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

赞美黄河的短句(赞美黄河的短句20字)

赞美黄河的短句(赞美黄河的短句20字)

有谁知道描写黄河壮观景象的句子

那滔滔不绝的黄河水,迎着明媚的阳光,驰骋在黄土高原之上.如万箭齐发,如脱缰之马,如千百头咆哮着的虎豹,伴着震耳欲聋之声,一泻千里.看到黄河二字,我马上想到了“”的壮观与磅礴,想到了在烟波袅袅中似千军万马咆哮而过的一泻千里的黄河水,那种震颤心灵的感觉,多年过去,仍在耳畔混响。

描写黄河景象壮观的句子有哪些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表达对黄河壮观景象的惊叹有什么短句

那滔滔不绝的黄河水,迎着明媚的阳光,驰骋在黄土高原之上。

如万箭齐发,如脱缰之马,如千百头咆哮着的虎豹,伴着震耳欲聋之声,一泻千里。

如此雄伟壮观的景象,除了我们那可爱的祖国,祖国的黄土高原,哪里还有呢

赞美黄河壶口瀑布的句子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文注释]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单车:形容轻骑简从。

问边:慰问边士。

属国:秦汉时官名典属国的简称,诗中指作者本人。

当时作者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得胜将士。

居延:城名,属凉州张掖郡,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

指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

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自喻。

长河:指黄河。

萧关:古关名,是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衢。

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边疆的统帅正率兵虎据燕然,镇守着祖国的西北边陲。

燕然: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的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

[背景介绍]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层次结构]“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名句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

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

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

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写作特色]这首诗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内容明晰易懂。

作者奉使出征,独当重任,以征蓬、归雁自比,点出春行之时令,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色中,大漠奇观,非“孤”、“圆”不能形容,劲拔而苍茫,温暖而感伤,写景壮观,气势流畅,无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亦细味其趣,以为再无“孤”、“圆”更有情有理的两字。

可见其对仗之工,用字之确。

[相关链接] 边塞征战诗歌选录1塞下曲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 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2渔家傲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夜游宫•记梦 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

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4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5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描写壶口瀑布的诗句 李白写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这句诗中所描绘的就是黄河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

诗人望着夕阳西下,滔滔黄河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象,不禁感叹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李白写的登鹳雀楼,写出了诗人望着西沉的落日,望着黄河入海的景象,写下的一首壮丽诗篇。


  自古以来,黄河兰州段因河水丰盈在南岸切割出多条河道,曾与黄河主道一起,将兰州塑造成一片港叉交错、河流纵横的水洲之地。这里,因河而生,因河而起,因河而旺,大河古渡的豪迈,悠悠转动的水车,将城市的款款柔情表露无遗。

昔日兰州百姓视水车为生命线。水车,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的主要提灌工具。

  “兰州水车是兰州人的精神象征。”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邓明介绍,曾经,通过兰州水车这一灌溉工具,人们虔诚顺乎自然,巧妙利用自然,发展生态灌溉农业与园艺业,造福地方,永续利用,为黄河渡口提供物质基础,也形成了绚烂多彩的水车文化。

  兰州水车属“舶来品”,乃明嘉靖进士、兰州人段续所创。段续于1523年(明嘉靖二年)中进士,历任云南道御史、湖广参议、密云兵备副使等官职。在任期间,他多有惠政,还曾宦游南方数省。

  当黄河边长大的段续看到湖北竹制筒车时,他不禁眼热心动:“这东西要是我家乡兰州也有,那得解决多少事儿!”想到这里,他便对竹制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常观察、研究其构造原理,还绘成图纸带在身边。

兰州水车博览园段续石雕,他手持图纸,神态指挥若定,形象地展示了段续创制兰州水车的历史片段。

  嘉靖二十年,段续退休回到兰州,一向对水车文化颇有研究的他,利用兰州所产榆、槐、柳木取代竹子创制水车,经过刻苦钻研,他制作的第一辆水车“祖师车”问世。

  段续的水车制成后,黄河两岸农民争相仿制,一时间黄河两岸水车林立,蔚然成风。最多的时候,黄河兰州段每隔四五里就有高大的水车,昼夜不停,灌溉周围的菜畦果园。每年,从三四月间河水上涨到冬季水位下降,一架大的水车可以浇灌田地六七百亩,小的也可以浇灌二三百亩,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水车作为黄河沿岸唯一的提灌工具,大受百姓欢迎。

