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

梵文是哪个国家的语言(梵文中文对照表)

梵文是哪个国家的语言(梵文中文对照表)

梵文翻译 谢谢

中文:一切都会好的梵语:सब कुछ ठीक हो जाएगा梵语:佛教传入中国期约在西元前二年,已有两千多年了。

中国自后汉时开始译经,如鸠摩罗什法师(344-413)所译的【妙法莲华经】。

汉译佛典最早提及悉昙字母约为义熙十三年(417)译的【大般泥洹经文字品】,其次是北凉昙无忏译于玄始十年(421)的【大般涅槃经卷八】。

在开元三大士:善无畏(637-735)、金刚智(669-741)、不空(705 -774)的纯密(日本真言家称【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大法为纯密)时期,所依据的佛经原典皆以悉昙体书写。

尤其在译到有关陀罗尼与“字母”时,多半会使用梵汉对照,并附列(悉昙文体)。

佛经翻译在玄奘、义净法师时,中国对悉昙的学习与使用颇为盛行,于是有关研究悉昙的著作在此时期颇多流传。

主要约分为四大类:悉昙章类:主要述及悉昙字母及其组合方式。

悉昙章解说类:解说悉昙章的内容。

悉昙章类支流:说明悉昙字母有关的各种流派或异体字。

梵语语汇解说类汉或汉梵字典。

悉昙在中国晚唐时代后逐渐衰微。

名称界位唐朝初期称梵文字母为悉昙,称梵语的文法及语义等为梵文或梵语,后来泛称梵字,甚至于与其相关的学问皆为悉昙。

这种习称在宋朝以后逐渐不用了。

在宋朝几乎都只用梵字一词,也因后来从印度传入的天城体与悉昙有相当差异,因此称新来自印度的文字为“梵字”或“天竺字”,而在原来唐朝使用的文字仍称为悉昙。

在此所引述“悉昙”部分,是指【大正藏】中所汇集的古文体。

以上略为简介悉昙名相由来与流传时代因缘。

梵文是哪个国家的文字

梵文拼音 fan第四声 wen第二声(संस्कृतम्)(samskŗtam),不仅是印度的古典语言,也是佛教的经典语言(悉昙体)。

梵文佛典起初是书写于贝多罗树叶上,故又称“贝叶经”。

梵文为印度雅利安语的早期(约公元前1000年)名称。

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即用梵文写成。

其语法和发音均被当作一种宗教礼仪而分毫不差地保存下来。

19世纪时梵语成为重构印欧诸语言的关键语种。

唐僧(唐三藏法师)玄奘取经时的经书是用梵文写的。

梵文对现代汉语的影响:随着佛经的翻译,很多梵文词汇进入了汉语,如:佛、菩萨、菩提、涅盘、觉悟、禅定、刹那等。

新疆的焉耆回族自治县最初叫ageni,源于古印度的“火”字。

编辑本段梵文字母及拼写规则梵文从十二世纪开始使用天城体字母,每个辅音字母都含固定的元音a音,辅音与其它元音拼写的时候,将元音符号分别写在字母的前面、后面、上面或者是下面。

表示纯辅音、鼻音或呼气音的时候使用符号表示。

当元音出现在单词前面的时候使用独立的元音字母。

每个梵文字母顶部都有一条横线,拼写的时候把字母连在一起。

编辑本段梵文的辅音串字母辅音串字母在梵文里,如果有两个以上的连续的辅音出现,就用半个辅音字母或者是辅音字母的其中一部分紧密结合在一起,组成辅音串字母,辅音串字母的辅音数目是两个起五个止,辅音串字母一般可以将包含的辅音辨别出来,但有的辅音串字母辨别困难,必须要强记,梵文一共有一千多个辅音串字母,辅音串字母是学习梵文拼写的主要难点。

编辑本段梵文中名词的格与数梵文中的名词有八种格:(梵文称第一格至第七格, 最后为呼格,其顺序是固定的。

)第一 主格(Nominative),第二 宾格(Accusative),第三 用格(Instrumental),第四 与格(Dative),第五 来格(Ablative),第六 属格(Genetive), 第七 位格(Locative),呼叫 呼格(Vocative)。

其中除用(工具)格外,其他七格都和拉丁文中的格对应,用法也相似,而工具格则可以在俄语中找到同类。

梵文中的名词也有数的变化,除了单数(Singular)和复数(Plural),还有一种数叫做双数(Dual),用来指“两个”人或事物。

于是8种格×3种数,每个名词就有24种变化。

比方说一个名词शिव(shiva),这只是个基础词,其他的变化如下(以[单数]为例):主格:शिवः(shivah)宾格:शिवं(shivam)用格:शिवेन(shivena)与格:शिवाय(shivāya)来格:शिवात्(shivāt)属格:शिवस्य(shivasya)位格:शिवे(shive)呼格:शिव(shiva) 阳性名词 “佛” buddha 字(一般阳性名词)的三种数、八个格的变化形式如下:单数 双数 复数主格 buddhah buddhau buddhāh宾格 buddham buddhau buddhān用格 buddhena buddhābhyām buddhaih与格 buddhāya buddhābhyām buddhebhyah来格 buddhāt buddhābhyām buddhebhyah属格 buddhasya buddhayoh buddhānām位格 buddhe buddhayoh buddhesu呼格 he buddha he buddhau he buddhāh中性名词“水果” phalam 字(一般中性名词)的三种数、八个格的变化形式如下:单数 双数 复数主格 phalam phale phalāni宾格 phalam phale phalāni用格 phalena phalābhyām phalaih与格 phalāya phalābhyām phalebhyah来格 phalāt phalābhyām phalebhyah属格 phalasya phalayoh phalānām位格 phale phalayoh phaleşu呼格 he phala he phale he phalāni阴性名词“光明” prabhā 字(一般阴性名词)的三种数、八个格的变化形式如下:单数 双数 复数主格 prabhā prabhe prabhāh宾格 prabhām prabhe prabhāh用格 prabhayā prabhābhyām prabhābhih与格 prabhāyai prabhābhyām prabhābhyah来格 prabhāyāh prabhābhyām prabhābhyah属格 prabhāyāh prabhayoh prabhāņām位格 prabhāyām prabhayoh prabhāsu呼格 he prabhe he prabhe he prabhāh阳性名词“圣人、寂静修士” muni (即以i结尾的阳性名词)的三种数、八个格的变化形式如下:单数 双数 复数主格 munih munī munayah宾格 munim munī munīn用格 muninā munibhyām munibhih与格 munaye munibhyām munibhyah来格 muneh munibhyām munibhyah属格 muneh munyoh munīnām位格 munau munyoh munisu呼格 he mune he munī he munayah阴性名词“思想、聪明” mati (即以i结尾的阴性名词)的三种数、八个格的变化形式如下:单数 双数 复数主格 matih matī matayah宾格 matim matī matīh用格 matyā matibhyām matibhih与格 matyai matibhyām matibhyah来格 matyāh matibhyām matibhyah属格 matyāh matyoh matīnām位格 matyām matyoh matişu呼格 he mate he matī he matayah阳性名词“父亲” pitri(以ri结尾的阳性名词)的三种数、八个格的变化形式如下:单数 双数 复数主格 pitā pitarau pitarah宾格 pitaram pitarau pitriin用格 pitrā pitribhyām pitribhih与格 pitre pitribhyām pitribhyah来格 pituh pitribhyām pitribhyah属格 pituh pitroh pitriiņām位格 pitari pitroh pitrişu呼格 he pitah he pitarau he pitarah 阴性名词“母亲”mātri (以ri结尾的阴性名词)的三种数、八个格的变化形式如下:)单数 双数 复数主格 mātā mātarau mātarah宾格 mātaram mātarau mātriih用格 mātrā mātribhyām pitribhih与格 mātre mātribhyām mātribhyah来格 mātuh mātribhyām mātribhyah属格 mātuh mātroh mātriiņām位格 mātari mātroh mātrişu呼格 he mātah he mātarau he mātarah编辑本段简单梵文例句मम नाम रामःmama nāma rāmah.My name is Rāma.我的名字是拉玛。

