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拦门酒怎么说台词(拦门酒四言八句)

拦门酒怎么说台词(拦门酒四言八句)

土家族结婚时有什么习俗

与汉族相比较而言,虽然土家族也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总体而言婚姻还是自由的。

土家族未婚青年男女在摆手节、女儿会等大型节日和生产活动中相识、相恋,以对山歌、吹木叶表达爱情,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便可结婚。

土家族的婚姻习俗是是所有土家民俗中仪式最为复杂、程序最为完整、细节最为精致的民俗之一,其程序可分为五大部分:求肯(即求亲)、定亲、结婚、送亲、回门。

其中每一大部分又由许多小环节构成,程序极为完整,内涵颇为丰富。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一、求肯(即求亲)男女双方有意之后,男方会选着一位能说会道的媒人(通常为女性),带上一些男方准备的糖酒、腊肉等,去女方家求亲。

此时,媒人会极力撮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完成男方的托付。

若女方家长收下了礼物就表示默许了这桩姻缘,随后就是“通族”即女方家长向父老乡亲宣布自己女儿的婚讯。

“通族”分为两种,一种是口头上的即女方父母挨家挨户告诉他人女儿的婚讯,另一种是女方办一场酒席(酒席所需的物品一律由男方提供),请父老乡亲吃一顿饭,在酒席上宣布女儿的婚讯,这顿饭是不能收父老乡亲的礼金的。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二、定亲求肯成功以后就是定亲,俗称“写八字”、“吃耳朵酒”。

酒席依旧是由男方提供物品,女方举办,宴请乡邻。

“写八字”就意味着正式的定亲,男方当然也要来参加“写八字”,主要是来认亲,认识女方的一些亲戚朋友。

在酒席开始之前,男女双方要相互交换生辰八字,同时要请风水先生把结婚的日记定下来,俗称“报日子”。

酒席结束后,男方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糖、酒、粑粑等给前来参加宴席的父老乡亲,粑粑一般是四个或者六个,不能是单的,也不能是八个,因为人们觉得“八”有“倒八辈子霉”的意思,不吉利。

需要注意的是,男方既要给女方的乡邻(多为父亲一方的人)准备粑粑,也要为女方母亲娘家一方准备粑粑,所以双方一定要事先商量好具体的人数,确定礼物的数量,可多不可少,因为在送出父亲方的礼物之后,要确保母亲娘家方的礼物依旧是足够的。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三、结婚“八字”写过之后,女子离家的日子也就开始倒计时了。

这时,男女双方都会为婚礼忙碌,女方要置办嫁妆,男方置办结婚所需物品。

在结婚前一个月(也有七到十天前开始的),女子就会停止下地做活,开始进入“哭嫁”环节。

哭嫁是整个土家婚嫁习俗中最为独特、最为动人心弦的环节,土家族女子从十二三岁起就开始学习哭嫁,并且哭的好不好也成为衡量一个女子是否贤惠的标准,如果哭不好或者不会哭,就会被人看作没教养,甚至受到歧视。

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

“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

哭嫁歌是新娘为了表达离别之情,由新娘哭诉、亲人们劝慰开导的一种以哭伴歌的形式,它抒情性强、曲调低沉、哀婉动人,被音乐家誉为“中国式的咏叹调”。

在婚期到来的前一天要进行“圆礼”,所谓“圆礼”是指男方需为新娘买一套衣服、鞋子等,同时也要为女方提供酒席所需的猪肉,这些都要男方请人送到女方家,同时女方也要为男方买一套结婚用的衣服和鞋子,让来人带回去给男方,不能让人空手回男方,不然很是失礼。

“园礼”后就是大婚之日,这一天的宴席称为“接客酒”,意为广接各方亲朋好友,这时客人需要给一定的礼金以示祝贺之意。

第二天便是“戴花酒”,女方举行“戴花酒”,要摆出所有嫁妆,亲友送礼祝贺,同时给新娘“开脸”,用红线将脸上汗毛扯掉,把眉毛修成弯月形,解辫挽髻于脑后,插上银饰,头围新丝帕,标志着新娘已不再是懵懂少女而已为人妇。

“戴花”一般在由礼仪师举行,此时新娘的长辈需要给新娘一个红包,俗称“嫁妆钱”,可多可少,视亲疏而定,视条件而定。

新娘戴完花以后就会回到闺房,按照风水先生事先看好的方位坐在床上等待男方的迎娶。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四、送亲当男方的迎亲队伍进入新娘的村寨时,在正式进入新娘家之前会有一个“拦门酒”。

