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主要内容(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主要内容50字)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主要内容(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主要内容50字)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到五十回读后感

读后感:第五十回 诸智算华容道 云释曹操 在国演义》中有“三绝”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义绝――关公”。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被塑造成一位重情重义的“义圣”的形象,他是一位忠义之士。

他忠于汉室、终于汉王刘备,即使在和刘备失散后投奔了曹操,也是降汉不降曹,并且时时大听着刘备的下落。

关羽最讲义气,自从桃园三结义以来,他一直忠心耿耿地辅助刘备。

在徐州大战以后,在刘备不知存亡、张飞未知生死地情况下,他细心地照料着刘备的妻小,并且大小诸事均先报告嫂嫂再加以定夺,其精神确实让人感动。

他虽然认为曹操是汉贼,是他必须除掉的一个敌手,但是因为曹操曾经有恩与他,他便再华容道放走了曹操。

再《三国演义》第五十回,便是关羽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

关羽不仅很讲义气,还武艺高强,勇敢英猛。

他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伤、过五关斩六将等等,无不表现了他的勇敢和智慧。

在“关羽义释华容道”中,关羽处在“忠”和“义”的尖锐冲突中,接受着理智和情感的相互冲突,从“忠”于刘备集团来看,曹操是死敌,决不能放过,但是从个人关系来看,曹操又是生平知己,对自己可谓是恩深意重,他实在是难以下手抓他。

但是较量的结果是“义”战胜了“忠”,关羽放了曹操。

关羽果真是“义绝”。

我们以后也要更看重“义”,也许不是打仗,但可以“兄弟有难,拔刀相助”,多替自己的朋友着想,在朋友有快乐时与他一起分享,让快乐变成两份,这或许不是那时“义”的含义,但是现在“友谊”将逐步代替“义”,让“义”更一步加深,让朋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不只浮在表面,要更一步加深,这一种朋友间的爱已超过了“义”。

但有时“义”也是不好的,比如去某公司上班,如果因为靠朋友的关系开后门,那对于那些没有应聘失败的人不是很不公平吗

所以我们在讲“义”的同时,还要注意“义”的方式,如果是朋友间的友谊那固然好,但如果是依靠朋友间的关系开后门,那就不太好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黑白分明的人

三国演义第四十回主要内容和读后感共五百字以上,谢谢惹

《孔明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是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四回,主要讲述的内容是诸葛亮刚刚被刘备请出茅庐不久,刘备就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东跑西逃,实在走投无路请求孙权联盟共同抵抗曹操。

诸葛亮明晓天下大势,知道孙权也担心刘备遭擒于己不利,于是就与刘备结盟,为之后精彩的赤壁之战埋下伏笔。

熟读四大名著是对于我们很有好处的,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我们的文学思维。

读完《孔明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以后,我的收获与启发很大:第一,我欣赏诸葛亮的睿智与能耐。

他受命于危难之机,决胜于毫厘之间,凭借他一副三寸不烂之舌,把道理与形势分析得十分透彻,跟人争辩不计较一句一言的得失,而是要把道理站住,叫人无可争辩。

从一开始,诸葛亮就胸有成竹,因为他非常知晓孙权的脾气秉性,因为他的哥哥正是在为孙权效力,也在江东颇有人脉。

在具体的工作当中,诸葛亮能够步步为营、巧妙应对,最终出色得完成了任务,实现了共赢价值。

第二,要好好学习,善于观察,分析与总结问题。

我想诸葛亮能够成为如此杰出的人物,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他努力学习、努力进取的结果。

他接近三十岁才从卧龙岗这个穷乡僻廊出来,如果算十八岁成年,也是当了十二年的宅男。

可以想象这十二年来他是承受着怎么样的熬练,他拥有着雄才大略,却无人问津。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就是这么能耐,尽管刘备二顾茅庐,他也深知刘备成不了大气候,于是再三推辞,直到被刘备真情感动,舍身取义。

当下我们同学在校读书,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当今时代科技发达、资讯便利,我们有着比诸葛亮更好的学习条件,如果我们还不能够好好学习,真是太愧对自己的家长,也愧对校长和老师啊。

第三,一定需要勇敢面对挫折,在艰难时候也不放弃希望。

很多同学一遇到挫折往往就气馁,开始自暴自弃,殊不知人一旦气馁就要迎来死亡,若有艰苦卓绝的努力就可能会迎来希望的曙光。

故事当中,刘备走投无路恰恰是快被曹操剿灭了,刘备一旦玩完,诸葛亮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诸葛亮恰恰是在危难关头,不惧危难,毅然决然得提出孙刘联盟的大胆构想,实现了一次惊人的局势逆转。