这个句子里,mama表示“我的”,nāma就是“名字”的意思,它是一个中性名词。

rāmah是一个阳性名词,因为其结尾是一个H(मः)。

在这里,它代表一个男性的名字。

在这里,rāmah是主格。

另外,梵文里很少出现系动词“是”。

在梵文句子里,各个单词之间不用空格隔开,就像日语一样。

不过为了解释方便,在这里暂时隔开。

实际上梵文天城体是这样的:योगश्चिटवृटिनिरोधःYogaś citta vritti nirodhahYoga is the suppression of the modifications of mind.其实这个句子包含着四个单词:योगः yogaH = Yogaचिट citta = mindवृटि vritti = modificationsनिरोधः nirodhaH = suppression利用格的概念,这四个名词就组成了上面的句子。

其中有一个音的变化,就是yogaH和citta连接的时候,aH+ci变成了ashci的音,这是为了发音的方便,也使得梵语成为一种韵律优美的语言。

关于梵文的神话传说天城体字母,因为有悠久拼写梵文的历史,被世界人民称为梵文字母,天城体字母是得到印度佛教界及国际公认书写梵文的标准字母。

天城体,梵文是Devanagari 直译是天上的城市,为什么叫天上的城市呢

因为按照印度的观点,梵文字母是由天神“梵天”所创,梵天,即中国人俗称“大梵天”,梵文是天上的神灵所用的文字。

梵文字母中的每个字母代表了一种力量源泉,在印度,人们修炼“瑜珈”的时候,也常常冥想着梵文字母。

在印度文字史上,梵天创造的书写格式,是词和词之间没有空格隔开,所以古代书写的梵文及抄写的《吠陀》等神圣文献,词与词之间没有空格,直到近代,正统的“梵文”和“印地文”词与词之间也是没有空格的。

自从现代西方书写格式传入印度后,印度才开始模仿西方的格式,词与词之间才用空格隔开,但这破坏了梵天创造的书写格式。

右图为中国梵文专家钱文忠的梵文书法《心经》。

编辑本段梵文的现状梵文在印度和尼泊尔并没有灭绝,梵文及梵语是现今印度23种官方文字及官方语言之一,直至二十世纪初梵文还是尼泊尔的官方语言之一,梵文是印度和尼泊尔“佛教界”和“印度教”高级僧侣的交流语言,在印度有数份用梵文出版的报章和杂志,1991年印度普查结果以梵语作为母语的人口有49,736 人,1961年印度普查结果以梵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有194,433人。

编辑本段古悉昙梵字(梵文悉昙体)古大德如玄奘大师(唐僧), 去印度取经,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才把悉昙梵文的经典带回中国。

当他们看到用悉昙梵文书写的经典时, 那种悲喜交集的感觉,我们是无法体会的。

现在,在学校,佛学院中教授的梵文大多为现代或近代天城体梵文,并非古悉昙梵文,今天也只有在日本高野山,才能学到完整的古悉昙梵文。

眼下有不下学人,妄自尊大认为悉昙梵字是古人书写时的错误,他不知道早在南北朝时,悉昙梵文就传入中国,从公元七世纪前后,都是使用悉昙体。

悉昙梵文也是佛教的标志性梵文。

但随着后来,中国发生历史事件,导致梵文悉昙体逐渐消亡,而日本空海法师却从青龙寺惠果大师那里继承了悉昙梵文,故带回日本。

由于古代天皇将东密高野山的内容视位国宝,所以就是日本民间都没有流传,只有在贵族中才能学习到,至今高野山的完整悉昙梵字,也只有亲去那里学习过的人才能全部掌握。

故请诸君明鉴,不要因为缺少对这种梵文的认知或者听某些学者的观点就误认其是错误的字体,要知道在梵文历史中,比起天城体,悉昙体无疑要早的多的多,都有历史文献为证。

如果悉昙梵文是错误的,那请问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来的是什么

如果是错误的,玄奘大师如何翻译出如此浩瀚的经典

所以当明白,梵文也分旧式和新式,现在大使用新式却不能因此而忘记旧有的梵文所作的贡献

悉昙梵字,也是梵文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中用来观想,大多用的都是悉昙梵字,在日本东密的总本山高野山,就流传着世界上最为标准的悉昙梵文,从唐代唐密传入日本,至今依然留传着,属于最古老的悉昙梵字

悉昙梵语siddham 或 siddhām。

又作悉旦、悉谈、肆昙、七旦、七昙。

意译作成就、成就吉祥。

即指一种梵字字母,乃记录梵语所用书体之一。

在梵字字母表或缀字法十八章之始所揭出之归敬句中,意表‘令成就’之梵语,记为悉昙或悉地罗窣睹(梵siddhirastu )。

于是‘悉昙’成为字母之总称,‘悉地罗窣睹’为‘悉昙章’之意义。

又悉昙转为总称有关印度之声字;亦与‘声明’、‘毗伽罗论’同义。

西元第七世纪以前,悉昙文字业已盛行于印度,我国于南北朝时,悉昙文字经由译经者传入,并被国人接纳学习;唐代有义净之《梵语千字文》、智广之《悉昙字记》、一行之《字母表》各一卷等著作。