所谓“拦门酒”是要在新娘家堂屋门口放一张八仙桌,摆上包谷烧酒,并请来寨中德高望重的族老和歌师来组织仪式。

迎亲队伍来到堂屋前时,首先由女方主管把门的族老唱讲贺词,然后迎亲队伍中最年长且声望高的长者唱答谢词。

若男方的唱答能让女方满意,则在门前饮酒,开门接客,否则就会被关在“门”外(一般不会故意刁难男方,若男方回答不上来,女方会给一些提示)。

迎亲队伍进了门会受到主人热情的款待,女方也要为送亲做最后的准备了。

当出阁吉时到了,会有“拖亲”,即比新娘年长的女性“阻止”新娘出阁,表达对新娘的不舍。

“拖亲”后,新娘必须从堂屋出门,当新娘跨过门槛的一瞬间,礼仪师会讲一把筷子(通常为十二双)扔向新娘的头顶,口中念到:“一把筷子十二双,今朝送你到外乡。

贵也从今天起,贱也从今天完”。

当筷子要落到新娘头上时,送亲队伍中会有人给新娘撑开一把伞,避免筷子砸到新娘。

而送亲的人选早在“接客酒”那天就由主任和礼仪师商量确定下来了,送亲队伍中的“送亲婆”是最为重要的角色之一,一般由新娘的嫂子、婶婶、姑姑等充当。

无论是男方的迎亲队伍,还是女方的送亲队伍在确定迎亲或者送亲时都要遵循一条规则,即俗语所说的“姑不娶,姨不送”,意思是姑父不能为男方迎亲,姨妈、姨夫不能为女方送亲,因为“姑”和“孤”谐音,“姨”和“一”谐音,两者皆有“鳏寡孤独”之意,不吉利。

在新娘出门之前,新郎要见岳父岳母并向他们保证自己会好好对待他们的女儿,凡事会让着她,叫岳父岳母放心。

偶尔也会有“哭女婿”,即岳母放心女儿不下,要求男方好好对待自己的闺女。

但是,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的,因为女儿出嫁是喜事,应该要让女儿开开心心出门,不宜破坏喜庆的氛围。

新娘出门后要在村头洗一下脸,意为不能带走娘家的一粒灰,而这个洗脸水新娘不能自己倒掉,会有人帮新娘倒的。

新娘在离开村子的时候,不能回头,要一直走到男方家。

在到达男方家之前会有个叫“回喜神”的仪式,俗称“拦送亲婆”,即男方会在进入男方家的必经之路上放一个小的八仙桌,有人手拿一只大公鸡,拦住“送亲婆”的路(“送亲婆”多为两人),口中念念有词,然后一刀杀死公鸡,一脚踢翻八仙桌,送亲队伍方可继续前行。

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人们相信新娘从屋里出来时会带着女方祖先的鬼魂,这个仪式就是为了驱赶掉新娘身上的鬼魂。

“回喜神”之后就是拜堂成亲了。

新娘与新郎在堂屋中央相对而立,由礼仪师主持婚礼,大致可分为拜天地、拜祖宗、夫妻对拜三部分。

拜完堂之后新娘和新郎就会进行“抢床”,所谓“抢床”就是看谁先坐到床上,因为有谁先坐到床上以后就是谁当家的说法。

这时,男方多会有人来阻止新娘先坐上床,所以“抢床”多一男方的胜利而结束。

当新娘坐在床上时,新郎的侄女或者其他小女孩会给新娘端来一盆洗脸水,新娘在洗过脸之后需要给小女孩一个红包。

在随后正式的宴席上,送亲队伍中的“送亲婆”要和男方选出的两名妇女(不一定是两名,数量要和“送亲婆”数量一致)“讲礼性”,双方会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对新婚男女的祝福,其内容涉及极广,有时也会成为双方之间的比赛,很是有趣。

