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修辞(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修辞手法比喻)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修辞(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修辞手法比喻)

学习《安塞腰鼓》,使用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短句,进行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100

8:00随着宣布运动会正式开始,各班队伍依次入场进行行进操的表演。

此时进行曲骤然响起,一个又一个班级排着整齐的队形,舞动着手中的道具大踏步向主席台走来。

他们个个衣着鲜艳,面带笑容,昂首阔步,展示出青年特有的朝气与活力。

这些班级的表演各有千秋,有的队形多样,有的衣着亮眼,有的动作齐整,有的编排新颖,他们优美的舞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这些学生手中的道具可谓花样繁多、五花八门。

有些和着动感的音乐,手持双筷敲打出清脆响亮的节奏;有些拍打着皮球,犹如欢快聪颖的精灵;有些衣裙摆摆、手握舞扇,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还有些气宇轩昂、手持礼炮,向空中放射出五彩的礼花。

他们的表演给整个运动会描上了绚丽多姿的色彩,犹如春天的花朵,夏日的阳光,带着凉爽的秋风扑面而来,令在场的师生无不动容,无不欣喜。

据了解,行进操所用的服装以及道具很多都是学生自己挑选及购买的,他们表演的队形以及动作也是自己探讨和编排的。

这完全体现了学生对此次运动会的热情与向往,也充分展现了他们较强的自主能力和组织能力。

可以吗

贺敬之写的诗回延安求全诗

《回延安》贺 敬 之心口这么厉害的跳,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双眼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

诗人以饱满的,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全诗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诗人阔别 10 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延安是贺敬之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对延安他有着深深的情感。

故地重游,诗人的心情特别激动。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莫把”两个祈求的诗句,说明诗人无法控制自己内心激动的情绪。

接下来几句,黄土贴心、梦回延安、搂宝塔山、千呼万唤,连续几个情节和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延安亲人的欢迎场面更是热烈。

被拟人化了的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在“唱”“笑”“招手”。

亲人们头上包着白羊肚手巾,腰上缠着红腰带迎过延河来了。

此时的诗人,“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当年延安的生产和战斗如火如荼,作者没有花费大量笔墨一一铺叙。

他发挥赋、比、兴等手法的特长来表现自己这段不寻常的生活经历。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有兴有比,写出自己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用赋的手法,选取典型事物,概括当年热火朝天的生活。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写出母子亲情。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表现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部分,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团聚场面,作者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土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烘托了热闹气氛。

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夸张、比喻连用,话题由延安飞跨千山万水,谈到全国的形势如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 10 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

“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

“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印象。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美好的明天。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用兴的手法,使人联想到大好的革命形势。

接下来几节,诗人回顾延安历史,写延安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向前”。

结尾一节,“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用夸张的手法,豪迈的语气,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2 、这首诗是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诗人采取“信天游”民歌的形式歌颂延安,这本身就是对延安母亲养育之恩的报答。

诗的每一节都由两句构成,按照“信天游”的特点,第一句起兴,有时候两句诗兴、比连用,或比兴、夸张连用,并且通常要押韵。

例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上句起兴,使人联想到由延安一地向全国扩展的革命形势,下句紧接着使用夸张。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上句起兴,又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

“信天游”中“兴”的表现手法,往往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使感情表达有更充沛的力量。

擅用夸张也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如诗中的“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等句。

再有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也是民歌中经常采用的,它们为这首诗增添了亲切、活泼的感彩。

这首诗里还有不少陕北方言,如多次出现的叠音词“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一口口”等,一些儿化音“紧紧儿”“手把手儿”等。

总之,用“信天游”的形式歌颂延安,抒发诗人心中对母亲的眷恋之情,这首诗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一个句子写出时间的稍纵即逝

时间如闪电一般飞逝而过。

用夸张的手法,写一个句子

1、一滴太白酒 十里草木香。

2、我家房子小的像烟合一样。

3、大礼堂里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接踵摩肩,多极了。

4、他跑地比蜗牛还慢。

5、太阳象火球一般炙烤着大地。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槐花似乎是在一夜间就全部盛开了.那簇簇洁白的花朵,像风铃,像葡萄,一串串挂在枝头,还摇啊摇的.一阵风过,槐花们都咧开嘴笑了,散发出阵阵浓郁的香气,仿佛要把这整个校园都熏香不可.来往走过的人,都忍不住在这古老而充满生机的槐树下驻留.

