信仰因此在这里受到了热烈欢迎。后来,五瘟使者中在民间威望最高的赵公明获得了特别的发展机会,成为至今仍广受欢迎的财神。

大约在蒙元时期,赵公明被封为赵元帅。元本《新编连相搜神广记》记录了赵元帅的生平事迹,说他是中南山人,秦代避世隐居,后修炼得道。该书还对他的外形进行了详细描述:赵元帅长着一张黝黑的面庞,头上戴着铁冠,手里执着铁鞭,跨坐于虎身上。这副威风凛凛的样貌对后世影响深远,直到当代,执鞭、跨虎依然是财神赵公明形象的标志性特征。在《新编连相搜神广记》中,赵元帅首次超越了瘟神身份,具有了更广阔的职司范围,比如能驱雷使电、呼风唤雨,甚至可以保佑打官司顺利,做买卖发财。至此,赵公明已经由单纯散播瘟疫的瘟神转变为多能神,而且是一位既可以救助瘟疫,又可以为商业经营行为保驾护航的善神。

此后,赵公明与瘟神的定位渐行渐远,并终于在明启了通往财神之路。明代神魔小说《北游记》叙述说:赵公明等本是擅自下凡的神仙,住在徐州府风清洞危害百姓,被祖师擒拿后受感化成为护佑百姓的善神。这种邪神转向善神的叙事为赵公明由瘟神向财神的转变做了铺垫。到《封神演义》中,赵公明已经成为一位比较明确的财神了。姜子牙敕封阵亡者,赵公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率领四位正神,行使迎祥纳福、追逃捕亡之职。赵公明帐下四位正神分别为: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单从神名上,我们也可以了解这四位辅神都是专职财神,而作为四位财神上官的赵公明自然也是财神了。在江南地区,很多民众将赵公明与四位属下并称为“五路财神”,也称“路头神”,并逐渐形成在春节后店铺开市的正月初五迎接路头神的习俗。

赵公明由瘟神到财神的变化有深刻意义。一方面它反映了先民面对瘟疫时的积极辨证思想:瘟疫的暴发已经是极坏之事,但如果人类可以寻找出治疗疫病的方法,瘟疫也可以被制服,如此便否极泰来。这种思想反映在神话中就表现为为祸人间的瘟神可以转变为造福人间的善神;另一方面,神话和信仰的出现或消失都与民众的客观需求有关,赵公明瘟神职能在明代的消失可能代表了当时一些民众已经认识到在与瘟疫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知识,比求神拜佛更可靠。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研究室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评论专委会副主任)

