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

关于美育的名言(蔡元培关于美育的名言)

关于美育的名言(蔡元培关于美育的名言)

略述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蔡元培从心理学的视角论述过文艺、美育方面的问题,因而他的文艺与美育心理之思想,尤其美育及美育心理是他的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蔡元培认为:“文化是意志活动的现象。

意志的活动,恃有两种能力:一是推理力,以概念为出发点,演成种种科学;一是想象力,以直观为出发点,演成种种文艺”。

这里的“意志活动”,“推理力”、“想象力”都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将文艺看作是人一种直观的充满想象力的意志活动。

为了进一步论述文学与科学的差别,他举例说:“同一自然景物,在科学上为形体解剖,生理实验,用途改造等等,而文学家乃注意于色、声、香、味之观赏的描写与印证,完全为超实用的。

”他还指出艺术的种类,不外乎视觉的和听觉的两大类,而文学则是综合视、听两觉的。

总之,在论述艺术和文学问题时处处采用了心理学的视角。

美育更是蔡元培非常关注的问题。

他最早译出美育一词,也就是美感教育。

他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是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

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待陶养。

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尽管现在看来,美育并不完全应用美学理论,美育的作用比陶冶情感更广泛,但将美育从美感来认识是富于深刻的心理学内涵的,这正是美育心理的一个关键问题。

产生美感需要感知、理解、想象参与到人的情感中去,是多种心理功能共同活动的结果,而情感在这里处于核心地位,这是一种深刻的心理学思想。

蔡元培还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提倡以美育破除迷信。

他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的3种精神作用,即知识的要求,意志的愿望和情感的需要,3种作用常兼而有之。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昌明,知识作用和意志作用逐渐与宗教脱离,惟宗教庙宇、宗教音乐与舞蹈等的美术作用还结合在一起,通过情感产生影响。

他说:“宗教上被认为尚有价值的,止有美育的原素了”。

“在宗教的仪式中,就丢掉了智德体三育,剩下的只有美育,成为宗教的唯一原素”。

而美育与宗教有分合两种情况,“应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

”从心理学看,人总是受某种信念、信仰支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是积极的,蔡元培的文艺与美育心理之思想,开了我国现代文艺心理与美育心理学之先河。

蔡元培所说的美育代替德育是什么意思,美育和德育的区别是什么。

标准答案来了蔡元培先生在《美育实施的方法》(见《蔡元培选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9页)一文中明确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

”版本也帮你找好了

论述蔡元培的儿童美育思想

美育代宗蔡元培先生提出的。

生针对当时的一些言论与现象用信仰教或崇孔教来改变国民素质与习惯是没有依据的,又指出宗教的三个作用即“智识、意志、情感”,智识用来解释人们当时不能解释的种种问题,今天已经被科学解决;意志其实就是道德教育作用,被今天的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代替;情感即美育,治宗教中的一些形象因素,即我们今天所谓的宗教艺术,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逐渐脱离了宗教,美育也已经独立出来了,所以宗教原来的作用已经有了改变,有了科学,我们有了正确的知识,有了伦理学,我们会建立自己的道德观,但是唯有情感作用还依旧存在,而美育也是同样具有情感教育作用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美育来代替宗教。

这是我所理解的蔡先生的最基本的意思,我猜想或许蔡先生已经意识到了美育在一个人的人生中的重要作用,也或许蔡先生想用另一种方式转变国人的观念进而转变民族的命运,因为先生明确指出美育的作用“足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美育是无功利的教育,是可以破除偏见的

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思想

最早提出美育代宗教的,是蔡元培先生在北京神州学会演讲,原载1917年8月《新青年》3卷6号,后编入《蔡元培选集》.从字面看,美育代宗教,是说用美育代替宗教.“说”,是一种文体,如同今天的论说.从意义上看,今天说的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常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是对现实和万物的鉴赏认知活动.美育能促成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与此相应,宗教也是一种灌输和教育活动,并因此形成的一种信仰,即宗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显然,宗教所憧憬的理想是虚无的,只能是自我麻醉.所以,许多经典作家和一般专家学者都强调用美育来取代宗教,以培养健康、健全、身心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性质、和方法等的一场革命.在我国,以美育代宗教的主流行为,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因为同时允许信仰自由,因而宗教行为仍在出现.美育的任务还很繁重.从今天看来,美育代宗教的活动,主要是加大力度,突出通过审美教育和启迪,让教育对象提高审美能力,自觉取舍,取美学智能而舍弃宗教狂热,逐步完型自我,求得身心健康发展.卢克论文,可得到更多参考.

蔡元培的经典语录

蔡元培在中国首倡“美育”,并一生以此劝导国人,虽屡有挫折,但终身不渝。

他对于美育的译介和呼吁,包含着他对于国家危亡、文化没落进行挽救的努力,有着深刻的创见和持久的影响力。

陈望道先生在《美学纲要》一书中对此总结道:“美学底历史很短,不过才产生了一百多年;中国之有美学,实以蔡元培先生提倡为最早。

中国人素讲智、德、体三育;近人更倡群育、美育,而并称为五育。

美育即蔡元培先生所主倡。

” 蔡元培对自己首倡“美育”颇为得意。

他写道:“美育的名词,是元年我从德文的?sthetische Erziehung译出,为从前所未有。

在古代说音乐的,说文学的,说书画的,都说他们有陶冶性情的作用,就是美育的意义,不过范围较小,教育家亦未曾作普及的计划。

最近二十五年,受欧洲美术教育的影响,始着手于各方面的建设,虽成绩不甚昭著,而美育一名词,已与智育、德育、体育等,同为教育家所注意,这不能不算是二十五年的特色。

”(《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在“五四”激荡的社会风潮中,蔡元培大力提倡“美育”,提醒人们“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在革命时代提倡一种“超越利害的兴趣,融合一种画分人我的僻见,保持一种永久平和的心境”。