关于语文的一些术语

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事理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

主要用到的有四种(一)举例论证法举例论证法:简称例证法,是根据需要例举一定的事实来证明观点正确的方法。

事实要求充分、确凿、有代表根据性。

(二)引用论证法引用论证法:简称引证法,是引用正确的科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以及人们认定的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

(三)比喻论证法比喻论证法:简称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证明观点。

(四)、对比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将一个事物的正反意见或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记叙顺序: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就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序来叙述事件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说明方法:(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2)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

(3)列数据。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5)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7)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

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

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8)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9)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的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文言文阅读:阅读时可以先划出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避免理解上的困难。

在读完一遍后可以先看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文言实词主要靠积累,但如果碰到一些自己实在不知道意思的字就要靠猜了。

猜的时候把握两条原则:一是越是和现代汉语解释相同的字错的可能性就越大,二是把解释代入句中去揣测。

反映古诗总体表现手法的词语: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事抒怀 间接抒情(包括:、 寓情于景、) 欲扬先抑 明贬实褒 反映诗人心情(感情)的词语: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 悲愤、哀伤 、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 闲适恬淡之情 反映古诗语言特色的词语: 凝练、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 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 反映古诗结构特点的词语: 开门见山、逐层推进、 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反映古诗总体风格的词语: 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 、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 反映古诗的词语: 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1 常用的修辞 比喻 借代 拟人 拟物、 对偶 夸张 反复 对比 双关 反语 反问 互文 用典 2 常用的艺术手法动静结合 欲扬先抑 渲染 衬托 反衬 烘托 象征 联想情景交融 移情于景 即景抒情 直抒胸臆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借历史人物自比 间接抒情动静结合 含蓄蕴藉 详略得当 以古喻今 吟古书怀 明暗对比 白描 调用角度,如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等。

3 常见思想感情 迷恋 留恋 思念 忧愁 悲愤 辛酸 寂寞 伤感 孤独 烦闷 恬淡 闲适 欢乐 喜悦 仰慕 激愤 空虚 郁闷 热情洋溢 壮志凌云 忧国忧民 追慕 讽刺 反抗 奋发向上 消极避世 同情 关怀 控诉 颓废 4 常见景物特点 恬静 安谧 和平 壮阔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 富丽堂皇 幽静 肃杀 荒寒 瑰丽 虚幻 飘渺 凄惨 萧条 繁华热闹 5 风格特点 朴素自然 豪放飘逸 浓郁顿挫 雄健高昂 悲壮苍凉 超脱世俗 缠绵悱侧 激昂澎湃 6 语言特点 言简意赅 通俗自然 简练 洗炼 含蓄隽永 内涵丰富 平中见奇 清新质朴 琅琅上口 音韵和谐 明白晓畅 清新、自然、朴素 豪放俊逸 沉郁顿挫 峻伟奔腾,雄浑豪迈 委婉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平实 直白 7篇章结构 层层深入 首尾照应 有总有分 先叙后议 先写景后抒情 先咏古后议论抒情 过渡自然 浑然一体 衔接自然 环环相扣 伏笔 铺垫 开篇点题8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 味外之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9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分析手法类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 切景语皆情语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四)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十五)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 (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十七)常见论证方法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是什么修辞手法

的是一首以“”形式写成的新诗。

诗人以饱满的,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诗的每一节都由两句构成,按照“”的特点,第一句起兴,有时候两句诗兴、比连用,或比兴、夸张连用,并且通常要押韵。

例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上句起兴,使人联想到由延安一地向全国扩展的革命形势,下句紧接着使用夸张。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上句起兴,又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

“”中“兴”的表现手法,往往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使感情表达有更充沛的力量。

擅用夸张也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如诗中的“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等句。

再有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也是民歌中经常采用的,它们为这首诗增添了亲切、活泼的。

这首诗里还有不少,如多次出现的叠音词“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一口口”等,一些儿化音“紧紧儿”“手把手儿”等。

总之,用“信天游”的形式歌颂延安,抒发诗人心中对母亲的眷恋之情,这首诗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作者:汪 政

前几天一位批评家和我说到一件事,他拿到一位著名作家的长篇小说书稿,匆匆翻过一遍后对他说,这么长的作品,怎么看不到几处描写?作家抱怨说,原稿是有的,但都被编辑删了。编辑说现在的读者喜欢快节奏的东西,对啰啰嗦嗦的描写没兴趣。

我稍微想了想,觉得这不是个小事情。现在的文学书籍,描写还真的很少见到了。不像以前,描写简直是文学的半壁江山。也因此,文学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描写种类与手法,创造了许多描写的经典范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雪的描写,《装在套子里的人》对主人公穿着的描写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叙事艺术中的描写,它当然是一种伟大的表现手法。古代艺术在描写上可以说非常简陋。如果从纵的角度去比较中国小说史,它是一个在描写上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过程。远古不论,即使小说之风已盛的魏晋南北朝,描写艺术仍然很不发达。作品往往只述其故事概要,人物、场景方面的描绘几乎没有,所以不论是同代人还是后代人都述其特征为“纪事存朴”(萧绮《拾遗记序》),“言多鄙朴,事罕圆备”(刘知几《史通·杂述》)。作为旁证的是这时期亦已有相当规模的绘画艺术,描摹也很不到家,后人评顾恺之有云:“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石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伸臂布指。”(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这些状况到唐代才有了转变,后人评说唐小说已“善模写物情”(吴承恩《禹鼎志序》)。胡应麟则以为“纪述多虚,而藻绘可观”(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到了明清,描写才得以成熟了。