约于奈良朝以前传至日本。

在我国,梵字之书体及字母称作悉昙,而称梵语文法、语句解释等为梵音或梵语,以此加以区别。

但日人除了称梵字之书体为悉昙外,更广泛地包含梵语书法、读法、文法等。

但苑咸‘三点成伊’的话,和现在所传悉昙梵字相合。

印度字体有种种变化。

西元四世纪时,所谓笈多(Gupta)派的字体渐渐流行。

是一种锐角型、首楔而尾尖的字体。

日本法隆寺所藏贝叶两片——《心经》和《尊胜陀罗尼》(六世纪物),跟佛陀伽耶的碑文(六世纪末)都是这种字。

中国相传的悉昙字体,也属于这一系。

到了七世纪时,所谓Nagari字体开始出现,十世纪以后大为盛行,一直到今天。

字体和笈多系颇有不同,并且字母上部都画一道横线。

现在的梵文字母还是如此。

因此悉昙体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并非凭空捏造。

(一)按智广‘悉昙字记’所记,就广义而言,悉昙为摩多与体文之总称,狭义则是指摩多十二韵。

摩多,为梵语 mātrikā 之音译,即‘母’之义,又作韵,指母音字,计有十六字(参照第一表);其中较为罕用之纥里(ri)、纥梨(rī),里(li)、梨(lī)等四字,称作别摩多;余者称作通摩多或悉昙十二韵、悉昙十二章。

同时随韵之阿母(am)与止音(止声)之阿喝(ah) 系为阿(a)之转化,并非为本来之韵,从十六字中除去,则成为十四音。

此二字因介于摩多与体文之间,故称界畔。

体文,为梵语vyañjana之音译,即子音字附加摩多之点画以作诸种字之本体,称为体文。

所谓‘点画’,乃子音附加摩多时,使用摩多之简略形,其形像似于汉字点画,故称之。

体文有三十五字(参照第一表),首先之二十五字中,各五字依发音部位,顺次称为牙声(喉音)、齿声 (腭音)、舌声(龂音),喉声(齿音),唇声(唇音),称为五类声(五五声、相随声)。

以后之十字合称遍口声(满口声),遍口声意即‘使口中全部发音之声’。

其中,滥蛒(llam)即由二个寏(la)所合成,为二个同一字重复合成的当体重字(合成字、复合字)之例子;又乞洒嵖(kșa)即觗(ka )与筪(șa)所合成,为二个异字相叠合而成的异体重字之例子,故已非原本之字母。

古来论及悉昙,关于每一字母皆立形(书体)、音(发音)、义(意义)三门。

字音有中天竺、南天竺二传,同时亦包含连声法(如二语相连结之音韵变化)。

字义,系为便于记忆,赋予字母或合成字一定之意义,称为字门。

悉昙原为表音文字,而非表意文字,故每一字并无意义,然印度人自幼背诵字母有一种方法,例如‘阿(a)字本不生(梵语anutpāda 之意译)’,即选择在一语开头或一语之中,含有阿字母之语,或选择由字形等可联想之语词,以便于记忆,如此字母即含有一定之意义。

佛教有五十字门、四十二字门等说;密教最重视此说,真言之字句立字相与字义二门,而在各字加有浅略与深秘两种解释,主张声字实相之说。

关于悉昙五十字门之字义,据《金刚顶经》、《文殊问经》、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八等所说,有所差异。

密教主张五十字门悉为法尔之法曼荼罗,乃是遍满三世十方,绝对不变者,其配列如第一表所示,又日本之五十音假名之排列即是仿效此梵字字母之顺序而作。

悉昙四十二字门之说见于《大品般若经》卷五等,又称四十二字陀罗尼门。

所谓文字陀罗尼,并非如五十字门之说字母等为目的,是故其文字配列并不若五十字门之整然,且缺少母音字十五与子音字四,而加另外之十一重字(合成字、复合字),其配列如第二表所示。

第二表 悉昙四十二字门 备注:此表不包含在五十字门中之十一重字。

然与五十字门共通者,请参照五十字门。

又上记中, (14) 吒(șţa), 又作吒、瑟吒、史吒。

障碍(stambha 或 șţambha )、折伏之意。

(21)(sva), 又作波、锁、湿波、湿缚、娑缚。

善、安隐(svasti)之意。

(26) 哆(sta), 又作侈、萨多、娑多、娑哆、尸瘅、沙多也阿。

有(asti)、昏沉(styāna)、边等意。

(27)若(jña),又作壤、娘、惹、枳穰。

智、智慧(jñāna)之意。

(28)托(rtha),又作他、伊陀、辣他、啰他、吒呵、曷啰多。

义(artha)之意。

(31)摩(sm),又作魔、娑摩、娑莽、飒磨、湿么。

念、忆念(smriti)、石(asma)等意。

(32)火(hva),又作叵、火婆、诃婆、诃缚、嗑缚、沙波。

唤来(hva, hvaya)、而得至信、不可分别等意。

(33) 嗟(ts),又作蹉、縒、哆娑。

悭(mātsarya)、尽灭、死亡、勇猛、勇健性等意。

(38)歌(ska),又作塞迦、娑迦、尸迦。

蕴、聚(skandha)、法性等意。

(39)醝(ysa),又作逸娑、也娑、拽娑、夷娑、阇、嵯。

衰老之意。

(40)遮(śca),又作嗟、酌、伊陀、是侈、室者、室左。

不动(niścala)、未曾有(āścarya)之意。

(二)悉昙字母之缀字、合字、连声等法则,从迦迦章(体文除‘滥’外,三十四字之每一字皆加十二摩多,即作四〇八字)乃至孤合章等十八章,此称为悉昙十八章、悉昙十八章建立或悉昙切继等。

一般称集合字母及重字之例者为悉昙章(如前述之悉地罗窣睹),字母表又称摩多体文。

(三)有关悉昙相承之系谱,台密派据安然悉昙藏卷一,主张各别之四种悉昙相承,即:梵王相承(南天相承)、龙宫相承(中天相承)、释迦相承(显教所传)与大日相承(密教所传)。

东密派饮光(慈云尊者)在悉昙章相承口说卷上,批判上述说法,并谓梵王即大日;且日僧空海在悉昙考试表白中指出,悉檀兼传中天相承(即龙猛、龙智、金刚智、不空、惠果等之次第相承)与南天相承(即般若瞿沙、般若菩提、智广等之次第相承)。

〔《大智度论》卷四十八、《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西方学法条、悉昙藏卷四、《大般涅盘经义记》卷四(慧远)〕 现在在学校、佛学院中教授的梵文大多为天城体梵文,并非古悉昙梵文。