总之一句话,倘若努力了,人生就会有精彩。

《三国演义》41-60回读后感

刘备、诸葛亮在新野大败曹军之后,移驻在樊城。

曹操为了报仇,分兵八路,亲自率领,杀奔樊城而来。

曹军势大,刘备兵微将寡,樊城池浅城薄,诸葛亮料定抵挡不住,便劝刘备放弃樊城,渡过汉水,往襄阳退去。

刘备不忍抛弃跟随多时的百姓,就派人在城中遍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可一同过江。

”城中百姓,皆宁死相随。

刘备令关羽在江边整顿船只。

百姓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号泣而行,两岸哭声不绝。

刘备在船上见此情景,心中悲恸不已,哭道:“为我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

”说罢,就要投江自尽。

左右急忙抱住,从人见状,莫不痛哭。

刘备到了南岸,回顾江北,还有无数未渡江的百姓望南招手呼号。

刘备急令关羽催船速去渡百姓过江。

直到百姓将要渡完,方才上马离去。

携民渡江这件事,使刘备爱民的名声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

后人有诗赞之曰:“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

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前来报仇。

刘备的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

赵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断墙后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

糜夫人说:见到将军阿斗有救了,……我死而无恨

说完,趁赵云不注意跳井身亡。

这时曹兵向这边杀来,赵云含泪推倒土墙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冲。

曹将杀来,战三回合,被赵云杀死。

没走多远,又碰上曹将张镉,战十余回合,赵云夺路而走,不料连人带马落入陷阱。

张镉挺枪来刺,忽然赵云的马平空一路,跳出陷阱,张镉吓得一个劲后退。

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

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

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连杀50员曹将,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第四十五回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中,蒋干偷了一封假信给曹操看,并将昨夜所见所闻一一禀报,曹操下令将蔡瑁、张允立即推出辕门斩首,等到两人的首级呈上来时,曹操才知道中了周瑜的“借刀杀人“之计。

可以所,周瑜的”借刀杀人“之计在赤壁之战中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纵观赤壁之战全过程,可见曹操的失败决非偶然。

曹操因仗其优势兵力,在一路进展顺利的情况下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以己之短击敌之长,使自己的优势丧失;在受降的过程中又疏于戒备,面对奇袭惊惶失措,猝不及防,最终导致了失败。

而孙、刘联军则善于利用自己的有力条件,在发现敌军的弱点时,果断实行火攻,一举战胜强敌。

在实施火攻过程中,周瑜、刘备完全遵循了《孙子兵法-火攻篇》中提出的实施原则、步骤与方法,即率先准备好火具,选择干燥而有风的天气。

放火之后,乘敌混乱之时以主力配合进攻敌军,做到了“火发于内,而早应之于外”。

赤壁之战的以弱胜强,成为《孙子兵法-火攻篇》的成功战例。

从赤壁之战不难看出骄傲使人落后,如果想要成功,就要善于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以及坚持不懈地努力,所以古人才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在学习上,我们也要做到这一点,决不可以取得一点成绩就到处炫耀、得意忘形,曹操正因为如此才输了赤壁之战。

我们在前进地道路上,要善于听取别人地正确意见,让成绩成为前进道路上地动力,决不可以让成绩成为绊脚石。

通过阅读赤壁之战,不仅告诉我“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也让我明白了骄傲地后果十分严重,人决不能骄傲,所以以后我决不能像曹操一样骄傲自大,做一个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好学生。

三国演义第一回读后感50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英雄。

是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度夕阳红。

白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三国演义第一回是讲的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的故事。

篇首的临江仙一词,是对整部演义很好的总结,而且写得极美,是词中佳作。

另外,桃园结义也是故事之首,全篇的线索,几乎贯穿始末。

书中对刘、关、张三人的描述也是书中一大经典,栩栩如生。

三国演义30到50回读后感(赏100分)

纯原创 爱信不信闲来无事,我读了《三国演义》的第四回,这一回的题目是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

讲的是董卓废汉帝自立陈留王为帝,曹操为了除去董卓献宝刀的故事,读起来扣人心弦,让人欲罢不能。

在这一章节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曹操。

在我的印象中,曹操是一个诡计多端,阴险狡诈这样的人,唯一值得称颂的就是他唯才是举,能够任用贤能,即使他骨子里还有嫉贤妒能的特点。

在这里,曹操能为了国家,为了正义向董卓献刀,他的勇气就让我非常地佩服,是一个正义之士,并非我想象中的“坏”,他还有正义的一面,难怪易中天说他是一位可爱的奸雄了。

今天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身上都有他光辉的一面,同样,也有阴暗的一面,我们不应该因为别人做错了一件事就向他宣判死刑,应该有一个宽容之心,理智地看待人和事物

