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

感恩遇见图片(感恩遇见图片唯美图片)

感恩遇见图片(感恩遇见的图片)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相遇,在我最美好的年华里,用我最美好的姿态,遇见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感恩遇见的句子图片。

1、人生,永远不可复制,珍惜每一份缘分,珍惜每一份相遇。既相遇,必相惜。既有缘,必在意。用一颗善良之心去款待每一份情意,用一颗宽容之心去恩待每一位朋友。用一颗理解之心去诚待世人,用一颗仁爱之心去善待亲人。

2、从我遇见你的那一天起,我就在心里恳求你,如果生活是一条单行道,就请你从此走在我的前面,让我时时可以看到你;如果生活是一条双行道,就请你让我牵着你的手,穿行在茫茫人海里,永远不会走丢。

3、茫茫人海间,相知、相遇、别离、淡忘,或许,就是这么容易,任它时光再怎么回溯,记忆有多厚重,最终又有几人能逃得过似水般的流年浸染,只余下一些记忆的痕迹,散落成一地的斑驳,再也找不回昨日的似锦繁华。

4、有种思念叫牵肠挂肚,有种爱情叫至死不渝,有种美丽叫倾国倾城,有种约定叫天荒地老,有种幸福叫认识你真好。

5、我们本是不同象限里的点线面,却在超越时空的领域里莫名的相遇,你回头看我,我回头看你…始终要分离。起点也是终点,我遇上了你,却要分离。

6、爱情本身就是一本书,翻过无数遍却不知其深意何在,也许归功于不用心,也许归纳出了真谛,人或人,仅仅只是人与人而已,相遇、相知、相爱,总在一种微妙的时间和空间阶段画出不同的弧线。

7、感恩的心中有对你的牵挂,感恩的心中有对你的关怀,感恩的心中有对天下所有人的问候,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愿天下所有人开心快乐!

8、如果落叶能聚起我所有的思念,我情愿将整个秋林装进我心中。如果挥叶能传递我的所有思念,我会用一生去感谢这没的季节,孤独就是仰望蓝天,你就是最近的那朵白云,寂寞是我的夜空。

9、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感激钟爱你的人,因为他们让你体会爱情的宝贵;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10、美好的相遇,别离后,在时间里发酵弥漫以至于蓬蓬勃勃。相遇或许只是短暂的,可是回忆中的美好却足以驱逐没有冬阳时的凄寒。

11、即使我们只会拥有一个短暂的相遇和短暂的默契,有我们也便是永恒了。

12、我们要感恩对手,感谢强大的对手给予我们的竞争压力和挑战,感谢对手给予我们学习的鞭策和成长进步的动力,用感恩的心做人做事。

13、假如人生不曾相遇,不曾想过会牵挂一个远方的人。我有深切的愿望,愿你快乐每一天。淡淡的情怀很真,淡淡的问候很纯,淡淡的思念很深,淡淡的祝福最真。虽然一切只能给虚幻中的你。

14、不是风,我怕早已憔悴;不是雨,我怕早已苍白;不是有你陪伴,我怕早已被烦恼淹没感谢风吹雨打,教会我成熟;感谢你的鼓励,给我勇气和力量。

15、假如人生不曾相遇,我怎会理解一个人的孤独是那样铭心,但却可以释放自我的彷徨与无助。含泪的沧桑,无限的困惑,因为遇见了你,才会有更深的意义。可为什么在爱的时候,总伴着淡淡的心伤?

作者:王 超

很早以前,我就想写写有关自己与《人民军队》报的故事,但却一直未动笔,主要因为我把握不准,这篇文章到底是对过去的回望,还是对历史的追溯,亦或是对前辈报人的致敬。我想,无论哪种,都割舍不开我对《人民军队》报的真挚情感,这其中更多的是不舍,留恋和感恩。

如果,把我曾摸爬滚打九年的满城军营比作梦出发的地方,那么《人民军队》报就是梦想加油站,一次次让我充满信心,脚下更有力量,即使跌倒了,哪怕遍体鳞伤,也勇往直前。

初识《人民军队》报

我喜欢写点东西,但没想到能走上新闻宣传这条路,而且一直坚持到现在。走着,走着,猛然发现,一路同行的人越来越少,有的华丽转身,有的渐行渐远,一下子,失落、孤独涌向心头。但静下来,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是一个人在战斗?不,绝对不是,我只是追寻着前辈的足迹而已,只是走得有些艰辛罢了,但我不后悔。因为,我知道,新闻人一直在路上。