目前有不少学人妄自尊大,认为悉昙梵字是古人书写时的错误,而不知道早在南北朝时,悉昙梵文就传入中国,公元七世纪前后,使用的都是悉昙体。

悉昙梵文也是佛教的标志性梵文。

随着中国发生的历史事件,梵文悉昙体逐渐在汉地消亡。

而日本空海法师却从青龙寺惠果大师那里继承了悉昙梵文,并带回日本。

由于古代天皇将东密高野山佛学视位国宝,所以悉檀字在日本民间没有流传,只有贵族才子才能够学到。

请诸君不要听信某些学者的观点,误认悉檀是错误的字体,要知道在梵文历史中,悉昙体比天城体无疑要早得多,这有丰富的历史文献为证。

写出十句优美的句子

这里面有很多你需要的句子:第十一章:栖息之谷——修身心态 2006-7-10 8:43:37 交易不是知识的学习,交易永远是修炼场, 人性的一切弱点在这里暴露无遗。

成功的交易者是技巧、心态和德行的统一,三者不可分离。

交易的最高境界是无我,无欲、无喜、无忧、无恐惧。

成功的交易者总是张着两只眼, 一只望着市场,一只永远望着自己。

任何时候,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

校正自己,永远比观察市场重要。

——摘自一位股市网友的帖子 华尔街有句名言:“平庸的交易者用技术交易,顶尖的交易者用信念交易”。

精典,让我们记往这句话,不断去重复加深或许会有好的结果。

是啊,道理人人懂,就是难做到,知易行难!淋漓尽致的在这里得到体现。

相对来说性格理性的较易成功,性格感性的要困难的多。

期货就是修炼和锻造性格最残酷最有效的场所,知行合一是吾辈的最高境界.我相信只要是有自控能力并勇于克服弱点的人,就可以最终通过不同的方式:长线或短线,来达到此一境界。

期货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应是生活的全部。

别被迅速致富冲昏头脑,我们真正该关切的是一切“真实”的事物,包括事业,亲人,好友和美好的时光等,在生活中,努力地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

这些都远比投资获利更重要,人生短暂,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够控制自己按正确的思路、正确的方法、正确的原则、正确的手段、最佳的心里状况参加投资活动。

大道至简,道理好懂,知识也好掌握.难就难在怎么控制自己,有的人为此走了一辈子。

关键的是坚持不懈一贯执行,是自我控制,是心手合一,是言行一致。

——摘自一位期货网友的网页 是啊,身在职场的职业经理人,与身在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的职业人士是何等的相似

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日常做到,身在世故之中,心在世故之外。

富贵、钱财、功名不贪,而淡然处之。

来则受之,去则听之,逆事至而识以为魔,美事至而认以为幻。

外不自矜,内不自持,随遇而安,从容自得,逍遥自在,修心心不驰,修性性自定。

认真理路,勇往直前,抛开鼎炉之说,纯从心性动静中下功夫,——这将是我们职业经理人身心修炼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一是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变成职业;二是通过对职业规律的掌握、控制而实现人生的理想。

这两点我们都拥有了,我们就是最幸福的人。

” 本文是《职业经理人十大心态修炼指南》的最后一篇。

写到这里,笔者喜忧参半,心情复杂,——不知自己的付出,对风雨兼程之中的各位职业经理人朋友是否有所帮助。

一阵茫然之际,冥冥之中,仿佛豁然开朗。

先人的智慧之光透过深邃的苍穹翩翩而来。

现整理于此,与各位共享共勉。

这些人生修,有些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仔细品味,我们又可能体悟出另外一些道理来。

一、《大学》的修炼之道 《大学》一曰“大人之学”,二曰为政之学。

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成年之人,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因此需要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二是指充实而有光辉的伟大人格,可以在社会上表现道德芳表,修己治人,风动草偃,以平天下为最高目标;三是指为政之人,“孰为大

政为大。

”因此,“大学”之道也可以说是为政之道。

这三种含义并不冲突。

所以《大学》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1、《大学》之道——内圣外王之道 《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提出了宋儒称作“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理论思想。

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

“内圣”意即“内求于己”,也就是“八条目”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表示“外用于世”,指的是“八条目”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正是表达了“内圣外王”的精义所在。

2、修身的“三大纲领”——修身的基本原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其意义简释如下: 1)明德 是任何人都禀受于天,至灵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够与天地相沟通。

“明明德”是肯定人类与生具有灵明的德性,现在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觉。

人之行善避恶,并非社会规范所外加的义务,却有内在本然的基础。

道德实践的价值是由内而发的,人性是向善的。

2)亲民 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

觉悟“明明德”此一天生能力之后,就须“亲民”,亲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进。

人生的一切变化生灭,唯有在遵循内心向善的要求、日新其德方面,可以永远做个新人。

3)至善 是指心灵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达到自然与事物发展相统一的境界。

“明明德”和“亲民”的一切方向是“止于至善”。

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等于是永无止境的期许。

3、修身的“八大条目”——修身的方法步骤 “八条目”是《大学》所说的修养方法,它是有顺序的,相互为条件的序列。

每一个条目,都以前一个条目为条件,而它们本身都是以“修身”为根本,前四条是“修身”的方法,后四条是“修身”的必然社会结果。

《大学》是如此论述“八条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其意义简释如下: 【1】格物 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2】致知 就是求为真知。

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

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

物格而后知至。

【3】诚意 就是要意念诚实。

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

【4】正心 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

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

故意诚而后心正。

【5】修身 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

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6】齐家 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

【7】治国 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

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8】平天下 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

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

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此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

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础和方法,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

格物在于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有了认识才能意念诚实,然后才能思想端正。

只有具备了以上的条件,自身的修养才能提高。

自身的修养又是治理国家的必要条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最后达到天下大治。

《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总纲领,造就了后代儒家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以及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即“内圣”与“外王”之道。

4、心安理得的“六大过程”——科学决策与心理修炼的程序 《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其意义简释如下: 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止”指“归宿”、“立场”。

“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

对佛教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

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译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指集中详细观察思维预定的事物和义理,获得某种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定”是定向。

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

知止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则已经是“志有定向”的。

所以,“定”字应指坚定不移。

“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说,能对归宿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3)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 “静”是静心。

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

对于“静”,《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论语》也说:“仁者静”。

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认为清静是修道的基础,故奉《清静经》为玄门日诵课之首,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 4)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安”是随处而安稳。

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

《管子。

内业》进一步谈到“安”和“静”、“定”的密切关联:“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

”又曰:“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

”再曰:“正心在中,万物得度。

”最后则是“德成而智出”。

5)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 “虑”是思考精审。

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虑,谓处事精详”。

6)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达成的意思。

朱子《大学章句》释“得”字为:“得,谓得其所止”。

5、“慎独”——自我修炼的最高境界 何谓“慎独”