席间,新娘和新郎会给参加宴席的来宾奉上“鸡蛋茶”,而客人则需要给一定的礼金。

这时,客人们会尽力地捉弄新人,整个宴席便在愉快声中结束。

接亲开门吉祥语,男方到女方接亲,女方开门后应说些什么吉利语

经验分毕,你的车队数量就可以说双,可以选6辆婚车,回来的时候在半绕另外走另外一条线路这个我比较有回答权,车队是不走重复的路线的。

车子一般都成单数7辆最好(我以前也觉得双数才好,也可以成单),最后祝你新婚快乐,事实上结婚车辆单数才最吉利,因为去年年底办的婚礼,1辆摄像车这样的话,所以最好是半绕你小区走一条线

接亲总管到女方家接亲走时说些啥

男方婚礼中的接亲,一般是轿子抬到院央朝堂屋正中还停放的时候,押礼先表示接亲任务圆满完成,说几句有所交待的礼话;男方的知客司代表主人以礼话回谢后,花轿停下。

接着,就由男方主人选的一位人年轻、美貌、有儿有女、能说会道的婶娘或姑、姐,手持柏桠或红花,前去撩开花轿门帘,口言:“东方一朵紫云起,西方一朵红花开,紫云起,红花开,请新人,下轿来。

”如果新娘仍不下轿,拉亲人又说:“新姑娘,你且听,你的××来拉亲,快点下轿来,免得你哥等碎心。

”新娘下轿,新娘揭去花冠(轿夫接花冠),保留盖头,并将做有两个花结的红色绸(布)带,一头递交新娘手中,一头自己牵着,一步一步地把新娘引进堂屋。

此时男方知客司高言:“打锣鼓,吹唢呐,接新人,到婆家,上院坝,大红花,上阶沿,递钱花,跨门坎,进堂屋,脚踩金钩和金鸭。

”进堂屋后仍由知客司主持喊礼拜堂。

男方到女方家接亲时应对女方家人说些什么才好

坦诚 真诚最重要,说话和气点, 和丈母娘表态一下, 赢回对她女儿好,让二老放心,之类的 和气 稳重就可以了

土家族特色

家现有人口5704223人, 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族苗族自 治州,湖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此外,四川省柱、秀山、酉阳、 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 丰饶。

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 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

其 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 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 “土生土长的人”。

2 0 0 0 多年 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 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 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

新中国成立 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大多 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 。

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 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 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

湘西的“金 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白虎崇拜 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土家 族自称是“白虎之后”。

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 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

廪 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 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

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 受人们的爱戴。

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 。

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

每 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

结婚时,男方正 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 处可见白虎的影子。

古代土家族先民作战时所持的(钅 享)钎、戈、剑上面,都铸镂有虎头形或镂刻有虎形花 纹。

如今小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盖“猫脚”花衾被 ;门顶雕白虎、门环铸虎头。

其意用虎的雄见来驱恶镇 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毛古斯”舞 “毛古斯”,土语为“拔步长”,是老公公的意思 。

它是土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 迹的一种古老舞蹈。

形式风格,异常古朴、别致。

每逢 过年节跳摆手,都要跳这种古老的舞蹈。

跳演“毛古斯”,需十五六人组成,为首的祖辈叫 “拔步长”,其他的是小辈儿孙。

这样就组合成一个家 庭。

无论辈份高低,浑身都得用稻草、茅草、树叶包扎 ,甚至脸面也用稻草树叶遮盖住,头上还要扎五条大棕 叶瓣子,四根稍弯,分向四面下垂。

跳演至《接亲》时 ,特别要用稻草扎根男性,夹在两腿中。

观看跳 演的人,没有谁认为是“丑事”,却觉得这样装扮才真 实。

“毛古斯”舞,从动作到内容,都别具一格。

演出 自始至终,讲土话、唱土歌,形态滑稽,诙诣有趣。

碎 步进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摆,浑身颤动。

摇头耸肩, 茅草刷刷作响,全是模仿古人的粗犷的仪态。

跳“毛古斯”的形式,相当自由,不受内容的限制 。

可歌可舞,可做游戏,玩杂耍,翻跟斗,打秋千。

去女方接亲应该说什么

在女孩子面前要跪下说些话(至于说什么,我也不多说了。

估计你自己心里清楚)在女方的父母面前说些好听的话,别忘了要改口咯

土家族离婚,再婚等习俗

东南连绵起伏的崇岭中,深藏着一片古老神奇地和一个独具风采的少数民族,它就是镇远县尚寨土家族自治乡及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八千多土家人。