只有走近了,才能了解;只有融进了,才能体会到。作为一名扎根西北基层部队的报道员,我是幸运的,倒不是因为曾发表过不少稿子,也不是因为上过十多个头版头条,而是我在人民军队报社有过两段学习经历,掐指算了算,差不多半年时间。只因待久了,感情深了,也更浓了。

自己不是学新闻的,却从事新闻,专业不对口,基础薄弱自然不用说,先天不足后天补,而最好的老师就是《人民军队》报。看报纸、学报纸、读报纸,成为我最开始接触新闻的状态。

1949年7月15日,《人民军队》报创刊。

当时,《人民军队》报共有4个版面,黑白色,每周三期,每期报纸涵盖军事、政工、后勤、装备各个方面,文章体裁也各不相同,消息、通讯、言论,还有图片,能够学习的东西很多。当然,这还得取决于怎么学。

有人说,你付出了多少,就能得到多少回报。在新闻领域,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要搞好新闻,不下点苦功夫,是肯定不行的。一位老大哥曾告诉我,新闻人得有一双新闻眼,一个勤笔头和一双铁脚板,当然还得有一颗勇敢执着的心。

在我身边,有许多同行常年加班加点写稿子,有时为了赶一篇稿子,甚至通宵达旦。但我觉得,光下苦功可不行,还得有悟性,能够举一反三,这样写一篇才能提高一篇。而我,属于愚笨的那种,喜欢下死功、认死理,反应慢,这些年稿子写了不少,但进步不大,这也是我在新闻路上建树不多的原因吧。

很长一段时间,我先写好稿子,再发传真给报社,然后拨打至今依然很熟悉的电话号码:X82727,X82733,X83730……如果写得还可以,电话那边的编辑就会直接告诉你,如果稿子不行,他也会委婉地说出来。时间久了,我对报社充满了好奇,这个对稿子有着“生杀大权”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里的编辑,又是什么样的?

就这样,我怀着忐忑不安地心情,走进了人民军队报社的大门。

初到人民军队报社

现在回想起来,无论是2006年第一次,还是2010年第二次到报社学习,每一次都是一次淬炼,都是一次新的提升。可以说,第一次叩开了新闻的大门,第二次走上了新闻的快车道。两次学习,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大,而且也受用多年。

人民军队报社位于兰州市南昌路890号,邮编730000,这个我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每次邮局寄来绿色稿费单,上面就赫然写着这行字。报社在一栋灰色U字型楼的二层正中间,一上楼转个弯就到了,整个楼层分布着几个大、小办公室,外加会议室,还有排版室。一个版面的编辑集中在一个办公室,这样方便沟通交流。我先后在四版、三版学习过,跟过徐处长、段处长和雎处长以及几个编辑,收获了不少心得。

作者在报社学习时留影。

在报社学习,就是要学习报人的样子。《人民军队》报作为原兰州军区的党委机关报,是舆论宣传的喉舌,作用和地位相当重要。因此,所刊发的每一篇文章乃至每一句话,还有每一幅图片,都必须再三斟酌考虑,反复推敲,这就是政治性,这是做报人的必备条件,也是新闻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这是其一。第二,细致严谨。一旦报纸开印,出现任何一个错误,再无修改可能,因此,要求细心、细心再细心,“零失误”绝不是口号。第三,追求完美。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写文章也一样,即使写得再好,改稿也是硬功,有时为一个标题或者一句话,会琢磨半天,因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我在报社体会到的,后来我也是这样坚持的。

在报社学习,就是要学习报人的气质。每一支军队都有自己气质,每一份军队的报纸也不例外,也有属于自己的精气神。作为大西北成长起来的《人民军队》报,天然中透露着纯朴,老实。一代代报人在新闻路上砥砺前行,一步一个脚印,步伐坚定而有力。正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创作出一个又一个优秀的新闻作品。我在报社不长的学习时间里,常常见到这样的景象,很多编辑一忙忘了饭点,晚上加班、周末编稿是常有的事,吃苦耐劳,无怨无悔。这不正是报人对这份报纸,对新闻事业最执着的爱吗?这不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吗?