三国演义50到60回读后感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崛起,成鼎足之势,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

本书就是以此为历史背景演绎出的一部历史小说。

汉末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战。

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辨继位,外戚何进当权,宦官杀死何进。

袁绍起兵诛杀宦官,又被董卓打败,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

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然后联合各路豪强,杀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所杀。

随后,袁绍军与另外17镇诸侯割据混战,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最初转徙不定,直至他三顾茅庐。

得诸葛亮出山辅佐,才制定了正确有效的战略方针,即以“帝室之胄”、 “光复汉室”为旗号,以“联吴抗曹”为基本方针。

最后,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还,得以占据益州与荆州部分。

逐步发展壮大;江东孙氏自孙坚开始,就以江东六郡81县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直至孙权,实力日益增强。

此后,三国争战层层展开。

先是孙权乘关羽和曹兵交战之际,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

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定国号“魏”。

刘备亦继汉统,建立蜀汉。

为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亲征江东,结果孤军深入,为陆逊所败,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

其后,孙权建立吴国。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独撑危局。

其间,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获之后,稳定了后方。

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也积劳成疾,病死军中。

他死后,姜维继其职,先后九伐中原,同样无功而返。

后主刘禅昏庸无知,朝政,蜀汉国力日渐衰弱。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开篇之词,读这句话是在六个月前的某天,那时正值暖春时节,万物复苏,【宝宝姐读书会】100多人浩浩荡荡开启了共读《三国演义》之旅。


我们从鸟语花香的春天开始,伴随着夏日的骄阳,又迎来了硕果累累的金秋,历时六个月,对书中骁勇忠义的关羽、张飞、赵云;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仁义爱民的刘备、谋略超群的曹操、深谋远虑的孙权、能屈能伸的司马懿……等四百多个主要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英雄人物的身影中,我们更领略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精彩感人的故事。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豪气干云;关羽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英勇善战;刘备三顾茅庐的礼贤下士;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退魏兵的睿智奇谋;周瑜打黄盖的的忠肝义胆……读得人荡气回肠,仿佛置身其中,他们的故事牵动着我们的心弦,跟着他们的故事我们感动、叹服、惋惜、钦佩。


在那个乱世纷争的年代,群雄四起,各路英雄竞相涌上历史的舞台,有人高调登场,凄惨落幕;有人出身低微,却能成就一方霸业;有人只顾眼前名利陷入绝境而不自知;也有人为了信仰,逆天而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不只是一部群雄争霸史,更是一部人生百科书,让世人读之动容,学之受益。它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对如今读三国的我也是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一、看人不能“以偏概全”,要学会多角度识人


以前的自己很感性,对一个人的看法往往是非黑即白,“爱憎分明”是我识人的标准,如对“奸雄”曹操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读三国后,我发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为人所不齿,但他身上不乏有可敬可爱的一面,他虚怀若谷、宽宏大量、唯才是举、面对失败时积极乐观,不管是智商、情商、逆商都能称之为天花板。


官渡之战后曹操收缴了许多来自许都给袁绍的信件,他看毕一把火烧掉,对有背弃自己之心的将士不予追究。对几次反曹又投曹的张绣,他不计前嫌的接纳。


当赤壁战败后,曹操数十万大军几乎是全军覆没,最后只剩几十人随他逃亡,他竟然能从容不迫的站在敌方的立场分析起捉自己的计策来。也正是他的爱才惜才,曾经对关羽的施恩,在走投无路时得到关羽的义释,最终能绝处逢生。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曹操,原来他身上也不是只有残暴、奸诈,他宽广的胸襟、超常的胆识和乐观的心态却是更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二、做人不能狂妄、懂得谨言慎行才能走得更远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祸从口出”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都在警示我们做人要慎言,更要慎行,可因管不住自己的嘴,给自己惹来麻烦事端的人依然比比皆是,三国中也有不少例子。


担任曹操主簿的杨修,是三国时期魏国极负盛名的文人,可因为太过自以为是,不仅参与皇室之争,还妄加揣测曹操的心意,口无遮拦把能看破曹操的心思当展示自己的聪明的机会,当众说出来,最后被曹操所杀。