而一旦忽视描写,我们将失去许多。从来没有单纯的描写,任何艺术表现手法都是我们观察和获得世界的方法,也是我们与世界的相处之道。近期《光明日报》就文学中风景描写的缺失展开过专题讨论。风景描写的缺失岂止影响了文章的节奏?缺少了气氛的渲染?失去了抒情的依傍?丧失了自然的美感?本质上表明,我们当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危机。一方面,生态文明已经将自然推上了从未有过的本体论的高度;另一方面,我们却对自然无感了,我们的心灵不再需要自然的滋养,千百年来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当代令人吃惊地断裂了。这样的悖论表明了当代人伦理上的虚伪。从根子上说,现代技术让当代人越来越自负和狂妄。当我们认为技术万能时,还需要四时缓慢运行的自然做什么?可以吹岛,可以围海,可以一时吃遍四季。审美是超功利的,但是,这又恰恰是建立在功利之上的。

又比如,心理描写。我们失去的不只是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灵魂拷问,欧·亨利的最后一片绿叶,伍尔夫墙上的斑点……我们不是对这一描写失去兴趣,而是对人,对人心失去了兴趣。我们不再仔细地体察自己的内心,更不想去关心他人的心理、他人的感受。而对人心的失察是最大的冷漠。所以,如同当代人与自然的悖论一样,一方面,我们不去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却是触目惊心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宁可将这一切交给医生与药物,却不愿给心灵以一丝日常的体察与抚慰。

再比如,环境描写。当我们不再去进行仔细的环境描写时,我们失去的又岂止是林黛玉进贾府时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林冲的草料场?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我们对周围的世界已经失去了兴趣。我们不再需要认知这个世界,方便的交通工具可以将我们送达要去的目的地,我们有手机导航,不再需要沿途的标志物。人们需要的是关于世界的知识,需要的是自己可以炫耀的经历,而不是它们在真实世界的具体存在。现在还有多少人的成长与自己的出生地关系密切?他的人生与自己邻居、街坊有关吗?与自己的居住地有关吗?需要风物来说明吗?这些与自己性格的生成关系又在哪里?学校已经成为我们唯一的成长环境。人们不再与物有亲密的关系,而人与人则被功利与交换所填满。总之,不是人们不需要文学的环境描写,而是现实生活失去了环境描写的基础。

大概少有人这样去想,当文学不再描写时,我们失去的是什么。我们失去的绝不仅仅是一种表现手法,我们首先失去的就是上述列举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物的世界的良好关系。而从人的自身来说,我们失去的是自己丰富、纤细而灵敏的感觉。感觉是一切描写的基础,所有的描写都是建立在人的主观感知之上的,是人对自己主观感觉的发现促使了描写的诞生。如果不是对自己视觉的自觉,就不会有对事物形状与色彩的描写,如果对触觉没有自觉,也就不会有对事物轻重与质感的描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人对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促使了描写的生成,而描写的生成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人对自我的发现,正是在描写中,人对自我与世界的感觉不断深入与打开,相互塑造。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的感觉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天生的。

从人类学的角度说,人的感觉是进化的产物,用马克思的话说,是实践活动让人具备了绘画的眼睛与音乐的耳朵。正是这样的感受力使人区别于动物。而从个体来说,任何人的感觉能力都需要后天的锻炼,为什么一些特殊行业的人具有突出的感觉力?那正是在长期的职业训练中培养起来的。不能设想我们感觉力的退化。但是,如果我们不再描写,还真的让人对此心存忧虑。机器、设备正在取代描写,同时也正在代替我们的感觉。今天的世界已经可以用机器留存所有的感觉。比如视觉与听觉,一部手机足以代替我们的感觉与描写,而在需要的时候贡献出画面与音响。而人工智能又在以虚拟和模拟的方式给我们制造感觉。我们的主观感觉将会被技术所代替、左右,甚至制造,这不仅让描写再无必要,更是我们感受力毁灭性的灾难。

与此同时,是我们语言能力的弱化。描写的能力首先取决于感觉的能力,我们是否感受到了?感受到哪种程度?灵敏的感觉本质上就是对世界的发现。其次,就是能否将自己的感觉用语言传达出来,传达得怎么样?是不是真实、准确、具体、生动、形象而富于个性?

文学史上的描写大师以语言给了我们极富华彩、穷形尽相的描写表演。但是,假如世界再无描写,那我们的语言功能的开发、我们语言能力的提升都将失去必要。因为自古以来,都不需要屠龙之技。

事情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对描写的失宠说起,而最后的关切则是语言。还是那句话,一切问题到最后都是语文问题。(汪 政)

来源: 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