来源: 文汇报

行测言语理解高频成语 建议收藏

以邻为壑:把困难或灾祸转嫁给别人寡廉鲜耻:指不廉洁,不知羞耻唾手可得:很容易就能办到皮里阳秋:表面不做评论,但内心有所褒贬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纤尘不染:比喻很干净海水不可斗量:根据某人的现状就低估他的未来夏虫不可语冰:比喻人的目光短浅如出一撤:形容两种言论或行动一模一样一脉相通:强调事物之间的关联衣钵相传: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相形见绌:和同类事物相比显得不足脱颖而出:指人的本领全部显露出来蔚为大观:事物美好而繁多、多指文物、盛大的景象钟鸣鼎食:形容生活奢侈豪华荜门圭窦:形容住宿极其简陋兰艾同焚:比喻不分好坏千人一面:比喻文章或对人的描写公式化,多用于讥讽文 艺创作上的雷同千篇一律:文章写作公式化,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有失偏颇:指不公平不足取法:不值得效法瑕瑜互见:指优点和缺点都有不刊之论:形容文章或言辞用得精准得当不遗余力: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都不保留不落窠臼:比喻文章或文艺作品有独特的风格,不落俗套不拘一格:不局限一种规格或方式不折不扣:完全、十足的意思雷厉风行:形容执行政策法令时严厉迅速如火如荼:形容旺盛、激烈或热烈短兵相接:指面对面进行争锋相对的斗争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骇人听闻:指某种确实存在的,听完令人震惊的坏人坏事耸人听闻:夸大事实或说离奇的话,使人听了感到震惊不容置喙:不允许别人插嘴,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不容置疑:不允许表示怀疑,事实确凿或言论严密老调重弹:把陈旧的言论和主张重新搬出来不孚众望:不能令大家信服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天差地别:强调的是差距迥然不同:强调的是不同脍炙人口:好的诗文或事物受到别人的称赞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且都能满足司空见惯: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强调“见”殊途同归:不同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效果坐享其成: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到别人的成果坐收渔利:从别人的矛盾中获利穿凿附会:把讲不通或不相干的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雪泥鸿爪:往事遗留的痕迹闪烁其词:不肯透露真想有意回避要害问题如数家珍:比喻对所讲的事情非常的熟悉,一般前面有谈起、说起什么如数家珍滥觞:比喻事情的开端、或起源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众多、富丽堂皇信手拈来:形容写作诗文时运用材料,驾驭语言的随意从容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清楚透彻自告奋勇:自己主动要求担当某项任务波谲云诡:事物变化莫测,难以捉摸返璞归真: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洗净铅华:洗掉伪装世俗的外表纷繁复杂:形容文章或事情杂而多标新立异:提出新的主张见解无可厚非:虽有缺点,但可原谅了然于胸:心里非常明白笔耕不缀:从未间断写作废寝忘食:短时间的专心努力韦编三绝:比喻读书勤奋青灯黄卷:读书的条件艰苦耳熟能详:非常熟悉,可以详细的复述出来手到擒来:比喻做事情有把握、毫不费力就能成功绘声绘色:叙述或描写非常生动逼真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生动逼真浑然天成:诗文结构严谨自然,用词毫无斧凿的痕迹,也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厚积薄发: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本固枝荣:强调做事要巩固基础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灾难草木皆兵:形容人在极度惊慌时疑神疑鬼天马行空:形容诗文气势豪放,才思超群不凡;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无所不有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五花八门:变化多端、花样繁多日暮途穷:计穷力尽,已经到了没落灭亡的阶段鱼龙混杂: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怙恶不悛:多次作恶不肯悔改众横捭阖:在政治上或外交上运用分化与争取的手段马革裹尸:指英勇牺牲在战场上惊鸿一瞥:比喻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沧海一粟:形容非常渺小,强调微不足道明哲保身: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作壁上观:坐观成败,不给予帮助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数不清烂若繁星:比喻才能出众的人很多反求诸己: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并加以纠正坐而论道:空谈大道理,不见行动避实就虚:谈论问题回避要害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受失败异军突起:新派别或新力量一下子崛起以身试险: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不卑不亢:形容人说话做事有分寸耳提面命:不但当面教导他,而且提着耳朵叮嘱他,形容对人的教诲恳切、要求严格循循善诱: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与日俱增:形容数量或人的思想感情日甚一日:形容事物的发展程度日渐严重,一般形容不好的事物崭露头角:突出的显露才能或本领无挂无碍:没有任何的牵挂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敬而远之:表示尊敬,但是不愿意接近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凭吊:面对遗迹、遗物或坟坟墓时怀念古人或感慨往事凭悼:指怀念死者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思维等自然流畅博采众长: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从善如流:形容乐于接受别人的劝告分庭抗礼:比喻平起平坐、地位平等昭然若揭:指真相大白升山采珠:比喻办事的方法、方式不对繁文缛节:繁琐的不必要的礼节无可非议:没有什么指摘的、言行合理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盖棺定论: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了死后才得出结论正本清源: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一拍即合:强调很容易达成一致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寒来暑往:比喻时间的不停流逝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