另一个同样因为不懂谨言慎行而丢了小命的是破有名气的北海太守孔融,(他就是孔融让梨孔融,他谦让的优良品质家喻户晓,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榜样,但他的结局却让人唏嘘)。


孔融对对曹操的行事风格一向不认可,也自持清高自傲,经常指桑骂槐,讽刺曹操教子无方,对曹操下达的禁酒的命令也是直言反对,最后导致曹操找了一个不孝的名头,将其处死,还连累全家被斩杀。


不管是杨修还是孔融,他们的能力智慧都非常人,本应有一番作为,却因不懂得收敛自己,谨言慎行,最后落得悲剧收场,让人叹息。


三、隐忍不是懦弱,懂得藏拙才是真正的智者


三国中最大的赢家非司马懿莫属,都说曹操、刘备、孙权辛苦打拼一辈子,最后为司马家做了嫁衣。


司马懿论人品没有刘备得人心,论谋略没有曹操杀伐决断;论根基没有孙权占据江东的地理优势;智谋更不在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之上,但司马懿却给后代创造了一统三国的机会,他胜在懂得隐忍。


曹睿称帝后,身为骠骑大将军的司马懿,面对曹睿遂听从了谗言削其兵权,让司马懿父子三人回家乡修养,他能忍;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给他羞辱他胆小懦弱不敢出战,他也能忍;曹爽忌惮司马懿势力太大,奏请魏主曹芳明升太傅,实削他兵权,他一样能忍,甚至装聋扮傻,以求自保并寻求反击机会。


在常人看来,司马懿过于懦弱,是能力不足的表现,他面对不公平待遇时不敢反抗,面对诸葛亮的羞辱,不敢出战,其实他懂得审时度势,在时机未成熟时,懂的隐忍、避其锋芒,韬光养晦,这才是更大的智慧。


论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匹敌时,不防先强大自己,而不是锋芒毕露的争一时之。


曾国藩说:”好胜人者,必无胜人之处;能胜人,自不居胜。”做人,在一些场合,要学会审时度势的收敛住光芒。让别人感到舒服的同时,也让自己积攒了口碑人缘。


心怀珠玉,不露锋芒,这是更大的智慧。


四、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做情绪的奴隶


每个人都有情绪,可是我们应对情绪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会截然不同。


小霸王孙策,是三国的少年英雄,父亲孙坚早亡,年仅16岁的他,仅靠父亲留下的的一千多部将,稳住了局面,在短短的十年里,把江东治理得是兵精粮足,独霸一方。可英勇善战,胆识过人的孙策却英年早逝。


在被许贡家客袭击,身受重伤时,医者令其静养一百日,可孙策却因听闻曹操谋士郭嘉说其“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而大怒,誓要举兵攻打许都;后又因道士于吉为百姓散施符水被百姓跪拜,孙策认为此人妖言惑众,更是盛怒之下将于吉斩杀。两次的动怒,导致孙策急火攻心,疮口迸裂,最后不治身亡。


反观刘备喜怒不形于色,在面对一个个强劲的对手时,他总是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隐忍不发。一个毫无根基的商贩,颠沛流离,召集各方英勇之士,最后终成霸业。


拿破仑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学会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任何时候都能冷静自持,一定能使自己在个人成长和陪伴孩子的路上更加应对自若。


五、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


周瑜,三国里面有名的美男子,面如‬美玉‬、口‬若‬点珠、姿‬质风流、‬胸‬藏‬纬度地‬经‬天‬之‬术‬。年纪轻轻已是东吴的大都督,还娶了美若天仙的小乔,名利双收。可是这样文韬武略的周瑜,却因诸葛亮出现,变得心胸狭隘,不能接受比自己优秀的诸葛亮,几次设计陷害诸葛亮不成,一步步把自己逼上绝路,最后也英年早逝,临死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


周瑜和诸葛亮二人其实各有优势,甚至在某些方面周瑜略胜诸葛亮一筹,可是周瑜却执拗的拿自己和诸葛亮对比,如果他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葛亮比自己强的地方,结果又何至于此呢。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劣势,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能从他人身上找到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也要会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作为父母我们更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要总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对比,我们要善于去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用爱去陪伴,然后静待花开。


结语‬:


读书使人明智,书是前人的智慧结晶,通过他人的故事来启迪我们的人生,这大概就是读书最大的意义。


读三国演义的收获不仅是提升自己的眼界, 对于孩子的培育上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更坚定的信念。此次“三国之旅”已落下帷幕,但我相信,这一定不会是我最后一次读三国。因为我知道,三国这部巨著留给我们的财富远不仅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