尚寨是令人向往、诱人探索的神秘之境,蕴藏着极其丰富、珍贵的民间文学、艺术、节日、礼仪、风俗。

尚寨是远近闻名的“唢呐之乡”。

唢呐节前夕,我驱车前去采风,意在搜集民间文学资料。

那天刚走进尚寨,巧逢一对新婚夫妇办喜事,迎来送往,吹吹打打,鼓乐喧天,鞭炮炸响,热闹非凡。

强烈的好奇心使我了解了尚寨土家族浓郁的世俗风情,尤其是独具特色的奇异婚俗。

土家族沿袭传统古式婚姻习俗。

未婚男女青年一般可与外族青年通婚成亲。

但大多数在本族各姓间联姻。

唯有尚寨乡曾经结为兄弟的李、刘、罗、黄几姓人家之间禁止通婚。

尚寨土家族联姻依次有五个程序:首先是求婚。

男方父母选中谁家女子后,请两个媒人带着礼品,各拿一把雨伞到女方家说亲。

媒人到女家后,把伞倒放在大门外,若女方家收下媒人带去的礼物,并将伞竖起,表示同意开亲。

否则表示拒婚。

媒人第二次再去时,女方家将伞拿进卧房,并杀鸡款待,表明女方同意这门亲事,媒人速回男方家报喜。

二是订婚。

求婚事成后,男方速备酒肉衣物等礼品到女方家讨“八字”,叫做定“乾坤”,即男“乾”女“坤”。

男女双方把生庚时辰交给算命先生进行“合庚”,即“合八字”。

若男女双方出生年庚俱佳,即可订婚放鞭炮,俗称“火”。

订婚选双日忌单日。

订婚这天,男方请人挑酒肉、糍粑、新衣、银饰、红烛等四担礼物随媒人送至女方家,女方鸣鞭炮恭迎,亲邻围观道喜。

男方礼物分送女家及亲戚。

女家设盛宴款待媒人、送客及亲朋好友。

饭后女家又放鞭炮送客返程。

三是拜年,又称打节。

男方大年初一挑上猪腿、糍粑、面条、糖果等礼物去女方家拜年。

女方父母送钱为礼,女青年送男青年两双新布鞋。

拜年时,女青年避而不见男青年,婚前年年如此,直到结婚。

四是结婚。

土家人有句俗语:“养女不养老,不是填房就是小。

”新中国成立前,男女十四五岁就定亲结婚。

新中国成立后,此陋习破除。

男方提出结婚的当年,要用一只带猪尾巴的后腿去女家拜年。

女方如愿意,便把猪尾巴留下。

如不愿意则将猪尾割下用红纸包好,放在送给男方的布鞋里退回,待来年再定。

婚前,男方要把“压庚钱”用箱子装好送至女方家,并请先生“择期看日”,先生将何日接客、过礼、开剪、结婚等事项用红纸包好送给女方,照此办理。

女方按吉日缝制织花被面和挑花刺绣嫁妆,称“开剪”。

出嫁时,姑娘要唱“哭嫁歌”。

若不会哭嫁,会被人耻笑。

哭嫁时间7至10天,有的长达半月。

要哭得声泪俱下、如醉如痴、感天动地。

这样的新娘被视为聪明能干,善良贤惠,受人敬佩。

男方迎亲叫“过礼节”,请人挑上各种礼物在媒人带领下送到女家。

新娘换上新郎送的嫁衣,由两位伴娘扶到中堂拜祖宗、拜父母,然后坐在嫁妆上哭嫁。

此时,新娘当姑娘时的独辫,绾成发髻,罩上网丝,扎上红头绳,插上银簪,包上丝帕。

出门时披红插花,开脸打粉,绞去脸上汗毛,勾眉成一弯新月,实在是如花似玉、美若天仙。

与同寨姑娘依依惜别。

新郎派来花轿,行开门礼,备有背亲带、护身带、压轿米、照轿油、露水衣、露水帕、露水鞋等物,要杀公鸡洒血绕轿驱邪,用猪头和鸡到土王庙供奉菩萨。

然后,接亲队伍抬着花轿敲锣打鼓、奏乐鸣炮,一路欢腾浩荡地朝新郎家奔去。

到了新郎家门口,圆亲娘接新娘下轿,从七星灯上跨过。

到了中堂,新郎新娘身披红布,脚穿踩堂鞋,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夫妻对拜。

然后入洞房,同吃圆亲饭,喝交杯酒。

新娘兄弟于次日穿草鞋赶到男方家喝赶脚酒。