在报社学习,就要学习报人的功底。通过一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文字水平。同样,一张报纸,也可以看出一个报社的办报质量。报纸的好坏,编辑是关键,毕竟“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我接触过报社的每个编辑,能力是过硬的,素质是全面的,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基层历练,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他们能够到报社,何尝不是通过百倍千倍的努力实现的呢?对于基层新闻人来说,报社又何尝不是大家奋斗的象牙塔呢?只不过,能进去的人少之又少。我心中除了羡慕和敬佩,更多的是加倍向编辑们学习,努力练就一身硬功。

我特别珍惜到报社学习的机会,因为基层报道员成百上千,我能来并不代表自己很优秀,唯有珍惜好在这里的每一天。

在报社学习的报道员,通常有两项任务,一个是帮助编辑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诸如打印、复印、校对、接听电话、接收传真、拆封信件、打扫卫生等等。虽然这些事情很琐碎,但我都做得很用心,特别是接听电话的时候。因为我知道电话那头,肯定和我一样是名基层报道员,他找编辑,无非是想了解稿子进展情况,迫切的心情我能够体会到。每次,我都会压低声音,说话很轻,让他稍等一下,然后把电话递给编辑,如果遇到要找到的编辑出差、休假或者不在的情况,我也会及时告知。

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写稿,边学边写。因为到报社学习都带着单位领导布置的上稿任务,能否如期完成,其实压力很大。当然,也不用太担心,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天天和编辑朝夕相处,有什么策划,约稿可以最先得知,而且时常“被照顾”。只要领会编辑的意图,打个电话问下本单位情况,加加班,稿子改改就能出来。当然,如果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写稿,那么不会有多大提高,因为功利性、目的性过强,反而会影响写稿的初衷。只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稿子本身,多想想编辑为何这么写,这么改,多对比,多思考,才能有所收获。

我觉得,写出有思想、有新意、有深度的稿子,这才是应该不懈追求努力的。特别是能有这样面对面学习,手把手帮带的机会,当时,我恨不得把一天当作两天用,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周末也会待在报社学习一会儿。每次写好一篇稿子,我都会虚心请教编辑,看看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并一一记住。

作者与儿子米兜。

在报社学习的日子里

在报社的每一天,紧张又充实。

看着编辑从约稿、改稿、编稿、审稿,到排版、校对,忙忙碌碌,既要按照时间节点完成,还得确保质量,在这样周而复始中,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报人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

在报社,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最先看到自己的稿子变成铅字;最兴奋的事情,当然是自己的稿子被加框标注,加编后刊发;最激动的事情,当属是一期报纸有自己两篇或者三篇稿子;最爽快的事情,必须是自己的某一篇稿子被报社评为当月优质稿件。还有,最羡慕的事情,肯定是一起学习的战友大作不断“出炉”。

时间长了,我和办公室里的编辑们也就混熟了。其实,编辑们没有架子,特别好相处,而且各有特点。陶编辑,戴个眼镜,平时说话很慢,喜欢搞些专栏、策划,常常安排我写上一篇。不过,我老是“掉链子”,总是写得不太好,让陶编辑改得“面目全非”,我每次看完修改稿,都觉得不好意思;牟编辑,长期在报社驻新疆记者站工作,吃过不少苦,由于平时我坐的位置离他最近,交流得也最多;曹编辑,是个热心肠,到报社时间不长,但对我很照顾,时常给我发的稿子加编后;独编辑,是报社唯一的女编辑,温婉知性,她主要负责副刊,不过很可惜,我不擅长写诗歌和散文,所以在稿件上没有过多交集;孙编辑,年龄比我稍长,但水平比我高,有想法,点子多。在他指导下,我写的一篇消息《口袋书多得没口袋装了》,不仅加编后刊发,并被《解放军报》原文转载,受到时任军报总编黄国柱的肯定,批示“好稿”。

离开报社后,我还陆续见过薛编辑、宋编辑、闫编辑、边编辑、莫处长、翟处长等,每次都感到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亲切。

留在心里的永恒记忆

在奋斗中锻炼,在付出中收获。感恩遇见,能够与《人民军队》报一起成长,一起进步,作为一名基层报道员,我是幸福的,也是快乐的,自己也一次次得到肯定,有幸成为《人民军队》报优秀特约记者、优秀通讯员

2016年1月15日,《人民军队》报休刊。

岁月如歌。2016年1月15日,《人民军队》报休刊了。在调整改革大潮中,亦师亦友的她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新的征程已经开始,我感到肩头的责任更重了,路还要继续走下去。

感谢《人民军队》报给了我一份难忘的回忆,我会把这份爱珍藏在心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思考不止,笔耕不辍,不断续写新的荣光。

在我心里,《人民军队》报永远是那颗最耀眼的星辰。


王超,一名扎根西北军营的写好者。2017年以来,以“米兜爹”为笔名,在中网、军报记者、今日头条、三剑客、一号哨位等多家新媒体网络平台推送原创文章二十余万字,致力打造“军娃米兜”品牌,展现一个军爸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