《大学》解释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独”所要表明的是在闲居独处、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要谨慎地反省自我,进行实践性道德修为,因为诚与不诚、欺与不欺,虽发于内心,但必然会表现出来。

朱熹对此解释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

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

”这实际上是提倡一种道德自律,把修己作为自我主观意识较强的一种修养行为,不完全依赖于外界条件的约束,也不自欺欺人地借修为的幌子而专做给别人看,钓名沽誉,这些都是个体修为中的大忌。

这一点完全体现了《大学》的理论特点,重视内心道德的严格自律,调节自我情感,坚持所选择的修养之道。

后世大儒对“慎独”都是非常看重的,明代王阳明、清代曾国藩等都对此有过精辟的见解。

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关系中,“慎独”仍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道德要求和人生修养原则。

从修身过程和步骤而言,知道“德”、“行”都应该“止于至善”的水平上,就要凝神定志。

能做到坚定心神志向,才能静下心来,排除杂念的干扰。

能静下来,才能安于所处环境、条件,不因富贵而放逸心志,不因贫困而隳堕心志。

做到了安,才能专心思考问题,通过思考而有所理悟,分明是非,也就是有所获得了。

依是而行,有非即去,达到完善自我的修养目的。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结局,都是有序不紊的,即有本末、终始、先后。

修身的“知→止→定→静→安→虑→得”的顺次也是不可不知的,循序渐进,才能有成。

对于儒家的修身学问,梁启超先生有着高度而精确的概括:“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起来,其功用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

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

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

至于条理次第,以《大学》上说得最简明;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内圣的功夫;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 曾仕强先生对此也有高论:“修己、安人都能够日新又新,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

管理者以修己为第一纲领,从自身内部的修治做起,由格、致、诚、正,然后层层扩大,齐家、立业、治国,推到平天下。

所有决策,悉依止、定、静、安、虑得的历程,时刻不忘安人为第二纲领。

秉持光明正大的理念,执经达权,以不停滞的精神,适时调整而权宜应变,是第三纲领。

这种管理之道,就是中国管理哲学的精义。

” 综观《大学》一书,以简练而内涵丰富的语言涵盖了早期儒家人学思想的精神内涵,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为的一般过程。

“三纲领”引导人们注重修为目标;“八条目”指示人们修为应该怎样做。

“八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

它以“格物”为起点,以“平天下”作为其奋斗目标。

尽管《大学》中使用的这些范畴都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但在具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实践中却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对调适人们的心态、稳定社会关系、保持思想上的连贯性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朱熹如此推崇《大学》正是看到了它对稳定社会、重塑道德人格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潜力。

职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个人品格和能力的竞争,也就是职业经理人个性品牌的竞争。

能力可以通过学习与实践获得,而品格则必须经过伴随终生的个人修炼方能至真至美至善。

职业经理人只有内修品格,外练能力,内外兼修,知行合一,才能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才能达成经天纬地的事业。

二、《中庸》的修炼之道 “中庸之道”,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一种道德实践的原则和处世待人的方法。

最早提出“中庸”概念的是孔子。

“中庸”一词承载着世人对处世原则的恪守降临在两界凡宇。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

然而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新兴人类们更多的赋予了这个词语以贬义。

“中庸之道害我们国人不浅。

”,“世风日下,中庸横行。

”诸如此句不绝于耳。

中庸之道成了老好好、无原则、无主见和随波逐流的代名词,实在是我们的先人所没有想到的。

这恐怕与我们这些年来,忙于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大师圣经,而对先人的大智慧缺乏了解甚至几乎忘却有关。

1、中庸之道概述 中庸之道,是手持两端,不偏不倚。

不偏的前提是手持两端,就是最激进和最保守的意见都要顾及到,然后达到不偏不倚的最佳效果。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

“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

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

“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2、尚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又给《四书?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平常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就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极端,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

庸,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中,就是要人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不要偏激,保持一颗平常心,人心才会平稳,社会才会稳定。

中,就是贫穷也不要心浮气躁,富贵也不能为富不仁;中,就是做平民不要低三下四,为官不要专横跋扈;中,就是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左不右;中,就像孟子说得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联系我们目前浮躁的现实社会,难道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中”吗

3、时中——审时度势,与时俱进 “与时偕行”,“动静不失其时”,也就是“时中”。

“时中”,即“中”而因其“时”,“时”而得其“中”。

得其“中”,所谓经也;因其“时”,所谓权也。

有经有权,故能变通。

此所谓“变通者,趣时者也”。

变通趣时,即变化日新。

能趋时变通,即是“识时务”。

而识时务,能日新,就可以常保通泰。

此所谓“日新之谓盛德”(系辞传)。

也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4、中正——恪守规范,正心正身 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就是说,过分恭敬,而不约之以礼,就未免劳倦;过分谨慎,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流于胆怯懦弱;过分敢作敢为,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盲动闯祸;过分直率,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尖酸刻薄。

恭敬、谨慎、勇敢、直率,本来都属于人的好品德,但孔子认为,如果发挥不当,或不用礼来约束,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很明显,在这里,“礼”是成就人之恭、慎、勇、直四德而使之适中的规范原则。

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场游戏规则。

同时,孔子很强调“正”,如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身正”就是行为合于礼。

由“正身”,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以礼为规范,衡量人们的等级名分,以使人们的等级与其名分相当。

名分相当,就合乎礼,也就是“正”,就是名正言顺,以身作则,不越位,不缺位。

5、中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就是求同存异,恰到好处。

孔子说:“政宽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昭公二十年)这是孔子评论郑国著名政治家子产的“临终遗言”时所说的一段话。

据《左传》记载,子产临死前,曾告诉他的接班人子大叔说,为政的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的对象,或宽或猛,宽猛适中。

孔子称这种宽猛相济所达到的适中状态为“和”。

6、控制情绪,和谐共赢——小不忍则乱大谋 “喜怒哀乐之末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人们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符合常理,这叫做“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道理。

到达了“中和”,天地便在自己的位置上运动了,而万物都开始生长发育了。

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作为履行职业责任的职业经理人,在一些特殊场合和一些特殊的人与事上,必须做到隐忍不发,含而不露,喜形不能于色,愠怒不能于外。

否则,小不忍则乱大谋,不仅可能会祸及公司的重大利益,也可能会危及自己的职业生涯和锦绣前程。

曾国藩的“忍”功世人皆知。

“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工夫也”,这是他的心得。

在收敛低调中做人,在挫折屈辱中做事,在巧与中攀升,“让一让,六尺巷”,退一步海阔天空,大丈夫能忍难忍之事,这就是曾国藩。

但是,他的“忍”并不是一味的强忍,而是善忍、会忍,当忍则忍,不该忍则不忍。

对皇上、太后,以及满蒙亲贵的猜疑、排挤、冷落、出尔反尔和种种不公,曾国藩一忍再忍,一忍到底,但对误国误军、贪婪无度而又加害于他的人,则“是可忍,孰不可忍”,或拍案而起参人一本,或拔剑而起势不两立。