新郎用一匹红搭在肩上,亲朋好友分别给他头上插状元花。

新郎新娘向道喜宾客敬茶,宾客要往茶盘里丢茶钱。

五是回门。

新娘回门有“三天回门当日转,九天转脚宿三晚,一月转脚宿九晚”之说,故时间不限。

新郎需带上各类礼品随新娘同去省亲,回敬长辈。

早去晚归,不能留宿。

土家族夫妻离婚是双方感情破裂后写“休书”,规定赔偿数额是“男三千,女八百”:如男方提出离婚要赔女方三千元作补偿,女方提出离婚要赔男方八百元作补偿。

由双方请人作证,办完手续了结。

尚寨土家族过去实行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造成了极大障碍,他们常用歌声表达内心的不满和反抗:“姐到娘家一十六,埋怨高堂老父母,儿女婚姻终身事,偏偏不能自做主。

”对媒人十分痛恨:“媒人嘴皮薄,会讲又会说。

活的讲得死,死的讲得活。

”如今,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这种包办婚姻制已逐渐改变,男女青年渴望自由恋爱组建美满家庭的夙愿正在实现

贵州日报

天刚微亮,75岁的宋秀茂便起了个大早,从沿河自治县城赶回20公里外的老家沙子镇纸坊村,他要和他的“老哥们儿”汇合,共演一出名为“关公扫荡”的纸坊土家阳戏。

纸坊土家阳戏又称“木脸戏”或“鬼脸壳戏”,表演者戴着木制面具表演歌舞,动作夸张、唱腔悠长,当地人称“跳阳戏”。

300年前,纸坊村先祖宋朝美奉朝廷之命,率兵入黔讨伐土司,行至当地被田园生活所吸引,而后居于纸坊,并将生平所爱阳戏带进该村,成为纸坊土家阳戏第一代掌坛人。经过世代沿袭,纸坊土家阳戏掌坛人已传到第十二代。

这位第十二代掌坛人便是72岁的宋绍连,作为纸坊土家阳戏的负责人,他一接到演戏的通知,便连夜挨个联系上“老伙计”们,请他们第二天“来家坐哈”,配合演好这出戏。

宋绍连的“老戏班子”,那是名副其实的“老”,除了刚入门不久的31岁的宋海威之外,其他6位成员们平均年龄为74岁,在村里,大家都称他们为“老师傅”。

“老师傅们”在村委会门口聚齐,各自领了服装和道具,匆匆分了分角色,一出好戏便拉开序幕。

“关爷生得志气高,神像一件紫龙袍,脚踏朝中蒂沙带,手执金锺一月刀。”77岁的宋成鹏是戏里的“关公”,担起“大角”的他十分认真,脸上戴着特制面具,手里拿着一把长月刀,迈着步伐唱着阳戏曲调。纸坊阳戏的声腔、曲牌、表演形式质朴而独特,表演时,主角穿戴特制的服装和面具,锣、鼓、唢呐、二胡伴奏,亦歌亦舞,有唱有白,庄重诙谐,文、武、美、丑相戏,各有特色。

从面具和表演形式上看,阳戏与傩戏有些相似,常常被人们认为阳戏就是傩戏。“傩戏分阴戏和阳戏两种,阴戏是娱神,主要是为驱邪避害、消灾求运而表演。而阳戏是娱人,主要是为祈福贺喜而表演,如寿辰、生子、婚嫁、立屋等。”宋绍连说,“我们一般在春节、寿辰、婚嫁等时间节点跳。每年正月十五全天演出,期盼来年好运。当然,如果有人家请我们去,我们也去。主人家点灯、燃放花炮接戏,结束临走又要燃放花炮送戏,每场戏主人家会摆放艺事钱,一般是0.12元、1.2元、12元、120元……寓意‘月月红’。”

纸坊村有一本手写阳戏剧本,记录了上百场纸坊土家阳戏的台词和曲调,令人意外的是,这些都是由从未读过一年书的宋绍连一人完成。他从小只在戏班子学习,这上百场剧目长年累月一点点印在了他脑海里。“我从1968年开始学戏,小时候的日子苦,师父对我们也是非常严格,每一场戏,每一句话,我们都需要快速记住,如果记不住、背不了,就要挨罚。”