  邓明介绍,段续有济世救民的思想,注重实学,督修显陵的经历,使他了解工程技术方面的一些知识,并获得了指挥重大工程施工的实践经验。同时,段续一定研究过元代王祯的《农书》,该中有《农器图谱》12卷,有插图200多幅,多为复杂的机械图形,每图附有说明文字,其中就有简车图形及文字说明,便于仿制。此外,兰州段氏,世代为宦,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成为创制水车的物质基础。

兰州水车博览园水车群气势雄宏,成为很多游客“打卡地”。

  根据学者邓明的考证,在明清和时期,兰州黄河两岸以及夹河滩上,架设水车多达150多轮,隔四五里就有高大的水车,不断旋转,倒挽河水。水车以其构造独到、工艺精湛的独特风格,是当时金城独有的风景,兰州也因此被誉为“水车之都”,蜚声海内外。

  大小不一,错落排开的兰州水车,成为兰州黄河沿岸气势雄宏的建筑,在日夜悠悠转动中,遮挽黄河水,润泽农田、果园、菜地,使干旱少雨的兰州及其周边地区成为膏腴之地。

  当水车修造完毕,集资修建水车的人家需要聚集到一起,选举水车管理人,老兰州人把水车管理人叫“车头”,还要宣读管理水车的各项约定条例。

  每年立春后,由车头筹资、算工。富裕的人家多出点修理水车的钱,但不出人力。家里面收入不好的人家,出不起钱,则需要多出几个劳力,这叫“富纳资,穷出工”,还需要组织使用水车浇地的人家清除水车巷道里的淤泥。

兰州水车,主要以柳木、榆木、槐木组合做成,厚重结实,高大雄伟。

  水车制造和维修完毕,每年农历二月二日龙抬头这一天,使用水车的人家,不管男女老少,都要聚在水车前,宰猪会餐,举行水车开车仪式。

  “车头”在水车旁边安放一面高桌,供上猪头,燃放鞭炮,焚香祷告,祈求水量丰沛、水车安全,还需要给大家交待清楚这一年来水车维修的收支情况。之后“车头”手拿  菜刀,将祭祀的猪头肉切成条块状,平均分配给每户人家,这在旧时候称之为“抓份儿”,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吃一顿烩菜下馍馍或锅盔拌烩菜,好不热闹。

  在稳如泰山的水车前,当三五成群的人们聚集在一起,鸣放鞭炮、开坝放水、开心谋划未来的良好氛围中,看水车悠悠转动,此情此景,成为好多老兰州人最难忘的记忆。

  “兰州水车是‘天人合一’的产物。”邓明说,在生产能力低下的旱作农耕形态中,因为有了水车,将岸高水低的黄河兰州段一带变为水田,在这一过程中秉持“天人合  一”的观念,遵循大自然的法则,自觉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同时,也是先民敬畏大自然的具体表现。

  邓明认为,黄河具有共有性,任何人皆可利用水资源。曾经,在管理水车灌田、修缮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制度,产生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世纪50年代,随着黄河电灌工程的发展,绝大多数水车已失去灌溉功能,被拆除,兰州水车,不得不与曾经的辉煌说“再见”。

水磨坊,也曾是先民利用水资源,磨制谷物的主要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为保护传承兰州水车这一民俗文化,兰州市先后建设了七里河区水车园、兰州水车博览园,成为颇具兰州特色的旅游景观,吸引海内外游客游览、瞻仰。2006年,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邓明说,兰州水车以高大、空灵极富动感的形象,使古今之人心生美感,激发创作,于是写诗作文,创作美术作品,乃至制作成旅游商品、布置园林环境、印入邮票,不一而足,水车文化的魅力不减。

  如今,在春和景明的美好时节,漫步兰州水车博览园,水车车轴吱吱作响,水筒哗哗倾注,水车转动激起的水珠像细雨一般飘撒于河岸,缓缓转动的水车声与黄河水流声交相鸣奏,诗意而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