他的一生有起有落、有荣有辱,但没有抟扶摇直上九霄,也没有一失足掉进深渊。

虽然没有片段的精彩,却有整体的绚烂,总能启动平抑机能,在高潮时削去波峰,在低潮时填平谷底。

7、诚信为本——至诚诚己,厚德载物 《中庸》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中庸》又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与天地参就是与天地并列为三,说明是人的思想品德智能的无比高尚。

这种无比高尚的境界是逐步达到的,而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至诚”,因为只有至诚,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固有的天性,也就是天地无私之性,能尽自己之性就能尽他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就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就能参与天地化育。

当然这仅是作者的推理,不一定全是事实,作者据此立论而已,但它说明了至诚的作用过程。

“诚人”必先“诚己”,就是说,要想让别人“诚”,必须自己先做到“诚”,而且永远做到“诚”。

《中庸》接着说:“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随着“诚”的不断深化,随着“成物”的不断扩大,诚的主体的道德修养也日益增进,由博而厚,由博厚而高明。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于是“与天地参”的境界达到了,也就是《易经》乾坤二卦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的君子风度和魅力所在。

8、择善固执,金石为开——“诚”的修炼过程 那么,诚的修养主要有哪些过程呢?《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提出了学、问、思、辨、行五字,而且分别提出学必博、问必审、思必慎、辨必明、行必笃的要求。

审、慎、笃是个态度问题,只要认真、刻苦,也就不难做到。

但博学和明辨不光是态度,主要是个下功夫的问题了,所以《中庸》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就是说,别人下一个功夫,你下上百个功夫,别人下十个功夫,你下上千个功夫,尽管人的资质,体力是不一样的,有强有弱,但有了这种己百己千的精神,也就无不可至了。

这就肯定每一个人都可以“致中和”,只要有心,功夫不愧有心人,功到自然成。

《中庸》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于是,“择善固执”一词成为儒家的处世原则。

但是,有些人误会了“固执”的意思,以为那是顽固而不知变通;同时又以为“择善”是选择自己所认定的善,由此形成封闭而自大的心态。

幸好孟子及时出现,以他的言行做为“择善固执”的见证。

择善需要灵活的智能,固执有赖过人的勇气;智能加上勇气,同时还以“仁义”为其核心,然后才有可能走向至善的境界。

作为职业领导者都讲究“择善固执”和“从善如流”的领导艺术。

所谓“择善固执”,就是指认定目标不予放弃,坚持不懈。

它是圣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真知睿智的勇气。

所谓“从善如流”,就是指待人虚怀若谷,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并及时消化。

领导若无“择善固执”,决策必将动摇不定,前瞻后顾;领导若无“从善如流”,必将处事执迷不悟,刚愎自用。

晚清权臣李鸿章的误国就是因为他在“择善固执”上出现了心误,陷入了思维误区而没有警醒。

他错就错在“择善固执”选错了对象,错在对敌人讲“诚”。

李鸿章早年也是一条血性汉子,敢爱敢恨,敢作敢为。

例如,他曾因为恩师曾国藩待友李元度不公而毅然脱离曾府,也曾因常胜军统领戈登不服管制而除其军权。

面对外国列强,李鸿章疾呼:“吾辈如果不迅速求富求强,那么中国将以什么来自立呢

” 李鸿章之所以后来越活越窝囊,主要是因为他误信了曾国藩的一席话。

一次,曾国藩问李鸿章怎样与洋人交涉,李回答不管洋人说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

曾沉默了很久说:“依我看来,还是在于一个‘诚’字。

洋人也是人,只要以诚相待,一定会受感化的。

”李鸿章欣然接受,此后与洋人交往无不以“诚”字当先。

心误导致政误。

李鸿章一味强调对洋人讲诚信,却不力求洋人对他讲诚信,这是他最大的心误

所以,李鸿章在主持晚清外交的20多年中,凡事以妥协为宗旨。

例如,在处理1875年至1876年的“马嘉理事件”中,李鸿章明知英国理亏,却为了“了事”而签订了《烟台条约》。

在处理1885年的中法冲突时,李鸿章又不顾中队在越南大败法军的事实,签订了《中法新约》。

而在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更是丢掉了台湾

对于朝野批评,李鸿章既不退缩,也不辩驳,因为他认定这是必要的妥协。

因为不能“从善如流”,他由“择善固执”变成了一意孤行

如果能听取各方面意见,以从善如流确保择善固执,他就有可能像林则徐、左宗棠那样,成为一名真正的爱国者。

9、见机行事,实事求是——认清环境,

初中常见易错形似字(200组)

① 庵堂(ān) 掩盖(yǎn) 淹没(yān)

② 白雪皑皑(ái) 凯旋(kǎi) 觊觎(jì)

③ 悲哀(āi) 衰退(shuāi) 蓑衣(suō)

④ 狭隘(ài) 自缢(yì) 谥号(shì)

⑤ 不谙水性(ān) 喑哑(yīn) 歆慕(xīn)

⑥ 嫔妃(pín) 海滨(bīn)

⑦ 焙茗(bèi) 家醅(pēi) 解剖(pōu) 赔偿(péi)

⑧ 先妣(bǐ) 毗邻(pí) 纰漏(pī) 庇护(bì)

⑨ 奴婢(bì) 裨益(bì)

⑩ 匾文(biǎn) 扁舟(piān) 褊狭(biǎn) 偏旁(piān) 蹁跹(pián)

⑪ 巨擘(bò) 真挚(zhì) 风驰电掣(chè) 提纲挈领(qiè)

⑫ 制裁(cái) 栽种(zāi) 装载(zài) 截住(jié)

⑬ 嘈杂(cáo) 糟蹋(zāo) 漕运(cáo)

⑭ 金钗(chāi) 树杈(chà) 河汊(chà)

⑮ 羼杂(chàn) 孱弱(chán) 潺潺(chán)

⑯ 趁机(chèn) 殄灭(tiǎn) 诊∙断(zhěn)

⑰ 叱咤(chì) 匕首(bǐ) 讹诈(é)

⑱ 不啻(chì) 根深蒂固(dì) 真谛(dì)

⑲ 痴迷(chī) 踟蹰(chí)

⑳ 舂米(chōng) 椿树(chūn)

21 崇高(chóng) 鬼鬼祟祟(suì)