(《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这种提法,在当时多少有些不合时宜,引起了一些人的不解。

蔡元培对于美育的倡导,出于两方面的基本考虑。

其一,蔡元培对西方文化有一个基本判断,即把近代西方文化概括为“科学”和“美术”(即“美学”)。

比如,他在1917年1月1日发表的著名演说《我之欧战观》中,把欧洲诸强强盛之原因归结为“科学”与“美术”之发达。

他对于科学在当时世界中的统治地位有充分的认识,认为当今为“科学万能时代”。

他一直把科学的推广、教育作为重要的目标。

同时,他也认识到了科学作用的局限性,指出为文化的健全发展,在提倡科学的同时,必须提倡“美术”。

其二,源于蔡元培的教育救国理念。

蔡元培认为:“我国输入欧化,六十年矣,始而造兵,继而练军,继而变法,最后乃始知教育之必要。

”蔡元培对于“美育”的倡导,并不只是从学科角度进行研究,他着眼的其实是更为根本的文化建设和道德拯救之道。

在他看来,这是扭转中国贫弱受欺现状的道路之一。

蔡元培对美育思想曾有详尽的论述。

受康德哲学的影响,他把世界分为现象界和实体界。

在他看来,新教育方针中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是属于现象界的教育,目的是满足于政治上的要求。

但“人不能有生而无死。

现世之幸福,临死而消灭。

人而仅仅以临死消灭之幸福为鹄的,则所谓人生者有何等价值乎

”人不能仅仅去追求现象界的相对和短暂的价值,应该从现象界达及实体界,追求超越性的价值。

他认为,从现象世界走向实体世界,是由教育来实现的。

教育包含有多个部分,不可能每一部分都有这种跨越现象和实体世界的能力(如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体育等)。

教育对两个世界的连接,实依靠于美育。

美育即美感教育。

“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

”而美感何以有此功能呢

这是由美感的特点决定的。

在这里,蔡元培再一次借用了康德的说法,认为美感有四个特点:超脱、普遍、有则、必然。

他认为,人类共同之最高目的,不外乎人道主义,而人道主义的最大阻力,是人的专己性。

而美感具有超脱和普遍的特性,实为专己性之良药。

“人既脱落一切现象世界相对之感情,而为浑然之美感,则即所谓与造物为友,而已接触于实体世界之观念矣。

”至此,蔡元培揭示出了美育的最终价值,我们也由此清楚了他大力提倡美育的良苦用心。

从思想来源上说,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也受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

在他看来,“吾国古代教育,用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

乐为纯粹美育;书以记实,亦尚美观,射御在技术之熟练,而亦态度之娴雅;礼之本义在守规则,而其作用又在远鄙俗;盖自数之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

其后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谈、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殆无不在于非正式教育中行其美育之作用。

”(《美育》)蔡元培对西学深有造诣,又对传统学术有精深理解,使得他的美育概念并非仅是西方术语的简单译介,他在完成这一命题的同时,也在联结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 方文化的尝试中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美国汉学家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认为,中国近代以来的内忧外患造成了民族主义的兴起,这一思潮对中国思想家提出了两项无法调和的要求:“它既应对中国的过去怀有特殊的同情,但同时又必须以一种客观的批判态度反省中国的过去。

能满足这两项要求的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将西方和中国所能提供的精华结合起来。

”蔡元培就是能够“择东西之精华而取之”的中国思想家的代表,他的美育思想就是这种结合的主要表现。

美育在1912年蔡元培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首次被定为基本教育方针。

之后,虽然被1912年的临时教育会议和1915年袁世凯的“特定教育纲要”所取消,但美育在人们思想和教育活动中的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美育被确立为我国的教育方针之一,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蔡元培先生也认为“美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

出自哪本书

1930年《教育大辞书》

大家都知道中国美学有八个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唐代大画家张璪的话,成为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造化”就是生生不息的万物一体的世界,亦即中国美学说的“自然”。“心源”是说“心”为照亮世界万物之源,世界万物就在这个“心”上映照、显现、敞亮。所以宗白华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又说,宋元山水画“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是自然本身”。这就是说,在中国美学看来,“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没有美的心灵,就不能照亮世界万物的本真之美。

所以,实施美育,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唱歌,学会画画,欣赏音乐,欣赏美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心灵美”,使青少年具有一颗美好的、善良的、感恩的、爱的心灵,懂得珍惜生命,珍惜美好的事物,懂得帮助他人,懂得爱父母,爱他人,爱祖国山河,爱天地万物。

一、名言警句

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美是上帝的微笑,音乐是上帝的声音。——苏格拉底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柏拉图

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柏拉图

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蔡元培

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境界。——张世英[当代哲学家]

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李政道[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吴冠中[当代画家]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木心

在科学的领域里,时代的创造性冲动有力地迸发出来,在这里,对美的感觉和热爱找到了比门外汉所能想象的更多的表现机会。——美国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有为健康的教育,有为认知的教育,有为道德的教育,还有为审美能力和美的教育。最后那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我们整个感性和理智的力量达到尽可能全面的和谐。——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

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们能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苏联教育家凯洛夫

美是到处都有的,但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雕塑家罗丹

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种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

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成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学者、词人王国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