战战兢兢: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噤若寒蝉:因为害怕而不敢说话风生水起:做事情做的有生气、蓬勃兴旺恒河沙数:形容数量很多莫衷一是:意见多、分歧大,不能得出一致的决定见仁见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看法众说纷纭: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贻笑大方:被专业人士笑话他山之石: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提高认识的外力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语焉不详:虽然提到了但是不详细质疑与置疑:置疑用于否定句暴殄天物:任意糟蹋东西,不知道珍惜委曲:事情的底细和原委洋洋洒洒:形容写作顺畅,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难能可贵:指难以做到的事情做到了,值得珍视长亭古道:多用于送别的情景接踵而至:侧重于来到某个地方的人很多蜂拥而至:侧重于到达某个地方趋之若鹜:很多的人争着去追逐某个事物,消极色彩和风化雨: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无足轻重:强调不重要扬汤止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涸辙之鲋:处在困境中等待救援的人轻佻:举止不稳重惹人耳目:用假象迷惑人欺骗人千帆竞发:声势浩大或竞争激烈龙争虎斗:形同斗争或竞赛很激烈反戈一击:调转武器向原来自己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汗牛充栋:形容藏书很多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因势利导: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一方加以引导杞人忧天:不必要或没有根据的担心相视莫逆:形容情投意合,交情好红口白牙:造谣中伤金瓯无缺:比喻国土完整斗转星移:形容时间或季节变化的快汪洋恣肆:形容人的气度或文章大气磅礴,豪放自如经天纬地:形容人的才能大,能做大事业。经天纬地之才矫揉造作:故意做作,不自然触目惊心:看到严重的情况而内心震惊一筹莫展:形容人一点计策、办法都想不出来别具一格: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别具匠心: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独出心裁:提出的办法与众不同独辟蹊径:独到的一种方法或风格空谷幽兰:人品高雅掩耳盗铃:自己欺骗自己自欺欺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讳疾忌医:掩饰缺点,不远改正泾渭分明:界限分明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能力和德行是否服人,是否胜任点到为止:说话做事有分寸讳莫如深:把事情隐藏的很深谈虎色变: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情就紧张起来拨云见日:冲破黑暗见到光明或消除疑团顿时明白激浊扬清:消除坏的,发扬好的动人心弦:事物激动人心,惊心动魄动人心迹:侧重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一而足:同类的事物很多,无法列举完全习焉不察:经常接触某一类事物,反而察觉不到其中出现的问题屡试不爽: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孤芳自赏:脱离群众,自以为了不起孤高自许:孤僻清高,自命不凡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常到达僻静的地方有教无类:表示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润物无声:做了贡献而不张扬,默默奉献无师自通:没有老师传授就能通晓惊心动魄:使人感触很深,触动很大胆战心惊:、触目心惊:表示害怕自怨自艾:指不断反省自己改正错误难以问津:很少有人尝试、购买百家争鸣:强调学术思想不忍卒读:形容文章悲惨动人得天独厚:自然条件非常好卓尔不群:人的才德超群席珍待聘:有才能的人等待受聘用囤积居奇:囤积低价或紧俏的物资待价而沽:等待好的待遇、条件敝帚自珍:自己的东西虽然不好,但对他十分珍惜急不可待:形容十分急迫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举重若轻:处理非常难得问题轻松不费力首屈一指:第一位、最好的振聋发聩:高超的言论能使麻木的人觉醒和光同尘: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急公好义:热心公益,见义勇为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疾言厉色:形容对人发怒时的神情反唇相讥: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讥讽对方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敬而远之:虽然尊敬,但不愿意接近洛阳纸贵:作品被大家重视,到处流传若即若离:对人保持一定距离,好像接近,有好像离开不即不离:不亲近也不疏远瑕不掩瑜:优点多于缺点买椟还珠:比喻取舍不当缘木求鱼:比喻方法方式不对竭泽而渔: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立足之地:比喻容身的处所假手于人:借助别人来为自己办事善刀而藏:适可而止、自敛其才洋洋自得:非常得意的样子得鱼忘筌:达到目的就忘了原来依靠的东西以管窥豹:目光狭隘、短浅鳞次栉比:房屋整齐排列变动不居:事物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别开生面:另创一种形式或面貌望而却步:看到可怕或者力不能及的事情就往后退一时之选:某一时期的优秀人才否极泰来: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畸重畸轻:事物发展不均衡或者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公正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了,就跟做得不够一样形影相吊: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怒不可遏、拍案而起:都形容十分的愤怒张口结舌:形容因理屈、害怕、生气而一时语塞庸人自扰: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粉饰太平:把社会黑暗混乱的状况掩饰成太平的景象敲山震虎:故意示警,使人震惊工力悉敌: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无独有偶:比喻两物或两人十分相似力有未逮:有意愿却做不到甚嚣尘上: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变本加厉: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如日中天:事物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日甚一日:事物发展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消极)返观内视:比喻自我反省浮家泛宅:生活漂泊不定身体力行:努力实践,亲身体验开源节流:增加收入,节省开支量入为出:根据收入的情况确定支出的限度欲罢不能:想停止却停止不下来尾大不掉: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积重难返:长期积累的问题,形成的风俗不易改变饮鸩止渴:用错误的方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抱薪救火: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灾祸反而扩大盛气凌人:骄傲蛮横,气势逼人势成骑虎:事情中遇到困难,但迫于形势,想停止却停止不下来鱼目混珠:以假乱真 