22 惆怅(chóu) 绸缪(chóu) 雕塑(diāo)

23 相形见绌(chù) 手拙(zhuō) 咄咄逼人(duō)

24 揣∙摩(chuǎi) 湍∙急(tuān) 踹∙门(chuài)

25 椽子(chuán) 缘分(yuán) 不容置喙(huì)

26 创伤(chuāng) 凄怆(chuàng) 踉跄(qiàng)

27 啜泣(chuò) 辍学(chuò) 点缀(zhuì)

28 葱茏(cōng) 恍惚(hū)

29 猝然(cù) 憔悴(cuì) 纯粹(cuì) 鞠躬尽瘁(cuì)

30 催促(cuī) 摧毁(cuī) 璀璨(cuǐ)

31 忖度(cǔn) 肘子(zhǒu)

32 嘀咕(dí) 摘抄(zhāi)

33 河堤(dī) 醍∙醐(tí)

34 沉淀(diàn) 破绽(zhàn) 金锭(dìng)

35 险象迭生(dié) 跌宕(diē)

36 恫吓(dòng) 胴体(dòng) 桐油(tóng)

37 妒忌(dù) 掩护(hù)

38 打盹儿(dǔn) 混沌(dùn) 迟钝(dùn)

39 堕落(duò) 坠落(zhuì)

40 额定(é) 上颌(hé) 颔联(hàn)

41 遏制(è) 喝水(hē) 谒见(yè) 渴望(kě)

42 乏味(fá) 广泛(fàn) 砭骨(biān)

43 珐琅(fà) 法律(fǎ) 祛除(qū)

44 幡然(fān) 三番五次(fān) 翻身(fān)

45 梵文(fàn) 焚烧(fén) 贪婪(lán)

46 沸腾(fèi) 仿佛(fú) 拂晓(fú)

47 狂吠(fèi) 风声鹤唳(lì) 畎亩(quǎn)

48 讣告(fù) 仆人(pú) 赴汤蹈火(fù)

49 篇幅(fú) 辐射(fú) 副本(fù)

50 百舸争流(gě) 呵护(hē) 坎坷(kě)

51 大动干戈(gē) 游弋(yì) 讨伐(fá)

52 蛤蜊(gé) 哈达(hǎ) 饸饹(hé)

53 脖颈(gěng) 自刭(jǐng) 径直(jìng)

54 曲肱而枕(gōng) 宏大(hóng)

55 藏污纳垢(gòu) 邂逅(hòu)

56 日无暇晷(guǐ) 既往不咎(jiù)

57 骸骨(hái) 骇然(hài) 弹劾(hé) 言简意赅(gāi) 垓心(gāi)

58 沆瀣一气(hàng) 引吭高歌(háng)

59 囫囵(hú) 囹圄(líng)

60 豢养(huàn) 债券(quàn)

61 膏肓(huāng) 盲人(máng)

62 麾下(huī) 摩擦(mó) 魔鬼(mó)

63 讳疾忌医(huì) 纬度(wěi) 违反(wéi)

64 后悔(huǐ) 教诲(huì) 隐晦(huì) 侮辱(wǔ)

65 矿产(kuàng) 旷达(kuàng) 粗犷(guǎng)

66 诨号(hùn) 浑然(hún)

67 霍乱(huò) 甘霖(lín) 雨雪霏霏(fēi)

68 成绩(jì) 浸渍(zì) 债务(zhài)

69 犄角(jī) 绮丽(qǐ) 掎角之势(jǐ)

70 箕踞(jī) 豆萁(qí) 棋逢对手(qí)

71 羁绊(jī) 勒索(lè)

72 汲取(jí) 趿拉(tā) 吸收(xī)

73 棘手(jí) 辣椒(là)

74 记录(jì) 妃嫔(fēi) 杞人忧天(qǐ)

75 伎俩(jì) 岐山(qí) 歧视(qí)

76 贫瘠(jí) 脊梁(jǐ)

77 舟楫(jí) 缉拿(jī) 开门揖盗(yī)

78 汗流浃背(jiā) 脸颊(jiá) 豆荚(jiá)

79 笺注(jiān) 饯别(jiàn) 浅薄(qiǎn) 栈桥(zhàn)

80 缄默(jiān) 箴言(zhēn) 碱荒(jiǎn)

81 渐染(jiān) 惭愧(cán) 崭新(zhǎn)

82 僭越(jiàn) 谮言(zèn)

83 借鉴(jiàn) 錾花(zàn) 书签(qiān)

84 打醮(jiào) 礁石(jiāo) 僬侥(jiāo)

85 地窖(jiào) 窑洞(yáo)

86 发酵(jiào) 教育(jiào) 咆哮(xiào)

87 缴纳(jiǎo) 檄文(xí) 激动(jī)

88 诘问(jié) 狡黠(xiá) 拮据(jié)

89 解放(jiě) 松懈(xiè) 邂逅(xiè)

90 戒备(jiè) 告诫(jiè) 机械(xiè)

91 浸渍(jìn) 侵略(qīn) 寝食不安(qǐn)

92 情不自禁(jīn) 胸襟(jīn) 噤若寒蝉(jìn)

93 警诫(jǐng) 敬爱(jìng) 引擎(qíng)

94 内疚(jiù) 棺柩(jiù) 针灸(jiǔ) 脍炙人口(zhì)

95 沮丧(jǔ) 咀嚼(jǔ)

96 循规蹈矩(jǔ) 火炬(jù) 距离(jù)

97 镌刻(juān) 隽永(juàn) 携带(xié)

98 诡谲(jué) 橘子(jú) 鹬蚌相争(yù)

99 竣工(jùn) 险峻(jùn) 俊俏(jùn)

100 感慨(kǎi) 气概(gài) 灌溉(gài)

101 鸟瞰(kàn) 勇敢(gǎn) 橄榄(gǎn)

102 窠臼(kē) 包裹(guǒ) 巢穴(cháo)

103 缂丝(kè) 革除(gé) 靺鞨(mò)

104 溘然长逝(kè) 磕头(kē) 瞌睡(kē)

105 铿锵(kēng) 悭吝(qiān)

106 脍炙人口(kuài) 市侩∙(kuài) 刽子手(guì)

107 岿然不动(kuī) 归来(guī)

108 魁梧(kuí) 魅力(mèi)

109 跬步(kuǐ) 硅谷(guī) 洼陷(wā)

110 喟然长叹(kuì) 称谓(wèi) 猬集(wèi)

111 轮廓(kuò) 城郭(guō)

112 奶酪(lào) 贿赂(lù)

113 羸弱(léi) 赢利(yíng) 嬴政(yíng)

114 莅临(lì) 位置(wèi) 斗笠(lì)