宋秀茂回忆起当年学戏的日子,也是感慨万分。“我们学戏都是很扎实的,功底扎实,学习也要扎实,平时除了背剧本,还要读四书五经和古籍,这样才能演好戏里的大人物。”提到“大角”,宋成鹏有些泄气,他对刚才自己的“关公”表演不满意,“不得行,还是老了,关公雄赳赳气昂昂的,我一个老头弯腰弓背的,跳不出那样的气质咯。”宋秀茂听见,连连拍了拍宋成鹏的肩膀安慰道,“老哥子谦虚了。”

“老了”是宋绍连的“戏班子”面临的最大问题。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纸坊村的村民们几乎都会唱几句、跳两段,村里的戏班人数达几十人,因文化生活不够丰富,玩灯跳戏是村里最热闹的集体活动,跳戏时全村老少都会参加。对比现在,宋绍连不禁有些悲叹和无奈,“现在,整个村里面只有我们几个会跳阳戏了,没有年轻人愿意来学,一是背唱词麻烦,二是没有收入,难以为生,阳戏老了,我们也老了……”

7人团队里,年龄最小的宋海威说,跳阳戏对于年轻人来说确实不现实,“现在阳戏已经离我们的生活好像越来越远了,我们年轻人大多都要养家糊口,没有太多时间来钻研它了。”宋海威参与此次演出也是“碰巧”,他因返乡修房子,正好遇见这次演出,因自己有基础便受邀来参加。

提到无人愿学的问题,作为掌坛人的宋绍连倍感“头大”。但让他欣慰的是,尽管面临“后继无人”的忧患,但政府仍在积极想办法,不断为这门“老古董”艺术找到适合安放的姿态。

近年来,纸坊村将阳戏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不断挖掘整理阳戏、推广阳戏,让阳戏文化成为打造一村一韵味、一村一风景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有力抓手,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游走在纸坊村内,村庄前后绿树成荫,民居高矮搭配、错落有致,巷道宽窄适宜、干净整洁。巷道两边墙上均画着与阳戏有关的内容图案,一面面印有阳戏相关简介的墙体,将寨子装点得如诗如画,五颜六色的水彩令关公、木兰等阳戏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阳戏是我们纸坊村的文化,我们当然不能丢弃。为了充分挖掘阳戏,纸坊村通过对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等部门,争取文化发展资金20万元,打造专属纸坊的乡村文化。”村指挥部指挥长崔少奇介绍。

纸坊土家阳戏上墙,改变了纸坊村乡貌乡容,也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纸坊村驻村干部黄益是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员,谈及阳戏文化的创新发展,心中感触颇深,“我们在不断创新纸坊土家阳戏文化,我们在唱本里增加了“感党恩”“战脱贫”“奔小康”等新内容,也在曲调方面进行创新,希望能让纸坊土家阳戏更好地与现代文化融合,但如何去探索和开发阳戏的现代化价值,让它更好的传承下去,仍然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努力。”

2013年,“纸坊阳戏”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绍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并不是太清楚,在他看来,这或许意味着“阳戏应该不会太快消失”。他依然执着于寻找下一代掌坛人,他觉得纸坊土家阳戏像是“走在崖边”,不小心就会掉入深谷,他需要找到一个可以“扶着”阳戏走路的人。

宋秀茂虽然也着急阳戏没年轻人愿意学,但他的心态显得更淡然。在他看来,村里面把阳戏的核心内容都放在墙上了,来这里的人都会知道村里有阳戏这个东西,这样,这门古老艺术就能体面一点继续“活着”,把阳戏搞成“现代化”也是很好的。看着两位老伯严肃又认真的样子,宋海威不禁表了态:“只要我能做的,我一定努力做到,帮助村里做好阳戏文化的传承工作。”

一出好戏过后,已是午时,宋秀茂回了自己的老房子待了一会儿,又要去赶班车回县城给儿子带孩子;宋绍连不慌不忙将团队的服装和道具清点返回村委会,他打算下午去地里看看,摘点瓜豆回家;宋成鹏吃完饭回到家,帮着妻子喂起了家里的鸡鸭;宋海威回到了土坯房工地上,盘算着早日修完,要赶在8月底去广东务工……

戏聚戏落,“老师傅”脱下华丽的戏服各自回家,看着墙上那些阳戏的图画,他们依然期待下一次登场。(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向秋樾)