鱼龙混杂:好人坏人混在一起泥沙俱下:好坏不同的事物或者人混在一起长绳系日:比喻想留住时光并日而食:形容生活极度贫困步步为营:防守严密,行动谨慎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蝇营狗苟:为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日异月殊:形容变化大势如累卵:形容形势危急势在必行:从事物发展的趋势来看必须采取行动不二法门:比喻最好的或者独一无二的方法新闻乐见:很受欢迎入木三分:分析问题很深刻判若云泥:形容差距很大一以贯之:做人做事按照一个道理从一而终尸位素餐:占者职位不干事,不作为一曝十寒: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懒惰,比喻没有恒心践规踏矩:侧重于不知道变通,拘泥于旧准则经世致用:比喻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各行其是:比喻各做各的,各搞一套拨乱反正:消除混乱的局面,恢复正常的秩序茹古涵今:形容知识丰富徒托空言:只讲空话,而不实行镜花水月:比喻虚幻的景象紧锣密鼓:强调准备工作进行的紧张、急促叶公好龙: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并不真正爱好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心有余悸:事情虽然过去了,但回想起来还是很害怕盘根错节:比喻事情复杂,纠缠不清刻舟求剑:不知道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一叶障目: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披星戴月:形容起早贪黑,辛勤劳动栉风沐雨: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累首鼠两端:犹豫不决,动摇不定聊胜于无:形容比完全没有稍好一点,侧重于有作用扭捏作态:指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离经叛道:背离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或者传统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金石之言: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侧重于珍贵不经之谈::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言论遍地开花:好的事物到处涌现或普遍发展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流派纷呈:指学术思想或文艺创作方面的派别很多江河日下:情况一天天的坏下去,体现现状的艰难利令智昏:因贪利而失去理智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一隅之地:形容地方的狭小大有可观:值得看,值得重视革故鼎新:革除旧制度,创立新制度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无所适从:不知道听从哪一个好面授机宜:当面指示处理事物的方针与办法李代桃僵:代人受过鞭打快牛:对先进的单位或个人进一步增加任务或提出更高的要求如鱼得水:比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或环境臻于佳境:达到最佳境界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委曲求全: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积厚流光:积累的功绩越深厚,留给后人的恩德就越光彩不绝如缕: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低沉微弱视若拱璧:比喻十分珍贵敛声屏气:形容小心谨慎力透纸背:书法刚劲有力或诗文立意深刻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就能推知事物的整体额手称庆:表示庆幸低头折节:丧失气节,屈服他人空中楼阁: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者脱离实际的理论与方法雾里看花:看事情不真切青眼有加:表示对人的喜欢或尊敬殚精竭虑:用尽了精力,费尽了心机斗榫合缝:形容手艺高超锱铢必较:斤斤计较以一持万:抓住事物的关键就能控制全局若合符节:比喻两者事物完全吻合闻过自喜: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错误,表示欢迎或高兴不寒而栗:非常恐惧文过饰非:掩饰缺点、错误食古不化:不善于灵活运用沽名钓誉:利用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夜郎自大:狂妄自大望洋兴叹:做事不能胜任或条件不足而无可奈何拾人牙慧: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做自己的话,也比喻偷窃了别人的语言文字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斑斓绚丽诘屈聱牙:形容文章艰涩,读起来不顺口花团锦簇:形容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乏善可陈:没有什么好称赞的败走麦城:事事成功的人也有失败的时候聊以:勉强用来安慰自己字字珠玑:形容说话或文章的词句优美不置可否:不表明态度仰人鼻息:比喻不能自主,看人的脸色行事别无二致:看不出两者的差别火中取栗:比喻冒着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熟视无睹:形容对事物漠不关心牵萝补屋:形容生活贫困,挪东补西焚林而猎:只顾眼前利益成风化人:树立一种风气来影响、教育和感化社会大众投鼠忌器:做事有顾虑,不敢放手去做沐猴而冠:比喻虚有其表风声鹤唳:形容形容惊慌失措的样子折戟沉沙:失败惨重栉风沐雨:形容人在外面不顾风雨的奔波夙兴夜寐:形容非常的勤奋吉光片羽:形容残存的珍贵文物青黄不接:人力物力财力跟不上安步当车: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的生活罄竹难书:形容罪恶多得数都数不清积重难返: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很难改变升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逐步达到很高的境界倚马可待:形容文章写得很快石破天惊: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动人过犹不及:事情做的过头就跟做的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慎终追远:谨慎从事,追念前贤沉渣泛起:陈旧的事物有重新出现恻隐之心:表示同情不分轩轾:对待某物的看法差不多改弦易辙:改变原有的计划方法

平安扣 世间尔尔 唯有平安 平安顺遂 健康喜乐 平安扣顺畅自如

一环一扣,圈住辛福,扣住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