115 奴隶(lì) 棣棠(dì) 逮捕(dài)

116 潋滟(liàn) 收敛(liǎn) 签名(qiān) 眼睑(jiǎn) 入殓(liàn)

117 嘹亮(liáo) 潦草(liáo) 瞭望(liào)

118 勠力(lù) 戳穿(chuō)

119 联袂(mèi) 诀别(jué) 抉择(jué) 决心(jué)

120 妩媚(mèi) 门楣(méi) 峨眉(méi)

121 糜烂(mí) 萎靡(mǐ)

122 缅怀(miǎn) 沉湎(miǎn) 腼腆(miǎn)

123 泯灭(mǐn) 睡眠(mián) 抿嘴(mǐn)

124 荒谬(miù) 寂寥(liáo) 纰缪(miù)

125 蓦然回首(mò) 开幕(mù) 招募(mù) 暮色(mù)

126 囊括(náng) 襄助(xiāng)

127 阻挠(náo) 围绕(rào) 骁勇(xiāo) 侥幸(jiǎo)

128 蔫巴(niān) 嫣红(yān) 心不在焉(yān)

129 狞笑(nínɡ) 拧巴(nǐnɡ) 泥泞(nìnɡ)

130 执拗(niù) 山坳(ào) 黝黑(yǒu)

131 驽马(nú) 剑拔弩张(nǔ) 妻孥(nú)

132 虐待(nüè) 戏谑(xuè)

133 偶然(ǒu) 向隅(yú) 耦合(ǒu)

134 滂沱(pānɡ) 磅礴(pánɡ) 傍晚(bànɡ) 榜样(bǎnɡ)

135 喷泉(pēn) 愤怒(fèn) 偾事(fèn)

136 骈文(pián) 胼胝(pián) 饼干(bǐnɡ)

137 饿殍(piǎo) 俘虏(fú) 漂浮(fú)

138 频繁(pín) 濒临(bīn)

139 神祇(qí) 胼胝(zhī)

140 修葺(qì) 鹿茸(rónɡ)

141 倩影(qiàn) 靖边(jìnɡ) 蜻蜓(qīnɡ)

142 罪愆(qiān) 敷衍(yǎn)

143 锲而不舍(qiè) 契约(qì) 楔子(xiē)

144 倾诉(qīnɡ) 顷刻(qǐnɡ)

145 富饶(ráo) 绕行(rào) 浇水(jiāo)

146 冗长(rǒnɡ) 虎视眈眈(dān)

147 歃血为盟(shà) 锸子(chā) 穿插(chā)

148 赡养(shàn) 蟾蜍(chán) 瞻仰(zhān)

149 半晌(shǎnɡ) 饷银(xiǎnɡ)

150 海市蜃楼(shèn) 嘴唇(chún) 辰光(chén)

151 莘莘学子(shēn) 桑梓(zǐ) 含辛茹苦(xīn)

152 腐蚀(shí) 浑浊(zhuó) 蜡烛(zhú)

153 舐犊之情(shì) 纸张(zhǐ) 中流砥柱(dǐ)

154 倏忽(shū) 悠闲(yōu) 生死攸关(yōu)

155 吸吮(shǔn) 允许(yǔn) 猃狁(yǔn)

156 闪烁(shuò) 瓦砾(lì) 众口铄金(shuò)

157 抖擞(sǒu) 搂抱(lǒu) 渊薮(sǒu)

158 追溯∙(sù) 朔∙方(shuò) 塑∙造(sù)

159 坍塌(tān) 丹心(dān)

160 绦虫(tāo) 洗涤(dí)

161 千里迢迢(tiáo) 沼气(zhǎo) 招呼(zhāo)

162 剪贴(tiē) 字帖(tiè) 砧板(zhēn)

163 如火如荼(tú) 茶叶(chá)

164 绾结(wǎn) 宾馆(ɡuǎn) 盖棺论定(ɡuān)

165 逶迤(wēi) 倭寇(wō) 推诿(wěi)

166 维护(wéi) 帷幕(wéi)

167 斡旋(wò) 翰林(hàn) 擀面杖(ɡǎn)

168 梧桐(wú) 觉悟(wù) 语言(yǔ)

169 怃然(wǔ) 抚摸(fǔ) 妩媚(wǔ)

170 白皙(xī) 暂时(zàn) 清晰(xī)

171 膝盖(xī) 油漆(qī)

172 装卸(xiè) 防御(yù)

173 挑衅(xìn) 河畔(pàn) 拌嘴(bàn)

174 和煦(xù) 照耀(zhào) 熙熙攘攘(xī)

175 自诩(xǔ) 羽毛(yǔ) 栩栩如生(xǔ)

176 玄妙(xuán) 琴弦(xián) 泫然泪下(xuàn)

177 绚烂(xuàn) 询问(xún) 徇私枉法(xùn)

178 渲染(xuàn) 喧哗(xuān) 权势煊赫(xuān)

179 揠苗助长(yà) 偃旗息鼓(yǎn) 围堰(yàn)

180 打烊(yànɡ) 榜样(yànɡ) 洋溢(yánɡ)

181 逶迤(yí) 拖拉(tuō)

182 怡然(yí) 贻误(yí) 百战不殆(dài) 饴糖(yí)

183 肄业(yì) 放肆(sì) 规律(lǜ)

184 荣膺(yīnɡ) 雄鹰(yīnɡ) 赝品(yàn)

185 迂腐(yū) 纡徐(yū) 长吁短叹(xū)

186 城垣(yuán) 绵亘(ɡèn) 恒心(hénɡ)

187 艺苑(yuàn) 宛转(wǎn) 委婉(wǎn)

188 眩晕(yùn) 荤菜(hūn) 龙车凤辇(niǎn)

189 赃物(zānɡ) 肮脏(zānɡ) 树桩(zhuānɡ)

190 叱咤(zhà) 姹紫嫣红(chà)

191 精湛(zhàn) 勘探(kān) 狼狈不堪(kān)

192 桂棹(zhào) 追悼(dào) 阔绰(chuò)

193 缜密(zhěn) 嗔怪(chēn) 慎重(shèn) 镇静(zhèn)

194 怔怔(zhènɡ) 症状(zhènɡ) 征服(zhēnɡ)

195 胡诌(zhōu) 谄媚(chǎn) 雏形(chú)

196 猪倌(zhū) 诸位(zhū) 江渚(zhǔ)

197 拖拽(zhuài) 摇曳(yè) 跩行(zhuǎi)

198 烧灼(zhuó) 斟酌(zhuó) 芍药(sháo)

199 编纂(zuǎn) 计算(suàn) 篡权(cuàn)

200 愧怍(zuò) 欺诈(zhà) 咋舌(z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